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近代化失败之原因_与日本近代化相比较_崔青青
探中日宪政近代化成败的原因
探中日宪政近代化成败的原因内容摘要:十九世纪末期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现代化发展的道路,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迅速壮大,西方的宪政思想和制度带领着日本踏上了一个新的起点。
与此同时也让晚清时期的清政府看到了希望,清政府看到日本的成就,寄希望于通过新政实现宪政,摆脱统治危机,挽回人民和西方实行宪政的国家的支持,但结果却令人失望,清政府的新政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其陷入了泥潭,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日本的成功与清政府的失败这二者的差异在背景、领导者与支持者以及改革的内容和成效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原因。
关键字:工业革命经济形态社会现状地域原因人才储备贯彻程度十八世纪中后期的工业革命架起了世界通向工业文明的桥梁,工业革命是生产领域一场了不起的革命,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但由于资产阶级的扩张性,使得早期工业革命的成果给当时相对隔绝的世界带去曙光的同时更多的是灾难。
许多封闭落后的封建国家难以应对工业革命国家的刀枪火炮加廉价商品的攻击,再加上封建官僚主义的腐化堕落,任由鸦片泛滥,国中金银大量外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封建统治开始动摇,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由于难以抵抗资本主义的掠夺,开始解体,国家主权也开始遭到破坏,封建统治者虚骄自大的心开始被打击。
此时的清王朝统治者在安稳与享乐中失去乐祖先开疆拓土、戎马生涯的斗志,他们没有选择反抗,相反他们选择了在保守中退后,验证了落后就要挨打这样一个事实。
而日本却走上了另外一条向西方学习的道路。
面对资本主义的入侵,同时也面临着现代化的机遇,同属于封建国家的中国和日本选择了相似的近代化道路,都想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来挽救民族危机实现国家富强,然而结果却大相径庭,令人费解的是,在古代盛极一时有着几千年历史并且还一直自以为是“天朝上国”的中国一败涂地,而一个落后贫穷的小小岛国日本却取得了改革胜利,在近代化道路上迅速迈进,成为了亚洲国家近代化的一个神话,这样的结局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其原因。
另一个角度探析中国近代化失败的原因
建社会呢?在相同外部 因素的前提下 , 出现了截然 不同的内部因素变更 , 这样疑问 自然地落在我们内 部因素上。在研究层面上我们对列强的原因研究得 简直无以复加的程度, 因此暂且把“ 列强” 由搁在 理 侧, 冲破不想在 自己身上找毛病 的人性弱点入手 , 鼓起勇气对 自己的不是点评一二 。
的生活水平将趋于世俗化 , 机会将 以平等的形式展
现在全体国民面前。已经具有那种至高无上地位的 统治阶级决不允许这种局 面的产生, 终于使他们 凶
相毕露 , 对维新 派进行 了血腥 镇压 , 使得 中国第 一次
痛失了历史所给予的最难得的机会 。维新派在国家
层, 即统治集团和被统治集团为主体的结构 , 就是说 在这个几千年文明荣耀中充分享受高质量的物质和 精神生活的权利一直属于统治阶级一侧 , 而贫穷和 愚昧则是广大黎民百姓的, 近代化就是这种体制 的
现。被誉为五千年文 明古 国的中 国, 经历 了无数次
利走上近代化之路 , 中国却变成 了半殖 民地 半封 而
痛苦和磨难之后 , 到上世纪七 十年代末才开始 了 直
一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航程, 特别是进入 2 世纪 , 1 高
速发展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使得世界为之震惊 , 不管 怎么说我国这种经济层面上 的现代化建设 已成时代
[ 收稿 日 20 一 5 1 期) 6 O — 5 0 [ 作者简介] 阿思 ̄(95 )男, 15 一 , 蒙古族, 内蒙古扎鲁特旗人, 内蒙古民族大学 马列教研部劓教授, 研究方向为现代化问
题、 民族社会学等。
・4 ・ 1
维普资讯
主义相互勾结” 把中国推向灾难的“ 封建统治者” 将 成 为锁定 的研究 主题 。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封建传统 国家, 它具有完备 的以封建等级制为基础的儒教统治秩序、 思想体系
中日近代化成败之政治原因探究
中日近代化成败之政治原因探究摘要: 中日两国在相同的背景下, 被迫踏上了近代化的征程, 走过了一段极为相似的道路, 即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然而, 在近代化的进程中, 中国失败了而日本却成功了。
这绝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 其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政治、经济、文化、国民素质和国际环境因素。
本文仅从政治方面给出一点思考。
19 世纪中叶, 中国和日本先后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被迫打开国门, 开港通商, 由此踏上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
两国的近代化历程大致走过了一段极为相似的道路,即从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入手, 再到变革经济和政治制度, 但结果与成效却截然相反。
造成这样的结局并不是一种偶然, 究其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多种原因。
现在就从政治方面加以简单探讨。
一、政治因素1、政权结构不同中国的中央集权官僚制是典型的政治全面控制社会的体制,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道德生活以及其他社会领域都纳入这下高度板结的宝塔体系中,归根结底又纳入最高权威人物(集团)手中,任何游离于这个体系之外的因素都被视为异端而被消灭。
同时权力的集中也有利于统治阶级动员全国力量来镇压来自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
而各地方作为中央的一个行省,官员都由中央任命,大都是皇权的代表,秉承皇帝的旨意行事。
此外还设提督学政,提刑按察使司,设布政使,按察使分管民政,财政和人事以达到相互制衡的日的。
权力有限,都要受到最高统治者的约束,不可能也没有自由从根本上为改善统治而进行变革。
在这样的务件下,任何改革或变革想取得胜利就必须得到最就统治者的支持, 否则就会被强大的封建势力所扼杀。
而统治者必然会对有利于巩固其统治的改革和变革加以支持, 反之则万般阻挠。
戊戌变法正是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 而真正握有实权的皇太后从变法一开始就加紧部署策划, 准备政变。
因此, 得不到最高统治者支持的改革派不可避免地被联合起来的封建反动势力所绞杀。
而日本实行的是幕藩制,分布于全国的200多个藩国对幕府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各藩的大名是世袭的封建领主,在经济上是领地的所有者,并因此有权向领地的农民征收封建年贡。
浅谈中日近代化道路之分歧的背后
浅谈中日近代化道路之分歧的背后中国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可以追溯到公元1793年的马戈尔尼访华事件。
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门户进行贸易以发展本国经济,以乾隆皇帝八十大寿为契机派遣马戈尔尼一行人来到中国,希望可以达到通商的目的。
但是由于礼仪之争没能完成任务,马戈尔尼遗憾而回。
但是通过这次旅程,他们也看清了当时中国的情况,认定早已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样繁盛。
于是在40年后,英国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
从此开启了中国屈辱的近代化进程。
而同时期日本也踏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这源于1853的佩里叩关事件,美利坚合众国派其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率沙斯克耶哈纳号等四艘船开到江户湾的浦贺,强令日本开国。
日本经过几多考量,最后接受美国国书。
佩里基本达到了目的。
随后日本在开国的条件下经过明治维新很快走上近代化道路,迅速从落后的封建国家转变为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
中日两国都面临新近资本主义国家强硬开国的要求,双方的选择不同,最终结果截然不同。
是什么导致双方面对相似的状况而做出不同的选择呢?一价值观不同中国的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人们一直安定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自己生产,自己消费,不一而足。
而且在这种状态下,国家经济也得到了发展,随之军事、文化都得到提高,不断完善着自己的封建社会,最终达到顶峰。
人们可以看到不断有外国人来华进行学习,进行贸易。
最初,由于中原的社会发展远远高于周边地区,就产生了民族优越感,进而形成了夷夏观念,故而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封。
认为中国位于世界的中心,别的国家都是低于中国的,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所以对那些‚夷‛完全不必看在眼里的。
因而他蔑视一切非本土的文化。
在对外问题上就形成了妄自尊大、傲慢的态度。
当时为了避免倭寇的侵扰,清政府采取了海禁的政策,即开始闭关。
由于人们长期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就是在封闭的环境下生活,思想也变得很保守,对外界无所求。
而且人们又有很浓重的安定思想,从不愿意主动作出任何改变,期望可以永远维持现状。
因此他们拒绝开国也成为必然但日本不同,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以及他们血液中流淌的等级制度,为了实现各得其所,他们坚定地认为自己应该主宰世界,但是现实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于是他们就需要不断学习别国,从国外获取资源以完善本国的发展,最终达到各得其所,像不断派遣留学生就是最好的例证。
探析中日近代化结局殊异之因
“ 严禁派遣日本船驶往外国 ” ;“ ……如有偷渡者, “ 应处死罪。船及船主一并扣留, 并备文呈报” ; 如 有发现传播基督教之南蛮人或其他邪言惑众者,
B!% ) 应即依照往例, 押谢至大村藩之牢狱” 等等。 M ! N (
幕府推行 “ 锁国 ” 政策, 一是为了防止国内人民利 用基督教信仰否定封建主从关系和滋生下层群 众的反抗; 二是为了垄断国内市场, 从中获利; 三 是为了维护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制度。这种 “ 锁国体制 ” 在日本维持了 %@@ 余年, 对外只与荷 兰、朝鲜和中国保持一定的贸易关系。统治当局 的禁教和锁国使日本隔绝于世界发展潮流之外, 极大地封杀了民族的活力与创造力,阻碍了社会 的进步与发展,不仅没能挽救封建制度的腐朽和 没落,反而加速了其衰败的进程。同时期中国的 满清王朝,在对外关系方面也奉行闭关海禁政 策。 !K&" 年虽曾一度开放海禁, 设立了 F 个海关 作为对外贸易的口岸。 但到 !A"A 年关闭了其他 H 关, 仅留粤海关一处。 锁国状态 下的中日经 济发展形态 也呈现出 相同的特点。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日本社会自给自 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 !& 世纪中叶日本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到了德川幕府统治的末
’()*+,- (. /),0120 3(,- 4+5)67*8 92,:;2*6 3(--2<2
# B;0-(6(C;8 ,+5 D(:0,- D:02+:26 $
=(-> %& ?(> ! E21> %@@A
探析中日近代化结局殊异之因
姚晓玫
( 安徽师范大学 社会学院, 安徽 芜湖 %F!@@@ ) 摘 要: 近代化是指从传统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转型过程。 中日两国近代化从学习西方先
浅析中国近代化失败之原因_与日本近代化相比较_崔青青
CANGSANG19世纪中期,中国首先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紧随其后,日本也被西方列强用同样的手段打开了国门,两国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两国封建统治者被迫开港通商,双双陷入了深刻的民族危机之中。
在此情形下,两国国内一部分有志之士开始觉悟,开始寻求救国真理,由此开始了两国的近代化。
从某些方面来说,中国走在日本的前面,两国的近代化历程也很相似,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中国失败了,而日本则相反,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个中原因究竟如何,中国近代化缘何失败,本文就此作一粗浅的论述。
一、两国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不同,日本的经济基础优于同时代的中国马克思说:“商业对各种已有的、以不同形式主要生产使用价值的生产组织,都或多或少地起到解体作用,这首先取决于这些生产方式的坚固性和内部结构。
”[1]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在中日两国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在中国的浙江、江苏、长江流域的一部分以及广东地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领先于国内其他地区。
而在日本,这时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大阪为中心的包括北海道、琉球在内的统一的国内市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更为迅速。
而中国则由于地理疆域广阔,交通手段极不发达,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
以上现象的形成追根究底是由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坚固程度所形成的。
封建土地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障碍,因此变革封建土地制度为资本主义土地制度就显得非常重要。
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所有制,其基本特点是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到了清末,土地买卖更为频繁,有所谓“千年田,八百主”的俗语,土地具有很大的流通性。
又由于历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商人有钱了就会通过购买土地而转化为地主,而不会来完成资本积累。
地主土地所有制对来自商品经济的冲击有极大的适应性,很难从中分化出一支反抗力量。
而日本实行的是领主土地所有制,其基本特点是该土地所有制建立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的基础上,将军部分的土地分封给大名,大名再把自己土地的四分之三分给家臣和武士。
中日变法成败原因之比较
中日变法成败原因之比较19世纪后半期亚洲的两个半殖民地国家中国与日本,分别进行了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但结果却大相径庭,中国的戊戌变法虽然对当时社会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最终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是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富国强民。
但中日变法成败原因是什么?第一、清政府自以为国富民强,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界一无所知,鸦片战争也未能打破清朝人的封闭心态,被迫打开国门。
而日本当时虽然闭关锁国,但仍有一定途径了解世界。
兰学尽管处处受幕府打压和限制,然则幕府并未命令禁止兰学,相反,兰学的科技、医学在日本影响相当大,以致200年来,西方不断演进的思想文化一直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部分日本人。
只要合适的气候到来,实行西方那一套东西,在日本本土就有相当的基础。
第二、中国戊戌变法仅仅是少数先进的爱国者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只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力量小,没有社会基础,又有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守旧派反对与镇压,难以成功。
日本的明治维新几乎是全民出动,把社会各个阶层都发动起来,具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想推翻幕府统治就很容易。
第三、清政府实行高度中央集权,权力掌握在中央,确切说是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而且封建统治根深蹄固。
而日本的实际统治权都被各种不同的征夷大将军所掌握日本的天皇只是一个名义上的统治者,实际统治者是德川幕府。
德川幕府以天皇所封的征夷大将军为官职,挟天皇以令诸侯。
明治维新前,幕府统治已经很脆弱,摇摇欲坠。
第四、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
而在后期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虽说日本已经完成明治维新,但客观上仍为日本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
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戊戌变法很不利。
浅谈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
浅谈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原因多种多样。
我将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
首先,政治体制的问题是近代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清朝的封建专制体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权力高度集中,君主尊重儒家思想,漠视法治和科学理性。
政府官员贪污腐败,排斥外来思想,严格限制国内民众的思想和言论自由,导致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僵化和学术进步的停滞。
其次,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也是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清朝时期,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工商业相对较弱。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导致粮食产量低下,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困难。
此外,清朝政府对外贸易限制严格,独占海外贸易权利,限制了与外界经济接触的机会,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同时,清朝政府对工商业发展的限制和压制,更是导致了中国工商业的长期停滞。
第三,社会制度的不完善也是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
封建等级制度压制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流动性,使社会阶层之间的壁垒极高。
父系家族制度和男权制度使女性长期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限制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潜力。
此外,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农民的贫困,进一步加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稳定。
最后,文化观念的滞后也是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
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长期保持着封闭和保守的文化传统。
这种传统思想观念,对科学、技术和创新持怀疑态度,导致了中国在工业和科技领域的滞后。
此外,宗族观念严重阻碍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流动性,限制了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政治体制的问题、经济体制的不完善、社会制度的滞后、文化观念的保守等都是导致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
要实现现代化,中国需要进行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深层次,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才能真正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近代日本和中国社会变革一成一败原因浅析
近代日本和中国社会变革一成一败原因浅析
方雪利
【期刊名称】《吕梁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21)002
【摘要】近代日本和中国社会变革一个成功一个失败的原因有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原因.
【总页数】3页(P40-42)
【作者】方雪利
【作者单位】吕梁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山西,吕梁,0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313.41
【相关文献】
1.试论近代中日两国现代化一成一败的原因 [J], 颜永光
2.对"一成一败"两个成人专业的理论探讨 [J], 庞晓东;卢晓东
3.论晚清军事变革的内在制约因素——以近代日本军事变革为参照的考察 [J], 韩文琦
4.Ameren公司两次并购一成一败 [J],
5.一成一败两首歌 [J], 继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戊戌变法失败与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原因分析
中国戊戌变法失败与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原因分析从文化来说日本天皇具有精神领域的绝对统治地位虽然在政治上权利由幕府统治,但是天皇的一道诏书可以对社会造成很大影响中国的皇帝自古就是强权的产物,统治的基础是军事力量而非人民的支持。
光绪皇帝虽然名义上是中国的最高统治者但是没有实权,真正响应其的只是少数近臣而非基层的响应,而李鸿章的洋务维新也仅仅是淮军派和湘军之间展开后期更是变成了2派的大混战总结就是日本的维新收到了社会基层的响应,中国的维新仅仅是维新层自己的一厢情愿从观念来说中国的维新是基于技术成果的维新,花大笔银子购置西洋军火,购用西洋顾问,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洋技术日本的维新则是基于制度的维新,派遣使节团学习西方社会、官吏制度用来改革日本的社会体制从用人来说日本和中国都向西方派遣了留学生日本的留学生回国后从基层开始层层改革最后凭借功绩成为军政界的重要人物。
中国的留学生回国后则被改革者视为瑰宝任以要职,但是由于中国派系的关系却最终没有被任命在关键的官职上。
加上军政界的社会风气留学生大多很快腐化同流合污。
从内部条件第一,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优于中国。
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但在19世纪中叶,这两个国家都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
只是由于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日中两国才被迫将“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任务提上自己的历史议事日程。
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
第二,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严重的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
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其危机主要体现在:一是日本存在着猛烈而持续的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它有力地冲击着幕府的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
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也日益激烈。
旧的统治阶级——武士等级,不仅在其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日益贫困化的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的不满情绪也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在近代化的进程中,中日两国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转型。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两国的近代化路径和结果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本文将对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行比较和评析。
一、背景介绍中日两国在19世纪末迎来了近代化浪潮。
而在此之前,两国的社会体制、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都有着极大的差异。
中国当时封建专制统治,社会经济落后;而日本则是一个农业国家,也在尝试与西方接触和学习。
二、近代化的动力与路径1. 动力来源中日两国近代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威胁。
中国在19世纪中叶与英国发生了鸦片战争,随后不断地被西方列强侵略,这促使中国开始意识到自身的落后,并积极寻求变革。
而日本由于受到西方列强的压迫和世界舞台上的边缘地位,也迫切需要摆脱这种状态。
2. 近代化的路径差异在近代化过程中,中国选择了改革开放和自上而下的现代化模式。
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金田起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一系列的改革运动,试图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改革运动的成效并不理想。
相比之下,日本采取了一种主动学习和借鉴的策略。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通过改革教育、军事、法律等领域,快速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与中国相比,日本在近代化的过程中更快速、更彻底。
三、近代化结果的评析1. 经济发展随着近代化的推进,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不同的成就。
日本在20世纪初成为了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而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受到了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较慢。
2. 社会变革近代化也带来了两国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逐渐被打破,重视平等和社会公正。
而中国在科技和经济上的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革相对滞后,尽管20世纪后期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但社会差距依然较大。
3. 政治制度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实行了君主立宪制,逐渐向民主化发展。
近代中国改革失败与日本改革成功原因分析
近代中国改革失败与日本改革成功原因分析中国近代进行了两次比较大规模的改革,分别是“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他们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而作为我们邻国的日本的明治维新却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是什么原因?我总结了以下几点:1、改革目的不同:虽然两者的改革目的都是为了强国,但是却有本质的区别,中国改革,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都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是根本行不通的,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封建社会退出历史舞台是必然的。
而日本当时确实是因为看到了了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它全盘的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和技术,所以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果。
2、改革领导阶层的区别:中国改革领导阶层没有掌握实权是导致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中国改革领导人没有改革的根本觉悟,只靠一个无能的皇帝和几个热血的文人,他们没有充分的准备,实际大权还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上,就是没有足够的资本,中国的改革如何能成功。
反观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批成分包括职业革命家、各诸侯的职业军人和官僚,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等。
所以说,没有一群成熟的领导人,改革是无法取得成功的。
3改革的方式:明治维新的主要工作,是从无到有,重点是建立原来没有的东西,比如具有现代民主体制的议政制、建立现代国防、对外开放引进西方的科技、开办现代教育等。
做起来阻力就比较小。
戊戌变法则是从旧到新,重点首先是要将原来的否定,然后另外搞一套新的,这样阻力就很大。
4、改革对群众的利益:明治维新除了遭到德川幕府的极少数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外,受到了绝大多数日本国民的拥护和赞同,尤其是在的德川幕府的顽固派的叛乱被评定后,几乎得到了全体国民一致的支持,国家在这样的改革下迅速强盛起来,国民也从这样的改革中很快富裕起来,真正实现了民富国强。
戊戌变法除了颁布了一大堆没有来得及实施的新政,和建立起了许多书生论政的报刊社团之外,国民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实惠,所以改革基本上没有得到国民的认同。
比较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进程
比较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进程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和日本两个亚洲大国都经历了近代化进程。
两国在这个进程中取得了不同的成就和发展方向。
本文将就两国的近代化进程进行比较,探讨原因和影响。
一、前奏期的差异在19世纪初的时候,中国和日本同处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中。
此时的中国和日本都受亚洲的西方殖民者和商人所控制,经济也陷入了困境。
但是,两个国家在这个时期的反应是不同的。
日本通过黑船来临、天皇复辟、版籍解放等一系列变革,进行了整体性的改革。
而中国政府却因为其官僚体制严重腐败,导致改革事业一直走向失败。
此时的中国和日本对西方来的外来文化和技术的态度也有所不同。
日本采取了利用之外吸收和融合,让日本向西方统计学、医学、经济以及军事方面发展。
然而,中国却不同,早期反对和抵制了外来资本主义文化以及技术的流入。
这使得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滞后于日本。
二、现代化的方向19世纪末,两国都展开了近代的改革和现代化进程。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改革目标主要是要求改革政治和制度,而日本则是实行全面的大规模经济和社会的变革。
这两个国家的现代化方向重心不同,这也是两国迥然不同现今发展水平的原因。
三、现代化的进程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十年时间里,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刻的改革。
这个改革包括废除农民阶级和武士阶级的割据地方,颁布宪法并实行普选。
日本还在法律和教育制度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这些变化都为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中国在1901年发起了庆典改革,希望注重科技、教育和组织方面的改革,以便能够打破旧的官方体制。
但是,这个改革却未能取得很大的进展,其进程远远滞后于日本。
四、近代化进程的影响从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日本远远超越了中国。
由于日本的现代化改革强调了市场经济、技术和改革,意味着效率和生产力的提高,因此激励了日本在亚洲地区最先进行全面工业化,在经济发展方面迅速赶上了欧美国家。
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仍滞于观念和制度体制方面的困境,难以引领整个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
浅析中国近代化失败之原因——与日本近代化相比较
本实行 的是幕藩体 制 , 在幕府将军 下有大名 , 大名下有 家臣 , 之
下又有武 士 , 集权之 中有分权 , 是一种等 级式 的中央集权 制 , 日
在其领地 内有行政 、 司法 两国社会 变革 的经济 基础 不 同 , 日本 的 本的大名对德川幕府有一定的独立性 , 和军事大权。将军就其 自身而言 , 只是一个最大的大名 , 只在其 经济基础优于同时代 的中国
在 日本 , 等级 制度 十分严格 , 有士族 和华族之分 。各等级间
低等 的武士不可能 出任高级职务 , 这就极易使统 以上现象 的形成追根究底是 由封建土地所有制 的坚 固程度 不能互相通婚 , 治机构僵化 , 同时极易 引起下级武士的不满 , 而在潜意识里反 从 所形成的。 封建土地制度是资本 主义发展的重大障碍 , 因此变革 封建土地制度 为资本主义土地制度就显得非 常重要 。中国封建 抗这种等级制度 ,使其统治阵营出现分化 。而 中国实行 的科举 对 因 就 土地 所 有 制是 地 主 所 有 制 , 基 本 特 点 是 土 地 可 以 自由 买卖 , 其 到 制 , 社 会 各 阶 层 都 有 极 大 的 诱 惑 力 , 为 只 要 考 试 中榜 , 是 了清末 , 土地买卖更为频繁 , 有所 谓“ 千年 田, 八百主 ” 的俗语 , 土 出身寒 门也可 以跻身封建统 治集 团。这就扩大 了统治阶级的阶 维持 了官 僚 机 构 的 活 力 。但 是 另 一 方 面 , 种 制 度 由 于 这 地具有很 大的流通 眭。 由于历代 “ 又 重农抑商” 政策 的影响 , 商人 级 基 础 , 维护封建制度 , 必然会成为推翻封建制度的障碍 。 有钱 了就会通过购买土地而转化为地 主 ,而不会来完成资本积
Hale Waihona Puke 马克思说 :商业对各种 已有 的、以不 同形式主要生产使 用 “
近代中国与日本发展歧路的分析
近代中国与日本发展歧路的分析中文摘要: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实现了民主共和,但革命后的中国依然一盘散沙,帝国主义的侵略有增无减,传统封建势力根深蒂固,富国强兵的梦想依然遥遥无期。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克思列宁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并不顺利。
但可喜的是,我们找到了改革开放,也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双重超越”之路。
关键字:近代中日差异背景发展道路和平崛起正文: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列强向全世界发起了又一次有力的扩张。
这一次扩张不同以往。
扩张者不仅能够获得短暂军事胜利,还能够彻底征服最强大的帝国,并在经济上彻底控制对手。
在这样的历史大势中,曾经被地理障碍和众多的人口所保护的中国和日本——远东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不得不面对军事和经济的双重威胁。
中日几乎同时感受到了西方的强大威胁,但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过程中,两国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历史无情地将中国抛在了后面,中国虽地大物博,但到了21世纪依然身处第三世界;日本虽是小国,却能积极对外扩张,对内提高经济水平,虽然一度在原子弹的威力下战败,到如今却依然是发达国家、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两国的差异如何解释?具体原因我认为要从近代化历史背景、发起阶级、内容以及对外经济关系四个方面来进行比较。
1、背景:双方发起近代化的背景比较相似。
内因均是封建体制的日趋没落,国内旧有的上层建筑不适于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农民与地主的矛盾激烈。
外因均是迫于西方列强的入侵(资本主义对海外市场的需求),一开始处在被动状态。
中国近代化开端为1840年鸦片战争,日本的话,一般认为是1868年明治维新。
2、发起阶级:双方的发起阶级区别较大。
中国:最初为中国地主阶级开明派,代表林则徐、魏源,举措是介绍西方的历法、地理社会等自然社会科学著作;随后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慈禧、李鸿章、张之洞,主张“中体西用”,介绍西方的科技和军事技术,陆续创办了早期的官办民族工业如安庆内军械厂、江南制造总局;再后来是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戊戌变法”;再后来为孙文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启示中国,一个古老的国家,是一个文明传承了5000年的神秘国度,他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山,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也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文化。
他是我们的祖国,对每一个华夏子孙来说,这一切都足以令我们自豪,令我们骄傲。
可是,我们不能忘却那一段屈辱的历史,那一段被外族践踏的历史。
我们现在的一切是我们的先辈们拼着血与泪,一点一点重建起来的。
其中的探索过程尤为惊心,我们的先辈更是从一次一次的失败中站起来,为我们撑起了这片天。
而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也是令人深省,值得令我们去了解去铭记。
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前者则是根本原因。
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更可以说是外国侵略者的优越的社会制度战胜了中国。
1840年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统治中国的清王朝,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
许多官员贪污腐败,克扣军饷。
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
他们大多害怕拥有坚船利炮的外国侵略者,甚至为了自身的权利,不惜出卖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他们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以后可能危及自身的统治。
所以,他们不仅不敢放手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而且常常压制与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以道光帝为首的一伙腐朽封建统治者完全浸沉于歌舞升平、醉生梦死之中,对世界大势毫无了解。
当英国侵略者磨刀霍霍,作出了侵华决定之时,他们竟然还一无所知。
敌人打起来后,道光帝的无能以及他那令人搞笑的军事指挥才能弄得前方将帅不知所措。
而清军指挥人员因为其文化素质和军事素质低下,根本无法适应近代战争。
没有正确的战术思想,又对敌人缺乏了解,他们只能混乱指挥,御敌不坚决,最终只能失败。
中法战争中,中国陆路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和谅山大捷,但清政府当权者却力主避战求和,并以此为和谈资本,加紧妥协求和活动,接受法国条件,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中国最后“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中日近代化比较
从政治角度探讨中日近代化的成败原因(08级历史二班082322008 江克飞)摘要: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都是封建落后的国家,同样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殖民侵略的威胁。
但到近代,这两个国家的发展命运竟是这样的不同:日本迅速地走上了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中国则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近代时期中日两国的社会变革一成一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在这里只从政治角度探讨中日近代化的原因。
从政治角度探讨中日近代化的成败原因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日近代化成败原因政治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都是封建落后的国家,同样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殖民侵略的威胁。
但到近代,这两个国家的发展命运竟是这样的不同:日本迅速地走上了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中国则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近代时期中日两国的社会变革一成一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在这里只从政治角度探讨中日近代化的原因。
从政治角度探讨中日近代化的成败原因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中日两国政治体制的差异中日两国政治体制的差异是中日两国社会变革一成一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第一,中国是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强大的中央政权可以动员全国的力量,镇压来自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
皇帝集“天地君亲师”于一身,是全国唯一的最高政治权威。
中央和地方的联系紧密,地方政权必须无条件服从中央政策,各级封建官僚必须绝对服从君主。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改革力量都很难从君主的束缚下分离出来。
日本是封建的幕藩制国家,一方面存在着作为中央政权机构的幕府,因而具有集权政治体制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全部国土又被分割为200多个藩国,保留了有领主在自己藩国内实行统治的政治格局。
由于一些藩国,主要是外样大名统治的藩国和幕府长期对立,甚至发生公开对抗,这就为革新势力进行反对幕府的活动提供了方便条件。
第二,日本除实际上的全国最高统治者将军外,还存在形式上的国家君主—天皇。
中国近代没落的原因
对于历史,人们可以采取宽容的态度,但是绝对不能忘记。
澄清历史事实不是要追究清算,而是要深刻地吸取教训以便指导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
蒙元和满清是中国殖民地时代1 满清对中国社会的摧残当代建立在苏联教条主义历史学说基础上的中国历史观念认为,元朝和清朝是我国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没有人敢于直截了当地断言那是炎黄子孙当了亡国奴,国家沦为殖民地、汉民族被异族武力征服和建立了经济寄生关系的屈辱历史。
中华民族的主体一直就是华夏民族,即汉族。
鲁迅说过,中华文明的真正衰落就是因为这两次野蛮的异族入侵。
中国近代史应该从1644年开始。
从那时起,华夏民族就再一次地被北方蛮族征服,文明发展的生机也被窒息。
满族入关后对汉人实施残酷地武力征服。
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其血腥与惨烈程度比起日本人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毫不逊色。
在“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恐怖下,汉族男子被迫留起了辫子作为臣服标志,征服者以此作为把汉人驯化成大清顺民的手段。
满人妇女禁止缠脚,却听任汉族女人的小脚照旧缠下去,这正好弱化了被征服民族的反抗力量,满清人乐得维持现状,统治者用心极其阴暗恶毒。
既然为了同化,汉人的女子也应该效法满族女人的“天足”,革除缠小脚的陋习;满清统治者既然可以强迫汉族男人留起辫子,为什么就不能去强制汉族的女人改掉恶习呢?满族人对汉人实行严格的种族隔离和民族歧视:汉人被征服当了奴隶,因此是劣等人口。
于是,满清政府就禁止满汉通婚以维护满族血统纯洁高贵,这是种族隔离;满族人自己力量薄弱,就联合蒙古人一起压迫汉人,于是蒙古人有王爷、贝子、贝勒之类,而汉人则没有如此殊荣,汉人政治上是三等公民(蒙古人二等)。
满蒙两个游牧民族联合垄断国家政权,汉人则充当被奴役的阶级。
这是民族歧视。
清朝出于民族专制的私心,不准汉人练习武功,严格限制火器发展,从而维持了游牧民族长于骑马射箭的军事优势。
清太祖努尔哈赤在攻城战斗中被明朝边防军的红衣大炮炸死,这充当了满清限制火器的托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ANGSANG19世纪中期,中国首先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紧随其后,日本也被西方列强用同样的手段打开了国门,两国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两国封建统治者被迫开港通商,双双陷入了深刻的民族危机之中。
在此情形下,两国国内一部分有志之士开始觉悟,开始寻求救国真理,由此开始了两国的近代化。
从某些方面来说,中国走在日本的前面,两国的近代化历程也很相似,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中国失败了,而日本则相反,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个中原因究竟如何,中国近代化缘何失败,本文就此作一粗浅的论述。
一、两国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不同,日本的经济基础优于同时代的中国马克思说:“商业对各种已有的、以不同形式主要生产使用价值的生产组织,都或多或少地起到解体作用,这首先取决于这些生产方式的坚固性和内部结构。
”[1]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在中日两国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在中国的浙江、江苏、长江流域的一部分以及广东地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领先于国内其他地区。
而在日本,这时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大阪为中心的包括北海道、琉球在内的统一的国内市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更为迅速。
而中国则由于地理疆域广阔,交通手段极不发达,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
以上现象的形成追根究底是由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坚固程度所形成的。
封建土地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障碍,因此变革封建土地制度为资本主义土地制度就显得非常重要。
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所有制,其基本特点是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到了清末,土地买卖更为频繁,有所谓“千年田,八百主”的俗语,土地具有很大的流通性。
又由于历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商人有钱了就会通过购买土地而转化为地主,而不会来完成资本积累。
地主土地所有制对来自商品经济的冲击有极大的适应性,很难从中分化出一支反抗力量。
而日本实行的是领主土地所有制,其基本特点是该土地所有制建立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的基础上,将军部分的土地分封给大名,大名再把自己土地的四分之三分给家臣和武士。
家臣和武士不从事农耕,而是把土地分给农民做份地。
幕府禁止土地买卖,各级合法取得土地唯一途径就是靠上一级领主的封授,土地成为“硬化”的财产,流动性较小。
这就使得日本的土地领主所有制在面对商品经济的冲击时显得更易被瓦解。
当下级武士不能获取生活来源时,就会奋起反抗,从而转化为武装倒幕的一支主要力量[2]。
二、中日两国政治体制相比,中国的封建集权更为强大中国是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特别是到了清朝,皇权尤其强大。
皇帝集“天地君亲师”于一身,是全国最高政治权威。
中央通过各种手段,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地方政权必须无条件服从中央政策。
在遇到底层的反抗斗争时,中央有力量迅速扑灭。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改革力量都很难从中央束缚下分离出来。
日本实行的是幕藩体制,在幕府将军下有大名,大名下有家臣,之下又有武士,集权之中有分权,是一种等级式的中央集权制,日本的大名对德川幕府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其领地内有行政、司法和军事大权。
将军就其自身而言,只是一个最大的大名,只在其专属的领地内拥有绝对的权威。
天保年间,“藩政改革”后,西南诸藩迅速崛起。
社会上各种先进分子迅速在西南诸藩中聚集,形成了一支极其强大的武装力量。
以这些藩为倒幕运动的经济和军事基地,日本的改革派迅速壮大,并最终成为日本的统治力量。
三、两国选拔和任用官吏制度相比,中国的科举制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在日本,等级制度十分严格,有士族和华族之分。
各等级间不能互相通婚,低等的武士不可能出任高级职务,这就极易使统治机构僵化,同时极易引起下级武士的不满,从而在潜意识里反抗这种等级制度,使其统治阵营出现分化。
而中国实行的科举制,对社会各阶层都有极大的诱惑力,因为只要考试中榜,就是出身寒门也可以跻身封建统治集团。
这就扩大了统治阶级的阶级基础,维持了官僚机构的活力。
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制度由于维护封建制度,必然会成为推翻封建制度的障碍。
四、两国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态度相比,日本表现得更为灵活,而中国则固步自封,裹足不前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儒家文明,深深影响了整个东方乃至世界。
然而正因为它太辉煌了,一旦需要变革,反而成了一个文化负担。
中国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以中华文化而自豪,而视外邦为蛮夷,视外来文化为“小术”。
日本虽然也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大和文化,但这种文化的形成本身就是在不断吸收来自中国、印度和朝鲜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浅析中国近代化失败之原因———与日本近代化相比较崔青青摘要中国近代化的失败并不是偶然因素造成的,其背后有着极为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国际环境的深层次原因。
与日本相比,中国近代化所遇到的阻力更为强大,所处的国际环境更为险恶,其先进的阶级力量亦远弱于日本。
因此,中国近代化的失败是很容易理解的。
关键词中国日本近代化比较历史研究125--··2010·6CANGSANG··2010·6队伍。
要达到这一目的,教育职工、感化职工这一重担责无旁贷地落在企业政工干部的身上。
因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职工主体,而职工的思想千差万别,千变万化,要使全体职工统一到经济工作中心上来,就必须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用“软”功教育启发引导职工转变观念,激励职工振奋精神,团结拼搏,更好地发挥职工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主观能动性。
实践证明,只有政工干部真正树立良好的形象,真正为生产经营一线解决实际困难,为职工办实事,党、政、工、团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出色地完成生产经营任务,就一定能使企业不断发展。
四、政工干部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市场在不断变化,要使企业政工干部的思想适应新的形势,就得学习。
政工干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努力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就不能很好地把党的路线贯彻到基层。
在当前的形势下,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等新的理论、新的思路层出不穷。
所以,政工干部要认真学习,带头贯彻落实,并且要组织好党员干部职工的学习。
同时,要深入基层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去调查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更好地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
参考文献:[1]董启明.企业政工队伍综合素质要求及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N].天津日报,2010-06-01.贾丽萍太化集团党校政工师(责编张文娟)因而它有引进外来文化的传统。
日本虽有它的固有文化,有中国传来的文化,但日本的负担没有中国那样重,所以便走得快。
中国开始大规模学习西方在鸦片战争之后,又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因此,他们只学外国利器之道,而不学外国的社会制度。
而日本大规模地学习西方一开始甚至受到了中国的影响,但是后来者居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他们实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更好地学习了西方各方面的政策。
清朝政府在兴办工业方面差强人意,不能处理好利益方面的关系,公私不分,经营不当,再加上决策方面的失误,终于导致近代工业的裹足不前。
而日本则一开始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之后迅速转向民用工业,并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来保证其发展,从而最终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完成了其近代化。
五、两国所处国际环境相比,日本相对宽松,而中国则严峻得多19世纪中叶,日中两国虽然同样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但严格来说,日本的处境是较为有利的。
这是因为:第一,与中国的战略价值相比,日本的战略价值不大。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资本主义国家垂涎已久的肥肉,是潜力巨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地。
而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乏,不能吸引列强的胃口。
列强将主要着眼点放在中国,日本受到的压力比中国要小得多。
第二,中国当时正逢太平天国运动。
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将西方侵略军拖在中国大地上,甚至英国把原打算派往印度的殖民军都开到了中国。
在此情形下,列强根本无法顾及日本。
同时,这也从反面教育了日本人,认识到落后挨打的教训,激励了他们加速改革、振兴国力的步伐。
此外,正是由于帝国主义干涉太平天国运动的前车之鉴,才使得他们没有在日本进行倒幕运动时静观其变,客观上保证了日本倒幕运动的顺利进行。
第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唤醒了一些日本先进人士的民族意识,他们把中国作为前车之鉴,决心要摆脱日本开国后所面临的民族危机。
六、两国社会变革进程相比,日本更完善日本的倒幕运动是一次由多种形式的斗争所推动的社会变革过程。
它所依靠的力量是新兴地主、下层武士和广大的农民,打着拥护“天皇”统治的名义。
倒幕派拥有强大的实力和群众基础。
在中国,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进行了反复不断地反侵略的斗争,从三元里的反英斗争到义和团运动,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洋务运动,都在不断的寻求救国之道。
但是他们都有缺点,或者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或者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维新变法也不例外,维新派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毫无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必然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
变法诏令颁布后,各省督抚置若罔闻,消极怠工,最后终于在顽固派的疯狂反扑中失败。
反观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颁布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从而巩固了日本近代化的成果。
综上所述,通过对19世纪中叶以前中日两国近代化过程的全面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代化失败的原因。
中国的经济基础薄弱,封建制度强大,改革力量弱小,这都是中国近代化失败的原因。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化的失败并不是由于偶然因素造成的,其背后有着极为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国际环境的深层次原因。
在中国强大的封建统治营垒面前,没有一支先进阶级领导的革命力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中国是不可能突破旧的框架,实现近代化的。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371.[2]依田熹家.中日现代化比较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1998.26.崔青青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责编樊誉)(上接第94页)历史研究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