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表面吸附

合集下载

第四章表面吸附ppt课件

第四章表面吸附ppt课件
吸附热
0 exp(d )
q RT
吸附时间
v
吸附现象
表面吸附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差别
① 吸附热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吸附热差别很大。前者吸附热较小,与气体的液化热
相近;而后者的吸附热,与化学反应热相近,化学吸附比物理吸附要牢固;
② 吸附温度 物理吸附温度接近于气体的沸点,故对永久性气体物理吸附主要发生在低
表面覆盖度 固体表面吸附的气体分子数与表面可能吸附的总分子数目之比;
平均吸附时间 气体分子从被固体表面吸附到脱离固体表面(脱附)所经历的时间;
表面形成单分子层时间 单层气体分子布满固体表面所需要的时间
例如:1cm2固体表面上覆盖一层气体分子大约需要1015个气体分子,若入射到固体表 面的气体分子都被吸附,则形成单分子层的时间为:
表面吸附
C2A 化学吸附位能变化曲线 化学吸附-位阱 由C2A曲线表示的吸附力作用距离比物
理吸附范德瓦力的作用距离短,位阱Ec更深也更靠近表面。 位阱的位置zc就是被分解的原子化学吸附的位置(l~3埃)
吸附活化能 常态气体分子在接近表面时,首先沿PA2曲
线被吸引到Zp的位置作物理吸附。如果能够给它提供适当的 能量,以越过PA2和C2A曲线相交处的位垒Ea,就能进入Zc 处的位阱,形成离解状态的化学吸附。Ea称为吸附活化能, 其大小决定PA2和C2A线的形状(数值在0Edis之间)。
类别
A B1 B2 C D E F
Ta、Ti>Nb>W、Cr>Mo>Fe>Mn>Ni、Co>Rh>Pt、Pd>Cu、Au
金属
O2 Ca,Sr,Ba, Ti,Zr,Hf, V,Nb,Ta,Cr,Mo,W, Fe, Ni,Co Rh,Pd,Pt, Al, Mn, Cu, Au K Mg,Ag,Zn,Cd,In,Si,Ge, ,Pb,As,Sb,Bi Se,Te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无 C2H2 有 有 有 有 有 无 无 C2H4 有 有 有 有 无 无 无

第四课 离心吸附柱法纯化PCR产物

第四课 离心吸附柱法纯化PCR产物

注:本实验每位同学起始样品为25µlPCR产物。
2. 3. 4. 5. 6. 将吸附柱AC放入收集管中,再将溶液转移至吸附柱内,室温放置一分钟, 12000 rpm离心1分钟,弃去收集管内废液,再将离心柱放回收集管中。 加入漂洗液 WB 700µl(确认已加入无水乙醇!),12000 rpm离心1分钟, 弃去收集管内废液,将吸附柱放回收集管。 加入漂洗液 WB 500µl,12000 rpm离心1分钟,弃去收集管内废液,将吸 附柱放回收集管。 12000 rpm离心2分钟,以尽量除去漂洗液,以免漂洗液中的残留乙醇抑制 下游反应。 取出吸附柱,放入一个干净的离心管中。在吸附膜中心位置加入50µl洗脱 液EB,不要触及滤膜。室温放置2分钟。 注:本实验用30µlEB洗脱。 12000 rpm离心1分钟。 如欲使洗脱更为充分,可将得到的洗脱液重新加入吸附柱,12000 rpm离 心1分钟。 -20℃保存。
注意事项
• • • • • • 第一次使用前先在漂洗液WB中加入指定量的无水乙醇,加入后及时做好标记, 以免多次加入。 在低温时溶液可能形成沉淀,使用前在37℃加热使溶液澄清。待溶液恢复到室 温后使用。 各种溶液使用后应及时盖紧,以避免试剂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产生挥发、氧化、 PH值变化。 所有操作在室温完成。若溶液沾染皮肤、眼睛时,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 如纯化的DNA片段大小在100bp到50kb之间,起始量在5µg-25µg之间则回收 率可达85%-95%。否则回收效率将大大降低。 85%-95% 如DNA和结合液混合后PH值≤7.5,溶液保持黄色,吸附膜吸附DNA的效率最 高。如果溶液变成橘红色或淡紫色,则说明PH偏高,可在溶液中加5-10µl的 3M醋酸钠(PH5.2)将PH值调到5-7之间(溶液呈黄色)。 适当减小洗脱体积可提高回收DNA的浓度。但体积小于30µl将降低洗脱效率。 洗脱液EB不含EDTA,不影响下游酶切、连接等反应。也可以用PH大于7.5的 水洗脱。PH过低影响洗脱效率。

《细胞生物学》系列课程:第四章质膜和细胞表面一

《细胞生物学》系列课程:第四章质膜和细胞表面一

《细胞生物学》系列课程:第四章质膜和细胞表面一《细胞生物学》系列课程第四章质膜和细胞表面一第四章质膜和细胞表面概述:质膜、内膜系统、生物膜、单位膜第一节质膜的化学成分第二节质膜的分子结构第三节质膜的特性第四节细胞表面及其特化结构第五节质膜与细胞的物质运输概述:质膜(plasmamembrane)细胞质与外界相隔开的一层界膜,又称细胞膜(cellmembrane),厚7~10nm存在意义:屏障作用,提供稳定的内环境物质转运信号传递、细胞识别等内膜系统(Endo-membranesystem)除质膜外,真核细胞内还有一些膜结构。

概念:真核细胞内那些在结构、功能及发生上密切关联的膜性结构细胞器的总称。

生物膜(biologicalmembrane)所有膜性结构的总称20Ao35Ao20Ao单位膜(unitmembrane)——生物膜的共同形态结构特征概念:透射电镜下,生物膜呈现出“两暗夹一明”铁轨样形态,称为单位膜。

第一节质膜的化学成分脂类:50%蛋白质:40~50%糖类:1~10%不同类型生物膜三种物质的比例不同,一般,膜功能复杂,蛋白质含量高。

一、膜脂(membranelipid)概述膜脂是细胞膜的基本组成成分种类:磷脂(最多)、胆固醇和糖脂特点:兼性(双亲性、两亲性)分子存在形式:脂质双分子层功能: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屏障作用赋予膜流动性(一)磷脂(phospholipid)——膜脂的基本成分含量最多的膜脂,约占膜脂的50%以上双亲性分子1个亲水头2个疏水尾(多为脂肪酸链)可分两大类:甘油磷脂鞘磷脂胆碱乙醇胺丝氨酸肌醇1.甘油磷脂——以甘油为骨架磷脂酰胆碱(卵磷脂)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肌醇极性基团磷酸甘油脂肪酸链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磷脂酰胆碱(卵磷脂)2.鞘磷脂——以鞘氨醇为骨架在神经细胞膜中特别丰富,原核和植物细胞膜中不含。

1个亲水头2个疏水尾胆碱等胆碱脂肪酸脂肪酸脂肪酸烃链甘油磷脂鞘磷脂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胆碱鞘磷脂鞘氨醇分子团脂质体磷脂双层磷脂分子在水溶液中的3种构型:①球形单层分子团②双分子层③脂质体抗体聚乙二醇脂溶性药物人工脂质体应用:转基因载体药物载体膜功能的研究疏水尾(二)胆固醇(cholesterol)主要存在于动物细胞膜上,原核细胞中无植物细胞中少(约占膜脂2%)含量多不超过膜脂的1/3个别达50%两亲性分子亲水头&疏水尾(胆固醇)分布:散布在磷脂分子之间功能:①维持膜的稳定性②调节膜的流动性(双向调节)甾环胆固醇对膜流动性的双向调节糖脂(三)糖脂(glycolipid)普遍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细胞质膜上,约占膜脂总量的5%。

《物理化学》第四版表面化学教案

《物理化学》第四版表面化学教案

《物理化学》第四版表面化学教案物理化学第四版表面化学教案介绍本教案旨在介绍《物理化学》第四版中有关表面化学的部分内容。

表面化学是物理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质与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性质。

通过本教案,学生将了解到表面化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教案内容1. 表面化学概述- 表面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表面活性物质的特性及应用- 表面化学与其他分支学科的关系2. 表面现象和表面张力- 表面现象的定义和分类- 表面张力的概念和测定方法- 表面张力的影响因素3. 吸附现象- 吸附的定义和分类- 吸附等温线及其解释- 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4. 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的定义和分类- 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性质和胶束形成- 表面活性剂在乳液和胶体中的应用5. 表面电荷- 表面电荷的产生和性质- 双电层理论- 表面电荷与溶液pH值的关系6. 表面分析方法- 电子显微镜- 表面拉曼光谱- 表面等离子共振光谱教学目标通过研究本教案,学生将能够:- 掌握表面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理解表面现象、表面张力和吸附等重要概念- 理解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和应用,以及表面电荷的产生和影响因素- 了解常用的表面分析方法及其原理教学方法本教案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实验演示、案例分析等,以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帮助他们建立对表面化学理论的正确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表面化学的理解程度和研究效果,教师将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评估:-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检查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情况。

-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相关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他们对实验内容和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评估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材选择参考资料。

吸附热力学-吸附及吸附过程PPT课件

吸附热力学-吸附及吸附过程PPT课件

(k吸/k脱) ·p 1+(k吸/k脱) ·p
a= k吸/k脱
θ=
ap 1+ap
2021/1/23
2021
15
3)Langmuir吸附等温式
1.2 吸附热力学
✓Langmuir吸附式一般形式
ap 1 ap
a= k吸/k脱
吸附系数(adsorption coefficient) (吸附平衡常数)
Vm是一个重要参数。从吸附质分子截面积Am,可计算吸附剂 的总表面积S和比表面A。
S AmLn
AS/m
L—阿弗加得罗常数, n—吸附质分子数
n V m /( 2 2 .4 d m 3 m o l- 1 ) ( S T P )
m—吸附剂质量
2021/1/23
2021
18
3)Langmuir吸附等温式
1) qkp1/n
q:吸附量,cm3/g
k,n是与温度、体系有关
的常数。
2) x k' p1/n m
x:吸附气体的质量 m:吸附剂质量
k’,n是与温度、体系有关的
常数。
✓Freundlich吸附公式对q 的适用范围比Langmuir公式要宽。
✓常用于Ⅰ型等温线;可较好地用于单分子层吸附,特别是中压范围内。 ✓常用于低浓度气体,对高浓度气体有较大偏差。
✓1/n较大则采用连续吸附,反之采用间歇吸附。
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适用的范围,一般来说比Langmuir吸 附等温式要大一些。与Langmuir公式一样,既适用于物理吸 附又适用于化学吸附。
2021/1/23
2021
10
2) 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
1.2 吸附热力学

化学吸附反应

化学吸附反应

化学吸附反应化学吸附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物质与固体表面发生相互作用,通过吸附和解吸过程来实现物质的转化。

这种反应具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催化剂的制备、环境污染治理、气体分离等领域。

化学吸附反应的基本原理是物质在固体表面的吸附和解吸过程。

当物质接触到固体表面时,由于表面的活性位点,物质分子会被吸附在固体表面上。

吸附过程可以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类型。

物理吸附是指物质分子与固体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吸附过程是可逆的。

物质分子通过范德华力与固体表面相互作用,吸附后可以通过增加温度或减小压力来解吸。

物理吸附一般发生在低温和较低压力下,吸附量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升高而减小。

化学吸附是指物质分子与固体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吸附过程是不可逆的。

物质分子通过共价键或离子键与固体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化学键。

化学吸附一般发生在高温和较高压力下,吸附量不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而改变。

化学吸附反应的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压力、吸附剂的性质、吸附剂的表面积等。

温度的升高可以增加反应速率,因为高温能够提供足够的能量来克服反应活化能。

压力的升高可以增加吸附剂与物质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从而增加反应速率。

吸附剂的性质和表面积也会影响反应速率,具有较高表面积的吸附剂能够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从而增加反应速率。

化学吸附反应在许多领域有重要的应用。

在催化剂的制备中,化学吸附反应可以使活性组分固定在催化剂的表面上,从而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化学吸附反应可以利用吸附剂吸附有害物质,净化废气和废水。

在气体分离中,化学吸附反应可以利用吸附剂对混合气体进行分离,实现气体的纯化和回收利用。

化学吸附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过程,通过吸附和解吸过程来实现物质的转化。

它在催化剂的制备、环境污染治理、气体分离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深入研究化学吸附反应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对于提高反应效率和降低能源消耗具有重要意义。

天津大学胶体与表面化学课件第四章界面现象和吸附

天津大学胶体与表面化学课件第四章界面现象和吸附

(Antonoff 规则 34.4 )
1,2分别为两个相互饱和的液体的表面张力。
(例:苯层28.8, 水层63.2) 。不是液体(苯28.4)与含有本 身蒸气的空气相接触时测量值。
17.12.2020
8
(2)温度:
T升高, 下降。
温度系数
经验公式: T0[1k(TT0)]
当 T T0时,T 0 (表面张力为零)
17.12.2020
4
注:表面张力:
F/2l
单位面积表面功:
wr
dA s
单位面积表面Gibbs函数:
(
G As
)T .P
三者虽为不同的物理量,但三者单位均可
化为 N.m-1 。
因为: N.m-1 = N.m/m2 = J/m2
17.12.2020
5
二、热力学公式:(先考虑系统内只有一个相界面)
d G S d VT d Bp B ( )dB ( )n dA d T u d Ps d B V B ( )dB ( )n dA
式中: ( G ) ( u)
....
ATP nB ()
ASV nB ()
表明界面张力在T、P和各相中各物质的量不变时, 增加单位界面积时所增加的Gibbs函数。
G V ~ p V ~ ( p r ' p ) V ~2rl gM 2 r
Pr’ 和 P分别为小液滴凹面的压力和外压。
此处因为: G
r
0
17.12.2020
小液滴
平面液体
17
根据气液平衡: 液 气
r0 R lp n T r;0 R lp n T 0
小液滴化学势
大块水化学势
Pr 和 Po 分别为小液滴和平面液体的饱和蒸汽压

天津大学胶体与表面化学课件第四章界面现象和吸附

天津大学胶体与表面化学课件第四章界面现象和吸附

所以也称为增加单位表面积时增加的Gibbs函数, 单位 J.m-2。
2013-8-18 4
注:表面张力:
F / 2l

单位面积表面功:
wr
dAs G ( )T . P As
单位面积表面Gibbs函数:
三者虽为不同的物理量,但三者单位均可 化为 N.m-1 。
因为: N.m-1 = N.m/m2 = J/m2
2 cos 2 0 h g r g r
0
2013-8-18
12
3、测定液体表面张力的方法:
(1)毛细管上升法 ( capillary rise )
液体沿毛细管上升的力与液体的重力平衡。
2r cos r gh
2
所以:
ghr 2 cos
定义铺展系数为: S
2013-8-18
Gs s l ls
25
第四节 固体表面的吸附作用
Adsorption on the surface of solid
一、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按吸附质与吸附剂间作用力本质的不同, 可将吸附分 为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物理吸附时,两者分子间以范德 华引力相互作用;在化学吸附中,两者分子间发生部分或 全部的电子转移,是以化学键相结合。
(1)沾湿( adhensional wetting )
(2)浸湿(immersional wetting)
(3)铺展 (spreading
2013-8-18
wetting)
22
沾湿:气-固,气-液界面消失,形成液-固界面的过程。
气 液 固


对单位面积沾湿过程:
G ls l s l (1 cos )

胶体与表面化学

胶体与表面化学

英国:1829年Brown发现了Brown运动
四、胶体化学的发展史
❖ 1861年,英国科学家Graham系统研究。
1861年 溶 液
半透 膜
水 Thomas Graham 实验
I:一些物质,如氯化钠等无 机盐,可以透过半透膜,溶 液蒸干后,溶质以晶体形式 析出。 晶体
II:如氢氧化铁、蛋白质等, 其溶液不能透过半透膜,蒸 干后,以粘稠形式出现。
胶体
Thomas Graham 实验
实验现象
1)糖、无机盐、尿素等溶液,扩散快,易从羊皮纸渗 析出来; 2)明胶、氢氧化铝、硅酸等,扩散慢,不能或难以渗 析出来。
Thomas Graham 实验
若将待测溶液蒸去水分后:
• 前者 (扩散快者):易于成晶体析出; • 后者 (扩散慢者):大多成无定型的胶状物;Graham首先 提出这种胶状物为 “胶体”,其溶液叫作 “溶胶” 。
光学性能 流变学性能 纳米材料 润湿、摩擦、粘附 吸附现象 界面电动现象 界面层结构
溶液中的有序分子组合 体、生物膜与仿生膜、 有机无机混合膜、有序 组合体中的理论化学反 应
体系
理论
气溶胶、憎液溶胶、亲液溶胶、 成核理论,DLVO 与 HVO
粗分散体系(悬浮液)、智能流 稳定理论、高分子溶液
体,电磁流变学、单分散溶胶、 理论、胶束理论、光散
六、胶体与表面化学的发展
❖ 1、自然科学带动胶体与表面化学的提高:
☆现代物理化学理论,解决胶体化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 ☆现代精密仪器和方法解决胶体化学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 ☆胶体知识应用广泛,丰富了科学内容,促进了对知识的探索。
❖ 2、工农业飞跃发展对胶体表面化学提出新要求:
❖ 5、油水井的正常维护

第四章界面现象和吸附ppt课件

第四章界面现象和吸附ppt课件

在两相(特别是气-液)界面上,处处存在着一种 张力,这种力垂直于表面的边界,指向液体方向并 与表面相切。
把作用于单位边界线上的这种力称为表面张
力,用 或 表示。
表面张力的单位是: N m1
二、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
1、物质本性
纯物质的表面张力与分子的性质有关,通常是:
σ金属键 >σ 离子键 > σ 极性共价键 >σ非极性共价键 水因为有氢键,所以表面张力也比较大。
从液膜自动收缩的实验,可以很好地认识 这点。
将一含有一个活动边框的金属线框架放在 肥皂液中,然后取出悬挂,活动边在下面。
由于金属框上的肥皂膜的表面张力作用, 可滑动的边会被向上拉,直至顶部。
2222222222222222 llllllllllllllll
F=(W1W2)g
= 2 l 22222222222 lllllllllllW 1
Hg
液-固界面
H 2O
玻璃板
5.固-固界面
Cr镀层 铁管
固-固界面
二、界面现象
1、定义
在任何两相界面上都可以发生复杂的物理或化学现 象,总称为表面现象。界面现象所讨论的是在相界面 上发生的一些行为。对于多相体系,在讨论其热力学 性质时,并未考虑其界面的特殊性质,这是因为在通 常情况下,体系中物质的表面分子占全部分子的比例 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但当表面分子所占比例很大时, 其界面层的性质就必须考虑。
2、影响因素
一般,表面现象与体系的分散程度有关,分散程 度越高,表面现象越明显。常用比表面来表示物质的 分散程度。
1)比表面(specific surface area)
比表面通常用来表示物质分散的程度,有两 种常用的表示方法:一种是单位质量的固体所具 有的表面积;另一种是单位体积固体所具有的表 面积。即:

染料表面吸附的模式

染料表面吸附的模式

染料表面吸附的模式
1. 化学吸附(或称为化学键吸附):染料与表面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稳定的共价键或离子键。

化学吸附能够在表面上形成紧密结合的层,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化学吸附通常是永久性的,不易被洗涤或其他条件破坏。

2. 物理吸附(或称为范德华吸附):染料与表面之间通过范德华力或静电力相互作用而吸附在一起。

物理吸附通常不涉及化学反应,吸附的强弱取决于染料与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物理吸附的层相对较松散,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如温度、湿度等。

物理吸附的染料可以较容易地被洗涤或其他条件破坏。

需要注意的是,染料表面吸附的模式往往是复杂的,并不是简单地只属于化学吸附或物理吸附。

某些染料的吸附过程可能同时涉及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的共同作用。

正因如此,对染料吸附模式的研究是相当复杂的,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

CASTEP模块计算表面上的吸附能

CASTEP模块计算表面上的吸附能
注意保存计算结果
创建表面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劈开表面,第二步是创建一 个包含表面的真空板。 从菜单栏中选择Build | Surfaces | Cleave Surface。
把the Cleave plane (h k l)从(-1 0 0)改为(1 1 0),然后按下 TAB键。把Fractional Thickness增加到1.5,按下Cleave按钮,关闭 对话框。注意,表面平行于z轴,后面要改。
在左侧的Properties中选择Lattice 3D,从中可以看到优化后的晶 格参数大约为3.95 Å,其而其实验值为3.89 Å。
现在我们应该进行下一步操作,构造CO分子。
3.构造和优化CO
CASTEP只能处理周期性的体系。为了能够优化CO分子的几何 结构,我们必需把它放入晶格点阵中。
在Project Explorer中,右键单击文件夹 CO molecule,选择 New | 3D Atomistic Document。在3D Atomistic Document.xsd上右 键单击,选中Rename。键入CO,按下RETURN键,建立CO.xsd文 件。
按下Build按钮。在3D模型文 档中显示出一个空单元。
CO分子中C-O键的键长实验值是1.1283 Å 。通过笛卡儿坐标系来添加 原子,我们可以精确的创建此种键长的CO分子。
从菜单栏选择Build | Add Atoms,或单击图标 对话框。
打开Add Atoms
在Add Atoms对话框中,选择 Options标签,确定Coordinate system 为Cartesian。
CASTEP模块计算表面上的吸附能
CO吸附在Pd(110)面
目的:介绍用CASTEP如何计属表面上的吸附能。 模块:CASTEP,Materials Visualizer 背景知识:Pd的表面在许多催化反应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理解催化反应首先是弄清楚分子是如何与这样的表面相结合的。 在本篇文章中,通过提出下列问题,DFT(密度泛函)模拟有助 于我们的理解:分子趋向于吸附在哪里?可以有多少分子吸附 在表面?吸附能是什么?它们的结构像什么?吸附的机制是什 么?

吸附量计算方式

吸附量计算方式

第 29 次课 2 学时§10.2 弯曲表面下的附加压力及其后果(续上节课内容,教案见上次课)§10.3 固体表面固体表面上的原子或分子与液体一样,受力也是不均匀的,而且不像液体表面分子可以移动,通常它们是定位的。

固体表面是不均匀的,即使从宏观上看似乎很光滑,但从原子水平上看是凹凸不平的。

同种晶体由于制备、加工不同,会具有不同的表面性质,而且实际晶体的晶面是不完整的,会有晶格缺陷、空位和位错等。

正由于固体表面原子受力不对称和表面结构不均匀性,它可以吸附气体或液体分子,使表面吉布斯函数下降。

而且不同的部位吸附和催化的活性不同。

当气体或蒸汽在固体表面被吸附时,固体称为吸附剂,被吸附的气体称为吸附质。

常用的吸附剂有:硅胶、分子筛、活性炭等。

为了测定固体的比表面,常用的吸附质有:氮气、水蒸气、苯或环己烷的蒸汽等。

1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具有如下特点的吸附称为物理吸附:(1)吸附力是由固体和气体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引力产生的,一般比较弱。

(2)吸附热较小,接近于气体的液化热,一般在几个kJ/mol以下。

(3)吸附无选择性,任何固体可以吸附任何气体,当然吸附量会有所不同。

(4)吸附稳定性不高,吸附与解吸速率都很快。

一般介绍帮助理解重要概念比较理解(5)吸附可以是单分子层的,但也可以是多分子层的。

(6)吸附不需要活化能,吸附速率并不因温度的升高而变快。

总之:物理吸附仅仅是一种物理作用,没有电子转移,没有化学键的生成与破坏,也没有原子重排等。

H2在金属镍表面发生物理吸附在相互作用的位能曲线上,随着H2分子向Ni表面靠近,相互作用位能下降。

到达a点,位能最低,这是物理吸附的稳定状态。

这时氢没有解离,两原子核间距等于Ni和H的原子半径加上两者的范德华半径。

放出的能量ea等于物理吸附热Q p,这数值相当于氢气的液化热。

如果氢分子通过a点要进一步靠近Ni表面,由于核间的排斥作用,使位能沿ac线升高。

具有如下特点的吸附称为化学吸附:(1)吸附力是由吸附剂与吸附质分子之间产生的化学键力,一般较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 G. Wang
吸附动力学理论
吸附动力学理论首先要研究吸附与脱附的速率,并 由此得到吸附平衡方程。 * 吸附等压线和吸附等温线 若以na表示单位面积吸附浓度,nm表示在时刻t单位 面积上允许的有效吸附位置(即表面完全被覆盖时的吸 附浓度)。覆盖度为 θ =na/nm。 在吸附分子气压为P的情况下,其吸附过程由 μ(nm-na)P决定,其中 μ为吸附速率系数;而脱附过程 不受气压影响,由βna决定, β为脱附速率系数。因此, 吸附速率定义为 dn/dt= μ(nm-na)P- βna 当吸附达到动态平衡时,吸附有效速率为零,即 dn/dt=0。
E. G. Wang
化学吸附作用力的分类
化学吸附的作用力是化学键力,是伴随着电子转移 的静电库仑力,属于强结合力。电子转移情况因吸附剂 与吸附物的类型而不同。按照电子转移的方式,可以把 化学吸附分为离子吸附和化学键吸附两种类型。
离子吸附指吸附物与吸附剂之间完全的电子转移。 在吸附过程中,吸附物或者完全失去价电子或者俘获价 电子,而以离子形式吸附在吸附剂表面。碱金属在表面 的吸附常表现为这种情况。
物理吸附+化学吸附
表面催化分解 zc Ep Edes=EB+Eact H2在金属表面的吸附 E. G. Wang
化学吸附的基本过程
在吸附剂表面的化学吸附,以双原子气态分子为例, 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以分子形式按物理吸附方式吸附在固体表面, 占据平衡位置zp;
然后,在一定的条件下,克服吸附势EP的束缚,并 获得足够的激活能Eact,分子分解为两个原子。 接下来按化学吸附规律进入化学吸附过程,达到化 学吸附平衡位置zc,对应的吸附能为EB。
表 面 物 理 学
江颖 量子材料中心
E. G. Wang
上一课提示:
• • • • • • • •
凝胶模型 近自由电子近似 紧束缚近似 镜像态 实例1:贵金属表面态 实例2:半导体表面态 实例3:拓扑绝缘体表面态 实例4:高温超导体表面态
E. G. Wang
第四课:
表面吸附
E. G. Wang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Lennard-Jones 势
原子与固体表面间的范德瓦尔斯作用
表面外电荷e将诱导表面附 近的镜像电荷q:
对于金属表面, ε, q-e
表面外的电荷会诱导表面附近的镜像电荷
E. G. Wang
表面上的范德瓦尔斯作用能
表面外电荷e与其镜像电荷的相互作用能 :
令:
表面外原子与表面的相互作用能 :
以u/z为小量展开,发现z-1和z-2项为零:
表面上物理吸附的He原子
吸附能:10-100meV 吸附高度:3-10 Å
低温下才能观察到物理吸附!
基于凝胶模型的计算结果
E. G. Wang
化学吸附
• 吸附物和表面之间形成了化学键。 • 吸附物的电子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 吸附物和表面之间有电荷转移。 • 吸附物有可能产生结构变化,比如分解。
吸附热与激活能
物理吸附的分子力较弱,因而其吸附热较低,一般 为5[Kcal/mol],多在低温下发生。化学吸附热较高,约 为100[Kcal/mol]的量级,在高温下的吸附为化学吸附。 这两种吸附常常是相伴而生的,化学吸附常常是在 物理吸附的表面进行,有时在低温吸附中同时存在着两 种吸附,只是化学吸附进行的极慢,以致于只能观察到 物理吸附。在一般情况下,物理吸附多伴有化学吸附, 如氧在金属表面的吸附,同时可以有以原子态参与的化 学吸附,以分子态参与的物理吸附,以及以氧分子态覆 盖于氧原子态吸附层上等吸附方式。此外,物理吸附与 化学吸附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如氢分子在铜表 面的物理吸附,经活化处理后,H2转化为两个H原子, 实现化学吸附。
n I II
曲线I为常压物理吸附等压线; 曲线II为常压化学吸附等压线。 在低温下显示物理吸附平衡规 律;高温下显示化学吸附平衡 规律。
I-II
0
T1
T2
T(K)
吸附等温线大致有五种。
n I nm 单层 n II 多层 n
III
0 n
P
0
P n
0
P
IV
V
0
P 0 毛细凝结
P
Henry认为低压下吸附物的被吸附几率不受覆盖度的影响。 当P很小时,近似有 na=nmbP。引入B=nmb,已知β=β0exp(H/kT),表示脱附速率系数。有 b= μ/ β= μ0/ β0exp(H/kT) B=B0exp(H/kT) 其中 B0=nm μ0/ β0
吸附诱导的功函数变化
零温下的功函数可以表示为:
+
在有限温度下: EN EN 温度下的功函数可以表示为:
金属表面处有额外的电偶极距
E. G. Wang
半导体表面的功函数变化
干净半导体表面功函数:
Band-bending contribution
2)吸附的热力学理论,着眼于吸附的宏观过程, 运用热力学关系得出吸附方程。有代表性的是Gibbs吸 附方程(1931),以及Harkin-Jura方程等。 3)吸附的毛细管凝结理论,把吸附物在吸附剂表 面空隙中凝结,作为液体在毛细管中的效应。有 Zsigmandy-Kelvin理论(1911),以及Gurvitsch定则 等。
E. G. Wang
原子间的范德瓦尔斯作用
电荷涨落诱导的偶极矩: p1 ex1
3 在R处产生的电场为:E p1 / R
原子极化率
3 在R处感生的偶极矩为: p2 E p1 / R
p1 p2 p12 两个偶极矩的相互作用能:V 3 6 R R A B 范德瓦尔斯作用能:u ( R) 6 12 R R E. G. Wang
E. G. Wang
物理吸附作用力
物理吸附的作用力是Van der Waals分子作用力。 Van der Waals分子作用力是由于表面原子与吸附原子 之间的极化作用而产生的。这种极化作用一般分为极性 分子极化和非极性分子极化两种类型。 对于极性分子,其固有偶极矩产生的分子力称为 Keesen力,其感应偶极矩产生的分子力称为Debye力; 对于非极性分子,产生瞬时偶极矩,其分子力称为 London力。 这三种分子力统称为Van der Waals分子力。
方程组有解的条件:
忽略ψ1和ψ2的交叠积分,并忽略二阶项:
E. G. Wang
更精确的表达式:
未成键前的分子和衬底总波函数 衬底往分子转移一个电子的总波函数 分子往衬底转移一个电子的总波函数 由能量最小化:
E. G. Wang
化学吸附能随距离的变化
吸附高度 z0 ~ 1-3 Å 吸附能 EB ~ 1 eV 化学吸附可以在室温下稳定存在 E. G. Wang
E. G. Wang
化学吸附-化学键理论
半填满
分子在过渡金属表面的化学吸附 E. G. Wang
化学吸附理论
只考虑分子轨道M与衬底d band之间的杂化作用, 试探波函数: Charge-transfer states
系统的能量可以写为:
分子和表面的总哈密顿量
其中:
E. G. Wang
对系统能量求极小:
E. G. Wang
Cs诱导半导体表面功函数变化
p-type
e-
Band bending effect
光电子发射源
E. G. Wang
经典吸附理论
1)吸附的动力学理论,着眼于表面吸附层中分子 之间的动力学过程。以Langmiur理论为代表(1918)。 对低压吸附,有Henry方程;对于高压吸附有BET (Brunauer, Emmett, Teller)方程。
表面吸附的一般描述
Physisorption
Molecular chemisorption
Atomic chemisorption
One-dimensional potential energy diagrams
(Z corresponds to the distance from the surface).
Henry方程为: na=PB0exp(H/kT)。吸附是放热过程,H是 负值。它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吸附量与气压成简单的正比关系。 在很低的温度下,此方程能够很好地描述物理吸附规律。 但在一般气压下,吸附量与覆盖度有关,运用吸附动力学 理论,可以得到Langmuir方程。
* Langmiur方程 Langmiur的吸附理论属于动力学理论,由于其所 研究的吸附层限于单分子层,又称为“单分子层吸附 理论”。这个模型假设吸附物只形成单分子覆盖层, 表面吸附力场均匀,吸附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很小,可 以忽略等。由于平衡吸附的吸附速率与脱附速率相等, Langmiur方程的宏观表达形式: θ = bP/(1+bP) 其微观意义可以由分子动力学理论描述。 这个方程给出吸附等温线I型的规律。当覆盖度 θ =1时,达到单分子层的饱和,此时,P=P0,为饱和 蒸汽压。I型等温线中吸附量趋于饱和吸附量nm。 当θ =0时,为低压区,bP<<1,此时Langmiur方程可近 似为Henry方程 na=nmbP 。
令b= μ/ β为吸附系数, 可得到吸附平衡方程: na=nm[bP/(1+bP)]。
分别将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b代入上式可得到物理吸附平衡 规律和化学吸附平衡规律。由于b为温度T的函数,平衡吸附 量 na=f(T · P) 为二元函数,可分别得到等压方程与等温方程。选择常压P, 可得吸附等压线。其纵坐标为吸附量na,横坐标为温度T。
平行板电容器模型
功函数变化:
由:
p=qd
考虑电偶极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退极化: 退极化因子
只适用于离子键吸附
E. G. Wang
H2O诱导的Cu(110)表面功函数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