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行为问题干预的个案研究
个案追踪:小明的幼儿园心理行为异常
个案追踪:小明的幼儿园心理行为异常一、背景信息小明,男,5岁,就读于某市一所知名幼儿园。
近期,小明在幼儿园的表现出现了一些异常,引起了老师和家长的关注。
以下是对小明的个案追踪记录。
二、异常表现1. 情绪波动较大:小明在课堂上时常出现情绪波动,时而兴奋,时而沮丧,甚至有时会突然哭泣。
2. 社交困难:小明在与同伴互动时表现出明显的回避和抵触,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也不善于与同伴沟通交流。
3. 注意力不集中:小明在课堂上注意力难以集中,经常走神,对于老师的讲解和布置的任务反应迟钝。
4. 学习兴趣减退:小明对原本喜欢的学习内容失去了兴趣,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明显下降。
三、家庭情况1. 家庭教育方式:小明的父母都是忙碌的职场人,平时工作较忙,对孩子的教育主要依赖于幼儿园。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较少,缺乏有效的亲子互动。
2. 家庭氛围:小明的家庭氛围较为紧张,父母之间时常因为琐事争吵,给孩子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四、评估与干预1. 专业评估:针对小明的心理行为异常,幼儿园及时联系了专业心理医生进行评估。
经过评估,小明被诊断为轻度焦虑症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2. 家庭干预:幼儿园向小明的父母提供了关于孩子心理问题的相关资料,建议他们调整家庭教育方式,增加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3. 学校干预:幼儿园针对小明的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制定了个性化的教学计划,采用游戏化、情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小明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同时,鼓励小明参加集体活动,增强其社交能力。
4. 心理治疗:小明在专业心理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游戏疗法等。
经过治疗,小明的心理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五、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和治疗,小明的心理行为异常得到了有效改善。
他的情绪波动减轻,注意力集中度提高,学习兴趣恢复,社交能力也有所增强。
家长和老师对小明的进步表示满意,认为他在幼儿园的生活更加愉快和顺利。
幼儿园小班个案分析幼儿不良行为
幼儿园小班个案分析幼儿不良行为一、背景信息小明,男,4岁,现就读于幼儿园小班。
他是独生子女,家境良好,父母关爱有加,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
小明性格外向,活泼好动,乐于参与各类活动。
二、问题描述小明在幼儿园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冲动行为:经常在幼儿园内与其他小朋友打架、争抢玩具等,也经常在老师没有授意的情况下做出一些冲动行为。
2.言语暴力:小明时常对别的孩子使用侮辱性的词语,例如“傻瓜”、“笨蛋”,甚至还用手推搡其他孩子。
3.情绪爆发:小明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情情绪失控,发脾气、大声哭泣,有时候甚至会在教室里乱踢东西。
三、分析原因1.情绪调节能力差:小明可能由于身为独生子女,在家庭环境中缺少同伴交往,导致他在与他人交往时较为冲动,情绪较难控制。
2.注意力不集中:小明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可能导致他在与他人互动时没有耐心,容易对冲突产生冲动反应。
3.需要引导:作为独生子女,小明缺乏与同龄孩子一起分享、合作的经验,需要引导他学会与他人协调、合作的方式。
四、干预策略针对小明的不良行为,可采取以下干预策略:1.情绪管理:教师应加强对小明情绪管理的培养,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让他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理解与他人冲突时的合理表达方式。
2.引导合作:幼儿园应提供更多的合作活动,让小明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参与,培养他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如进行拼图游戏、角色扮演等。
3.家园合作:教师与家长应该加强沟通,共同关注小明的问题行为,制定一套行为规范,并在家庭环境中给予监督和引导,让小明在家中也能够接受相应的行为训练。
4.肯定积极行为: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要重视对小明积极行为的肯定和奖励,通过正面激励来增强他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培养他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效果评估在实施干预措施后,通过以下方式对效果进行评估:1.观察记录:教师可以通过日常观察记录小明的行为表现,了解他是否能够控制冲动行为,是否有更多的合作行为。
自闭症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干预的个案研究
收稿日期:2018-08-09作者简介:修云辉(1985-),女,辽宁朝阳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心理与教育。
基金项目:贵州省重点学科“特殊教育学”建设(黔学位合字ZDXK[2015]19号)成果;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研究(2015XT007)成果。
自闭症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干预的个案研究摘要:自闭症儿童在认知、社会交往等方面大多存在情绪和行为问题,这严重阻碍了其社会性的发展。
因此,改善自闭症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采用延迟满足方法,对自闭症儿童情绪行为问题进行干预。
研究表明,延迟满足方法可有效改善自闭症儿童的情绪问题,从而有利于尖叫行为、自伤行为、随意走动行为和哭闹行为的改善。
提出优化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时间;改变教学方法;转变家庭教养方式等教育建议,促进自闭症儿童社会化发展。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情绪问题;干预;延迟满足中图分类号:G7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9)01-0072-04(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师范学院贵州毕节551700)修云辉自闭症儿童的情感障碍严重影响了自身发展,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也不能恰当地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更没有办法从情感交流中获得乐趣[1]。
自闭症儿童发生情绪问题主要是由于他们不具备处理自身情绪的能力、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和应对他人情绪的能力[2]。
另外,自闭症儿童普遍存在认知及沟通与交往障碍,导致别人不明白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时他们就会大喊大叫、哭闹、随意走动、自伤及攻击他人等[3]。
这些行为不仅干扰学校的教育教学,也给其他学生的身心带来了伤害。
因此,改善自闭症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一)研究对象。
刘某,男,9岁,3岁时被诊断患为自闭倾向。
进入普通学校后,在课堂上经常无缘无故大喊大叫、坐不住、不听管教;经常伤害其他同学,严重影响了班级的正常教学,后来被学校劝退。
幼儿攻击性行为功能评估及干预的个案研究
·儿童发展·幼儿攻击性行为功能评估及干预的个案研究*史亚运1,2林云强1,2**(1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杭州,310012)(2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攻击性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幼儿问题行为。
有研究报告,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检出率达11.9%。
〔1〕攻击性行为会影响幼儿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早期干预,已有研究较多聚焦于行为矫正技术的应用,也有较多质性研究。
本研究试图采用基于功能评估的积极行为支持策略,尝试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早期干预。
功能评估(functional assessment )是指对个体问题行为的功能、引发和维持等个体因素及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基于功能评估的干预,旨在达到减少并消除个体问题行为的目的,促使个体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2,3〕积极行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是指系统地改变导致个体问题行为发生的因素,并根据个体的发展需要和发展水平实施干预。
本研究中,研究者同时使用了行为替代策略,以期减少或消除被试的问题行为,增加其适宜性行为。
〔4,5〕一、研究对象及方法(一)研究对象小岑(化名),男,5岁,中班幼儿。
其父经常夜不归宿,喜欢玩电子游戏,常常讲脏话;其母经营一家公司,平时工作甚忙,常常很晚回家,喜欢对小岑讲道理;外公外婆十分宠爱小岑;小岑家雇有司机小杨,常被小岑欺负;雇有保姆,常会用“外面有魔鬼”之类的话来吓唬小岑,以促使他听自己的话。
小岑有较为明显的问题行为:经常打人且出手很重;经常抢夺同伴的物品;经常破坏游戏规则;喜欢用力推门等。
(二)研究工具1援《ABC 行为观察简表》为了全面分析小岑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因素及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者使用《ABC 行为观察简表》,详细考察被试问题行为的三个主要变量:前奏事件(antecedent )、行为表现(behavior )及行为结果(consequence )。
幼儿园特殊教育:个案分析与干预策略
幼儿园特殊教育:个案分析与干预策略一、概述幼儿园特殊教育是指针对在发展中出现某些障碍或差异的幼儿,提供专门的教育和支持。
这些障碍可能包括认知、情感、社交、交流、运动等方面的问题。
在幼儿园阶段,及时的干预和个案分析对于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以幼儿园特殊教育为主题,对个案分析与干预策略进行全面探讨。
二、个案分析1. 案例描述小明是一名就读于幼儿园的孩子,他在交流和社交方面有一定的困难。
他很少和其他同学交流,经常独自玩耍,有时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的情况。
在幼儿园老师的观察下,小明的情况引起了家长和教师的关注。
2. 问题分析小明的情况可能属于社交交流障碍,这对他的成长和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他的问题可能是由于早期社交经验不足或者生理原因导致的。
在个案分析中,需要深入了解小明的家庭环境、个体发展历程、学习和生活情况等方面的信息,以便更好地制定干预策略。
3. 信息收集家长、老师和专业人士可以一起收集小明的相关信息,包括早期发展历程、家庭背景、个人兴趣、学习情况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记录等方式,获取全面的信息数据,有助于个案分析的深入。
三、干预策略1. 个体化教学针对小明的问题,需要设计个体化的教学计划。
在幼儿园中,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小明更好地融入集体中,并提高与同伴的互动能力。
老师可以针对小明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设计特殊的学习任务,提高他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2. 家长参与家长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支持者,他们的参与对于幼儿的干预十分关键。
教师可以邀请小明的家长参加学校的家长会,了解他们对于小明问题的看法和期望,同时与他们共同制定干预策略,并在家庭中延续这些策略。
3. 专业辅导幼儿园可以邀请专业的心理交流师或特殊教育教师对小明进行个别辅导。
通过与专业人士的交流和指导,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小明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四、总结与展望通过对幼儿园特殊教育的个案分析与干预策略的探讨,我们了解到个案分析是针对幼儿特殊教育的必要步骤,它需要全面收集幼儿的相关信息,以便更精准地制定干预方案。
儿童发展问题辅导个案研究报告
儿童发展问题辅导个案研究报告一、个案背景本研究关注的儿童为小明(化名),一名8岁的男孩,就读于小学三年级。
小明在学习、社交和行为方面存在一系列发展问题,这些问题在他的学校和家庭生活中造成了显著的困扰。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小明的问题并制定有效的辅导策略,我们进行了深入的个案研究。
二、问题描述1. 学习困难:小明的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龄儿童,阅读、写作和数学能力均较弱。
他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严重,经常在课堂上分心。
2. 社交障碍:小明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出羞涩和退缩,难以融入集体。
他缺乏自信,害怕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想法。
3. 行为问题:小明在家中和学校表现出明显的叛逆行为,如不听从指令、顶撞长辈、破坏物品等。
这些行为影响了他的家庭关系和学校氛围。
三、辅导策略与实施1. 学习辅导:针对小明的学习困难,我们制定了个性化的辅导计划,包括定期的学习指导、注意力训练和课外阅读。
同时,我们与学校老师保持密切沟通,关注小明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辅导策略。
2. 社交技能训练:为了提升小明的社交能力,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集体活动,鼓励他参与其中。
此外,我们还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境等方式,帮助小明学习如何与同伴沟通、分享和合作。
3. 行为干预:针对小明的行为问题,我们采用了正面管教的方法,强调奖励和鼓励他的积极行为。
同时,我们与小明的家长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指导,共同制定了一套行为管理方案,以改善他在家庭和学校中的行为表现。
四、辅导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小明在学习、社交和行为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他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延长;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出更多的自信和主动性,能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在家庭和学校中的叛逆行为减少,与长辈的关系得到改善。
这些变化表明我们的辅导策略是有效的。
五、结论与建议本研究通过对小明的个案研究,展示了针对儿童发展问题的有效辅导策略。
然而,每个儿童的情况都是独特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并根据儿童的进步和反馈不断调整辅导计划。
幼儿园小班行为个案分析【五篇】
幼儿园小班行为个案分析【五篇】
简介
这份文档是对幼儿园小班行为个案进行分析的五篇文章的汇总。
每篇文章都包含至少800字的内容。
以下是每篇文章的简要介绍:
文章一:行为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这篇文章分析了小班中出现的行为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
这些问题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研究,我们找出了产生行为问题的根
本原因,并给出了一些实用的干预措施和建议。
文章二:情绪管理与幼儿行为
这篇文章探讨了情绪管理对幼儿行为的重要性。
我们首先介绍
了幼儿情绪管理的基本原则,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在小班中教授情
绪管理技巧以提高幼儿的行为表现。
文章三:幼儿教育中的自我控制
这篇文章讨论了幼儿教育中自我控制的重要性。
我们介绍了自
我控制对幼儿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探讨了如何在小班教育中培养幼
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文章四:幼儿行为问题的诊断与干预
这篇文章介绍了幼儿行为问题的诊断和干预方法。
我们通过案例分析,提出了诊断幼儿行为问题的几个关键步骤,并给出了一些针对不同问题的干预策略。
文章五:家庭与学校合作解决行为问题
本文讨论了家庭与学校合作解决幼儿行为问题的重要性。
通过家校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表现,并寻求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法。
结论
这份文档收集了对幼儿园小班行为个案进行分析的五篇文章,为教育者和家长在处理幼儿行为问题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通过深入了解行为问题的原因、情绪管理、自我控制、诊断和干预方法以及家庭与学校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
斯金纳强化理论应用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个案研究
斯金纳强化理论应用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个案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斯金纳强化理论是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一种关于行为控制和塑造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受到外部刺激和奖惩机制的影响,通过强化和惩罚来塑造和改变行为。
在幼儿园教育领域,斯金纳强化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通过设计合理的奖励机制和惩罚措施,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幼儿的行为,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
教师也可以通过强化幼儿的积极行为,鼓励他们持续进步,提高学习动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应用,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深入分析实际操作过程和效果。
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幼儿园班级进行观察和记录,研究者将收集并分析数据,探讨斯金纳强化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通过深入挖掘个案数据,研究者希望为幼儿园教育提供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个案研究,探讨该理论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及对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启示和提升。
具体目的包括:第一,分析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幼儿园教育中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深入了解其原理和核心概念。
第二,通过实地调研和个案研究,探索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方式和效果,了解其实际操作过程和影响效果。
总结个案研究的经验教训,提炼出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可操作性建议,为幼儿园教育者和研究者提供可参考的实践经验和指导方向。
通过对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研究,旨在促进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发展,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改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并通过个案研究设计与实施,分析数据并进行讨论,总结实践经验,最终得出对幼儿园教育的启示。
这一研究意义重大,具有以下几点价值:通过将斯金纳强化理论与幼儿园教育结合,可以为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针对幼儿园儿童自闭症的个案研究及干预方案
针对幼儿园儿童自闭症的个案研究及干预方案自闭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通常在儿童早期就可见。
幼儿园儿童自闭症的个案研究对于理解和干预这种疾病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幼儿园儿童自闭症的个案研究,以及针对这一群体的干预方案。
一、个案研究幼儿园儿童自闭症的个案研究通常包括对这些儿童的个体特点、行为表现、社交互动能力、语言发展等方面的详细观察和分析。
通过个案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园儿童自闭症的多样性,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挑战和需求。
在研究中,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家庭、学校和社区环境对这些儿童的影响,以全面评估他们的情况。
二、干预方案针对幼儿园儿童自闭症,早期干预尤为重要。
针对这一群体的干预方案通常包括多种综合性的措施,以促进他们的发展和适应能力。
其中,重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化教育计划针对每个自闭症幼儿,需要制定个体化的教育计划,根据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具体的教育目标和方法。
这包括特殊教育老师、行为分析师等专业人员的参与,以确保教育方案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2. 社交互动训练自闭症儿童通常存在社交互动能力的障碍,因此需要进行系统性的社交互动训练。
这可以包括与同龄儿童的互动活动、角色扮演游戏、情绪管理培训等,旨在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
3. 语言和沟通技能培养许多自闭症儿童存在语言发展迟缓或障碍,因此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语言和沟通技能培养。
这包括使用图像辅助沟通工具、语音治疗、情境教学等,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和理解他人。
4. 家庭支持和社区资源整合自闭症儿童的家庭需要获得充分的支持和指导,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社区资源的整合也非常重要,包括康复中心、社区活动和支持团体等,为这些儿童和家庭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帮助。
三、观点和理解针对幼儿园儿童自闭症的个案研究和干预方案,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群体的多样性和特殊性。
每个自闭症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需要个体化的关怀和支持。
被拒幼儿行为问题的个案研究
被拒幼儿行为问题的个案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幼儿教育领域,幼儿行为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幼儿的行为问题不仅会影响他们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还可能给家庭和学校带来困扰。
一些幼儿可能表现出攻击性、倔强、情绪不稳定等行为,给师生和家长造成困扰和挑战。
针对幼儿行为问题,各种教育机构和家庭通常会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策略都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
对幼儿行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教育方案,对提升幼儿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将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选取一名幼儿被拒问题严重的幼儿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行为问题的表现及原因,探讨家长参与与辅导对幼儿行为问题的影响,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和建议。
通过这一研究,希望能够为幼儿教育实践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被拒幼儿行为问题的个案研究,并提出有效的幼儿行为问题应对策略。
通过深入分析个案描述,研究幼儿行为问题的成因和影响,探讨家长参与与辅导在幼儿行为问题处理中的作用,以及提出相应的教育方案。
研究目的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被拒幼儿的行为问题,提供有效的幼儿行为管理方案,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幼儿教育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幼儿行为问题的预防和解决,为幼儿的健康发展和教育工作提供支持和指导。
2. 正文2.1 个案描述小明,3岁,是一名活泼开朗的幼儿。
在幼儿园中,他经常表现出一些行为问题,比如打闹、抢玩具、哭闹等。
他与同龄孩子相处时常常发生冲突,导致老师们不得不频繁干预。
在家庭中,小明也经常展现出类似的行为,父母常常感到束手无策。
他的父母描述说,小明在家里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发脾气,打翻东西或者大声哭闹。
在幼儿园的观察中,发现小明在与其他幼儿争抢玩具的时候表现最为明显,他往往会用力推搡其他孩子,甚至发生打斗的情况。
而在家庭中,小明的独生子身份可能导致了他对资源的争夺心理,父母对他的宠爱也可能加剧了他的自我中心和控制欲。
被拒幼儿行为问题的个案研究
被拒幼儿行为问题的个案研究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经常面临幼儿行为问题的挑战。
有些幼儿有时会表现出抗拒的行为,这给教师和家长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本文将介绍一个关于被拒幼儿行为问题的个案研究,以探讨该问题可能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个案简介:小明,3岁,就读于一所幼儿园。
小明是一个活泼好动、聪明可爱的孩子,但在幼儿园却表现出频繁的抗拒行为。
他经常不听从老师的指导,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甚至会大声哭闹,有时还会踢打其他小朋友。
这种行为已经持续了几个月,给幼儿园的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问题分析:针对小明的行为问题,我们进行了一些调查和观察,并和他的家长进行了沟通。
从中我们得出以下可能的原因:1. 家庭环境:小明的父母长期在外地工作,他由外婆照顾。
虽然外婆非常疼爱小明,但一些家庭因素可能使得小明感到不安全和缺乏安全感。
2. 个体差异: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特点都是不同的,小明可能是一个情绪更为敏感的孩子,对于集体活动和规则有一些困难。
3. 交流困难:小明因为年龄还小,表达能力和自控能力都不足,可能无法及时有效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
解决方法:针对小明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一些解决方法:1. 家庭支持:与小明的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家庭状况,为他们提供一些家庭教育的支持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照顾孩子,增加小明的安全感。
2. 个性化照顾:针对小明的性格特点,幼儿园老师将提供更多的个体化照顾和支持,包括适当的情绪调节和鼓励,以及更灵活的学习方式和活动安排。
3. 沟通与表达:通过一些游戏和小组活动,帮助小明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同时引导他学会倾听和与他人合作。
4. 行为规范:在行为规范的教导上,幼儿园老师将采取更加耐心和细致的方式,逐步培养小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交技能。
结论:通过对小明的个案研究,我们了解到幼儿抗拒行为问题有着多种可能的原因,需要通过综合的支持和帮助来解决。
在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支持下,帮助小明逐步克服他的问题,培养他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社交能力。
实证研究: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案例
实证研究: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案例
简介
本文档旨在介绍一份实证研究的案例,重点关注幼儿行为的观察和分析。
通过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和行为模式,从而为幼儿教育和家庭环境提供有益的建议。
研究目的
本次实证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和分析幼儿的行为,探索以下问题:
1. 幼儿的行为模式和惯是否与他们的家庭环境相关联?
2. 幼儿的行为是否会受到同伴关系的影响?
3. 幼儿的行为是否与其个人特征和发展阶段相关?
方法
1. 选择研究对象:从幼儿园中选择一组幼儿作为研究对象,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
2. 行为观察:通过观察幼儿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表现,记录下他们的行为模式和惯。
3. 数据收集:使用标准化的观察记录表,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定性和定量记录。
4. 数据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对观察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5. 结果解释:根据分析结果,对幼儿行为的特点和规律进行解释和讨论。
预期结果
通过本次实证研究,我们期望得到以下结果:
1. 发现幼儿行为与家庭环境之间的相关性,为家庭教育提供有益的建议。
2. 理解同伴关系对幼儿行为的影响,为幼儿园教育提供参考。
3. 揭示幼儿个人特征和发展阶段对行为的影响,为幼儿发展提供指导。
结论
本次实证研究将通过幼儿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探索幼儿行为与家庭环境、同伴关系、个人特征和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
通过深入研究幼儿行为,我们可以为幼儿教育和家庭环境提供有益的建议,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个案分析幼儿行为问题家庭成因
案例二
某男孩,6周岁,非常好动,上课时根本不注意听,要么离开座位搞小动作,要么逗周围的小朋友说话,只有在教师斥责时才稍稍收敛一下,很快又会故态复萌。平时常常以打、踢、推、咬、威胁等方式攻击其他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得比较霸道,常常跟其他幼儿抢玩具,难以协调他跟别的幼儿合作,几乎每天都会受到教师的处罚。一些小朋友说他经常打人,不喜欢跟他玩。这个男孩的接受能力较差,作业很马虎。见笔者主动跟他玩,跟他说话,表现得很开心,就主动与笔者分享玩具,常常缠着笔者,但好动的行为收敛不多。教师说他可能有注意缺陷和活动过度的行为问题,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因为班上孩子较多(30多个),教师无法分出较多时间和精力去约束他,只要他不对教学活动影响太大,一般任其自然。在与教师访谈和家访中,得知男孩的父母在香港,抚养他的是他姑妈姑夫,姑妈曾经在一间中学当过老师,已退休,现在一间公证所做公证员。姑夫是一个研究所的研究员,姑夫为人性情淡薄温和,平常对男孩教育过问不多,管教的任务主要落在姑妈身上。男孩的姑妈说,四岁前,男孩一直由姨妈抚养,姨妈对他很纵容,不管合理不合理总是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使得这位男孩从小就非常霸道,无法无天,常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发脾气摔东西,甚至离家出走。来到姑妈家后,姑妈对他要求非常严格,管教严厉,对他提出的要求合理就尽量满足,不合理的不管他怎样吵闹,发脾气也不理不睬,对他的一些过激行为,常会加以严厉责骂甚至体罚。因此,男孩对姑妈一直又怕又依赖。男孩的父母每四个月回来大陆探望儿子一次,男孩常向父母告姑妈的状,但是父母也赞同姑妈的管教方式,不加理睬。男孩每次与父母团聚都很开心,缠着父母不肯放,如果他见到父母对其他孩子亲热点会非常不满。姑妈说,他对管教这个孩子已精疲力尽,有种受挫感。
2.创设良好的情感环境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和谐的家庭气氛、严而适当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孩子形成健康个性和行为的必要条件。家庭成员之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和睦的、平等的、互相关心和互相爱护。孩子在良好的情感环境中生活、成长,他们会感到自由、舒畅、温暖、幸福,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大班被拒绝型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个案研究
207启蒙教育一、问题的提出同伴交往是大班幼儿在园生活必须面对的一个环节,具备良好的同伴交往能力也是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关键因素,幼儿在交往情境中对交往策略的选择以及自身不良行为的反思,同样能够促进幼儿共情能力的发展。
被拒绝型幼儿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其本身并不排斥与其他幼儿交往,但在交往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攻击性行为,因此极容易被排斥在同伴群体之外,如果不及时地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而任由他们自由发展,就会影响他们后续的社会适应及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鉴于以上原因,本文将研究对象聚焦在一名大班幼儿的身上,观察其日常行为,分析被拒绝型幼儿同伴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家长及幼儿教师两个角度,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二、个案的基本情况作者在自己实习的园所随机抽取某一大班,该班总人数为21名,在为期一周的预观察过程中,初步选定一名幼儿——小林(化名)。
随后通过同伴提名法对该班幼儿进行测试,得出小林的正提名标准分为-0.96,正题名标准为4.58,符合被拒绝型幼儿的标准。
三、个案举例及原因分析(一)家庭教育因素案例一:小林的上学放学都是保姆和司机来负责接送,老师会简单地跟保姆说一下小林的日常表现,当老师跟保姆说到今天小林又打人的时候,保姆跟小林说:“小林不可以再打人了,知道吗?”小林面露不屑地哼了一声,保姆见状接着说道:“再这样我就告诉你妈妈,让你妈妈来收拾你了。
”小林无所谓地说着:“我才不怕,她也不回家。
”小林的家庭非传统意义上的家庭,父母因工作的繁忙而无法对小林做到正常看护与照顾,保姆指负责小林的养育而并不负责小林的教育,同样因为雇主与员工的关系原因,保姆并不会对小林的错误行为进行相应的批评指正。
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得小林习惯于一切事物都围绕着他转,逐渐养成自以为是、自我专横的个性。
在幼儿园中,小林不得不遵守幼儿园的纪律以及游戏规则,这一切都会让小林产生一定的挫败感和约束感,从而加剧小林的攻击性行为。
解决幼儿行为问题的个案分析
解决幼儿行为问题的个案分析幼儿的行为问题一般是指对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障碍的行为的情绪方面的异常表现。
弗洛依德的儿童精神发展理论告呼我们,0-6岁是一个人性格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儿童身心需要都得到满足和受到父母良好的教养,儿童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否则,儿童可能会出现行为障碍、人格缺陷等问题。
0-6岁时期,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家庭因素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
尽管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幼儿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质的原因,也有幼儿园和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但犯罪学家在研究青少年不法行为及其增长原因时,常常都追溯到幼儿时期家庭因素的影响。
因此探讨幼儿行为问题与家庭因素的关系,对于防止幼儿行为问题,形成幼儿健康人格有着重大的意义。
为探讨幼儿行为问题的家庭成因,笔者深入幼儿园、家庭进行观察和调研,选择两个有明显行为问题的儿童作为研究的对象,进行系统观察记录,对研究对象的教师和家长进行访谈,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一、案例介绍案例一某男孩,6周岁,有严重的自闭症。
在幼儿园一整天的活动中,几乎从不开口说话,课堂上,从不主动举手发言,即使老师提问他,并对问题答案给予许多明显的语言和动作提示,他也一声不吭。
课间,很少离开自己的座位到外面玩,从不参与其他小朋友的游戏活动,手脚协作能力很差,跳绳从未成功跳过一下。
一些小朋友悄悄对笔者说:"老师,他是'哑巴',从来不说话的。
"笔者试探地问其他小朋友:"你们请他一起来玩游戏,好吗?"小朋友说:"以前我们请过他一起玩游戏,但是他每次都不理人,现在我们都不喜欢跟他玩了。
"笔者友好地尝试跟他接近,主动跟他一起玩,逗他说话,小男孩并没有怕生的表现,没有排斥表现,甚至有时抬头对笔者笑,但从来不与笔者说话。
班里的老师说,这位小男孩有语言障碍,说话模糊不清,刚进幼儿园时,不但不说话,也不听教师的指令,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愿望,憋尿憋急了,也只是发出哼哼的响声,而不会用言语表达出来,经过长期的努力,现在小男孩可以按教师的指令行动了,有时候在教师的耐心教导下,还可以说几个单词,但很少成句。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智障儿童攻击行为的矫正一、学生基本情况名:冯某性别:男出生年月:1996年7月康状况:良好智障程度:中度智障原因:难产造成宫内窒息庭及教养情况:冯某的妈妈是军人,对孩子要求较高,有时会有暴力行为。
冯某的阿婆和爸爸较溺爱孩子。
教育情况:冯某在普小随班就读到四年级,对于知识掌握少,除写字外不能独立完成作业。
在学校一些同学不懂事嘲笑辱骂他,加上课程难度太深无法理解,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发展到逃学厌学的地步。
现在天使国际特教学校就读。
、主要问题行为描述1、不喜欢集体生活,感到一切都没有兴趣,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和课堂活动,上课时常常一个人自言自语并做自我暗示,例如我不喜欢上课,我不愿做作业等。
2、冯某对于与其发生摩擦的同学会进行谩骂,并嘲笑其他有障碍的孩子。
如果有人(包括家长和训练人员)阻碍其完成某事,他会大打出手。
3、冯某爱看奥特曼的动画片,有些沉迷其中,喜欢想象并模仿有各种能量的怪兽去破坏他不满意的东西。
4、心里承受能力差,如果遇到难题就会放弃并产生很严重的自责,如“我太笨了,我害妈妈受了一辈子的罪。
”、确定终点行为某的攻击行为在训练和课堂教学中反复的表现出来,并且严重的影响到正常的康复训练,因此,被看成是严重的行为问题,需要介入一定的干预措施。
点行为定为:通过矫正,使冯某逐渐减少攻击行为的次数,直至停止攻击行为。
、问题行为及原因分析、生理因素冯某因难产造成宫内窒息,导致智力受到影响,自我控制能力差并且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不能很好的表达需求。
、教育因素某一直在普小就读,但学习能力很差,由于学生较多,教师不能照顾周全。
冯某不能完成学业,受到一些同学的歧视,从而造成了学生自信心低下并使冯某形成了攻击行为。
、家庭因素于孩子有缺陷,其爸爸非常自责,觉得对不起孩子,从而产生了过分的爱护和溺爱,放任其不良行为。
另外冯某喜欢看奥特曼打斗的碟片,家长没有及时引导,导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模仿。
、环境因素某来到新学校,第一次离开父母过学校集体生活,比较恐惧和不适应,感到危险很多非常紧张,导致其攻击行为增多。
幼儿社会退缩行为及其干预的个案研究
幼儿社会退缩行为及其干预的个案研究杨慧慧1,吴海龙2(1.丽水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丽水323000;2.临夏现代职业学院,甘肃临夏731800)摘要:为促进社会退缩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探讨幼儿园一名社会退缩幼儿退缩行为产生原因及其教育干预策略。
研究结果表明,幼儿退缩行为产生原因主要有缺乏社会交往经验、人际交往质量低、缺乏交往的自我效能感。
基于此,研究者通过建立良好师幼关系与同伴关系,提升幼儿社交技能与交往的自我效能感进行教育干预,较好地改善了幼儿的退缩行为。
关键词:幼儿;社会退缩行为;教育干预;个案研究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70X (2021)03-0048-06PDF 获取:/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21.03.007A Case Study on Young Children ’sSocial Withdrawal Behavior and Its InterventionYANG Hui-hui 1,WU Hai-long 2(1.Colleg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Lishui University ,Lishui 323000,China;2.Linxia Modern Vocational College ,Linxia 731800,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with social withdrawal ,this study adopts a case study method to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the withdrawal behavior of a kindergarten child with social withdrawal and its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strategies.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reasons for children ’s withdrawal behavior are lack of social experi⁃ence ,low quality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lack of self-efficacy of communication.Based on this ,the researchers applied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by establishing good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and peer relationship and improving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and self-efficacy of communication ,which has improved children ’s withdrawal behavior.Key words:young children;social withdrawal behavior;educational intervention;case study一、问题提出社会交往对幼儿适应能力与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社交障碍的一个典型代表,幼儿社会退缩行为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1]。
幼儿园观察记录:行为表现分析与干预方案
序1.引言2.观察记录2.1 社交行为2.2 情绪表现2.3 学习行为3.行为表现分析3.1 社交行为分析3.2 情绪表现分析3.3 学习行为分析4.干预方案4.1 社交行为干预方案4.2 情绪表现干预方案4.3 学习行为干预方案5.总结6.结论引言幼儿园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环境之一,对幼儿的行为表现及个性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观察记录是了解幼儿行为表现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对行为表现进行分析并制定干预方案则是帮助幼儿更好地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对幼儿园观察记录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方案。
观察记录2.1 社交行为小明在幼儿园的社交行为表现得不太好,他经常独来独往,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甚至有时还会出现推搡打闹的情况。
2.2 情绪表现小花在幼儿园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情绪失控,哭闹不止,无法自我调节情绪,导致影响了自己和他人的日常生活。
2.3 学习行为小杰在幼儿园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经常表现出对老师的讲解不太关注,玩耍的时候却显得非常专注。
行为表现分析3.1 社交行为分析小明可能是因为个性内向,或者在家庭教育中缺乏社交能力培养,导致在幼儿园的社交表现不佳。
他缺乏与他人合作的意识,需要引导和培养他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2 情绪表现分析小花的情绪失控可能是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或个性上的缺陷,她需要学会通过一些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比如深呼吸、冷静思考等方法。
3.3 学习行为分析小杰对学习的兴趣不高可能是因为学习内容和形式与他的兴趣爱好不符,需要老师和家长一起找到他的学习兴趣点,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干预方案4.1 社交行为干预方案针对小明的社交问题,老师和家长可以引导他参加一些团队活动,如集体游戏或团体做手工等,逐渐培养他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2 情绪表现干预方案针对小花情绪失控的问题,老师和家长可以通过阅读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来教导她如何正确处理情绪,或者在面对困难时应该如何更好地释放情绪。
幼儿园关于纠正一位小班情绪攻击性行为的教育案例
研究对象描述:李苛,2006年12月生,是个特别淘气的男孩子,经常有意无意的打伤和撞伤同伴,在班上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就连我们班从未谋面的家长都知道他的大名,因为,他的名字以最高频率通过自己孩子的嘴巴出现在家长们的面前。
李苛与同龄的孩子相比,情绪变化的比较快,高兴了会大喊大叫,不如意了,就乱扔玩具,自控能力较差,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有强烈的占有欲,经常因为争抢小朋友的玩具而起争执,甚至攻击别的小朋友。
另外,他的动作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经常有意无意推倒小朋友,有时还会冷不丁的突然撞到老师的身上,要你抱他,他会显得特别高兴和兴奋。
他的攻击性行为与恶意攻击和伤害别人的行为有本质上的不同,他的攻击性行为常常伴有较强烈的情绪变化,这一行为称之为情绪攻击性行为。
因此,我将李苛作为个案,进行观察、引导和疏通,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控制和调适自己的情绪,减少直至杜绝情绪攻击性行为对其他孩子的伤害。
典型事例描述:幼儿园的第一天,李苛就显示出他的与众不同来,别的孩子在因为父母的离开而哭闹时,他尤其活跃,一会跑到玩具角玩玩玩具,一会左冲右撞、跑来跑去,他特别的高兴和兴奋。
正当老师为他的出色表现和他那高兴劲而表扬他时,情况不妙了,李苛手舞足蹈的高兴忘了形,将坐在旁边的小朋友撞翻在地,被撞翻在地的幼儿号啕大哭,老师拉着叫他给小朋友道歉,他挣脱了老师的手,跑到一边玩玩具去了,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才短短的半天工夫,前后就有6名孩子告他的状,都是反映李苛打到他了或是推到他了。
此后,李苛经常无缘无故地打人,抢玩具,欺负同伴,搞破坏,对于老师的制止,他一点反应也没有。
家庭情况简述:李苛的父母亲文化素质较好,平时由于工作繁忙,从小就一直由奶奶带大,自然事事都由着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还常出现不答应其无理要求就打奶奶的现象。
在与其父母交流中,他们也认为,自己的孩子格外调皮,不听话,而他们对孩子缺少较为正确的教育方法,不知用什么办法教育自己的孩子,希望老师对其孩子严格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行为问题干预的个案研究——不爱说话的孩子南宁市福利院慈海幼儿园李顺霞幼儿的行为问题一般是指对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障碍的行为和情绪方面的异常表现。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人类构建知识、发展能力、适应社会、集体生活的重要途径,而本案例中的小七(化名)进入幼儿园7个月,却还存在着不愿意在集体中表达,不愿意跟班级中的小朋友和老师用语言交流的情况。
为改善小七这个情况,教师通过观察和分析,针对具体情况采用适宜的方法,同时加强家园沟通,共同帮助小七。
一、基本情况(一)个体情况小七,3岁,男孩,是一对异卵双胞胎中的哥哥,来幼儿园已经7个月了。
(二)家庭情况医生爸爸一人赚钱养家,妈妈是一位全职太太,小七还有一个6岁的哥哥和一个双胞胎弟弟,据了解,哥哥在幼儿园也不喜欢说话,不喜欢跟老师交流,已经大班了,每天跟老师交流最多的就是两句话——“老师早上好!”和“老师再见”。
二、问题概述小七来幼儿园已经七个月了,但是一直都不太愿意说话,跟班里的两三个小朋友偶尔有打闹、很简单的语言交流,但是与班上老师几乎没有语言交流,也不能回应教师的打招呼、点名、提问等。
当小七有小便的要求的时候,就会摸着裤裆,不说话、看着老师,如果老师没有发现他的意图,偶尔有其他小朋友会帮助他们告诉老师。
没有小朋友帮助的时候,老师尝试耐心地询问他是不是想上厕所,小七只是一直看着老师,摸着裤子,希望老师明白之后让他去上厕所,不管老师怎么引导,他都不愿意说出来,最后老师没办法,只能带着他去上厕所,而下次,这种情况依旧继续。
三、观察与诊断(一)教师初步诊断孩子是不是得了选择性缄默症?“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精神障碍。
是指已经获得了正常的语言功能儿童,因精神刺激的影响而表现在某些社交场合保持沉默不语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交功能障碍而非语言障碍。
”“行为学家认为,儿童选择性缄默症是他们处理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表现,沉默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最有利的自我保护工具,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学会适应环境变化的孩子,当他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会给自己带来紧张感的时候,缄默几乎成为了他们最直接的本能反应。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老师对小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二)教师观察发现1.在幼儿园和在家里不一样经过观察发现,小七在幼儿园里不爱说话,回到了家里,就会跟爸爸妈妈讲个不停,还会把在幼儿园学到的儿歌、故事、手指游戏等表演给爸爸妈妈,显得非常活泼。
2.对老师和对小朋友的态度不一样小七愿意跟小朋友一起玩闹,跟固定的那两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说话,但对老师的点名、提问、甚至平时的聊天并没有语言上的回应,只是会点头或者摇头,或者用肢体语言表达。
来幼儿园的前两个月愿意跟老师有简单的交流,如“是”,“不要”,“好”之类的回应,到了后来连这些都不愿意说了。
偶尔在看书的时候,老师指着书本上的动物问这是什么,他就会回答“小鸡”“大象”“鸭子”。
四、问题的分析经过观察,发现小七在幼儿园里并不是完全沉默,而是还能跟几个小朋友有交流,判定为选择性缄默症未免草率,也没有更多的依据。
因此,针对小七的具体情况,教师作了以下的分析,即小七沉默不爱说话的几点原因:(一)家庭因素由于家里孩子多,父母亲没有办法同时照三个孩子,只有将七个月大的小七寄养在异地的亲戚家里,而不是跟爸爸妈妈在一起住的,直到一岁半后才接回。
这个时期的孩子是与父母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小七却被剥夺了这种跟父母亲的依恋关系。
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长时间跟父母分离,刚刚熟悉了亲戚的照顾,又回到了父母的身边,这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消极的影响,这是其一。
第二,小七的父母非常有礼貌,他们善于交流,也乐于交流,妈妈更是一个十分细心、善于表达的全职太太,将一家老小照顾得很周到。
可能正是因为妈妈的面面俱到,过于敏感和快速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让他们少了许多语言表达的机会。
另一方面,小七的哥哥和弟弟也有在集体中沉默的情况,而且哥哥曾经有两次走丢的经历,所以父母对两个弟弟就更加保护,而过分的保护却导致孩子胆小、内向、沉默寡言。
因此小七来到集体生活中,没办法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懂得如何应对,于是只能以沉默来应对和保护自己,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认为没有语言交流也一样可以达到目的。
妈妈在谈及小七在家里的表现时会很心疼小七,因为小七常常误会妈妈爱弟弟不爱小七,因此妈妈和老师达成了一个共识:小七比较缺乏安全感,需要更长久和持续的关注和爱护。
(二)学校环境因素情感环境变化导致原本适应能力较弱的小七更加沉默。
小七正正刚来幼儿园时,分离焦虑较严重,当时跟他最亲近、陪他走过分离焦虑期的老师没有继续留在这个班级,而是换了新的老师。
换了新的老师,等于让他重新再在这个环境中寻找新的可依赖可信任的老师,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这是其一,其二,教师在应对小七不说话问题的策略上有问题,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因此迟迟没有改变现状,以下是教师展开策略的过程:四、策略及成效第一,教师在跟小七和正正找话题聊天,引导他们讲话的内容上存在重复性和封闭性,如“小七爱妈妈吗?”“爱爸爸吗?”,除此之外,还具有明显的意图,即为了让他们说话而谈话,生活化不够浓厚。
孩子在感受到教师的用意之后,更加抵触跟老师说话。
因此,使得原本还愿意跟老师说“不好”,“爱妈妈”,“尿尿”这些只言片语也消失了。
第二,苍白的表扬,对孩子没有吸引力。
查阅过一些资料之后,教师改变了一些策略,力图让教师和孩子之间的谈话生活化,在不经意间自然地交流,对小七的哪怕一个字的回应都表扬:“小七真棒,声音真好听,老师和小朋友都非常喜欢听到你的声音。
”在幼儿园如此,回到家,请家长配合鼓励小七多跟老师和小朋友说话,如果能做到,妈妈就奖励他们喜欢的东西。
持续不断的表扬,还是有了一些效果,比如在自由阅读时间,小七愿意告诉教师小动物的名称,还会说一到两次“不知道”。
可是这样持续了一个星期时间,小七又开始用沉默回答教师的提问了。
第三,强硬的态度,可能导致孩子选择退缩的方式回应。
在以上两种方法都没有奏效的情况下,教师思考,是否可以用强硬一点的态度,适当逼一逼?比如在他有上厕所的意愿时,让他一定要用语言说出来,否则老师就不允许他上厕所。
在试过两次之后,发现他宁愿憋着尿,眼泪和汗都滴下来了都不愿意说出来,教师只好作罢。
五、反思与改进在经历了一系列成效不大的策略和方法之后,教师决定,沉下心来再次好好地观察和分析。
(二)反思与新策略的实施重新认真观察和分析小七的情况之后,教师决定从情感出发,让他对教师产生依恋和喜爱,引导他对教师感兴趣,主动找话题。
具体做法是:第一,肢体语言互动。
每天在排队、等待、户外活动等零碎的时间里跟孩子互动,玩点点鼻子,吹吹头发,抱一抱的游戏,教师全程面带微笑,不要让孩子觉得不说话教师会着急。
第二,讲故事,生活化开放式地聊天。
教师每天或隔天花几分钟给孩子讲一个简短的故事,培养感情。
问一问孩子喜欢的玩具,动画片。
第三,午睡前的和声细语。
第四,耐心等待。
以上策略实行后两个星期,欣喜地发现小七开始很喜欢跟着老师,无论老师走到哪里都跟着,还在老师的背后躲起来,老师离开太久了,或者李老师不让他跟着,他就会哭。
跟妈妈交流发现,回到家后小七告诉妈妈:“妈妈,我整天都跟着老师,看不见她我就哭了。
”妈妈告诉小七,李老师很爱小七,但是李老师要做很多事情,小七不能总是跟着李老师,特别是小七不能自己跑出教室,小七答应了。
教师敏感地预测,小七对教师的依赖和喜爱已经建立起来了,下一步就是耐心地等待,等待这朵小花的绽放。
一个星期后的一天下午,小七起床之后看到老师来到睡房接他们,马上跑过来,用手指着老师脸上的一颗痣,问:“这是什么?”“这是一颗痣,小七脸上也有一颗呀!”教师心里非常开心!但是没有表露出这种兴奋,深怕他一下子就被吓到了。
小七又指着老师的项链问:“这是什么?”“是谁给你买的?”“你的妈妈在哪里?”“你的妈妈在哪里上班?”“今天吃什么午点?”小七问的问题越来越多,教师也总是耐心地回应。
离园时,老师兴奋地跟小七的妈妈说:“小七终于跟老师说话了!”请妈妈回家对小七今天的表现进行奖励,再鼓励小七每天都跟老师聊天,告诉老师他的想法。
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小七跟老师和小朋友的交流越来越多,也变得越来越活泼了。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接着,就是教师和家长配合对这一良好现象进行巩固,希望小七能够保持好的心态,并且在这基础上有进步!六、小七案例给老师的启示(一)父母应转变对孩子的态度,不应过分保护。
本案例中的小七的爸爸妈妈很明显地,对孩子的性格有很大的影响。
家里的三个孩子都是内向和沉默寡言的孩子,而且自我保护意识都较弱,这跟妈妈是全职太太,全心全意照顾孩子、及时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有关。
(二)教师应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情感环境教师对孩子的鼓励、关注、喜爱是孩子自信、进步的重要影响因素,跟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对孩子的成长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发现幼儿行为问题时,教师和家长都不能操之过急,静心等“花开”。
一开始,教师迫切想要改变小七的现状,觉得沉默对于他的语言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不好,因此操之过急,反倒影响了孩子的进步。
因此等待对于孩子和教师都是很重要的。
给孩子一点时间,也给教师自己一点时间,一同进步。
静心,等花开。
七、参考文献[1]袁爱玲,吴楚琼.幼儿行为问题家庭成因的个案研究.学前教育研究[J].2001年第六期[2]王玲艳,张凤,刘昊.幼儿问题行为的识别与应对.中国轻工业出版社[M].201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