《生物与环境》

合集下载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引起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引入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概念。

讨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提出问题:“生物与环境有什么关系?”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兴趣。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第二章:生物适应环境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分析一些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

2.2 教学内容:讨论生物适应环境的概念。

分析一些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如北极熊的白色fur、沙漠中的植物等。

2.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生物适应环境的情况。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生物适应环境的看法。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第三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如何影响生物。

分析一些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实例。

3.2 教学内容:讨论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概念。

分析一些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实例,如水对鱼的影响、温度对植物的影响等。

3.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环境对生物影响的看法。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第四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分析一些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实例。

4.2 教学内容:讨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的概念。

分析一些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实例,如植物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动物对生态系统的贡献等。

4.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看法。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第五章:保护环境,保护生物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保护环境对保护生物的重要性。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生物与环境》教案【八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生物与环境》教案【八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生物与环境》教案【八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爱好【教学重点】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预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

【教学过程】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同学们谈一谈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后,谈自己的观点,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3、师:大家谈了自己看法,我们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实呢?大家说说要注重什么?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什么?三、阅读书种子发芽实验内容:1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提示:选大小差不多的绿豆种子,分别放在两个盒子里,每盒放入2-3颗绿豆,并垫纸巾。

2教师分发记录表,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实验报告。

3将对同学完成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

四、布置作业;1、学生认真完成种子发芽实验报告种子发芽实验(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和相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中考生物《生物与环境》知识点: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中考生物《生物与环境》知识点: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中考生物《生物与环境》知识点:生物生存的环境
条件
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是指生物所需要的一系列适宜的环境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温度:不同的生物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不同,有些生物对高温适应良好,有些则对低温适应良好。

每种生物都有其适宜的温度范围,超出该范围生物活动会受到限制甚至死亡。

2. 水分:水分是生物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

不同生物对水分需求量不同,有些生物对水分的需求较高,有些则对水分的需求较低。

缺水或过度湿润都会对生物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3. 气体成分:气体成分是生物生存的重要环境条件,其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等。

氧气是生物进行呼吸代谢必需的气体,而二氧化碳则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气体。

4. 光照: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条件,也是动物感知外界环境和进行活动的重要刺激之一。

5. pH值:pH值是指环境中溶液酸碱程度的指标,不同生物对环境的pH值有不同的要求。

6. 营养物质:不同生物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包括有机物、无机盐以及微量元素等。

7. 生存空间:不同生物对于生存空间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包括栖息地、栖息条件和生境的要求等。

总之,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是多方面的,各种因素的适宜程度对生物的生存和繁衍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各异,可以适应一定范围内的环境变化,但当环境条件发生剧烈变化时,可能导致生物无法适应甚至死亡。

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课件

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课件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
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1、你在什么环境中可以发现鼠妇? 2、当你搬动花盆时,花盆下的鼠妇会有 什么反应?
你可以据此提出什么问题、作出什么样 的假设?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1、怎么样才知道光对鼠妇生活有影响?做一 个一个有光的实验组够不够? 2、怎么能说明是光这个因素对鼠妇的生活造 成的影响,而不是由于其他原因?
蚯蚓疏松土壤
在沙地上栽种植物, 防风固沙
练习: 2.这句诗描写的是气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由于在同一季节 里 气温相对较低,桃树生长迟缓。生长在平原地区的桃花,4月 就已经凋谢,而 里的桃花才刚刚开放。 3(1) (2)假如猫少了,田鼠由于缺少天敌而大量繁殖;田鼠以土蜂的蜜和 幼虫为食,并破坏它们的巢,因此,土蜂数目减少;三叶草由于得 不到土蜂的及时传粉而减少;牛由于缺乏食物而受到影响。
两只羚羊在争斗
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适应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1.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2.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1.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一般:
绿色植物具有较大叶片
光合作用、蒸腾作用
特殊:
仙人掌
叶→叶刺
减少水分散失
茎→肥大、含叶绿素
光合作用 储存水分
2.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 1) 结构组成上
( 2) 外形上 许多动物在外形上都具有明显的适应环
3、设计多少鼠妇做实验比较合理?用1只鼠妇
行吗? 4、实验一次够吗? 实验原则:对照实验、单一变量原则、排除偶 然因素、重复性实验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生物与环境

生物与环境
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低于或高于最低及最大状 态生理现象停止,在最适状态可显示最大观测值。 如果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很窄,而 且这种因子又易于变化,那么这种因子就很可能成为限 制因子。
1.3.3 耐受性定律与生态幅 1、耐受性定律 美国生态学家V. E. Shelford于 1913 年指出,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 的存在,只要其中一个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 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
动物的趋同
1. 鲨鱼;2. 鱼龙;3. 海豚
植物的趋同
1. 仙人掌(仙人掌科);2. 仙人笔(菊科);3. 霸王鞭(大戟科);4.班海星花(萝摩科)
B、生物的趋异适应(生态型)
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它们中间可 能出现不同形态结构和不同的生理特性的类型,这些特性 的变异往往具有适应的性质。这种生态变异和分化是可以 遗传的;换言之,它源于基因的差别。因此,人们将生态 型定义为“一个物种对某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的反应而 产生的产物”。生态型是指种内适应于不同生态条件或区 域的遗传类群。 一般认为生态型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绝大多数广 布的生物种,在形态学上或生理学上的特性表现出空间的 差异;②这些变异与特定的环境条件相联系;③ 生态学 上的相关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后续补充: Mitsherlich发现,当限制因子增加时,开 始增产效果很大,继续下去,效果渐减。 E. P. Odum(1973)建议对Liebig定律做两 点补充:① 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 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衡的情况下才使 用;②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1.3.2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 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即称 为限制因子。

《生物与环境 》课件

《生物与环境 》课件
环境教育
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宣传等方式, 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 识和素养。
05
未来展望
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利用基因工程和 酶工程等生物技术手段,可以更有效地降解污染物,提高废水处理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保护区管理
保护区的管理应包括资源 调查、规划设计、日常监 测、执法监管等方面,确 保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区建设
保护区建设应注重生态恢 复、环境治理、科普教育 等方面,提高保护区的综 合效益。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实践
可持续发展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 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 来世代的需求的发展模式 。
生态平衡的维持
生态平衡的维持需要保持生物种群的稳定、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 少污染和保护自然环境。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生态系统的 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如提供食物 、药物、工业原料和生态服务等。
详细描述
协同进化表现为许多有趣的现象。例如,植物可能会进化出有毒的化学物质来防御食草动物,而食草动物则可能 进化出更强的解毒能力来应对。再如,一些植物可能会进化出与特定昆虫的传粉机制相匹配的花朵形状和颜色。
03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污染与治理
环境污染
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污染物 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如水体污 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
全球合作与国际政策
全球合作在环境保护中的 作用
环境保护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之间的合 作与协调。未来,全球合作将更加紧密,共 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 环境问题。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集锦15篇)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集锦15篇)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集锦15篇)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1核心提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在科学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究,这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句话。

我们都知道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常常没。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在科学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究,这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句话。

我们都知道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常常没有意识到,有时我们的行为实际上是限制了学生。

同样是上这节课,探究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我们经常是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按部就班来探究,在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留给他们的课后探究问题也再一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有体会,在备课过程中,只有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思维特点和便于操作的教学方法、实验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每次上课,每次都有一些缺憾,反思这堂课也有不足。

比如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课前我意识到一节课时间不够用,却没有相应的安排调课换成二节连堂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选择并完成类似的另一个探究实验。

由于本课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安排学生课堂上完成类似的另一个探究实验有利于学生巩固对探究的一般过程的理解,同时,这也是课堂反馈的一个极好形式。

利用学生捕捉鼠妇的体验,从生活经验出发,加强了实践经验与书本知识的联系,变“书中学”为“做中学”,拓宽了通往生活的路径,搭建了经验共享的平台,在步步探究中展现了获得结论的过程。

高考生物专题八 生物与环境(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生物专题八 生物与环境(含解析)新人教版

专题八:生物与环境【考情分析】本专题知识综合性大,从元素、细胞一直到生态系统,并和生产实际联系的内容较多。

高考中的考查热点内容有:种群的数量变化、数量变化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特点及相关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原理;群落间生物种间关系及群落演替;全球的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

命题形式:知识点的考查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坐标曲线题、表格题较多)。

【知识网络】分子水平细胞水平个体水平分子生物学个体生物学宏观生物学(生态学)【知识综合】一、种群和群落1、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2.种群的增长曲线”型曲线3.种间关系。

高峰变动滞数量可能减少。

提醒:寄生是从活体获得营养物质,寄生生物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腐生是从死体上获得营养的生活方式,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4.群落演替二、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组成将有物质循环通畅进行途【典例导航】1. 【2012、全国新课标、3】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A .田鼠和杂草B .豌豆和杂草C .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D .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答案】B【解析】A 、B 、C 、D 描述的种间关系依次是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和寄生 2.【2012、海南、19】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B .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C .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热能形式输出D .甲、乙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答案】D【解析】根据题中简图可知,甲能够固定太阳能,为生产者,乙从甲获取能量,为消费者,A 正确;该生态系统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同时能量也可以扩散到外界,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B 正确;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经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后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 正确;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甲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 不正确。

《生物与环境单元梳理课》教学设计范文

《生物与环境单元梳理课》教学设计范文

《生物与环境单元梳理课》教学设计《生物与环境单元梳理课》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物与环境单元梳理课》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写出食物链,并指出食物链中某一生物发生改变造成的影响。

2、能说出种子发芽,植物成长所有需要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1、通过添加生物组成食物链、食物网。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保护每一个生命的重要性。

2、养成保护生命的习惯,提升保护环境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能写出食物链、食物网,并指出食物链中某一生物发生改变造成的影响。

教学难点:2、食物网食物链组成的理解。

【教学准备】资料、生态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我们五年级第一单元学习了《生物与环境》,今天我们就对这个单元复习这个单元。

板书:生物与环境单元梳理课二、生物与生物以及环境的关系1、出示图片(庄稼地和池塘)师:暑假小明去了爷爷家,爷爷家屋周围有一块庄稼地,地里种着青菜、毛豆和玉米,庄稼地旁边有一个小池塘,池里有鱼、有水草、有菱角,岸边有芦苇、有青蛙等等其他生物。

(1)一天小明和爷爷一起去种下一批收割的毛豆,毛豆播下去几天后,发现靠近池塘边的毛豆钻出了嫩芽,远离池塘的毛豆毫无动静,小明掰开颜色发白的泥土后发现毛豆没有太大变化。

请你帮小明分析一下这些毛豆为什么没有发芽?为了补未发芽的毛豆,爷爷采取了先育苗后种秧苗的方式,小明也学着爷爷的样子,苗了几颗种子,但忘了把种子拿到屋外,结果几天后发现毛豆苗的种子茎、叶颜色偏白,且茎比较细,而爷爷的种子的茎、叶颜色偏向暗红,茎也比较粗。

这是怎么回事呢?小明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兴趣,他准备了两盆毛豆苗,两个纸盒。

去掉纸盒盖,在盒的底部一端开个窗户。

把两盆豆苗放在阳光下,各扣上一个纸盒,让一个纸盒的窗户朝左,另一个纸盒的窗户朝右。

生态学第一章生物与环境

生态学第一章生物与环境

The Coriolis effect and wind direction
二、生态因子 ecological factor
• 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起直接或 间接作用的因子
•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生态环境 • 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为
生境(habitat)
生态因子的分类
• 按性质:气候、土壤、地形、生物、人为 • 按有无生命特征: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 按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密度制约
源或影响这种资源的因素 • 尺度效应:大环境与小环境
大环境与小环境
• 大环境(macroenvironment):地区环境、地球 环境、宇宙环境;如青藏高原的环境
• 小环境(microenvironment):直接影响生物生 命活动的近邻环境。如洞穴环境,树荫下环境等
• 环境中的气候(climate) – 大气候(macroclimate):大环境(地区以上范 围)的气候条件 ,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大气 环流、地理纬度、大面积地形等 – 小气候(microclimate):小环境的气候条件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有相应的遗传基础
•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发现青藏高原世居藏 族人群高原适应的关键基因,揭示了青藏 高原世居藏族人群高原适应的分子机制之 谜,对预测、预防与治疗高原缺氧性疾病, 阐明了人类的基因组在极端环境下发生了 何种适应性变化
• Yi, X, et al., 2010. Sequencing of 50 Human Exomes Reveals Adaptation to High Altitude.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1190371
消 失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

初中生物《生物与环境》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生物《生物与环境》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生物《生物与环境》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适用年级九年级所需时间课内共用10课时,每周3课时;课外共用2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初中生物是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构建的课程体系。

而“生物与环境”是这个主线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

20 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和经济的繁荣,但同时也带来了威胁人类生活的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营造人类持续繁衍的环境,进行保护环境的生产活动和持续发展,更好地解决资源、能源、人口、疾病等问题,显然是21 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

通过“生物与环境”这个主题,其主要教学目标则是在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从现象到本质深入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加强环境教育,使初中学生能将“生物与环境”的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确认知环境问题的现状,学习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方法,提高环境意识,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去爱护和保护环境,从而使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具体落实。

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有助于使中学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生物与环境”这个主题包含了三个二级主题: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人类与其它生物的共同家园三个二级主题。

这三个二级主题实际上就是对以上我所谈到的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的具体知识的一个整体划分。

围绕着以上主题,教材在内容上选取了二章内容: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这两章,第一章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什么是生物,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我们身边的生物;第二章通过较多的科学探究活动,学习生物与环境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关系,初步认识生态系统,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认识到保护生物圈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从教材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章的内容对第二章的内容是一个铺垫。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 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生物与环境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周围的一切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生物的生存与发展。

一、水、阳光、空气、温度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1.水:水是构成是生物体的主要成分,一切生物都需要水来维持生命。

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一年的总降水量、雨季的季节性分布、湿度等成为限制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2.阳光:阳光是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

在海面200米以下几乎无光,因此没有植物生存。

此外光照时间的长短也是影响植物开花的因素之一,阳光对动物行为也有重要的影响。

3.空气:大多数生物需要氧气维持生命,陆地上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还需要从空气中获得二氧化碳。

4.温度:一般来说,生物只能在一个狭窄的温度范围内生存。

由于生物的生存需要适宜的温度,因此温度也是限制生物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

昼夜的温度变化和季节性的温度变化都能够影响动物的行为。

二、生物之间也会相互影响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有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是指生物生存环境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也包括人类在内。

生物之间存在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1.种内关系(1)概念:指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

(2)举例:一只蚜虫被天敌捕获时,它会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告知其他蚜虫迅速逃生。

这属于种内互助。

2中间关系(1)概念:指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或共生等。

①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成为捕食。

②竞争:不同种生物生活在同一区域,由于生存所需条件相似,因此存在着竞争关系。

③寄生:不同种生物之间还存在着寄生关系。

④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形成彼此互为有利的关系,则属于共生(2)举例①捕食:如狼吃羊,羊吃草。

②竞争:如农作物与杂草竞争阳光,水和肥料等③寄生:如菟丝子缠绕在寄主植物的茎上,由不定根形成的吸器伸入寄主的茎内吸取的养料和水分;蛔虫与人也是一种寄生与被寄生的关系。

④共生: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关系。

3种间关系比较复杂:如七星瓢虫吃蚜虫,而蚂蚁又会驱赶七星瓢虫。

生物与环境(题附答案)

生物与环境(题附答案)

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年级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一、填空题(共25题,题分合计25分)1.冬季雷鸟的羽毛换成白色,以适应降雪的环境,但是如果冬季降雪晚而少,那么白色的羽毛反而容易被捕食者发现,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图是一个受二口恶英污染的湖泊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据图回答:AFG①体内残留二口恶英浓度最高的生物是________,它所处的营养级是________营养级。

②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由图中________的种群大小与光合能力强弱决定的。

3.二口恶英是脂溶性物质,哺乳动物及人肠道上皮细胞吸收的方式是________。

4.植物细胞中有多种细胞器,在光照下能够释放氧气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在黑暗中能够消耗氧气,产生A TP 的细胞器是___5.植物叶绿体色素分布在__________上,其吸收的光能,在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阶段能够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在A TP 中,ATP 在_______阶段参与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6.生物的遗传信息储存在基因的___________之中。

生物体内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要经过_________和_______两个阶段。

7.在实验条件下,刺激一条离体神经纤维中间段的某处、所产生兴奋的传导方向是______。

当人体受到刺激,感受器兴奋,兴奋在反射弧中通过突触时,其传递方向是_________向的,这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_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造成的。

8.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通过_______和______而形成统一整体。

9.自上个世界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DDT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使用。

图31中的曲线表示1920年~1970年期间两种肉食性鸟类蛋壳厚度的变化,蛋壳薄的蛋容易在孵化前被打破而影响出生率。

生物与环境

生物与环境

生(态二幅:)环境因素
生态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子,包括光、温度、盐度、 水深等
生态幅:生物对环境因素的耐受范围。
根据耐受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广适性与狭适性 广适性生物:能适应环境因素的变化范围较广。 狭适性生物:通常对范围狭窄的环境条件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
具体到不同的环境因子,则有:广盐、狭盐、广温、狭温等。
3、假浮游生物
起源于某些底栖生物,特别是底栖固着生物。 主要有保存在黑色页岩中的个体微小的双壳和腕 足动物。
贵州中三叠世的大型海百合化石的生活方式
4、底栖生物
指生活在水层底部,经常离不开基底的生物 包括表生生物和内生生物
4、底栖生物
表生生物epibenthos: 生活在基底表面以上的底栖生物。 包括底栖固着生物和底栖活动型生物。
生物与环境
一、环境及影响生物的主要环境因素 二、生物的环境分区 三、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 四、群落与生态系 五、环境的古生物学分析方法
(一)基本概念
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以外的空间及直接或间 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因此包含非 生物的和生物的因素。 2、生存条件:维持生物的生命活动(生长、代谢、繁殖等)的 基本外界条件 3、生境:生物生存条件的总和。 4、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也称 环境生物学) 5、古生态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温度 温度对生物影响的机制:
温度主要是通过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来控制生物的分 布,因为生物的繁殖需要有一定的温度作保障
温度对生物影响的主要表现和结果:
温度控制着生物的纬向分布,从两极到赤道equator, 生物种类逐渐增多,动植物的丰度和分异度均逐渐增高 温度造成生物的分区现象,如热带生物区系和寒带生物 区系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网格式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网格式教案)
五、总结
1.生物的生存依赖着非生生物,生物的行为也会引起周围非生物的变化。关于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后面我们还会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15.生物与非生物
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
都会生长变化
都会繁殖
都需要水、空气、阳光……
16.动物的庇护所
江苏省南通市八一小学 杨菲菲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观察、比较、调查、实验、评估、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2.学生交流(太阳、高山、水流、土壤、空气、石头、雪、白云)
3.进行连线活动,找出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4.学生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内活动并展示。
5.通过同学们的交流,我们发现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存在的复杂而密切的关系。
[设计意图:思考并认识到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非生物。]
8.观看视频。
[设计意图:学生对生物的共同特征了解后,现学现用,通过查阅资料并一一对照判断陌生的物体是不是生物。可以巩固学生对生物共同特征的理解。]
四、思考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1.过渡:生物生存环境的周围,也有着很多非生物,比如空气、水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自然中的景色,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调动学生已经的知识和经验,对植物和动物的特点进行整理,然后概括出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征并形成生物的概念。第二部分,观察相关图片,判断石笋和青苔等,它们的特征是否符合生物的概念;再出示地衣、松萝、水绵等图片请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它们是不是生物,进行交流后出示资料进行判断。第三部分,观察大自然中的画面,识别图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思考并表达出生物和周围非生物之间有着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核心概念

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核心概念

2024北京高考生物生物满分系列丛书年级:姓名:高考生物核心易混淆概念整理(浏览一下:圈出不懂的)—根据历年考试试题和新人教版教材整理不仅知道是什么,还需要知道有什么用。

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一、种群1.种群的特征:(选必2P2-P5)(1)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估算种群密度方法:①样方法(植物、蚜虫、跳蝻等):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等随机取样。

②标记重捕法(鼠等):估算的种群数量=二捕标记数二捕数一捕数 种群数量除以相应的面积或体积,可计算出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③逐个计数:分布少,个体大(山坡上的珙桐等)④黑光灯灯光诱捕法(趋光性的昆虫);⑤抽样检测法/血细胞计数法/显微计数法(单细胞生物计数,如酵母菌);(选必2P11)⑥动物栖息地布设红外触发相机(如猛禽、猛兽等);(选必2P6)⑦栖息地采集大量大熊猫粪便:不同动物粪便特征不同,通过分析其中的微卫星DNA 分子标记,估测种群数量(如大熊猫等);(选必2P6)⑧声音识别技术:动物成熟个体的声音特征往往可以长期保持稳定(如鲸、长臂猿、秧鸡等)。

(选必2P6)(2)出生率、死亡率;(3)迁入率、迁出率;(4)年龄结构: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5)性别比例注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间接的影响种群密度。

注2:K值不是最高点,是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称K值。

(选必2P9)2.种内关系:(1)种内互助;如蜜蜂(2)种内竞(斗)争:同种生物之间的竞争食物等。

(选必2P9、P14)3.种群数量变化:(选必2P8-P10)(1)“J”形曲线:①食物充裕;②空间充裕;③气候适宜;④没有天敌;⑤没有其他竞争物种等限制。

(2)“S”形曲线①资源有限;②空间有限等限制。

注:同一个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栖息地破坏后,会减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与环境》综合试题(2)一、选择题1.右图为人体局部内环境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①中液体的pH能保持稳定。

与其含有HCO3—和HPO42—有关B.③中有氧呼吸的最终产物可参加体液调节C.①中液体有蛋白质,④中液体没有蛋白质D.②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比③低,O2浓度比③高2.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如下(A、B、C、D、E表示液体,a、b、c、d、e表示生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E不属于内环境B.f是单向渗透C.A、B、C、D都属于体液D.a、b、c、d、e过程都需要消耗ATP3. 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盐含量无关B.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C.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D.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4.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成分、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长期饮用弱碱性的水会改变内环境的pH值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一体液调节D.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成分可以交换,它们共同构成内环境5.若甲、乙图均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则以下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人体对寒冷的反应与乙有关,也可能与甲有关B.信息从细胞3传递到细胞4的速度比从细胞1传递到细胞2的快C.若细胞3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D.若细胞1产生的激素是胰岛素,则靶细胞主要是肝细胞6.下图表示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途径,其中叙述错误的是A.该图可以说明下丘脑可通过神经和体液两个途径来调节内分泌腺B.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不受④过程的调节C.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内分泌腺构成的反射弧,最终的效应器是图中组织D.若图中内分泌腺为甲状腺,则⑥增加将导致③和④的减少7.下图是甲状腺活动的调节示意图。

对该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图中a和b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B.图中X、Y、Z分别是下丘脑、垂体、甲状腺C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X 和Y 的反馈调节D .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对下丘脑和垂体有反馈调节作用8.右图能表示人体在某种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内环境中某种激素的含量变化。

这种条件变化和激素分别是A .食物缺碘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 .饥饿 胰岛素C .寒冷刺激 生长激素D .气温升高 甲状腺激素9.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 .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D .细胞外液中电解质浓度降低,则尿量减少10.下图是渗透压调节示意图,以下各项叙述不正确的是A .垂体细胞合成、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作用于②和③B .渗透压感受器和渗透压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C .图示涉及的调节属神经-体液调节D .②③对原尿中的水的重吸收不消耗ATP11.某研究人员成功找到了一种适宜口服治疗糖尿病的小分子(Boc5)。

现用一些各项条件都适宜的糖尿病小鼠(空腹)进行一项验证性实验,实验分成甲、乙、丙、丁4组,实验前测定4组小鼠的血糖含量分别为a1、b1、c1、d1(四组数据大致相同),将4组小鼠分别分开饲喂(饲喂定时定量进行)的情况如下表。

下列有关叙述个不正确的是( )A .a1<a2B .b1>b2C .c1>c2D .d1<d212.葡萄糖是人体主要的热量来源之一,每1克葡萄糖可产生17.15kJ 热能,故被用来补 充热量,治疗低血糖症。

10%的葡萄糖注射液是医疗上常用的药剂,它的使用说明书中有 这么一句话:“……滴注时须缓慢滴注……”,其原因主要是为了( )A .防止血糖过快升高B .防止体内胰岛素分泌加强C .防止体内胰高血糖素分泌加强D .防止引起体细胞发生渗透失水13. 设人在20℃的环境中的产热速率为a 1,散热速率为b 1;进入0℃环境20分钟后的产热 速率为a 2,散热速率为b 2。

以下有关产热速率与散热速率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A .a 1=b 1,a 2=b 2B .a 2>a 1,b 1<b 2C .a 1<b 1,a 2>b 2D .A 、B 两项都对14.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 ℃降至5 ℃,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变 化依次为 ( )A.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B.增加、减少、增加、不变C.增加、增加、减少、不变 D.增加、增加、减少、降低15.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

当在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16.右图为反射弧模式图,描述正确的是A.神经冲动在②和④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B.兴奋传导方向是⑤→④→③→②→①C.②受损时,刺激④仍能引起反射活动D.③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17.如图表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

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兴奋的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内侧的电流方向是b→cB.③内的神经递质以胞吐形式释放到⑤C.神经递质的释放需由②提供能量D.兴奋由a传到d以电信号形式传导18.如图表示两个神经元之间连接的一种形式,据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电信号到达“1”时,依赖“3”结构中的化学物质传递到②,但到达②时又转换为电信号b.每个神经元都只有一个轴突,但①结构可以是多个,因此1个神经元可以与多个其他神经元的②结构构成这种连接c.突触的连接方式只有轴突—胞体d.同一个神经元的末梢只能释放一种递质,或者是兴奋性的,或者是抑制性的e.“3”结构的形成,只由高尔基体产生f.正常情况下,一次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电位变化A.abcd B.abdf C.bdef D.abde19.下列关于免疫的物质基础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骨髓是机体内的一种免疫器官②吞噬细胞可存在于第二道防线,也可存在于第三道防线③免疫活性物质只分布于第三道防线中④淋巴细胞可分布于血液中,也可分布于淋巴液和淋巴结中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0.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说法,错误的是A.免疫球蛋白与病菌结合后抑制该病菌的繁殖过程属于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只有受到抗原刺激后,才能形成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C.当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时,可引起免疫缺陷病等D.一种抗原只能与一种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21.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其中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和④所指的免疫A.细胞f 细胞免疫B.细胞a 体液免疫C.细胞d 细胞免疫D.细胞e、g 体液免疫22.人体的某种可产生抗体的免疫反应过程可表示为其中a~e代表不同免疫细胞,①~⑤代表生理过程。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a细胞表示吞噬细胞,能对多种病原体都起防御作用B.抗原x经过程①②③的呈递后,能刺激细胞c增殖分化C.当细胞d、e再次接触抗原x后,均能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抗体D.抗原抗体结合后,多数情况下可被细胞a所消化23.观察右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A是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正在侵入B.则B最可能是浆细胞B.若A是B分泌出来的某种免疫球蛋白,则B的最初来源是造血干细胞C.若B细胞内部己经侵入了麻风杆菌,A正在与之接触,而且A直接导致B细胞裂解死亡,则A是吞噬细胞D.若A和B是两种不同的植物细胞正在进行融合,则灭活的病毒是最常用的诱导剂24.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活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参与这一免疫反应的细胞有A.吞噬细胞、效应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B.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C.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D.吞噬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25.在生长素发现过程中,胚芽鞘是重要的实验材料,对于其尖端叙述正确的是A.能够感受单侧光的刺激使生长素发生极性运输B.生长素只能在尖端内横向运输C.生长素只能在尖端内极性运输D.生长素促进尖端生长使胚芽鞘伸长26.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长素在植物体中含量很少,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B.生长素不直接参与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调节代谢的信息C.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可以进行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D.促进同种植物插条生根效果相同的生长素浓度是相同的27.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注:为不透光的锡箔帽和套)A.若探究胚芽鞘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⑤进行对照B.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应设置②③进行对照C.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内因,应设置①⑥进行对照D.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①③⑤28.在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

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两类植物生长的影响,则A、B曲线分别表示何类植物,以及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是A.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a点浓度B.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b点浓度C.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b点浓度D.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c点浓度29.如图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某一器官生长影响的曲线,从图中分析可以得出A.若B点对应为顶芽生长素浓度,则同一枝条的侧芽为AB之间对应的生长素浓度B.若B点对应为茎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则茎向光侧为BC之间对应的生长素浓度C.把植株水平放置,若B点对应为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则茎的远地侧为BC之间对应的生长素浓度D.把植株水平放置,若B点对应为根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则根的近地侧为CD点之间对应的生长素浓度30.某同学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NAA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自行设计浓度梯度处理插条,获得了右图所示结果,下面对本实验分析或评价正确的是A.若要达到该实验的目的,应进行预实验B.迎春花插条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不会影响实验结果C.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一定为cD.不同浓度的NAA处理迎春花插条的时间应该不同31.根冠内含有脱落酸,并且能主动地向根的生长部位(分生区和伸长区)运输,从而抑制该处细胞的分裂和生长。

若对玉米根冠做以下四种处理,则向下弯曲生长角度最大的是32.在培养瓶内饲养黄猩猩果蝇,其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第30天种群的增长率达到最大值B. 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的波动是出生率和死亡率改变造成C. 即使持续输入营养,种群数量也不呈现“J”型增长D. 第40天引入黑腹果蝇,可能导致黄猩猩果蝇的K值下降33.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曲线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