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社会认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光”
面部表情发展受后天学习和训练的影响 关于盲人和正常人表情的研究 正常儿童表情辩认能力的发展(50%准 确辩认率的年龄) 笑—3岁以下;痛苦—5〜6 岁; 愤怒—7岁; 恐惧—9〜10岁;
惊讶—11岁; 蔑视—14岁以上
体态表情
手势的文化差异
对他人人格的知觉
①对他人性格的真正了解有赖于长期 的接触交往和共同生活。 ②人们倾向于在短暂接触的基础上对 他人性格进行推测和评价。 “以貌取人”
2、保护性策略:防御性策略 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他人消 极看待自己。 借口和辩解 事先声明 自我设障 道歉
脸与面子:中国人的印象整饰
“脸面”常被人认为是中国人 独有的社会心理特征。
鲁迅《说“面子”》
“早先年,大家庭的主人变穷以 后仍然要下馆子,到馆子里去即便是 吃了个两三文钱的烧饼,也要摆出吃 了什么山珍海味的面孔走出来。” 他们要装着在桌上写字,将手指 上蘸了唾沫去粘掉在桌上的芝麻;装 着思考后的顿悟大拍桌子,将掉在桌 缝里的芝麻震出来。
第三编 个体社会心理
第六章 社会认知 社会知觉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是个体对他人的心理、行为,以 及社会人际关系作出推测和判断的 过程。 是社会行为的基础
二、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社会知觉 社会印象 社会判断
第二节 社会知觉与社会印象
一、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J.布鲁纳 1947年提出 即对人的知觉 主要指对他人及人际关系的知觉
二、社会知觉的范围
1.对他人的知觉
重要依据是表情动作:
面部表情、体态表情、言语表情
55%非言语信息 “察言观色”
面部表情
兴奋、愉快时, 瞳孔会放大
不快、厌恶时, 瞳孔缩小, 眯眼、皱眉
他们表现出的是什么样的情绪 ?
表情的先天遗传性
达尔文(Darwin,1872)在他的
《人和动物的表情》—书中认为,人 类的情绪表达是从其他动物进化而来 的。我们表达情绪的许多原始方式具 有某些生存价值的遗传模式。
相似假定作用
在认知活动中,人们有一种强 烈的倾向,即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 同之处。
七、影响社会认知偏差的其他因素 1、知觉者的情绪状态 2、投射作用 3 、熟悉程度 4 、内隐人格理论: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发展了 自己的一套人格理论,即只要认识了其 中一个占重要地位的特征,就可以推知 其他特征。
B组18%作外向评价;
C组95%作外向友好评价。 D组3%作外向友好评价。
二、近因效应 指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 重要的影响。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何时起作用?
三、晕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应
光环效应 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 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 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 面的特征 。 “泛化”
人类面部表情模式的跨文化一致性
埃克曼的研究(1973)
材料:不同表情模式的人面照片 被试:巴西、美国、阿根廷、智利、日本5个国家 的大学生 任务:辩认照片上的表情 结果:绝大多数被试能正确辩认照片上的表情;
5国被试辩认结果高度一致;
为一 对于“愉快”、“厌恶”、“惊奇”的辩认尤 致。
表情模式的文化差异性
3、凯利(H.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 多线索分析理论、共变归因理论 人们从多种事件中积累信息
三维度: 刺激客体 行为主体 背景
4、维纳(B.Weiner)的归因理论 韦纳关于归因的维度划分 “两维的归因模式”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内在的 能力 努力 外在的 工作难度 运气
③研究人际关系认知的方法
关系分析法:10个陌生人短暂接触之 后,接受问卷调查 这个小组里你最喜欢谁? 你认为小组里谁最喜欢你? 如果选小组长,你选谁? 你估计谁会当选?哪些人会选他?
3.对行为原因的认知 “归因”
三、印象形成
——社会知觉的结果 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意义:是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使 我们的行为获得明确的方向,直接 影响人际关系的状况。
H .凯利1950年的实验 博达列夫的实验
“负晕轮效应”、扫帚星效应
指如果一个人被赋予了一个否定、 消极的特征,那么他就可能被赋予 其他许多消极的特征。 如,自私的人通常被认为不诚实、 懒惰、刻薄等。
“偏见”
四、社会刻板印象
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 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成见
有关研究 G.吉尔巴特的研究:(被试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生)
走向学校。在马路上遇到了一个前天晚上刚认
识的女孩,他们说了几句话就分手了。
材料二:放学后,吉姆独自离开教室出了校门。
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路上阳光很耀眼,吉姆走
在马路阴凉的一边。他看见马路上迎面而来的 是前天晚上刚认识的那个漂亮女孩。吉姆穿过 马路进了一家饮食店,店里挤满了学生。他注 意到那儿有几张熟悉的面孔。吉姆安静地等待
罗森伯格的研究(1968美国)
用于评价他人的社会特性与智能特性 人际关系特征 智力特征 助人的 科学的 积极定向 真诚的 果断的 宽容的 灵巧的 平易近人的 聪明的 幽默的 不懈的
不幸的 自负的 消极定向 易怒的 令人讨厌的 不合群的
愚蠢的 轻浮的 犹豫的 不可靠的 笨拙的
(二)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安德森(N.H.Anderson)等 20世纪60年代 信息加工处理模型:
(一)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1、自然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性别、种族、外貌吸引力
有研究(Berry & McArthur, 1985)
表明,人们认为有娃娃脸的成年男人比
有成熟面孔的成年男子更天真、诚实、
仁慈、热情,即更具有孩子式的心理特
征。
2、社会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社会角色、所属群体 3、心理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人际关系特征、智力特征
其他是边缘品质
阿希
聪明、灵巧、勤奋、热情、果 断、注重实际、谨慎
聪明、灵巧、勤奋、冷淡、果 断、注重实际、谨慎
四、印象管理(印象整饰)
美国 社会学家 戈夫曼 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 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 我形象的控制,使他人对自己的 印象符合个体期待。
印象整饰的策略
1、获得性策略 试图使他人积极看待自己的策略: 讨好 自我宣传 威慑 恳求
实验资料: 给三组被试看同样内容的“罪犯”资 料,看完后要求被试判断“罪犯”的罪 行程度。
A组:附照片(漂亮照片)
B组:附照片(丑陋照片)
C组:无照片
结果:A组多判断为“无罪”,B组多判断 为“有罪”,C组介于二者之间。
2.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①人际关系认知的内容 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他人与他人的关系 ②人际关系认知的重要性 使个人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更有效, 更顺利,提高团体凝聚力和士气,促进工作 效率.
第三节
社会认知偏差
布鲁纳在1947年的硬币实验
一、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 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 其重要的影响。 卢钦斯1948
材料一:吉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他的两个
朋友一起走在充满阳光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
一边晒太阳。吉姆走进一家文具店,店里挤满 了人。他一边等待店员对他的注意,一边和一 个熟人聊天。他买好玩具向外走的时候遇到了 熟人,就停下来和朋友打招呼。后来告别朋友
1、平均模式
安德森 1965年 人们是以特性的平均价值来 形成对别人的印象的。
2、加法模式
费希本 人们形成印象是以特性价值 的总和为依据的。
3、加权平均模式 依重要性程度确定权重,再 算总分。
人们通常给两种信息更大的权重: A、消极否定信息 “负性效应” Fiske等1980 B、先行信息
4、中心品质模式 凯利 热情-冷酷
第四节 社会行为的归因
一、定义 归因就是对自己或他人的外在 行为表现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和推 论的过程。
二、归因的理论
1、海德(F.Heider)的朴素心理 学理论 导致行为发生的两种因素: 一是行为者的内在因素 二是来自外界的因素
2、对应推论理论 琼斯(E.E.Jones) 戴维斯(K.Davis) “对应推论”是人们对行为进 行归因的一种方式,是将一个人 的行为与其特有的内在属性(动 机、品质、态度、能力等)建立 对应关系的过程。
着,直到店员注意了他,买了饮料。他坐在一
张靠墙的椅子上喝饮料,喝完就回家了。
上述两段材料作如下不同的组合,然后给四组被 试阅读。
A.热情外向的描述在前,冷淡内向的描述在后; B.冷淡内向的描述在前,热情外向的描述在后; C.只呈现热情外向的描述;
D.只呈现冷淡内向的描述。
结果: A组78%认为吉姆外向,友好;
英国人有绅士风度、聪明、守旧、保守、爱传统 日本人聪明、勤劳、有进取心、机灵、狡猾 黑人爱音乐、无忧无虑、迷信、懒惰
台湾李本华的研究(1970):(被试为台湾大学生)
美国人民主、天真、乐观、进取、友善、热情
日本人进取、尚武、有野心、善于模仿
法国人爱艺术、轻率、热情、开朗 苏联人唯物、勤劳、狡猾、有野心、残酷
形成途径:直接接触、间接经验 对社会认知度影响: 积极、消极 民族刻板印象和性别刻板印象
五、自我实现的预言 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
六、其他
正性偏差和负性效应
正性偏差:指认知者表达的积极 肯定的估价往往多于消极否定的估 价,这种倾向又叫宽大效应。 负性效应:指人们在社会认知 过程中,往往会更多关注负性信息, 受其的影响作用也更大,也即在相 同的情况下,负性因素比正性因素 更能影响人们的社会认知。
面部表情发展受后天学习和训练的影响 关于盲人和正常人表情的研究 正常儿童表情辩认能力的发展(50%准 确辩认率的年龄) 笑—3岁以下;痛苦—5〜6 岁; 愤怒—7岁; 恐惧—9〜10岁;
惊讶—11岁; 蔑视—14岁以上
体态表情
手势的文化差异
对他人人格的知觉
①对他人性格的真正了解有赖于长期 的接触交往和共同生活。 ②人们倾向于在短暂接触的基础上对 他人性格进行推测和评价。 “以貌取人”
2、保护性策略:防御性策略 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他人消 极看待自己。 借口和辩解 事先声明 自我设障 道歉
脸与面子:中国人的印象整饰
“脸面”常被人认为是中国人 独有的社会心理特征。
鲁迅《说“面子”》
“早先年,大家庭的主人变穷以 后仍然要下馆子,到馆子里去即便是 吃了个两三文钱的烧饼,也要摆出吃 了什么山珍海味的面孔走出来。” 他们要装着在桌上写字,将手指 上蘸了唾沫去粘掉在桌上的芝麻;装 着思考后的顿悟大拍桌子,将掉在桌 缝里的芝麻震出来。
第三编 个体社会心理
第六章 社会认知 社会知觉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是个体对他人的心理、行为,以 及社会人际关系作出推测和判断的 过程。 是社会行为的基础
二、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社会知觉 社会印象 社会判断
第二节 社会知觉与社会印象
一、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J.布鲁纳 1947年提出 即对人的知觉 主要指对他人及人际关系的知觉
二、社会知觉的范围
1.对他人的知觉
重要依据是表情动作:
面部表情、体态表情、言语表情
55%非言语信息 “察言观色”
面部表情
兴奋、愉快时, 瞳孔会放大
不快、厌恶时, 瞳孔缩小, 眯眼、皱眉
他们表现出的是什么样的情绪 ?
表情的先天遗传性
达尔文(Darwin,1872)在他的
《人和动物的表情》—书中认为,人 类的情绪表达是从其他动物进化而来 的。我们表达情绪的许多原始方式具 有某些生存价值的遗传模式。
相似假定作用
在认知活动中,人们有一种强 烈的倾向,即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 同之处。
七、影响社会认知偏差的其他因素 1、知觉者的情绪状态 2、投射作用 3 、熟悉程度 4 、内隐人格理论: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发展了 自己的一套人格理论,即只要认识了其 中一个占重要地位的特征,就可以推知 其他特征。
B组18%作外向评价;
C组95%作外向友好评价。 D组3%作外向友好评价。
二、近因效应 指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 重要的影响。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何时起作用?
三、晕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应
光环效应 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 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 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 面的特征 。 “泛化”
人类面部表情模式的跨文化一致性
埃克曼的研究(1973)
材料:不同表情模式的人面照片 被试:巴西、美国、阿根廷、智利、日本5个国家 的大学生 任务:辩认照片上的表情 结果:绝大多数被试能正确辩认照片上的表情;
5国被试辩认结果高度一致;
为一 对于“愉快”、“厌恶”、“惊奇”的辩认尤 致。
表情模式的文化差异性
3、凯利(H.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 多线索分析理论、共变归因理论 人们从多种事件中积累信息
三维度: 刺激客体 行为主体 背景
4、维纳(B.Weiner)的归因理论 韦纳关于归因的维度划分 “两维的归因模式”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内在的 能力 努力 外在的 工作难度 运气
③研究人际关系认知的方法
关系分析法:10个陌生人短暂接触之 后,接受问卷调查 这个小组里你最喜欢谁? 你认为小组里谁最喜欢你? 如果选小组长,你选谁? 你估计谁会当选?哪些人会选他?
3.对行为原因的认知 “归因”
三、印象形成
——社会知觉的结果 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意义:是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使 我们的行为获得明确的方向,直接 影响人际关系的状况。
H .凯利1950年的实验 博达列夫的实验
“负晕轮效应”、扫帚星效应
指如果一个人被赋予了一个否定、 消极的特征,那么他就可能被赋予 其他许多消极的特征。 如,自私的人通常被认为不诚实、 懒惰、刻薄等。
“偏见”
四、社会刻板印象
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 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成见
有关研究 G.吉尔巴特的研究:(被试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生)
走向学校。在马路上遇到了一个前天晚上刚认
识的女孩,他们说了几句话就分手了。
材料二:放学后,吉姆独自离开教室出了校门。
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路上阳光很耀眼,吉姆走
在马路阴凉的一边。他看见马路上迎面而来的 是前天晚上刚认识的那个漂亮女孩。吉姆穿过 马路进了一家饮食店,店里挤满了学生。他注 意到那儿有几张熟悉的面孔。吉姆安静地等待
罗森伯格的研究(1968美国)
用于评价他人的社会特性与智能特性 人际关系特征 智力特征 助人的 科学的 积极定向 真诚的 果断的 宽容的 灵巧的 平易近人的 聪明的 幽默的 不懈的
不幸的 自负的 消极定向 易怒的 令人讨厌的 不合群的
愚蠢的 轻浮的 犹豫的 不可靠的 笨拙的
(二)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安德森(N.H.Anderson)等 20世纪60年代 信息加工处理模型:
(一)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1、自然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性别、种族、外貌吸引力
有研究(Berry & McArthur, 1985)
表明,人们认为有娃娃脸的成年男人比
有成熟面孔的成年男子更天真、诚实、
仁慈、热情,即更具有孩子式的心理特
征。
2、社会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社会角色、所属群体 3、心理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人际关系特征、智力特征
其他是边缘品质
阿希
聪明、灵巧、勤奋、热情、果 断、注重实际、谨慎
聪明、灵巧、勤奋、冷淡、果 断、注重实际、谨慎
四、印象管理(印象整饰)
美国 社会学家 戈夫曼 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 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 我形象的控制,使他人对自己的 印象符合个体期待。
印象整饰的策略
1、获得性策略 试图使他人积极看待自己的策略: 讨好 自我宣传 威慑 恳求
实验资料: 给三组被试看同样内容的“罪犯”资 料,看完后要求被试判断“罪犯”的罪 行程度。
A组:附照片(漂亮照片)
B组:附照片(丑陋照片)
C组:无照片
结果:A组多判断为“无罪”,B组多判断 为“有罪”,C组介于二者之间。
2.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①人际关系认知的内容 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他人与他人的关系 ②人际关系认知的重要性 使个人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更有效, 更顺利,提高团体凝聚力和士气,促进工作 效率.
第三节
社会认知偏差
布鲁纳在1947年的硬币实验
一、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 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 其重要的影响。 卢钦斯1948
材料一:吉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他的两个
朋友一起走在充满阳光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
一边晒太阳。吉姆走进一家文具店,店里挤满 了人。他一边等待店员对他的注意,一边和一 个熟人聊天。他买好玩具向外走的时候遇到了 熟人,就停下来和朋友打招呼。后来告别朋友
1、平均模式
安德森 1965年 人们是以特性的平均价值来 形成对别人的印象的。
2、加法模式
费希本 人们形成印象是以特性价值 的总和为依据的。
3、加权平均模式 依重要性程度确定权重,再 算总分。
人们通常给两种信息更大的权重: A、消极否定信息 “负性效应” Fiske等1980 B、先行信息
4、中心品质模式 凯利 热情-冷酷
第四节 社会行为的归因
一、定义 归因就是对自己或他人的外在 行为表现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和推 论的过程。
二、归因的理论
1、海德(F.Heider)的朴素心理 学理论 导致行为发生的两种因素: 一是行为者的内在因素 二是来自外界的因素
2、对应推论理论 琼斯(E.E.Jones) 戴维斯(K.Davis) “对应推论”是人们对行为进 行归因的一种方式,是将一个人 的行为与其特有的内在属性(动 机、品质、态度、能力等)建立 对应关系的过程。
着,直到店员注意了他,买了饮料。他坐在一
张靠墙的椅子上喝饮料,喝完就回家了。
上述两段材料作如下不同的组合,然后给四组被 试阅读。
A.热情外向的描述在前,冷淡内向的描述在后; B.冷淡内向的描述在前,热情外向的描述在后; C.只呈现热情外向的描述;
D.只呈现冷淡内向的描述。
结果: A组78%认为吉姆外向,友好;
英国人有绅士风度、聪明、守旧、保守、爱传统 日本人聪明、勤劳、有进取心、机灵、狡猾 黑人爱音乐、无忧无虑、迷信、懒惰
台湾李本华的研究(1970):(被试为台湾大学生)
美国人民主、天真、乐观、进取、友善、热情
日本人进取、尚武、有野心、善于模仿
法国人爱艺术、轻率、热情、开朗 苏联人唯物、勤劳、狡猾、有野心、残酷
形成途径:直接接触、间接经验 对社会认知度影响: 积极、消极 民族刻板印象和性别刻板印象
五、自我实现的预言 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
六、其他
正性偏差和负性效应
正性偏差:指认知者表达的积极 肯定的估价往往多于消极否定的估 价,这种倾向又叫宽大效应。 负性效应:指人们在社会认知 过程中,往往会更多关注负性信息, 受其的影响作用也更大,也即在相 同的情况下,负性因素比正性因素 更能影响人们的社会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