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行为问题干预的个案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行为问题干预的个案研究

——不爱说话的孩子

南宁市福利院慈海幼儿园李顺霞

幼儿的行为问题一般是指对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障碍的行为和情绪方面的异常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人类构建知识、发展能力、适应社会、集体生活的重要途径,而本案例中的小七(化名)进入幼儿园7个月,却还存在着不愿意在集体中表达,不愿意跟班级中的小朋友和老师用语言交流的情况。为改善小七这个情况,教师通过观察和分析,针对具体情况采用适宜的方法,同时加强家园沟通,共同帮助小七。

一、基本情况

(一)个体情况

小七,3岁,男孩,是一对异卵双胞胎中的哥哥,来幼儿园已经7个月了。

(二)家庭情况

医生爸爸一人赚钱养家,妈妈是一位全职太太,小七还有一个6岁的哥哥和一个双胞胎弟弟,据了解,哥哥在幼儿园也不喜欢说话,不喜欢跟老师交流,已经大班了,每天跟老师交流最多的就是两句话——“老师早上好!”和“老师再见”。

二、问题概述

小七来幼儿园已经七个月了,但是一直都不太愿意说话,跟班里的两三个小朋友偶尔有打闹、很简单的语言交流,但是与班上老师几乎没有语言交流,也不能回应教师的打招呼、点名、提问等。当小七有小便的要求的时候,就会摸着裤裆,不说话、看着老师,如果老师没有发现他的意图,偶尔有其他小朋友会帮助他们告诉老师。没有小朋友帮助的时候,老师尝试耐心地询问他是不是想上厕所,小七只是一直看着老师,摸着裤子,希望老师明白之后让他去上厕所,不管老师怎么引导,他都不愿意说出来,最后老师没办法,只能带着他去上厕所,而下次,这种情况依旧继续。

三、观察与诊断

(一)教师初步诊断

孩子是不是得了选择性缄默症?“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精神障碍。是指已经获得了正常的语言功能儿童,因精神刺激的影响而表现在某些社交场合保持沉默不语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交功能障碍而非语言障碍。”“行为学家认为,儿童选择性缄默症是他们处理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表现,沉默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最有利的自我保护工具,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学会适应环境变化的孩子,当他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会给自己带来紧张感的时候,缄默几乎成为了他们最直接的本能反应。”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老师对小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二)教师观察发现

1.在幼儿园和在家里不一样

经过观察发现,小七在幼儿园里不爱说话,回到了家里,就会跟爸爸妈妈讲个不停,还会把在幼儿园学到的儿歌、故事、手指游戏等表演给爸爸妈妈,显得非常活泼。

2.对老师和对小朋友的态度不一样

小七愿意跟小朋友一起玩闹,跟固定的那两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说话,但对老师的点名、提问、甚至平时的聊天并没有语言上的回应,只是会点头或者摇头,或者用肢体语言表达。来幼儿园的前两个月愿意跟老师有简单的交流,如“是”,“不要”,“好”之类的回应,到了后来连这些都不愿意说了。偶尔在看书的时候,老师指着书本上的动物问这是什么,他就会回答“小鸡”“大象”“鸭子”。

四、问题的分析

经过观察,发现小七在幼儿园里并不是完全沉默,而是还能跟几个小朋友有交流,判定为选择性缄默症未免草率,也没有更多的依据。因此,针对小七的具体情况,教师作了以下的分析,即小七沉默不爱说话的几点原因:

(一)家庭因素

由于家里孩子多,父母亲没有办法同时照三个孩子,只有将七个月大的小七寄养在异地的亲戚家里,而不是跟爸爸妈妈在一起住的,直到一岁半后才接回。这个时期的孩子是与父母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小七却被剥夺了这种跟父母亲的依恋关系。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长时间跟父母分离,刚刚熟悉了亲戚的照顾,又回到了父母的身边,这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消极的影响,这是其一。

第二,小七的父母非常有礼貌,他们善于交流,也乐于交流,妈妈更是一个十分细心、善于表达的全职太太,将一家老小照顾得很周到。可能正是因为妈妈的面面俱到,过于敏感和快速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让他们少了许多语言表达的机会。另一方面,小七的哥哥和弟弟也有在集体中沉默的情况,而且哥哥曾经有两次走丢的经历,所以父母对两个弟弟就更加保护,而过分的保护却导致孩子胆小、内向、沉默寡言。因此小七来到集体生活中,没办法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懂得如何应对,于是只能以沉默来应对和保护自己,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认为没有语言交流也一样可以达到目的。妈妈在谈及小七在家里的表现时会很心疼小七,因为小七常常误会妈妈爱弟弟不爱小七,因此妈妈和老师达成了一个共识:小七比较缺乏安全感,需要更长久和持续的关注和爱护。

(二)学校环境因素

情感环境变化导致原本适应能力较弱的小七更加沉默。小七正正刚来幼儿园时,分离焦虑较严重,当时跟他最亲近、陪他走过分离焦虑期的老师没有继续留在这个班级,而是换了新的老师。换了新的老师,等于让他重新再在这个环境中寻找新的可依赖可信任的老师,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挑战。这是其一,其二,教师在应对小七不说

话问题的策略上有问题,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因此迟迟没有改变现状,以下是教师展开策略的过程:

四、策略及成效

第一,教师在跟小七和正正找话题聊天,引导他们讲话的内容上存在重复性和封闭性,如“小七爱妈妈吗?”“爱爸爸吗?”,除此之外,还具有明显的意图,即为了让他们说话而谈话,生活化不够浓厚。孩子在感受到教师的用意之后,更加抵触跟老师说话。因此,使得原本还愿意跟老师说“不好”,“爱妈妈”,“尿尿”这些只言片语也消失了。

第二,苍白的表扬,对孩子没有吸引力。查阅过一些资料之后,教师改变了一些策略,力图让教师和孩子之间的谈话生活化,在不经意间自然地交流,对小七的哪怕一个字的回应都表扬:“小七真棒,声音真好听,老师和小朋友都非常喜欢听到你的声音。”在幼儿园如此,回到家,请家长配合鼓励小七多跟老师和小朋友说话,如果能做到,妈妈就奖励他们喜欢的东西。持续不断的表扬,还是有了一些效果,比如在自由阅读时间,小七愿意告诉教师小动物的名称,还会说一到两次“不知道”。可是这样持续了一个星期时间,小七又开始用沉默回答教师的提问了。

第三,强硬的态度,可能导致孩子选择退缩的方式回应。在以上两种方法都没有奏效的情况下,教师思考,是否可以用强硬一点的态度,适当逼一逼?比如在他有上厕所的意愿时,让他一定要用语言说出来,否则老师就不允许他上厕所。在试过两次之后,发现他宁愿憋着尿,眼泪和汗都滴下来了都不愿意说出来,教师只好作罢。

五、反思与改进

在经历了一系列成效不大的策略和方法之后,教师决定,沉下心来再次好好地观察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