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病护理常规
心脏瓣膜病围手术期护理
3
药物管理
正确管理抗生素、镇痛药和抗理方法
1 出血
监测术后出血情况,及时采取止血措施。
2 感染
严格控制术后伤口,保持患者良好的卫生习 惯。
3 心律失常
密切监测患者心电图,及时干预异常心律。
4 血液凝固问题
合理使用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 形成。
心脏瓣膜病围手术期护理
在围手术期对心脏瓣膜疾病的护理至关重要。本演示将涵盖心脏瓣膜病的概 述、常见病种、手术治疗、护理的目标、方法、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注意 事项和预防措施。
心脏瓣膜病概述
心脏瓣膜病是指心脏瓣膜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心脏的正常血流受到阻碍 或逆流。
常见心脏瓣膜病及其影响
二尖瓣狭窄
2 瓣膜置换
移除病变瓣膜,用人工瓣膜替代,恢复心脏的正常功能。
围手术期护理的重要性
风险管理
通过密切观察患者的状态,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术后康复
提供全面的护理,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围手术期护理的目标和方法
1
个性化护理计划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类型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2
常规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和体温等生命体征。
导致左心功能受损,可引发疲劳、呼吸困难和 心绞痛。
三尖瓣脱垂
导致血液逆流,可能引发心律不齐、胸痛和疲 劳。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导致血液逆流,可能引发心脏扩大、水肿和疲 劳。
肺动脉瓣狭窄
导致右心功能受损,可能引发心悸、胸闷和晕 厥。
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治疗
1 瓣膜修复
通过保留瓣膜的原有组织进行修复,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围手术期护理的注意事项和预防措施
1 定期复诊
心脏瓣膜病护理常规
心脏瓣膜病护理常规【护理评估】1、发病情况询问病人是否有劳累后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声嘶等症状。
2、症状评估病人有无食欲下降、腹胀、水肿、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等右心受累的表现。
3、体征评估病人体温、脉搏、心跳速率和节律、心音、心脏杂音、呼吸、面色、四肢温度等状况。
4、既往史了解病人是否反复发生扁桃体炎、咽喉炎等链球菌感染史;是否出现过关节痛、关节炎等风湿热的表现。
5、日常生活形态询问病人工作性质如何,能否完成、胜任自己的工作。
日常生活能否自理,是否靠别人协助,是否在进行活动或工作时出现气促等。
6、心理社会评估评估病人是否了解本病治疗的长期性、艰巨性。
病人是否因担心疾病预后、工作生活、经济状况等问题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
7、辅助检查利用超声波来评估心脏内的构造和运动,这是诊断心脏瓣膜病最准确、最重要的方法。
通过心导管检查可测定瓣膜压力差的改变、心排血量,左心房或右心房压力等。
【护理问题】1、体温过高与风湿活动、并发感染有关。
2、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
3、潜在并发症:栓塞。
4、有感染的危险与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
5、潜在并发症:心绞痛、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猝死等。
6、无能性家庭应对与家庭长期照顾病人导致体力、精神、经济上负担过重有关。
7、焦虑与担心疾病预后、工作、生活与前途有关。
【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风湿热病人必须卧床休息,出现呼吸困难时,给予半坐卧位;长期卧床者,尤其是水肿病人,要定时协助翻身,预防压疮的发生。
对关节肿痛者,应让其保持舒适体位,采取热敷、按摩、理疗等方法改善关节局部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
病人活动感觉疲倦时予以适当的协助,与病人一同设计每天能完成的活动,避免过度劳累。
必要时在活动中给予氧气吸入。
同时,限制探视,以保证病人有充足的睡眠。
禁止有感冒、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者探视。
2、饮食护理①应以少量多餐为原则。
限制脂肪摄入,少食腊制品和罐头食品。
多摄取清淡、高蛋白、高糖饮食和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来维持营养,以对抗发热和感染。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护理常规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护理常规1.加强心功能维护1)严密监测心率(心律)变化。
如有异常如:房早、室早、房颤或心率过快>120次/分HR<60次/分,应及时报告大夫。
有起搏器的应观察起搏功能是否良好。
2)术后匀速补充生理需要量30-50ml/Kg/天,但应注意不能短时期内输入液体过多、过快。
以免加重心、肾功能负担,发生肺水肿。
3)加强强心、利尿、补钾治疗。
准确记录出入量,早期保证负平衡。
2.术后呼吸道管理:1)注意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定时进行肺部体疗,保证肺功能处于良好状态。
3)定时给予雾化吸入,使痰液稀释便于痰咳出。
3.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早期每天查K、Na、cl,防止血钾过低而出现心律失常。
血钾保持在4.5-5.0mmol/L。
4.保持术后尿管的通畅、每日膀胱冲洗二次、保持胸腔引流管的通畅,15分钟需挤压一次(>3ml/kg/h开胸止血,<10ml/3小时,胸引颜色淡可考虑拨管)。
5.抗凝治疗的护理:初期每日查INR。
随时观察有无出血及抗凝不足征象。
1)抗凝不足:手足麻木、肢体障碍、语言不清。
抗凝过量:出血、黑便、血尿、鼻衄、全身有无出血点及皮下淤斑。
2)DVR:INR 2.5-3.0MVR:INR 2.5-3.0(进口瓣还可下降0.2)AVR:INR 2.0-2.56.防止并发症产生。
1)低心排:如术前心功能差、手术影响,可导致术后心功能不全,低心排表现,治疗上应充分供氧,延长呼吸机时间,减少耗氧,适当给正性肌力药,强心、利尿、控制入量,保持病人安静。
2)瓣周漏:突发血液动力学改变或心衰,人工瓣膜区听诊到杂音,出现血红蛋白尿,应高度怀疑,尽早做B超确定,并及时手术。
3)溶血:体外循环,瓣周漏均可导致,典范病症是血红卵白尿,应碱化尿液,多进多出。
4)心包填塞:出血多可心包引流不顺畅可致。
5)左室破裂:突发血压剧降,胸引增多,色鲜血,发病率为0.5-2%6)感染性心内膜炎。
心脏瓣膜疾病的护理常规
心脏瓣膜疾病的护理常规
一、休息:早期症状、避免剧烈体力活动,心功能1至2级病人轻度活动、有风湿活动及并发症者以卧床休息为主,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空气清新的修养环境,定期消毒,预防感冒
二、饮食:应给与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避免过饱,有心衰者适量限制钠盐摄入,应用利尿剂应放宽限制,以免引起低钠血症
三、病情观察:根据病情给予吸氧,密切观察体温、心率、心律、呼吸、血压、咳嗽、咳痰的变化,注意有无心力衰竭、栓塞、心房纤颤、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发生
四、心理护理:病人多有悲观厌世情绪,对治疗没有信心,护理人员应根据病人心理特点,做好心理护理,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五、治疗护理:严密观察药物疗效及毒副作用,应用利尿剂时,准确记录出入量,观察有无水、电解质紊乱,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每次服用前测量心率,少于60次/分暂停服用,用药期间,注意有无洋地黄中毒症状,一旦发生,立即停药,并应用氯化钾,对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严密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并注意有无出血情况,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注意心率、心律、脉率的变化
六、出院时:告知病人,合理饮食,保持良好心态,
预防感冒,按时正确服药,对服用洋地黄药物时教会自测心率少于60次/分停止服用,长期服用抗凝剂病人,注意有无出血情况,空腹复查。
心脏外科护理常规
目录瓣膜疾病护理常规·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护理常规··3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护理常规·4瓣膜疾病的护理常规一、评估和观察要点1.评估患者神志、面容、精神状况、营养状况。
2.评估患者心率、心律、血压等生命体征。
3.评估患者日常活动的耐受水平。
4.评估患者皮肤完整性、出入量是否平衡。
二、护理要点1.术前护理(1) 严密观察病情,注意心率失常的先兆症状。
(2) 改善心功能,应用利尿剂的同时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控制输液速度,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警惕心衰的发生。
(3) 清淡易消化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4) 积极做好病人术前的准备工作及术前指导工作。
2.术后护理(1) 24h持续动态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2) 循环系统的护理:密切监测血压、中心静脉压、心律、心率、呼吸、末梢循环、尿量、血气及电解质,严格控制输液量及速度使病人处于水的负平衡状态。
(3) 呼吸系统管理:妥善固定呼吸机管道及气管插管,经常听诊两侧肺呼吸音,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拔除气管插管病人注意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4) 胸腔引流管的护理:保持引流管通常,每小时记录心包或心包纵膈引流量并注意引流液的性质、浓度和温度,以判断有无活动性出血,必要时进行ACT监测。
(5) 密切观察有无脑栓塞,肢体动脉栓塞等的征象。
(6) 鼓励进食,改善营养,指导功能锻炼。
三、指导要点1.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大便通畅。
2.定时服用抗凝药物,术后机械瓣需终生抗凝,生物瓣抗凝半年。
3.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少量多餐,不宜过饱,有水肿时给低盐饮食。
四、注意事项1.预防感冒,防止感染性心内膜炎。
2. 定时进行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的测定,观察有无出血征象。
3. 给予利尿药期间,严密观察尿量,注意补钾,防止低钾血症。
4.给予洋地黄类药物时,观察有无洋地黄中毒症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护理常规一、评估和观察要点1.评估患者神志、面容、精神状况、营养状况。
心脏瓣膜病的护理
心脏瓣膜病一、概述心脏瓣膜病(valvular heart disease)是由于炎症、退行性改变、黏液样变性、先天性畸形、缺血性坏死、创伤等原因引起的单个或多个瓣膜的结构异常,即粘连、增厚、变硬、挛缩等,从而引起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
瓣膜开放使血流向前流动,瓣膜关闭则可防止血液返流。
瓣膜狭窄,使心腔压力负荷增加;瓣膜关闭不全,使心腔容量负荷增加。
这些血流动力学改变可导致心房或心室结构改变及功能失常,最终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临床表现。
病变可累及一个瓣膜,也可累及两个以上瓣膜,后者称多瓣膜病。
二、分类根据病变部位和功能的异常,心脏瓣膜病可分为: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病变,联合瓣膜病等。
三、病因临床上最常见的瓣膜病为风湿热所致的风湿性心瓣膜病。
其次可见于动脉硬化及老年性退行性变所致的瓣膜钙化、增厚。
感染性心内膜炎、先天性畸形亦能见到,最常累及的瓣膜为二尖瓣•,其次为主动脉瓣•,三尖瓣较少被累及,而肺动脉瓣病变极少见。
四、治疗要点内科治疗包括预防风湿复发和感染性心内膜炎,针对并发症治疗。
介入和外科治疗包括经皮球囊瓣膜成形术和人工瓣膜置换术等。
五、资料收集及评估(一)一般资料:入院2小时完成“患者护理评估记录单”,评估家族史,有无风湿热及反复链球菌咽峡炎或扁桃体炎等病史,近期有无呼吸道感染、风湿活动、心律失常、妊娠及使病情加重等其他诱发因素。
(二)主诉资料及评估1.呼吸困难、咳嗽、咯血,痰中带血或血痰,咳粉红色泡沫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2.声音嘶哑。
3.食欲减退、腹胀、恶心等消化道淤血症状。
4.胸痛等心绞痛表现。
(三)查体资料及评估1.重度狭窄者常呈“二尖瓣面容”,口唇及双颔发纳。
2.心尖搏动,心尖部可触及舒张期震颤。
3.周围血管征常见,包括随心脏搏动的点头征、颈动脉和楼动脉叩击水冲脉、毛细血管搏动征、股动脉枪击音等。
医院心血管外科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护理常规
医院心血管外科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护理常规一、按全麻、低温体外循环术后护理常规。
二、严密观察,及时发现换瓣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1.早期心功能不全或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换瓣病人术前心功能多较差,加之术中心脏的创伤和缺血、缺氧,以及麻醉药物的影响,术后易发生心功能不全或低心排,应严密观察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维持左房压在12~15mm/小时/g,根据血流动力学指标,遵医嘱补充血容量并给予正性肌力药和血管扩张药,进行强心利尿治疗。
准备记录出入量,术后早期每天的液体入量控制在1500~2000ml为宜。
补液速度不能过快,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严重低心排者可考虑IABP治疗。
2.术后心律失常:换瓣术后出现心律失常较多;常见的心律失常有: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室上性心动过速及窦性心动过缓。
应密切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电解质紊乱:换瓣病人往往因术前禁食、长期利尿、术后尿多等因素,导致电解质紊乱。
严重低钾血症者可引起恶性心律失常。
因此术后应勤查电解质,以便及时发现电解质紊乱的情况。
血清钾一般维持在4.5~5.0mmol/L。
4.术后出血:换瓣术后3小时内病人的渗血较多,应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及性质,必要时要进行ACT监测(激活全血凝固时间试验)。
若ACT时间接近生理值,胸液持续3小时大于200ml/小时,则考虑二次开胸止血。
在观察出血变化和等待二次开胸期间,要及时输血,补充血量。
5.辨周漏:当所替换的瓣膜又出现新的收缩期或舒张期杂音,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病人突然发生心衰时,应高度警惕瓣周漏,做床旁心电图进一步确诊。
瓣周漏需二次手术治疗,病人等待手术期间要遵医嘱积极进行强心利尿治疗。
6.溶血:术后早期若发生溶血,则应碱化尿液,保护肾功能,并注意利尿。
如果溶血未见减轻,则可能是瓣周漏或瓣膜机械破坏导致的严重溶血,需二次手术治疗。
7.瓣膜失灵:术后早期较早见,一旦发生立即引起血流动力学的严重失调,常来不及抢救而死亡。
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护理常规及健康管理
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护理常规及健康管理1.主动脉瓣狭窄病变侵蚀主动脉瓣膜,引起瓣叶增厚,瓣叶交界粘连、钙化致使瓣的开口缩小,引起主动脉瓣狭窄。
2.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叶受损后,瓣叶增厚挛缩、固定、穿孔、脱垂,或瓣环扩大所导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护理常规】1.术前(1)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情绪,解除患者对手术的忧虑和恐惧,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休息与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平卧位或蹲位站起时不宜过快。
以免发生晕厥或猝死。
(3)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低脂肪、低钠,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饮食。
勿暴饮暴食,保持排尿、排便通畅,必要时按医嘱记录24h 尿量。
(4)病情观察:根据病情给予吸氧,提高肺内氧分压,纠正缺氧;应用强心、利尿、血管扩张等药物治疗,注意观察药物治疗效果;观察患者有无左侧心力衰竭的症状,如肺部有无啰音,是否咳泡沫痰等。
(5)完善检查:如血常规、血凝常规、粪常规、尿常规、生化全套、肝炎全套、血气分析、心脏超声等。
(6)健康教育:戒烟酒,预防感冒。
介绍手术前后注意事项,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床上使有便器排尿、排便,保持皮肤、口腔卫生,询问妇科病史及月经来潮日期。
(7)术前准备:皮肤准备、药物敏感试验、采集血标本送血库做交叉配血试验及配血备用、术前ld晚按医嘱给予肠道准备,睡前口服镇静药物,保证睡眠、术前4h禁饮,6h禁食.(8)手术日晨准备:①更换清洁病员服;②取下活动性义齿、饰品及贵重物品等交给其家属保管;③去手术室前,指导患者排空膀胱;④核对患者腕带情况、术中用药、病历、X 线片、备用引流瓶等,与手术室人员核对交接。
2.术后(1)术后体位:机械通气的患者待循环稳定后给予床头抬高30°~45°。
(2)病情观察:维持循环平稳,注意预防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的发生,及时复查血电解质。
严格记录出入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有血尿、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黏膜瘀斑及月经量增多或栓塞偏瘫等症状出现,及时通报医师。
心脏瓣膜病手术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心脏瓣膜病手术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护理常规】1.术前护理:1)卧位护理:瓣膜病患者心功能较差,应多休息,适当限制活动,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2)饮食护理:以高蛋白、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饮食为主,少量多餐,勿暴饮暴食,多吃含纤维素及钾较多的食物、水果、蔬菜,防便秘。
3)心理护理:帮助患者适应病区环境,降低恐惧和焦虑情绪。
介绍监护病房环境,降低患者术后紧张情绪。
4)协助患者做好各项检查及术前准备,做好健康指导,教会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床上翻身及肢体活动等方法。
术晨排尿后测体重。
5)用药观察:指导患者按时服用强心利尿药物,剂量要准确,观察心率、血压变化。
2.术后护理:1)患者术毕回病房后,立即呼吸机辅助呼吸、多参数心电监护,监测有创血压及静脉压,妥善固定各引流管,与麻醉师交接患者情况。
2)体位及活动:术后应用呼吸机期间床头抬高30°~45°,拔除呼吸机后协助床上活动,术后第3天,若循环系统已稳定、胸部引流管已经拔除,应起床活动,或坐在靠背椅上,以后逐渐增加活动量,鼓励深呼吸和有效咳嗽,促进肺膨胀。
3)饮食护理:拔除气管插管后4~6h可试进食,逐渐指导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少量多餐,勿暴饮暴食,适当控制入水量,多吃含纤维素及钾较多的食物、水果、蔬菜,以补充钾离子、防便秘。
4)病情观察:①注意严密监测心律的变化,必要时备好利多卡因。
②及时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术后早期,根据血电解质测定和尿量及时补钾。
③做好血流动力学监测及容量补充: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皮肤的色泽及温度、静脉充盈度及尿量。
四肢厥冷、发绀,表示组织灌注不足;皮肤、黏膜颜色苍白,静脉萎陷,中心静脉压低,提示血容量不足;尿量充沛提示肾脏灌注良好,循环系统较为稳定。
④观察有无心律失常、低心排、心包填塞等并发症。
⑤胸液量连续3h大于200mL/h,考虑二次开胸止血。
5)用药观察: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配置剂量准确,确保输入匀速顺畅,根据医嘱及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进行调整。
(完整版)心脏病患者的护理常规
(完整版)心脏病患者的护理常规摘要:本文旨在提供心脏病患者护理的常规指导,以帮助护理人员提供适当的照顾和支持。
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状况带来很大影响。
通过遵循以下护理常规,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促进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
1.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心脏病患者需要经常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
护理人员应定期测量这些指标并记录下来,以便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疗效。
2. 管理患者的药物: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使用的药物,包括用途、用量、服用时间等信息。
确保患者按时正确地服药,并及时记录任何副作用或药物不良反应。
3. 促进患者的活动和锻炼:合理的身体活动和锻炼对心脏病患者的康复很重要。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状况制定适当的锻炼计划,并鼓励患者积极参与。
4. 提供心理支持:心脏病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感。
护理人员应提供患者需要的心理支持,包括倾听患者的抱怨和担忧,鼓励他们参与康复活动,提供相关心理咨询或建议。
5. 教育患者和家属: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和家属提供与心脏病相关的教育,包括饮食改变、药物管理、病情监测等方面的知识。
确保他们了解疾病的性质和护理方法,以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治疗和管理。
6. 管理并发症:心脏病患者可能面临一些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护理人员应了解这些并发症的症状和处理方法,并在必要时寻求医生的帮助。
7. 定期复查和随访:护理人员应与医生密切合作,确保患者按时进行必要的复查和随访。
根据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护理计划,以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结论:以上是心脏病患者护理的常规指导。
通过遵循这些护理常规,护理人员可以提供适当的照顾和支持,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
心脏瓣膜病护理知识点总结
心脏瓣膜病护理知识点总结1. 心脏瓣膜病的概念和分类心脏瓣膜病是指心脏瓣膜发生器质性改变,瓣膜功能不良导致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根据病变的瓣膜和性质可分为风湿性心脏病、老年性瓣膜病、先天性瓣膜病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2. 心脏瓣膜病的症状和体征心脏瓣膜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包括心前区疼痛、心律失常、呼吸困难、疲乏、水肿、颈静脉怒张、杵状指等。
3. 心脏瓣膜病的护理原则对于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护理原则主要包括:控制心脏工作负荷,促进瓣膜功能,维持循环平衡,预防并发症。
4. 心脏瓣膜病的饮食护理心脏瓣膜病患者的饮食护理要求低盐、低脂、高蛋白,少食多餐,戒烟戒酒,保持规律作息。
5. 心脏瓣膜病的药物治疗心脏瓣膜病患者需长期服用抗凝血药、抗心律失常药、利尿剂等药物,护理人员需了解药物的用法和注意事项。
6. 心脏瓣膜病的康复护理针对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康复护理包括术后恢复护理、生活方式指导、心理支持等方面。
7. 心脏瓣膜病的并发症预防心脏瓣膜病患者易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护理人员需积极预防和处理。
8. 心脏瓣膜病的护理技术护理人员需要掌握心电监护、氧气疗法、静脉输液等护理技术,提高护理水平。
9. 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心脏瓣膜病患者常常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需要给予及时的心理护理。
10. 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教育指导护理人员需要对心脏瓣膜病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他们合理运动、注意饮食、定期复查等。
综上所述,心脏瓣膜病的护理知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病情的了解、护理原则、饮食护理、药物治疗、康复护理等。
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护理水平,为心脏瓣膜病患者提供更加细致入微的护理服务,帮助他们尽早康复。
心脏瓣膜病护理常规
心脏瓣膜病护理常规
一、评估与观察要点
1.评估有无风湿活动的征象如发热、关节疼痛,有无脑、肾、肺、脾栓塞等并发症,有无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发生。
2.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精神状态及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二、护理措施
1.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以减少机体消耗。
左房内有巨大附壁血栓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以防脱落造成其他部位栓塞。
2.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以促进机体恢复。
3.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其他病情变化,观察有无风湿活动表现,如皮肤环形红斑、皮下结节、关节红肿及疼痛不适;有无呼吸困难、乏力、食欲减退、少尿等心衰症状。
评估有无栓塞的现象,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4.遵医嘱给予抗生素及抗风湿、抗心律失常、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如服用阿司匹林可导致胃肠道反应、牙龈出血、血尿、柏油样便等不良反应,应饭后服药并观察有无出血。
5.做好患者心理护理。
三、健康教育
1.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和安抚、鼓励患者做好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2.指导患者注意保暖,预防感冒,避免剧烈活动及劳累,根据医嘱用药。
3.指导育龄妇女妊娠,心功能Ⅲ级以上不宜妊娠,以免加重心脏负荷,造成生命危险。
四、出院回访
1.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以免诱发风湿热的复发。
2.告知患者在被实施有创操作及治疗时,应主动告诉医生自己有风心病,便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3.嘱患者坚持按医嘱用药,积极控制并发症,定期门诊复查。
心脏瓣膜病护理常规
心脏瓣膜病护理常规【疾病概述】心脏瓣膜病是由于炎症、缺血性坏死、退行性改变、黏液样变性、先天性畸形、创伤等原因引起的单个或多个瓣膜(包括瓣环、瓣叶、腱索、乳头肌等)的功能或结构异常,导致瓣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
【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2.有感染的危险3.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栓塞、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猝死【护理措施】1.按照循环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测量体温,注意热型,以协助诊断。
观察有无风湿活动的表现,如皮肤环形红斑、皮下结节、关节红肿及疼痛不适等。
体温超过38.5℃时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半小时后测量体温并记录降温效果。
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纠正心律失常,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等诱因,以免发生心力衰竭。
监测生命体征,评估患者有无呼吸困难、乏力、食欲减退、少尿等症状,检查有无肺部湿啰音、肝大、下肢水肿等体征。
一旦发生则按心衰进行护理。
3.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以促进机体恢复。
4.生活护理:协助生活护理,出汗多的病人应勤换衣裤、被褥,防止受凉。
待病情好转,实验室检查正常后再逐渐增加活动量。
左房内有巨大附壁血栓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以防脱落造成其他部位栓塞。
病情允许时应鼓励并协助患者翻身、活动下肢、按摩及用温水泡脚或下床活动,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5.用药护理:遵医嘱给予抗生素及抗风湿药物治疗;阿司匹林可导致胃肠道反应、牙龈出血、血尿、柏油样便等不良反应,应饭后服用并观察有无出血。
6.密切观察有无血栓征象,一旦发生,立即报告医生,给予抗凝或溶栓等处理。
【健康教育】1.告诉患者及家属本病的病因和病程进展特点。
2.指导患者尽可能改善居住环境中潮湿、阴暗等不良条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暖、干燥,阳光充足。
适当锻炼、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风湿活动。
注意防寒保暖,避免与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接触,预防感染。
避免重体力劳动、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而加重病情。
心脏瓣膜疾病护理常规
心脏瓣膜疾病护理常规
心脏瓣膜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需要进行综合性的护理来控制病情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下是心脏瓣膜疾病护理的一些常规措施:
1. 监测生命体征:定期测量患者的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2. 控制液体摄入:根据医生的建议,控制患者的液体摄入量,避免过度负荷心脏。
3. 饮食调理:建议患者采用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饮食,有助于控制血压和减轻心脏负荷。
4. 定期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和全身循环,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运动方式和强度。
5. 规律用药:按照医生的嘱托,患者要按时按量服用药物,特别是抗凝药物和抗心律失常药物。
6. 情绪和心理支持: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常常需要面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7. 定期复查和咨询:定期复查有助于监测病情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患者还可以向医生咨询有关病情和护理的问题。
请注意,以上是心脏瓣膜疾病护理的一些常规措施,具体的护理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来确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脏瓣膜病护理常规
心脏瓣膜病(Valvular heart disease)是由于炎症、缺血性坏死、退行性改变、粘液瘤样变性、先天性畸形、创伤等原因引起的单个或多个瓣膜(包括瓣环、瓣叶、腱索、乳头肌等)的功能或结构异常,导致瓣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
心室扩大和主、肺动脉根部严重扩张也可产生相应房室瓣和半月瓣的相对性关闭不全。
二尖瓣最长受累,约占70%,二尖瓣并主动脉瓣病变者占20%-30%,单纯主动脉瓣病变约占2%-5%,而三尖瓣和肺动脉瓣病变者少见。
常见临床类型及临床表现
1.二尖瓣狭窄:最常见病因是风湿热。
正常成人二尖瓣口面积为4-6cm²。
当瓣口面积减少至2cm²以下(轻度狭窄)时,左心房压力升高,左心房代偿性扩张及肥厚以增强收缩。
此时病人多无症状,变现为代偿期。
当瓣口面积减少到
1.5cm²(中度狭窄)甚至减少到1cm²(重度狭窄)时,左房压力开始升高,使肺静脉和肺毛细血管压力相继升高,导致肺顺应性降低,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称左房失代偿期。
由于左房压和肺静脉压升高,引起肺小动脉反应性收缩,最终导致肺小动脉硬化,肺动脉压力增高。
重度肺动脉高压使右心室后负荷增加,有心事肥厚扩张,导致有心衰竭,称右心衰竭。
临床表现有代偿期: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失代偿期:左心衰症状(劳力性呼吸困难为最常见的症状、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右心受累期(食欲减退、腹胀、肝脾肿大)。
重度二尖瓣狭窄者常有“二尖瓣面容”,双颧绀红,口唇轻度发绀。
2.二尖瓣关闭不全:常与二尖瓣狭窄同时存在,亦可单独存在。
风湿性炎症引起瓣叶僵硬、变性、瓣缘卷缩、连接处融合及腱索融合缩短,使心室收缩时两瓣叶不能紧密闭合。
由于二尖瓣关闭不全,左心室部分血液反流入左心房,长期持续的左心负荷过重使左室心肌功能衰竭,逐步出现肺淤血—脉高压—右心衰。
3.主动脉狭窄:正常人主动脉瓣口面积≥3.0cm²,风湿性炎症导致瓣膜交界处粘连融合,瓣叶纤维化、僵硬、钙化和挛缩畸形,引起狭窄。
当瓣口面积减少一半时,收缩期仍无明显跨瓣压差;当瓣口面积≤1.0cm²时,左室收缩压明显
升高,跨瓣压差显著,逐步出现左心室进行性向心性肥厚。
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心绞痛和晕厥(为主动脉狭窄典型的三联征)。
4.主动脉关闭不全:由于风湿性炎性病变使瓣叶纤维化、增厚、缩短、变形,影响舒张期瓣叶边缘对合,可造成关闭不全。
主动脉内血液在舒张期反流入左心室,导致左室负荷加重,外周动脉供血不足。
1.护理评估
1.1健康史
1.1.1有无风湿热及反复链球菌所致的咽扁桃体炎或咽峡炎等病史。
1.1.2近期有无呼吸道感染、风湿活动、心律失常、妊娠及使病情加重的其他诱发因素。
1.2身体状况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多瓣膜病变。
1.3辅助检查超声心动图、X线检查、心电图。
1.4心理-社会状况
1.4.1病人出现各种并发症,影响活动、休息及睡眠,产生烦躁、焦虑心理。
1.4.2病人会产生悲观、厌世等情绪。
2.主要护理问题
2.1活动无耐力
2.2有感染的危险
2.3潜在并发症
2.4焦虑
3.护理措施
3.1休息早期症状、避免剧烈体力活动,心功能1-2级病人轻度活动、有风湿活动及并发症者以卧床休息为主,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空气清新的休养环境,定期消毒,预防感冒。
3.2饮食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避免过饱,有心衰者适量限制钠盐摄入,应用利尿剂应放宽限制,以免引起低钠血症。
3.3病情观察根据病情给予吸氧,密切观察体温、心率、心律、呼吸、血压、咳嗽、咳痰的变化,注意有无心力衰竭、栓塞、心房纤颤、亚急性细菌性
心内膜炎发生。
观察有无风湿活动的表现,如皮肤环形红斑、皮下结节、关节红肿及疼痛不适等。
体温超过38.5℃时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半小时后测量体温并记录降温效果。
3.4心理护理病人多有悲观厌世情绪,对治疗没有信心,护理人员应根据病人心理特点,做好心理护理,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5治疗护理严密观察药物疗效及毒副作用,应用利尿剂时,准确记录出入量,观察有无水、电解质紊乱,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每次服用前测量心率,少于60次/分暂停服用,用药期间注意有无洋地黄中毒症状,一旦发生立即停药,并应用氯化钾,对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应严密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并注意有无出血情况,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注意心率、心律、脉搏的变化。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及抗风湿药物治疗。
苄星青霉素溶解后为白色乳剂,若按一般的肌注方法针头易堵塞,冬季天气寒冷时尤其如此。
操作时应选择9号针头,用8-10ml生理盐水稀释后,更换注射针头,勿排气,快速肌注。
3.6健康指导
3.6.1告诉病人及家属本病的病因和病程进展特点,鼓励病人树立信心,做好长期与疾病做斗争以控制病情进展的思想准备。
3.6.2尽可能改善居住环境中潮湿、阴暗等不良条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暖、干燥,阳光充足。
3.6.3日常生活中适当锻炼,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
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冒,避免与上呼吸道感染、咽炎病人接触,一旦发生感染应立即用药治疗。
3.6.4在拔牙、内镜检查、导尿术、分娩、人工流产等手术操作前告诉医生自己有风心病史,以便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劝告反复发生扁桃体炎者在风湿活动控制后2-4个月手术摘除扁桃体。
3.6.5避免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
女病人不要因家务劳动过重而加重病情。
育龄妇女要根据心功能情况在医师指导下选择好妊娠与分娩时机,病情较重不能妊娠与分娩者,要做好病人及其配偶的思想工作。
3.6.6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尽早选择手术,以提高生活质量。
3.6.7告诉病人坚持按医嘱用药的重要性,并定期门诊复查。
4.护理评价
4.1病人的活动耐力增加,能逐渐做到生活自理。
4.2感染得到控制。
4.3没有栓塞等发症的发生。
4.4对本疾病知识有一定了解,能做到自我监护。
4.5病人能正视该疾病,有战胜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