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7页)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精品学案汇总(打包下载)

合集下载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种群的特征》名师教案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种群的特征》名师教案

《种群的特征》名师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浙科版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

学生将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

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标志重捕法是本节课的难点。

要求学生学会从哪些方面来了解种群并体会群体与个体间的差异,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

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教师讲解,能够列举种群的特征;(2)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能够分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能力目标:(1)模拟用标志重捕法查动物种群密度学科素养(1)基本思想(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2)基本活动经验(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种群的特征,难点是各特征之间的关系及标志重捕法。

【教学策略】1.自主学习:本节内容适合自学。

教师提前编制关于本节内容的导学案,由学生先纵览本节内容,并完成学案上基础自学部分,并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填好后上交给老师。

2.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模拟标志重捕法活动学习种群密度调查的基本方法,并组织学生重点讨论活动中的几个问题,从而明白该方法的原理,知道标志重捕法的适用范围,粗略知道野外使用该方法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如何应对。

3.概念图策略:通过种群各数量特征的意义概括出它们间关系,自主构建概念图,建立知识框架。

【教学准备】1.提前分好合作学习小组,并下发导学案,由学生填好学案后,教师回收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了解学生存在的困惑。

2.准备好10个500ml的烧杯(其中装入约200粒花生),记号笔。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辨析种群的概念之前的模块我们都是从分子、细胞、个体水平来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从今天这一节开始我们将从群体水平来了解生命现象。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群落的主要类型》教案-新版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群落的主要类型》教案-新版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群落的主要类型》教案-新版
第四节群落的主要类型
一、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为浙科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群落》的第四节。

《群落的主要类型》,教材从宏观的角度详细地讲述了陆地生物群落中的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的主要特点。

本部分内容既是对前面知识点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生态系统》一章打下了铺垫。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种群的增长方式、群落中物种的组成和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等生物知识,可以用来解释和分析本节内容中的有关问题。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也已经了解到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学习目标
③举例说出自然界的生物为减少或避免竞争而在形态和行为上的适应状况。

④说出陆地群落的主要类型。

⑤举例说出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的主要特点。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几种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特点。

2.教学难点:几种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特点。

五、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些为减少甚至是避免竞争而形成的形态和行为特征,可以通过上网或翻阅报刊杂志,或向身边的人请教等形式。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学案。

六、教学过程。

高中生物教案全册必修三

高中生物教案全册必修三

高中生物教案全册必修三课时安排:共计20节课第一课: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目标:了解生物学中最基本的单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认识细胞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内容: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器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活动:观察细胞的图片,讨论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作业:整理一份细胞的结构图示和相关说明。

第二课:细胞的代谢活动目标:了解细胞的代谢活动是维持生命的基本过程,认识代谢活动的重要性。

内容:细胞的新陈代谢、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教学活动:观察实验,分析细胞代谢活动过程。

作业:写一篇关于细胞代谢活动的文章。

第三课:细胞分裂与生长目标:了解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是细胞生命周期的重要过程,认识分裂和生长对人体的影响。

内容: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等细胞分裂方式。

教学活动:观察细胞分裂的视频,分析分裂的过程。

作业:整理一份关于细胞分裂与生长的报告。

第四课:人体的组织目标:了解人体的组织结构是人体器官和系统的基础,认识不同组织的功能和作用。

内容:人体的组织结构、组织类型和功能。

教学活动:观察组织的结构,讨论不同组织的功能。

作业:整理一份关于人体组织结构的PPT演示稿。

第五课:消化系统目标:了解消化系统是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认识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内容:口腔、食道、胃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活动:观察消化系统的模型,讨论各器官的作用。

作业:整理一份有关消化系统的思维导图。

第六课:呼吸系统目标:了解呼吸系统是人体的气体交换器官,认识呼吸作用的重要性。

内容: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气体交换和呼吸过程。

教学活动:观察呼吸系统的模型,讨论气体交换的过程。

作业:整理一份有关呼吸系统的短文。

第七课:循环系统目标:了解循环系统是人体输送氧气和养分的重要系统,认识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内容:心脏、血管、血液等循环系统的组成。

教学活动:观察心脏和血管的图片,讨论循环系统的功能。

作业:写一篇关于循环系统的文章。

第八课:泌尿系统目标:了解泌尿系统是人体排泄废物和调节体内平衡的重要器官,认识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高中生物 第3章末整合课件 浙科版必修3

高中生物 第3章末整合课件 浙科版必修3

答案
B
免疫细胞作用辨析
【典例2】 具有识别抗原功能的细胞是 ①巨噬细胞 ②T细胞 ③B细胞 ④记忆细胞 ( )。
⑤效应B
细胞
⑥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B.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
A.①②③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
错因分析:错选B、C两项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搞清楚具有 识别作用的细胞和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的细胞的区别。效
指机体接受抗原刺激,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反应时间
长,在其体内保留抗体和记忆细胞,用于二次免疫应答。 答案 A
考情分析
免疫系统的组成关系错综复杂,这决定了高考
命题时经常利用这种复杂的关系,考查它们之间的内在联
系及其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此外免疫细胞与细胞的结构
和功能、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物质的跨膜运输等结合的试 题也备受命题的青睐,试题多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免疫即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与相应的病毒特异性结合,从 而阻止病毒随血液循环的扩散;选项C中病毒侵入细胞后 发生细胞免疫,应该是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 接触,使靶细胞裂解释放病毒;选项D中涉及抗体,发挥 作用的是体液免疫,但记忆细胞不产生抗体,记忆细胞在 这种情况下会大量增殖产生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 大量抗体清除病毒。
(2)第二次免疫反应不但比初次反应快,还表现为反应更强, 能在抗原侵入尚未引起患病前将它们消灭,故成年人比幼儿 少患传染病。人患过麻疹或天花,可终身不再患此病。 (3)记忆细胞在二次免疫反应中的发挥更强的免疫能力,在于
它能迅速恢复分裂能力,产生大量子细胞并分化为效应细
胞,从而有更多的效应细胞产生抗体或使靶细胞裂解,但记 忆细胞本身并不产生抗体,也不直接参与细胞免疫。 (4)有些抗原诱发的记忆细胞能对这种抗原记忆终生,因而动 物或人对这种抗原有了终生免疫的能力。人患麻疹或天花、

高中生物 6.4《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教案 浙科版必修3

高中生物 6.4《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教案 浙科版必修3

高中生物 6.4《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教案浙科版必修3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述了什么是生态系统稳态、如何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这三方面内容。

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

目的在于培养人们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

本小节需要用本章的其他部分知识作为基础,同时又是第七章《人类与环境》的重要知识基础,与第七章的内容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因此,上好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乃至环境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一方面,高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生态学知识,本章前面的内容为本节授课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课中的一些知识点如:生态系统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等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因此在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很大的难度。

另一方面,高中学生已开始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在一定生物学的经验基础上,能充分完成课前的准备工作,能够找寻到周围存在有关生态学的现象。

本节课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创造充分机会让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探究并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简述生态系统的稳态。

②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过程。

③探讨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能力目标:①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信息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环保习惯,并且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①形成对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关注,养成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习惯,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②形成生命科学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观点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①生态系统趋于稳定的特点。

②自我调节的主要机制(负反馈和正反馈)。

2.难点:负反馈调节机制3.解决方法:列举实例,引导学生对群落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等相关内容进行讨论,说明自然界中生态系统有趋于稳态的特点,进而引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内环境与稳态》名师教案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内环境与稳态》名师教案

《内环境与稳态》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能够说出内环境的具体成分。

(2)通过师生交流、图像分析,能够画出体内组织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图。

(3)通过对比分析,能够说出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区别。

(4)通过小组讨论、教师讲解,能够举出1-2个实例说明保持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和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学科素养(1)基本思想(能够利用“体内组织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图”解释生活中的实例,通过构建体内细胞和外界环境之间的交换图理解多细胞生物是以内环境为媒介和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的,来提高提取信息,观察分析及理性思考的能力)(2)基本活动经验(通过稳态是一个相对稳定状态的学习,形成新陈代谢与内环境稳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观点。

通过学习稳态的意义及稳态失调所引起的疾病,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与习惯,并能够向他人传递健康生活方式)。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属于《浙科版生物学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一节。

教材介绍了动物内环境的含义及保持内环境的意义,稳态的含义等相关知识。

其中稳态调节机制在后面章节中要进行深入介绍,在本节仅做简要概述。

该节内容是学生理解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知识的基础,对学好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等章节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在初中科学课程中涉及较少,其中仅仅就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人体内几大系统的功能等做出了简要的介绍,而且间隔时间较长,印象也不是很深刻。

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他们回忆并利用初中阶段已学习到的人体几大系统功能的知识来学习,这样总结出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是特别难。

而内环境的稳态紊乱会出现一些疾病,这些事例和生活息息相关,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内环境的含义及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

2.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五、设计思路本教学设计共有两条教学主线,其中一条是“明线”,一条是“暗线”。

最新浙科版必修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案

最新浙科版必修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案

最新浙科版必修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案【教材分析】(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神经系统的功能,是神经系统结构的延伸,并为神经系统内容做个总结。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反射,并在日常生活中机体有体现体温调节的现象,但在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对体温调节等并没有鲜明的认识,故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一个同化的过程。

与此同时,本节课学生已是高中二年级,其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其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等都有明显的提高。

结合以上特征,我将采用循序渐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能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阐明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2、简述大脑皮层的功能3、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4、描述体温调节能力目标:1、学生培养了看图提炼信息能力2、模仿寒冷时机体调节情况,描述炎热时机体调节情况情感与态度目标:1、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2、通过对日常案例的分析,形成生物与生活相联系的生物学观点教学重点:1、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2、描述体温调节教学难点:1、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2、描述体温调节【教学方法】结合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我主要采用循序渐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

对于本节课重难点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以及体温调节,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排尿反射、体温调节),结合日常生活,能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第二章第二节共分为三课时,本小节为第三课时,时间为45min【教学过程】【过渡】谁还记得反射的概条件反射(先天)(黑板上画)【形成性评价】练习【提问】反射分为哪几种类型?【练习】反射类型【回顾】举例膝跳反射、吃梅止渴为非条件反射,望梅止渴、谈梅止渴为条件反区、W)上行传导束的变化。

浙科版高二生物必修3教学课件(所有课时)

浙科版高二生物必修3教学课件(所有课时)

第一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浙科版高二 植物激素调节
浙科版高二生物必修3教学课件(所 有课时)
浙科版高二生物必修3教学课件( 所有课时)目录
0002页 0058页 0060页 0094页 0249页 0251页 0279页 0391页 0414页 0526页 0583页 0597页 0599页 0662页 0679页 0826页 0938页
第一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二节 其他调节 第二章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第二节 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本章小结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本章小结 第一节 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 第三节 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 第五节 群落演替 第六章 生态系统 第二节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第七章 人类与环境 第二节 全球人口动态

(整理)浙科版生物必修三

(整理)浙科版生物必修三

浙科版生物必修三第一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重难点【知识体系】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1、激素量少,但发挥的作用大。

植物激素:由一定部位动物激素:内分泌腺2、产生特点一、植物的向性运动:1、向性运动的概念: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称为向性运动 。

2、向性运动的意义:是植物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二、生长素的发现:1、1880年,达尔文研究光照对金丝雀草胚芽鞘生长的影响.胚芽鞘受单侧光照射弯曲生长胚芽鞘对光刺激敏感的部位是:尖端切去尖端的胚芽鞘既不直立生长,又不弯曲,说明:尖端决定胚芽鞘的生长和弯曲达尔文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产生某种影响。

2、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温特的实验说明: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能够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

在顶端喷洒生长素:生长、不弯曲3、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分离出并且鉴定这种物质是吲哚乙酸,因为它能促进植物的生长,故取名生长素。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往往具有两重性。

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的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植物的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1、对向光性的解释单侧光使生长素背光侧比向光侧分布得多生长素促进生长2、植物的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叫做顶端优势。

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部位3、茎的背地性和根的向地性重力作用背地一侧生长素少(A、C)茎→生长慢根→生长快向地一侧生长素多(B、D)茎→生长快根→受到抑制四、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防止落花落果。

•促进果实发育。

【历年真题解析】1.(08山东卷)拟南芥P基因的突变体表现为花发育异常。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目录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1)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4)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9)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9)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11)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5)第4节免疫调节 (17)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9)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9)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1)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24)第4章种群和群落 (25)第1节种群的特征 (26)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29)第3节群落的结构 (33)第4节群落的演替 (35)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37)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37)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9)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1)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43)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4)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46)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6)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47)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2态度观念方面通过内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能力方面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并提高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逐层推进.首先,以人体为例,结合初中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弄懂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人体内环境及三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明确: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析实例,证明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进而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

高中生物第三章章末整合提升教学案浙科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三章章末整合提升教学案浙科版必修3

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知识系统构建规律方法整合整合一同位素标记噬菌体的有关分析1.噬菌体的结构:噬菌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3.噬菌体的标记方法(1)标记细菌:用含有32P或者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获得含32P或者35S的细菌。

(2)标记噬菌体:让噬菌体侵染含32P或者35S的细菌,从而获得含32P或者35S的噬菌体。

例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研究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主要过程如下:①标记噬菌体→②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养→③搅拌、离心→④检测放射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完整的实验过程需要利用分别含有35S和32P及既不含35S也不含32P的细菌B.②中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会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都偏高C.③的作用是加速细菌的解体,促进噬菌体从细菌体内释放出来D.用32P标记的噬菌体进行该实验,④的结果是只能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答案 A解析由于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所以在标记噬菌体时,需要利用细菌;检测放射性时不能区分何种元素,所以要分别利用35S和32P去标记既不含35S也不含32P的细菌,A正确;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若②中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不会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偏高,B错误;搅拌和离心的作用是让细菌和噬菌体分开,C错误;用32P标记的噬菌体进行该实验,④的结果是在沉淀物中检测到较强的放射性,但在上清液中也会有少量的放射性,D错误。

整合二DNA分子结构的计算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核酸中碱基数量计算的基础。

可推知以下多条用于碱基计算的规律。

例2已知某双链DNA分子中,G与C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34%,其一条链中的T与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2%和18%,则在它的互补链中,T和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 ) A.34%和16% B.34%和18%C.16%和34% D.32%和18%答案 A解析设该DNA分子的两条链分别为1链和2链,双链DNA分子中,G与C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34%,则A+T占66%,又因为双链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两种碱基之和占整个DNA 分子比例和每条链中的比例相同,因此A1+T1=66%,G1+C1=34%,又因为T1与C1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2%和18%,则A1=66%-32%=34%,G1=34%-18%=16%。

高中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学案浙科版必修3(2021年整理)

高中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学案浙科版必修3(2021年整理)

(浙江专版)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学案浙科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江专版)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学案浙科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江专版)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学案浙科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1.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

2.人体内的某些白细胞和血浆蛋白是组成人体抵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

3.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4.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成熟。

5.第三道防线为免疫应答,免疫应答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大类。

6.HIV病毒破坏大量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严重削弱免疫功能,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考试内容必考加试(1)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2)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aaaa(3)特异性免疫(4)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5)免疫接种的应用babaa(6)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7)HIV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8)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其防御措施aaaaaa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1.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1)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是体表屏障,它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

(2)第一道防线的范围:①皮肤表面的死细胞(角质细胞);皮肤中的油脂腺分泌的油脂能抑制真菌和某些细菌。

②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等管道的黏膜.2.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如果病原体突破体表屏障,某些白细胞和血浆蛋白便会产生反应,以对付这些病原体,由于这种反应不是专门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的,因此被称为非特异性免疫反应.1.泪液、胃液和唾液都具有杀菌作用,它们属于第几道防线?提示:泪液、唾液和胃液等不是体液的组成成分,属于第一道防线。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名师教案(第1课时)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名师教案(第1课时)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观看图像、教师讲解,能够说出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概述反射的结构基础。

(2)通过观看图片、师生互动,能够分析神经冲动的传递和动作电位的产生。

培养学生识图、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观察反射现象和坐骨神经刺激实验,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学科素养(1)基本思想(通过神经元、神经冲动和反射的学习,能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估,提高提炼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相关生物学素养)(2)基本活动经验(认同人类发现神经系统到理解其本质,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感受生命活动过程的复杂性)。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反射,对反射弧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在这些知识为基础上进行反射的相关知识传授就相对较为容易。

但是对于神经元信号的传导学生普遍感觉非常抽象,需要通过特殊手段加强理解。

学生对于研究实验涉猎较少,难度较大,因此必须通过教学实验构建和完善学生对本课内容的逻辑思维。

教具:电筒、针、神经元模型、反射弧模型、灵敏电表、示波器、多媒体视频、作图投影等。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神经元的结构和反射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神经冲动的传导。

四、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举例常见的反射活动,激发兴趣。

【背景铺垫】反射活动包括了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

人的神经系统的调节非常迅速、准确。

反射是最基本的神经系统活动形式。

【互动】请一名学生在讲台旁,分别测试瞳孔反射、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

【追问】反射的意义?【讲解】人类生存、繁衍的基本要素。

反射包括了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

活动2【知识】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也是执行反射活动的生理基础。

是从接受刺激到发生反应,兴奋在神经系统内循行的路径。

一个完整的反射弧一般包括五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

【名师推荐资料】(浙江专版)2020-2021学年高中生物 第七章 人类与环境学案 浙科版必修3(精品)

【名师推荐资料】(浙江专版)2020-2021学年高中生物 第七章 人类与环境学案 浙科版必修3(精品)

第七章人类与环境1.生物圈是指地球有生物存在的部分,包括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它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人口的增长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控制人口关系到人类的存亡和发展。

3.大气中的CO2增加会通过温室效应影响地球的热平衡,使地球变暖。

4.臭氧减少危及地球上所有生物。

5.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

6.大量使用化肥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湖泊变成没有任何生物的死湖。

7.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1.生物圈(1)含义:地球上有生物存在的部分,包括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分布: ①最高:副生物圈带。

②最低:可达到地下植物最深的根际处和深海地壳的热裂口。

③实质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

(3)功能: ①为人类制造氧气、生产食物、处理废物。

②维持其他所有生物的生存。

2.全球人口动态(1)人口增长:①过程⎩⎪⎨⎪⎧ 古代:处于很低水平近代:类似于指数增长 ②原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③当前发展:据乐观预测,世界人口在达到大约110亿时才会稳定下来。

④限制因素:地球的资源、食物的生产是有限的。

⑤后果: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

(2)解决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的措施: ①控制人口增长,保持人口、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②开发多种可利用资源,满足人类对资源的需求。

3.人类对全球环境影响(1)全球性环境问题:[填表] 大气中CO 2浓度升高 气候变暖,南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 人类使用的氟利昂使臭氧量减少 紫外线辐射强度增加,人类皮肤癌患者数量增加限制氟利昂的生产和消费 燃烧煤、石油等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形成酸性产物杀死水生生物、破坏水体生态平衡,伤害陆地植物,腐蚀金属、建筑物等 限制SO 2和NO 的排放量 向水中排放大量污染①涵义: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在内的全球多样性。

高中生物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学案浙科版必修3(2021年整理)

高中生物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学案浙科版必修3(2021年整理)

(浙江专版)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学案浙科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江专版)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学案浙科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江专版)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学案浙科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植物向光性生长的原因:单侧光(外因)使生长素背光侧多于向光侧 (内因)。

2.生长素通过促进植物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3.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4.生长素的产生:在幼芽、幼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等具有分生能力的部位,由色氨酸经一系列反应转变成生长素。

5.每种激素的作用决定于:植物的种类、激素的作用部位、激素的浓度等.考试内容必考加试植物激素调节(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作用及其特点(2)活动:探究2,4。

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3)五大类植物激素的作用(4)植物激素的应用bcbcab生长素的发现、作用及特点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填表]达尔文父子实验方法与现象显微镜观察发现,在弯曲的幼苗中,背光面的细胞要长得多实验结论①感光部位——苗的尖端②弯曲部位——苗尖端下面③苗尖端错误!苗尖端下面一段,细胞伸长得快,也就是生长得快波森·詹森实验方法与现象实验结论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由苗尖端向下运输温特实验方法与现象实验结论①苗的尖端中确实存在一种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生长素②苗的弯曲生长是由生长素分布不均造成的确定生长素化学本质小分子有机物——吲哚乙酸,在细胞内由色氨酸合成2(1)作用机理: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级资源(共19套287页)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精品学案汇总(打包下载)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影响不同(如下图)(1)作用的两重性: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生理效应不同, 低浓度促进生长(图中A→C, 不包括C点), 高浓度抑制生长(图中C→D, 不包括C点)。

“低浓度”与“高浓度”的分界点是C点, “低浓度”“高浓度”不是具体值, 而是浓度范围。

(2)四个关键点的含义:A点为较低浓度促进生长, B点促进作用最强, C点既不促进, 也不抑制, D点为较高浓度抑制生长。

(3)曲线含义:AB段表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 随生长素浓度的升高, 促进作用增强;BC段(不包括C点)表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 随生长素浓度的升高, 促进作用减弱;CD段(不包括C点)表示超过一定的浓度范围, 随生长素浓度的升高, 抑制作用增强。

2.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影响不同(如下图)(1)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 引起的生理效应不同, 例如生长素浓度为10-6 mol·L-1时, 对根是抑制作用, 对芽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对茎则是起促进作用。

(2)图中A、B、C三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浓度, 说明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芽>茎)。

(3)图中A′、B′、C′三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表示对根、芽、茎的生长既不促进, 也不抑制。

3.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如下图)(1)图示说明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双子叶植物较单子叶植物敏感。

(2)应用:农田中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来杀死单子叶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

1.为促进某种植物扦插枝条顺利生根, 一技术员用几种不同浓度的吲哚丁酸(TBA)——一种人工合成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插条基部, 然后在沙床中培养, 观察生根情况。

从实验结果图来看, 为促进枝条生根, 在下列各项浓度值中, 最好选用()解析:选D由图示可知, 3 mg·mL-1与6 mg·mL-1 TBA溶液处理的效果是一样的, 所以推测最适浓度应介于两者之间。

2.探究吲哚乙酸对月季插条生根的作用, 结果如图所示。

有关实验的分析和评价, 正确的是()A.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处理扦插枝条的时间应不同B.本实验可以不设用蒸馏水处理扦插枝条的对照组C.使扦插枝条产生相同根数的吲哚乙酸浓度相同D.吲哚乙酸超过一定浓度范围能抑制扦插枝条生根解析:选D吲哚乙酸对枝条生根起促进还是抑制作用, 是通过与蒸馏水处理进行对照得到的。

10-5 mol/L 和10-4mol/L IAA溶液处理的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可得出该浓度起抑制作用。

3.以下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所做的实验:在胚芽鞘切面一侧放置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 测定各胚芽鞘弯曲(如下图), 下表数据说明()B.胚芽鞘弯曲的程度与其他激素无关C.琼脂中生长素浓度为0.35 mg/L时, 胚芽鞘生长受抑制D.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在0.25 mg/L左右解析:选D不同的生长素浓度, 促进作用可能是相同的。

数据不能说明是否有其他激素参与。

与空白对照相比, 生长素浓度为0.35 mg/L促进胚芽鞘生长。

4.在5个相同的琼脂块上分别放置1~5个水稻胚芽鞘尖端, 几小时后将这些琼脂块分别紧贴于5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一侧, 经暗培养后, 测定胚芽鞘弯曲角度(如右图所示)。

正确的结果是()解析:选A题干中提到生长素通过扩散作用进入琼脂块, 说明琼脂块的最大浓度不可能大于胚芽鞘自身, 只能无限接近胚芽鞘自身浓度。

胚芽鞘自身的浓度是不可能抑制幼苗生长的, 所以, 随浓度的增大, 弯曲程度加大, 直至不变。

5.将植物横放, 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甲图所示, 则曲线上P 点最可能对应于乙图中的位置是()A.a B.bC.c D.d解析:选D由左图可知, P点浓度较高, 但是生长1 cm所需时间较长, 说明该高浓度抑制生长。

由于重力作用, d、b两点浓度较高, 但是由于根和茎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 相同浓度对根起抑制作用, 可能对茎起促进作用。

6.从某植物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幼茎段(无叶和侧芽)。

自茎段顶端向下对称纵切至约3/4处。

将切开的茎段浸没在蒸馏水中。

一段时间后, 观察到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 如图所示。

若上述黄化苗茎段中的生长素浓度是促进生长的, 放入水中后半边茎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都不会升高。

请仅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分析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这一现象, 推测出现该现象的两种可能原因:原因1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2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生长素作用决定于:生长素的浓度、作用部位和植物的种类。

该题考查了前两点原理的应用。

答案:原因1:内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比外侧高, 所以内侧细胞生长较快原因2: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 但内外侧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 该浓度的生长素更有利于内侧细胞的生长1.植物向光性生长的原因:单侧光(外因)使生长素背光侧多于向光侧(内因)。

2.生长素促进植物细胞伸长, 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3.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 高浓度抑制生长, 甚至杀死植物。

4.生长素的产生:在幼芽、幼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等具有分生能力的部位, 由色氨酸经一系列反应转变成生长素。

5.生长素的运输——极性运输。

由植物的遗传特性决定, 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6.每种激素的作用决定于:植物的种类、激素的作用部位、激素的浓度等。

对应学生用书P2生长素的发现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2.生长素的产生生长旺盛的部位,有幼芽、幼叶、幼根、幼嫩的种子和形成层等。

3.生长素的运输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包括横向运输、极性运输)。

4.生长素的作用(1)作用机理: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2)作用特点:①两重性: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而且往往与发生作用的器官有密切关系。

②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其敏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根>茎。

③相互协调: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单独一种激素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平衡协调起作用。

5.图例及分析(1)图例:(2)分析:曲线在A′、B′点以上的部分体现了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不同的促进效果,而且A、B 两点代表最佳促进效果点。

上图说明了根比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更大。

[特别提醒]植物向光生长的机理1.根据达尔文的实验结果分析,胚芽鞘感受单侧光与弯曲生长的分别是哪一部位?提示: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苗尖,而发生弯曲的部位在苗尖下面的一段。

2.胚芽鞘的生长和弯曲分别与什么有关?提示:分别与生长素的有无和分布是否均匀有关。

3.生长素的作用机理是什么?提示: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生长。

4.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什么?需要消耗能量吗?提示:主动转运,需要消耗A TP。

5.据图分析生长素的运输方向:上述实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提示: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而不能由形态学下端向形态学上端运输。

1.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经典实验的分析达尔文的实验:①单一变量:b、c一组为苗尖的有无,b、d一组为尖端是否接受单侧光照,d、e一组是接受单侧光照的部位不同。

②对照原则:其中b与c、b与d、d与e形成对照,增加实验结论的可靠性。

对照实验通常只能有一个变量,如果实验结果不同,就说明是由这一变量引起的。

③延伸结论: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和接受光刺激的部位都在尖端。

2.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植物受单侧光、重力、离心力等单一方向的刺激时,在根尖、茎尖等部位会出现横向运输:Ⅰ.单侧光使胚芽鞘尖端中的生长素从②运到①。

Ⅱ.植物横放时,由于重力的作用,在幼根中,生长素从③运到④;在幼茎中,生长素从⑤运到⑥。

Ⅲ.离心力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从⑦运到⑧。

3.运输方式的实验证据加入呼吸酶抑制剂、减少氧气供应、降低温度等均会抑制生长素运输过程。

这也表明生长素运输与细胞呼吸状况密切相关,应为主动转运方式。

1.植物激素的概念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植物激素的调节方式——化学调控外界刺激→植物发生相应的响应3.植物激素的种类及作用4.植物激素的应用人们常把天然的植物激素和人工合成的类似化学物质合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1)无籽果实的形成:生长素引起无籽番茄的形成;赤霉素引起无籽葡萄的形成。

(2)果实的催熟:乙烯(激素)。

(3)收获后农产品的储藏保鲜:细胞分裂素(激素)。

(4)杀除双子叶植物类杂草:2,4-D(激素类似物)。

在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任何一种生理活动都不是受单一激素控制的,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些激素之间,有的是相互促进的,有的是相互拮抗的。

(1)相互促进:①促进果实发育和成熟的激素分别是哪种激素?提示:促进果实发育的激素是生长素、赤霉素,促进果实成熟的是乙烯。

②促进植物生长的激素有哪几种?提示: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赤霉素。

③诱导愈伤组织分化成根或芽的激素是哪两种?提示: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④促进种子萌发的激素是哪两种?提示: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2)相互对抗:①促进种子萌发和抑制种子萌发的激素分别是哪些?提示:促进种子萌发的激素是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抑制种子萌发的是脱落酸。

②能对抗生长素的作用的激素是哪种?提示:乙烯。

(1)每种激素的作用决定于植物的种类、激素的作用部位、激素的浓度等。

(2)根据生长素的相关知识可以发现,植物激素具备以下特点:①在一定的部位合成,运输到另一部位起作用。

②作为信号分子,作用于靶细胞,起信息传递作用。

③对植物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有机物,微量高效。

1.实验原理2,4-D 是生产和实验中经常使用的生长素的类似物,与生长素一样,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且不同浓度对插枝生根的效果不同。

2.方法步骤取杯编号:取3只烧杯,分别编成1、2、3号 ↓分装液体⎩⎪⎨⎪⎧1、2号烧杯内分别装等量不同浓度的 2,4-D 溶液3号烧杯内装等量蒸馏水↓扦插枝条:将3组从同一植株上剪下的长势相同 数量相等的枝条,分别插入3只烧杯中 ↓测量总长:每天测量这些枝条上根的总长度(几条根的 长度加在一起) ↓记录数据:列表记录测量数据 ↓依数绘线:根据数据,绘出1、2、3号烧杯中各插枝上根 的生长曲线 3.实验结果某同学据所得数据绘制函数图表如下图:1.“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实验的自变量、观测指标是什么?提示:自变量:不同2,4-D浓度;观测指标:枝条上根的总长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