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物质方法研究思路

合集下载

有关物质研究思路

有关物质研究思路

原料药及制剂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有机溶剂、降解产生 的溶剂
精品..
杂质分类
分类依据 来源 毒性
备注 工艺杂质 降解杂质、聚合物及异构体等。 从反应物及试剂中混入的杂质 毒性杂质 普通杂质
精品..
有关物质研究思路-工艺杂质
工艺杂质指的是药品在制备工艺过程中引 入的杂质,它包括没有反应完全的反应物、反 应过程中所生成的中间体及副产物、反应过程 中所使用的试剂及催化剂等。
此类杂质的结构较明确,可以通过合成工 艺路线进行分析,确定可能引入的杂质,以及 可能发生副反应产生的杂质等。
注:对于原料药中已控制的工艺杂质,且 该工艺杂质在制剂生产和稳定性过程中不再增 加,则在制剂中无需对该杂质进行控制。
精品..
有关物质研究思路-降解杂质
降解产物指的是药品在生产和贮藏过程中发生化 学变化而产生的杂质,如发生水解、氧化、开环等 反应,降解产物主要与药物的结构特征密切相关。 此类杂质可以通过下面的途径进行分析: ➢ 根据药物的结构特征,对可能产生的降解杂质进行 分析。例如,结构中含有酯基的药物容易发生水解、 结构中含有羧基和氨基的药物容易发生酰化反应生 成内酰胺结构等。
有机杂质的检测方法包括化学法、光谱法、色谱法 等,根据药物结构及降解产物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检测方 法。通过合适的分析技术将不同结构的杂质进行分离、 检测,从而达到对杂质的有效控制。
在质量标准中,目前普遍采用的杂质检测方法主要 为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薄层色谱法(TLC)、气相 色谱法(GC)和毛细管电泳法(CE)。应根据药物及杂质 的理化性质、化学结构、杂质的控制要求等确定适宜的 检测方法。由于各种分析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 此在进行杂质分析时,应注意不同原理的分析方法间的 相互补充与验证,如HPLC与TLC及HPLC与CE的互相补 充 , 反 相 HPLC 系 统 与 正 相 HPLC 系 统 的 相 互 补 充 , HPLC不同检测器检测结果的相互补充等。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思路探讨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思路探讨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思路探讨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探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思路。

一、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
中药复方中的药效物质包括单一化学成分和多种化学成分的混合物,其研究思路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分离纯化
首先需要对中药复方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单一化学成分。

分离过程中需要考虑化学成分的稳定性、活性和纯度等因素。

2.活性检测
分离纯化后需要进行活性检测,确定其药效作用。

活性检测可以采用细胞实验、动物实验等方法,评估化学成分的药效作用及毒副作用。

3.作用机制研究
确定药效作用后需要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

作用机制研究可以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学、蛋白质组学等方法,阐明化学成分的作用机制。

二、中药药效作用机制的研究思路
中药药效作用机制的研究思路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基于传统经验
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

传统
经验可以为中药药效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2.现代科技手段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研究中药药效作用机制的手段也在不断更新。

现代科技手段包括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等。

这些手段可以更加准确地研究中药药效作用机制,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研究需要综合运用传统经验和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合理的研究思路,不断拓展研究领域,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思路及方法之我见

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思路及方法之我见

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思路及方法之我见现代中药研究的基础就是重要物质基础研究。

现阶段,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分析技术等各种新型技术的发展壮大,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也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本文针对目前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思路及方法等进行分析,提出几点有效的措施和建议,以期逐步提高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标签: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思路;有效方法一、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思路1.传统中药复方制剂物质由于中药复方制剂包括多种成分,而且具有很强的活性,是非加和性的,因此其作用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

而随着中药复方制剂研究的逐步深入,有很多学者都提出了与中药复方机制物质基础相关的理论。

例如:王阶等人提出了综合调节理论研究思路,王本祥等人提出了复方药效主要分为有效成分和次要成分等。

与此同时,传统中药复方制剂物质要体现中药成分的基本作用,需要提高中医药方法和技术水平,创新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方法。

2.现代中药复方制剂物质早在20世纪70年代,相关科研人员就在中医学宝库中获得了一些研究方法,通过多年的努力,克服了其他药物的缺点,通过多年的研究可以发现,现代中药复方制剂具有速效、治愈率很高等优势,不仅能够提高化学合成物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还能够克服传统的药物杀菌不彻底等问题。

现代中药复方制剂具有辅助增溶的作用,因此可以提高整个有效组的溶出[1]。

二、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方法1.活性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方法由于传统中药物资基础研究常导致分离过程中会丢失活性成分或者有效成分,这样就会导致很多无活性成分的化验和分离占有大量的时间,从而降低了工作效率。

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有效解决上述重要问题,近几十年来,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引入了以活性为导向的中药化学分析法,也就是说通过生物活性跟踪分离中药成分,这种研究方法,实现了便捷、可靠的中药活性物质分离和筛选。

与此同时,只有将中药物质中的化学成分以及中药活性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有关物质研究思路

有关物质研究思路

有关物质研究思路物质研究是现代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涉及到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进行物质研究时,我们应该始终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以推动科学的发展和创新。

一、明确研究目标在进行物质研究时,首先要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方向。

根据不同的科学问题,我们可以选择从材料性能、结构与组成、制备方法、应用领域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

确定研究目标后,我们会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和分析,提高研究效率。

二、确立实验方案在进行物质研究时,需要制定合理的实验方案和研究方法。

实验设计应考虑到实验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尽量减小实验误差。

对于复杂的物质研究,可以采取多种实验手段和分析方法,如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质谱、红外光谱等,结合各种手段的优势,形成全面的研究结果。

三、确保数据可靠性数据可靠性是物质研究的基础。

对于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我们应该坚持科学准确、客观公正的原则,遵循科学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应注意实验条件的重复性和数据采集的精确性,使用合适的控制组和样本量,避免因数据不足或受到其他因素干扰而导致的结论错误。

四、跨学科的合作物质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术,需要跨学科的合作。

不同学科的专家和研究者可以相互借鉴、协作,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跨学科的合作也可以促进新的发现和创新,推动科学的前沿领域的发展。

五、加强理论研究物质研究不仅仅是实验数据和应用领域的推动,也需要加强理论研究。

通过建立适当的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计算模拟,可以更好地解释实验现象和性质,揭示物质的内在规律。

理论研究可以补充实验研究的不足,促进科学的深入发展。

六、注重应用价值物质研究不仅仅追求科学的探索,也要注重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

物质的研究结果可以推动工业的发展,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制造成本,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因此,在进行物质研究时,我们应该带着实际应用的需求,关注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研究思路和方法

研究思路和方法

研究思路和方法在进行研究时,科学合理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好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提高研究效率,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因此,本文将就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一些探讨和总结。

首先,研究思路的构建是研究工作的基础。

研究思路应当清晰明确,能够准确地指导研究者进行研究工作。

在构建研究思路时,研究者可以先对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明确研究的范围和内容,确定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从而确定研究的方向和思路。

在构建研究思路时,研究者还应当充分考虑到研究的实际情况和条件,确保研究思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其次,研究方法的选择是研究工作的关键。

研究方法应当科学合理,能够有效地解决研究课题,获取准确的研究结果。

在选择研究方法时,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的具体内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等。

在选择研究方法时,研究者还应当充分考虑到研究的实际情况和条件,确保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最后,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实施是研究工作的关键。

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实施需要研究者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开展研究工作。

在实施研究思路和方法时,研究者应当严格按照研究思路和方法的要求,认真细致地进行研究工作,确保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在实施研究思路和方法时,研究者还应当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研究思路和方法,提高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总之,研究思路和方法是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工作的开展和结果的取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者应当充分重视研究思路和方法的构建和选择,努力提高研究思路和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取得良好的研究成果。

有关物质方法研究思路

有关物质方法研究思路

有关物质方法研究思路物质方法研究是指通过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和变化等方面的研究,来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

以下是一个关于物质方法研究的思路,供参考。

一、确定研究目标和问题1.确定研究的目标:明确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对象,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

2.确定研究问题:针对研究对象和目标,确定具体的研究问题,要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二、文献综述1.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已有研究成果。

2.分类整理文献:按照研究的主题和关键字,对相关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类,建立文献数据库。

3.分析文献:对已有研究进行分析和综述,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三、设计研究方案1.提出假设:根据研究问题和目标,提出相应的假设,对研究对象的性质、组成、结构和变化等方面进行推测和预测。

2.设计实验方案:根据研究问题和假设,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的步骤、条件、控制变量和观察指标等。

3.选择实验方法:根据研究对象和目标,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如物质分析方法、材料表征方法、反应动力学方法等。

4.编制实验清单:详细列出实验所需材料、设备和实验步骤等,以保证实验的有效进行。

四、实施实验1.准备实验材料和设备:按照实验清单,准备所需的实验材料和设备,确保实验的质量和准确性。

2.进行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并注意实验的安全性。

3.分析实验数据: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和统计实验结果,寻找实验现象和规律。

五、解释和讨论实验结果1.给出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给出实验结果,包括计算值、观察结果和统计结果等。

2.分析结果意义: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结果的意义和可能的影响因素,说明结果对研究问题的回答和假设的验证程度。

六、总结和展望研究成果1.总结研究结果:综合分析实验结果和讨论,总结研究的主要成果,说明实验是否达到研究目标。

2.讨论实验不足:客观评价实验的不足之处和可能存在的误差,提出改进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思路与方法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思路与方法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思路与方法一、本文概述中药复方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一直是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期为中药复方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核心在于揭示复方中有效成分的组成、结构、作用机制及其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关系。

这一过程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包括中药学、化学、生物学、药理学等。

因此,本文将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出发,系统阐述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阐述其对于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梳理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包括复方的成分分析、药效评价、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

本文还将介绍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在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如高通量筛选技术、代谢组学技术、网络药理学等。

本文将总结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取得的成果和进展,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全面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和进步。

二、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思路中药复方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在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我们应以系统生物学、药理学、化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思路为指导,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深入研究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

我们需要对中药复方进行系统的药效学评价,明确其整体药效和主要药效成分。

这包括对中药复方进行药理学实验,观察其对疾病模型的作用效果,以及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对中药复方进行成分分析,确定其主要药效成分。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中药复方是指由多种中药药材组成的中药制剂,具有多个药效成分。

研究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方法的选择:1.药材的鉴定和提取:首先需要对中药复方中的每种药材进行鉴定,确认其种类和质量,并进行提取。

鉴定方法可以包括形态学鉴定、理化鉴定和化学组分鉴定等。

提取方法可以选择适合的溶剂和提取工艺,如乙醇提取、水提取和超声波辅助提取等。

2.药效成分的分离和纯化:根据药材的性质和复方的组成,选择合适的方法对药效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

常用的分离方法包括液相色谱、气相色谱、高效离子色谱、溶剂析等。

纯化方法可以采用薄层层析、纯化柱层析、逆流层析等。

3.药效成分的结构鉴定:通过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如质谱、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等,鉴定药效成分的结构,确认其化学式和分子结构。

4.药效成分的活性评价:通过体外和体内药效评价方法,对药效成分的生物活性进行评价。

体外评价可以选择细胞实验、酶活性测定、基因表达测定等方法。

体内评价可以选择小鼠、大鼠等动物模型进行药效学研究。

5.药效成分的作用机制研究:通过细胞透过试验、靶点的鉴定和模拟实验等方法,深入探究药效成分的作用机制。

可以使用基因芯片、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高通量技术进行研究。

6.药效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了解药效成分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探索其药代动力学特性。

常用的方法包括体内外血浆蛋白结合率研究、代谢酶作用的体外实验、排泄通路的实验研究等。

7.药效成分的靶点鉴定研究:通过基因工程、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药理学研究等方法,筛选和鉴定药效成分的靶点,明确其作用靶标。

8.药效成分的动物药理学研究:通过不同动物模型,观察药效成分的药理学效应,探讨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途径和作用机制。

总之,研究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的基础,需要综合运用化学、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药材鉴定提取、药效成分分离纯化、结构鉴定、活性评价、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等多个方面综合研究,为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物质方法学研究l 主要内容1、有关物质检查方法建立的研发思路2、有关物质方法的建立和方法学验证2.1、原料药和制剂的相关理化性质2.2、有关物质分析方法的选择2.3、有关物质分析方法的验证2.4、有关物质杂质的定量方法3、有关物质杂质的分析4、有关物质杂质限度的制订有关物质检查方法建立的研发思路研发思路:有关物质检测方法的建立重点是测定方法的先进性、准确性、可行性。

⑴首先有关物质的方法选择,对于仿制药有EP、BP、USP等质量标准的药品,首选以上的色谱条件进行筛选,尤其关注的离子对试剂的使用。

⑵选用不同色谱条件进行对比研究,如果方法一是等度测定的,方法二最好选用梯度色谱条件,比较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的杂质个数及杂质含量等。

确证有关物质测定方法的准确性。

⑶对所筛选的方法进行系统的方法学研究,比较不同检测方法的优劣,选择较好的色谱条件作为本品有关物质检查的测定方法。

⑷对于仿制药同时要将自制样品与市售原研样品进行全面的质量比较,分析其杂质的种类和含量,确保自制样品与市售原研样品的杂质在同一水平。

原料药和制剂的相关理化性质在建立有关物质检查方法前,需首先了解原料药和制剂的相关理化性质。

⑴对于原料药,了解原料药的基本性质和结构特点。

了解原料药合成工艺过程中的起始原料、副产物、副产物产生的杂质、中间产物或可能产生的降解产物等。

结合相关已知的杂质来确定有关物质检测的条件。

⑵对于制剂,可能影响药物有关物质的重要因素有辅料、剂型、存储条件等,主要了解辅料对有关物质检测的干扰情况,不同剂型在不同存贮条件下可能产生的杂质等。

对于复方制剂,同时要考虑到复方中原料的相互作用可能产生的杂质等。

有关物质分析方法的选择有机杂质的检测方法包括化学法、光谱法、色谱法等,因药物结构及降解产物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

通过合适的分析技术将不同结构的杂质进行分离、检测,从而达到对杂质的有效控制。

目前普遍采用的杂质检测方法主要有:⑴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目前采用的分析方法主要以高效液相色谱法为主,为常用的分析方法。

选择不同的色谱柱对杂质进行有效的分离。

⑵薄层色谱法(TLC)是色谱法中的一种,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重要的实验技术,但准确性较低。

⑶气相色谱法(GC)气相色谱法主要是用于能气化的物质的检测和分离。

一般用于有机残留溶剂的检测和分离。

也可用于一些能挥发的杂质的检测。

⑷毛细管电泳法(CE)毛细管电泳法是以弹性石英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依据样品中各组分的淌度和(或)分配行为的差异而实现各组分分离的一种分析方法。

其应用比较广泛,但该方法测定精密度不高,专属性不稳定,且CE仪器价格较高。

由于各种分析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进行杂质分析时,应注意不同原理的分析方法间的相互补充与验证,如HPLC与TLC及HPLC与CE的互相补充,反相HPLC系统与正相HPLC系统的相互补充,HPLC不同检测器检测结果的相互补充等。

有关物质分析方法的验证①检测波长的选择有关物质检测波长是结合主成分与杂质的最大吸收波长进行选择。

测定方法:分别称取待测供试品、对照品、空白辅料、市售对照样品适量,用流动相溶解并稀释到一定浓度,配制成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以及空白辅料溶液,分别于采用HPLC法测定,采用DAD检测器进行,确定待测物质中各杂质的最大吸收波长、主峰的最大吸收波长以及空白辅料的干扰情况等,有杂质对照品的同时进行扫描,或HPLC进行测定。

必要时可将供试品溶液适当破坏后测定各降解产物的最大吸收波长。

判断结果:根据测定结果确定有关物质测定的检测波长。

有关物质分析方法的验证②专属性试验专属性系指在其它成分可能共存的情况下,采用的方法能准确测定出被测杂质的特性⑴对于原料药,可根据其合成工艺,采用各步反应的中间体(尤其是后几步反应的中间体)、立体异构体、粗品、重结晶母液等作为测试品进行系统适用性研究,考察产品中各杂质峰及主成分峰相互间的分离度是否符合要求,从而验证分析方法对工艺杂质的分离能力。

⑵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特点、制剂的处方与工艺、储存条件等选用合适的酸、碱、光、热、湿、氧化反应等加速破坏性试验来验证分析方法的专属性。

⑶强制降解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应注意破坏性试验要适度,应着重考察敏感条件。

如在一定条件下稳定,则无必要再提高条件的剧烈程度进行重复试验。

破坏试验的程度暂无统一要求,一般以强力破坏后主成分的含量仍占绝大部分为宜。

要达到这种破坏程度,需要在研究过程中进行摸索,先通过初步试验了解样品对光、热、湿、酸、碱、氧化条件的基本稳定情况,然后进一步调整破坏性试验条件(如光照强度、酸碱浓度、破坏的时间、温度等),以得到能充分反映降解产物与主成分分离的结果和图谱。

有关物质分析方法的验证③检测限与定量限检测限系指试样中的被分析物能够被检测到的最低量,是反映分析方法灵敏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最低检测限不得大于该杂质的报告限度,以保证检出需控制的杂质。

测定方法:取待测物质对照品适量,加流动相配制成一点浓度的对照品溶液,按倍倍稀释法,以信噪比为3:1时相应的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确定检测限。

同时将信噪比为3:1的样品溶液进样6针,以峰面积计算相对标准偏差。

判断结果:最小检测限浓度下样品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应≤20%,以最小检测限来确定供试品溶液配制的浓度作为依据。

定量限是指被测杂质能够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

定量限体现了分析方法是否具备灵敏的定量检测能力。

杂质定量试验,需考察方法的定量限,以保证含量很少的杂质能够被准确测出。

测定方法:取待测物质对照品适量,加流动相配制成一点浓度的对照品溶液,按倍倍稀释法,以信噪比为10:1时相应的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确定检测限。

同时将信噪比为10:1的样品溶液进样6针,以峰面积计算相对标准偏差。

判断结果:定量限浓度下样品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应≤10%。

有关物质分析方法的验证④系统适应性系统适应性试验主要是考察主成分与杂质的分离情况以及主峰参数信息,如理论塔板数、拖尾因子、分离度等,均应符合测定要求。

⑤精密度试验精密度试验包括:重复性试验、中间精密度试验等。

⑥溶液稳定性试验考察样品在配制溶剂中的杂质与主峰的稳定性,取一定浓度的样品溶液,分别于不同时间取样测定杂质与主峰的峰面积,以相对标准偏差来表示不同时间测定结果的稳定性。

判断结果:结果RSD,%≤2.0%,在测定时间内的样品溶液稳定性良好。

⑦耐用性试验耐用性试验是指测定条件发生小的变动时,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

一般系统变化条件:分别考察流动相比例变化±5%、流动相pH 值变化±0.2、柱温变化±5℃、检测波长变化±5nm、流速相对值变化±20%以及采用三根不同批号的色谱柱进行测定时,仪器色谱行为的变化,每个条件下各测试两次。

可接受的标准为:各杂质峰的拖尾因子不得大于2.0,杂质峰与其他成分峰必须达到基线分离;各条件下的杂质含量数据(n=6)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杂质含量的绝对值在±0.1%以内。

特殊样品如果色谱条件变化比较敏感的,可适当降低变化范围。

耐用性试验部分还包括样品萃取(提取)稳健性:可理解为提取方法的重复性良好。

即提取方法的确定验证试验。

有关物质杂质的定量方法有关物质杂质的定量方法根据杂质与主成分的最大吸收波长及校正因子来确定。

若杂质与主峰的吸收波长基本一致,则一般采用自身对照法或峰面积归一化法;若杂质与主峰的吸收波长差异范围较小,校正因子在0.9~1.1之间,则可采用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超出该范围,校正因子在0.2~5.0范围以内时,采用主成分自身对照法的定量方式,须用校正因子进行校正;若杂质与主峰的吸收波长相差较大,校正因子在0.2~5.0范围以外时,不能通过校正因子校正,则要采用外标法进行测定。

①外标法(杂质对照品法)外标法定量比较准确,采用外标法进行测定时,应进行相应的方法学研究。

A检测波长的选择检测波长的选择测定方法参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附录ⅣA)进行测定,或采用HPLC法,DAD检测器进行测定。

同时考察辅料干扰等。

B标准曲线线性关系应在设计的测定范围内测定。

可用一贮备液经精密稀释,或分别精密称样,制备一系列被测物质浓度系列进行测定,至少制备5个浓度。

以测得的响应信号作为被测物浓度的函数作图,观察是否呈线性,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

有关物质杂质的定量方法C精密度试验仪器精密度试验主要是考察测定方法在所用的试验仪器测定结果的偏差,精密度一般用偏差、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示。

测定方法:取一定浓度的杂质对照品溶液,连续测定次数至少6次,以峰面积的测定结果计算相对标准偏差,考察仪器测定的。

D重复性试验重复性系指在同样的操作条件下,在较短时间间隔内,由同一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度。

重复性测定可在规定范围内,至少用9次测定结果进行评价,如制备3个不同浓度的试样,各测定3次,或100%的浓度水平,用至少测定6次的结果进行评价。

常用的测定方法时采用100%的浓度,测定6次,计算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

测定方法:按含量测定的方法,分别平行称取6份样品,按外标法测定杂质的含量,以杂质含量测定结果计算相对标准偏差。

E中间精密度中间精密度系指在同一实验室,由于实验室内部条件改变,如时间、分析人员、仪器设备、测定结果的精密度。

验证设计方案中的变动因素一般为日期、分析人员、设备。

考察在不同因素变动的条件下,测定结果的标准偏差。

有关物质杂质的定量方法测定方法:按含量测定的方法,分别由不同的人员、时间、不同仪器按外标法测定样品杂质的含量,以杂质含量测定结果计算相对标准偏差。

F回收率试验回收率试验来验证测定方法的准确度。

试验设计需考虑在规定范围内,制备3个不同浓度的试样,各测定3次,即测定9次,报告已知加入量的回收率(%)或测定结果平均值与真实值之差及其可信限。

并考察不同浓度下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

测定方法:按含量测定的方法,按加样回收率测定方法,在已知杂质含量的样品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杂质对照品,按外标法分别测定不同浓度样品中的测的量,计算测的量比加入量的百分含量(即回收率),以不同浓度下的回收率计算相对标准偏差。

G杂质的检测限检测限系指试样中的被分析物能够被检测到的最低量,是反映分析方法灵敏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最低检测限不得大于该杂质的报告限度,以保证检出需控制的杂质。

测定方法:取待测物质对照品适量,加流动相配制成一点浓度的对照品溶液,按倍倍稀释法,以信噪比为3:1时相应的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确定检测限。

同时将信噪比为3:1的样品溶液进样6针,以峰面积计算相对标准偏差。

判断结果:最小检测限浓度下样品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应≤20%,以最小检测限来确定供试品溶液配制的浓度作为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