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重要报纸与报人
著名新闻人王芸生的系统介绍
报人——王芸生我作为一份民间报纸的发言人,要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我才有独立的发言权,我才有资格说真话,对国民党才能嬉笑怒骂。
同时,待国共双方都必须一样,是我一贯的原则。
王芸生(l901一1980),原名德鹏,天津人。
,“芸生”这个名字是进天津《商报》当总编辑时介绍人信口说出来的,他将之解释为:“芸生者,芸芸众生之谓也。
”他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我国卓越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
王芸生1901年9月26日出生在天津郊区,早年家贫,曾在天津当学徒。
他酷爱读书,尤其对报纸有兴趣,早年曾在《益世报》副刊发表过《新新年致旧新年书》。
1925年五卅运动中,24岁的王芸生和天津各洋行的青年员工发起组织"天津洋务华员工会",被推为宣传部长,主编工会的周刊,因鼓动爱国情绪,进行反帝宣传而受通缉,1926年3月被迫停刊,南走上海,任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都副秘书长,同时与共产党人先后主办《亦是》、《猛进》等周刊与《和平日报》。
1926年底回天津,任国民党天津市党部宣传部副部长,经常给《华北新闻》写社论。
1928年,天津《商报》请他担任总编辑。
从此,这个茶叶铺的小伙计、洋行职员、职业革命者,终于正式开始了他的新闻生涯。
王芸生是《大公报》的总编辑,在《大公报》的历史上,王芸生算是第二代人物,比起《大公报》的创始人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来,他算是晚一辈的人,但由于王芸生前后生活在两个不同的时代,研究《大公报》的消亡,王芸生最有代表性。
《大公报》的前3位创始人,除张季鸾1941年逝世外,其余两位都离开了大陆,留下来的王芸生,成了这一代报人中一个失望的典型。
提起王芸生,马上都会联想到《大公报》,人们称他与《大公报》,“盖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可见王芸生与《大公报》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王芸生1929年8月22日应《大公报》总编张季鸾之请进入《大公报》,成为一名职业新闻记者,从此他的一生就和《大公报》。
1935年他一跃成为《大公报》编辑主任,仅在张季鸾、胡政之之下。
新闻史简要线索
新闻史简要线索复习心得:书中重要文献、著名人物、优秀作品、重大事件以及重要的新闻思想与工作经验是学习中国新闻史要掌握的重要内容。
(呵呵,好象是废话,大家都知道的嘛)一般来说,中国新闻史教材都是以当时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为大纲来编写的,如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统治、五四运动、中共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新中国成立和发展等。
新闻史简要线索具体内容包括:(1) 唐、宋、元、明和清朝的官报以及宋朝和清朝的小报。
(2) 外人在华的新闻活动。
外人创办的报刊有中文宗教报刊,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有英文商业报纸,如《字林西报》、有中文商业报纸,如《申报》、也有中文或英文的政治性报刊,如英文的《香港公报》等。
(3) 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新闻活动。
维新派的办报热潮出现在19世纪90年代,这是国人的第一次办报**,出版有北京的《中外纪闻》、上海的《强学报》和《时务报》等,但在慈禧发动政变之后,维新派在国内陷于沉寂并逃到海外办报。
革命派创办的报纸始于《中国日报》,武昌起义后革命派执掌政权,引发了国人的第二次办报**。
但这个政权最终遭受重大挫折,为袁世凯所掌控,国人办报陷于低潮。
(4)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活动。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活动可以追溯到五四运动后,那时中共在筹建的过程中就改组了《新青年》,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和工人报刊等。
中共的新闻活动是与其革命活动紧密相联的,因此,我们可以以中共革命活动地点的转移为切入点来把握其新闻活动,即:上海(中共成立)→武汉(上海“4.12”蒋介石政变后迁移至此,“7.15”汪精卫政变后转入“地下”)。
大革命失败后:江西瑞金(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成立)→延安(长征至此)→北平(解放战争胜利后)。
这期间中共先后创办了《向导》、《热血日报》、《红色中华》、《新中华报》、《解放日报》和《人民日报》等一些在历史占有重要地位的报刊和地下报刊,如《布尔什维克》等。
中国新闻史笔记 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笔记重点名词解释答题要点分析※名词解释(或简述)。
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首先,要回答出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
第二,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即可)。
第三,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
第四,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
(二)关于人物:首先,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
第二,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
第三,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
第四,代表着作。
(三)关于事件:首先,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
第二,何时何地,涉及何人。
第三,起因、经过、影响。
※重点名词解释1.着名报刊(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
它于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办,为一份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
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2)、《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
但宗教以不再是最最重要部分,大量篇幅用于宣讲伦理道德及宣扬西方科学文化(亦不再仅限于天文,而是扩展到机械、医学、地理等实用知识)。
该刊1835年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续办,1838年停刊。
(3)、《遐尔贯珍》: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中国古代新闻史人物汇总
王韬(1828—1897):中国近代报刊政论家。
江苏吴县(今苏州)人。
原名利宾,又名瀚,字懒今。
出身乡塾家庭,自幼苦读经史。
18岁中秀才。
旋因乡试不中,弃八股,转治经世致用之学。
1849年受聘英传教士麦都思所办的上海墨海书馆,协助艾约瑟、伟烈亚力等译西方自然科学等书籍,并参与《六合丛谈》的编撰。
1862年返乡省亲时,具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苏福省民政长官,多所谋画。
事发后早清政府缉捕,得上海英国领事馆庇护逃亡香港。
自此更名韬,字仲弢,又字紫诠,笔名天南遁叟等。
居香港后,在英华书院协助英传教士理雅各译中国经书为英文,并于1864年主编罗郎也主办的《近事编录》。
1867年冬,应理雅各邀,旅英三年,两度访法,加深了对西学与西方时事政治的了解,改良思想有所发展。
返港后为《华字日报》等报刊撰稿。
他编译的《普法战纪》在该报连载。
1871年与友人集资收购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成立中华印务总局。
1874年和黄胜合作出版《循环日报》,任该报主笔10年。
在任主笔的头两年中,撰写大量政论,评论中外时事政治,鼓吹强中攘外,变法自强,成为中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
其政论文风不拘一格,有所创新。
1879年曾游日本。
1884年获李鸿章默许,返沪定居。
1885年开设弢园书局。
1886年出任上海格致书院掌院。
继续为《申报》、《万国公报》等报刊撰文。
1897年5月病逝。
著述颇丰。
其中《弢园文录外编》一书所收多为报刊政论,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彭翼仲(1864—1921):中国近代报人。
名诒孙,字翼仲。
江苏苏州人。
出身官宦世家,做过通判一类小官。
长期客居北京。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期间,在街头当过摊贩,因而对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疾苦有所了解和同情。
1902年开始报馆生涯,历经坎坷。
一生办过3种报:1902年6月23日创办《启蒙画报》;1904年8月16日创办《京话日报》;同年12月7日创办《中华报》,都在北京出版。
其中以《京话日报》影响最大,是当时北京第一家销数逾万份的报纸。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中文月刊,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
米怜任主编,另一位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主要撰稿人,中国刻工梁发是米怜的只要助手。
作为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
1812年12月,报纸因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
2、《蜜蜂华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葡萄牙文,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创刊、出版。
该报是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创办的政府机关报,一年后因为执政党被推翻而被查封。
3、《广州纪录报》:中国第一份英文报纸,1827年11月8日在广州创刊。
该报由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出资创办,美国商人伍德为第一任编辑,撰稿人有马礼逊、施赖德。
是一张商业性报纸,但也广泛刊登时事新闻和平论,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关心中国新闻,曾竭力为鸦片贸易辩护,主张英国政府对中国持强硬政策。
4、《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188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
是一份宗教性质报刊,但刊载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居次。
该报大量介绍西方、东南亚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在宣传策略上,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吻合。
5、《香港公报》:即《香港钞报》,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1841年5月1日创刊。
6、《德臣报》:香港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德报纸,1845-1974,历史129年。
创办人兼主笔是英国出版商肖德锐,英商德臣也参与创办事宜,后独家拥有该报产权。
该报持亲政府态度,曾获得刊印香港政府公报德合同,成为官方出版机构。
7、《孖剌报》:香港最早德英文日报,1857年创刊,创办人和首任主编是美国人赖登。
该报在政治上对港英政府基本上持批评态度,1941年因日本侵占香港后停刊。
中国新闻传播史梁启超的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梁启超的名词解释摘要:一、梁启超简介二、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1.民众报刊思想2.办报救国思想3.党性新闻思想三、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贡献1.创办新型报纸2.推动新闻改革3.培养新闻人才四、梁启超的名词解释1.民众报刊2.办报救国3.党性新闻4.新闻启蒙正文:一、梁启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不仅是戊戌变法的主要领袖之一,而且在新闻传播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活动始于戊戌变法时期,他主张通过新闻媒体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推动社会进步。
二、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1.民众报刊思想梁启超认为,民众报刊是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载体。
他主张办报应以民众为中心,关注民众的利益和需求,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社会的作用。
在他的倡导下,民众报刊逐渐成为我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办报救国思想梁启超提出的办报救国思想,强调新闻媒体在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办报不仅是传播信息的手段,更是抵抗外敌、振兴民族的精神武器。
通过宣传民族优秀文化、倡导民主自由、推动教育改革等途径,办报救国思想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3.党性新闻思想梁启超主张新闻事业要有党性,即要坚持真理、公正无私。
他认为,新闻媒体应当成为党的事业的忠实代表,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这一思想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贡献1.创办新型报纸梁启超先后创办了《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新型报纸,推动了中国新闻事业的革新。
这些报纸以民众为中心,关注国家时事,倡导民主、科学、自由的新思想,深受读者喜爱。
2.推动新闻改革梁启超在新闻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新闻改革。
他主张新闻媒体要客观公正、真实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时事,提倡新闻评论的独立性,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新史时间轴
·中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
·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国人自办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的(1874——1959)
1879
3月,《益闻录》创刊
主编李杕,第一个担任外国教会报刊主编的中国人
《文汇报》创刊于上海,英商克拉克,1930年并入英文版《大美晚报》
1872
《申报》《续沪北竹枝词》“忏情生”
当时最有影响的通讯社
《民国日报》在上海创刊,发起人陈其美,总编辑叶楚伧,经理兼编辑邵力子
1917
《甲寅日刊》在北京创刊,章士钊创办并任主编
1918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运用报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标志
10.1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
我国的第一个新闻学术研究团体
1920
《新青年》改组,开辟‘俄罗斯研究’专栏
李大钊撰文首次介绍列宁的著作
11.7《共产党》月刊创刊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的刊物
10.3《劳动者》创刊·广州共产主义小组
曾以《劳动歌》为题刊登过我国最早《国际歌》中译文
9月,上海圣约翰大学“报学系”建立
中国最早的新闻系,1952年院系调整并入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
中国新闻史大事记时间轴1638明末崇祯年间中国报纸开始使用活字印刷1815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英国传教近代报刊史第一份中文报刊1822912蜜蜂华报澳门教会领袖安东尼葡文澳门第一份在华出版的外文报纸1823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在巴达维亚创刊英传教士麦都思主编1828天下新闻英国人吉德最早采用活版印刷的中文报纸1827广州纪录报中国境内第一份英文报刊1832中国丛报禆治文美国传教士外文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1833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广州普鲁士教士郭士立中国境内第一张中文近代报刊新闻纸略论中国近代报刊第一篇论述西方报纸的专文1837依泾杂说澳门创刊是第一个中英文合刊的刊物1838各国消息在广州创刊英传教士麦都思主编1839广州纪录报迁澳门1843年迁香港改为香港纪录报1841香港公报澳门英文马儒香港第一份近代报刊1842中国之友在澳门创刊1843广州纪录报由澳门迁香港改为香港纪录报1845影响最大的英文报刊184519741850北华捷报英国商人奚安门上海第一份外文报刊1853遐迩贯珍香港最早的中文刊物中国境内第一份用铅字印刷的中文刊物1857六合丛谈上海地区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香港中外新报中国的第一家以商业新闻为中心的报纸前身是香港船头货价报孖剌报香港英国商人孖剌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英文日报1861上海新报上海的第一张中文商业报纸1864字林洋行主办字林西报在上海出版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英文日报1865中外新闻七日录广州湛约1866字林西报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186895万国公报美国教士林乐知上海鸦片战争后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大的宗教报刊1868188318891907最早讲马克思和资本论介绍到中国1871中外新闻七日报创刊于香港为香港华字日报的前身1872430申报美查创办于上上海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中文日报第一任主笔蒋芷湘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成舍我
成舍我和他的“三个世界”个人简介成舍我(1898,8,28-1991,4,1),中国著名报人,在中国新闻史上享有很高声望与影响。
原名成勋,后名成平,舍我为其笔名。
湖南湘乡籍人,出生于南京。
从1913年他为安庆《民岩报》撰稿,到1988年在台北创办、《台湾立报》,直至1991年去世,从事新闻业近77年,一生参与创办媒体、刊物近20家,直接创办12家,遭遇挫折无数,也是个人力量从事新闻教育事业最长、影响重大的新闻教育家。
经历1924年起,先后创办《世界晚报》(北京),《民主报》(南京),《立报》(上海),《香港立报》等,在新闻界影响强烈,成舍我打响名号的就是他第一份报纸:《世界晚报》。
当时因为报社立场公正不阿、言论公正,加上消息灵通正确,不畏强权暴力,完全做到民众喉舌之功能,所以民众都非常喜爱和支持,报纸销路极佳。
后出任国民参政员。
1945年在重庆创办《世界日报》。
1947年被选为“立法委员”。
1952年由香港去台湾,执教于政治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东海大学。
成舍我办《世界晚报》时,为了节俭,报馆就设在手帕胡同35号自家住宅。
此时他已成家,妻子是他的好帮手。
就在晚报声誉益隆之际,他踌躇满志,已经在筹划着创办《世界日报》了。
1925年2月10日,《世界日报》以对开四版(两个月后增至对开八版)创刊,社址迁至石驸马大街90号。
日报宗旨一如其旧,不改初衷,以夹叙夹议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文章见长。
日报问世不久,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该报陆续刊载许多揭露新闻,并募捐援助上海罢工工人。
6月10日发表署名“舍我”的时评《沪案唯一之目标》,主张惩凶、赔偿。
次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日报以大量篇幅刊登了有关惨案的新闻和照片,发表了署名“舍我”的时评《段政府尚不知悔祸耶》,在谴责军阀当局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同时,提出了段祺瑞政府引咎辞职、惩办凶手和抚恤死难者三项要求。
这些时评喊出了时代的声音。
1955年创办世界新闻职业学校,后升格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现名世新大学),创办宗旨是为了“改进中国新闻事业及训练手脑交用之新闻人才”,并设立了成舍我先生师资培育奖学金。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邸报】“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报”字,可见它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
【横三民】袁世凯假共和之名行专政之实的面目日益显露,《民权报》、《民国新闻》、《中华民报》这三份报纸因同年创办,报名中均有一个"民"字,且均以反袁世凯态度坚决、言论激烈著称,被并成为“横三民”。
【时务文体】“时务文体”是一种新型的报章文体。
维新运动前,报刊上流行的仍是一种八股文和桐城派古文相结合的混合文体。
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利用报刊极力倡导变法,议论时政,一种新文体应运而生。
由于这类政论文章多以“时务”为内容,且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所载文章为代表,故称“时务文体”。
【西北通讯】范长江的通讯不同于一般的旅行通讯,它主要以政治局势为报道对象。
他以旅行记者的身份到西北地区考察旅行,将见闻以通讯形式发表在《大公报》上,这些通讯打破了蒋介石的新闻封锁,向广大读者介绍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真实面貌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形象,宣传了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
【远生通讯】黄远生是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新闻采访和新闻通讯写作而负有盛名,是中国报纸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开拓者。
他创造了一种新的报刊文体-新闻通讯。
因此种文体始于1912年初《申报》上以“远生”署名的“北京通讯”,故称“远生通讯”。
【四大副刊】到五四时期,报纸副刊改变消闲性质,成为介绍新文艺、新知识、新思想的园地。
在这方面最有影响的是“四大副刊”:《晨报副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京报副刊》和《时事新报》副刊《学灯》。
中外新闻史主要报刊汇总表
1937年8月24日 上海
社长郭沫若 总编辑夏衍
《抗战》3日刊
1937年8月19日 上海
邹韬奋
《群众》(周刊) 《新华日报》
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 区公开出版的第一份 1937年12月11日 汉口 刊物 中共国民党统治区公 开出版的第一份机关 1938年1月11日 汉口 报
《新华日报》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 后迁往重庆
《每日译报》(《译报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 一张报纸
1937年12月9日
上海
上海“孤 岛”时期
报刊
夏衍
《文汇报》 《时代》
1938年1月25日 上海
严礼宝
中国共产党用“ 苏商”名义出版
报刊名 《法兰克福周报》
《新到新闻》
《莱比锡新闻》 《每日新闻》 《法国新闻》
《国内外公共事件》
性质 近代报纸的雏形、世 界上第一家真正的报
1903年2月17日 日
本 东京
1903年2月22日 日
本 东京
1903年4月27日 日
本 东京
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 1902年12月29日 上
第一个革命报刊
海
1903年8月
上海
湖南留日同乡会 湖北留日同乡会 浙江留日同乡会 直隶留日同乡会 江苏留日同乡会
翼 主编 章士钊主编
1903年12月
上海
王小徐、蔡元培 先后担任主编
1919年7月21日
周恩来
★
《共产党》
半公开的大型理论刊 物
1920年11月7日
中共上海发起组 创办,李达主编
《劳动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通俗的小型工人出版 物
1920年8月15日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大事件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大事件中国新闻传播史上出现了许多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对于中国媒体行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着重介绍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
一、《新青年》创刊《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这份杂志由陈独秀创办,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宣传平台。
通过《新青年》的发行,中国的文化界开始探索以科学、民主、进步为导向的新思潮。
二、解放军报创刊解放军报的创刊是中国媒体史上重要的一步。
这份报纸成立于1946年,并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兵学习、宣传和指导的重要媒体机构。
解放军报的创刊开创了军队媒体的先河,为中国媒体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新华社成立新华社于1931年成立,是中国最重要的新闻机构之一。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闻事业从民族解放的阶段进入到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新华社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权威性,曾经报道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
四、《人民日报》创刊《人民日报》的创刊是中国传媒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它成立于1948年,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央机关报。
《人民日报》的创刊改变了过去中国媒体行业政治性很强的局面,转而追求理性、准确和多元的报道,为中国媒体走向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五、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的普及对于中国新闻传播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范围大大扩大,为公众获取新闻消息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同时,互联网也为公众参与新闻评论和互动提供了平台,推动了媒体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六、十九大精神的宣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的又一重大事件。
这次会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给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了重要影响。
各大媒体广泛宣传了十九大的精神,引导了社会舆论,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总结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的这些重大事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通过这些事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媒体行业的发展脉络,以及各个阶段媒体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重点知识概要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重点知识概要拟写者:新闻学部孙铁本篇资料根据张老师圈画,由本人整理。
但由于一些局限性,答案不尽完整,若同学们发现什么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我会予以改正,再及时通知大家。
一、填空1.中国第一个新闻记者:黄远生(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2.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3.新青年的创办人:陈独秀4.《晋察冀日报》的主笔:邓拓5.国民党三大新闻机构:《中央日报》、中央社、中央广播电台6.民国初期的著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7.《时务报》主笔:梁启超8.古代报纸产生于哪个时期:唐代9.《申报》副刊:“自由谈”10.邹韬奋主办的什么报刊:《生活》周刊11.我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12.《大公报》的著名记者:范长江(萧乾、杨刚、子冈、徐盈、孟秋江、朱启平等)13.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4.中国古代合法民间报纸:《申报》、《新闻报》、《循环日报》、《新青年》。
15.《中国的西北角》的作者:范长江16.新闻学三大奠基之作:《中国报学史》、《新闻学》、《实际应用新闻学》17.客里空是谁?客里空”是苏联一九四二年出版的剧本《前线》中的一个角色——前线特派记者。
“客里空”原文意为“喜欢乱嚷的人”,或“好吹嘘的人”、“绕舌者”。
后来,“客里空”就成了弄虚作假的资产阶级恶劣文风的代名词了。
18.“竖三民”是哪些:于右任创办的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
二、名词解释1.邸报:“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报”字,可见它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宋朝,是古人对封建官报最经常使用的一种称呼。
2.邵飘萍:邵飘萍(1886—1926),浙江东阳人,革命烈士,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
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系列(三)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说明:1、主要参考教材:《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一、名词解释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二)关于人物:(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4)代表著作(三)关于事件:(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3)起因、经过、影响二、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木铎2、露布(99传名)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00新名)7、邸报8、小报(90名)9、民间报房10、《急选报》(98名)11、《万历邸钞》(02名)12、《天变邸抄》13、揭帖14、旗报和牌报15、报房京报16、辕门抄二、简述题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01新)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01传)3、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情况。
(99新)4、中国古代民间报房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815-1873)(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2、《蜜蜂华报》3、《广州纪录报》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5、《香港公报》6、《德臣报》7、《孖刺报》8、《遐尔贯珍》(99新名)9、《香港船头货价纸》10、《字林西报》(99传名)11、《六合丛谈》12、《万国公报》13、《上海新报》14、《申报》15、《新闻报》16、《京津泰晤士报》17、《中西见闻录》二、简述题1、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外人在华办报活动。
报纸发展史
17.《中国女报》:《中国女报》于1907年1月在上海创刊,通俗月刊,由秋瑾创办并自任主编兼发行人。
该报以妇女为主要读者对象,以争女权、争独立、争解放为宗旨,把提倡女权和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相结合,出版了两期即由因秋瑾被捕就义停刊。
18.《神州日报》:是于右任创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1907年4月2日创刊于上海。
地位:①填补了上海缺少革命报纸的空白,深受读者欢迎,销数过万。
②新闻增量大增,成为名副其实的“新闻纸”。
内容:①该报比较注意宣传策略,对清政府的抨击多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
借口“有闻必录”,大量报道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等活动,并全文照发起义军的文告。
②大量刊载暴露清政府腐朽残暴的新闻与评论,并对侵华列强进行抨击。
结局:创刊80天后,报馆遭火灾,于右任无力恢复故退出,杨毓麟接办。
该报言论较为驳杂,成为当时上海有影响的报纸,直到上海光复前,但仍被认为是革命派的言论机关。
19.“竖三民”:同盟会成立后,为了宣传革命思想,革命派在国内创办了大批报纸,在上海影响较大的是于右任创办的几家报纸。
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创办了《民呼日报》,该报以“为民请命”为宗旨,革命色彩鲜明,内容以报道荒灾为重点,大量揭露清廷统治下民不聊生的事实,出版92天后被封。
1909年10月3日,于右任又创办了《民吁日报》,该报风格与内容和前者一脉相承,集中报道并声援正在开展的抵制日货的运动,出版一个月后被封。
1910年10月11日,于右任创办《民立报》,得到孙中山的支持,成为是上海同盟会总部的机关报和联络机关,是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报纸。
该报重点宣传“三民主义”,公开预言革命胜利的到来。
《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都由于右任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
“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出了很大贡献。
20.《大江报》案:”清末著名报案,发生在武汉。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1、主要参考教材:《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一、名词解释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二)关于人物:(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4)代表著作(三)关于事件:(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3)起因、经过、影响二、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木铎:报纸产生前的一种原始传播载体,据贾疏云:皆以金为之,以木为舌,则曰木铎;据记载三代周秦时期,曾有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各地,宣达政令,进行必要的采风,这些活动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相近,前人一度把木铎当作新闻事业的象征。
2、露布(99传名):是一种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起始于汉魏。
露布的内容主要是用来传递军事捷报,唐封演《封氏见闻记》有记“露布,捷书之别名也”;也兼记皇帝功德。
露布的公开性和时效很强,传播面也很广,是报纸诞生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3、开元杂报: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读开元杂报》一文,开元杂报是孙樵行文中随意加的称呼现已无存。
“开元杂报”记述的是唐开元十二年到二十三年的事,主要为皇帝与大臣的一些活动;关于外观,孙樵记述“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说明没有任何款识和正式名称,也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
中国新闻史重点报刊76个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重点报刊76个名词解释1.“朝报”(附开元杂报)---唐孙樵《读“开元杂报”》中,记载的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的载体。
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完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
无固定名称,后唐和宋代方称之为“朝报”,该传播工具没有随王朝覆灭而消亡,宋朝报和明清宫门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唐朝政简报的继续。
2.进奏院状---一种上行官文书,是进奏官专门提供给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报资料。
内容有军政情报、地方驻京官员的表现。
唐代进奏院状新闻内容很多,但只送节度使(观察)使本人阅读,无复本。
因此,从唐代进奏院状只是一种半官方性质的情报,与宋代的性质有很大不同。
3.邸报---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始于唐宋、明清有所发展,不同时期表现形式不同,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军事战报等。
4.小报---中国古代民间私自发行的传播媒介,是宋代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
最早出现于北宋末,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
由部分胆大官吏透露出人们迫切想了解的信息,以朝报形式叫卖于街市。
作为非法信息载体,一直受到政府压制打击,却始终未能根绝。
5.“京报”---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与近代报刊最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
始于乾隆,清中叶后日趋盛行。
内容仍局限于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但有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公开销售于民间,与以前邸报只在官员各衙门中传阅全然不同,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
6.《察世俗每月统计考》---1815年伦敦布道会传教士米怜,马六甲,宗教宣传性质的中文月刊,作为他协助马礼逊对华主要的传教工具,揭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第一页。
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解释教义,介绍天文地理、各国概况和西方近代科技实用知识,发表我国最早的报刊新闻图画,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未涉及政治时事问题。
宣传上“附会儒学”,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
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中国新闻事业史乃是指中国近代以来的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过程。
以下是一些相关名词的解释:1. 报纸:报纸是一种重要的新闻载体,是由印刷工艺制成、以刊登新闻、评论、广告等为主要内容的刊物。
自1848年在上海创办的《顺天时报》至今,中国报纸发展历史悠久,一直以来在传播信息、反映社会状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 通讯社:通讯社是指通过电报、电话或者互联网等方式,为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提供新闻报道的机构。
中国最早的通讯社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如新华通讯社就是中国最早的通讯社之一。
3. 新闻记者:新闻记者是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专业人士,负责采访事件、撰写新闻稿件等工作。
记者的职责是收集、整理并传播新闻信息,通过报道来反映社会事件、揭示真相,起到监督和引导舆论的作用。
4. 新闻宣传:新闻宣传是指通过各种媒体渠道传播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新闻信息,以宣传工作为主要内容。
新闻宣传是一种对外传播表达手段,通过报道和宣传活动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公众,塑造企业形象、推动社会发展等。
5. 新闻监督:新闻监督是指媒体对社会事件、官员行为等进行监督和揭露,以保障社会公平、公正的机制。
新闻监督是新闻事业起到社会监督功能的一种形式,通过报道和评论,揭示社会不公、腐败现象等,维护公众权益。
6. 新闻自由:新闻自由是指新闻媒体在法律和伦理范围内对新闻内容的选择和报道方式的自主权。
新闻自由是现代民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了新闻从业者进行独立的新闻采访和报道,对政府和权力进行监督,维护社会公众利益。
7. 网络新闻:网络新闻是指通过互联网发布的新闻信息。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新闻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展现了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传播方式的多样性。
以上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这些名词反映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相关方面的重要概念。
中国新闻事业史--梁启超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专业:学号:姓名:梁启超作为清末明初著名资本主义启蒙学者、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维新派代表人物和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他一生所从事的政治、学术活动皆与“办报” 两字紧密相连的。
梁启超自1895 年至1922 年共27 年的办报生涯中,亲自参与创办或作为主编的报纸杂志多达11余种,著文达到1400万字,每天平均执笔约为3000字左右,这么“高产”的报人在我国整个近代新闻报业史的发展中是及为少有的。
作为一名爱国报人,被人誉为“舆论骄子”的梁启超在长期办报的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新闻理论和新闻思想体系,其所提出的“耳目喉舌论”、“党报理论”、“报刊使命”、“舆论观”等重要的新闻理论和新闻思想在我国的报刊史中占有着重要地位,甚至对今天的新闻事业的发展仍然起着重要影响。
我们在介绍梁启超的时候,通常都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他: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领导人、维新运动出色的政治宣传家、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等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首先是一个政治家。
这和以前早期的国人办报者的身份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像王韬,那一批办报者大都是知识分子身份,他们办报只是为了“立言”,已实现他们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天下”的抱负,因此,他们所办的报纸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代表个人的意见,而不是代表某个阶级或阶层民众的意见,所以早期的报纸经营惨淡也就可想而知。
而政治家办报,则注重的是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民众的意见,个人的东西少了,公众的东西多了,所以也能够受到来自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支持。
梁启超一生中亲自创办、主编的报纸达到11种,这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十分罕见的。
而所有的这些办报活动都是梁启超以一个政治家的身份去从事的,或者换一句话来说,就是梁启超投身政治活动的一个特点是主要从事办报宣传工作。
这个特点,使政治和报纸这两个词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这一点与我国以前的国人办报活动是有区别的,这一点也是我们理解梁启超所办报纸的性质的关键。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一、名词解释:○1《昭文新报》:《昭文新报》是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1873年8月8日在汉口创刊,艾小梅创办.初为日报,装订如书册状用白鹿纸印刷三个月后以阅者较少而改为5日刊内容以奇闻轶事,诗文杂作为主。
○2“设报达聪”:“设报达聪”是维新运动的基本方式,在康有为看来,办报之所以能起到”达聪”之目的,在于它能达民隐,表达民心民情;能解蔽隔,上下通畅,政通人和;能通敌情,外情内达,知己知彼;能使皇上知四海,察世俗,耳聪目明。
○3“时务文体”:“时务文体”是维新派在办报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新颖报刊论说文体,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是《时务报》上发表的梁启超等人的论说,最先引起文坛的注意,故被称为“时务文体”,也被称为“新文体”或“报章文体”。
时务文体是一种在中文报刊上发展起来的文体,是维新派在文风上维新的结果,突破了八股文、桐城派古文的束缚,实施应当是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要求产生的。
○4“苏报案”:“苏报案”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著名报案。
1903年5月,邹容《革命军》出版后,在上海租界出版的《苏报》连续发表文章,介绍《革命军》内容,盛赞该书。
6月底,该报又刊登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矛头直指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
《苏报》这样毫无忌惮的鼓吹革命,在社会上引起空前的震动。
清政府会同租界逮捕章太炎、邹容等人,查封《苏报》。
1904年5月章太炎、邹容分别被判监禁三年和两年,《苏报》永久停刊。
○5《民报》发刊词: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于日本东京创刊。
孙中山具体指导了该报的创办和先期的编撰工作。
亲自撰写了《发刊词》。
在《发刊词》中,孙中山第一次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
○6“癸丑报灾”:袁世凯用残暴的手段对报界实行专制统治。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的500家少了三分之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宝宝我爱你,我们一定会幸福一、《申报》《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为上海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中文日报,在我国近代新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该报主要由英国商人美查创办,最初的主笔是蒋芷湘。
1907年,美查将《申报》出售给中国报人席子佩,1912年席子佩将其转售给史量才,从此开始了《申报》第二个辉煌时期。
1949年5月26日,《申报》停刊,前后历时78个年头。
特别要提到的是,《申报》是以营利为宗旨的报纸,《申报》的主人将报纸作为企业来办。
因此,他们把商业经营原则运用于报纸管理,这是我国近代商业报纸的一个重要发展。
早期的《申报》的内容大致有:本馆告白、本馆条例、论说序文;本埠新闻、外埠新闻;广告及货物价格表、船期。
《申报》创刊之始,就登载了征文艺类作品的启示,不久就开设了文艺栏目。
同时,《申报》还针对当时商业报纸的不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1)每日一篇“言论”,且都在头版。
(2)《申报》重视言论也重视新闻。
(3)对于新闻的报道与写作,《申报》也有值得称道之处。
《申报》对几件特殊特殊新闻的处理,使它名声大振:一是1873年对于“杨乃武案”的报道,这是我国报纸最早采用连续报道方式报道的重大的社会新闻。
二是对于战事新闻的报道。
三是《申报》首用电报传递谕旨及重要新闻,我国的第一条电讯就是由《申报》于1882年1月16日刊出的。
四是《申报》注重文艺与广告。
在中国报刊史上,《申报》第一次将近代报纸的四项基本内容:新闻、言论、文艺和广告综合在版面上,这在我国新闻报刊史上是有重大意义的开端。
同时,《申报》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扩大报社的业务。
《申报》在与《新闻报》的竞争中实施的改革:(1)更新宗旨(2)改良形式(3)革新设备与技术(4)扩大信息来源(5)强化时事评论(6)增加新闻席子佩管理期间,对《申报》做了进一步改革。
一是文字运用了改良圈点法,方便了读者阅读。
二是在1909报纸由单面印刷改为双面印刷,同时改变了过去书本式的版式。
三是在1911年8月24日,《申报》开始刊登天气预报,同时开辟了副刊《自由谈》。
《申报》自史量才1912年接办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逐步向企业化方向发展。
(1)在新闻业务方面,为了采集翔实的新闻,史量才在国内建立了完善的新闻搜集网,著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都先后被《申报》聘为北京特别通信记者,他们的新闻与通讯都为《申报》增色不少。
(2)增出各种专刊,是《申报》新闻业务的又一举措。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申报》在报纸内容的充实和版面的扩大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功夫。
增刊的发行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主要目的,由此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在报社设备与办报条件方面,《申报》采取了引进先进设备,扩大报馆规模,改善报人待遇等措施,加上发行工作的改善,《申报》的发行量直线上升,成为实力雄厚的大报。
(4)为了扩大报社收入,史量才注重广告业务的拓展。
《申报》广告形式经常出新,广告版面也越来越大,广告所获利润成为《申报》的重要财源。
九一八事变后,《申报》积极宣传抗日,要求民主,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此阶段的《申报》不仅在政治上明显的趋向进步,在业务上也有显著地改革与发展。
1932年11月30日《申报》改革内容主要分两大类:一是从报纸的版面与内容实行改革。
二是开办各种社会文化事业,为读者服务,为社会服务。
同时《申报》还紧抓评论与副刊,其副刊《自由谈》在由黎烈文任主编后,一改“鸳鸯蝴蝶派”的作风,散文、随笔、评论、翻译无所不有,其中尤其是针砭时弊的杂文最受欢迎。
二、成舍我与《世界晚报》、《民生报》、《立报》1924年4月16日,成舍我以300元的微薄资金,创办了一份4开的小型晚报《世界晚报》。
成舍我的晚报以决不用隔日旧闻为号召,同时节日照常出版,他同人一道自己采访,自己写稿,自己编辑,用最少量的资金,发挥最高的效益,他还聘请擅长写小说的张恨水主编副刊,不到一年,《世界晚报》的发行量就达到了1万份。
1925年2月10日,成舍我又创办了《世界日报》,同年10月创办《世界画报》。
《世界日报》是大型日报,以消息灵通见长,且反帝反军阀的态度鲜明,该报注重教育新闻,支持爱国学生运动,深得青年学生、知识分子的欢迎。
由于成舍我富有办报经验且刻苦认真,在短时间内便将日报办成北京一流的报纸。
《世界晚报》、《世界日报》在短时间能迅速获得成功的原因:(1)在于成舍我以“大报小型化”的方式来经办晚报,一反当时小报的色情与媚俗,以小的格局较高的品味,以小的版面容纳精编的新闻,从而出奇制胜。
晚报的成功又为日报开创了良好的局面。
(2)其次,《世界晚报》、《世界日报》在短时间内,能以极少的资金而获得迅速的成功,也在于成舍我的敢于用人和善于用人。
(3)该报能在短时间内以极少的资金而获得迅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力于它所创办的两个副刊,即《世界晚报》的副刊《夜光》,《世界日报》的副刊《明珠》。
1927年,成舍我在南京创办了《民生报》,这是成舍我创办的第二份小型报。
《民生报》版面生动活泼,内容短小精悍,并以电讯快捷、言论公正、敢于批评时政受读者欢迎。
《民生报》创办了近8年,1934年因触怒汪精卫被封,成舍我也因此被拘禁40余日。
1935年9月26日,中国著名的小型日报《立报》在上海出版。
成舍我强调不与任何党派发生经济关系,不招官股、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政府津贴。
他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保证“立场坚定,态度公正”的办报基本原则。
《立报》宗旨:携带方便、印刷迅速、内容丰富。
其取精编的原则,简单扼要但重大新闻无一遗漏。
成舍我曾说,只要先以全力弄好版面,才可以争取读者,扩大发行,发行扩大,然后各种广告自能不招而至。
《立报》正是以它的实践过程,证明了这一点。
1937年11月25日因上海沦陷停刊,1938年4月1日在香港复刊,1941年12月24日《立报》终刊。
三、《大公报》1902年6月17日,《大公报》创刊于天津,英敛之任总负责人,《大公报》是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英敛之主持的《大公报》虽借助外国势力,但对洋人毫无媚骨,英信仰天主教,但对洋教士的霸道非常反感,他提倡宗教救国,但强调不能做洋人的附属品。
《大公报》在华北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原因在于(1)它敢言;(2)它注重报纸的严肃性;(3)敢于为穷苦人说话;(4)它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然而这一阶段的《大公报》在反对革命上是与保皇派想通的,其亲法倾向也十分明显。
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组成新纪公司,买下《大公报》,从此开始《大公报》新纪公司阶段。
胡政之带来“国闻通讯社”和《国闻周报》的人马,作为《大公报》的工作人员,张季鸾主持笔政。
三人约定:新纪公司《大公报》在经济上完全独立,不受任何方面资助。
1926年9月1日《大公报》继刊。
在续刊第一天便发表了《本社同人之旨趣》,张季鸾提出了著名的“四不”办报方针,即“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强调作为民间报纸超政治、超党派的特性。
这个方针可以说是包括政治立场、新闻言论、经营方针和报纸风格的总体办报宗旨,是三人针对当时报界的弊端提出的办报方针。
新纪《大公报》的新闻业务:(1)对版面做了改革,注意突出重要新闻地位,标题醒目,有时配有图片。
版面编排注重长短新闻搭配,且使用大小不同、字体多样的铅字。
(2)在内容上《大公报》以重视新闻言论著称。
新闻力求迅速准确。
言论结合时政,切中时弊,代表报社立场。
《大公报》新闻与言论并重,以企业经营的方式,行“文人论政”之目的,在当时报界可谓一枝独秀。
(3)副刊办的很成功,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综合性文艺副刊《小公园》。
(4)1936年4月1日,《大公报》增设上海版,《大公报》从此在津、沪两个南北商业金融中心同时发行,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性大报。
该报对于今天的借鉴意义:(1)宗旨高而稳。
经济上保持独立,新闻采写和发表社评不受其他势力干扰,同时《大公报》确立了当时比较先进的企业化管理体制,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特点。
(2)立言深而锐。
(3)探索报道新方式,以独家新闻取胜。
四、范长江与“西北通讯”范长江是中国现当代著名记者,1933年下半年开始为《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和《大公报》撰稿,从此开始他的新闻生涯。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范长江向《大公报》提出申请:以旅行记者的身份,到中国的西南、西北进行考察,同时为《大公报》撰写通讯,这次考察历时10个月,他追踪红军足迹,把旅行见闻以通讯的形式陆续发表在《大公报》上,首次公开报道红军长征,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这些通讯后由《大公报》集结成为《中国的西北角》出版发行。
1936年夏,范长江回到天津,成为《大公报》的正式记者。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范长江为了了解真相,不惧危险,前往延安,经周恩来引导到延安采访。
在延安,毛泽东与范长江彻夜长谈,这次采访使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
返回上海第二天,即1937年2月15日,他就再《大公报》上发表了《动荡中之西北大局》,接着又发表了《西北近影》、《陕北之行》等系列通讯。
范长江的这些通讯打破了蒋介石的新闻封锁,向广大读者介绍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真实面貌,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形象,宣传了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在全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这些通讯后来与其他通讯一起汇编成《塞上行》一书。
范长江通讯的特点:(1)范长江的通讯不同于一般的旅行通讯,它主要以政治局势为报道对象。
他的作品能在当时产生强烈的影响,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范长江敢言人所不言,能见人所不见,他以高度的政治敏感与新闻敏感,使其报道的内容既富有时代特征又别开生面,他以公正的态度、独到的见解为读者提供了新的未知领域——中国工农红军的所在地延安,并使读者认识到了陕北延安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
(2)他的通讯的另一个特点是笔触细腻生动、文史功底深厚。
他的通讯中博用典故,广引诗文,历史与现实交融,时代的脉搏仿佛震响在历史的长廊中。
范长江的通讯令读者了解新闻事实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文采的飞扬。
五、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1983年3月11日至4月10日,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研究确定了到20世纪末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奋斗目标:提出以新闻改革委突破口,推动整个广播电视宣传的改革。
本次会议的最大亮点是提出实行“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事业建设方针及与之配套的技术政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这对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以新闻改革为重点的广播电视宣传改革:(1)以新闻改革作为广播电视宣传改革的突破口;(2)增办多种形式的综合性信息节目;(3)文艺节目改革;(4)纪录片和电视剧特色凸显;(5)少数民族广播电视与对台湾广播的加强;(6)广播电视对外宣传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