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会知觉

合集下载

社会知觉及行为

社会知觉及行为
❖ 自我知觉是自我认识过程,从自我观察、自 我体验和在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中获取信 息,进而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形成自我意识 与自我判断。
自我概念——我是谁?
1 生理自我: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 体重、相貌、年龄等。
自我的内容
2
心理自我:自己的心理特征,如气质、 性格、能力、情绪、兴趣爱好、人生观
重视创造适宜 的工作环境, 开发职工潜力 ,从知己到知 彼。
根据企业和职 工不同情况, 采取和执行相 应的管理措施 。因人而异。
利用责任心, 实行责任制的 管理,调动人 们积极性。
小结
❖ 每个管理者都应该善于进行各种社会知 觉:对他人知觉、自我知觉、人际关系知觉、 角色知觉、因果知觉。了解社会知觉错误 (社会错觉)的内容以及产生原因,并且自 觉地消除或者避免其产生的消极影响。这样 才能综合的与管理方式相结合,在企业中产 生积极的影响。
1、对他人的知觉
A
面部表情
B
言语表情
对他人的知觉 是指对他人外 部表情和外部 行为特征的知 觉。
C
体态
D
对其行为方式的知觉
健美先生表达爱的方式
2、自我知觉
❖ 自我知觉是以自己作为知觉对象,通过对自 己行为的观察与体验而产生的对自己的认知, 即自己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既是知觉 主体又是知觉对象 。
的另一个方面是自我实现的语言,也称作皮革马利翁效应。
❖ 相似错误 知觉肢体容接受与自己相类似的对象,对差异大的会有
偏见。
❖ 对比效应 当刺激物与环境或者与知觉的其他目标形成鲜明对比时,
由对比形成的差异会被认为扩大。
❖ 投射效应 就是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
2、社会知觉错误产生的原因及其预防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

认知
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 取知识.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即对作用与人的感觉器官的 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4
基本概念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 性印象。包括人知觉;角色知觉;人际关系知觉; 社会因果关系知觉;群体知觉。
13
社会知觉的对象
形成印象之前对哪些方面进行知觉 对他人情绪的知觉
表情线索 如果人们的眼睛在说一件事,而舌头又在说另一 件事,老练的人会相信前者
——Ralph Waldo Emerson
对他人个性的知觉
14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 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15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18
社会心理学家的提醒
应当注意新信息 不要形成不成熟印象 防止形成首因效应印象偏差
19
近因效应
相对首因效应不那么明显 产生原因
在形成印象过程中,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 息提供 原来的印象随时间推移而淡忘
20
晕轮效应
对一个人形成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 对他的其他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这种 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其所有的特点。 外表吸引力,重要的品质都具有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建立对别人印象的最迅速、经济 的途径
第六章 社会知觉
对人类和事件的认识
个体知觉(社会知觉) -第六章
印象的形成
社会认知 自我
认识自我
-第七章 -第八章
理解社会(我们如何思考社会性世界)
2
Perceving people and events

心理学课件第六章 社会知觉和印象管理

心理学课件第六章 社会知觉和印象管理
古尔德纳:“出卖灵魂的社会学” 诚实无欺? 人类社会的行为从根本上说就是虚伪的? 积极性 消极性
积极性
1、成功的印象管理可以用来建立真诚的人际 关系,使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互动能够顺利地 进行下去(彭湃)
2、成功的印象管理还能够调节和润滑人际关 系
消极性
既有人运用这一手段虚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真 实身份,也有人利用相应的技巧为自己谋利
社会知觉和印象管理
Social Perception & Impression Management
主要内容
第三节 印 象 管 理
第四节 社 会 知 觉 的 偏 见
第三节 印 象 管 理
一、印象管理的涵义 二、印象管理的正负两面性 三、脸与面子:中国人的印象管理
一、印象管理的涵义
印象管理:有意地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各种印象的过程 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1956
一、晕轮效应
二、社会刻板印象
一、晕 轮 效 应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知觉者对一个人的某 种人格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 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凯利1950年
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扩张和定型的结果
二、社 会 刻 板 印 象
社会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 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利用服装、首饰、宴席、车马、楼台亭宇 逢迎:恭维和施惠 恭维:又称奉承和拍马屁,通过一定的语言、 表情、行为等印象管理手段来抬高他人的威望和尊 严,以赢得对方的好感,利用此为自己的个人目的 服务 施惠:更注重利用金钱或其他物质手段
三、脸与面子:中国人的印象管理
鲁 迅 《说“面子”》 林语堂 《吾国吾民》 史密斯 《中国人的性格》 1894年
人生是个大舞台,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有如演员相 互配合的演习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 社会认知 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 社会认知 知识点

页眉内容第六章社会认知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一.社会认知的定义社会认知是个体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来推测、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角度,又可将社会认知称为社会知觉或人际知觉。

社会认知包括对别人的了解认识、对自己和别人关系的认知、对别人和别人之间关系的认知,还可以包括自我认知。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社会认知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性,如选择性、互动性、防御性、完形性。

(一)选择性选择某一部分的刺激信息,忽略或逃避其他信息。

大致说来,人们的认知选择决定于两种因素:第一,以往对报偿和惩罚原则的体验。

第二,刺激物的作用强度。

选择的依据可以有很多,如依据当前的任务、爱好、你和认知对象的关系等等。

(二)互动性在认知时,通常是一个认知者、一个认知对象,二者是互相影响的、互动的。

(三)防御性在社会认知的过程当中,往往可能会为着保持自己内心的平衡和自我概念的完整性,去不自觉地采取一些手段来完成这个认知过程。

(四)完形性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了完形原则(或格式塔原则),则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客体的各方面特征材料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

三.社会认知的图式(描述人的认知过程的一个概念)图式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认知心理学观点来看,图式是组织信息的方式,是用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

同样的认知对象,如果动用的图式不同,会得到不完全一样的认知结果。

第二节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从动态上看,社会认知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最初,认知者只能接收到有关对象外部特征的信息。

在这个基础上,认知者不断拓展认知范围,开始涉及对象的内在属性。

与此同时,在认知过程中,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将认知对象与周围的人加以对照,试图了解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另一方面,认知者并不忽略对自己的认知,他们往往把自己同一定的认知对象置于某种关系网络之中,并形成对这种关系的判断。

第六章 感觉、知觉、观察

第六章  感觉、知觉、观察

(五)后象
定义: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
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这种保留 下来的感觉印象叫后象。
种类:正后象和负后象。
视觉后象暂留的时间大约为0.1秒。电影胶片 是一张一张断续的,每秒放映24张底片,也是由 于后象作用,我们才能看到不间断的画面。
第三节 知觉
一、知觉的分类 • (一)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 觉和触摸觉
实验:苏联学者包达列夫在一次实
验中,向两组大学生分别出示同一个人 的照片。在出示照片前,实验者向第一 组被试者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个恶贯满 盈的罪犯,而向另一组被者说,此人是 一个大科学家。然后让两组人对照片上 的人进行描述。第一组的评价是:深陷 的眼窝,证明了内心的仇恨,突出的下 巴,意味着他沿着罪恶道路走到底的决 心。第二组则认为:深陷的双眼表示了 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体现了他在 认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听觉的主观体验:音高、响度、音色 分别对应于物理上声音的三个基本量度、频率、 强度和振动形式。 音色:基本频率与强度相同,但附加振动不 同的声音彼此区分开来的特殊品质。 听觉器官:外耳、中耳、内耳(耳蜗的柯蒂 氏器官) 噪音可以从社会的和心理的意义来定义,即 是一种人们不需要的声音。例如音乐如果妨碍 工作、学习或休息,也可以变成噪音。
刻板印象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第一,刻板 印象中包含了一定的真实成份,它或多或少反 映了认知对象的若干状况。无论是认为山东人 直爽还是认为商人精明,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第二,刻板印象可以将所要认识的对象进行分 类,简化人们的认识过程,起到执简驻繁的作 用。谁也不能把所有的特性都搞清楚,当知道 某人属于某个群体时,我们就可以根据已形成 的刻板印象,对其有个大致的了解。最后,刻 板印象能帮助人们更有效地了解和应付周围的 环境。我们常常要与一些人打交道,在这种情 况下利用刻板印象来指导我们对对方表现出适 当的言论和行动,有时还是颇有作用的。

组织行为学(社会知觉)

组织行为学(社会知觉)

2
社会知觉
(2)近因效应 指对一个人的判断主要依赖于目前的 情景,在印象的产生时以最近的信息为依 据。一般说,在知觉熟悉的人时,近因效 应起较大的作用。在知觉陌生人时,首因 效应起较大的作用。例如,有些文艺演出 把最精彩的节目放到最后。
组织行为学
3
社会知觉
(3)知觉防御 在知觉反应的选择过程中,对于不利 于自己的信息会采取视而不见或加以歪曲 的态度,以达到防御和保护自己的态度。 (冬天早上的闹铃)
授课内容
组织行为学
社会知觉
• 社会知觉
个人对他人或是社会团体或者自己 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 与判断的过程。
1
社会知觉

组织行为学
社会知觉偏差
(1)第一印象(首因效应) 指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 ,以亲眼看到的和听到的对方的其它资料为信息来 源。具有表面化、片面性、类化等特征。例如新官 上任三把火。
包达列夫(前苏联,1965) “照片”--“罪犯”“科学家”
组织行为学
8
社会知觉
(8)投射作用 指一个人由于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倾向, 而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的现象。 对别人的评价也是对自我个性的良好认知
组织行为学

9
社会知觉
(9)对比效应
将同类事物进行对比。 “不要跟在孩子和动物之后演出你的节目”,我们 对一个人的评价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常常受到我们
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的影响。例如人员评估(招聘 面试,绩效评定)。
组织行为学
10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11
组织行为学
4
社会知觉
(4)选择性知觉 只对自己经验、兴趣、态度等相符的信息进行加工。

第六章 社会知觉

第六章  社会知觉

望相一致;
对群体的知觉 4、刻板印象 认知主体应用对某一内容的一种固化、概括化的
先入之见来看待社会群体所产生的社会错觉。
用陈规旧习去套用人像、群像、社会像,先入为
主的产生的对群体难以改变的印象。
刻板印象的形成(1)以图式为基础
(2)类别化
★社会同一性理论 社会分类、群际比要是将被歧视方看得比
自己低劣,压迫、压制甚至剥夺对方,造成社会地位、经济地
位的不平等。
四、归因
在社会知觉中,知觉主体根据知觉对象的外部表
现对其内心状态所作的解释和推论。
(一)分类: (1)心理活动归因;(2)外在行为归因; (3)对未来行为的预测; (4)自我归因;
(二)影响归因的因素
(一)印象
人在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以自己旧
有的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
类所形成的关于人或事物的概念。
1、印象形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规律
不同特征发挥的作用不同
信息出现的先后所发挥的作用不同
相关特质相互联系
重视负性信息,倾向对他人作正向评价
以有限的信息资料,形成整体形象
2、信息加工整合模式 平均模式 加法模式 加权平均模式 中心品质模式 双重加工模式
对他人形成一定印象后,会对他人产生相应期望
而此期望会引导我们采取相应行为以证实此期望。
罗森塔尔效应
皮格马力翁效应
该效应产生的关键步骤: 1、知觉者对目标人物抱有一定期望; 2、知觉者按与期望一致的方式行动; 3、目标人物解释知觉者的这一行动;
4、目标人物用行动对知觉者做出反应;
5、知觉者解释目标人物的行动与自己最初的期
第六章 社 会 知 觉
一、社会知觉的界定

社会学与社会认知与社会知觉

社会学与社会认知与社会知觉

社会学与社会认知与社会知觉社会学研究了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规律,是一门涉及社会组织、社会关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学科。

而社会认知和社会知觉则是社会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现实的感知和认识。

它包括个体对社会环境、社会规则、社会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认知。

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个体会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和经验对社会进行评价和解释,建立起对社会的认知框架。

通过社会认知,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与他人的互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知觉则是指个体对他人的看法和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个体会根据对他人的观察和交流,形成对他人的认知和评判,从而影响自己与他人的互动方式。

社会知觉不仅涉及对他人外在特征的认知,还包括对他人内在特质和行为动机的理解。

通过社会知觉,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意图,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社会认知和社会知觉在社会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不仅有助于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

通过对社会认知和社会知觉的研究,社会学可以揭示人类社会的规律和特点,为社会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总之,社会认知和社会知觉是社会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互动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社会认知和社会知觉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变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希望今
后在社会学研究中能够更加重视社会认知和社会知觉的研究,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管理心理学社会知觉讲义

管理心理学社会知觉讲义

归因理论
归因
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出原因的过程。
归因理论
指人们对事件或行为的归因类型、归因过程和归因倾向等方面的研究,对解释人类社会行为有重要作用。
03
社会知觉的效应与偏差
首因效应
总结词
首次印象往往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影响后续判断和评价。
详细描述
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在第一次接触时,容易对对方产生一种初步的印象和判断,这 种印象往往会影响后续的认知和行为。在管理心理学中,首因效应也被称为“第 一印象效应”。
案例五:亚马逊公司的多元文化知觉挑战
总结词
亚马逊公司因员工队伍多元文化知觉引发的挑战,需要 企业采取措施应对。
详细描述
亚马逊是一家国际化企业,员工队伍中来自不同国家和 文化背景的人很多。这种多元文化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 一些挑战。例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员工可能有着不同 的知觉体验和价值观,这可能引发一些冲突和分歧。因 此,亚马逊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例如提 供跨文化培训、搭建跨文化交流平台等,以促进员工之 间的理解和合作。
强化领导者的自我认知
通过强化领导者的自我认知,可以让领导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及时进行自我 调整和改进,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
鼓励领导者积极参与组织变革
通过鼓励领导者积极参与组织变革,可以让领导者更好地了解组织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积 极推动组织变革,为组织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05
社会知觉研究的未来趋势
过度自信偏差
总结词
人们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或判断的准确性,导致决策和行为 出现偏差。
详细描述
过度自信偏差是指人们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或判断的准确性 ,从而在决策和行为中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可能会导致人们 在决策和判断中出现错误或失误。

5-6社会知觉归因理论与人的期望

5-6社会知觉归因理论与人的期望

3、“角色知觉”——“责任制”管理方式:明确自己和每个员
工在组织中的位臵,明确各自所扮演角色的责任和要求,巧 妙处理角色冲突。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中的各种偏见
一、第一印象效应
在对他人的知觉过程中,给人所留下的第一印往往成为 今后判断他人的基础,甚至很难改变。
启示1:管理者要避免受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看人不能
社会知觉的类型
1、对个人的知觉:通过对他人的外部形态和行为特征的知 觉,进而对他们动机、情感、意图等的认识。
“听其言、观其行而知其人”。
A、根据个人的外表来判断:仪表、衣着、言行
(注意自己给别人的第一印象)
B、知觉者的主观因素,根据自己的喜欢来重点关注他人
的某一方面(有人重仪表,有人重道德,有人重智力,等


3、理解性:人们的感知是根据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来
理解事物;对于知觉对象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其
知觉就越丰富,认识也越深刻。知觉的理解性:直
接理解、间接理解
[例如]对于一棵树,画家、木匠、植物学家对树
的知觉就不同。
直接理解:看到一个事物就能直接叫出名字
间接理解:事物的外部特征不是很明显,需思维活动
运气或任务太难)。对别人的成功归因于情境因素,对别人 的失败归因于内部归因。
自卑的人:将失败归因于内因,将成功归因于外因
五、知觉研究在管理中的应用
对人的知觉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看法、评价判断 从管理工作的角度看,知觉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就业面试; 二、绩效评估; 三、职工的努力程度;
四、职工的忠诚度。
人际圈的细分
1、开放区域:是赢得他人的关键,要大而且强烈, 要充分显示 2、盲目区域:是人们认识自我的领域,也是人们交 往的取向;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 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 社会认知

核心品质) (三)中心特性 (核心品质) 阿希的实验: 阿希的实验: S. Asch, 1946对晕轮效应进行了验证。给被研究者7个词 对晕轮效应进行了验证。给被研究者 个词 对晕轮效应进行了验证 汇:
聪明、灵巧、勤奋、热情、坚定、能干、 聪明、灵巧、勤奋、热情、坚定、能干、谨慎 聪明、灵巧、勤奋、冷酷、坚定、能干、谨慎 聪明、灵巧、勤奋、冷酷、坚定、能干、 处于中心位置的个性特点
6.首பைடு நூலகம்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即首次或最先的印象, 首因即首次或最先的印象,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第一 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首因效应指的是在社会认知过 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首因效应指的是在社会认知过 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指的是最后的印象 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指的是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 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指的是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 知具有重要的影响。 知具有重要的影响。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基础和相关概念 知觉(perception): 知觉(perception):
按照一定的方式对感觉到的信息进行加工, 按照一定的方式对感觉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形成综合和解释过 包括:察觉、分辨、识别、确认四个子过程。 程。包括:察觉、分辨、识别、确认四个子过程。
认知(cognition): 认知(cognition):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关系: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关系:
首因效应主要对陌生人起作用, 首因效应主要对陌生人起作用,近因效应主要对 熟人起作用。 熟人起作用。 除非后来得到的信息被彻底整合, 除非后来得到的信息被彻底整合,否则近因效应 是暂时的。 是暂时的。

第六章 社会知觉

第六章 社会知觉

第六章
社会知觉
二、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社会知觉 vs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社会知觉的上位概念,包括推理等;社会知觉仅是社会 认知的一部分。
社会知觉 vs 一般知觉
一般知觉针对物、时间、运动等;社会知觉则更关注人。
社会知觉 vs 印象
社会知觉关注过程,印象是社会知觉的结果。
第六章
社会知觉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中心品质理论
人们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并不平等看待各个特征的重要性, 某些特征比另一些特征更能影响人们的总体印象。这已经为许多 研究证实(H.H.Kelley,1950) 。
第六章
社会知觉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特征 真诚 A +3 (3) +3 (2) 特征 理解 B +3 (1) +1 (3)
第六章
社会知觉
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知觉
对他人形成印象,需要对他人的某些方面进行知觉或认 知。对他人的知觉内容,经历了从个体到群体的发展变 化:
个人属性 对个人的知觉 个人状态 团体属性 对团体的知觉 团体状态 身体特征:容貌、体形、年龄 心理特质:能力、人格 生理状态:疲劳、饥饿、觉醒水平 心理状态:注意、情绪、意向 表现行为:动作、姿势 部分特性:成员资格、人际关系、角色 全体特性:规范、领导、团体特性 团体气氛、士气、活动
评定特征 受欢迎性 婚姻能力 职业地位 高吸引者 65.39 1.70 2.25 一般吸引者 62.42 0.71 2.02 无吸引力者 56.31 0.37 1.70
第六章
社会知觉
三、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预言自我实现效应(Self- fulfilling Prophecy): 对一种情境的最初错误解释,会引 起某种预料的行为,使错误的观念 成为现实。 罗森塔尔效应试验:学年初,告诉 小学老师根据可靠测验预测,他们 班级里有一些孩子将会有优异、惊 人的成绩。实际上没有这个测验, 是随机指定学生的。

社会知觉的内容包括

社会知觉的内容包括

社会知觉的内容包括
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于社会环境的感知和认知能力,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获取和理解信息的过程。

社会知觉的内容包括对他人的态度、情绪和意图的感知,以及对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社会知觉在人际交往、决策行为、情绪调节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态度和情绪的感知。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言表达等方式来感知他人的情绪和态度。

这种感知能力有助于个体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进行社会交往和沟通。

同时,对他人态度和情绪的准确感知也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避免产生冲突和误解。

其次,社会知觉还包括对他人意图的感知。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举止、言辞表达等方式来感知他人的意图和目的。

这种感知能力有助于个体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动机,从而更好地进行合作和协调。

同时,对他人意图的准确感知也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预测他人的行为,避免受到欺骗和伤害。

此外,社会知觉还包括对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认知。

个体通
过学习和体验来了解社会的规范、价值观念、习俗风俗等内容,从
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进行社会互动。

对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
准确认知有助于个体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和言行,避免产生误解
和冲突。

总之,社会知觉的内容包括对他人的态度、情绪和意图的感知,以及对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认知。

这些内容在个体的日常生活中
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个体的社会交往、决策行为、情绪调节等方面。

因此,提高社会知觉能力,对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和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社会知觉——精选推荐

社会知觉——精选推荐

社会知觉社会知觉——社会⼼理学知识(4)⼀、基本概念社会知觉,⼜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群体以及对⾃⼰的知觉。

对他⼈的群体和知觉是⼈际知觉,对⾃⼰的知觉是⾃我知觉。

此外,对⾏为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

社会知觉与普通⼼理学的知觉的含义有所不同。

后者是指个体对直接作⽤于⾃⼰的客观刺激物整体属性的反映,不包括想象、判断等过程;前者则包括整个认知过程,既有对⼈外部特征的知觉,⼜有对⼈格特征的了解以及对其⾏为原因的判断与解释。

社会知觉是⼀种基本的社会⼼理活动,⼈的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化过程、社会⾏为的发⽣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

⼆、社会知觉的范围1.⾯部表情⼈是富有表情的动物。

⼈的表情往往能反馈其⾝⼼状态。

在诸种表情中,⾯部表情是⼀种重要的社会刺激物,它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习惯的部分。

相同的⾯部表情表达相同的情绪状态,全⼈类有较⾼的⼀致性。

⾯部表情以⾯部肌⾁变化为标记。

⽬光接触是⾯部表情的⼀个重要⽅⾯。

“眼睛是⼼灵之窗”,⽬光传达许多重要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知觉到他⼈的情绪、态度、意向等。

⼏乎⼈的全部体验尽在⽬光之中。

2.⾝段表情即姿势和体态,它可显⽰个体的情绪状态。

其中双⼿姿势是较为敏感的。

3.⾔语表情它不是指说话的内容,⽽是指说话时的⾳量、语调、节奏等特征。

⼈们通过⾔语表情判断他⼈的情绪状态,其准确性往往与通过⾯部表情的判断⼀样。

(⼆)对他⼈⼈格的知觉指个体对他⼈的看法,对他⼈的印象。

个体将他⼈许多有意义的特征进⾏⽐较、概括与综合,形成⼀种总的印象。

但这些特征的重要性不⼀样,有些处于知觉中⼼,有些则处于知觉的边缘。

许多研究发现,热情还是冷漠在对他⼈⼈格知觉中,处于中⼼位置是中⼼特征;⽽⽂雅还是粗鲁则被认为是边缘特征。

研究表明,根据外表判断⼈格特征往往是不可*的。

通过⾏为观察、分析⽣活史以及使⽤⼈格量表进⾏测查等⼿段可对他⼈⼈格的知觉较为全⾯和准确。

(三)对⼈际关系的知觉括⾃他关系认知,即⾃⼰与他⼈的关系和他他关系的认知,即他⼈与他⼈的关系。

管理心理学社会知觉讲义

管理心理学社会知觉讲义
研究与应用
研究认知失调理论有助于理解个体在面对新信息或观念时的心理反应和调整过程 ,从而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引导员工适应组织变革和发展。
社会刻板印象
定义
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社会群体的固定看法和偏见, 通常是不准确或负面的。
研究与应用
研究社会刻板印象有助于理解员工对不同社会群体的态度和 行为,从而帮助管理者构建积极的企业文化,避免歧视和偏 见。
观察和记录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行 为表现,分析其社会知觉特点。
调查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手段收集数据, 分析个体社会知觉倾向及其影响因 素。
案例研究法
对特定情境中的社会知觉过程进行 深入剖析,探讨社会知觉对个体和 组织发展的影响。
02
社会知觉的理论基础
认知失调理论
定义
认知失调理论是指个体在面对相反的或矛盾的信息时,会感到不适和压力,从而 寻求改变自身态度或行为来恢复内心的平衡。
断优化领导力。
社会知觉在团队沟通中的应用
加强团队沟通与合作
了解团队成员的沟通风格和需求 ,促进信息流通与共享,提升团 队协作效率。
建设高效沟通渠道
识别并解决沟通障碍,建立顺畅 的沟通机制,确保团队目标的实 现。
提升团队凝聚力
通过理解和尊重团队成员间的差 异,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
社会知觉在员工培训与激励中的应用
3
对比启发式
人们往往根据一个人与其他人的比较来形成对 他的判断。
04
社会知觉在管理中的应用
社会知觉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
01
提升组织凝聚力
02
促进组织变革与发展
通过增强组织成员间的信任和理解, 降低内部冲突,形成和谐的组织氛围 。
敏锐洞察组织内外部环境,提高组织 对市场和竞争的适应性。

社会知觉汇总课件

社会知觉汇总课件
内部因素
学习 刺激 个性
图形—背景
连续性 封闭性 接近性 相似性
知觉效应


公开

行为


的 隐蔽
假 态度

感知过程从观察到反映的各个基本因素
知觉的恒常性:人们在剌激环境发生一定程度变化的情况下, 仍然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的现象。
知觉的选择性:
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 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 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 征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四、社会知觉的效应
n 分析:在容貌期待上,性别是显著影响因素。可见容貌在 两性互相选择的时候起的作用不一样,姣好容貌成为大部 分男性对配偶的一种要求,而女性对男性的评价中容貌并 不占据这么重要的地位。
n 分析:在此问题看法上,性别和工作经验都有显著影响。 在有工作经验的人群中,性别差异显著,认同这一点的男 性 (87.8%) 比女性 (75%) 多。
五、社会知觉的归因
归因理论认为我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 对给定行为归因于何种意义的解释。也就是说,当我 们观察某一个体的行为时,我们总是试图判断它是由 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造成的,然后通过解释、控制 和预测与内外原因相关的环境,来达到解释、控制和 预测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的目的。
五、社会知觉的归因
1。客观因素 人际关系对自身价值的大 小和社会作用的优劣;人际关系发生时的情景。 下眼皮厚
2。主观因素 思想方法 知识经验 情 绪状态 态度倾向和个性特征等:门缝里看人 狗眼看人低
三、社会知觉的种类
(三) 角色知觉
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处的特定的社会与组织中的地位的 知觉。角色是在涉及到他人的社会活动中社会对某一特定对 象所期望的一种行为模式。它反映一个人在社会系统中的地 位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权力和职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 预言自动实现效应在社会心理学中通常称为自 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莫顿 (R.K.Merton,1957)将这种现象解释为,对一 种情景的最初错误解释,会引起某种预料的行为, 使错误观念变成了现实。 • 预言自动实现效应的经典证明是罗森塔尔等人 (R.Rosenthal & L.Jacobson,1968)发现的期 望效应。
• 二、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 知觉:人对物的各种物理特性和时间、运动等方面 的知觉.以人为对象,更关注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信息 提取的倾向和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的社会知觉准 确性。 • 印象:印象是社会知觉的结果。 • 社会推理(social inference):社会推理是指个人根 据一定的信息线索,对线索进行整合和解释,形 成关于作为对象的特定人或群体的或是特定事件 的结论的过程。
• (二)对他人个性的知觉 • 认识他人个性有益于顺利交往,但是认识他人个 性存在许多困难,在判断时,缺乏客观的标准, 只能参照一些主观标准。其中一个倾向是,个体 往往“以己推人”地、不切实际地假定他人的观 点、行为与自己相似。 • 评价行为的标准要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认知者 的评价标准;二是行动者;三是认知者与行动者 的特殊关系。 • 了解他人性格,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长期深入的 观察与接触,了解他人的经历、生活背景等,这 样才能了解其较为稳固的,反映其动机、意向、 态度、价值观、能力等的个性特征。 • 时间考验,;危难考验;利益考验,;世态炎凉 考验。
• 表6—5 材料呈现的首因效应
• 来源:转引自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 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48
• 一种解释认为,之所以最初获得的信息及 由此信息形成的第一印象在总印象形成过 程中作用更大,是因为在最初接触陌生人 时,人们注意力的投入完全而充分,因而 此时的印象更鲜明、强烈。 • 对后继信息,人们按照先人为主的最初印 象的轨道来解释。
• 二、晕轮效应 • 晕轮效应(halo effect)又叫成见效应、光圈效应。 我们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 响对他/她的其他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 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其所有的特点。 •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外表有吸引力,他/她的其 他特质也会得到更好评价。相反,如果一个人外 表缺乏吸引力,那么对他/她的其他特征的评价 也会更糟。
•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 安德森(N.H.Anderson)发现,人在获得 各种信息的同时,会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 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将各种具体信息综 合起来,形成一个总的印象或概念。 • 概括起来,总体印象形成的方式有加法模 式、平均模式和加权平均模式三种。


(一)加法模式
费希本(M.Fishbein,1964)认为,人们的总印象形成, 首先遵循加法模式。一个人在肯定评价上的特征越多,强 度越大,则给人的总体印象也越好,越易为人所接纳。 • 相反,一个人在消极评价上的特征愈多,强度愈大,那么 他留给人的总体印象就越差,也越难为人们接纳。
• 形成印象是人们适应新的社会情境的一种 方式。 • 个体对他人印象的形成往往建立在有限信 息资料的基础上。 • 印象作为行为定向和理解人的背景,是人 际关系最初、最直接、最经常的定向因素, 直接影响着人与人之间进一步的相互作用 和人际关系状况。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 我们在短时间里首先注意到哪些特征,并据此形 成关于别人的印象呢? •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实验证实,在自然特征上,我 们首先根据性别、种族和外表吸引力将人们归类; • 在社会特征上,我们首先根据人们所属的群体和 社会角色对人进行归类; • 在心理特征上,我们则按照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 人际关系特征和智力特征来对人进行归类。 • 不一定准确!
• (一)自然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 关于人的自然特征,我们建立的比较系统的观 念首先同人们的性别、种族和外表吸引力联系在 一起,我们首先根据这三个方面将人进行分类。 • (二)社会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 先寻求能说明其在正式社会结构中明确位置的信 息,确定其社会角色,然后从社会角色角度来预 言其行为,确定其对我们的意义和我们行为的适 当性。在无法确定他人社会角色时,我们则通过 将人们归人一定群体,然后从其所属的群体背景, 来推知人们的特征。 • (三)心理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 依据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人际关系特征、智力特 征来对人进行归类,并据此为自己的行为进行明 确定向。
• • • • • • • • • • • • •
郑瑞泽(1982)将知觉对象分类如下(图6-1): 身体特征:容貌、体型、年龄等 个人属性 心理特质:能力、人格、态度等 对个人的知觉 生理状态:疲劳、饥饿、觉醒水准等 个人状态 心理状态:注意、情绪、意向等 表现行为:动作、姿势等 团体属性 部分特性:成员资格、人际关系、角色等 全体特性:规范、领导、团体特性等
• 心理学家罗森伯格(S.Rosenberg et al.,1968) 等研究发现,在人际交往中,具有积极定向意义 和消极定向意义的人际关系和智力特征主要包括 下列一些方面(表6-1): • 表6—1 印象形成中定向性质不同的特征
• 来源:转引自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42
• (三)加权平均模式
• 许多人在形成对别人的总体印象时,不只考虑积 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多少,以及特征自身的明显 程度(强度),还考虑每一个特征的重要性,按在 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一个特征的权数, 再将权数与每一个特征自身的明显度相乘。最后 进行平均计算。

来源:转引自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44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 社会知觉经常出现一些偏差,比较显著的有首因效应、近 因效应、晕轮效应、预言自动实现效应等。 •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 通常所说的印象,更多是指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或 最初印象(primary impression)。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 一印象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 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也叫最初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对应,在总的印象 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 象,称为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或最近效应。
• (二)近因效应 • 相对于首因效应,近因效应远不那么普遍和明显。 近因效应的产生,是因为在形成印象过程中,不 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提供;或者原来的印 象已经随时间推移而淡忘。 • 心理学家发现,在人们回忆旧有信息存在困难, 对一个人的判断要依赖目前情境时,人们就倾向 于以新近信息为依据,从而产生近因效应。 • 人的个性特点会影响近因效应的产生。心理特质 表现为开放、灵活型的,会产生更多的近因效应。 如果一个人有高度保持一致、稳定的倾向,缺乏 足够适应性和应变能力,那么他的自我一致、自 我肯定的倾向,会使首因效应更占优势。
对团体的知觉
团体状态 团体气氛、士气、活动等 图6—1 对他人的知觉的内容
• (一)对他人情绪的知 • 了解他人情绪,需要借助一定的线索。研究发现 (D.Krech,1974),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姿势 是推测、判断他人情绪状态的重要线索。这些线 索被称为表情线索(expression cues)。按照表达 情绪的身体部位来区分,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一,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即面部的情绪表达; 其二,身段表情(body expression),是身体各部 分姿态的情绪表达;其三,言语表情(speech expression),是言语中声调、快慢、音色随情绪 产生的变化。
第六章 社会知觉
• • • • • • 本章要点 *社会知觉的概念 *印象的形成过程 *中心品质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
• • • • • • *预言自动实现 *认知启发 *印象管理 *情境同一性 *自我监控理论 *内隐社会认知
第一节 社知觉的概念
•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 •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是最初由布鲁纳 (J.S.Bruner et al.,1947)提出的概念。知觉不 仅取决于客体本身,也受到知觉者的目的、需要、 态度与价值观的影响。 • 社会知觉一词是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 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其中主要是指人知觉 (person perception),即对各种担负社会角色并 具有个性色彩的人,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 对群体所建立的最初印象或概念,这种印象通常 是关于对象的外表特征的认识。
• (四)中心品质理论 • 上述的加权平均模式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人 们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并不平等看待各个特 征的重要性,某些特征比另一些特征更能影响人 们的总体印象。

来源:转引自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45
• 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的知觉 • 在对他人形成印象前,需要对他人的某些 方面进行知觉或认知。对他人的知觉内容, 早期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他人情绪和个性的 知觉和判断(J.S.Bruner & R.Tagiuri, 1954),后来扩充为对他人潜在情感、性格、 意向、思考、能力、特质等的知觉,以及 对人际关系、对他人内在一切心理状态以 及行为等的观察判断,甚至团体特质状态 (H.Tajfel,1981)也成为社会知觉对象。
• (一)首因效应 • 社会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揭示,通常情况下,印 象形成过程中,首因效应的发生更经常。这是因 为,第一印象一旦建立起来,它对后来获得信息 的理解和组织,有着强烈的定向作用。由于人们 保持认知平衡与情感平衡的心理作用,必须使后 来获得信息的意义,与已经建立起来的观念保持 一致。人们对后来获得信息的理解,常常是根据 第一印象来完成的。
• •
注:表中数字越大,表示所评定的特征越积极。 来源:J.L.Freedman,D.Sears & J.Carlsmith.Social Psychology.NJ:Prentice-Hall, 1985.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