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社会认知
第六章社会知觉ppt课件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将社会知觉大致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对自我的知觉
个体必须对自我有较为清晰的感知与认识,进而形成一定的 自我概念,解释自我的心理与行为。
(二)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中,个体通常会依据他人的外表、语言、行为、形
态、情境等,对他人状态、心理与行为等进行了解与认识。 (三)对人际的知觉 人际知觉中不但包括自我知觉、他人知觉,还包括对交往情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一)加法模式
人们的总印象形成,首先遵循加法模式。一个人在肯定评 价上的 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总体印象也越好,越易 为人所接纳。相反,一个人在消极评价上的特征愈多,强度愈大, 那么他留给人的总体印象就越差,也越难为人们接纳 ( Fishbein ,1964 )。 (二)平均模式
安德森(Anderson,1978)研究发现,有些人在总印象形成 上,并不是简单地将人们各个特征的评价分值进行累加,而是通 过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来形成对一个人 的总体印象。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三)加权平均模式 对人的总体印象不是依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首先按
在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一个特征的权数,然后再 将权数与每一个特征自身的明显度相乘。最后进行平均计算 的结果,正是权数与明显度相乘的积。 (四)中心品质理论
a. 表征性启发(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 b. 可用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 c. 调整性启发(adjustment heuristic)或称锚定启发(anchoring heuristic)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05社会认知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选择性 互动性 防御性 认知的完形特性
三、社会认知的图式
(一)图式的涵义和分类 图式是有关某一概念或刺激的一组有组织 是有关某一概念或刺激的一组有组织、 图式是有关某一概念或刺激的一组有组织、有结构的 认知。 认知。 泰勒和克劳克把图式分为四种: 泰勒和克劳克把图式分为四种: 人的图式: 人的图式:指人们对某一特殊个体的结构 自我图式: 自我图式:指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认知结构 角色图式: 角色图式:指人们对特殊角色者所具有的有组织的认 知结构 事件图式:指人们对事件的系列顺序的图式, 事件图式:指人们对事件的系列顺序的图式,尤其是 指一段时间内一系列有标准过程的行为。 指一段时间内一系列有标准过程的行为。
返回
第五节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一、海德的素朴心理学 海德的理论主要涉及人们行为的原因源, 海德的理论主要涉及人们行为的原因源, 即关注他人行为的因果关系。 即关注他人行为的因果关系。这一套理论我们已经 提及,简单说,人行为的原因分为两种:一种是个 提及,简单说,人行为的原因分为两种: 体自身之外的原因, 体自身之外的原因,在作归因时将行为的原因归之 于此就称作情境归因; 于此就称作情境归因;另一种是个体自身之内的原 因,在作归因时将行为的原因归之于此就称作个人 倾向归因。海德认为, 倾向归因。海德认为,每个人都会投入大量的精力 去寻求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解释。 去寻求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解释。
由此他提出了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归因所应遵循 的三条原则: 的三条原则: 差别性原则。如果将“ (1)差别性原则。如果将“结果归因于那样一种事 只有当它出现时结果才出现,它不存在, 物,只有当它出现时结果才出现,它不存在,结果 便不出现” 此时,可以认为差异性高;反之, 便不出现”,此时,可以认为差异性高;反之,则 差异性低。 差异性低。 一贯性原则。 (2)一贯性原则。“行为者的反应必须前后一 不因时因地而异,此时一贯性高;反之, 贯”,不因时因地而异,此时一贯性高;反之,则 一贯性低。 一贯性低。 一致性原则。 (3)一致性原则。在“所有的认知者都以同样的方 式作出反应” 一致性高;反之,则一致性低。 式作出反应”时,一致性高;反之,则一致性低。
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 社会认知
第二组中学生:B段-做数学题或听故事-A段,
结果学生更倾向于认为吉姆是一个外向的人。
实验结果表明:后阅读的材料对被试判断吉姆
的性格起着决定作用,即近因效应存在。
问题
在社会认知中,既存在首因效应,又存在近 因效应,如何解释这看似矛盾的现象呢?
何种情况下首因效应起作用?何种情况下近 因效应起作用?
➢ 消极的一面:
虚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如露脸、争面子 利用相应的技巧为自己谋利,如逢迎之道,恭 维和施惠
36
中国人“争面子”由来已久
据明代文献记载,当时的富商们无论对乡邻还 是对自己的日常开销都十分吝啬, “惟娶妾, 宿妓,争讼,则挥金如土。余友人汪宗姬,家 巨万,与人争地数尺,捐万金;娶一狭邪如之。 鲜车怒马,不避监司前驱。监司捕之,立捐数 万金。不十年间萧然矣。至其菲衣恶食,纤啬 委琐,四方之人,皆传以为口实,不虚也。” (谢肇浙:《五杂俎》。)
请代课老师主持了一次20分钟的课堂讨论,然后 让学生陈述对他的印象。
实验结果
第一组被试:
印象:有同情心、
体贴人、有社会能 力、富有幽默感等;
发言行为:
56%的学生积极发 言。
第二组被试: 印象:严厉、专
断;
发言行为:
32%的学生积极发 言。
(二)相似假定作用(Similarity assumption) 在认知活动中,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倾向, 即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处。
a.加法模式(特征多少) A:3+3+2+(-3)=+5 B: 3+1=+4 A>B
热情 +3(3) 自信 +1(6) 聪慧 +2(5) 多嘴 -3(3)
第六章: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关于这一章的讲解,有两个建议:
第一,希望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社会 现实的价值取向的关系来讲,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和灵魂所 在;
第二,希望联系现代性价值观以及各种价值观的 差异和冲突问题,客观地说明利益问题的突出和各种 价值观只能在“社会生产力”与“人民利益”这两个 根本点上实现和解与统一。
这里说的社会评价,是指社会科学研究中对研究对象的 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判断和评定。社会评价的方法既体现 着一定的价值观,又要符合认识的逻辑。因而同样要坚持实 事求是。
Page 10
2. 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 人类是靠自己的能力,特别是社会生产能力生存和发展
的。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生命活力的集中体现,是人类自己最 大的财富,也是构成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构成了社会进步的最核心内容,也构成了社会评价的根本标 准,是归根到底意义上的根本标准。 但是,需要指出,社会生产力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力量, 而是一个丰富的社会概念,不止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还包 括人们的分工与合作;并关联着人性的丰富和文明的不断提 升。所以,社会生产力标准不等于GDP,具体到各个领域和 行业,社会生产力标准还必须是分立的,而是融合在一 起的。要达到对社会现象深刻正确的把握,就要将研究的认 知和评价结合起来,这也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要求。
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只能 是一种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一种相对而非绝对的统一,一种 通过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完善而实现的统一。
Page 7
二、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这一节重点在于了解社会认知与自然认知的共性,更要 把握社会认识的特点和方法。
1. 社会认知的特点
与对自然界的认知相比,社会认知有一个显著特点,即 认识的自我相关,并因而涉及人们的利益和价值观,需要人 们给予体会和理解。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人,既指个体也包括群体。
社会心理和社会犯罪行为则所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队源自于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建议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锥果和表征反应。
变量:指在性质、数量上可以变化、操纵或测量的条件、现象或特征。
效度:是指所测结果符合该测量的目的的程度,或说在测量被测对象时所具有的真确度。
信度:指一个测量所测出分数的稳定性或可靠性,亦即为测出的分数的可重复性。
研究者偏向:指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期望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在与被试者的相互作用中,并影响被试者在实验中的表现,从而使实验结果产生偏差。
被试者偏向:指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希望可以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在与被试者的相互作用中,并影响被试者在实验中的整体表现,从而并使实验结果产生偏差。
操作性定义***实验室实验法***二、简述题:1、详述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因果关系和有关关系a两个变量间的两种关系b相关关系只是指两个变量的值一同变化;当数值一同增加或一同减少时,其为正相关;当一个数值增加而另一个数值减少时,其为负相关。
c因果关系则指一个变量是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原因。
d有时有关关系中存有着因果关系,但有关关系并不必然就存有因果关系。
2、详述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的差异a内在效度指研究结果反映所要测量的心理差异的程度,减少或消除人为性或无关干扰的程度。
b外在效度指研究结果的归纳程度。
归纳程度低,则外在效度低。
c一般来讲,实验室研究内在效度低,外在效度高;现场实验则恰好相反。
3、比较实验室实验法与现场实验法的好坏㈠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能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很高程度的控制,能最大限度地突出重要因素,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优点:一就是实验者可以最小程度地掌控毫无关系变量的影响;二就是随机精心安排被试消解被试间差异的影响,从而暴露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大学心理学教案:研究社会认知理论及其应用
大学心理学教案:研究社会认知理论及其应用1. 引言在大学心理学课程中,了解和掌握社会认知理论及其应用是十分重要的。
本教案旨在介绍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社会认知理论概述2.1 社会认知的定义和作用•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如何感知、思考、记忆和推断有关社会世界的信息。
2.2 社会认知的基本原理•序贯一致性原则:人们根据已有信息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形成一种连贯性。
•归因理论:人们倾向于将行为归因于个体特征或情境因素。
•自我效能感:个人对自己能力的信念影响着他们在社交互动中如何表现以及积极参与其中。
•注目与记忆偏差:人们倾向于更多地注意和记住与自我的相关信息。
2.3 主要研究内容•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如何从外部环境中获取并解释他人的信息。
•社会记忆:个体如何存储和回忆有关他人的信息。
•社会推理:个体如何基于已有的信息来从事社交推断。
•自我概念:个体对自己的了解和评价。
3. 社会认知的应用3.1 认知偏差在决策中的影响•代表性启发式:人们倾向于根据类别成员的共同特征来进行判断,容易受到样本规模和表征度的影响。
3.2 偏见与歧视研究•默读、隐形配置等实验方法被用来研究人们在决策中是否存在种族、性别等方面的偏见。
3.3 决策与博弈理论研究•社会认知理论也应用于分析和研究决策者在不完全信息和风险环境下采取决策时所依赖的认知模型。
4. 结论通过本教案,学生将能够了解社会认知理论及其应用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社会认知领域,并将其应用于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中。
儿童的社会认知及发展
系的行为的规则。
Company Logo
(二)儿童社会规则的认知发展 2岁,不能区分违背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的行为有何不同; 近3岁,能区分两种规则,认为违背道德规则比违背习俗规则
更为错误; 3岁半,认为违背道德规则更不依赖于权威,错误程度更严重。
Company Logo
研究焦点:儿童对他人信念以及信念与行为关系的认知。 经典实验:错误信念任务。
研究表明,4岁以前儿童还不能认识到他人会有错误观念。 从观点采择的角度看,就是不能区分别人和自己的观点,不能对 他人的观点做出正确推测——没有观点采择能力。
Company Logo
二、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人(他人和自我)、人际关系、社会群体、社会角色、 社会规范、社会生活事件等。
Company Logo
3.简史
社会认知的研究始于70年代中或80年代初,目前盛况空 前。1980年,美国心理学会首次公开使用社会认知一词。
研究起源于认知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Company Logo
4.社会认知能力与认知能力的关系
(二)目前研究的两种取向 1.过程取向 即把观点采择视为一个认知过程或信息加工过程。 ❖ 弗拉维尔认为,观点采择包括四个按顺序发生的心理动作。 (1)存在阶段 意识到差异的存在,认识到别人的观点可能与
自己不同。 (2)需要阶段 认识到有必要对他人观点做出推断,以便达到
其人际交往的目的。
Company Logo
相关不高。 社会认知能力并不是一般认知能力的反应或表现; 二者发展也不是平行的:并不是智力越高,社会认知能 力就越强。
Company Logo
第六章 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ppt课件
• 经济价值 • 理论价值 • 权力价值 • 审美价值 • 社会价值 • 宗教价值
态度产生于价值 取决于价值 态度是价值的核心
态度的种类
• 一般态度与具体态度 • 个体态度与群体态度 • 认知性态度 情感性态度 行为性态度
态度的特征
• 后天性 • 对象性 • 相对稳定性 • 内潜性
态度的功能
• 社会认知功能 • 调节功能 • 自我防御功能 • 价值取向功能 • 效率改变功能
晕轮效应对司法审判的影响(Sigall1975)
平均判刑(年) 罪名
吸引人者 不吸引人者 控制组
欺诈 5.45
4.35
4.35
偷窃 2.80
5.20
5.10
社会刻板印象45
概念: 原因: 社会基础 信息简约化 以群体特征概括群体中的个体 突出特征更容易留下印象 改变:46
影响社会认知的主体因素
加:信息简约化的表现
情感 知识 人格特征
态度形成的研究理论
• 1、条件作用论 • 2、社会学习论 • 3、诱因理论 • 4、认知理论
1、条件作用理论的研究
• 态度就是习惯,态度通过学习原理形成。 • 霍夫兰德 • 联想、强化、模仿 • 简单的态度习的理论
强化论观点的社会态度研究
• 社会态度是对社会对象进行好坏 评价的倾向性,通过学习强化而 获得。 –古典条件反射理论的研究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研究 –学习理论的研究
Kelly认为归因时人们要使用三种信息:
• 一致性信息——其他人也如此 • 一贯性信息——这个人经常如此 • 区别性信息——在不同的环境下对不同的人是否相同
(四)韦纳的归因理论
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
• 外因与内因 ====奖赏或惩罚 • 稳定与不稳定====行为预期 • 可控与不可控====情感反应
初中社会认知教案
初中社会认知教案课程名称:社会认知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认知的定义和重要性;2.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社会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社会认知的定义和重要性;2. 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的方法;3. 社会观察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社会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社会认知的理解和认识。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社会认知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的方法。
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社会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呈现一个关于社会认知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实践环节(10分钟)1. 教师布置一个关于社会观察的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观察和思考。
2.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记录下自己发现的社会现象。
3. 下一节课分享观察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社会认知课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3. 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并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作业和实践活动完成情况;3. 学生对社会认知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 教材;2. 案例材料;3. 实践活动素材。
教学建议:1. 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和积极性;2.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3. 教师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社会认知能力。
大学生心理学教案:了解社会认知理论
大学生心理学教案:了解社会认知理论介绍本教案旨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人们如何感知、记忆和理解社会信息,并如何对社会情境作出决策和行为反应。
深入了解社会认知理论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自我认识、发展个人关系以及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大学生将能够: 1. 理解社会认知理论的概念和基本原则;2. 掌握社会认知过程中的关键概念和内部心理机制;3. 了解社会认知理论与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关联。
教学内容一、什么是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指研究个体对他人和自己在社会环境中表现出来的思考、感受或行为进行主观性评价和推断的心智过程。
二、社会认知过程1. 注意与感知•注意力的调整:选择性注意和注意焦虑;•感知的特征:初印象和第一印象的形成。
2. 社会记忆•事件记忆:自动与努力性记忆;•自我效能:比较他人和社会身份。
3. 推理与判断•归因理论:外在因素与个体因素的权衡;•刻板印象的形成:认知经济原则。
4. 决策与行为反应•概率判断:风险偏好和避免损失;•行为预测:期望模型和行为意图模型。
三、社会认知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 自我认识了解社会认知理论可以帮助大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包括自我概念、自尊和自我调节等方面。
通过对自己的深入了解,大学生可以更好地管理情绪、提高自信心,并塑造积极健康的自我形象。
2. 发展个人关系社会认知理论提醒大学生注意他人的非语言表达和微妙信号,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以及解决冲突。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生活幸福感,并帮助应对各种社会挑战。
3. 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了解社会认知理论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包括有效沟通、合作与协商的技巧。
通过掌握社会认知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和准则,大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需求、调整自身行为,并在团队合作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教学方法与活动1.授课讲解:教师通过讲解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引导学生建立起对该理论的整体认识。
第六章-社会知觉.
• 社会推理(social inference):社会推理是指个人根 据一定的信息线索,对线索进行整合和解释,形 成关于作为对象的特定人或群体的或是特定事件 的结论的过程。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 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 • 印象(impression)是指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
• 社会认知要比社会知觉复杂得多,在过程上,社会知觉只 是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结果上,社会知觉只是 社会认知的一个部分。
• 二、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 知觉:人对物的各种物理特性和时间、运动等方面 的知觉.以人为对象,更关注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信息 提取的倾向和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的社会知觉准 确性。
• (四)中心品质理论 • 上述的加权平均模式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人
们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并不平等看待各个特 征的重要性,某些特征比另一些特征更能影响人 们的总体印象。
• 来源:转引自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45
• 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的知觉
• 在对他人形成印象前,需要对他人的某些 方面进行知觉或认知。对他人的知觉内容, 早期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他人情绪和个性的 知觉和判断(J.S.Bruner & R.Tagiuri, 1954),后来扩充为对他人潜在情感、性格、 意向、思考、能力、特质等的知觉,以及 对人际关系、对他人内在一切心理状态以 及行为等的观察判断,甚至团体特质状态 (H.Tajfel,1981)也成为社会知觉对象。
• (三)加权平均模式
• 许多人在形成对别人的总体印象时,不只考虑积 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多少,以及特征自身的明显 程度(强度),还考虑每一个特征的重要性,按在 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一个特征的权数, 再将权数与每一个特征自身的明显度相乘。最后 进行平均计算。
第六讲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的巨 大增长,2010年GDP世界第二。
48
(三)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 标准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历史 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的利益,人民的 幸福,是我们进行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 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 之“根本”,在于社会生产力是一切社会 进步的前提性、先决性条件;人民利益是 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之“最高”,则 在于人民是社会发展和价值评价的目的所 在。
的10%占全国财富的1.4%。
38
39
40
41
42
43
44
怀念改革开放前的“公平”、“平 等”
住房:个人盖,单位分。 教育:基本保障。 医疗:基本保障 食品:基本绿色。 但是公平不等于平均,平等不等于贫穷。
45
邓小平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 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 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 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 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37
当下的社会现实问题
房价:北京海淀区楼市价格 00年4000、01年4500、02年4600、03年4200、04年 4800、05年5000、06年8000、07年13000、08年 11000、09年34000、10年36000.
教育:学费高,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医疗:就医难、就医贵。 食品安全:不吃怕饿,吃了怕病。 贫富差距:最富的10%占全国财富45%,最穷
55
谢谢!
56
土地
央企:利润
房地产商:钱
老百姓: 衣食住行
地方政府:GDP
31
(二)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
作为社会科学方法的观察,是指按照一定 的目的,有意识地对社会现象进行考察。 社会观察主要不是在实验室中,而是在社 会实践中进行的。 事实描述或事实判断,可以是根据自己的 观察和调查而获得的,也可能而且往往是 借助于别人的既有的调查材料,将之与自 己的经验相对照,然后去伪存真、去粗取 精加以整理。
社会认知教案
社会认知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认知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掌握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特点。
3.理解社会认知与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社会认知的概念和特点。
2.社会认知与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社会交往中的情境或给出一个简短的案例,引发学生对社会认知的思考,并让学生就思考的问题进行讨论。
2.知识讲解(20分钟)(1)社会认知的概念和特点-解释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和社会环境进行观察、理解和评价的能力。
-介绍社会认知的特点,如个体差异性、发展性和动态性等。
(2)社会认知与人际交往的关系-阐述社会认知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如识别他人情感、推断他人行为动机等。
-分析社会认知对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3)社会认知与情绪管理的关系-讲解社会认知在情绪管理中的作用,如通过观察他人的情绪表现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强调社会认知对情绪智力的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性。
3.小组活动(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社会情境,并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合作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4.示范案例分析(15分钟)选择一个具体案例,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社会认知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并对解决方案进行评价和反思。
5.扩展活动(25分钟)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分析社会情境,提升自身的社会认知能力。
提供相关资源和阅读材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四、课堂总结(5分钟)回顾本堂课的核心内容,强调社会认知在人际交往和情绪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社会认知解决问题的经历或感悟,要求言简意赅,突出重点。
六、教学反思通过学生的表现和讨论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 第六章 幼儿社会认知发展与教育
案例导入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幸福的家,有爱我们的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人 组合在一起就是一棵家庭树。小朋友们通过 学习儿歌《家庭树》,了解了简单的家庭人 物关系,感受到了家庭其乐融融的幸福。
案例导入
第一节 社会认知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学习目标: 了解学前教育社会认知的概念和基 本内容。
第一节 社会认知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第一节 社会认知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一 社会认知的内容
幼儿对社会角色的认知是指幼儿对社会 角色(如:教师、妈妈、警察、工人) 所享有的权利、履行的义务以及所遵循 的社会规范的认知。
(三)社会角色的认知 小班幼儿对社会角色的认知主要停留在
社会角色的外显行为上 中班幼儿对成人社会角色的认知要更加
细致、深刻,并开始对社会角色之间的 关系进行认知 到了大班,幼儿的生活经验较丰富,对 社会角色的认知也更加细腻深刻
(一) 认知能力及思维特点 (二) 与同龄人的交流 (三) 父母的养育实践 (四) 教育与文化
第三节 幼儿社会认知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
学习目标: 初步了解幼儿社会认知活动的设计与实 施。
第三节 幼儿社会认知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
一 幼儿社会认知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
(一) (二)
体现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动性和 主体性
第一节 社会认知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一 社会认知的内容
(三)社会角色的认知
第一节 社会认知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一 社会认知的内容
(四)社会规范的认知
父母、老师的影响
来源 同伴互动
法律和道德规定
基本道 德规范
文明礼貌 行为规范
公共场所 行为规范本内容。
一 社会认知的内容
第六章: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有偏重事实认知的,如统计、调查、 考据等等;也有偏重价值和意义的解释和阐发的,如伦理 学、美学、解释学、文艺评论;还有关于政治、法律和意 识形态的研究。象知识社会学、经济学研究更要同时运用 这两类方法。
我们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目的在于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内 在逻辑,解答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推动社会的进步,实现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既要依据客观的可能,符合客观规 律,又要凭借人的理性、意志和情感,体现人有目的的能 动的创造性。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要求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把事实与价值、科学认知与价值评价有 机地统一起来。
Page 8
3. 概括与综合
抽象并非社会认识的最高任务,社会认识的最 高任务是从“理性的抽象”达到“思维的具体”, 也就是达到“具体的普遍性”。这就需要使“分析” 与“综合”有机地统一起来。
社会科学的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不只是 关于对象的“实证性”研究和“描述性”把握,还 包括了“批判性”研究和“规范性”把握。所谓 “批判”,是思维和观念领域的分析、解构和重构; 所谓“规范”,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来要求、衡 量对象。社会科学正是通过其批判性和规范性实现 其影响人的行为和社会现实的功能。
Page 9
三、社会评价及其标准
这一部分具体讲解社会评价及其标准问题,这可以说是 一个世代性的大问题,涉及价值观的多元化及其冲突。我们 必须给出合理的解答。
1. 社会进步的评价
在20世纪,理论界对“社会进步”的概念已作出反思,否 定了单线的简单的进步主义。我们之所以肯定社会进步的概 念,是因为我们采取历史的辩证观点,不是在进步主义的意 义上,而是着眼于人自身的进步,并充分考虑到其中的矛盾 性。
Page 7
二、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 社会认知
核心品质) (三)中心特性 (核心品质) 阿希的实验: 阿希的实验: S. Asch, 1946对晕轮效应进行了验证。给被研究者7个词 对晕轮效应进行了验证。给被研究者 个词 对晕轮效应进行了验证 汇:
聪明、灵巧、勤奋、热情、坚定、能干、 聪明、灵巧、勤奋、热情、坚定、能干、谨慎 聪明、灵巧、勤奋、冷酷、坚定、能干、谨慎 聪明、灵巧、勤奋、冷酷、坚定、能干、 处于中心位置的个性特点
6.首பைடு நூலகம்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即首次或最先的印象, 首因即首次或最先的印象,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第一 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首因效应指的是在社会认知过 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首因效应指的是在社会认知过 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指的是最后的印象 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指的是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 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指的是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 知具有重要的影响。 知具有重要的影响。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基础和相关概念 知觉(perception): 知觉(perception):
按照一定的方式对感觉到的信息进行加工, 按照一定的方式对感觉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形成综合和解释过 包括:察觉、分辨、识别、确认四个子过程。 程。包括:察觉、分辨、识别、确认四个子过程。
认知(cognition): 认知(cognition):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关系: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关系:
首因效应主要对陌生人起作用, 首因效应主要对陌生人起作用,近因效应主要对 熟人起作用。 熟人起作用。 除非后来得到的信息被彻底整合, 除非后来得到的信息被彻底整合,否则近因效应 是暂时的。 是暂时的。
作文社会认知教案设计模板
作文社会认知教案设计模板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a. 了解社会认知的概念和重要性;b. 掌握社会认知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提高他们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b.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b. 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关怀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a. 社会认知的概念和特征;b. 社会认知的发展规律;c. 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a.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社会认知的概念;b. 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社会认知的概念和特征。
a. 什么是社会认知?b. 社会认知的特征有哪些?2. 社会认知的发展规律。
a. 社会认知的发展阶段;b. 影响社会认知发展的因素。
3. 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
a. 如何培养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b. 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参与意识。
3. 问题导向教学法,通过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出一个社会现象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出社会认知的概念。
2. 概念讲解,向学生介绍社会认知的概念和特征,让他们理解社会认知的重要性和作用。
3.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社会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培养他们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社会认知的发展规律展开讨论,引导他们思考社会认知的发展与个体成长的关系。
5.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培养社会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关怀能力。
六、教学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平均模式
安德森 1965年 人们是以特性的平均价值来 形成对别人的印象的。
2、加法模式
费希本 人们形成印象是以特性价值 的总和为依据的。
3、加权平均模式 依重要性程度确定权重,再 算总分。
人们通常给两种信息更大的权重: A、消极否定信息 “负性效应” Fiske等1980 B、先行信息
4、中心品质模式 凯利 热情-冷酷
二、社会知觉的范围
1.对他人的知觉
重要依据是表情动作:
面部表情、体态表情、言语表情
55%非言语信息 “察言观色”
面部表情
兴奋、愉快时, 瞳孔会放大
不快、厌恶时, 瞳孔缩小, 眯眼、皱眉
他们表现出的是什么样的情绪 ?
表情的先天遗传性
达尔文(Darwin,1872)在他的
《人和动物的表情》—书中认为,人 类的情绪表达是从其他动物进化而来 的。我们表达情绪的许多原始方式具 有某些生存价值的遗传模式。
人类面部表情模式的跨文化一致性
埃克曼的研究(1973)
材料:不同表情模式的人面照片 被试:巴西、美国、阿根廷、智利、日本5个国家 的大学生 任务:辩认照片上的表情 结果:绝大多数被试能正确辩认照片上的表情;
5国被试辩认结果高度一致;
为一 对于“愉快”、“厌恶”、“惊奇”的辩认尤 致。
表情模式的文化差异性
2、保护性策略:防御性策略 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他人消 极看待自己。 借口和辩解 事先声明 自我设障 道歉
脸与面子:中国人的印象整饰
“脸面”常被人认为是中国人 独有的社会心理特征。
鲁迅《说“面子”》
“早先年,大家庭的主人变穷以 后仍然要下馆子,到馆子里去即便是 吃了个两三文钱的烧饼,也要摆出吃 了什么山珍海味的面孔走出来。” 他们要装着在桌上写字,将手指 上蘸了唾沫去粘掉在桌上的芝麻;装 着思考后的顿悟大拍桌子,将掉在桌 缝里的芝麻震出来。
B组18%作外向评价;
C组95%作外向友好评价。 D组3%作外向友好评价。
二、近因效应 指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 重要的影响。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何时起作用?
三、晕轮效应
光环效应 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 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 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 面的特征 。 “泛化”
第三节
社会认知偏差
布鲁纳在1947年的硬币实验
一、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 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 其重要的影响。 卢钦斯1948
材料一:吉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他的两个
朋友一起走在充满阳光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
一边晒太阳。吉姆走进一家文具店,店里挤满 了人。他一边等待店员对他的注意,一边和一 个熟人聊天。他买好玩具向外走的时候遇到了 熟人,就停下来和朋友打招呼。后来告别朋友
“目光”
面部表情发展受后天学习和训练的影响 关于盲人和正常人表情的研究 正常儿童表情辩认能力的发展(50%准 确辩认率的年龄) 笑—3岁以下;痛苦—5〜6 岁; 愤怒—7岁; 恐惧—9〜10岁;
惊讶—11岁; 蔑视—14岁以上
体态表情
手势的文化差异
对他人人格的知觉
①对他人性格的真正了解有赖于长期 的接触交往和共同生活。 ②人们倾向于在短暂接触的基础上对 他人性格进行推测和评价。 “以貌取人”
实验资料: 给三组被试看同样内容的“罪犯”资 料,看完后要求被试判断“罪犯”的罪 行程度。
A组:附照片(漂亮照片)
B组:附照片(丑陋照片)
C组:无照片
结果:A组多判断为“无罪”,B组多判断 为“有罪”,C组介于二者之间。
2.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①人际关系认知的内容 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他人与他人的关系 ②人际关系认知的重要性 使个人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更有效, 更顺利,提高团体凝聚力和士气,促进工作 效率.
H .凯利1950年的实验 博达列夫的实验
“负晕轮效应”、扫帚星效应
指如果一个人被赋予了一个否定、 消极的特征,那么他就可能被赋予 其他许多消极的特征。 如,自私的人通常被认为不诚实、 懒惰、刻薄等。
“偏见”
四、社会刻板印象
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 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成见
有关研究 G.吉尔巴特的研究:(被试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生)
其他是边缘品质
阿希
聪明、灵巧、勤奋、热情、果 断、注重实际、谨慎
聪明、灵巧、勤奋、冷淡、果 断、注重实际、谨慎
四、印象管理(印象整饰)
美国 社会学家 戈夫曼 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 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 我形象的控制,使他人对自己的 印象符合个体期待。
印象整饰的策略
1、获得性策略 试图使他人积极看待自己的策略: 讨好 自我宣传 威慑 恳求
走向学校。在马路上遇到了一个前天晚上刚认
识的女孩,他们说了几句话就分手了。
材料二:放学后,吉姆独自离开教室出了校门。
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路上阳光很耀眼,吉姆走
在马路阴凉的一边。他看见马路上迎面而来的 是前天晚上刚认识的那个漂亮女孩。吉姆穿过 马路进了一家饮食店,店里挤满了学生。他注 意到那儿有几张熟悉的面孔。吉姆安静地等待
罗森伯格的研究(1968美国)
用于评价他人的社会特性与智能特性 人际关系特征 智力特征 助人的 科学的 积极定向 真诚的 果断的 宽容的 灵巧的 平易近人的 聪明的 幽默的 不懈的
不幸的 自负的 消极定向 易怒的 令人讨厌的 不合群的
愚蠢的 轻浮的 犹豫的 不可靠的 笨拙的
(二)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安德森(N.H.Anderson)等 20世纪60年代 信息加工处理模型:
形成途径:直接接触、间接经验 对社会认知度影响: 积极、消极 民族刻板印象和性别刻板印象
五、自我实现的预言 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
六、其他
正性偏差和负性效应
正性偏差:指认知者表达的积极 肯定的估价往往多于消极否定的估 价,这种倾向又叫宽大效应。 负性效应:指人们在社会认知 过程中,往往会更多关注负性信息, 受其的影响作用也更大,也即在相 同的情况下,负性因素比正性因素 更能影响人们的社会认知。
着,直到店员注意了他,买了饮料。他坐在一
张靠墙的椅子上喝饮料,喝完就回家了。
上述两段材料作如下不同的组合,然后给四组被 试阅读。
A.热情外向的描述在前,冷淡内向的描述在后; B.冷淡内向的描述在前,热情外向的描述在后; C.只呈现热情外向的描述;
D.只呈现冷淡内向的描述。
结果: A组78%认为吉姆外向,友好;
③研究人际关系认知的方法
关系分析法:10个陌生人短暂接触之 后,接受问卷调查 这个小组里你最喜欢谁? 你认为小组里谁最喜欢你? 如果选小组长,你选谁? 你估计谁会当选?哪些人会选他?
3.对行为原因的认知 “归因”
三、印象形成
——社会知觉的结果 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意义:是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使 我们的行为获得明确的方向,直接 影响人际关系的状况。
第三编 个体社会心理
第六章 社会认知 社会知觉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是个体对他人的心理、行为,以 及社会人际关系作出推测和判断的 过程。 是社会行为的基础
二、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社会知觉 社会印象 社会判断
第二节 社会知觉与社会印象
一、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J.布鲁纳 1947年提出 即对人的知觉 主要指对他人及人际关系的知觉
(一)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1、自然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性别、种族、外貌吸引力
有研究(Berry & McArthur, 1985)
表明,人们认为有娃娃脸的成年男人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有成熟面孔的成年男子更天真、诚实、
仁慈、热情,即更具有孩子式的心理特
征。
2、社会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社会角色、所属群体 3、心理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人际关系特征、智力特征
第四节 社会行为的归因
一、定义 归因就是对自己或他人的外在 行为表现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和推 论的过程。
二、归因的理论
1、海德(F.Heider)的朴素心理 学理论 导致行为发生的两种因素: 一是行为者的内在因素 二是来自外界的因素
2、对应推论理论 琼斯(E.E.Jones) 戴维斯(K.Davis) “对应推论”是人们对行为进 行归因的一种方式,是将一个人 的行为与其特有的内在属性(动 机、品质、态度、能力等)建立 对应关系的过程。
英国人有绅士风度、聪明、守旧、保守、爱传统 日本人聪明、勤劳、有进取心、机灵、狡猾 黑人爱音乐、无忧无虑、迷信、懒惰
台湾李本华的研究(1970):(被试为台湾大学生)
美国人民主、天真、乐观、进取、友善、热情
日本人进取、尚武、有野心、善于模仿
法国人爱艺术、轻率、热情、开朗 苏联人唯物、勤劳、狡猾、有野心、残酷
3、凯利(H.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 多线索分析理论、共变归因理论 人们从多种事件中积累信息
三维度: 刺激客体 行为主体 背景
4、维纳(B.Weiner)的归因理论 韦纳关于归因的维度划分 “两维的归因模式”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内在的 能力 努力 外在的 工作难度 运气
相似假定作用
在认知活动中,人们有一种强 烈的倾向,即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 同之处。
七、影响社会认知偏差的其他因素 1、知觉者的情绪状态 2、投射作用 3 、熟悉程度 4 、内隐人格理论: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发展了 自己的一套人格理论,即只要认识了其 中一个占重要地位的特征,就可以推知 其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