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会知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自然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 关于人的自然特征,我们建立的比较系统的观 念首先同人们的性别、种族和外表吸引力联系在 一起,我们首先根据这三个方面将人进行分类。 • (二)社会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 先寻求能说明其在正式社会结构中明确位置的信 息,确定其社会角色,然后从社会角色角度来预 言其行为,确定其对我们的意义和我们行为的适 当性。在无法确定他人社会角色时,我们则通过 将人们归人一定群体,然后从其所属的群体背景, 来推知人们的特征。 • (三)心理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 依据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人际关系特征、智力特 征来对人进行归类,并据此为自己的行为进行明 确定向。
• 二、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 知觉:人对物的各种物理特性和时间、运动等方面 的知觉.以人为对象,更关注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信息 提取的倾向和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的社会知觉准 确性。 • 印象:印象是社会知觉的结果。 • 社会推理(social inference):社会推理是指个人根 据一定的信息线索,对线索进行整合和解释,形 成关于作为对象的特定人或群体的或是特定事件 的结论的过程。
• 来源:转引自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1995.43
• (二)平均模式 • 安德森(N.H.Anderson,1965)研究发现, 有些人在总印象形成上,并不是简单地将人们各 个特征的评价分值进行累加,而是通过将各个特 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来形成对一 个人的总体印象。在前述例子中,按照加法模式, A的总体印象要优于B。但按照平均模式,A的总 体印象分值应为+5÷4=1.25,而B的总体印象分 值应为+4÷2=2。因此,B的总体印象要优于A。
第六章 社会知觉
• • • • • • 本章要点 *社会知觉的概念 *印象的形成过程 *中心品质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
• • • • • • *预言自动实现 *认知启发 *印象管理 *情境同一性 *自我监控理论 *内隐社会认知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 •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是最初由布鲁纳 (J.S.Bruner et al.,1947)提出的概念。知觉不 仅取决于客体本身,也受到知觉者的目的、需要、 态度与价值观的影响。 • 社会知觉一词是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 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其中主要是指人知觉 (person perception),即对各种担负社会角色并 具有个性色彩的人,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 对群体所建立的最初印象或概念,这种印象通常 是关于对象的外表特征的认识。
• •
注:表中数字越大,表示所评定的特征越积极。 来源:J.L.Freedman,D.Sears & J.Carlsmith.Social Psychology.NJ:Prentice-Hall, 1985.54
• 心理学家在分析晕轮效应时发现,人们按照自己的观念(而不是根据 科学依据)从个人的一种品质推断出其他品质,是一种普遍倾向。
• (三)加权平均模式
• 许多人在形成对别人的总体印象时,不只考虑积 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多少,以及特征自身的明显 程度(强度),还考虑每一个特征的重要性,按在 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一个特征的权数, 再将权数与每一个特征自身的明显度相乘。最后 进行平均计算。

ຫໍສະໝຸດ Baidu
来源:转引自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44
• (二)对他人个性的知觉 • 认识他人个性有益于顺利交往,但是认识他人个 性存在许多困难,在判断时,缺乏客观的标准, 只能参照一些主观标准。其中一个倾向是,个体 往往“以己推人”地、不切实际地假定他人的观 点、行为与自己相似。 • 评价行为的标准要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认知者 的评价标准;二是行动者;三是认知者与行动者 的特殊关系。 • 了解他人性格,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长期深入的 观察与接触,了解他人的经历、生活背景等,这 样才能了解其较为稳固的,反映其动机、意向、 态度、价值观、能力等的个性特征。 • 时间考验,;危难考验;利益考验,;世态炎凉 考验。
• 三、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 预言自动实现效应在社会心理学中通常称为自 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莫顿 (R.K.Merton,1957)将这种现象解释为,对一 种情景的最初错误解释,会引起某种预料的行为, 使错误观念变成了现实。 • 预言自动实现效应的经典证明是罗森塔尔等人 (R.Rosenthal & L.Jacobson,1968)发现的期 望效应。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 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 • 印象(impression)是指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 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以自己旧有经验为 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 类所形成的关于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会 知觉过程的结果。 • 这种对于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 于我们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 向的过程,就是印象形成。
• 表6—5 材料呈现的首因效应
• 来源:转引自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 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48
• 一种解释认为,之所以最初获得的信息及 由此信息形成的第一印象在总印象形成过 程中作用更大,是因为在最初接触陌生人 时,人们注意力的投入完全而充分,因而 此时的印象更鲜明、强烈。 • 对后继信息,人们按照先人为主的最初印 象的轨道来解释。
•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 安德森(N.H.Anderson)发现,人在获得 各种信息的同时,会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 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将各种具体信息综 合起来,形成一个总的印象或概念。 • 概括起来,总体印象形成的方式有加法模 式、平均模式和加权平均模式三种。


(一)加法模式
费希本(M.Fishbein,1964)认为,人们的总印象形成, 首先遵循加法模式。一个人在肯定评价上的特征越多,强 度越大,则给人的总体印象也越好,越易为人所接纳。 • 相反,一个人在消极评价上的特征愈多,强度愈大,那么 他留给人的总体印象就越差,也越难为人们接纳。
社会知觉≠社会认知
•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社会认知是社会知觉的上位 概念。 • 在人的整个认知过程上,知觉涉及的仅仅是一个整体的表 层印象,而不是关于对象的全部认识。社会认知不仅包括 对有关对象的外表特征的知觉,还涉及对有关对象的记忆、 推理、判断、解释等复杂环节。 • 社会认知包括关于特定社会性对象的全部认识过程,其中 包括社会知觉,也包括社会推理;包括对于其他人和外部 世界的认识,也包括对自身的认识;而且,有关态度形成 等内容,实际上也属于社会认知的范畴。 • 社会认知要比社会知觉复杂得多,在过程上,社会知觉只 是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结果上,社会知觉只是 社会认知的一个部分。
• 心理学家罗森伯格(S.Rosenberg et al.,1968) 等研究发现,在人际交往中,具有积极定向意义 和消极定向意义的人际关系和智力特征主要包括 下列一些方面(表6-1): • 表6—1 印象形成中定向性质不同的特征
• 来源:转引自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42
• • • • • • • • • • • • •
郑瑞泽(1982)将知觉对象分类如下(图6-1): 身体特征:容貌、体型、年龄等 个人属性 心理特质:能力、人格、态度等 对个人的知觉 生理状态:疲劳、饥饿、觉醒水准等 个人状态 心理状态:注意、情绪、意向等 表现行为:动作、姿势等 团体属性 部分特性:成员资格、人际关系、角色等 全体特性:规范、领导、团体特性等
• (一)首因效应 • 社会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揭示,通常情况下,印 象形成过程中,首因效应的发生更经常。这是因 为,第一印象一旦建立起来,它对后来获得信息 的理解和组织,有着强烈的定向作用。由于人们 保持认知平衡与情感平衡的心理作用,必须使后 来获得信息的意义,与已经建立起来的观念保持 一致。人们对后来获得信息的理解,常常是根据 第一印象来完成的。
• 形成印象是人们适应新的社会情境的一种 方式。 • 个体对他人印象的形成往往建立在有限信 息资料的基础上。 • 印象作为行为定向和理解人的背景,是人 际关系最初、最直接、最经常的定向因素, 直接影响着人与人之间进一步的相互作用 和人际关系状况。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 我们在短时间里首先注意到哪些特征,并据此形 成关于别人的印象呢? •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实验证实,在自然特征上,我 们首先根据性别、种族和外表吸引力将人们归类; • 在社会特征上,我们首先根据人们所属的群体和 社会角色对人进行归类; • 在心理特征上,我们则按照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 人际关系特征和智力特征来对人进行归类。 • 不一定准确!
• (四)中心品质理论 • 上述的加权平均模式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人 们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并不平等看待各个特 征的重要性,某些特征比另一些特征更能影响人 们的总体印象。

来源:转引自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45
• 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的知觉 • 在对他人形成印象前,需要对他人的某些 方面进行知觉或认知。对他人的知觉内容, 早期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他人情绪和个性的 知觉和判断(J.S.Bruner & R.Tagiuri, 1954),后来扩充为对他人潜在情感、性格、 意向、思考、能力、特质等的知觉,以及 对人际关系、对他人内在一切心理状态以 及行为等的观察判断,甚至团体特质状态 (H.Tajfel,1981)也成为社会知觉对象。
• (二)近因效应 • 相对于首因效应,近因效应远不那么普遍和明显。 近因效应的产生,是因为在形成印象过程中,不 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提供;或者原来的印 象已经随时间推移而淡忘。 • 心理学家发现,在人们回忆旧有信息存在困难, 对一个人的判断要依赖目前情境时,人们就倾向 于以新近信息为依据,从而产生近因效应。 • 人的个性特点会影响近因效应的产生。心理特质 表现为开放、灵活型的,会产生更多的近因效应。 如果一个人有高度保持一致、稳定的倾向,缺乏 足够适应性和应变能力,那么他的自我一致、自 我肯定的倾向,会使首因效应更占优势。
• 二、晕轮效应 • 晕轮效应(halo effect)又叫成见效应、光圈效应。 我们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 响对他/她的其他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 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其所有的特点。 •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外表有吸引力,他/她的其 他特质也会得到更好评价。相反,如果一个人外 表缺乏吸引力,那么对他/她的其他特征的评价 也会更糟。
对团体的知觉
团体状态 团体气氛、士气、活动等 图6—1 对他人的知觉的内容
• (一)对他人情绪的知 • 了解他人情绪,需要借助一定的线索。研究发现 (D.Krech,1974),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姿势 是推测、判断他人情绪状态的重要线索。这些线 索被称为表情线索(expression cues)。按照表达 情绪的身体部位来区分,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一,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即面部的情绪表达; 其二,身段表情(body expression),是身体各部 分姿态的情绪表达;其三,言语表情(speech expression),是言语中声调、快慢、音色随情绪 产生的变化。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 社会知觉经常出现一些偏差,比较显著的有首因效应、近 因效应、晕轮效应、预言自动实现效应等。 •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 通常所说的印象,更多是指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或 最初印象(primary impression)。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 一印象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 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也叫最初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对应,在总的印象 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 象,称为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或最近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