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相层序地层学应用指南111
陆相层序地层全解
![陆相层序地层全解](https://img.taocdn.com/s3/m/67d546a41a37f111f1855bd3.png)
陆相盆地中,应该寻找控制和影响层序及体系域发育的最主要因素。 建立陆相盆地特有的层序模式。
层序地层应用于陆相盆地,必须掌握
层序地层学的本质特征(刘震,2000):
(1)地层边界的等时性 不整合的层序边界、体系域边界、准层序边界均具有等时果控制因素呈旋回性,则层序框架亦具有旋回性。 这种旋回性是地层对比和岩性预测的依据。(陆相的构造旋回、气候旋回)
海平面升降曲线对湖泊层序无指导意义,湖平面变化不具全球可对比性, 变化相当频繁,与海平面周期完全不同,控制地层结构的主要因素是构造、 气候、沉积物供给等。
早期的经典的层序地层学是以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为第一主控因素 建立的,将构造沉降视为常量,基本没有考虑沉积速率和气候变化。 ——只是对被动大陆边缘的简化模式。
(2)最大湖泛面的识别
a. 层序中的最远湖岸上超点对应最大湖泛面位置,同相轴强振幅、 高连续,稳定,其上有下超点。 b. 厚层暗色泥岩、油页岩、泥灰岩; c. 富含较深水条件下的生物化石; d. 上下的地层叠置样式明显不同; e. 沉积物有机质丰度高,生油密集段; f. 明显的电测曲线响应。
3.层序和体系域的划分
2.气候对陆相盆地层序的控制作用 影响陆相层序的重要因素。 (1)影响降雨量、风化强度、河流 类型、碎屑物质的搬运和沉积。 温暖潮湿有利于层序的发育。 (2)影响湖平面的升降变化, 这种变化控制了地层的叠置样式 和沉积相的分布
全球气候变化具有周期性、旋回性,天文地质周期可划分6个级次。
与气候相关的三级、四级、五级周期控制了层序的形成和发育。如: 干旱的沙四段与潮湿的沙三段之间为百万年级,米氏四级周期为几十万年. ……….,不同级次的气候变化产生不同的层序。
测井资料反映的地层突变接触、垂向叠置样式的转变、 地层倾角矢量模式的无序特点、扫描成像测井等。
层序地层学在地层统层中的应用
![层序地层学在地层统层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8f44efa770bf78a652954d4.png)
成为全区通行, 易掌握、 又操作简便的地层划分对比 手段。 只要熟练掌握了这一方法 , 一般不因人而异。 但由于地质情况的复杂性, 如沉积分异较差, GR 资 料质量较差 , 地区的特殊性等, 需要在地震剖面验证 基础上反复斟酌后确定。 4 标定地震剖面并验证旋回法分层 基准面旋回法分层数据既标定了地震剖面, 同 时也检验了自身。 如果存在井与井地层厚度搭配不 当 , 横向上不能追踪 , 旋回法将重新审视 其旋回划 分。 在地区进行了地震层位标定 , 经过反复磨合, 最 终完善了分层方案。 首次利用全区统一的分层方法 , 系统开展的地震层位标定工作。 [ 参考文献 ] [1 ] 纪友亮. 层序地层学 .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5. [2 ] 李群, 王英民, 邱以刚等 . 层序单元体系域划分 及勘探意义. 石油勘探与开发, 30(3): 23~ 25. [3 ] 邓宏文 , 王洪亮, 李熙. 层序地层地层基准面的 识别、 对比技术及 应用 . 石油 与天然气地 质, ( ) 1996, 9 : 177 ~ 184. [4 ] 薛良清. 利用测井资料进行成因地层层序分析 的原则与方法 . 石油勘探与开发 , 1993, ( 1) : 33 ~ 38. [ 5] 张世奇, 纪友亮, 陆相断陷湖盆层序地层学模 式探讨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3 ( 5) : 20~ 23.
190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9 年第 8 期
层序地层学在地层统层中的应用
张 磊1, 2, 王 鹏2
( 11 长江大学; 2 1 吐哈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Ξ
摘 要: 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地层成因分析 , 用岩芯标定 , 建立测井资料的基准面旋回响应模型。 通 过井震对比 , 划分基准面中期旋回 , 并分析各地震相的地质意义。实际应用效果较好。 关键词: 层序地层学; 沉积旋回; 地层划分 1 问题的提出 在含油气盆地研究中 , 地质研究者常用测井资 料进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但是, 许多测井分层往往 是岩性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存在着明显的穿时现象 ( 徐怀大, 1986 年; 张厚福等 , 1988 年 ) 。 因此, 利用地 震资料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地震地层学发展很 快, 而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地层学的研究较少。 近年来, 随着盆地勘探与开发的展开, 盆地各个 区块的地质分层有可能混乱 , 不 统一, 且为了寻找 “隐蔽” 圈闭 , 建立高分辨率的年代地层格架 , 已成为 当务之急。 在盆地勘探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测井资料, 往往得不到充分利用, 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能否利用 测井资料建立精确的年代地层格架 , 为寻找油气服 务这个问题十分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 高分辨率层 序地层学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为用测井资料建立年 代地层格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层序地层学主要包 括两个 “流派” : 一是以V ail 等人为代表提出的以不 整合面为边界的沉积层序; 再一就是 Gal low ay 等人 提 出 的 成 因 地 层 层 序 ( Genet ic St ra t igraphic Sequence ) 。 本文主要讨论利用测井资料进行成因地 层层序分析的方法。 2 层序地层学原理 层序地层学是 V ail 等人于 1987 年在地震地层 学基础上提出的。 层序地层是指地层不整合面或与 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边界的年代地层格架中具有成 因联系的地层 (V an W agner 等人 , 1990) 。 在层序 地层学基础 上, C ros s 等 ( 1994 ) 发展了 w hee ler 提出的基准 面概念, 认为基准面 并非海或 湖水面, 而是沉积物在水平方向上向前叠覆的一个 抽象的势能面: 基准面上升, 沉积空间扩容, 扩大的 容积 (A ) 与沉积物供给体积 (S ) 之比大于 1, 沉积物 向盆地边缘 “退积” , 纵向剖面沉积物粒度表现为 “下 粗上细” ; 基准面下降 , 沉积空间缩小 , 扩 大的容积 (A ) 与沉积物供给体积 ( S ) 之比小于 1, 沉积物向盆 地中心 “进积” , 纵向剖面的沉积物粒度表现为 “下细 上粗” 。 一个完整的基准面旋回形成一组有成因联系 的地层。
陆相层序地层理论
![陆相层序地层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1174f40cf84b9d528ea7a1e.png)
★ 中国东部拉张性盆地特点
中国东部拉张性盆地内基底断裂发育,盆地均 以正断层为界,盆地的演化经历了燕山期、喜 马拉雅期的演化过程,都具有明显的断陷—拗 陷双层结构。由于盆地内部正断层的差异活动, 造成了盆地凹凸相间的结构,盆地一侧为陡坡, 另一侧为缓坡,有时中央隆起带发育.
陆相湖盆盆地结构示意图
一、陆相湖盆构造特征
1、陆相湖盆成因机制 2、陆相湖盆结构特征 3、陆相湖盆构造演化特征
1、陆相湖盆成因机制
★ 陆相湖盆成因机制之一: 洼地内沉积物按地形法则发生堆积,由于 岩石圈的负载作用,发生非流动弹性变形。 岩石圈凭借其弹性可承受宽度等于其深度 量级的负载,均衡下沉导致沉积物总厚度 可达初始地形负异常的2-3倍,属该成因机 制的盆地主要分布在大陆边缘和大陆裂开 地区。 ---------------坳陷盆地成因
构造运动对层序发育的控制
断层的断裂方式示意图
构造层序与构造沉积幕相当,代表在基本相同的构造机制作用下形成的一组 相关层序,指示盆地一个构造演化阶段。沉积盆地充填演化受控于不同序次 幕式构造运动。 直接控制盆地形成和消亡的一级构造运动具有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的特 点,控制了构造层序的形成。 导致沉降速率变化的二级构造运动(百万年级)控制了盆地范围的层序形成。 三级和四级构造运动对准层序组和准层序的形成有影响。
(2)层序中包含的体系域类型
海相层序与湖泊气候层序的体系域类型对比
层序 海相层序 湖泊气候层 序 低水位 低水位 体 系 域 类 型 海侵 湖泊扩张 高 水 位 高水位 湖泊收缩
从表中可以看出,湖泊气候层序与海相层序的体系域 类型基本一致,湖泊扩张体系域相当于海相中的海侵体系 域,高水位体系域与湖泊收缩体系域两者相当于海相中的 高水位体系域。
陆相层序地层课件
![陆相层序地层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4a0747fcc22bcd127ff0c3f.png)
西伯利亚板块
拉张型盆地:大兴 安岭-武夷山以东(松 辽盆地、渤海湾盆地、 东海盆地、珠江口盆 地)
太平洋板块板块向下俯冲
印度洋板块
陆相层序地层课件
挤压型盆地:贺兰山-龙门山-哀牢山以西
4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
西伯利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在中国大陆西部形成南南西-北北东方向 的挤压构造应力场,形成北西西向褶皱山系与内陆沉积盆地相间分布的构造 格局。二者之间以断层为界,以断块山及山前拗陷盆地为特征。
陆相层序地层课件
第一节 陆相湖盆地质特征
一、盆地类型及结构
➢陆相盆地自成体系、类型多、结构复杂
❖裂陷盆地(大陆内裂谷盆地、……) ❖聚敛盆地(山间盆地、陆内前陆盆 地、…) ❖叠合盆地(不同时期不同成因的盆地
在同一地域上叠置发育) ❖克拉通内凹陷陆盆内地前陆盆地
7
大陆内裂谷盆地 拗陷盆地
陆相层序地层课件
缓坡:三角洲、河流沉积;陡坡:风成沙丘; ③高水位期:泥岩。
陆相层序地层课件
26
➢2、受地形和气候控制的层序地层模式
❖高盆缘型(湖盆沉降速率>沉积速率)
A段:炎热潮湿、降雨量大。 缓坡:河流、三角洲;陡坡:水下扇;湖盆中部:厚层泥岩夹浊积岩。
B、D段:亚热、半潮湿、半干旱,湖盆缩小。 缓坡:河流、沙丘;陡坡:冲积扇。
❖Newark模式: ❖物源不足,层序厚度小,泥质含量多;
①以低位、湖侵体系域为主,高位体系域不发育。 ② 低水位及湖侵期:中心:厚层泥岩;
盆缘:冲积扇、河流、三角洲。 ③高水位:深湖泥岩、三角洲。
❖Fundy模式: ❖气候干旱,物源不足,层序厚度小,富含蒸发岩,
①以低位、湖侵体系域为主,高位体系域不发育。 ②低水位及湖侵期:厚层泥岩夹蒸发岩;
第六章陆相层序地层学
![第六章陆相层序地层学](https://img.taocdn.com/s3/m/2b8e81a5941ea76e58fa04d1.png)
盆地演化晚期:即晚期萎缩消亡阶段,盆地基底沉降作用 趋于停止,盆地萎缩直至消亡。。
4)盆地构造演化对层序发育的控制作用
•构造作用从根本上控制了可容空间的产生和消亡 没有构造沉降就没有沉积盆地
•盆地构造演化往往被认为是形成陆相层序的一种主控 因素。
例如,东濮凹陷始新统沙四段为干热气候、沙三 段为温暖气候,气候周期为百万年级。另外,通过对 塔里木盆地陆相三叠系米兰科维奇旋回的周期分析发 现,米氏周期的沉积厚度为24.8~73.7m,周期频率为 0.298~0.776 Ma,相当于米兰科维奇地球偏心率的长 周期。
二、湖平面升降变化
湖平面升降变化的确定依据: 湖相层序中的湖岸上超和顶超现象, 湖平面相对上升:湖岸上超向陆的迁移; 湖平面相对静止:湖岸沉积物的顶超现象; 湖平面相对下降:湖岸上超向湖盆中央的迁移。 湖盆缓坡高分辨率地震剖面是确定湖岸上超、湖 岸沉积物顶超迁移规律的最好资料。
陆相断陷盆地的拉张裂陷作用具有阶段性、旋回 性的特点,是一个不连续的幕式沉降过程,这个阶段 沉降作用控制了盆地充填物的旋回性。
2) 陆相湖盆结构特征
根据盆地构造成因,可将沉积盆地划分成三种类型,
挤压性沉积盆地:主要分布在贺兰山、六盘山以西,如塔 里木、准噶尔、柴达木盆地;基底断裂发育,盆地均具有明显 的断陷—坳陷双层结构。
1、湖泊的水动力条件 2、湖水的温度分层 3、湖泊的水化学条件 4、湖泊的生物作用
1、湖泊的水动力特征
波浪、岸流、河流、潮汐作用很弱
湖浪:浪基面-1/2波长的水深,一般小于20米。 湖浪的大小与湖泊的规模和风的吹程有关。在较浅 的湖区,风暴浪改造近岸沉积,可以产生类似于陆 棚的风暴沉积
《陆相层序地层》课件
![《陆相层序地层》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fe0a725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ff.png)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陆相层序地层的研究涉及到全球范围内的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有助于推动研究 的深入发展。通过与国际同行进行合作研究、举办学术会议等方式,可以促进学术交流、共享研究成 果和经验,推动陆相层序地层研究的进步。
积极参与国际学术组织、学术会议和合作项目,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和机构的联系与合作, 有助于提升我国在陆相层序地层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同时,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可以引 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提高我国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
1 2
古气候恢复
通过分析陆相层序地层中沉积物的特征,可以推 断古气候变化,了解地球历史时期的气候演变。
古地理重建
陆相层序地层记录了古地理环境的变迁,通过研 究这些地层,可以重建古地理格局。
3
古生态研究
陆相层序地层中保存了丰富的生物化石和沉积物 信息,可用于研究古生物群落和古生态系统的演 变。
地质灾害防治
陆相层序地层的重要性
资源勘探
陆相层序地层是石油、天然气等 矿产资源勘探的重要依据,能够 指示有利勘探区域和层位。
地质研究
陆相层序地层是研究古气候、古 环境、古地理和古生态的重要载 体,有助于深入了解地球历史和 演化过程。
工程地质
在工程地质领域,陆相层序地层 的研究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地下 水保护和工程稳定性评价等方面 具有重要意义。
02
陆相层序地层的类型与特 征
河流相层序地层
河流相层序地层是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沉积层序,具有明显的河谷地貌特 征。
河流相层序地层的沉积物主要包括砾石、砂、泥等,这些沉积物在河流的 作用下形成各种地貌形态,如河床、河岸、河漫滩等。
河流相层序地层的沉积序列通常包括河底沉积、河岸沉积和洪泛沉积等, 这些沉积序列在河流的发育过程中不断重复出现,形成层序。
《陆相层序地层学》课件
![《陆相层序地层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7c330cd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46.png)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陆相层序地层学将进一步拓 展研究领域,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提高对陆相沉积 盆地复杂地质过程的认知水平。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推动学科的国际化发展。
02
陆相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
01
02
03
04
层序
地层记录中具有全球对比 性的海平面变化周期性层 段,是地层划分和对比的 基本单元。
地球物理学
地震勘探和测井等方法在陆相层 序地层学中广泛应用,地球物理 学为陆相层序地层学提供了重要 的技术和手段。
石油地质学
石油工业是推动陆相层序地层学 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石油地 质学与陆相层序地层学的结合有 助于提高石油勘探和开发效率。
03
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内容
陆相沉积环境分析
气候环境
分析沉积时古气候特点,如干、湿、冷、暖等, 对沉积物的影响。
陆相层序地层学
目录
• 陆相层序地层学概述 • 陆相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 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内容 • 陆相层序地层学应用实例 • 陆相层序地层学展望
01
陆相层序地层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陆相层序地层学是一门研究陆相沉积 盆地中层序地层特征、成因机制及其 与油气聚集关系的学科。
特点
注重研究陆相沉积盆地的层序地层格 架,分析不同尺度下的层序形成与演 化,探讨油气等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 。
THANKS
感谢观看
地形地貌
研究沉积时的地形起伏、地貌类型及演变,对沉 积体系和沉积物的影响。
水动力条件
分析水动力条件如流速、流向等对沉积物搬运和 沉积的影响。
陆相沉积体系研究
河流沉积体系
研究不同类型河流的沉积特征、沉积序列及演化规律。
层序地层学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应用
![层序地层学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cd000710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33.png)
层序地层学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应⽤层序地层学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应⽤2018年1⽉层序地层学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应⽤摘要:为了加深对层序地层学的认识和理解,本⽂从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出发,系统性地认识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法以及理论基础。
⾸先查找⽂献初步了解层序地层学的概念体系和以全球海平⾯变化为特征的理论基础。
其次,梳理了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历史和近期层序地层学的相关研究进展。
最后,针对塔⾥⽊盆地的寒武-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的层序地层特征,查找了相关研究成果,加深了对塔⾥⽊盆地的海相地层的层序特征的理解。
关键字: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塔⾥⽊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1 层序地层学研究对象及内容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phy)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门新学科和新技术[1]。
它是研究以侵蚀⾯或⽆沉积作⽤⾯以及可与之对⽐的整合⾯为界的、有成因联系并具旋回性的地层格架内的岩⽯关系为主要内容的⼀门学科。
层序地层学的诞⽣和发展伴随着地震地层学、⽣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和沉积学的发展。
它是以地震地层学为基础,结合有关的沉积环境及岩相古地理解释,对地层的层序格架进⾏综合解释的科学。
通过对地震、测井和露头资料的分析,研究在构造运动、海⾯升降、沉积物供应和⽓候等因素控制下,造成相对海平⾯的升降变化及其与地层层序、层序内部不同级次单位的划分、分布规律;研究其相互之间的成因联系、界⾯特征和相带分布,以建⽴更精确的全球性地层年代对⽐、定量解释地层沉积史。
当与⽣物地层、构造分析等结合时,能提供以不整合⾯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界⾯为界的更精确的地层对⽐。
层序的基本模式是以不整合为边界,内部是由三个体系域组成(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位体系域),层序形成的控制因素主要有四个,即构造沉降、海平⾯升降运动、沉积物的供给和⽓候,层序的研究⽅法包括地震、露头和测井的综合应⽤。
层序地层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套相对独⽴的理论⽅法体系。
层序地层学(第三章)
![层序地层学(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5c6c020da300a6c30c229f10.png)
陆棚边缘体系域是在一个海平面相对上 升时形成的海退地层单元,它以逐渐减 弱的进积、继之以加积的准层序叠置样 式为特征。它上覆在前一层序的高位体 系域之上。陆棚边缘体系域是在陆棚外 部沉积的,自下而上岩相的垂向叠置有 加厚的趋势,沉积相逐渐由非海相向海 相转化,其顶部也可能有广泛的煤的沉 积。与高位体系域相反,陆棚边缘体系 域一般没有被广泛的河流沉积所覆盖。
(2)海侵体系域
海侵体系域底界为首次海泛面,顶界为最大海泛 面,由一系列较薄层的、不断向陆呈阶梯状后退的准 层序组构成。其水体向上不断加深,依次堆积的较新 的准层序向陆方向上超在层序边界之上。
海侵体系域完全是退积的,几乎没有前积沉积物, 主要的沉积体系有陆棚三角洲、滨岸平原、富煤的海 陆交互沉积、冲积和越岸冲积以及泻湖和湖泊沉积, 潮汐影响可能是广泛的。 海侵体系域较低位和高位体系域具有更低的砂泥 百分比值,因而它可构成广泛分布的盖层和烃源岩层, 现今世界大多数陆棚均被海侵体系域占据,主要的三 角洲都是陆棚三角洲,扇不太发育。河口湾、潮汐海、 障壁岛和泻湖都是常见的沉积体系,而深海沉积作用 主要为大陆斜坡滑塌形成的浊流沉积。
在实际工作中,在露头区或依据钻测 井资料是难以识别陆棚边缘体系域的, 这是因为它仅以一个隐藏的不整合面 或准层序叠置样式的变化将其与下伏 的高位体系域区分开来。也难以根据 露头资料和钻测井资料来表明海岸上 超向盆地方向的迁移。地震资料的分 辨率也不足以区分上超地层倾角的细 微变化。
•
•
密集段(Condensed section,凝缩层,缓慢沉积段)。
海侵体系域顶界同上覆高水位体系域底部的斜积层可能合并, 而且厚度非常薄,这种沉积即密集段。它缺少陆源物质,是由薄 层的半远洋或远洋沉积物所组成,分布于外陆架、大陆坡和深海 环境,含丰富的深水生物化石及与成岩作用有关的海绿石、黄铁 矿、菱铁矿、白云石、磷灰石及油页岩等。尽管密集段一般很薄, 沉积物聚集速率很低,且经历了很长时间,但其沉积作用却是连 续的。 凝缩层分布范围很大,可以由盆地延伸到陆棚,成薄层、稳定
陆相层序地层学应用中几个问题的讨论概要
![陆相层序地层学应用中几个问题的讨论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dcfcb1b5d1f34693daef3e34.png)
第21卷第2期石油实验地质Vol.21,No.21999年6月EXPERIMENTALPETROLEUMGEOLOGY Jun.,1999文章编号:1001-6112(1999)02-0104-06陆相层序地层学应用中几个问题的讨论游俊郑浚茂王德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摘要:层序地层学提出了一个等时地层对比的概念,即在等时框架下进行地层对比,使得地层对比更具有实际的地质意义。
随着陆相沉积盆地研究中层序地层学的引入,在国内引起了一些颇有争议的问题。
本文就层序地层学理论在陆相沉积盆地研究中的适应性问题、陆相层序成因和具体研究工作方法问题等作了有益的探讨,旨在促进国内陆相层序地层学的发展。
关键词:层序地层学;陆相沉积盆地;等时地层对比;层序中图分类号:P618.13;P53文献标识码:A层序地层学(SequenceStratigraphy)自1987年由B.Haq和P.Vail等人提出来以后,在国外引起强烈反响。
石油地质界对它的发展尤为关注。
国内在近几年也悄然兴起层序地层学研究的热潮。
但是,正如完美地描述了洋壳运动机制的板块构造理论在解释大陆动力学机制时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一样,层序地层学这一套从海相地层研究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如何应用到陆相沉积盆地的分析研究中去,也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生可供潜在的沉积物堆积的可容纳空间,相对海平面变化速率和沉积物供给速率决定了沉积盆地的几何形态,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高水位体系域(HST)、低水位体系域(LST)和陆架边缘体系域(SMST)等沉积体系域的产生、发展和变化。
表1层序形成4大控制因素及其作用Table1Fourfactorscontrollingsequence formationandtheirfunctions基本要素构造沉降主要控制作用可供沉积物堆积的空间地层和岩相分布模式沉积物充填和古水深沉积物类型1层序地层学理论基础及其生命力层序地层学是根据地震、钻井和露头资料进行地层分布形式、沉积环境和岩相特征综合解释的一门学科。
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f4b3c40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dd.png)
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地层学是石油勘探中的一个重要学科,而层序地层学作为地层学的一个分支,对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层序地层学主要研究不同地层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垂直演化规律,通过对地层的垂向变化进行精细刻画,能够为油气勘探提供更精确的靶层定位和有效储集层预测,从而降低勘探风险,提高勘探效率。
下面将从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应用技术以及典型案例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需要深入理解。
地层是地球上的一层层不同岩性和岩相的构成,而地层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地层的垂向演化规律。
层序地层学通过分析地层单元之间的沉积相对比,可以揭示河流、湖泊、海洋等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沉积规律,并根据沉积规律构建出层序地层模式。
这些层序地层模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质历史,预测地层储集潜力,从而指导油气勘探工作。
其次,层序地层学的应用技术也是油气勘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代勘探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获取更多的地层信息,而层序地层学正是利用这些地质信息来进行油气勘探的。
地震勘探是一种常用的技术手段,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路径和速度变化,可以得出地层的垂向变化情况。
此外,钻井资料和岩心分析也是层序地层学中常用的技术手段,通过分析钻井岩心和测井曲线,可以获得地层的物性数据,从而更准确地判断层序地层模式及其储集潜力。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应用案例。
在某个油气勘探区域,通过地震勘探和钻井资料分析,储量前景较好的靶层被初步确定。
然而,由于构造运动和岩性变化的影响,该靶层在地域范围内存在着垂向变化。
为了更好地预测储集层的空间分布和类型,层序地层学被引入进行精细刻画。
调查人员首先使用地震勘探技术获取该区域的地层结构图,然后使用钻井资料和岩心分析结果对地震图像进行验证。
通过对比分析地层单元之间的沉积相对比,研究人员发现靶层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序单元,并构建出相应的层序模式。
根据层序模式,研究人员可以准确预测储集层的位置和类型,从而为油气勘探提供更精准的指导。
第六章 陆相层序地层学
![第六章 陆相层序地层学](https://img.taocdn.com/s3/m/64d8775faf45b307e971972b.png)
第六章陆相层序地层学随着人们对盆地认识的深化以及油气地质学、沉积学、海洋地质学、海洋学、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和地球物理、同位素测年等技术的长足进展,知识的量变必然导致科学的革命(质变),层序地层学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全世界得到迅速发展和应用。
它作为一种成功的全球性理论,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以其概念的合理性和应用的可操作性,提供了一种更为精确的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边界,等时的地层格架内对地层进行对比、岩相古地理再造和勘探中钻前预测生储盖地层分布的有效方法。
它的出现在沉积学、地质学以及一切与沉积岩有关的科学领域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正如Vail所言,“层序地层学概念在沉积岩上的应用有可能提供一个完整统一的地层学概念,就像板块构造曾经提供了一个完整统一的构造概念一样。
层序地层学改变了分析世界地层记录的基本原则。
因此,它可能是地质学中的一次革命,它开创了了解地球历史的一个新阶段”。
层序地层学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仅有十年的历史,但我国的层序地层学工作者在引用海相层序地层学理论的基础上,对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有了创新性的进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第一节层序地层学发展历史虽然“层序”概念的提出(Sloss,1948),近乎与地层学一样古老,但层序地层学作为地层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则是近20多年来才发展起来的。
究其发展轨迹,它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概念萌芽阶段、孕育发展阶段和理论系统化阶段。
一、概念萌芽阶段(1948—1977)——层序概念建立阶段该阶段主要建立了层序地层学赖以发展的地质基础,包括以生物地层学、岩石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及动力地貌学为依据建立的一些层序。
其中以Sloss,Krumbein和Dapples(1948)同时提出的地层层序概念为标志。
Sloss等人将层序定义为“比群、大群或超群更高一级的单元,在一个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可以追踪,并且以区域的不整合面为界”。
1963年,Sloss等人将北美克拉通前寒武纪晚期至全新世地层划分成以区域不整合面为边界的六套地层层序(图l—1),并以北美印地安部落的名字对层序进行命名。
陆相层序地层学进展与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陆相层序地层学进展与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cde8267ddccda38366baf00.png)
第一作者简介:顾家裕,男,60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导),沉积储层、层序地层学 收稿日期:2004-09-13文章编号:0253-9985(2004)05-0484-07陆相层序地层学进展与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顾家裕,张兴阳(中国石油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摘要:陆相层序地层与被动大陆边缘海相层序地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陆相盆地沉积受多种因素控制,而且不同类型盆地的主要控制因素又各不相同,造就了陆相盆地沉积类型多、相变快、横向连续性差、纵向上层序厚度变化大,频繁的湖侵湖退使湖盆沉积垂向上韵律变化快;因此陆相层序地层的形成、结构和模式更为复杂,研究更为困难。
在研究与实践中,中国学者根据陆相盆地的边界特征、体系域边界特征、初始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是否有坡折带等因素,建立了符合中国盆地沉积实际的坳陷型盆地和断陷型盆地层序地层格架和模式。
控制陆相地层层序发育的因素主要是湖平面的变化、构造、气候、基准面的变化和物源的供给,特别是构造和气候显得十分重要,它们直接控制了湖平面的变化。
陆相地层层序研究的方法体系主要包括露头层序研究方法、实验观测和分析方法、测井层序地层分析、地震层序地层分析和层序地层的数值模拟方法。
在油气勘探中的区带勘探阶段、目标勘探阶段和开发阶段,层序地层学都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陆相层序地层;体系域;模式;勘探和开发;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TE111.3 文献标识码:AProgress in continental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its application in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Gu Jiayu,Zhang Xingyang(Petroleum Explor a tion and Develop ment Research Institute,PetroChina,Bei j ing)Abstract:Sedimentation in continental basins has been controlled by many factors and the main control factors in basins of different types are not the sa me.All these would lead to various sedimentation types,frequent facies changes,poor lateral continuity and large variation of sequence thickness.Frequent alternating of lake transgression and regres -sion results in frequent change of cyclothems.The formation,struc ture and model of continental sequence stratigraphy would,therefore,be more complex and more difficult to study.According to the boundary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cont-i nental basins and system tracts,initial and ma ximum flooding surfaces and existence of slope -break zone,Chinese geo-l ogists have established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 works and models of depression basin and faulted basin,which tally with the reality of basin fills in China.Development of continental stratigraphic sequence has mainly been controlled by lake level fluctuation,tectonic move ment,climate,base -level change and provenance supply,especially tectonic movement and climate are quite important,because they directly control the fluctuation of lake level.Methodologies for studying sequence stratigraphy in continental basins include outcrop sequence study,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logging and seismic sequence stratigraphic analyses,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Se -quence stratigraphy can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play exploration stage,prospect exploration stage and development stage.Key words:continental sequence stratigraphy;system tracts;model;exploration and develop ment;influence factor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根据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勘探实践总结,由EXXON 石油公司的研究人员[1]提出的,又经过众多地质科学家[2~8]的研究工作充实和完善的层序地层学理论体系和方法第25卷 第5期OIL &GAS GEOLOGY 2004年10月体系,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全世界得到迅速发展和应用。
陆相层序讲义地层学
![陆相层序讲义地层学](https://img.taocdn.com/s3/m/0168cf104028915f814dc220.png)
陆相层序地层学
一、经典层序地层学概念 二、陆相层序地层学的研究 三、陆相层序地层学与油气勘探
一、经典层序地层学概念
层序地层学—是根据露头、 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结合 有关沉积环境和岩相古地理解 释,对地层层序格架进行地质 综合解释的一门新兴学科。
目的与意义: 它是划分对比和分 析沉积岩的一种新方法,当它与生 物地层学及构造沉降分析相结合时, 便提供了一种更为精确的以不整合 面或与之可对比的整合面为边界的 年代地层格架(空间分布格局)、 岩相古地理再造和钻前油气盆地中 生储盖地层的预测。
凝缩层 (密集段)
主要为半深湖 -深 湖 相 泥 岩 或油页岩,生 物扰动构造、 水平虫孔、白 云岩结核或条 带较发育 由低幅、平缓 的测井曲线组 成(俗称泥脖 子) 一般为强振 幅、高连续反 射地震轴
T
2、
T
1、
T
1 1
一般可进行盆 地内追踪对比
最大湖泛时 期,即水进体 系域晚期至高 水位体系域早 期
限定,界面 与 上下为两套
建造体 露头
测井
界面之下为
地震
区域削截, 之上为大规
模上超
典型
T
5、
T
1 0
界面
及 空间 分布
可进行盆地 间区域追踪 对比
大的构造运
成 因 动 (面 ), 大
与
的盆地成因
产生 类型
表 2-1 各 级 层 序 及 其 界 面 特 征
超层序组 (二级)
超层序 (二级)
层序 (三级)
构造运动 幕、同一构 造应力场不 同阶段的产 物
基准面变化周 期的产物
体系域 (相 当 于 四
级) 可用初次主 湖泛面和最 大湖泛面等 所限定,具 一定的准层 序组叠加
层序地层学-第6章 陆相层序地层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层序地层学-第6章 陆相层序地层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https://img.taocdn.com/s3/m/082da2e9941ea76e58fa04e0.png)
B 双面耦合关系决定层序的构成
E D C B A
湖平面在A-C或C-E之间波动形成的层序由低位域、湖扩 域和高位域构成 湖平面在B-C或D-E之间波动形成的层序由湖扩域和高位 域构成
B 双面耦合关系决定层序的构成
B-C或D-E
A-C或C-E
湖平面在A-C或C-E之间波动形成的层序由低位域、湖扩 域和高位域构成 湖平面在B-C或D-E之间波动形成的层序由湖扩域和高位 域构成
C 双面耦合关系决定沉积体系的类型
② 断陷湖盆:
湖岸线在一级断 裂坡折波动: 湖泊体系、扇三 角洲近端砂砾岩、 湖底扇 湖岸线在二级断 裂坡折波动: 湖泊体系、扇三 角洲前缘砂质沉 积、湖底扇 湖岸线在三级断 裂坡折波动: 湖泊体系、湖底 扇体系
第二节 陆相盆地层序关键界面识别
1 2 3 4 5 6 地震识别标志 地层旋回的识别标志 测井相识别标志 岩相识别标志 古生物辅助识别标志 地球化学辅助识别标志 微量元素 地球化学和有机地球化学
低位域:由下切谷充填和冲积平原沉积构成; 湖扩域:富含浅水双壳类化石的浅湖相泥岩层厚 十余米,横向分布面积大,十分稳定 高位域:浅湖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至三角 洲废弃阶段的完整三角洲序列
2 坳陷浅水湖盆层序模式
以鄂尔多斯侏罗系延安组的典型研究为基础概括的大型 浅水湖盆层序构成模(据李思田 林畅松等,1995修改)
MLFS
SSIIIA
LST(LSW)
SSIIB
EST+HST
LST(LSW)
扇三角洲低位楔
永安镇断裂
短轴挠曲缓坡带层序模式
(C )缓坡 带模 式
SB
EST
EST HS T m fs
Ed l
层序地层学原理及应用
![层序地层学原理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348c67e5022aaea988f0f9f.png)
层序地层学原理及应用姜在兴李华启等编著第一部分层序地层学原理层序地层学就是一种划分、对比与分析沉积地层得新方法. 当与生物地层及构造沉降分析相结合时, 它提供了一种更精确得地质时代对比、古地理恢复与在钻井前预测油气储集岩、烃源岩与盖层得方法. 层序地层学概念在沉积地层上得应用有可能提供一个完整统一得地层概念,就象板块构造曾经提供了一个完整统一得构造概念一样。
层序地层学改变了分析世界地层记录得基本原则,打开了了解地球历史得一个新阶段,因此,它可能就是地质学中得一次革命。
从本质上说, 层序地层学分析提供了划分层序与体系域等时间地层单位组成得地层格架,这些层序与体系域与特定得沉积体系、岩相与油气分布有密切联系, 并形成于与海平面相对变化有关得基准面变化. 而这些变化表现为地震资料上得反射不连续性与测井、岩心及露头剖面上相带叠置方式得变化。
层序地层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得应用,有以下几方面原因:①消除了地层学中长期存在得年代地层与岩石地层单位及生物地层单位三重命名得混乱现象。
地震反射近似地逼近等时面本身,为地层得划分与对比(至少在准层序级以上)提供了有力得武器. 象板块构造学说提供了全球统一得构造概念一样,层序地层学也有可能提供一个全球统一得地层学格架与沉积作用格架。
②第一次提出了全球统一得成因地层划分方案(成因地层年表)。
过去人们根据某一或二项标志, 提出过地层划分方案(地层年表), 其中有古生物得、岩性得、放射性向位素年龄得、古地磁得方案等。
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从地层得成因与发展上进行研究,因此,出现了许多相互矛盾、无法解释得现象。
层序地层学通过对控制地层形成得四个要素(构造沉降、全球海平面升降、气候、沉积物供应)得综合分析,得出相对海平面(或基准面) 控制层序形成与发育得概念。
将层序内部与层序之间得成因联系确立下来,把地层学从描述性提高到有完整体系得理性阶段。
③建立了地层分布模式.层序地层学就是研究地层分布模式得一门科学, 它把层序定义为“顶、底以不整合或与这些不整合相应得整合为界得、成因上有联系得一套地层"。
层序地层理论与应用
![层序地层理论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a33bcf1ba300a6c30c229f5e.png)
4)标志沉积层或事件沉积(灾变、缺氧)
• 火山灰层 • 黑色页岩
5)生物演化界面
灾变性、生物组合变化
几种方法理论的比较
Exxon的层序地层--不整合面、对应的整合面
成因地层学(Galloway)-----最大的海泛面
Embery 的T-R旋回---------初始海进面 Cross 的高分辩层序地层----不整合面、无低位域
层序地层学
(Sequence Stratigraphy)
•层序地层学是当前地球科学中一门新兴的、研
究沉积盆地沉积地层和进行资源预测的重要理论和 方法体系。层序地层学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地震
地层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了相模式、沉积
体系、盆地分析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上世纪80年代
形成的一套完善的盆地充填分析的方法和理论体系,
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难点
1.陆相湖平面变化的敏感性; 2. 陆相湖盆分布的孤立性;
3.敞流湖盆与闭流湖盆的差别 ;
4.湖平面升降曲线的确定依据;
5.海侵的影响。
1.陆相湖平面变化的敏感性;
1)湖平面受构造控制;(上下.掀斜.走滑.断裂和地震 等)。 2)湖平面受气候控制;(长周期.短周期.年.季节和甚 至干旱的月份)。 3)湖平面受物源控制;(剥蚀的难易.多少.流路的变 化.堆积后的改道.洪水的决口等)。
主要作用营力:波浪、潮汐、海流、风暴、海底火山等;
沉积范围:海岸带、陆架、陆坡、深海,横向穿越距离 数十米至数百千米; 沉积层横向连续性:横向延伸距离大,连续性好;
主要受大陆水流、波浪、潮流等影响;
冲积扇区、河流沉积区、湖泊沉积区;
(包括滨湖、浅湖、深湖区),沉积范围相对窄; 横向延伸距离较短,连续性较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断陷型湖盆层序地层模式与隐蔽圈闭断陷型朔盆的生成发展受控于盆地边界的同生大断裂活动。
若盆地两侧均发育边界同生断层.则形成地堑型陆相盆地;苦亨地地一侧存在阶段性活动的边界同生断层,则形成箕状型陆相盆。
断陷型濒盆由于向生断层酌发肯一股可识别出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及岗位体系域,同一体系域内陡坡带、深洼区及缓坡带的沉积层序特补gf足下同。
低位体系域沉积时,较大面积山露地友,陆源沉积物被搬运到盆地内形成储集性较好的浊积砂体(图5—3),盆地陡坡的冲积扇或扇二角洲砂体的粒度粗、结构混杂,储集韧性较差盆地缓坡河流沉积的是在湖侵体系域早期,内早期河流Dt积物被湖浪改造而充填形成的分选好、泥质含量少、侧向变化快的砂体*易形成地层圈闭。
低位体系域往往不具有品质良好的烃源岩(表5湖侵体系域发育品质良好的烃源岩,即生油凝缩段。
盆地缓坡发育滨浅湖或水进式三角洲砂体储层,它与湖侵体系域的期泛泥岩间互构成良好储盖组合的储层。
陡坡发有的洪水型浊积扇砂体直接被沉积在较深水暗色泥省之中,形成良好的岩性圈闭。
高位体系域发育早期的盆地深洼区发育色暗质纯、分布相对较r的烃源岩(表5—2)c 高位体系域发育的晚期,在盆地缓坡发育河控型二角洲,在湖盆陡坡发育扇三角训,在盆地的断垒带之上发育沿长轴方向分布的三角训,在盆地深洼区发言滑塌型浊积朗(图5—3)。
岗位体系域是某——层序户储集砂体最为发育、储集物性最好、油气资源量最多的层段。
序地层学与隐蔽圈闭预测以河南泌阳凹陷为例陈文学姜在兴鲜本忠善邱隆伟操应长”第二节应用层序地层学预测隐蔽油气藏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一、相关理论1层序地层界面的级别及成因意义层序地层学对地层单元的划分具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不同级别的层序地层单元之间以不同级别的层序地层界面为界。
层序地层单元划分的规模可以从层序、体系域、准层序组、准层序到纹层、纹层组、岩层及岩层组等。
小规模的层序地层单元,如纹层、纹层组及岩层、岩层组等,可以作为各类沉积体的基本组成单位;而准层序、准层序组以及体系域、层序等更大规模的层序地层单元的重要意义则在J:它们能够记录地质历史上海平面的周期性升降变化或海水的周期性进退。
与梅相沉积类似,陆相地层中各级别的层序地层界面主要是由于相对湖平面的周期性升降变化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层序地层界面代表了不同规模的湖泛或湖退事件。
相对湖平面升降变化成为控制层序发育的最重要因素,频繁而又有规律的周期性湖平面变化运动中保留下来的各种级别的时间界面,是层序地层研究的主要对象,通过对这些界面的识别,可以进而研究夹持其中的地层特征及分布o2.层序地层单元与油气生成、聚集的各遍关系层序地层学的新理论、新方法使人们能够更精确地对比地质时代.并在钻前预测储层、生油岩和盖层,对勘探和开发岩性圈闭中的油气藏尤为有效。
层序在充填形成的不同时期或不同的沉积体系域有不同的无填特征,因此.在个同阶段层序的沉积无填对油气形成和聚集有不同的作用和影响。
陆相盆地构造复杂,只有近物源、多物源的特征,沉积旋回周期相对较短,从而决定了湖盆中沉积和层序充填方式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不同的沉积背景和不同的构造活动带都具有不同的层序地层模式。
层序地层学理论认为,层序地层单元与汕气寸、铝、盖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地,在一个完整的层序中,低仿体系域储层最发育v共次是向作体系域,湖侵域较差c从烃源岩的角度讲,认为一个层序中位于最大湖泛面附近的密集段具有较损的生油能力,极与可能成为高效烃源岩c但是陆相地层与海相地层又存在着较入的关异,特别是像泌阳凹陷这样规模较小的内陆沉积盆地,它们的沉积过程基本不受海侵的影响*而且,在大多数这种类型的盆地中,近物源、多物源的特点决定了它们的沉积具有粗跨屑物质发育的特点。
因此,在泌阳凹陷中储集砂体一般4t会作为地层含油性的决定因素,旧/L油炭的质量、成熟度和数量,砂体的储集性能和盖层的有效性以及它们之间的时空关系则显得更为更要。
同外海相地层油气勘探表明,低位体系成冲的低位扇、盆底扇通常是隐蔽油气勘探的重要白标,它们与上下及侧向的深海泥省一起构成有利的/E、储、盖组合,形成地层团闭油气藏。
斜坡扇中的堤岸一水道组合,pJ以被海近时期的泥岩覆盖,成为有利的勘探对象。
海侵体系域在物源供给充足的条件下,也可以形成有利的储层.海侵体系域最土要的意义在f它提供了良好的公油岩。
高水位时期则以大型二角洲的进积型沉以为土,与二角洲有关的圈闭类型是主要的勘探目标。
与此类似,在陆相地层中,低水伎朗湖条岸线以上叮以发育冲积扇、水下分流河道及下切沟道等沉积类型,岸续之下发台小现模(扇)二角洲,层序充填以低水位扇向凹陷方向逐级前积为特征,多形成进积式、加积式准尼序组充填。
湖侵期主要形成水进型扇i角洲,远端发育浊积扇沉积及较棵湖扼者沉积,层序充填以州信陷边缘方向超覆为主,发育退积式准层序组。
高水位朗沉以体系则以水退型扇二角洲的发育为持征,前端发育滑场浊积扇,发育加积、弱进积式淮层序组,晚期也可能出现可流砷积扇沉积。
3 影响油气藏形成的主要地质因素根据石油地质学理论,油气蔽的形成需要柯生、储、盖、圈、运用等必要条件c 油气一Ll聚集成藏,能否存留到现今成为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藏,则土要取决于保存条件的优劣。
在油气藏形成的过程中,成熟的生油岩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先决条件.它是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c在一个层序中,一般情况下生油岩主要发育企汹涅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的中、下部,而位于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之间的生油岩密集段往体形成整个沉积层序中最有利的牛油岩层段。
有利的储层是泊气成藏的又一关键因素,它僵括邻近/L油岩或伦于生油岩之1:或各之下的储层及与之连通的异地储层G前者为油气初次运秽提供排替的场所,区可以作为直接的储层或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后者可作为油气保存的最终场所c地居中有效的团闭可能会成为油气成藏的最终场所,圈闭的形成可以足构造的,也可以是地层的,层序中沉积体系域的发育往往决定地层圈闭分布,W地层圈闭在油气勘探并发中具有与构造圈闭同等重要的地位,其至在世界上很多巴开发的油气田中,地层困闭的比重远达坦过了构造成因的圈闭c从成熟的/E油岩中诽替出的泊气要顺利到达聚集场所就必须有合炊的运移通道,它们可以是连通的砂岩层、开启性的断层面或不整合面等。
油气藏的保存条件个仅决定于区域性盖层的质量,也包括长期的地质过程中构造作用对已经形成的油气藏的此造和破坏。
4层序地房学用于该区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总结在实际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总结tll层序地层学月于泌阳凹陷几类隐蔽油气藏成藏条件分析的方法。
(1)断层切河谷在本地区研究过程中,百光进行全区层厅地层学利沉积体系研究,然庸对各个地区不同层位泊气藏的成减条件和成藏类型进行更新解析,认为在厂切沟道发育地带,河道砂体的条带分布和横切河道砂体断层的发育是形成断层一岩性复合油气藏的最关键条件。
这种成藏条件可形象地概括为“断层切香肠”成藏论。
根据这一认识,我们在泌阳凹陷中孙岗、下二门地区提出/三个日标区和一个具体探并并仿。
(2)斜坡带初次湖泛回封盖成藏盆地内不同的构造传置,层序地层单元的分市、充填模式不同,其对油气蔽形成与分布的影IlIh与作用也不同。
低位体系域往往发育进积式准层序组,它们向盆地方向终止于较深水泥岩中,向盆地边缘终止于初次湖泛面、沉积间断面或微不整合。
经过对孙岗—下二门地区的研究rV以看出,该区油气减的分布明显受到初次湖泛6J的控制与影响,丰要的含油层段集中分布在层序II(Ehllv)初次湖泛面附近,即低位体系域的上部。
陆相屁序在低水位时期主要发育进积式、加积式准层序组,低位体系域的台油性往往受到初次湖泛而的控制。
在盆地边缘初次湖泛面超覆范围以外,由寸:缺乏有效的封盖层而导致油气不能聚集成减。
在这种汕气藏类型中,初次湖泛面决定了盖层的有效性,而沉积相带决定了储层的分布c在对泌阳凹陷孙岗一下二门地区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了一类特殊的初泛而封堵成藏类型——下切沟道前积河道砂体初泛面封培型油藏* 通过对下切沟道形成机制和无填过程的深人研究,发现在层序III低佐域下切构道中发育的犯道砂体在亢填方式上表现出明显的“前积。
现象——顺源堆积。
这种低位域时期发育的前积砂体顶面被湖侵域发育初期形成的初泛面所覆盖而形成对油气的遮挡,侧向上又明显受控于下切沟道砂体自然的侧向尖灭,极易形成岩件圈闭。
同时,这种砂体下倾方向深人湖泊中央的油源区,自身具有良好的储案和运移性能.可U充当运移通道,有利于对袖气的捕获,并且初次湖泛面为优良盖层,具有效好的遮挡条件.所以这种“前积体”极易形成一种特殊的隐蔽油气藏类型——“前积体”油藏。
在本区预测的这种油藏类型属于一种新的油藏类型.虽然有待十进一步认识和验证,存在一定的勘探风险,但它对于扩大勘探领域、丰富泊气藏理论都具有—定的价值,值得进一步探亲。
(3)斜坡带湖侵体系域超覆尖灭——超覆型地层油气藏的形成在尼序发育的湖侵时期.一般发育迟积式准层序组,推层序的分布以向盆地边缘的不断上越为特征。
此类层序边界之上,砂体超覆不整合面被湖侵期沉积的稳定泥岩所覆盖,形成了良好的封盖条件。
在这种沉积背景下,砂体可能向盆地边缘上超,形成垂向上有上覆湖泛的泥岩封盖,侧向上由不整合遮挡的超覆型油气减c在北部缓坡带王集地区过E154、B218井的地震利面上,层序I\II湖侵体系域中r:超反射特征就属于这种类型。
砂体向盆地方向终止于半深湖泥岩,向状地边缘终止于不整合。
在各个层序的湖侵域时期,伴随着湖水的快速上涨北坡带友现出较大规模的“超覆”现象。
其中,层序I湖良体系域(基本相当32Kh3v[、vII)发育的起覆体规模最大。
这种超覆砂体在特殊的构造背景下,成藏条件优越,易于形成超覆地层油气藏c(4)斜坡带下倾方向滑塌或浊积砂体岩性尖灭——透镜体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在湖浸期和高水位早中期,斜坡地带一般发育退积式或加积式准层序。
伴随着岸线的后退,沉积物友斜坡k的堆积使得斜坡坡度逐渐大下沉积坡度,在这种情况下,当受到地震、风暴浪等外界因素的激发,斜坡上尚未凶结成岩的沉积物就会发生滑塌形成浊流.进人较深湖区.发生再沉积作用,形成老件尖灭改省件透镜体c如果有浊流沟迈发育,也可以形成良好的沟道砂体。
这些沉积子:深湖背景中的砂砾岩体,被非渗透性的深湖泥岩所围限,可以形成自生自储的岩件佃气披。
该类型的油’h藏么泌阳山陷东南部地区已有发现,但数量较少,仅在B103、B101并处儿叫/这种土要受岩性尖大控制的透镜体油减c 另外,化低水位时期发言于斜坡带外缘26低位扇扇体也具有形成岩性尖大油藏的优越条件。
通过木区层序地层学研究,在层序III的低位域小发现了两个低位扇沉积体,这是在该区突破岩性汕城勘探的重点地区,(5)层厅界面之下不整合遮挡不整合面遮挡型圈闭或汕气藏上耍发育于层序边界之下的高位体系域c这种类型的泊气藏主要分布于湖盆边缘地带不整合界面发育的地区,近积式三角洲砂体向上常形成顶超,向厂终止于前三角洲泥岩,顶部由于湖平面厂降形成沉积间断面或不整合面,在下次沏泛过程中又被湖侵体系域稳定泥岩覆盖,在不整合面的9Z合下形成Y良好的封堵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