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斜的伞》教学设计
任书霞《倾斜的伞》教案
任书霞《倾斜的伞》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阅读《倾斜的伞》,了解作者任书霞及其作品风格。
(2)培养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散文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倾斜的伞》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进行解读,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亲情、友情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2)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任书霞,当代作家,代表作品有《倾斜的伞》、《岁月如歌》等。
2. 作品背景:《倾斜的伞》写于2008年,收录在任书霞的散文集《岁月如歌》中,作品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素材,讲述了一段关于亲情和友情的故事。
3. 作品梗概:文章讲述了一个下雨天,作者看到一位老人为一位盲人打伞,而自己却被雨淋湿的情景。
作者由此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母亲为自己遮挡风雨的往事,以及朋友间的相互关爱。
文章以“倾斜的伞”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关爱他人的感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倾斜的伞》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进行解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分析作品,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情感教育:通过作品中的情感线索,引导学生感悟亲情、友情的珍贵,培养情感素养。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任书霞及作品《倾斜的伞》。
2. 自主学习:让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了解作品背景及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解读。
4.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情感线索,感悟亲情、友情的珍贵。
小学语文课《倾斜的伞》教案与课后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倾斜的伞》优秀教案与课后反思学科领域:小学语文年级:四年级课时:1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倾斜的伞》。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和性格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增强家庭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和性格特点。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倾斜的伞》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母爱的伟大。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学习工具,自主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人物情感和性格特点。
(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母爱的感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感恩之心。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母爱的伟大,并提醒学生珍惜家庭亲情。
五、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思考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强化家庭观念。
3.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优点,提出改进建议。
4. 总结本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为的教学做好准备。
1. 学生评价:(1)朗读课文《倾斜的伞》的表现。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教师评价:(1)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2)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的领悟。
(3)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表现。
七、教学拓展1. 开展“感恩父母”主题班会,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家庭亲情,培养感恩之心。
任书霞《倾斜的伞》教案
任书霞《倾斜的伞》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阅读《倾斜的伞》,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学会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2)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感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增强家庭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倾斜的伞》的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母爱主题,体会家庭的温暖。
2. 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文章内容、修辞手法等教学素材。
2. 准备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简介《倾斜的伞》的作者任书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1)带领学生通读全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2)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小组,讨论文章中最令自己感动的部分,分享感悟。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大家共同交流,深入理解母爱主题。
4. 情感拓展:(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是如何表达对家人的爱和感激的。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体会家庭的温暖。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母爱的伟大,提醒学生珍惜家人,关爱家人。
6. 课后作业:(1)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写一篇关于家庭的作文。
(2)推荐学生阅读任书霞的其他作品,拓展阅读视野。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情况。
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倾斜的伞》教学设计4篇
《倾斜的伞》教学设计《倾斜的伞》教学设计4篇眼前五颜六色的伞在跳跃,倾斜的角度显而易见,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倾斜的伞》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倾斜的伞》教学设计篇1文本解读:《倾斜的伞》是一篇叙事兼有抒情的散文,文章主要写了在雨中的伞下发生的故事,而且是一把“倾斜”的伞下。
文章以“雨中倾斜的雨伞”为线索,将外公对“我”的爱和“我”对外公的爱,这一“爱的情感线”连缀起来,使“雨中共伞”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细节中,蕴涵着的强烈的爱的气息,巧妙地张显出来,给人以爱的感动,让人体会到亲情的温馨。
教学目标:认识本课5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让学生在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侧重于了解在雨天外公对年幼的“我”的呵护,以及长大成人后“我”在雨中对年迈的外公的照顾,体会到祖孙间的亲情,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让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经历谈出自己的感悟,进而体会到父母等长辈的爱。
教学难点重点:抓场景、人物说话、神态描写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理解文章主题内容;体会重点词句意思,照样子写一句话。
了解在雨天外公对幼年的“我”的呵护以及长大成人后的“我”在雨中对年迈的外公的照顾,理解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祖孙间的亲情。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学生收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的爱心故事。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认识本课5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积累词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一)学生独立阅读,扫除生字障碍;(二)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二、开火车分段检查朗读。
三、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困惑”、“微颤”、“浑浊”等词可以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同学间互助等方法自主解决。
四、认读生词(自读、指读、开火车读等。
五、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倾斜的伞》教学设计
《倾斜的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短篇小说《倾斜的伞》的题材、情节和主题;2.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3.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短篇小说《倾斜的伞》。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5分钟)教师介绍本课教学材料是一篇短篇小说《倾斜的伞》。
教师让学生先组织好自己的知识,如同伞一样可以用来遮挡阳光和雨水。
第二步:阅读理解(3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短篇小说《倾斜的伞》,了解并理解短篇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师生互动,学生学会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1.提问一:故事发生在哪里?主要角色是谁?2.提问二:小男孩的伞是什么样子的?它在这个故事中的作用是什么?3.提问三:故事中的小男孩和邻居之间有怎样的交流和互动?4.提问四:小男孩在丢失伞后的反应和举动表现出什么样的品质?第三步:情感体验(20分钟)师生互动,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表达对小男孩的理解与观点。
教师辅导学生培养对他人困难的体谅与帮助。
1.提问一:你在阅读中对这个故事有什么感受?2.提问二:你认为小男孩该怎样处理丢失的伞?3.提问三:你有没有类似小男孩这样的经历,请分享。
第四步:创作体验(3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写作或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1.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重新演绎短篇小说《倾斜的伞》中的情节和对话。
2.写作: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写下自己的《倾斜的伞》,表达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和体会。
3.绘画:学生画一幅插画,表现出小男孩的形象和故事中发生的情节。
第五步:作品展示与总结(1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和总结。
教学延伸:1.可以请学生找寻其他类似的故事,进行对比分析和讨论。
2.可以鼓励学生写下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其他真实故事,进行分享和交流。
教学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品和表演等综合评价学生对短篇小说的理解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三年级语文《倾斜的伞》教案
三年级语文《倾斜的伞》教案1.1 设计依据1.1.1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要求。
1.1.2 依据教材《倾斜的伞》的内容特点和教学目标。
1.1.3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1.2 教学内容说明1.2.1 通过对《倾斜的伞》的阅读,让学生感受作者对亲情的描绘。
1.2.2 通过对文中倾斜的伞的象征意义的探讨,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对子女的关爱。
1.2.3 通过学习文中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课文内容分析2.1.1 介绍课文《倾斜的伞》的大致内容,分析其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2.1.2 分析文中的倾斜的伞的象征意义,解释为什么它代表了父母的关爱。
2.1.3 讲解文中的一些生字词,解释它们的含义和用法。
2.2 教学方法2.2.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2.2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2.2.3 采用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阅读与理解3.1.1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3.1.2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
3.1.3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3.2 倾斜的伞的象征意义探讨3.2.1 学生思考并讨论倾斜的伞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3.2.2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描述和细节,支持他们的观点。
3.2.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给出自己的观点,并解释倾斜的伞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倾斜的伞》的大意。
4.1.2 学生能够分析倾斜的伞的象征意义。
4.1.3 学生能够运用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
4.2 过程与方法4.2.1 学生通过自读和分角色朗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2.2 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倾斜的伞》教学设计9篇
《倾斜的伞》教学设计9篇《倾斜的伞》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五个生字,掌握十三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了解在雨天外公对年幼的“我”的呵护以及长大成人后的“我”在雨中对年迈的外公的照顾。
3、体会“倾斜的伞”所代表着的祖孙间的亲情,了解__题目的含义。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和别人共打过一把伞吗?当时是怎样一种情景?有什么感觉?(学生讲述)师:看来,好多同学都有过和别人共打一把伞的经历。
今天我们和作者一同走进他和外公在倾斜的伞下发生的故事。
二、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学生自读课文(1)、学生独立阅读,扫除生字障碍;(2)、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2、开火车分段检查朗读。
3、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困惑”、“微颤”、“浑浊”等词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同学间互助等方法自主解决。
4、认读生词(自读、指读、开火车读等)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说说雨中的伞下发生着怎样的故事。
2、思考:从这把“倾斜的伞”你感受到了什么?第二课时一、导入在昨天的语文课上,我们初读了《倾斜的伞》这篇课文,学习了生字词,这节课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走进发生在伞下的故事,感受倾斜的伞下那浓浓的温情。
二、品读课文让我们再次用心地细细品读这个故事,边读边想,从这把“倾斜的伞”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体会“我”和外公的所思所想吗?是从课文中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可以在文中画一画,读一读,也可以和小伙伴说一说。
三、全班交流1、(1~2自然段)“很小的时候,我就十分喜欢下雨……一同走进雨的世界中。
”从“每逢”、“一蹦一跳”、“挽住”感受到“我”和外公感情很好,外公对我精心呵护,我对外公很依恋。
2、(3~11自然段)“抬起头……外公的身子总是一半干一半湿的”从“一半是墨绿色,一半是灰蒙蒙的”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关注外公的三次笑有什么不同,尤其是第二次的“笑而不语”,可在适当时机追问:外公笑而不语,他在想什么呢?小结:是啊,外公为了不让雨水淋到我身上,自已的一半身子已浸在了蒙蒙的雨中,这把倾斜的伞是外公对我深深的爱呀!3、(13~14自然段)“‘丹丹,伞歪了。
三年级语文《倾斜的伞》教案
三年级语文《倾斜的伞》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3)培养学生学会倾听、思考、交流和合作的学习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热爱和珍惜。
(2)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3)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感。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课文中的亲情主题,学会感恩。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4. 课文朗读录音(可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家庭的认识和感受。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情感。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生字词,解释词语含义。
(3)分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练习:(1)设计一些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2)让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
五、课后作业:1. 抄写生字词。
2. 复述课文内容给家长听,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 观察家人之间的亲情表现,下周课堂上分享。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课文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回答问题,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和学习积极性。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倾斜的伞》教案
《倾斜的伞》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父爱的深情赞美。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体会课文中的父爱主题。
2.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掌握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准备1.课文《倾斜的伞》2.教学PPT3.生字词卡片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把倾斜的伞,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见过倾斜的伞吗?这把伞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二)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或段落。
(三)分析课文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解释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2.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父亲有哪些特点?你是如何感受到的?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倾斜的伞》,谁还记得课文中的父亲有哪些特点?(二)分析课文写作手法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象征等。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课堂练习1.教师出示一段关于父爱的描述,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父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父爱?1.教师提问:通过学习《倾斜的伞》,我们知道了父爱是伟大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回报父爱呢?六、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父爱的作文。
2.收集关于父爱的名言、诗句或故事,与同学分享。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倾斜的伞》这篇课文,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感悟父爱。
《倾斜的伞》教学设计
《倾斜的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倾斜的伞”的含义。
3、理解“仍然”的意思,会用三个“仍然”造句。
4、让学生在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5、了解在雨天外公对幼年的“我”的呵护以及长大成人后的“我”在雨中对年迈的外公的照顾,体会祖孙间的亲情,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会用三个“仍然”造句。
2、体会“倾斜的伞”中所代表的亲情,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教师导入:放学时正巧下雨,你又没带伞,你最希望什么?(板书:倾斜的伞)二、品读课文,体会情感(一)品读第1、2自然段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我”和外公的感情很好?(二)品味第一幅画面(课件出示第一幅插图)1、我们先来品味第一幅画面中的温情,请看图:图上主要说谁为谁做什么呢?自读课文的第3、4自然段,边读边想我在路上发现了什么?2、学生汇报,理解(1)“抬起头,我惊讶的发现,头顶的天空已变成一片墨绿色,绿得那样深。
”(2)“外公头顶上本来应该墨绿色的天空却变了,一半是墨绿色,一半却是灰蒙蒙的。
”师:为什么我头顶的天空是一片墨绿色的,为什么外公头顶上一半是墨绿色,一半却是灰蒙蒙的?3、从这两句话中我们体会到了外公对我的爱,谁愿意来读一读。
(指名读后,再全班读。
)4、从学校回到家里,外公始终面带微笑,请找出外公笑的词语。
(1)生找,汇报。
(2)课件出示三个词语,师:“笑眯眯”让我们看出了外公是什么样的心情?他笑咪咪的说什么--(没歪啊!)明明是歪向我这边了呀!我很不明白,课文的哪个词语告诉了我们?(困惑)(3)面对我的不明白外公却笑而不语,他心里在想什么?让我们联系下面的对话去体会。
(课件出示对话)“丹丹,你淋湿了吗?”“没有哇!你那把大伞把我整个儿都包住了呢!”(4)分角色读:请两个同学来读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从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5)小结5、师引导:只要“我”没被雨淋湿,哪怕雨点打在外公的肩头,哪怕外公的衣服全都湿透,外公依然笑在脸上,喜在心中。
倾斜的伞完整教学设计
倾斜的伞完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伞的组成和使用方法;2.学会倾斜伞的技巧和注意事项;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一把普通的伞;2.一套图片或PPT来演示伞的组成和使用方法;3.教学素材和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个可以倾斜的伞,并解释设计原理。
教学步骤:Step 1:引入话题 (10分钟)教师可以用一把普通的伞引入话题,展示给学生看并问:“我们平时用伞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风吹伞翻转的情况?你们有没有想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启发学生思考,并积极参与。
Step 2:伞的组成和使用方法 (1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PPT向学生介绍伞的组成和使用方法,包括伞把、伞骨、伞布等。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在刮风天气使用伞。
Step 3:伞的稳固性分析 (20分钟)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伞的稳固性分析。
要求学生讨论伞为什么容易被风吹翻,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法。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可以涉及伞的结构和材料等。
Step 4:设计倾斜伞 (30分钟)学生小组根据第三步的讨论结果,设计一个可以倾斜的伞,并解释设计原理。
学生可以画出伞的示意图,并注明各部分的功能。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可以结合其他物体的设计思路。
Step 5:小组展示和讨论 (20分钟)学生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设计,并解释设计原理。
其他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和建议。
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促进思想碰撞。
Step 6:总结和延伸 (10分钟)教师给予学生一些建议,并对学生的设计进行评价。
然后带领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提出一些延伸问题,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Step 7:作业布置 (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纸和杂物制作一个简单的可倾斜的伞模型,并写一篇关于自己设计的倾斜伞的文章。
Step 8:课堂总结 (5分钟)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本堂课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鼓励学生积极应用所学,发挥创造力。
教学反思:这堂课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倾斜的伞完整教学设计(供参考)
《倾斜的伞》教学设计小庄子小学马梦娇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流程2、自主学习首先,我们走进课文的第一个画面:在雨中,外公为年幼的丹丹撑伞。
(出示图片)导学提示:(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体会词语:每逢、便会(引导学生体会出外公爱“我”的情感。
)体会词语:一蹦一跳、钻进、挽住、一同走进(引导学生感受“我”挽住外公的胳膊走进雨中快乐的心情。
)(2)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我”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外公头顶上本来应该墨绿色的天空却变了,一半是墨绿色,一半却是灰蒙蒙的”这一句话的含义,为什么会是这样?(同撑一把伞,一半是墨绿色,那是丹丹头顶上的伞;一半是灰蒙蒙的,那是外公头顶上没有被遮住的天空,体会到外公对丹丹的爱,宁愿自己淋湿,也不让丹丹淋湿了。
)(3)指名分角色朗读第四、五自然段,从“我”和外公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我”与外公之间的互相关心)体会“笑眯眯”、“笑而不语”、“开心地笑”的含义。
你能感受到什么?(从外公三次笑中透露着对丹丹的无尽关爱)读导学提示,明确学习内容。
边找边朗读,读出我快乐的心情,读出外公对我的“爱”。
小组内进行交流,组内同学相互补充,达成共识,派代表来回答问题。
学生从读中去感受外公对“我”的深深爱意体会出外公对“我”的爱,以及“我”的快乐心情,意在为后面更深一步的体会外公对“我”的爱做铺垫。
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从他们的发现中去感受外公对“我”的深深爱意,再从读的练习中去加深体会。
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祖孙之间的那种互相关爱的情感。
读出“我”对外公的关心以及外公的开心。
教学活动流程(多媒体课件出示)教师过渡:不知过了多少年,撑伞的人已不是外公,而是我。
仍然是那片雨的世界,仍然是我和外公,仍然是那把墨绿色的大伞,一切和以前一样。
接着,我们走进课文的第二个画面:在雨中,丹丹为年年迈的外公撑伞。
(4)提问:看看这一段有什么特点?(排比句式)理解“仍然”。
倾斜的伞教案3篇
No matter how hard it is now, we must also be dancers of life.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倾斜的伞教案3篇倾斜的伞教案篇1【内容简析】本课写了“我”小时候下雨时外公总是把伞倾向“我”这边;“我”长大后开始懂得在下雨时把伞倾向外公那边。
那把倾斜的伞体现了外公和“我”之间温馨的情感。
【设计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识字,自主探究,自主发展想象;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目标】1.认识“逢、挽”等6个生字,会写“喜、逢”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体会外公和“我”之间那种温馨的情感。
【重点难点】边读边体会外公和“我”之间那种温馨的情感,激发自己学会关爱他人,做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教具准备】课件或挂图。
【教学时间】2~3两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在这一单元里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课文,认识了一位充满爱心的小姑娘和一位无私奉献爱的小男孩儿。
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两位充满爱心的人,好吗?2.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3.质疑: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设疑,互相释疑。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1.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可以,也可以请教同学。
2.再读课文,把生字词和自然段序号注出来。
3.出示生字词。
自由读,想想在字音上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的。
4.读生字词正音。
同桌互读、“开火车”读、齐读。
5.把生字词带入课文中再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不能加字或漏字。
6.再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认真听他们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7.听录音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写的是谁和谁的什么事?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1.认读有拼音的生字词,再读没有拼音的生字词。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倾斜的伞》教案三篇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倾斜的伞》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的:★领会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
领会“倾斜的伞”里面包含的意思,心得外公和“我”之间温馨的亲情,学会把爱心献给亲人。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边读边领会外公和“我”之间那种温馨的情感,激发自己关爱别人,做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1.课件出示雨中人们撑伞行走的情形,说说你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小结:在茫茫的雨中,人们撑着伞行走,犹如一叶叶扬帆的小舟涌动,远远望去,好像五颜六色的花朵,美丽极了。
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雨中,美丽的不止是伞,在这美丽的伞下还有着许多美丽而动人的故事呢!【设计用意】此环节目标是通过直观的画面将学生很快带入一个雨的世界,创设这种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浏览情感。
2.今天我们就跟随着作家王婷一起去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倾斜的伞》。
齐读课习题,你知道倾斜对应课后哪个生字吗?【设计用意】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倾斜”的意思。
)二、从总体把握课文内容1.课件出示本课的重点词语,学生认读,并能随文理解,为后文心得领会文中那浓浓的亲情作好铺垫。
2.课件出示文中的两幅图。
孩子们,在这倾斜的伞下,到底发生着怎样的动人故事呢?你能看着插图结合课文内容将故事讲给大家听吗?【设计用意】此环节的设计不是让学生说主要内容,而是生动的讲述。
一方面有利于语言的内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抒发情感,进而感染别人。
)3.听了这个动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板书:外公---爱--丹丹)三、品读课文、朗诵心得(一)走近第一幅画面(学习课文1~5自然段)1.找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围绕第一幅图内容写的?(1~5自然段)2.从第一幅图当中,你能看出“我”和外公的心情怎样?(非常快乐)先来分享“我”的心情“很小的时候,我就十分喜爱下雨……一同走进雨的世界中。
”从“每逢”、“一蹦一跳”、“挽住”感受到“我”和外公感情很好,外公对我精心呵护,我对外公很依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倾斜的伞》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倾斜的伞》是一篇记事兼有抒情的散文,它以“雨中倾斜的伞”为线索,将外公对“我”的爱和“我”对外公的爱这一“爱”的情感线连缀起来,使“雨中共伞”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细节中蕴涵着强烈的爱的气息巧妙地出现出来,给人以爱的感动,让人感受到亲情的温馨。
课文的结尾,作者在抒发着内心强烈的情感,同时,人们读起来也会清晰地认识到,雨中伞下笼罩的是浓浓的亲情,时空变幻传送着的也是浓浓的亲情。
学情分析:当今,孩子们不论吃的,穿的,玩的,就连上学,无一不在享受着亲人的爱的呵护,那么它们是否感受到了爱的温馨与幸福呢?他们又是否懂得去感恩,回报这些爱。
事实上,现在的孩子对爱的感受确实缺乏,更不用说主动献出自己的爱了。
这篇课文正适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文中感人的句子,体会字里行间的温情。
(2)、理解“仍然”并能用它说话。
(3)、了解结尾点题的作用,掌握拟题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读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自读、小组读、展示感情读、角色读等方式体会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通过角色转换表达和想象空白练笔,让学生懂得回报感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外公和我之间互相关心的那份温暖的亲情。
(2)、教育学生明白我们应该学会在享受爱的同时,学会付出爱,懂得回报感恩。
教学重难点分析: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那是把倾斜的伞,是把充满了温情的伞,我会永远珍惜它,爱护它。
”2、体会流露在文中那份浓浓的亲情。
3、引导学生懂得回报感恩。
教学过程设计第二课时一、图片导入:1、请大家静下心来,我们一起欣赏一组图片。
师深情地描述画面:一片小小的指甲倾注着母亲多少呵护,一条16字的短信是临死前的母亲留给孩子的唯一信物,伞是雨天一道亮丽的风景,因为爱改变了方向,成了爱的代名词。
这节课,我们掀开倾斜的伞,看伞下的故事又让我们懂得了什么?2、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一组温情的图片导入,直奔主题情感,拨动学生心中那跟弦,为课文的学习打下情感的铺垫。
二、预习交流,整体感知。
明确目标。
预习题设计:1、针对课题提问。
2、对比两幅图,你发现了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学生活动一:1、交流针对课题提出的问题?预设:为什么倾斜?倾斜向了谁?题目为什么叫“倾斜的伞”?相机出示学习目标一:理解题目的含义。
2、学生交流对比两幅图后自己的描述。
预设学生能从主要内容和情感两方面写。
但不会深入。
点拨:对比这两幅图,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变的是:撑伞的人、伞的倾斜方向、外公老了,丹丹长大了。
不变的是:环境、人物、墨绿色的大伞。
引导:文中有一个词强调了这些不变,是哪个词?出示:不知从何时起,撑伞的人已不是外公,而是我。
( )是那片雨的世界,( )是我和外公,( )是那把墨绿色的大伞,一切和以前一样。
继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你知道“仍然”是什么意思?用仍然说一句话。
出示学习目标二:抓住描写外公的句子体会外公和丹丹之间的爱。
设计意图:为预习搭建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养成从题目入手质疑的习惯,在观察图片中发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新课标中段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并体会重点句子中它传情达意的作用。
借助图片的对比,联系上下文理解运用词语。
自然梳理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自主、合作学习,感悟亲情。
1、问题引导: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外公和我之间的爱?2、出示学法指导:•1、自由读:画出描写外公的句子•2、小组互读:圈关键词,联系上下文读中理解。
说出你为什么要重读某个词,用怎样的语气、语调?练读。
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3、展示读:•汇报时,可以朗读,可以读中讲解。
3、学生活动二:小组汇报交流(1)、外公头顶上的天空一半是墨绿色的,一半是灰蒙蒙的。
(同撑一把伞,一半是墨绿色的,那是丹丹头顶上的伞,一半是灰蒙蒙的,那是外公头顶没有被遮住的天空,体会到外公对丹丹的爱,宁愿自己淋着,也不让丹丹湿了。
)(2)、“外公,伞歪了。
”外公抬头望了望,笑眯眯地说:“没歪呀。
”我困惑了:“怎么,明明是歪向我这边了呀!外公笑而不语。
(伞明明歪了,为什么外公却说”没歪”? 在外公的心目中,只要伞是撑在丹丹的头上方就是没歪。
外公笑而不语,心里在想什么?)指导分角色朗读,读出丹丹的天真和困惑,外公的高兴。
评价小组:XXX是一个会思考的孩子,在矛盾中提出疑问,引领全组围绕问题展开讨论,XX组思维活跃,人人参与。
(3)、“你是不是被淋湿了?”外公问。
(当丹丹发现外公的一边肩膀都湿透了,让外公赶快擦擦的时候,可是外公没顾得上自己却先问丹丹有没有被淋湿,体现出外公对丹丹的爱。
)(4)、外公听了,开心地笑了起来。
(当外公听到丹丹被大伞包住了,一点没淋湿时,开心地笑起来,体会到外公的爱是默默的。
)评价小组:小组分工明确,抓住外公的语言、神态、动作,感情朗读,读得抑扬顿挫。
让人懂得:爱是风雨中那把倾斜的伞,其实真爱,无需太多的语言。
(5)就这样,每次我们从雨中回来,外公的身子总是一半干的一半湿的。
“每次”、“总是”这两个词去掉和原来意思还一样吗?(体会出外公对丹丹的爱不是一次两次,而是一直在爱着丹丹。
)(6)、外公嘴角微微一颤,已开始混浊的双眼泪光点点”。
(从“微微一颤”“泪光点点”你读懂了什么?)评价小组:这是个充溢着智慧的小组。
从一个“颤”字,读出了外公的感动来自于丹丹的关爱,是爱的教育有了效果。
引导表达:我年幼时,外公多少次将雨伞向我倾斜,如今,我仅仅是做了他当年做过的事,他就感动得嘴角颤动、热泪盈眶。
看到外公的泪光,“我”会对外公说什么?请把你当成丹丹,边擦外公的眼泪,边向外公说几句话。
(外公,你为我付出了那么多,我做的这点,算不了什么。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展示读。
设计意图:新课标小学中年级学段阅读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紧扣本单元的主题“感受真情”,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外公的句子,抓住关键词,读中理解,感受。
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创设各抒己见的氛围。
做到读说结合,以读带讲,让学生从读中感受人物的所思所想,体味真情。
并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在体会中明白我们应该学会汇报感恩。
)过渡: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四、感情朗读。
1、指名学生读:那是把倾斜的伞,是把充满了温情的伞,我会永远珍惜它,爱护它。
2、换种方式再读,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出示小诗版)那是把倾斜的伞,是把充满了温情的伞,我会永远珍惜它,爱护它。
3、它指的是什么?(1)、倾斜的伞;(2)、外公对我的爱;(3)、亲情。
4、请学生再读课题,说说你发现课题和文章的结尾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明白结尾点题的作用)下面是两篇文章的结尾,请你来猜猜文章的课题。
出示:爸爸的梳子,没有外婆的亲切、慈祥,没有妈妈的温柔、细腻,只有迟钝和朴实,但我知道,在这生涩的梳子缝间,隐藏着无穷无尽的父爱······(《爱的梳子》)当弟弟把这件事告诉我时,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很久以来,我都在寻找一个能代表父爱的动作,现在终于找到了,那就是———拐弯儿处的回头。
(《拐弯处的回头》)设计意图:感情朗读中感受伞下的浓浓亲情,理解“它的”含义,了解题目点题的作用,并在猜题目活动中掌握拟题的方法。
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五、想象空白,练笔升华。
过渡:生活中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发现爱的眼睛,体会爱的心灵。
1、生活中,你们遇到过这样令你感动的事情吗?当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说一说)2、此时,也许你想起了自己生活当中的那一把伞,那一杯牛奶,那一句鼓励的话……你想对给予你关爱的那个人说些什么话。
快用你手中的笔写下来吧。
设计意图:引导孩子联系生活实际体验细节中的爱,在练笔中升华情感,学会感恩,学会爱别人,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点。
符合读写结合的理念。
六、总结积累,听读训练。
1、一个心怀感恩的人,他一定会善待生活,善待他人,积极的面对各种困难的。
而如果人人胸怀感恩,社会就会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2、老师把这段话送给你们。
我读两遍,你们边听边写,比比谁写得多。
总结:爱是情感的纽带,每个人都需要关爱,我们献出自己心中的爱,让人人都生活在爱的世界里。
设计意图:引导积累,在听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倾听记忆力和速写能力。
七、作业设计:课外阅读《爱的梳子》《拐弯处的回头》。
完成:1、题目有什么含义。
2、尝试把握主要内容。
3、画出能体现爱的句子,圈关键词,读中理解。
设计意图:和课文结合紧密,拓展阅读,由课内走向课外。
八、板书设计19、倾斜的伞外公爱丹丹笑而不语微微颤抖开心地笑微微一颤笑眯眯心热回报感恩设计意图:板书是教师备课过程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
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结构,正确把握知识内部的各种联系。
我设计的这个板书,让学生抓住外公的三次笑体会外公对丹丹的爱、两次颤感受丹丹对外公的爱感动了外公,从心热懂得丹丹已经在外公爱的熏陶下,开始回报爱。
直观表达出文本的感情和内涵。
)课后反思在区教研室教研活动中,我选择了《倾斜的伞》这篇课文作为教学内容。
《倾斜的伞》是一篇叙事兼有抒情的散文,它以“雨中倾斜的伞”为线索,将外公对“我”的爱和“我”对外公的爱这一爱的情感线连缀起来,让人体会到亲情的温馨。
教学这篇课文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读懂文章,了解在雨天外公对“我”的呵护和长大后“我”对外公的照顾,体会祖孙间的亲情,从而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我觉得本课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具体的语言文字,去发现真爱,感悟真理,袒露真心,抒发真情,表达真意。
使学生在字里行间悟情,点点滴滴品爱,身体力行报恩。
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把教学思路定为:预习交流,整体感知;自主合作学习,感悟真情;感情朗读,体会题目与结尾的关系;想象空白,练笔升华情感。
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体会真情,感悟在享受爱的同时要学会付出爱。
一、预习交流,整体感知。
”教学中设计了两道预习题,一是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就题目提问,相机梳理出学习目标一,以学定教。
二是让学生通过对比文中的两幅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描述中从主要内容上、情感上整体把握。
在找变与不变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运用“仍然”一词。
生同时,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进课文,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
在绵绵不绝的情感中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文本,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自始至终读书,在一遍一遍的读书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爱的熏陶,获得爱的启迪。
二、自主合作学习,感受真情。
这篇文章看似语言平淡,实则真情涌动。
因此,我放手让学生找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美美地读,小组互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展示读,或读中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