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对外关系 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中国古代外交发展史的内容,在教材中起着重要的过渡作用。

本课通过明成祖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壮举,阐述了明朝前期加强统治、政治统一、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的特点,具有“承上”性。

同时,本课还延续性地讲述了明朝中后期对外关系上的巨大变化,昭示了明朝中后期国势的衰落,为下一节课讲述明朝的灭亡,清朝“取而代之”加强君主集权埋好巧妙的伏笔,起到了“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及意义,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2)知道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的概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三)教学重难点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与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教学难点:郑和能实现远航的条件及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郑和下西洋》视频,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它承载着古老中国繁荣灿烂的文化,沿途传递友谊、播撒文明,开创了我国古代对外交流史上的又一新时代。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郑和,走进明朝,学习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新课学习一、郑和下西洋1.简介郑和。

2.结合《郑和下西洋路线图》介绍西洋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图表展示法,首先引导学生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加深学生对郑和七下西洋的感性认识,从而加强记忆,落实基础知识;其次展示地图,结合地图说明“西洋”这一历史地理概念并找出出发点,最远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以及时空观念。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二册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二册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中朝关系明朝初期,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和中原的明朝进行了大量的贸易往来。

高丽人向明朝进贡珍品,明朝也向高丽出口粮食和纺织品等物资。

明成祖时期,为了遏制元朝、满洲的扩张,明朝也向高丽提供了物资和军事援助。

在中朝贸易中,通常采用“熟路商人”进行贸易,并且设立了专门的贸易口岸。

但明朝后期,由于对外政策的转变和朝鲜半岛的政治动荡,中朝关系逐渐恶化。

明朝禁止高丽使用汉字、禁止高丽的贡使称臣,以及在高丽边境设置了壁垒等限制举措,这些措施引起了高丽的不满和反抗。

此外,后期朝鲜王朝内部也发生了多次内乱和政变,导致国力下降,外交政策也开始倾向于与明朝敌对。

二、中蒙关系明朝时期,蒙古地区被分裂为众多小部落,其中以右翼、中部和左翼三部最为强盛。

明朝与蒙古地区的关系主要集中在右翼和中部,而左翼与明朝基本上没有联系。

明初时,右翼和中部的部落向明朝朝贡,接受明朝赐予的朝服和金银等物品。

明朝也在边境地区设立了边防和驻军,以巩固对这些部落的控制。

但是,在明朝后期,蒙古地区的势力逐渐强盛,逐渐对明朝产生了威胁。

尤其是明朝中期,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开始对明朝进行侵略和扩张。

明朝在遏制后金扩张的同时,也加强了对蒙古地区的控制和扩大了与右翼、中部部落的朝贡贸易,以削弱后金势力的根基。

三、中日关系明朝与日本的关系比较复杂。

首先是明朝对待日本豪族的态度:一方面,明朝支持日本南北朝之间的战争,援助日本的织田氏、毛利氏等豪族,出兵朝鲜半岛以压制日本豪族的反攻;另一方面,明朝也对日本豪族怀有警惕,禁止日本侵略朝鲜半岛、禁止日本豪族在明朝境内活动、限制日本与东南亚的贸易往来。

其次是明朝与日本开展外交的方式。

明朝与日本并没有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对日本的足利幕府采取的是“通商令”和“朝贡制”相结合的策略。

每年冬至节,日本的使臣要前往明朝进贡,并向明朝皇帝问安,以此作为两国外交的形式。

同时,明朝也向日本发放了“朝肃书”,派遣使臣前往日本与足利幕府沟通,表示对日本足利幕府的承认和支持。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明朝十六世纪的对外关系,明朝在东亚的影响和贸易活动。

2.能力目标:能够以明朝为例子,阐述两个文化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性。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于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了解明朝十六世纪的对外关系。

2.理解两个文化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表达文化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性。

2.理解贸易对于明朝的重要性。

四、课前准备1.电脑、投影仪、课件。

2.演示材料。

3.板书。

五、教学过程1.引入请学生们回答以下问题:中国历史上最宏伟的建筑物是哪一个?这个建筑物已经有多少年的历史了?这个建筑物的石材和瓦片是从哪里来的?通过这道题目,让学生们意识到中国历史上最宏伟的建筑物之一是故宫,这个建筑物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它的石材和瓦片是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的。

这就告诉我们,中国和其他国家是有联系的,中国古代的皇帝曾经与其他国家建立了贸易和文化联系。

2.新课讲解面对改革开放,中国欢迎外国,而明朝时期,中国对外是相对封闭的。

明朝时期的国际贸易主要集中在东亚。

东南亚地区的商人和海盗时常来到中国沿海。

东南亚地区中的王国通常与中国有接触,并与中国有贸易往来。

与大明相邻的东北地区是满洲部族生活的地方,而正是这个地方,在明代中期,崛起了一个族群,后来称之为满族。

同时,在这个地方也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势力,后来发展成为皇族: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组建了他自己的军队开始攻打明朝的领土,在他领导下,满洲部族先后占领了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地区。

崇祯皇帝与努尔哈赤之间进行了多次战争,但是最终,满洲人取得了胜利,建立了自己的政府。

后来,满洲人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

3.示范请学生们回答以下问题: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主要贸易出口和进口品有哪些?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如何影响日本?面对这两个问题,老师可以设法让学生回答,并激励他们多谈论这些问题。

4.练习请学生们自行阅读这两段故事,并简述这些故事中的双方互相影响了什么?故事1:明代中期,一群东南亚商人带着海南黄皮(一种稀有、珍贵的商业物品)到达中国南部。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历史史实。

2.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3.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成功原因、戚继光抗倭成功原因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学习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1.郑和下西洋。

2.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郑和下西洋》歌曲和纪念邮票导入。

二、课中学习1.帆之荣——郑和下西洋(1)展示《郑和下西洋》视频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视频和课本完成有关问题并集体核实。

(2)结合材料分析: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的条件有哪些?(3)展示材料:苏禄国王访问中国和南洋开发。

结合两则史料引导学生深入认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4)设想郑和远航运载的货物及有可能遇到的危险,引导学生感受郑和及其船队的优秀品质。

(5)通过“航海日”的设立和世界各地对郑和远航的评价,感知郑和远航对世界的影响。

2.帆之危——戚继光抗倭(1)展示《戚继光》视频材料,结合课本引导学生完成自学的有关问题。

(2)展示戚继光抗倭形势图,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戚继光抗倭的过程。

(3)展示戚继光的名言,引导学生分析戚继光身上体现的精神,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分析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帆之辱——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学生自学课本,找出有关问题。

(2)补充澳门回归的有关史料:①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签订《关于澳门的联合声明》。

②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交接仪式。

(3)巩固记忆前面所学知识,并进行知识抢答。

4.帆之盼——国家富强,祖国统一回顾所学内容,联系香港回归、中国承办2008年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引导学生认识: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对外交往及其及其民族安危。

今天的中国正在日益崛起,只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祖国的统一大业定能实现,祖国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加美好!。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明朝的对外关系》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与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内容:1.对外关系的概念和分类;2.明朝的对外政策及主要国家关系;3.明朝时期的马来西亚、朝鲜、日本等国家的交往。

三、教学方法:1.情景剧表演:分成小组,分别扮演明朝、马来西亚、朝鲜、日本等国家的代表人物,通过情景剧的表演,了解明朝与这些国家的交往方式和内容。

2.小组合作研究:学生自主组成小组,针对明朝的对外政策及主要国家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的特点和影响。

3.问题导学:教师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如:为什么明代对外存在“不避亲、不交财、不议防、不过宴”等政策?明朝为什么在对外关系上更多采取礼尚往来的方式?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与学生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对外关系,如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外交交往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2.情景剧表演(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情景剧表演,表演明朝与马来西亚、朝鲜、日本等国家的对外交往场景,以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的具体内容和方式。

3.小组合作研究(30分钟):学生自主组成小组,进行研究与讨论,分析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的特点和影响。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研究成果。

4.问题导学(20分钟):教师提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明朝对外关系的原因和影响。

5.总结与评价(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对明朝对外关系的知识进行总结概括。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在学生的参与和表现上有了明显的提高。

通过情景剧表演,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并在小组合作研究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问题导学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教学目标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理解其意义,知道明朝对外交往的方式;2、通过识读路线图、图片以及阅读史料、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点以及分析整理能力;3、感受郑和下西洋的大无畏精神和戚继光的爱国精神,培养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教学难点:明朝对外交往方式三、教学过程:1、导入:以字谜导入,引出“太监”一词,讨论对太监的印象,展示郑和纪念馆相关图片,形成强烈反差,进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周我们学校举办了七年级的篮球比赛,我们班的表现可谓是可圈可点,最终也脱颖而出。

可以说,作为一项运动,篮球我们很拿手,但是当篮球化为文字,我们还能轻松应对吗?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个字谜:单人带球,上篮得分。

(打一古代称谓)生:略(字谜略有难度,老师给予相应提示)师:谜底就是太监,这个名词相信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不管是在之前的学习也好,还是日常的书籍、电视剧中,大家应该都接触过太监这个名词。

对于这样一个名词,同学们有怎么样的印象呢?或者说太监在你脑海中的形象是怎样的?生:略师:每个人对太监的印象可能不尽相同,总体上来说,我们对太监是一个比较负面的印象。

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明朝有这样一位太监,他的名字叫郑和,当今,在许多地方都有关于他的纪念馆(展示国内外郑和纪念馆图片及郑和雕塑像,使其与太监在学生中的负面印象形成强烈对比)。

三宝庙印尼爪哇岛师:那么郑和是做了什么,使得他给人们留下了如此正面的印象呢?这就是我们第15课要学习的内容。

2、具体过程:(1)、郑和下西洋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郑和其人,(展示关于郑和的生平资料),在郑和的一生中,最值得称颂的一件事就是郑和下西洋。

我们利用我们的语文知识来分析下“郑和下西洋”这个标题,郑和是主语,是人名,“下”可以理解为去的意思,也就是说郑和到西洋去,可是西洋是哪儿呢? 展示地图以及《明史》中关于“西洋”的材料,让学生概括西洋的范围。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2.掌握明朝时期的对外交流形式和内容;3.学习明朝时期对外关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本课讲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包括明朝时期对外交流的形式、内容和影响。

1.明朝的对外交流形式1.使节出使:明朝向外派遣使节,与其他国家建立联系;2.海上贸易:明朝通过海上贸易扩展对外贸易,开放海港,提高经济贸易的效率和规模;3.边境军事:明朝通过军事手段,与北方的少数民族契约,确保边境地区的安全;4.文化交流:明朝通过书信、诗词等文化形式,与其他文化传统有交流,增进民族间了解和意识。

2.明朝的对外交流内容1.对外贸易内容:明朝向外输出丝绸、茶叶、银器等大批商品;2.使节联系内容:明朝向外出使的使节,交换文化、经济和外交意见;3.边境军事内容:明朝与北方民族关系紧张,通过军事手段确保边境地区安全。

3.明朝对外关系的影响1.对外贸易的增长:明朝因对外贸易的增长,推动了本国经济发展的进程;2.文化交流的增进:明朝与其他文化传统进行交流,增进民族间了解和意识,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3.对边境地区的稳定:明朝对边疆地区的稳定,有助于减少少数民族反叛的情况,维护国内的团结和稳定。

三、教学过程1.导入向学生介绍明朝时期的对外交流形式和内容,并与学生探讨明朝对外关系是否很重要。

2.讲解通过讲述、解释等方式,详细讲解明朝时期对外交流的形式、内容和影响。

3.分组讨论分成小组,讨论各小组所负责的对外关系形式、内容和影响。

4.拓展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材料作业,了解其他时期的对外关系,并总结不同时期的对外关系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5.总结通过总结课堂上的内容,让学生掌握明朝时期对外关系的总体情况及其影响。

四、教学反思本次课程是通过讲述、分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并分析其形式、内容和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明朝时期对外关系的情况,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docx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docx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图片以及《相关史事》等资料,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概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难点:郑和下西洋。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两个子目的内容,即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两部分内容反映出明朝的对外关系既有友好交往又有战争冲突。

这表明明朝在努力发展对外友好、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在积极组织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教师讲述:2005年7月11日是郑学生阅读材料,回设置情景,激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每年的7月11日定为我国的“航海日”。

提出问题:为什么把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定为我国的“航海日” ?答问题. 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探究新知(授新课)1.郑和下西洋郑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展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西洋是指哪些地方?教师讲述:西洋,地理概念,在不同时期含义有所不同。

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请同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上)乃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将士卒二万七千余人,多赍金币。

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者六十二。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自福州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西南洋诸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使之朝贡,有不服者则以兵慑之。

最新第15课明朝的外交关系优秀教案

最新第15课明朝的外交关系优秀教案

最新第15课明朝的外交关系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明朝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战略;2. 分析明朝与邻国的外交关系,并评估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3. 掌握明朝外交关系的重要事件和角色。

二、教学内容1. 明朝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战略概述;2. 相关国家与明朝的外交关系;3. 明朝外交关系的重要事件和角色。

三、教学方法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激发学生对明朝外交史的兴趣;2. 知识点讲解:通过教授明朝外交政策和战略的概述,让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的外交特点;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明朝与邻国的外交关系,分析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4. 角色扮演:学生分角色扮演明朝重要外交事件中的角色,了解他们的决策和行动;5. 总结与评价:学生总结所学知识,评价明朝的外交策略和成就。

四、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2. 图片、视频素材:明朝外交史相关的图片、视频素材。

五、教学步骤1. 导入(10分钟):- 播放明朝外交史相关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入问题:你认为明朝的外交政策和战略有什么特点?2. 知识点讲解(15分钟):- 讲解明朝外交政策和战略的概述,包括以封建主义为基础、和平共处、借用宗室等;- 分类讲解明朝与邻国的外交关系,如东北边陲的女真族、西北的蒙古、西南的大理国等。

3. 讨论与分析(15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明朝与邻国的外交关系;- 分析各国对明朝的影响,如经济交流、文化传播等。

4. 角色扮演(20分钟):- 学生分配明朝外交关系的重要角色,如郑和、使臣等;- 学生根据角色扮演的情景,模拟当时的决策和行动。

5. 总结与评价(10分钟):- 学生总结所学知识,讨论明朝外交政策和成就;- 评价明朝外交政策对国家发展的作用。

六、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表现评估:包括参与讨论与分析的积极性、角色扮演的表演能力等;2. 学生提问与回答评估:针对学生对明朝外交关系相关问题的提问和回答情况进行评估;3. 学生总结与评价评估:评估学生对明朝外交政策及成就的总结和评价能力。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3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3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是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的第15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包括郑和下西洋、沿海防御、戚继光抗倭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认识郑和下西洋的意义,理解沿海防御和戚继光抗倭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对明朝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郑和下西洋、沿海防御、戚继光抗倭等具体事件的了解程度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认识郑和下西洋的意义,理解沿海防御和戚继光抗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沿海防御和戚继光抗倭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路线、航海成就,沿海防御的措施和戚继光抗倭的战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案例分析法:以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为例,分析其对我国对外关系的影响。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详细情况,制作PPT和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准备相关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明朝的疆域范围,引出本课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和教学课件,呈现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两个事件。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沿海防御、戚继光抗倭的重要性。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1一、说教材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

下面,我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属于人教版(20XX)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本课的主题是通过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两件史事,使学生认识到明代对外关系政策的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和平友好的国家间关系,二是在面对侵略的情况下坚决捍卫国家主权,从而感受我国自古以来作为大国的气度与骨气,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说学情分析完教材,我来说说对学生的认识。

知识上,初一学生对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有粗浅的印象,知道这两件史事的存在,但没有具体细节支撑,也不能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两件史事。

思维上,学生经过近一年的历史学习能够对历史文本进行初步归纳与解读,并开始有意识地去辩证分析问题,但理性思维仍旧较弱。

情感上,学生对这两件史事的发生有着直觉的钦佩与自豪,但由于没有足够的细节根据,因此这种钦佩与自豪只停留在感觉层面。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和戚继光抗倭斗争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图文资料,概括归纳郑和下西洋的概况、特点及戚继光鸳鸯阵的优势,提升历史信息归纳收集能力。

通过分析史料、分小组讨论探究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及影响,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同时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从郑和下西洋的事迹中感受郑和不畏艰辛、大局为重的精神,能够从戚继光抗倭高超卓越的军事智慧中感受其保家卫国的民族情怀,逐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

【难点】体会戚继光的军事智慧。

五、说教法学法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主要内容有: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的对外关系,让学生了解我国在明朝时期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和冲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建立和巩固统一,对我国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明朝的对外关系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历史事件有一定的兴趣,可以借此机会加深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掌握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认识我国在明朝时期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意义以及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原因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和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

4.图片展示:运用图片等教学资源,直观地展示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历史事件的图片、地图等。

3.视频:准备相关历史事件的视频资料。

4.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明朝的地理位置和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提问:“你们认为,明朝时期我国与其他国家有哪些交流和冲突?”2.呈现(10分钟)呈现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运用视频和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场景。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

-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戚继光抗倭的性质。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历史。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大无畏精神和勇于开拓的精神。

-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意义。

-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和反侵略性质。

2.难点-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正确评价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兴趣。

-提问学生对明朝对外关系的初步了解,导入新课。

2.郑和下西洋-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目的、规模等基本问题。

-利用地图或动态演示,展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组织学生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如加强了中外交流、促进了文化传播等。

-引导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如明朝的强盛、航海技术的先进等。

3.戚继光抗倭-讲解倭寇的概念和危害,以及明朝中期倭患严重的情况。

-讲述戚继光抗倭的主要事迹,如组建“戚家军”、台州九战九捷等。

-分析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如戚继光的军事才能、民众的支持等。

-强调戚继光抗倭的性质是反侵略斗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简单介绍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居住权的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澳门问题的由来和解决,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5.课堂小结-回顾明朝对外关系的主要史实,强调其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引导学生总结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所体现的精神。

6.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明朝对外关系的故事或人物。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以及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难点:如何评价郑和及他的远航。

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投影出示鉴真和玄奘的图片。

问题:图中的历史人物分别是谁?他们分别有什么事迹?让学生回忆两位历史人物的活动(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

教师:这两位人物都生活在唐朝,是唐朝对外交往中的著名人物。

到了明朝,也出现了这样两位人物,他们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最为著名,他们就是郑和和戚继光。

(投影出示郑和与戚继光人物图片)这两位人物创造了怎样辉煌的业绩,为什么一直被后世所称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能够找到答案。

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明朝的对外关系》(板书),由此导入新课。

二. 新课学习(一)郑和下西洋(板书)新知探究:请一位同学为大家介绍郑和这位历史人物。

投影出示问题,学生结合问题阅读教材70-71页相关内容。

学生阅读完毕后,指导学生依据教材依次解决出示的问题。

1.西洋指哪些地区?(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投影出示地图,指导学生找到西洋的地理位置。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目的各是什么?谁派郑和出使西洋?(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明朝拥有航海方面的人才;明朝具备了远洋航行的技术条件如指南针、造船技术等。

主要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明朝的对外关系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提高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收集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相关资料,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教学难点】郑和远航的意义和戚继光抗倭取胜的原因【课型、教学时数】新课,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看一下PPT上的两张中国“航海日”的图片,大家知道中国“航海日”是为了纪念我国哪一个历史人物吗?(生:郑和)师:中国“航海日”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而设立的。

郑和七下西洋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使者,西洋又在哪儿?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在同一时期中外关系史上还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让我们学习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起去寻找答案。

一、郑和下西洋出示自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1.西洋指什么地方?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3.简述郑和下西洋的概况(时间、次数、人数、船数、所载物品、到达范围)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生:1.明初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出示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师:目的:寻找惠帝,展示国力,同时加强海外贸易。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

教材通过介绍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明朝时期我国对外交流的繁荣和抵抗外来侵略的决心。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历史事实,也有对人物的评价,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历史资料。

二. 学情分析七年級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可能了解不多,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具体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人物感兴趣,希望了解更多关于他们的信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掌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过程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抵抗外来侵略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以及从中体现出的我国民族精神。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以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人物的英勇事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七年历史下册。

2.资料: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相关历史资料。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历史事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课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过程和影响,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资料。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优秀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优秀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分组讨论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收集与郑和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教学难点】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原因【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导入,引入本课内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郑和下西洋这段历史。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师:阅读教材,快速抢答:郑和其人和西洋?请学生介绍郑和(1371—1435)明代杰出的航海家。

——郑和,本姓马,小名三保,云南人,回族。

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和父亲都曾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使郑和从小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

由于他在朱棣夺取皇位的斗争中多次立功,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他被赐名郑和。

人称三宝太监,是我国明朝著名的航海家,曾率船队七下西洋。

课件展示:学生看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师提问:西洋是指什么地方?学生活动:现在文莱以西各地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教师提问:请学生们仔细观看下面这段视频,从中提取出郑和下西洋的有效信息。

学生自由发言:1、起止时间:1405——1433年。

2、次数:先后七次。

3、人数:27000人4、次数:七次5、路线: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学
目标知识与
能力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事;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

过程与
方法
观察、分析图片和史料,提高分析与归纳能力。

情感态
度价值

学习郑和、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为己任的强烈爱国
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课标
要求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课标
解读
“知道”和“了解”,都属于识记层次的要求。

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二、教法学法
学情分析(1)心理特点:初一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参与热情;
(2)知识储备:对明代的政治格局有一定的了解;
(3)能力水平:认知水平有限,理性思维还不成熟。

布鲁姆教
学理论
选择原因:我的日常教学坚持贯穿布鲁姆的教学理论,布鲁姆教学
理论将学习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一一对应,对课堂教学有很
强的指导意义。

教法:“新3+X”模式即微视频、电子白板、史料加上情境探究法、设问引导法。

学法:1.自主阅读法
2.角色扮演
3.思维导图法
三、教学过程
C、课堂教学过程
第一子目:友好交往——郑和下西洋(20分钟)
过渡:来自海上的不但有朋友,还有什么呢?
第二子目:冲突——戚继光抗倭(8分钟)
理论依据布鲁姆教学理论:发现法,学习不在于被动地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在于通过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获得新的知识。

教学程序探究原因:明朝中期为何在中国沿海倭患严重?且倭患严重有哪些危害?
图说戚继光:多媒体展示戚继光抗倭、戚家军图片
“你指我说”: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戚继光抗倭过程,学生代表上台
指出三个地点,代表选其他学生回答。

探究思考:展示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戚继光在抗倭中取胜原
因?以及如何评价戚继光?
设计意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我来选”带动“我要学”。

过渡:在对外关系中,有三种主要形式,友好交往、冲突,侵略。

郑和下西洋是友好交往的代表,而明朝中期的沿海倭患则是冲突的表现,在郑和下西洋之后,“再无郑和”的中国与世界慢慢偏离。

第三子目:侵略——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1分钟)
理论依据布鲁姆教学理论: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

教学程序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中国澳门的居住权。

设计意图了解国家实力决定对外关系
D、课堂小结(2分钟)
理论依据布鲁姆教学理论: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

方法:思维导图法
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利用百度脑图或者XMind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整合。

E、随堂检测(7分钟)
1、(2017·南宁四市同城中考二模)如今,广西和东南亚各国交往日益密切,
假如你去到印度尼西亚的三宝珑市旅游会看到这样一副题联:“继张(骞)
班(超)立功异域,开哥(伦布)麦(哲伦)探险先河”。

此联称颂的是()
A.郑和
B.玄奘
C.马可波罗
D.朱元璋
2、(2017·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四市)1.“1405~1433年、七次远航、最远
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与这些信息相符的历史事件是()
A.郑和下西洋 B.郑成功驱逐荷夷
C.哥伦布远洋航行D.麦哲伦环球航行
3、(2015·南宁中考)“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迈诗句出自一位明
朝抗倭民族英雄之口,他是()
A.韩世忠 B.岳飞
C.戚继光 D.文天祥
4、下列对外关系的史实中,哪一项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性质?()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强化记忆,感受中考。

F、板书设计
理论依据布鲁姆教学理论: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利用图示法,培养知识建构能力。

四、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