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的变化》合作探究型教案
2024初二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范文
2024初二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变化》,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社会生活的变化》是2024年初二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这个单元主要介绍了人类社会生活从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并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通过学习这个内容,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的变迁和进步,深入认识到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改变。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工业革命的意义,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社会的进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工业革命的影响,能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我采用了教法:引导探究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方式来探讨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工业革命的意义。
同时,学法是:启发式学习法和问题导向法,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会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图表、图片和视频等教学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教材内容。
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些历史文献和案例,以便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四、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准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引入新课我将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农耕社会和工业社会的特点,让他们了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
同时,我也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以及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是怎样的。
环节二、探究新知我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工业革命的背景和过程,同时引导他们关注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影响。
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案标题: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目标:1. 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2. 分析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不同群体的影响;3. 探讨如何应对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内容:1. 社会生活的定义和概念;2. 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其原因;3. 社会生活变迁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4. 社会生活变迁对不同群体的影响;5. 应对社会生活变迁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场景,引发学生对社会生活变迁的兴趣和思考。
知识讲授:2. 介绍社会生活的定义和概念,让学生对社会生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3. 分析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其原因,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变迁的动因和背景。
讨论与思考:4. 分组讨论社会生活变迁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案例。
5.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案例分析:6. 提供不同群体的社会生活变迁案例,如农村居民、城市工人、青少年等,让学生分析不同群体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思维拓展:7.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社会生活的变迁,提供一些方法和策略,如适应能力的培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等。
总结与评价:8.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社会生活变迁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9. 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鼓励学生思考更多关于社会生活变迁的问题。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社会生活变迁的素材;2. 社会生活变迁案例资料;3. 分组讨论和展示的工具。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讨论和展示的表现;2. 学生对案例分析和思考问题的回答;3. 学生对应对社会生活变迁的方法和策略的理解和应用。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当地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2. 设计小组项目,让学生针对某一群体的社会生活变迁进行深入研究和呈现。
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步骤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精选3篇)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精选3篇)《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精选3篇)《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篇1第二十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上海世博会涉及到社会生活方面的图片,并伴随世博会主题曲。
教师过渡:XX年的上海世博会让我们见到了很多高科技的产品,体会到了城市确实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很美好。
那么这节课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看看百年之前上海世博会的各个会馆会展出什么新鲜的事物。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矢:(1)知识与能力1、了解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2、理解这些变化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媒体,展示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大量信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2、采用历史情景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增强他们对历史的亲切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层面以及其对近代进步思想的更深的探索。
三、巧设疑问,突出重点:1、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阅读材料,理清思绪)时间:19xx年,上海召开世博会地点:上海人物:小明及其一家人家庭状况:父亲是某公司职员,家庭较富裕情景教学:场景一:小明一家人参观到中国馆中的一个分馆,这个馆是一组图片,因为实物太大,无法搬到现场。
(教师:哦,那这个馆内到底都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个究竟!)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图片,图片的内容是:(1)轮船的发展(2)火车的发展(3)汽车在中国的出现问题:1、请你给这个场馆起一个名字。
2、这些交通工具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突出动力的变化,是一种进步)它们在中国的出现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引导学生回忆辛丑条约的内容回答:使帝国主义的势力延伸到火车开到的地方,加深了对中国的侵略)我们是否要拒绝铁路,以此来抵制西方的侵略?(结合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分析,铁路等近代交通形式在中国的出现,早已被有识之士所认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3、这些交通工具是怎么出现的?(从西方传入)场景二:小明在参观英国馆时遇到了他的同学小张和他的家人,小张刚刚剪了新的小短发,穿着黑色的西服,小明的父亲向小张的父亲友好的握手并说:“张先生,你好!”两家人在英国馆门前照相留影纪念。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范文模板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范文模板一、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本文将围绕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介绍一些相关的教学设计范文模板,以期探寻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二、教学设计范文模板1. 主题:现代通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授课对象:中学生课程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历程,掌握通讯技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应用。
教学内容:1) 了解通讯技术发展的历程2) 了解通讯技术在各个方面的应用3) 思考通讯技术带来的社会影响教学方法:1) 讲授式教学2) 图片资料展示3) 视频展示4) 互动式问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2) 文章写作3) 班内讨论4) 个人答题2. 主题:移动支付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授课对象:大学生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移动支付的发展历程和应用情况,掌握移动支付的使用方法,能够熟练使用移动支付完成生活中的支付操作。
教学内容:1) 了解移动支付的发展历程2) 掌握移动支付的使用方法3) 学习移动支付在各个方面的应用教学方法:1) 讲解和视频展示2) 线上支付实战演示3) 小组讨论教学评价:1) 作业题目2) 特定场景模拟操作3) 书面评价和口头汇报3. 主题: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授课对象:研究生课程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互联网的发展历程,熟练掌握互联网的使用技能,理解互联网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了解互联网的发展历程2) 了解互联网的基本概念3) 掌握互联网的使用技术和安全问题4) 思考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1) 课程讲授2) 实例分析3) 互动问答4) 小组讨论教学评价:1) 平时作业2) 思考性问题讨论3) 个人作品展示三、结语本文主要介绍的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范文模板。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教育也需要不断革新,提供更适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希望以上模板可以对大家有所启发,并且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提供有效的教育。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2.分析社会生活变化对人们的影响;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2.社会生活变化对人们的影响。
教学难点:1.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如何从多个角度分析社会生活变化对人们的影响。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幻灯片或PPT;3.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社会生活的变化,提出问题:你觉得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原因?二、知识讲解(20分钟)1.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通过PPT或幻灯片展示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包括科技进步、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变化,并解释其原因。
2.社会生活变化对人们的影响介绍社会生活变化对人们的影响,包括物质生活、生活方式、社交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并进行具体案例分析。
三、小组讨论(3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社会生活变化对人们的影响的具体案例并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经济、教育、文化等)来分析社会生活变化对人们的影响。
3.每个小组选择代表介绍他们的讨论结果。
四、展示与讨论(20分钟)每个小组代表介绍他们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跨组交流,从不同角度、思维方式等方面互相启发和学习。
五、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归纳社会生活变化对人们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总结和思考如何应对社会生活的变化。
六、课堂练习(20分钟)教师出示几个与社会生活变化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和回答。
教师在讨论中给予指导和引导,督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七、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进行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对下一节课内容进行导入。
八、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教材,鼓励学生观察社会生活中的变化,并进行记录和思考。
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教案导学案教案:社会生活的变化一、导入(200字)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整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生活也在不断变化。
社会生活的变化不仅影响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还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着深远影响。
本次课程将通过讨论社会生活的变化,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对个体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学习内容(400字)1.社会生活的变化: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2.社会生活的变化: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3.社会生活的变化: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
三、知识讲解(400字)1.社会生活的变化: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农耕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形态,人们靠农耕生产来维持生计,社会结构以农业为基础。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工业社会逐渐取代了农耕社会。
工业社会以工业生产为主,人们从农村移居到城市,从事工业生产和服务业。
这种社会转变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如从农民到工人的身份改变、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明确化。
2.社会生活的变化: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工业社会逐渐过渡到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以信息和知识为核心,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和传播信息,便捷地进行工作和学习,社交网络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
信息社会也带来了新的经济模式和产业结构,如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兴起。
3.社会生活的变化: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传统社会是指以农耕为基础、沿袭固定的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的社会,现代社会则是以科学技术和现代化为基础、具有开放和变革精神的社会。
传统社会以家庭为核心,人们重视传统的家庭观念和价值观念;现代社会以个人为中心,人们更注重个人利益和自由选择。
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制度的完善也为个人提供了更多机会和发展空间。
四、案例分析(300字)1.案例一:孩子的生活方式变化2.案例二:工作方式的变化在农耕社会中,大部分人以农业劳动为生,每天都需要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案标题: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2. 探索社会生活的变迁背后的原因和驱动力;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4.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社会生活的定义和范围;2. 社会生活的变迁: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3. 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4. 社会生活的变迁背后的原因和驱动力;5. 学生小组合作项目:研究某一特定社会生活变迁并展示结果。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视频或故事引起学生对社会生活变迁的兴趣;2.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社会生活的变迁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有什么影响?知识讲解:3. 介绍社会生活的定义和范围;4. 分析社会生活的变迁过程,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5. 探讨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6. 分析社会生活的变迁背后的原因和驱动力。
小组合作项目:7.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社会生活变迁进行研究;8. 学生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收集相关资料;9. 小组成员合作,分工合作,整理研究结果;10. 小组展示研究结果,分享他们对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和发现。
讨论和总结:11. 学生就各小组的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12.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的?13. 总结本课程的重点和学到的知识。
教学评估:14.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项目中的表现;15. 评估学生对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16. 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拓展活动:17. 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其他社会生活变迁,并进行研究和分享;18. 带领学生思考未来社会生活的可能变迁,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预测。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或故事,引起学生兴趣;2. 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收集相关资料;3. 小组展示所需的投影仪或其他展示设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并能够分析社会生活变迁背后的原因和驱动力。
第9课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之
第9课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掌握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哪些吗?(2)学生回答: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2.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45页,阅读“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这一部分。
(2)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3.合作探究a.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b.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特点有哪些?c.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2)小组代表发言: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本组的讨论成果。
4.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自己的了解,谈谈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2)学生回答: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近代化进程的推进等。
5.案例分析(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46页的案例:“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生活变化”。
(3)教师点评: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生活变化,反映了我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趋势。
6.小结7.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47页的练习题。
(2)预习第10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其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其影响。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2.掌握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和原因;3.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察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2.分析社会变化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察能力。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社会生活的变化的概述、案例分析等;2.相关资料: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的案例资料;3.PPT演示。
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呈现历史上一些重大的社会变革事件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学习的欲望。
2.概述(15分钟)教师通过PPT演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社会生活的变化的一般概述,包括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内容、演变的过程和原因。
3.案例分析(30分钟)教师根据相关资料,选择一些社会生活变化的案例,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
例如:工业革命对农村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的影响、互联网的普及对社交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等。
4.总结归纳(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案例分析部分中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察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5.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与社会生活的变化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进行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变化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应对变化的策略。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掌握了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和原因,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观察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认识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但是在案例选择和讨论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关注点不一致的情况,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并解决,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
八年级历史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2.理解国家政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4.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开展小组讨论等方式,收集和分析有关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的历史信息。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图片展示、实物展示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强调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学生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从而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的内在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2.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讨论主题进行组内讨论,鼓励每位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课堂讲解: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促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强调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认识到改革开放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社会生活的变化优秀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轮船、火车、电报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提高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多角度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资料、多媒体等,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时代背景,感受中国近代文明的演进历程。
【教学重点】掌握交通、通讯、社会习俗、文化生活变化的史实。
【教学难点】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感悟社会生活变化之中历史的进步。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视频导入:赴欧美的中国留学生耳濡目染西方生活方式,开始剪去发辫。
甲午战败,留学生们愤恨清政府的腐朽无能,纷纷剪去长辫。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掀起“剪辫”风潮。
视频能直接反映本课的主题,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一)新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教师:鸦片战争以来的西风东渐,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
教师:世纪之交,特别是辛亥革命期间,易服饰、剪发辫等成为社会潮流。
教师: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
袍褂是最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并从中主动发现问题、运用史料探询答案。
训练学生善于从复杂的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培养学生归纳问题和整理问题的能力。
主要的礼服。
图为清末的一张人物合影,照片中的服饰几乎包揽了当时男服的所有款式。
图片展示。
教师:20世纪30年代,中山装的造型被赋予了革命及建国的含义:前襟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形,寓意以文治国;前襟的扣子改为五个,寓意国民党五权分立这有别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袖口的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衣领为封闭竖领。
表示“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理念。
图片展示。
图片展示近代男装的演变。
图片展示近代女装的演变。
教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晚清以来西餐、西式食品的引入,为它增添了新的内容。
教师:晚清的上海妇女吃西餐图,现收藏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社会生活的变迁》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本课是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的改善提高。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休闲娱乐也成为人们正常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而且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不断加大对交通运输和电信事业的投资,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善了人们的观念。
教学目标:1.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生活发生变化的背景原因和表现。
2.通过对比改革开放前后,掌握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变化巨大的原因。
3.了解我国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交通、通信的发展对我们生活的重要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娱乐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
【教学难点】交通、通信发展的重要影响,人们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材料:我和我身上这身风靡一时令我骄傲的军装眼下成了过时货。
正在跳舞的人们已经穿上了高跟鞋、喇叭裤、尼龙衫,烫了头发,手腕上带着电子表,大概还有人在说英语......我跟我们头儿说我有办法买到日本产的彩色电视机,揣着部队养海带挣出来的3000块钱去广东倒走私电器去了。
——《随笔集》展示图片:《作家王朔》教师:从作家王朔的这番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我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么,人们的日常生活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重大变化呢?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感受一下这些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作家王朔的一段话,感受我国日常生活发生的变化,进而以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导入本课内容。
【讲授新课】一、日常生活的变化1.日常生活变化的背景展示图片:教师:新中国成立前,物价飞涨,民生凋敝。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doc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深入,屮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屮,社会生活领域发生变化的一些情况,在各个方面屮国都有很大的变化,揭示了近代以來人们在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等方面的进步。
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强;但历史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相対较弱,长塘屮学地处农村,学生课余查阅资料的途径有着较大的局限性,这就婆求教师在教学屮,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z感,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因此针対这类基础较差和见识不广的学生在知识的讲解屮不求过细过多,二应求尽量简略明确。
三、教学冃标1、知识冃标:(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屮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变礼仪等社会习俗方而的变化。
2、能力目标:本课难度不大,可让学生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自己归纳齐个方而的变化。
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冃标:着重培养学生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认识人类文明变化的趋势等。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剪发辫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依据: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改变是社会进步特别是物质文明进步的标志性产物,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而大众传播媒体的变化主要是精神文明进步的产物, 与物质文明相辅札I 成,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教学难点:本课难度不大,学生一般可基本了解清楚有关他识。
五、教法:多媒体演示法、归纳法六、学法: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法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式导入,5分钟)1、设问:同学们,鸦片战争以后,屮国社会出现了哪些发展趋势?(问题主旨: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木主义产生并有所发展,出现了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现民主政治,有民主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提侣民主与科学的趋势。
19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设计
19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岳西县来榜中心学校刘红一、课程内容标准:(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二、教学对象分析:初二的学生求知欲比较强,形象思维比较发达,但逻辑思维较弱。
由于学生已完成中国近代史政治内容的学习,对于近代中国具体情况及社会背景有一定的认识。
本课内容虽距学生的生活较远,但可以联系日常生活,应充分利用课件,增强直观性,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三、教材分析: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列强对华侵略逐步加深,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火车和轮船传入中国,大大便利了交通运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近代的电报、照相、电影也传入中国,这些都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本课共分三目:第一目: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介绍了火车、电报的出现给中国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第二目:文化生活的变迁。
讲述了电影、照相机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及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第三目:社会习俗的变化。
介绍了辛亥革命后,中国人生活习俗的变迁。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通过阅读“两代人的探亲故事”情景创设以及课本内容,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②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学案中两个故事的内容,从学案所给出的选项选出合适的物品或内容,培养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阅读《两代人的探亲故事》的情景,学会从情景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②通过观察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图片,了解近代中国社会变化情况,初步掌握历史观察力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认识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种历史进步,时代的进步。
②通过自己寻找关于广州近代社会历史资料,制作PPT,了解广州的过去情况和现状,增加学生对乡土的热爱之情。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基本技能:1.能够掌握:近代交通工具轮船和火车传入中国;有线电报在中国的出现;电影和照相技术的传入;商务印书馆的创办;社会习俗的变化。
2.能通过分析近代科技发明给人类带来的重大变化和中国近代发明出现较少社会变化较为缓慢的原因等,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认识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顺应人类历史潮流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重代价;我国的科技发明在古代领先于世界,到了近代却落后于西方,主要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制约和农业文明模式的局限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造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改造着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这个历史趋势说明了人类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着、进步着的,我们必须自觉地与时俱进;辛亥革命对中国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代表着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功不可没教学重点:1.近代交通、通讯工具与技术传入中国。
2.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难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怎样的趋势?(A、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在曲折中发展,出现工业化趋势;B、政治上:封建帝制解体,出现民主化趋势;C、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提倡民主科学的趋势。
)设问导入: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布置学生阅读124——128页全课内容,对外国传入的重要交通通讯工具、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事实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1、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A、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B、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C、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生活的变化》合作探究型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在近几年来发生的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提高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多角度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上海世博会涉及到社会生活方面的图片,并伴随世博会主题曲。
教师过渡: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让我们见到了很多高科技的产品,体会到了城市确实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很美好。
那么这节课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看看百年之前上海世博会的各个会馆会展出什么新鲜的事物。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
2、理解这些变化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媒体,展示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大量信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采用历史情景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增强他们对历史的亲切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层面以及其对近代进步思想的更深的探索。
三、巧设疑问,突出重点:
1、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阅读材料,理清思绪)
时间:1915年,上海召开世博会
地点:上海
人物:小明及其一家人
家庭状况:父亲是某公司职员,家庭较富裕
情景教学:
场景一:
小明一家人参观到中国馆中的一个分馆,这个馆是一组图片,因为实物太大,无法搬到现场。
(教师:哦,那这个馆内到底都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个究竟!)
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图片,图片的内容是:
(1)轮船的发展(2)火车的发展(3)汽车在中国的出现
问题:
请你给这个场馆起一个名字。
2、这些交通工具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突出动力的变化,是一种进步)它们在中国的出现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引导学生回忆辛丑条约的内容回答:使帝国主义的势力延伸到火车开到的地方,加深了对中国的侵略)
我们是否要拒绝铁路,以此来抵制西方的侵略?(结合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分析,铁路等近代交通形式在中国的出现,早已被有识之士所认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3、这些交通工具是怎么出现的?(从西方传入)
场景二:
小明在参观英国馆时遇到了他的同学小张和他的家人,小张刚刚剪了新的小短发,穿着黑色的西服,小明的父亲向小张的父亲友好的握手并说:“张先生,你好!”两家人在英国馆门前照相留影纪念。
问题:
同学们课前已经自学课文,请同学们自己在场景二中找出都有哪些变化?(发型、服饰、称呼、礼节的变化)
这种变化还体现在哪些方面?(妇女缠足)
2、以上我们说的这些变化发生在哪次革命之后?说明了什么?(辛亥革命使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
3、相机的出现有什么作用?(为人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场景三:
下午三点两家人参观完世博会,小明和小张两个好朋友要一起去看电影《定军山》,随后两人又去商务印书馆买了几本下学期需要准备的参考书,小明顺便帮
爸爸买了一份《申报》。
1、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在说什么?(伴以朗读、录音机或留声机的配音)
2、人们通过报纸可以了解到什么?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报刊,这些报刊都宣传什么思想?
场景四:
小明回到家,看到父亲刚刚收到一封电报:货物已从昆明发出,一周之内到达。
望速汇款。
父亲看完电报后,立即去打电话给公司。
问题:
电报这种通讯工具给近代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促进商品流通,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从电报中的内容看,当时的中国铁路发达吗?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是怎么出现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这些变化有哪些特点?(不平衡性、受封建守旧思想的阻挠)
(这部分给学生提示:上海、家庭较富裕,补充慈禧坐汽车的小故事)
如何评价这些变化?(教师总结)
五、师生交流,释疑拓展:
六、归纳总结,点拨提升:
近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任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仅铁路不发达,轮船只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能见到,报纸、电影等也只能在大城市看到,而且很多旧的习俗依然顽固。
中国的社会需要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七、当堂训练,及时巩固:
1、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
A.唐胥铁路
B.淞沪铁路
C.滇越铁路
D.京汉铁路
2、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
A.《渔光曲》
B.《定军山》
C.《歌女红牡丹》
D.《八百壮士》
3、我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是()
A.黄鹄号
B.邓达斯号
C.菲尼克斯号
D.克莱蒙特号
4、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A.《渔光曲》
B.《定军山》
C.《歌女红牡丹》
D.《八百壮士》
5、早期中文报纸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A.《时务报》
B.《申报》
C.《国闻报》
D.《中外纪闻》
6、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A.商务印书馆
B.红旗出版社
C.中华书局
D.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