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法监控量测作业
矿山法管控要点考核试卷含答案
矿山法工程风险管控要点考核试卷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70分)1、矿山法施工和监测过程应严格遵循“明地质、管超前、严注浆、弱爆破、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 B ”二十七字方针,全过程坚持信息化施工。
A 控沉降 B控变形 C抑变形2、勘察设计过程应当遵循的原则是:“精心勘察、摸清环境、成果翔实;科学规划、谨慎设计、工法得当;源头防范、预防为主、 A ”A动态调整 B动态评审 C优先评审3、对年代久远或无图纸资料的建(构)筑物,具备条件时,应采用旁孔透射、磁梯度等物探方法进行建(构)筑基础的探测工作,分析其基础形式、长度和 C 等信息。
A高度 B宽度 C埋深4、勘察单位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钻探破坏地下管线或建(构)筑物。
在开始机械钻进前,勘察单位应与管线或建(构)筑物业主(管理)单位进行现场确认,并采用管线探测仪或地质雷达等仪器进一步确认孔位处的管线、建(构)筑物情况;严格执行“挖三贯六”方式开孔,贯入至 D 深度后方可机械钻进。
A 3米B 4米C 5米D 6米5、建设总部在勘察施工前,应组织勘察单位、施工单位和沿线管线产权单位进行现场查勘,告知线路走向、位置及进场时间等,并办理现场管线 D 手续。
勘察、施工等单位进场作业前要将沿线重要管线、设施保护专项方案报管线、设施产权单位备案。
A监督 B勘察 C放样 D交底6、工程开工前,施工单位应按《矿山法施工周边环境调查工作检查表》、《矿山法施工周边设施保护工作检查表》进行自查,既有线路(地铁、铁路)核查内容包括: EA是否建立与地保办、运营、建设事业总部建设的沟通机制。
B是否施工前完成既有线保护方案审批手续。
是否按既有线保护方案实施既有线保护相关措施C是否编制专项应急预案和备齐应急物资;D是否建立地面地下联络机制,确保危机处置及时有序。
是否安排专门人员24小时对既有线路巡视观察。
是否实行自动化监测,发现监测数据异常时及时知会参加各方。
E以上全是7、施工单位应针对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和管线制订专门的迁改或保护施工方案,然后按方案要求实施迁改或保护措施。
矿山法隧道监测方案
广州市轨道交通六号线二期工程[施工六标]暹萝区间矿山法隧道监测方案目录1、工程概况......................................................... 2 1.1 工程施工范围 ............................................... 2 1.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 2 1.2.1 地形地貌 ............................................ 2 1.2.2 岩土分层及其特征 .................................... 2 1.2.3 隧道围岩 ............................................ 4 1.2.4 水文地质情况 ........................................ 5 1.3 周边环境 ................................................... 5 2、 监测依据........................................................ 6 3、施工监测......................................................... 6 3.1 监测目的 ................................................... 6 3.2 监测内容 ................................................... 6 3.3 监测点布置与监测方法 ....................................... 7 3.3.1 沉降监测(地面及建、构筑物的沉降监测) .............. 7 3.3.2 拱顶沉降监测 ......................................... 8 3.3.3 水平收敛监测 ......................................... 9 3.4.4 支护内格栅钢架监测 ................................... 9 3.4.5 围岩与喷层间的应力 ................................... 9 4、施工监测管理.................................................... 10 4.1 监测信息反馈控制标准及监测频率 ............................ 10 4.2 监测信息反馈程序 .......................................... 11广州市轨道交通六号线二期工程[施工六标]暹萝区间矿山法隧道监测方案1、工程概况1.1 工程施工范围 本标段暹岗站~萝岗站盾构区间隧道左线在接入萝岗站前约 90m 范围内 ( ZDK39+126.851 ~ ZDK39+216.1 ) ,主要在 <9H> 微风化花岗岩中穿行,局部为 <5H-2>硬塑~坚硬状花岗岩残积土层。
2023年隧道知识竞赛题
隧道知识竞赛题目必答题、抢答题(1-30)1.隧道洞口位置的选定应考虑环境保护的规定,早进洞、早出洞。
(×)(早进洞、晚出洞)2.隧道施工独头掘进长度超过(C)时,必须采用机械通风。
A.100米B.120米C.150米D.160米3.下列属于隧道现场监控量测必测项目的是:(ABC)A.洞内、外观测B.周边位移C.拱顶下沉D.锚杆轴力4.隧道施工中必须对有毒有害气体进行检测监控,加强通风管理,严禁浓度超标施工作业,供风管道前端至开挖面距离不应大于20米。
(√)5.应严格控制隧道断面欠挖,当岩层完整、岩石抗压强度大于( C )并确认不影响衬砌结构的稳定和强度时,允许岩石个别突出部分(每1㎡内不宜大于0.1 ㎡)欠挖,但其隆起量不得大于50mm。
A.20MpaB.25MpaC.30MpaD.35Mpa6.炮眼痕迹保存率依岩质不同应满足:硬岩≥80%,中硬岩≥60%,软岩≥50%。
(×)(硬岩≥80%,中硬岩≥70%,软岩≥50%)7.喷射混凝土终凝后,应喷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应少于 A 。
A.2h 、7dB.4h 、7dC.4h 、14dD.2h 、14d8.喷射混凝土支护应与围岩紧密粘结,结合牢固,喷层厚度应符合规定,不得有空洞,超挖较大时可用片石进行回填。
(×)(...不得有空洞,喷层内不允许添加片石和木板等杂物)9.衬砌的实测项目( ABC )A.混凝土强度B.衬砌厚度C.墙面平整度D.衬砌外观10.隧道衬砌时为了防治裂缝产生,钢筋保护层必须保证不小于(D)cm。
A.1.5B.2C.2.5D.311.监控量测应达成的目的是( AB )A.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动态信息及时反馈指导施工B.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变值、应力量测,修改支护系统设计C.充实竣工资料D.积累资料12.开挖爆破作业应在上一循环喷射砼终凝不少于4h后进行。
(√)13.拱部混凝土衬砌浇注时,应在拱顶预留注浆孔,注浆孔间距应不大于3米,且每模板台车范围内的预留注浆孔应不少于4个。
《隧道施工安全九条规定》实施细则
附件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隧道施工安全九条规定》实施细则第一条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交通运输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铁路局制定的《隧道施工安全九条规定》,有效防范风险,保障隧道施工人员安全,按照国家和行业相关法律法规、规程规范等要求,特制定《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隧道施工安全九条规定>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采用矿山法施工的在建水电水利、铁路、公路等隧道。
主要针对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段,防止隧道施工过程中塌方、有毒有害气体危害及爆炸、民用爆炸物品爆炸等事故或险情,保证施工人员生命安全。
第三条必须证照齐全,严禁无资质施工、转包、违法分包和人员不经教育培训上岗作业。
(一)公司所有从事隧道建设的施工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必须依法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后,方可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相应等级隧道施工活动。
施工单位尚应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
(二)禁止超越本单位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或者以其他单位的名义承揽工程,禁止允许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工程。
(三)从事隧道施工的人员,必须依法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并在执业资格证书许可的范围内从事隧道施工活动。
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并在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许可的范围内从事隧道施工活动。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后,方可上岗作业。
(四)隧道施工单位必须使用具有相应合规资质、具备准入资格的劳务分包企业。
严禁承包工程后,不履行合同约定的责任和义务,将承包的全部工程或者将承包的全部工程肢解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给其他单位或个人施工;严禁把单位工程或分部分项工程违法分包给其他单位或个人施工。
(五)隧道施工单位应当开展安全培训工作,确保从事隧道施工的所有人员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了解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知悉自身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浅析当前铁路隧道工程矿山法施工质量典型问题及预防措施
浅析当前铁路隧道工程矿山法施工质量典型问题及预防措施摘要:随着大规模铁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高速铁路建设的实施,铁路建设标准不断提高,在新建铁路项目中隧道工程所占比例大幅度增加,隧道工程施工难度不断加大,隧道工程施工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铁路建设项目的交付营运。
对近年来监督检查发现问题进行统计分析,隧道问题占检查发现问题总数的30-50%,尤其是矿山法施工隧道问题所占比例较大。
这说明当前铁路隧道工程矿山法施工不规范的问题较为突出,需要各参建单位引起重视,在施工中不断改进工艺,强化过程控制提高隧道工程施工质量。
关键词:隧道工程;矿山法;质量;预防措施引言:文章主要对当前铁路隧道工程矿山法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预防措施进行了详细分析,一方面希望工程建设能够顺利实施的同时,也能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价值。
一、当前铁路隧道质量问题分析(一)未按照设计标准执行隧道开挖擅自改变设计工法或不完全按设计工法实施、安全步距超标等“红线”管理问题,在当前矿山法隧道施工中普遍存在。
究其直接原因,一是技术交底流于形式,作业队伍不按设计要求施作,经验主义严重,并且大部分以完成实物工程量作为工费结算依据,开挖作业人员片面追求进度;二是架子队管理虚化变相违规转包分包工程,以包代管;三是技术人员业务能力不满足现场需要;不能准确判识围岩状况,特别是在遇到围岩变弱时,不能及时采取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四是安全检查流于形式,工序检查验收把关不严格,不能及时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五是城市地下隧道普遍采用双洞单线,掌子面作业空间有限,各工序交叉干扰大不利于流水作业组织。
(二)超前地质预报流于形式化超前地质预报及围岩监控量测流于形式,相关成果不能有效指导后续施工。
究其直接原因,一是未将超前地质预报和围岩监控量测纳入工序管理;二是缺少专业队伍;三是数据资料弄虚作假,擅自减少现场作业量。
四是超前地质预报手段单一,未能采用长、中、短距离相结合的综合地质预报方法;五是围岩监控量测点埋设深度不足,测杆未能进入基岩,部分隧道存在观测频次不足等,致使监测数据不能真实反映围岩变化情况。
测量监测经典案例题
一、目前二号线正在试运营阶段,作为项目经理,请依据本项目要求的工作量安排第一次结构稳定性监测时间计划和人员、设备组织。
答题要点:1、监测三项作业内容及大致工作量:轨道线路沉降监测(或高程测量)每30米一点,轨道线路水平位移监测平面(或导线)每60米一点,盾构区间断面每120米一个。
依据工程量清单可以理解为高程监测约单线约44公里,平面测量约767站,断面258个1032个测点。
第一次监测作为后期监测的初始值采集,需要对每一项工作内容独立测量两次取平均值,工作量相应增加约1.5~2倍。
即:高程测量约为88km,平面测量约1534站(或88km),断面测量约516个断面。
2、作业时间特点受运营影响,作业时间为列车停运后夜班进行,每晚作业时间大约3个半小时;按照请点作业程序及批准时间限制,每周申请到的时间约3~5个晚上,时间上受到很大限制。
3、第一次监测完成时间按照招标文件要求,对结构稳定性监测一个年度内作业4次,可以理解为每三个月对全线监测一次,第一次全面监测时间计划必须在三个月内完成。
4、人员、设备组织每周按照约5天请点批准计划,每月可以申请到得作业时间按照20日(晚)预计。
一组(约5~6人)一晚上(约3个半小时)工作强度参考定额如下:高程测量:每晚往返 2.5 km,作业时间为88/2.5=35.2(作业日),35.2/20=1.76(个月);投入一个组一套设备可以完成,一组人员5~6人。
平面测量:每晚12~15站,作业时间为1534/15=102(作业日);102/20=5个月,必须投入两组两套设备才能在两个半月内完成,每组现场作业人员4~5;断面测量:每晚12~15个断面,作业时间为516/15=34.4(作业日),34.4/20=1.72(个月),投入一个组一套设备可以完成,一个组约3~4人。
综上所述:第一次全线结构稳定性监测是本项目工作重点,是建立长期变形监测的基准,为保质保量完成该项工作,结合运营期作业时间特点,需要组织的人员及设备建议最少如下:人员:水准组6人,平面组8人,断面组3人,最少17人(不含后勤服务人员);设备:1秒全站仪3台套(两套用于平面位移监测、一套用于断面测量),用于二等水准测量的水准仪1台套。
矿山法隧道施工工程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 (电力隧道工程)
5.10矿山法隧道施工工程5.10.1 地层超前支护及加固1 检查数量主控项目1)管棚所用的钢管原材料进场检验必须符合设计及相关规范的要求检验数量:以同牌号、同炉罐号、同规格、同交货状态的型钢,每60 吨为一批,不足60 吨也按一批计。
施工单位每批抽检一次;监理单位见证取样检测或平行检验,抽检次数为施工单位抽检次数的30%或10%,但至少一次。
检验方法:施工单位检查每批质量证明文件并进行相关性能试验;监理单位检查全部质量证明文件和试验报告,并进行见证取样检测或平行检验。
2) 管棚所用的钢管的品种、级别、规格和数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检查。
3) 管棚的搭接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数检查;监理单位每排抽查不得少于3根,所抽查的钢管不得连续排列。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检查。
4)超前小导管所用的钢管原材料进场检验必须符合设计和相关标准的规定5)超前小导管所用的钢管的品种、级别、规格和数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钢尺检查。
6) 超前小导管的纵向搭接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尺量检查。
7)注浆材料必须符合本设计和相关规范的要求。
8)浆液的配合比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施工单位进行配合比选定试验;监理单位检查试验报告、见证试验。
9) 注浆效果应符合设计要求,且不应对地下管线等造成破坏性影响。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开挖检查。
一般规定10)导管和管棚安装前应将工作面封闭严密、牢固、清理干净,并测放出钻设位置后方可施工。
11)注浆过程中应根据地质、注浆目的等控制注浆压力。
注浆结束后应检查其效果,不合格者应补浆。
12)注浆应采用无污染的注浆材料,注浆施工期间应对地下水取样检查,如有污染应采取措施。
《隧道施工安全九条规定》实施细则
附件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隧道施工安全九条规定》实施细则第一条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交通运输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铁路局制定的《隧道施工安全九条规定》,有效防范风险,保障隧道施工人员安全,按照国家和行业相关法律法规、规程规范等要求,特制定《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隧道施工安全九条规定>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采用矿山法施工的在建水电水利、铁路、公路等隧道。
主要针对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段,防止隧道施工过程中塌方、有毒有害气体危害及爆炸、民用爆炸物品爆炸等事故或险情,保证施工人员生命安全。
第三条必须证照齐全,严禁无资质施工、转包、违法分包和人员不经教育培训上岗作业.(一)公司所有从事隧道建设的施工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必须依法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后,方可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相应等级隧道施工活动。
施工单位尚应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二)禁止超越本单位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或者以其他单位的名义承揽工程,禁止允许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工程。
(三)从事隧道施工的人员,必须依法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并在执业资格证书许可的范围内从事隧道施工活动。
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并在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许可的范围内从事隧道施工活动。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后,方可上岗作业.(四)隧道施工单位必须使用具有相应合规资质、具备准入资格的劳务分包企业。
严禁承包工程后,不履行合同约定的责任和义务,将承包的全部工程或者将承包的全部工程肢解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给其他单位或个人施工;严禁把单位工程或分部分项工程违法分包给其他单位或个人施工.(五)隧道施工单位应当开展安全培训工作,确保从事隧道施工的所有人员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了解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知悉自身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二建-市政公用实务监控量测主要工作、监控量测方法、监控量测报告
监控量测主要工作一、工作内容监控量测,简称监测,又称变形监测。
变形监测是指对建(构)筑物及其地基、建筑基坑或一定范围内的岩体及土体的位移、沉降、倾斜、挠度、裂缝和相关影响因素(如地下水、温度、应力应变等)进行监测,并提供变形分析预报的过程。
监控量测是一项通过既定项目的重复测量、测试、测算,将采集的数据用曲线回归、数理统计、对比分析等手段得出结论,并将其反馈于施工过程中,达到指导施工、预防事故等目的的工程技术工作。
监控量测的内容,应根据所监测物体的性质和地基情况决定。
建(构)筑物主要观测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渗透及裂缝观测,称为外部观测。
还应对混凝土应力、钢筋应力、土压力、温度等进行观测,称为内部观测。
在进行监测数据处理时,特别是对变形原因做物理解释时,必须将内、外观测资料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二、主要目的监控量测在市政公用工程施工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目的如下:(1)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安全通过监控量测结果,结合相关规范规定以及设施权属单位所给出的指导意见,判断建(构)筑物以及结构的安全及周边环境的安全,及时反馈有关方面,调整设计、施工参数,减小建(构)筑物以及结构和周边环境的变形,保证交通安全。
(2)预测施工引起的环境变化根据建(构)筑物和路面以及地下结构变形的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施工中的各项控制指标变化趋势,为有关方确定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基础数据。
(3)控制各项监测指标依据现场监控量测结果,为有关方判断施工中的各项控制指标是否超过允许值范围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专家意见、既定方案等提供仲裁依据。
三、工作原则监控量测是一项系统工程,监控量测工作的成效与监测方法的选取及测点的布置直接相关。
归纳以下主要原则:(一)可靠性原则可靠性原则是监测系统设计中所考虑的最重要的原则,必须做到:(1)系统要采用技术先进、性能可靠的仪器。
(2)监测点、基准点设置应合理,在监测期间测点得到良好的保护。
(二)方便实用原则为减少监测与施工之间的干扰,监测系统的安装和监测,应尽量做到方便实用。
山岭隧道复习重点(西南交大)
山岭隧道(下)第6章洞门与洞口景观1. 隧道洞门的作用:基本作用:承受洞门上部或背部的土压力,稳定洞口附近的围岩结构,保护线路免受不良地质危害的影响,为列车进入隧道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
安全作用:缓和司机因高速进入隧道中光线较暗部分而产生的心理紧张感,缓和洞口内外的光线明暗差异,降低因此产生的眩晕感,确保司机眼睛的舒适性、视觉的安全性和心理的适应性,从而确保行车安全。
景观作用:通过隧道洞门自身的结构形式来表达美感,且应与洞口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一致。
2. 洞口形式:传统:环框式、端墙式、柱式、翼墙式、台阶式等新型(基本造型):直切、正切、倒切、弧形挡墙。
第7章通风与照明1. 运营通风的目的:将洞内有害气体的含量降低到不致对人体造成危害的允许浓度以下。
2. 通风方式:(1)自然通风;(2)机械通风:纵向式通风和横向式通风。
纵向式通风:洞口风道式通风,喷咀式通风,竖井、斜井式通风3. 黑洞、黑框现象:进入隧道前的视觉问题(白天)由于隧道内外的亮度差别极大,所以,从隧道外部看照明不是很充分的隧道入口,会看到黑洞(长隧道)和黑框(短隧道)。
4. 隧道照明分为五个区段:入口段、过渡段、中间段、出口段第8章风险评估1. 风险评估的作用:(1)在建设早期识别潜在因素并评估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可大大减少工程费用超支机会。
(2)早期提出规避风险措施,并在施工中有目的地加以落实和监测将有效减少工程事故发生和事故损失。
(3)有有益于业主和施工企业在工程造价、工期、质量安全等目标的实现。
2. 基本流程(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1)设计阶段:确定设计阶段风险评估体系和标准;进行风险识别,确定重要风险及相应风险事件;评价风险事件的概率和后果等级,确定初始风险等级;进行方案设计,对采用方案后的残留风险进行评估,确定残留风险等级;提交风险评估记过,纳入设计文件。
(2)施工阶段:依据施工图风险评估结果和相关数据资料汇总各隧道工点风险事件,确定潜在的主要风险事件;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风险接受准则和风险分级方法;根据施工进程对各隧道主要风险事件,逐段对初始风险进行再识别和监测;对初始风险进行估计,分析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损失,评价初始风险等级;根据设计或施工应对措施对风险进行再评价,估计残留风险等级并进行监测;当残留风险在接受范围内时,隧道风险管理按预定计划执行,直到工程结束;当风险不可接受时,应对风险进行再评定和处理。
铁路隧道矿山法施工作业
• (3)操作要点 • ①侧壁导坑形状应近似椭圆形,导坑断面宽度宜为整 个断面的1/3。 • ②两侧侧壁导坑超前中部10~20m,可独立同步开挖 初支,中部采用台阶法开发,保持平行作业。 • ③导坑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初期支护及临时支护,并尽 早封闭成环。 • ④通过监控量测确定临时支护体系稳定后,拆除临时 支护,一次拆除长度不超过15m,拆除区间加强监控 量测。 • ⑤临时支护拆除完成后,及时施作仰拱并进行二次衬 砌。 • (4)施工图片
• (3)施工要点 • ①左右部的台阶开挖高度根据地质情况及隧道断面大 小而定。 • ②左、右两侧洞体施工纵向拉开间距不大于15m。 • ③每台阶开挖长度不大于该分部断面直径,保持开挖 面平顺,并及时初期支护。 • ④后一侧开挖形成全断面时,应及时完成全断面初期 支护闭合。 • ⑤中隔壁设置为弧形临时支护,隧道左右开挖面初期 支护连接平顺,保证钢架连接状态良好。 • ⑥根据监控量测信息,初期支护稳定后拆除中隔壁临 时支护,一次拆除长度不超过15m,并加强监控量测。 • ⑦临时支护拆除后及时施做隧道仰拱和二次衬砌。
2、台阶法
(1)概念 台阶开挖法是将隧道设计断面分两次或三 次开挖,其中上台阶超前一定距离后,下 部再分一到两台阶,采用同时并进的隧道 开挖施工方法,一般用在Ⅲ级围岩,也可 用在单线铁路隧道Ⅲ级围岩地带。 (2)施工工序流程图
矿山法隧道施工技术浅析
矿山法隧道施工技术浅析摘要:本文对矿山法隧道施工,特别是中洞法的施工流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对矿山法施工技术的控制要点以中洞法为例进行了总结和论述。
最后对矿山法施工技术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以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矿山法;隧道施工;中洞法;施工流程;技术控制1、前言矿山法是一种暗挖方法,主要应用于围岩段的开挖。
矿山法在使用时具有诸多的优点:掘进速度快、造价低、安全性高以及适应性强等,因此广泛应用于隧道工程中。
中洞法作为矿山法的一种,具有:1、安全性好,在先完成中墙和第一期底板,后再进行开挖时可将临时支撑和拱架都支撑于坑道中墙及第一期底板上;2、灵活性好,可因地制宜地选择断面形状和尺寸;3、可操作性强,机械化程度低,挖土可用人工采用简便挖掘机具;4、出土效率高,开挖上部断面时的大量石渣可通过上下导坑间一系列漏渣孔装车后从下导坑运出;5、工序间干扰较少,完成中洞后,可左右侧同时施工;6、造价低、经济性强。
中洞法适用于土类软岩类的地质条件较好且施工受地下水影响较少的工程项目。
2、矿山法隧道施工2.1矿山法隧道施工进展矿山法在隧道施工中采用“新奥法”原则,其在工程中的广泛使用并且具有重要的地位。
矿山法通过近几十年来的研究,施工技术得到了较大的进步,其中主要成果有:钻眼速度的提成,现在的液压凿岩机钻眼速度为3 m/ min比三十多年前的速度提高了十几倍,同时现场作业人员的需求也大大降低。
地质超前预报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围岩的预支护及预加固技术研究深入使技术更加成熟,同时加上更加完善科学的施工管理,使隧道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的应变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由于特长隧道的埋深一般都比较大,因此其地质环境对施工造成了较多的困难,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随着技术应用的成熟和研究的深入已有了一定认识,同时也拥有了丰富的经验和措施。
北京地铁复兴门折返线以及西单地铁车站在施工中运用了“新奥法”原则,这些工程的顺利完成说明我国地铁隧道不仅是在设计和施工方面取得了较大提高[1]。
地铁暗挖工程(矿山法)监理细则
岩性特性如下:粉土填土 层:黄褐色,稍密,湿~稍湿,局部为粉质粘土填土,含砖、灰渣,植物根;杂填土 1层:杂色,稍密,稍湿~湿,含砖块、灰渣、碎石。
该层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厚度1.90~3。80m,土质不均,工程性质差。
新近沉积层岩性特征如下:粉土②层:褐黄色~褐黄(暗)色,中密,湿,压缩模量Es100=5.4~9。2MPa,属中高压缩性土,局部粉砂、细砂、粉质粘土夹层,含云母、氧化铁。粉质粘土②1层:褐黄~褐黄(暗)色,湿~很湿,可塑,压缩模量Es100=3.5~6。5MPa,属中高~高压缩性土,局部粉土夹层,含云母、氧化铁;粘土②2层:褐黄色,很湿,可塑,压缩模量Es10=3.5~4.7MPa,属高压缩性土,含云母、氧化铁;粉砂、细砂②3层:褐黄色,中密~稍密,湿,标准贯入击数N=11~21,属中低压缩性土,局部粉土、卵石夹层,含云母、氧化铁;圆砾、卵石②5层:杂色,中密,湿,剪切波速vs值=341~376m/s,重型动力触探击数N63。5=20~60,属低压缩性土,含中砂约30%。该地层层顶埋深约1.73~5.27m。
(5)要求施工单位在注浆过程中认真做好注浆记录,确保设计要求的注浆加固
范围和加固效果。
(6)对加固地层效果,监理工程师监理合同施工单位,进行一定数量的检查(可
采用钻取岩心或其它方法).
(7)初期支护完成后,要按设计要求进行其背后注浆,注浆材料符合设计要求,
注浆压力通过试验确定,但不得过大,以防破坏初期支护、注浆过程中认真做好记
喷射砼:材料、配比、喷射砼工艺、厚度、强度;
索脚锚杆:锚杆长度、角度;
临时支撑:材料、临时支撑架设间距、焊接质量.
(一)
1、定位测量详见(工程测量监理实施细则)
2、竖井中心线在承包单位三级测量定位后,向监理工程师报验,监理工程师检测
矿山法区间隧道工程质量通病及控制措施
4、按照设计要求做好初支背后注浆。
5
大跨度隧道多步开挖钢架安装错位
1、钢架安装基面坚实、干净。钢架应垂直于线路中线,允许偏差为:横向±30mm,纵向±50mm,高程±30mm,垂直度5‰。钢架与壁面楔紧,钢架节点与相邻钢架纵向连接牢固。
5、加强监控量测,根据监控量测成果指导开挖及支护施工。
4
初支渗漏水
1、喷射混凝土施工前,根据围岩裂隙及渗漏水情况,采用临时引流或者注浆止水。
2、按照设计要求正确选用喷射混凝土施工类型及配合比;原材料检验及混凝土拌合符合规范要求,控制细骨料含泥量不大于3%,粗骨料含泥量不大于1%,使用不含有害物质的洁净水,速凝剂初凝时间不大于5min,终凝时间不大于10min。
3、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及拌和料质量,保证混凝土等级及抗渗要求满足设计规定。
4、混凝土在运输和泵送过程中严禁加水,适当放慢灌注速度,两侧边墙应保证对称分层灌注,到墙、拱交界处时应停歇1h~1.5h,待边墙混凝土下沉稳定后,再灌注拱部混凝土,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必须振捣,振捣一般采用附着式振捣器和插入式振捣器组合振捣,以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均质性,减少内部微裂缝和气孔,提高混凝土表面抗裂性。
2、钢架制作完成后,现场试拼,经检验合格后方可批量生产。
3、每榀钢架拼装安装前应复核里程和安装位置,确保钢架安装位置准确。
4、钢架吊装时,应校正位置、及时固定,并采用纵向连接筋将相邻钢架连接牢靠。
5、按设计要求设置锁脚锚管(杆),施工临时仰拱,尽早密闭成环。
6
防水层破损
1、防水层基面应坚实、干燥、平整,平整度不大于50mm。防水层的衬层(无纺布)沿隧道环向由拱顶到两侧依次铺设平顺,并与基面固定牢固,长、短边搭接长度不小于50mm。防水层塑料卷材沿隧道环向由拱顶到两侧依次铺设,长短边搭接长度不小于120mm,相邻两幅卷材接缝错开,错开位置距离结构转角不小于600mm,卷材搭接处采用双焊缝焊接,焊缝宽度不小于25mm,卷材附于衬层上,可靠固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山法监控量测作业2.11.1工艺概述隧道监控量测作业是喷锚构筑法施工的重要内容,应纳入施工工序。
监控量测实施需遵循以下原则:1应按照工程实际情况编制监控量测实施方案。
2监控量测作业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制定监测项目和监测频率。
3应在经济适用的原则下选用精度高、耐久性好的仪器设备。
4应遵循“勤量测”的原则,及时进行监测,确保施工安全。
5应确保日常的监测数据及时分析,正确指导施工。
2.11.2作业内容1现场情况的初始调查;2编制实施方案;3测点埋设及初始数据的采集;4现场监控量测及分析;5提交监控量测成果。
2.11.3质量标准及验收方法1监控量测控制标准(1)监控量测控制标准包括隧道内位移、地表沉降、爆破振动等内容,应根据地质条件、隧道施工安全性、隧道结构的长期稳定性,以及周围建(构)筑物特点和重要性等因素制定。
(2)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可参照表2.11.3-1 和表2.11.3-2 选用。
表 2.11.3- 1跨度B≤7 m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值。
表列数值可在施工中通过实测资料积累作适当修正。
②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指两拱脚测点间净空水平变化值与其距离之比,拱顶相对下沉指拱顶下沉值减去隧道下沉值后与原拱顶至隧底高度之比。
③墙腰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极限值可按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极限值乘以1.2~1.3 后采用。
表 2.11.3- 2跨度7m<B≤12m 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中较大值。
表列数值可以在施工中通过实测资料积累作适当的修正。
②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指拱脚测点间净空水平变化值与其距离之比,拱顶相对下沉指拱顶下沉值减去隧道下沉值后与原拱顶至隧底高度之比。
③初期支护墙腰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极限值可按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极限值乘以 1.1-1.2 后采用。
对于跨度大于 12m 的铁路隧道,目前还没有统一的位移判定基准。
可参考表 2.27.3-3表 2.11.3-3 隧道周边允许位移相对值(%)称为变化值。
②脆性围岩取表中较小值,塑性围岩取表中较大值。
③本表适用于高跨比为 0.8~1.2 的下列地下工程:Ⅲ级围岩跨度不大于 20m;Ⅳ级围岩跨度不大于 15m;V 级围岩跨度不大于 10m。
④Ⅰ、Ⅱ级围岩中进行量测的地下工程,以及Ⅲ、Ⅳ、V 级围岩在表注 3 范围之外的地下工程应根据实测数据的综合分析或工程类比方法确定允许值。
(3)位移控制基准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由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按表 2.11.3-4 要求确定。
注:B 为隧道开挖宽度,U。
为极限相对位移值。
(4)根据位移控制基准,可按表 2.11.3-5 分为三个管理等级。
(5)地表沉降控制基准应根据地层稳定性、周围建(构)筑物的安全要求分别确定,取最小值。
表 2.11.3-5 位移管理等级(6)钢架应力应不大于钢材的容许应力;喷混凝土内力和二次衬砌内力按《铁路隧道设计规范》( TB 10003-2005)第11. 1. 1 规定的安全系数进行判定;围岩压力及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接触压力,应先换算成内力,再按《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10003-2005)第 11. 1. 1 条规定的安全系数进行判定;锚杆应力应小于钢材的容许应力。
(7)爆破振动控制基准应按表 2.11.3-6 的要求确定。
表 2.11.3-6 爆破振动安全允许振速②频率范围可根据类似工程或现场实测波形选取。
选取频率时亦可参考下列数据:深孔爆破10~60 Hz;浅孔爆破 40~100 Hz。
③有特殊要求的根据现场具体情况确定。
(8)采用分部开挖法施工的隧道应每分部分别建立位移控制基准,同时应考虑各分部的相互影响。
(9)4.1.9 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应根据控制基准,结合时态曲线形态判别。
2监测技术要求(1)必测项目的监控量测频率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及位移速度分别按表2.11.3-7 和表2.11.3-8 确定。
由位移速度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和由距开挖面的距离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之中,原则上采用较高的频率值。
出现异常情况或不良地质时,应增大监控量测频率。
表2.11.3-7 按距开挖面距离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注:B 为隧道开挖宽度。
表2.11.3-8 按位移速度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2)开挖面地质素描、支护状态、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的描述应每施工循环记录一次。
必要时.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的描述频率应加大。
(3)选测项目监控量测频率应根据设计和施工要求以及必测项目反馈信息的结果确定。
2.11.4工艺流程图监控量测工艺流程图见 2.11.4图2.11.4 监控量测工艺流程图2.11.5工序步骤及质量控制说明一、施工准备1.熟悉施工图纸,根据环境条件、地质条件、设计要求、施工方法及施工进度安排等编制监控量测实施细则。
2.做好现场劳动力组织(详见劳动组织),并按监测方案,配备相应的监测仪器及各种元器件。
监测仪器设备在使用前应进行检查及校对、率定。
3.预备好施工使用的各项设备材料,使其满足施工要求(1)监测仪器监测仪器主要包括精密水准仪、全站仪、收敛计及其他根据现场需求配备的仪器设备,仪器设备要具备以下要求:①监测仪器性能完好,精度达到设计要求。
②监测仪器使用时在检定日期内。
(2)监测预埋件监测预埋件主要包括拱顶沉降预埋件,收敛预埋件,地表变形预埋件等隧道施工中需要埋设的元器件:①预埋件的加工需牢固可靠,符合设计要求。
②拱顶沉降预埋件、收敛预埋件埋设时,外露长度大于 5cm,小于 10cm。
(3)监测基准点监测基准点需在监测作业前提前埋设,其要求如下:①监测基准点需在施工前一个月埋设,保证基准点稳固。
②监测基准点每处埋设不少于 3 个,相互之间联系成网,定期检测。
③监测基准点埋设位置需选择隧道影响范围外稳固可靠地段埋设。
二、现场情况的调查施工前对隧道工程的地质条件、地下水状况及施工影响区域内的周边环境进行初始调查,掌握工程特点和难点,为监控量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准备。
三、监测方案制定1.现场监控量测小组按照监控量测设计的要求,结合初始调查结果编制实施方案,经业主、监理审查批准后实施。
2.确定监测项目、仪器、测点布置原则、量测频率、数据处理、反馈方法、组织机构及管理体系,并在施工的全过程中认真实施。
3.监测项目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
(1)必测项目是隧道工程应进行的日常监控量测项目。
具体监控量测项目见表 2.11.5-1 所示。
注:H0 -隧道埋深;B-隧道最大开挖宽度。
(2)选测项目是为满足隧道设计与施工的特殊要求进行的监控量测项目。
具体监控量测项目见表 2.11.5-2 所示。
表2.11.5-2 监控量测选测项目压缩,1.0%F.S.8 围岩内部位移多点位移计0.1mm9 隧底隆起水准仪、铟钢尺或全站仪0.1mm10 爆破振动振动传感器、记录仪临近建筑物11 孔隙水压力水压计≤0.5%F.S注:H0-隧道埋深;B-隧道最大开挖宽度。
1.测点布置原则(1)必测项目①地表沉降:浅埋隧道地表沉降测点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
地表沉降测点和隧道内测点原则上应布置在同一里程。
一般条件下,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应按表 2.11.5-3 的要求布置。
隧道埋深与开挖宽度纵向测点间距(m)2B<Ho < 2. 5B 20~50B< Ho ≤2B10~20Ho≤B5~10注:H。
为隧道埋深,B 为隧道开挖宽度。
地表沉降测点横向间距为 2~5m。
在隧道中线附近测点应适当加密,隧道中线两侧量测范围不应小于 H0 + B,地表有控制性建(构)筑物时.量测范围应适当加宽。
其测点布置如图 2.11.5-1所示。
图2.11.5-1 地表沉降横向测点布置示意图②拱顶下沉及净空变化:拱顶下沉测点和净空变化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上。
监控量测断面按表 2.11.5-4 的要求布置。
表2.11.5-4 量测断面间距围岩级别断面间距(m)V~VI 5~10Ⅳ10~30Ⅲ30~50注:Ⅱ级围岩视具体情况确定间距。
拱顶下沉测点原则上设置在拱顶轴线附近。
当隧道跨度较大时,应结合施工方法在拱部增设测点,参照图 2.11.5-2 布置。
净空变化量测测线数,可参照表 2.11.5-5、图 2.11.5-2 布置。
表2.11.5-5 净空变化量测测线数(a)(b)(c) (d)图 2.11.5-2 拱顶下沉量测和净空变化量测的测线布置示意图((a)拱顶测点和 1 条水平线示例;(b)拱顶测点和 2 条水平线、2 条斜测线示例;(c)CD 或CRD 法拱顶测点和测线示例;(d)双侧壁导坑法拱顶测点和测线示例)(2)选测项目选测项目测点布置原则,首先应考虑到进行该项量测工作的目的和要求。
如仅仅是通过观测了解结构物的受力状态,那么需要埋设的测点数量不应太多;如果要求通过试验来验证结构理论公式或用于科研时,则所需要的测点数量就比较多,应把测点布设在具有代表性的断面的关键部位上(如拱顶、拱腰、拱脚、边墙、墙脚、仰拱等)及一些特殊地段。
一般来说喷混凝土内力、钢架内力、二次衬砌内力、围岩压力、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接触压力量测每断面设置 3~7 个测点,如有需要可以增加测点。
围岩内部位移每断面一般采用 3~5 个钻孔,应分布在边墙和拱部。
锚杆轴力量测应在实际锚杆位置布置测点。
同时各测点应尽量埋设在一个断面或相互靠近,以便数据上互相验证。
四、测点埋设及初始数据采集基准点应埋设在施工影响范围之外,并便于监测。
测点埋设应牢固、可靠,埋设后,应及时取得初始数据。
五、现场量测及数据处理、分析1.现场量测及数据处理、分析包括数据采集、校核、整理及分析。
2.每次观测后应立即对观测数据进行校核,如有异常应及时补测。
3.每次观测后应及时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包括观测数据计算、填表制图、误差处理等。
4.监控量测数据的分析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根据量测值绘制时态曲线;首先根据监控量测数据绘制时间-位移(应力)散点图和距离-位移(应力)散点图。
然后根据散点图的数据分布状况,选择合适的函数进行回归分析,对最大值(最终值)进行预测,并与控制基准值进行比较,结合施工工况综合分析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工作状态。
如果位移(应力)曲线正常,说明围岩处于稳定状态,支护系统是有效、可靠的,如果位移(应力)出现反常的急骤增长现象(出现了反弯点),表明围岩和支护已呈不稳定状态,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对于应力监测,根据不同施工阶段,在隧道横断面图上按一定的比例把应力值点画在各元器件分布位置,并以连线的形式将各点连接起来,成为隧道应力分布形态图,掌握应力分布情况。
(2)选择回归曲线,预测最终值,并与控制基准进行比较;常用的回归函数有以下几类:①指数模型②对数模型③双曲线模型式中U—变形值(或应力值);A,B—回归系数;t,to 测点的观测时间(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