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说课稿

一、说教材

《如梦令》之“昨夜雨疏风骤”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拓展阅读《诗词五首》中的其中一首。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作品,感情和意境的创造和上别具一格。它写得一波三折,展示的是一幕具有情趣的生活小剧:夜晚风雨交加,作者醉酒沉睡,一觉醒来,恰为侍女进屋卷帘。作者拥帘问,侍女却随口回答:海棠依旧;看着窗外被风吹得七零八落的红花,作者不满侍女的回答,连声问:你可知道,枝繁叶茂的时候那红花却已经凋落了。作者睡醒之后即询问侍女,所问何事却一字未提,不满侍女的回答,却透露出作者惜花之情,含蓄深蕴。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目前通过反复的诵读,能大致理解诗词表现的意思和所叙述的事情。但由于其本身的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还是不能深入真切理解词人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必须结合词人当时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教师的适当指导品悟才能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可能会在品悟“意象”(形象)的时候把握不准,而是对一个图象有个感知的认识,这里需要教师的耐心带着品悟。

三、说学法

读:(1)朗读,进行初步的理解性的朗读,要注意字音的正确,不添字漏字,不重复,不移位,不破句,充分熟悉课文内容。分析完课文再进行欣赏性朗读,深入理解课文。

(2)速读,带问题速读,解决问题。

(3)品读,古代诗词要仔细品读,才能领会其中意境。

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要求。

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老师的质疑,相互讨论,进一步理解课文。

练:(1)进行诗词背诵训练,培养学生背诵,领会诗词的能力。

(2)进行诗词再创作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当堂背诵这首词,学会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去理解诗词所包含的情感(

方法与过程:以读促品,通过朗读、品读词句,理解作者情感,了解作者前期作品的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读、品、吟,培养学生学习宋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品读,理解词句的含义

难点:借助资料的阅读,反复品悟,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

五、说步骤

一、导入课题:

让学生听《月满西楼》“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老师:这首歌好听吗?知道歌词是谁写的吗?

老师:其实,这首歌的歌词就是一种文学形式,这种形式叫做“词”,

关于词,大家知道多少?(请学生介绍自己对词的认识)然后课件出示有关词的文学常识,帮助学生了解词。

刚才我们听的歌中歌词的词牌叫《一剪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如梦令》

课件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这首《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写的,要想很好地了解这首词的内容,我们有必要对作者有一些了解。下面就让我们走近李清照,去认识一下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女词人。

二、走近作者(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三、理解课文

【读】

听名家朗读(注意读音、语气)

初读课文,认识字词,疏通文意。

同桌互读(注意纠正同桌的读音、节奏)

分别请学生朗读、学生点评

【疏】

结合注释,参看材料,找出你觉得理解困难的词句

大致理解课文意思。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

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品】

“昨夜雨疏风骤”:请思考,这是什么时候的风和雨,又是怎样的风和雨?

“浓睡不消残酒”:“浓睡”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浓睡”?把“浓睡”改为“沉睡”、“酣睡”好吗?为什么?“不消残酒”暗示着什么?

(用“浓”来形容睡得沉,不但很新颖,而且联想意义很贴切。浓和酒联系在一起,浓睡和残酒,在文字上是反衬;但在意义上却是因果。因为浓睡,所以醒来,残酒还没有完全消退。“浓睡不消残酒“暗示着她喝酒是用来消愁的啊!)

“试问卷帘人”:女主人公会怎么问?她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却问卷帘人?“试问”只是小心翼翼地问的,“试问”的“试”字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只因为她太在意那些花儿,不忍看它们凋零了啊!女主人公昨夜就已知道,经过风雨之后,今朝的海棠定是落红满径了。之所以试问,不是真有疑问,而是自己不忍亲见落花的悲惨,一个“试”字,将这种复杂的心理委婉地传达出来。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却道海棠依旧”的“却”字有丰富的内涵,请同学们说说看。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为什么卷帘人会回答“海棠依旧”呢?

(只是因为卷帘人对这些花可不像诗人那样敏感啊,而且是一点也不敏感,所以她才会回答“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为什么要用两个“知否”?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用疑问来肯定,比用肯定更加肯定,而且连用两个知否,说明诗人很坚定,很固执,不相信你亲眼看到的,只相信我自己想象的。应该用非常肯定的语气来读。)“绿肥红瘦”,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的情景。“应是”也包含着女主公复杂的心理,你能替她就出来吗?

(你哪里懂得,娇嫩的海棠花怎么能经得起狂风骤雨呀。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的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她又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