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民间曲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盐城民间曲艺

[摘要]盐城的曲艺文化,过去主要以民间说唱为主,流行较广的有童子腔、门叹词、“五大宫曲、套曲、拜香亭、道琴、评话等。建国后,特别是近

20多年来上述民间曲艺形式已日渐淡出。盐城花鼓、对口词、方言快

板、相声、方言小品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人们的喜爱。

[关键词]童子腔;门叹词;五大宫曲;套曲;拜香亭;道琴;评话;盐城花;

对口词;方言快板;相声;方言小品

盐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流传的曲艺也较为丰富。由于盐城地处江淮之间,南北遭遇必经之地,所以,又是“南腔北调”的集散地,“中转站”。源于我地的曲艺受其他曲种的影响很大。都能从中吸收精华,融入到盐阜曲调,自成一体。因而,我地的曲艺曲种杂、曲目多、曲牌丰富,民间艺人分布面广,常常是自成一家,自成流派。

民间说唱在盐城境内早期较为流行的主要为:

一、童子腔

又名“香火调”,它是童子做会的演唱形式,是淮剧艺术的主要源头。演出以坐唱为主,演唱者自击锣鼓伴奏。其唱本有《七仙女下凡》、《秦雪梅吊孝》、《卖油郎》等,其代表曲目有建湖石樨演唱的《郭巨埋儿》、吕其谦演唱的《千里送京娘》和《采茶腔》等。建国后,童子腔已很少见。

二、门叹词

也称“门弹词”,明嘉靖年间即在盐城境内流行。它是一种民间小唱,节拍缓慢,声调凝重。旧时.每偶灾年,有些逃荒者效法散班乱弹艺人,以云板击拍,沿门说唱行乞,因之称为“门弹词”。节目多为段口小唱并渐具简单故事情节,如《赵五娘上京邦》、《孟姜女送寒衣》等,演出初为一人击板说唱,继则二人对唱和三五人轮唱等。清末民初,境内的李玉花、贾凤仙等门叹词艺人加入香火戏行列,对推动淮剧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后来,门叹词成了淮剧唱腔的重要部分。

三、五大宫曲

又称“盐阜宫曲”,元代以后从北方传入境内,主要流行于今响水、滨海、阜宁一带。由“软平”、“叠落”、“离调”、“南调”、“波扬”(亦称“坡羊”)5个曲牌组成。代表曲目有《天台有路》(“软平”)、《银台报喜》(“叠落”)、《草虫》(“离调”)、淤积巡营》(“南调”)、《一轮明月》(“波扬”)等,是一种基本上只唱不说的曲艺形式。

四、套曲

主要指流传较广的“满江红”和“大唱”。满江红,原称。淮红调”,结构形式多以“满江红”曲牌为始终,中间插有大量的“穿心”(如“倒枝浆”、“剪粒花”、“凤阳歌”、“数落”、“小京调”、“哭郎调”及其他民间曲调)。代表曲目有《拾玉镯》、《报灯花》、《二姑娘劝嫁》、《伯牙摔琴》、《劝人行善莫行凶》等。大唱,俗称“环弯儿的”或“拉羊子”,指有曲折情节的故事。主要曲牌多为流传境内的民间俗曲小调,它讲究故事之“俗”,追求韵上的“土”,行腔考究“真”。大唱的代表曲目有老艺人李步赢、朱学洪、倪文峰的《百寿图》、《竹木相争》、《卖油郎独占花魁女》、《十不全招亲》等。建国后,套曲已少见。

五、拜香亭

主要流传于东台范公堤以西地带,起源于南宋末年。当地群众为悼念岳飞,

每年除夕扎制香亭(仿“风波亭”状),供奉岳飞像,进行拜唱。唱词以“颂岳、怨君、骂奸、喻世”为内容,此后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形式沿袭下来。它有不少曲目的手抄本传世,然多毁于“文化大革命”之中。据东台宋月秋回忆,主要曲调有《上香》、《拜神》、《出山》、《拜四方》、《踩脚唱赞》等。演唱时,领唱者手执大锣在乐曲起落时敲锣击鼓,有时也用二胡、琵琶伴奏。

六、道琴

清光绪年间,东台安丰陈少堂系著名的道琴艺人,其子陈长林曾传授过三代弟子。演唱的代表曲牌有《耍孩子》、《银钮丝》、《西江月》、《八仙过海》、《下江南》等。建国后,时有道琴艺人活动于东台、大丰等地。

七、评话

清代,东台人龚午亭的评话技艺蜚声于扬州、东台一带。民国年间,东台的台城、安丰、大丰的草堰,盐城的大冈、龙冈等集镇中的茶馆,一般都有说书艺人活动,所讲多为《武松》等扬州评话常见书目。20世纪50、60年代初东台、盐城仍常有扬州评话艺人活动,书目多为革命传统故事。1979年前后,部分下放响水的评话艺人有过一些演出活动。80 年代后,境内评话已少见。

建国以后,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境内的曲艺文化得到长足发展,“盐城花鼓”(三人花鼓)、方言快板、相声、方言小品、讲故事和经过创新改编的东台道琴、鼓儿书、扇子戏等曲艺表演日益受到民众的欢迎,有的还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一、盐城花鼓

是我地较为古老的曲艺形式,相传有数百年的历史,据老艺人回忆,许多地区的“花鼓”都是沿袭我地。“盐城花鼓”由三人表演,二男一女,一旦一生一丑,三人各执不同道具(旦执花、丑执扇、生执小锣)边唱边舞,有时唱述故事,有时抒发爱憎之情,有时嘲弄恶人丑事。1985年我地经创新改编边歌边舞的《盐城花鼓》曾参加中国艺术节华东分会场的演出并获奖。

二、打鼓说唱快板书对口词

20 世纪40 年代初起,打鼓说唱、快板书等活跃于今响水、滨海等地的群众文艺演出中。建国后,很快普及于境内。对口词尤为流行。这些艺术形式创作、演出简便,成为各时期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开展宣传的重要形式。80 年代以来,这些艺术形式的创作演出渐少。

三、相声

为建国后境内城乡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原从北方引进。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一些大中专学校和工矿企业群众文艺活动中,常有自编或模仿演出活动。1973 年前后,相声又逐步恢复和活跃起来,地区文工团吸收下放于苏北的相声演员参加演出,很受观众青睐。1980 年以来,盐城文化馆曲艺队倪明、夏文兰少马济江、陈冠群、王红专等业余相声爱好者始有自编节目娜省些粤井多次获奖。其中,盐城倪明、夏文兰夫妇的男女相声已形成-足特色,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

四、方言快板

为深受盐城城乡人民喜爱的曲艺形式。建国前后盛行期可分三个阶段。20世纪40-60年代以柏长庆为代表,70 年代以张龙顺为代表,80 年代至今以王红专等为代表。柏长庆讲究语言通俗易懂,到嘴到肚。王红专则综合了柏长庆、张龙顺的快板特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盐城曲艺作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在本地拥有一定市场和观众群,而作为一个地方传统艺术形式,能够在我地扎根并形成地域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