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知识】建立流水线式产品开发流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立流水线式产品开发流程

近,一批由国内汽车企业研发的产品不断在市场上亮相,有关中国汽车企业的心头之痛―――产品自主研发的话题又频频见诸报端。在人们为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三大乃至第二大汽车市场而欢欣鼓舞的同时,也不禁要问,中国如何才能发展出与其汽车大国地位相匹配的产品自主开发能力?日前,全球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公司在研究分析了全球汽车工业的产品研发发展趋势后,结合中国汽车企业的现状,提出了建立“现代化流水线”式产品开发管理能力的新模式。

产品开发压力不断增加,是全世界汽车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受快速变化的全球环境和技术发展的驱动,汽车产品开发工作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加,具体反映在产品和技术两个方面。从产品层面上来说,主要反映在越来越多的产品种类、越来越高的产品性能和要求、越来越短的产品市场生命周期及越来越大的价格和成本压力;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其主要特征是技术复杂性程度的不断提高,所需技术开发资源的不断增长,以及新技术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

推动这个趋势的基本驱动因素首先来自于消费者,是越来越个性化的需求,导致了市场的不断细分和产品的差异化;但同时,它也得益于新技术的层出不穷,包括新型材料的应用,“XbyWire”电子技术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等。这些新技术的出现,既刺激了新的消费,同时也提出了技术研发上的更高要求。

伴随着这些变化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居高不下的产品研发成本。德国大众为高尔夫车型的推出投入了13亿美元,奔驰的A级车开发耗资14亿美元,而通用的Vectra车型推出成本更高达18亿美元。

当然,汽车企业在研发方面所面临的挑战,还不仅仅局限于成本的控制,在如何缩短开发周期上也面临同样严峻的挑战,因为任何产品计划的延误,都会造成数以亿计美元的损失。目前行业的平均开发周期已由过去的36个月缩短到了24个月左右,在这方面一向领先的丰田公司,更在其新推出的花冠(Corol?鄄la)车型上实现了12个月的开发周期目标。

面对挑战,众多跨国汽车企业一方面通过平台共享和战略联盟等方法来分摊成本,另一方面都在积极地从研发效率的提高着手,努力将研发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以现代化流水线作业为范本而构建的所谓产品开发“工厂”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出色的流程管理能力,是难以模仿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

想像一下,如果一个工厂采购来的是合格的零部件,却把这些零部件扔得乱七八糟,那么生产线上的工人如何能把它们很快地装配成一辆汽车呢?如果没有规范的管理,即使产品开发引进的是先进的技术,也仍然不能形成一个有效完备的产品开发体系。

综观全球汽车业成功和失败的例子不难发现,未来的指胜因素已不再是对核心技术的掌控,甚至因为所有的汽车技术都在朝着商品化的方向发展,也不是自有研发能力的差异,而是对研发流程的出色管理能力,这是难以模仿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

“流水线”式产品开发流程的特征,就是规范化的产品开发流程:它通过流程的标准化,来有效地控制生产的节奏以提高效率;通过对产量的考核,来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对工作的外包,来地优化资源配置,并有效地将配套供应商提供的各个设计“部件”组装成终的产品。

这种产品开发方式的出现,是与汽车产品的“模块化”和汽车企业的“扩展化”趋势相一致的。一方面,汽车产品的模块化,使得零部件供应商有能力承担越来越多的设计和开发工作,目前大多数汽车公司的产品中,由供应商承担的研发和制造的比例都在50%左右,预计未来这个比例还会提高;另一方面,以汽车整车企业为核心的“扩展性企业”的范围也越来越大,继续向价值链的两端发展,包括了设计、工程服务商和下游的经销商。同时,现代化通讯手段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完善,也使“流水线”式产品开发“工厂”的实现成为可能。

这种模式,由于产品开发工作外包比例不断增加,对汽车企业本身的研发能力和资源上的压力有所减轻,但同时,对产品开发管理能力的要求却因此而更高了,因为新模式对协调和管理的实时性和准确性要求更高。这种管理能力包括:对自主品牌元素的维护和运用;对技术和知识产权的管理;对各类供应商早期参与的规划,以及强有力的项目流程管理等。

突破产品开发瓶颈,汽车企业必须走一条创新的道路

众所周知,国内汽车企业在产品开发方面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从产品开发方面投入的资金来看,国内汽车在产品研发方面投入的资金,远远少于国际竞争对手。如占销售额的比例,____年中国的行业平均数是1.4%,而福特和通用分别是5.6%和4.3%;在金额上,整个国内汽车行业的研发费用仅7亿美元,不足福特公司的1/10(73亿美元)。同时,国内汽车行业在产品研发方面起步晚、起点低,无论是技术还是人才都严重缺乏,使得在产品研发方面的发展举步维艰。近年来,虽然华晨、奇瑞和吉利等企业在自主产品研发方面有了一些可喜的突破,但总体上仍停留在模仿、适应性改进设计的初级阶段,不仅技术上缺乏创新的原动力,同时在开发流程上也往往是东拼西凑,随意性很大。中国汽车企业仍难以形成持续的有竞争力的产品开发能力。

面对种种挑战,要突破产品开发的瓶颈,中国汽车企业必须走出一条创新的道路。这条途径的基本点应当是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同时将建立先进的产品开发管理能力作为重中之重,而不是过去提倡的全面产品开发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对建立和培育企业产品开发管理能力的重视。因为产品开发管理能力的建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在这方面既需要经验的积累和长期实践,更需要有一套系统可行的方法和流程。“手工作坊”式的做法固然也能短期奏效,但无法持续,更难以从成本和时间上保证新产品的成功。

企业长期竞争力的建立,不在于某一产品的偶然成功,而在于企业是否有能力不间断地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推出更适销对路的产品,这对于以产品为中心的汽车行业来说尤其如此。“流水线式”的产品开发模式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国内汽车企业应当将目标锁定在世界先进水平的产品开发流程和产品开发管理能力的建立上,汲取世界汽车工业的经验,致力于将产品开发培养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