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缪刺论原文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原文及白话译文5

黄帝内经原文及白话译文5

黄帝内经原文及白话译文5其所生病各异。

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愿闻其道。

岐伯对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

其色多青则痛,多里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

络盛则入客于经。

阳主外,阴主内。

少阳之阳,名曰枢持。

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

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诸经皆然。

太阳之阳,名曰关枢。

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

络盛则入客于经。

少阴之阴,名曰枢儒。

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

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

心主之阴,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

络盛则入客于经。

太阴之阴,名曰关蛰。

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

络盛则入客于经。

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

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

邪之始入于皮也,泝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

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_破毛直而败。

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

岐伯曰:皮者,脉之部也。

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

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

帝曰:善。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岐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

帝曰:经之常色何如?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

帝曰: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岐伯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

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

此皆常色,谓之无病。

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

黄帝内经原文及反译

黄帝内经原文及反译

黄帝内经及释义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医学经典,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

下面是其中一个例子的原文和白话释义:原文:凡刺之道,毋令过隅,毋失中宜,毋妄为也。

勇而行之,死生以之,不可不慎也。

白话释义:刺络治疗的方法,不能偏离目标,不能失去正常的刺激点,也不能随意乱来。

必须勇敢地实行,因为这关系到生命安全,所以必须谨慎小心。

原文:阳气者,天之所与,常与之,故不去;阴气者,地之所化,常归之,故随形而去。

故人藏精气于阴,以成其形,藏荣华于阳,以生其身。

白话释义:阳气是来自天空的气息,始终伴随着人体,不离不弃;阴气则源自大地,一直在改变着,如同万物生长、衰老、死亡一样。

因此,人体的精华与气息主要储存在体内的阴部,以保持身体健康和形态完整。

而人体的荣华则储存在体表的阳部,以保持生命力和身体的活力。

原文:故藏精于髓,以成其形;藏之于脏,则失去其真;藏荣于外,则身有余而形不足。

故先天之气盛,则耳目聪明,骨髓强健,肌肉坚固,发指有力;后天之气旺,则志意满怀,气血充盈,容貌姿态俊秀。

白话释义:因此,人体的精华主要储存在骨髓中,以维持身体的形态和健康。

如果把精华储存在脏器中,则会失去其本质。

而人体的荣耀则体现在外部,如果荣耀过度,则身体将变得虚浮而形态不足。

因此,如果出生时先天之气足够充沛,那么人的五官会非常灵敏,骨骼和髓质也会非常强健,肌肉也很坚固有力。

而如果后天之气得到充分滋养,则人的意志会更加坚定,气血也会更加充盈,容貌和姿态也会更加俊秀。

原文:夫形具而神显,则为悦人所爱;形消而神隐,则为忧人所弃。

故形与神俱全,然后可以保持生命的长久。

形神不分,必至短命而夭折。

故道家讲究“神明自得”,佛家则强调“禅定养神”、“施无畏布施”等方法来滋养精神。

白话释义:如果身体健康精神饱满,那么这个人会很受欢迎;相反,如果身体衰弱精神涣散,那么这个人很容易被遗忘和遗弃。

因此,只有身体和精神都健全完整,才能保持长寿。

而如果身体和精神缺陷,则会导致短暂的生命和夭折。

再议缪刺巨刺

再议缪刺巨刺
《灵枢·脉度篇》 云: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 络,络之别者为孙。” 由此说明络脉是从经脉分出; 再由络脉又分出无数的细支名为孙络。而络脉最大 的特点就是 “支而横者”,正因为如此 《灵 枢 · 周 痹》 讲到: “黄帝曰: 愿闻众痹。岐伯答曰: 此各在 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 非能周也,更发更休也。” 由于风寒湿邪侵犯皮肤分 肉之 间,客 于 络 脉 之 中,故 随 时 而 疼,随 时 而 止, 转移迅 速, 为 其 特 征。 因 为 络 脉 为 支 而 横 者, 左 可 以至右,右可以至左; 阴经可交阳经,阳经可交阴 经,故病疼 可 左 应 右, 右 应 左, 上 下 转 移, 而 无 固 定部位。 《素问·缪刺论》 也云: “今邪客于皮毛, 入舍 于 孙 络,留 而 不 去,闭 塞 不 通,不 得 入 于 经, 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 说的是如邪气从皮毛侵 入,进入孙、络 后, 就 逗 留 而 不 去, 由 于 络 脉 闭 塞 不通,邪气不得入于经 脉,于 是 就 流 溢 于 大 络 中, 从而生成一 些 异 常 疾 病。由 于 络 脉 是 “血 液 周 流” 的通道, 故 对 络 脉 的 虚、 实 现 象, 可 以 从 外 观 上 诊 断出来。《灵枢·经脉篇》 曾云: “凡此十五络脉者,
关键词: 缪刺; 巨刺; 黄帝内经 中图分类号: R 245.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649 ( 2013) 05-0023-02
巨刺,首出 《灵枢·官针》: “凡刺有九…八曰 巨 刺, 巨 刺 者, 左 取 右, 右 取 左。” 曰 “巨 ” 为 “互”,即交互之意。在 《内经》 有关巨刺的论述之 后,杨上善注曰: “先言巨刺也,邪气中乎经也,左 箱邪气 有 盛, 则 刺 右 之 盛 经。 以 刺 左 右 大 经, 故 曰 巨刺。巨,大也。” 《素 问 · 缪 刺 论》 是 《黄 帝 内 经》 中设专篇论述缪刺的文献,给缪刺定义为: “络 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张介宾注: “缪,异也……刺异其处,故曰缪剌。” 此处作 “异 也” 释之。 《素问·调经论》 也曰: “身形有痛,九 候莫病,缪刺”。从 《内经》 观点来看,王冰认为的 “纰缪” 之义不妥。“缪”在 《中华大字典》 有一个 音为 “居尤切,音 ‘鸠 ',释 ‘交错之形 '。此种理 解甚合内经之旨。

黄帝内经:素问第52章 刺禁论

黄帝内经:素问第52章 刺禁论

刺禁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曰:愿闻禁数。

【翻译】黄帝问道:我想了解人体禁刺的部位。

【原文】岐伯对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翻译】岐伯回答说:内脏各有要害之处,不能不细看详审!肝气生发于左,肺气肃降于右,心脏调节在表的阳气,肾脏管理在里的阴气,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赖以转输,胃主受纳,饮食水谷汇聚于此。

膈肓的上面,有维持生命活动的心、肺两脏,第七椎旁的里面有心包络。

上述部位都应该禁刺,遵循这个刺禁,就有利于治疗,违背了,则会给人体造成祸害。

【原文】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

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

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

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

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

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翻译】刺中心脏的,约一日即死,其病变症状为嗳气。

刺中肝脏,约五日即死,其病变症状为多言多语。

刺中肾脏,约六日即死,其病变症状为打喷嚏。

刺中肺脏,约三日即死,其病变症状为咳呛。

刺中脾脏,约十日即死,其病变症状为频频吞咽。

误刺中胆,约一日半死,其病变症状为呕吐。

【原文】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

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瘖。

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

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

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

刺脊间中髓,为伛。

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

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

刺手鱼腹内陷,为肿。

【翻译】针刺足背,误伤了大血管,若出血不止,便会死亡。

针刺面部的脑户穴,若刺至脑髓,就会立即死亡。

针刺廉泉穴,误伤了血管,若出血不止,可使喉哑失音。

针刺足下布散的络脉,误伤了血管,若淤血留着不去可致局部肿胀。

针刺委中穴太深,误伤了大经脉,可令人跌仆,面色苍白。

针刺气衔穴,误伤了血管,若淤血留着不去,鼠蹊部就会肿胀。

针刺脊椎间隙,误伤了脊髓,会使人背曲不伸。

《黄帝内经》素问·刺要论

《黄帝内经》素问·刺要论

《黄帝内经》素问·刺要论《黄帝内经》素问·刺要论黄帝问曰:愿闻刺要。

黄帝问道:我想了解针刺方面的要领。

岐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

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

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泝泝然寒栗。

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

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

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

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

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胻酸,体解㑊然不去也。

岐伯回答说:疾病有在表在里的区别,刺法有浅刺深刺的不同,病在表应当浅刺,病在里应当深刺,各应到达一定的部位(疾病所在),而不能违背这一法度。

刺得太深,就会损伤内脏;刺得太浅,不仅达不到病处,而且反使在表的气血壅滞,给病邪以可乘之机。

因此,针刺深浅不当,反会给人体带来很大的危害,使五脏功能紊乱,继而发生严重的疾病。

所以说:“疾病的部位有在毫毛腠理的,有在皮肤的,有在肌肉的,有在脉的,有在筋的,有在骨的,有在髓的。

”因此,该刺毫毛腠理的,不要伤及皮肤,若皮肤受伤,就会影响肺脏的正常功能,肺脏功能扰乱后,以致到秋天时,易患温疟病,发生恶寒战栗的症状。

该刺皮肤的,不要伤及肌肉,若肌肉受伤,就会影响脾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在每一季节的最后十八天中,发生腹胀烦满,不思饮食的病症。

该刺肌肉的,不要伤及血脉,若血脉受伤,就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到夏天时,易患心痛的病症。

该刺血脉的,不要伤及筋脉,若筋脉受伤,就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到秋天时,易患热性病,发生筋脉弛缓的症状。

该刺筋的,不要伤及骨,若骨受伤,就会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到冬天时,易患腹胀、腰痛的病症。

该刺骨的,不要伤及骨髓,若骨髓被损伤,便使身体枯瘦、小腿酸痛,肢体懈怠行动无力的病症。

黄帝内经:素问第50章 刺要论

黄帝内经:素问第50章 刺要论

刺要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曰:愿闻刺要。

【翻译】黄帝问道:我想了解针刺方面的要领。

【原文】岐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藏,后生大病。

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翻译】岐伯回答说:疾病有在表在里的区别,刺法有浅刺深刺的不同,病在表应当浅刺,病在里应当深刺,各应到达一定的部位(疾病所在),而不能违背这一发度。

刺得太深,就会损伤内脏;刺得太浅,不仅达不到病处,而且反使在表的气血壅滞,给病邪以可乘之机。

因此,针刺深浅不当,反会给人体带来很大的危害,使五脏功能紊乱,继而发生严重的疾病。

所以说:疾病的部位有在毫毛腠理的,有在皮肤的,有在肌肉的,有在脉的,有在筋的,有在骨的,有在髓的。

【原文】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淅淅然寒慄。

【翻译】因此,该刺毫毛腠理的,不要伤及皮肤,若皮肤受伤,就会影响肺脏的正常功能,肺脏功能扰乱后,以致到秋天时,易患温疟病,发生恶寒战栗的症状。

【原文】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

【翻译】该刺皮肤的,不要伤及肌肉,若肌肉受伤,就会影响脾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在每一季节的最后十八天中,发生腹胀烦满,不思饮食的病症。

【原文】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

【翻译】该刺肌肉的,不要伤及血脉,若血脉受伤,就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到夏天时,易患心痛的病症【原文】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

【翻译】该刺血脉的,不要伤及筋脉,若筋脉受伤,就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到秋天时,易患热性病,发生筋脉弛缓的症状。

【原文】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

【翻译】该刺筋的,不要伤及骨,若骨受伤,就会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到冬天时,易患腹胀、腰痛的病症。

《黄帝内经--缪刺论》

《黄帝内经--缪刺论》

《黄帝内经--缪刺论》
《缪刺论》是《黄帝内经》的其中一篇文章,是中医经典文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阐述了针刺治疗在中医中的理论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阅读《缪刺论》让我对中医针灸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了解,并深刻体悟到了中医药学的独特魅力。

在中医学中,针灸被普遍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保健中,相比于传统的西方医学,中医针灸更为注重整体性、独立体验性、长效性,具有非常独特的中医药学疗效。

《缪刺论》强调了针刺疗法能够刺激经络,形成气机流通,从而调整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针刺疗法还能够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和抗病力,对于预防疾病、保持健康也起到很好的作用。

相比较于传统医学中的药物治疗,针灸可以说是一种更为安全、自然、有效的治疗方法。

同时,鉴于人体自身独特的生理机能,针刺疗法还能够根据病情随时进行调整,让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总之,《缪刺论》的阅读让我对中医针灸学有了更深入的了
解与认识,并且意识到了中医药学独特的疗效和应用。

尽管中医药学理论非常深奥,但其超越了单一的分层医疗范畴,不仅是一种临床治疗手段,更是一种健康文化与生活方式的体现,体现了尊重生命、敬畏自然、重视整体健康的理念。

我深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人们对于健康认知的提升和健康需求的提高,中医药学将继续大放异彩,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黄帝内经·素问·刺要论篇第五十

黄帝内经·素问·刺要论篇第五十

黄帝内经·素问·刺要论篇第五十黄帝问曰:愿闻刺要。

岐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雍,雍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

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黄帝问道:我想听您说说针刺的要点。

岐伯回答说:疾病有位于人体浅表和深处不同,而针刺的方法也有浅刺和深刺的区别,病在人体浅表的当用浅刺的方法,病在深处的应当用深刺的方法,医治疾病时,医生需要将针刺至病人患病的部位,这个准则不能违反。

如果医生针刺过深,就会伤害病人的内脏;针刺过浅,则不但刺不到病处,反而还会使病人身体浅表的气血壅滞,让病邪有机可乘。

所以,如果针刺的深浅不恰当,会对人体造成巨大的伤害,使人五脏功能混乱然后患重大的疾病。

因此说:人体的疾病有的位于毫毛和腠理,有的位于皮肤,有的位于肌肉,有的位于脉,有的位于筋,有的位于骨,有的位于髓。

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泝泝然寒栗。

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

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

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

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

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胫酸,体解依然不去亦。

所以,针刺毫毛腠理时不要伤及皮肤,一旦皮肤受到损伤,肺脏的功能就会失常。

而肺脏的功能失常,到了秋天,人就容易得温疟病,以致出现怕寒颤抖的症状。

针刺皮肤时不要伤及肌肉,一旦肌肉受到损伤,脾脏的功能就会失常。

而脾脏的功能失常,人就会在每个季节的最后十八天中出现腹胀烦满、无食欲的症状。

针刺肌肉时不要伤及血脉,一旦血脉受到损伤,心脏的功能就会失常。

而心脏的功能失常,到了夏天,人就容易出现心痛的症状。

针刺血脉时不要伤及筋脉,一旦筋脉受到损伤,肝脏的功能就会失常。

而肝脏的功能失常,到了秋天,人就容易得热性病,出现筋脉弛缓的症状。

《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十三篇:缪刺论(三)

《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十三篇:缪刺论(三)

《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十三篇:缪刺论(三)Q0306不可得屈:1、《甲乙》卷五第三《缪刺》作“不得屈”;2、《太素》卷第二十三《量缪刺》作“不可得屈”;Q0306以月死生为数:据月亮盈亏而定针刺之数。

详见《缪刺论》SW63-Q0310“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渐多之;十五日十五痏。

十六日十四痏,渐少之。

”Q0308先饮利药:《内经注评》注:“通利二便及逐下瘀血之药。

”Q0308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1、《类经》二十卷三十注:“凡堕坠者,必病在筋骨,故上伤厥阴之脉,肝主筋也,下伤少阴之络,肾主骨也。

”2、《素问悬解.缪刺论》注:“此上伤厥阴之脉,肝主筋,其志惊也,下伤少阴之络,肾主骨,其志恐也。

”3、堕坠者,必“心中澹澹大动”,此手厥阴心包经之伤也;堕坠者,“恶血在内”,肝藏血,此足厥阴肝经之伤也;堕坠者,“不得前后”,此足少阴“络膀胱”之伤也;“腹中胀满”,此手少阴“下膈、络小肠”、“行太阴、心主之后”之伤也。

Q0308不已,刺三毛上:1、《内经注评》注:“如不愈,则刺井穴大敦。

大敦穴位于大指爪毛际之上,上有少量丛毛,故称三毛上。

”2、黄元御注:“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足厥阴之大敦也。

”3、高士宗注:“刺之而病不已,更刺足大趾三毛上大敦,左右各一痏,以通厥阴之脉,见血则其病立已。

”4、堕坠之伤,伤筋动骨,气血皆乱,故“不已”当解作“不见效”,而非立得病愈。

Q0309手阳明:1、《素问悬解》卷八《缪刺论》作“手少阳”;2、《太素》卷第二十三《量缪刺》、《类经》二十卷三十《缪刺巨刺》、《甲乙》卷五《缪刺》均作“手阳明”;3、《素问直解》卷之五《缪刺论》作“手阳明”,并注:“《经脉论》云:‘手阳明之别,入耳合于宗脉’,故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

”从之。

Q0309其不时闻者:1、《素问悬解》卷八《缪刺论》注:“其不时闻者,经闭窍塞,故不可刺。

”2、《素问直解》卷之五《缪刺论》注:“其不时闻者,正气不充,不可刺也。

黄帝内经·缪刺论原文

黄帝内经·缪刺论原文

黄帝内经·缪刺论原文【原文】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

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

如此,则治其经焉。

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

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黄帝问道:我听说有一种缪刺,但不知道它的意义,究竟什么叫缪刺?岐伯回答说:大凡病邪侵袭人体,必须首先侵入皮毛;如果逗留不去,就进入孙脉,再逗留不去,就进入络脉如还是逗留不去,就进入经脉,并向内延及五脏,流散到肠胃;这时表里都受到邪气侵袭,五脏就要受伤。

这是邪气从皮毛而入,最终影响到五脏的次序。

象这样,就要治疗其经穴了。

如邪气从皮毛侵入,进入孙、络后,就逗留而不去,由于络脉闭塞不通,邪气不得入于经脉,于是就流溢于大络中,从而生成一些异常疾病。

邪气侵入大络后,在左边的就流窜到右边,在右边的就流窜到左边,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但只影响到络脉而不能进入经脉之中,从而随大络流布到四肢;邪气流窜无一定地方,也不能进入经脉俞穴,所以病气在右而症见于左,病气在左而症见于右,必须右痛茨左,左痛刺右,才能中邪,这种刺法就叫做缪刺。

【原文】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岐伯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

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译文】黄帝道:我想听听缪刺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道理是怎样的?它和巨刺法怎么区别?岐伯说:邪气侵袭到经脉,如果左边经气较盛则影响到右边经脉,或右边经气较盛则影响到左边经脉;但也有左右相互转移的,如左边疼痛尚未好,而右边经脉已开始有病,象这样,就必须用巨刺法了。

68.跟着倪海厦老师每天学习黄帝内经阴阳相争,缪刺论

68.跟着倪海厦老师每天学习黄帝内经阴阳相争,缪刺论

68.跟着倪海厦老师每天学习黄帝内经阴阳相争,缪刺论津液,这个时候里面,阳,这个热气往上升,所以阴虚的人呢,会有内热的现象,好,那我们就讲到阴虚内热,那我们怎么,我们看到这个阴虚内热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我们一些滋阴的药,一些补虚的药,还有一些把热去掉的药放在一起。

那你如果你看到他的热,他不知道他是阴虚引起的,那你就是光祛热,可是祛热只治他的标啊,他真正的本是阴虚才这样,那你没有开那个补阴的在里面,没有开这个补虚的药在里面,他内热不会祛掉的。

好,这个辩症的时候,到时候看临床的时候都很简单。

一般来说我们看到这个久病的人都会有阴虚内热的现象。

第八节不流汗之因及治法阳气盛而使外热溢,那为什么?阳盛外热。

岐伯说,上焦,阳就是讲上焦嘛,上焦应该是不在胸啊,肺里面的阳到四肢肌肉,那个肌肉皮肤上去,如果“上焦不通利”,那造成皮肤很密,汗流不出来啊,腠理都闭住,玄府不通,汗都流不出来,卫气不能行,所以你会感觉到是外热。

皮肤表面很热,因为汗流不出来。

诸位,我可以跟诸位讲,有的人一辈子啊,从小到大不流汗,他为什么不流汗呢?这个第一个,小的时候可能肺里面有生到问题,比如小的时候有肺炎或者是从怀胎,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时候,津液没有排得很透,那个,我们所谓的胎,羊水没有排得很透。

因为现在生小孩呢,不像我们过去,过去都是小孩子拿出来,把两个腿抓起来,倒立着屁股一打,小孩子一哭,哭的时候所有的羊水都出来,这是最正,最好的方式。

但现在你如果是,现在打的话,在台湾我不晓得,在美国他都会被告,说你这个什么,虐待小孩,那医生就不愿意打,不愿意打就把小孩子放到那个台子上,然后那个吸,吸那个吸痰的东西,鼻子里面吸一吸,嘴巴吸一吸,耳朵吸一吸,就丢出来了,那小孩子胸腔里面还有很多羊水,根本没有排掉,那还没到父母亲怀里面的时候,先打个三合一疫苗,再打进去,雪上加霜,小孩子病就很多。

打小儿麻痹,倒得小儿麻痹,根本没有用的。

那实物上,我们就看很多,那还有人,还有的人呢,他这个肺伤到了,毛孔就不流汗,还有的女孩子呢,常常发生在女孩子身上,这个女孩子到学校去啊,我看那个公共厕所,不要,好脏啊,我不要用,那女孩子呢,她也不喜欢运动,一运动全身汗流出来,她就觉得身上很难闻,女孩子爱干净嘛,身体上香喷喷的,她就不跑步运动,然后流汗。

黄帝内经第五十二篇刺禁论

黄帝内经第五十二篇刺禁论

黄帝内经第五十二篇刺禁论黄帝内经第五十二篇刺禁论本篇说明人体禁刺的部位,以及误刺的后果。

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黄帝内经第五十二篇刺禁论,更多内经阅读请关注。

【原文】黄帝问曰:愿闻禁数①。

岐伯对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②,心部于表③,肾治于里④,脾为之使⑤,胃为之市⑥,鬲肓之上,中有父母⑦,七节之傍,中有小心⑧。

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

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

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

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

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

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刺跗上⑨,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刺面,中溜脉⑩,不幸为盲。

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瘖。

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

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

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

刺脊间,中髓,为伛。

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

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

刺手鱼腹内陷,为肿。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

无刺大怒,令人气逆。

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

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

刺膝髌出液,为跛。

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

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

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

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

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

刺掖下胁间内陷,令人咳。

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

刺腨肠内陷为肿。

刺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

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注释】①禁数:禁,禁忌;数,几;禁数,指禁止针刺的地方有多少。

②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肝主春生之气,应于东方,东方为左,所以肝生于左;同理,肺主秋收之气,应于西方,西方为右,所以肺藏于右。

③心部于表:部,安排、布置,引申为调节。

心在五行属火,心部于表,指心调节在表的阳气。

④肾治于里:肾在五行中属水,调节在里的阴气。

⑤脾为之使:使,指脾的传输功能。

脾主运化,输送水谷精微营养至全身,所以脾为之使。

《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十三篇:缪刺论(二)

《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十三篇:缪刺论(二)

《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十三篇:缪刺论(二)‖SW63—Q0319‖→‖SW63—Q03172‖SW63-Q0319【缪传】引上齿,齿唇寒痛,视其手背脉血者,去之足阳明中指爪甲上,一痏;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立已。

左取右,右取左。

因缪传牵引上齿,齿唇又寒又痛,发现手背血管有血络者,刺足阳明胃经中指爪甲上,刺一次;在食指爪甲上,左右各刺一次,立即痊愈。

左病刺右边,右病刺左边。

Q0318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

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间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

邪气客居五脏左右,其病态是,血管牵引且痛,时痛时止。

视其病位所在,在手足爪甲上缪刺;视其血络所在,刺其出血,隔天刺一次,若刺一次不愈,刺五次即可痊愈。

Q0320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

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

邪气客居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之络,此五经之络都交会于耳内,向上连络左额角。

五经之络血气都枯竭,会令人全身血管都动,身体却无知觉,状如死尸,有的称为尸厥。

Q0321刺其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后】刺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后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后刺【手少阴】锐骨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立已;不已,【鬄】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先刺足大趾内侧爪甲上,离趾尖韭菜叶宽处;然后刺足心;然后刺足中趾爪甲上各一次;然后刺手大指内侧离指尖韭菜叶宽处;然后刺手少阴心经在锐骨之端,各刺一次,立即痊愈;如果不愈,用竹管吹其两耳,立即康复;如果不愈,剃去左额角头发,一寸(2.3×2.3平方厘米)见方,用燔针劫刺法治疗,饮用美酒一杯,不能饮酒者,强行灌入,立即痊愈。

Q0322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凡是针刺之法,先要观察经脉,切循六经,审察经脉虚实,继而调理,气血不调者,用经刺法;Q0323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有痛感而所过之经不病者,用缪刺法;Q0324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因发现皮部有血络者,彻底刺出;Q0325此缪刺之数也。

黄帝内经第五十篇刺要论

黄帝内经第五十篇刺要论

黄帝内经第刺要论黄帝内经第五十篇刺要论《刺要论》阐述了依据疾病所在部位确定适宜的进针深度的针刺要领。

同时指出:违背了这一要领,就会给人体带来很大的危害。

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黄帝内经第五十篇刺要论,更多内经阅读请关注。

分别说明人体各部位因针刺深浅不当导致五脏在相应季节产生的种种病变。

【原文】黄帝问曰:愿闻刺要。

岐伯对曰:病有浮沉①,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

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

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泝泝然②寒栗。

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

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

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

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

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③胻④酸,体解亻亦然不去矣。

【注释】①浮沉:这里指病位的深浅。

②泝泝然:逆流而上,这里形容怕冷的样子。

③销铄:指病久枯瘦。

④胻:脚胫。

【译文】黄帝问道:我想了解针刺方面的要领。

岐伯回答说:疾病有在表在里的区别,刺法有浅刺深刺的不同,病在表应当浅刺,病在里应当深刺,各应到达一定的部位(疾病所在),而不能违背这一法度。

刺得太深,就会损伤内脏;刺得太浅,不仅达不到病处,而且反使在表的气血壅滞,给病邪以可乘之机。

因此,针刺深浅不当,反会给人体带来很大的危害,使五脏功能紊乱,继而发生严重的疾病。

所以说:疾病的部位有在毫毛腠理的,有在皮肤的,有在肌肉的,有在脉的,有在筋的,有在骨的,有在髓的。

因此,该刺毫毛腠理的,不要伤及皮肤。

若皮肤受伤,就会影响肺脏的`正常功能,肺脏功能扰乱后,以致到秋天时,易患温疟病,发生恶寒战栗的症状。

该刺皮肤的,不要伤及肌肉,若肌肉受伤,就会影响脾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在每一季节的最后十八天中,发生腹胀烦满、不思饮食的病症。

内经素问:刺要论

内经素问:刺要论

内经素问:刺要论内经素问:刺要论《内经》认为“心主身之血脉”,气血“总流于肺”,血依赖气而运行,气血病变互有影响。

刺要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曰:愿闻刺要。

【翻译】黄帝问道:我想了解针刺方面的要领。

【原文】岐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藏,后生大病。

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翻译】岐伯回答说:疾病有在表在里的区别,刺法有浅刺深刺的不同,病在表应当浅刺,病在里应当深刺,各应到达一定的部位(疾病所在),而不能违背这一发度。

刺得太深,就会损伤内脏;刺得太浅,不仅达不到病处,而且反使在表的气血壅滞,给病邪以可乘之机。

因此,针刺深浅不当,反会给人体带来很大的危害,使五脏功能紊乱,继而发生严重的疾病。

所以说:疾病的部位有在毫毛腠理的,有在皮肤的,有在肌肉的,有在脉的`,有在筋的,有在骨的,有在髓的。

【原文】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淅淅然寒慄。

【翻译】因此,该刺毫毛腠理的,不要伤及皮肤,若皮肤受伤,就会影响肺脏的正常功能,肺脏功能扰乱后,以致到秋天时,易患温疟病,发生恶寒战栗的症状。

【原文】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

【翻译】该刺皮肤的,不要伤及肌肉,若肌肉受伤,就会影响脾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在每一季节的最后十八天中,发生腹胀烦满,不思饮食的病症。

【原文】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

【翻译】该刺肌肉的,不要伤及血脉,若血脉受伤,就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到夏天时,易患心痛的病症【原文】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

【翻译】该刺血脉的,不要伤及筋脉,若筋脉受伤,就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到秋天时,易患热性病,发生筋脉弛缓的症状。

【原文】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

《黄帝内经》的防“疫”之法

《黄帝内经》的防“疫”之法

《黄帝内经》的防“疫”之法一、存想法原文:《素问·遗篇·刺法论》: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类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气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

气出于脑,即室先想心如日,欲将入于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左行于东,化作林木;次想白气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气自肾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次想黄气自脾而出,存于中央,化作土。

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

按语:这段条文的防护措施主要针对医护人员或瘟疫亲密接触者。

这个方法又称五气护身避疫之法。

邪气虽从鼻孔吸入,又从鼻孔呼出。

但正气却出自于脑,正气存内,邪气就不能损伤到身体。

所谓的正气出自于脑,就是说在屋内先要集中神思,不雅观想自心仿佛太阳一样的光明。

引申之法:以上不雅观想法比较复杂,一般人很难做到。

心为君主之官,能够简化为以第一步为主:进入病房之前,不雅观想自心像太阳一样的光明,由内而外,照射本身和四周。

进入病房后,尽量保持这种光明、自信、无畏的状态,当然还得严格做到防护尺度。

二、吐纳法原文:《素问·遗篇·刺法论》:又一法,于春分之日,日未出而吐之。

按语:这种法子,是在春分日,太阳还未升起之时,运用吐纳法,吐故纳新,吐出积藏了一个冬天的浊气,吸入新颖的春生之气。

引申之法:每天早晨在空气新颖处,都能够做呼吸吐纳运动,迟缓均匀深呼吸,吸气不雅观想白色清气吸入,呼气不雅观想浊气呼出。

可持续做36次。

三、服药法原文:《素问·遗篇·刺法论》:又一法,小金丹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紫金半两,同入合中,外固,了地一尺筑地实,不用炉,不须药制,用火二十斤煅了也;七日终,候冷七日取,次日出合子埋药地中,七日取出,顺日研之三日,炼白沙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一下丸,和气咽之,服十粒,无疫干也。

缪刺与巨刺究竟有什么区别?仔细阅读,心中明了

缪刺与巨刺究竟有什么区别?仔细阅读,心中明了

缪刺与巨刺究竟有什么区别?仔细阅读,心中明了
缪刺惟于手足寻,邪留于络未侵经,
左右相交同巨刺,在经在络要分明。

《素问·缪刺论》日:"夫邪客于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

其气无常处,不布于经俞,命日缪刺。

问曰:其与巨刺何以别之?答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

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故络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是言巨刺与缪刺虽同为左病取右、右病取左之刺法,但用则有别:即邪在于经者宜巨刺,以调其经脉,邪在于络者宜缪刺,以调其络脉。

然邪在经与在络究何别乎?是即经文所谓邪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大经之俞穴,即以缪刺为主。

故《缪刺论》又曰:"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

“《素问·调经论》日:"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素问·三部九候论》曰:“经病者治其经,络病者治其络,身有痛者治其经络。

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

“故缪刺之部多在于身体之四末及各经之井穴,以及皮部之络。

高武曰: "缪刺谓不分俞穴而刺之也。

”而巨刺则必中其经,非络脉也,而以大经之俞穴为主。

又《灵枢·终始篇日:"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

形肉已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

散气可收,聚气可布。

”此又为运用刺之一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缪刺论原文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
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

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

如此,则治其经焉。

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

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
黄帝问道:我听说有一种缪刺,但不知道它的意义,究竟什么叫缪刺?
岐伯回答说:大凡病邪侵袭人体,必须首先侵入皮毛;如果逗留不去,就进入孙脉,再逗留不去,就进入络脉如还是逗留不去,就进入经脉,并向内延及五脏,流散到肠胃;这时表里都受到邪气侵袭,五脏就要受伤。

这是邪气从皮毛而入,最终影响到五脏的次序。

象这样,就要治疗其经穴了。

如邪气从皮毛侵入,进入孙、络后,就逗留而不去,由于络脉闭塞不通,邪气不得入于经脉,于是就流溢于大络中,从而生成一些异常疾病。

邪气侵入大络后,在左边的就流窜到右
边,在右边的就流窜到左边,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但只影响到络脉而不能进入经脉之中,从而随大络流布到四肢;邪气流窜无一定地方,也不能进入经脉俞穴,所以病气在右而症见于左,病气在左而症见于右,必须右痛茨左,左痛刺右,才能中邪,这种刺法就叫做缪刺。

【原文】
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
岐伯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

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译文】
黄帝道:我想听听缪刺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道理是怎样的?它和巨刺法怎么区别?
岐伯说:邪气侵袭到经脉,如果左边经气较盛则影响到右边经脉,或右边经气较盛则影响到左边经脉;但也有左右相互转移的,如左边疼痛尚未好,而右边经脉已开始有病,象这样,就必须用巨刺法了。

但是运用巨刺必定要邪气中于经脉,邪气留脉决不能运用,因为它不是络脉的病变。

因为络病的病痛部位与经脉所在部位不同,因此称为缪刺。

【原文】
帝曰:愿闻缪刺奈何?取之何如?
岐伯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
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发者,取五日已。

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

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已。

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数日已。

【译文】
黄帝道:我想知道缪刺怎样进行,怎样用于治疗病人?
岐伯说:邪气侵入足少阴经的络脉,使人突然发生心痛,腹胀大,胸胁部胀满但并无积聚,针刺然谷穴出些血,大约过一顿饭的工夫,病情就可以缓解;如尚未好,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新近发生的病,针刺五天就可痊愈。

邪气侵入手少阳经的络脉,使人发生咽喉疼痛痹塞,舌卷,口干,心中烦闷,手臂外侧疼痛,抬手不能至头,针刺手小指侧的次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菜叶宽那样远处的关冲穴,各刺一针。

壮年人马上就见缓解,老年人稍待一会儿也就好了。

左病左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如果是新近发生的病,几天就可痊愈。

【原文】
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

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

男子立已,女子有顷已。

左取右,右取左。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

刺足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立已。

不已,刺外踝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热。


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邪客于臂常之间,不可得屈。

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为数,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

邪客于足阳跷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

左刺右,右刺左。

如行十里顷而已。

【译文】
邪气侵袭足厥阴经的络脉,使人突然发生疝气,剧烈疼痛,针刺足大趾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大敦穴,左右各刺一针。

男子立刻缓解,女子稍待一会儿也就好了。

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气侵袭足太阳经的络脉,使人发生头项肩部疼痛,针刺足小趾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至阴穴,各刺一针,立刻就缓解。

如若不缓解,再刺外踝下的金门穴三针,大约一顿饭的工夫也就好了。

左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气侵袭手阳明经的络脉,使人发生胸中气满,喘息而胁肋部撑胀,胸中发热,针刺手大指侧的次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菜叶宽那样远处的商阳穴,各刺一针。

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大约一顿饭的工夫也就好了。

邪气侵入手厥阴经的络脉,使人发生臂掌之间疼痛,不能弯曲,针刺手腕后方,先以手指按压,找到痛处,再针刺。

根据的圆缺确定针刺的次数,例如月亮开始生光,初一刺一针,初二刺二针,以后逐
日加一针,知道十五日加到十五针,十六日又减为十四针,以后逐日减一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