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命与令同义词辨析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及同义词的辨析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及同义词的辨析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包头师范学院中文系 王焕玲
第三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关于词的本义
二、关于词的引申义
三、词义引申的方式
四、词义引申的类型
一、关于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是指词的 本来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 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 义。
(一)掌握词的本义
1、使纷繁复杂的词义变得有头绪
2、使解释的词义准确有序
(一)从词义方面辨析
1、所指内容不尽相同
例:肤、皮 “肤”和“皮”是一对同义词,但所指称的对象时不同的。在先秦时代, “肤”指人皮,“皮”指兽皮,区别是很严格的。
2、词义轻重程度不同
例:饥、饿 “饥”指一般的饥饿,指吃不饱,肚子空虚,含义轻。“饿”在上古 是指根
本没有饭吃,受到死亡的威胁,含义重。
3、所指范围不尽相同
4、临近引申
也称关联引申。这种引申是指原词义所指称的事物和所要 表达的新事物相临近、相关联,人们通过联想推衍,由原词义 自然地引申出新义。
例:领:本义是脖子。《说文》:“领,项也。”《左转· 昭公七年》:“引 领北 望。”是说共王伸长脖子北望。由于脖子与所穿上衣的衣服邻近, 于是引申出衣领的新义。
1、要借鉴前人的辨析成果
例:《尔雅》:“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 石 谓之磨。”又“大波为澜,小波为沦,直波为径。”这里区分了“镂、
刻、
切、磋、琢、磨”和“澜、沦、径”等两组同义词。
2、要区分词义的时代性
例:“局”和“住”,早起不是同义词,“局”指定居,而“住”指暂住, 没有“定居”的 意思,“定居”义较晚才出现。
1、放射型
这是以本义为中心,在同一层次上的向不同方 向的直接引申。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一)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 1. 假、借 2. 更、改 3. 作、为 4. 请、求 5. 至、致 6. 锐、利 7. 完、备 8. 贫、穷 9. 三、参 10. 十、什 11. 时、世、期 12. 官、吏 13. 权、衡、度、量1.假:上古只用“假”表示“借用”,不用“借”。

借:中古多用“借”而不是“假”。

2.更:改变、调换、替代、交替。

改:改变。

3.作:本义为站起来,用于“做”时候也常含有“兴起”、“创造”、“建立”。

为:只表示“做”或“治理”。

4.请:请对方允许我做某事。

求:请对方做某事。

5.至:“到”,不及物动词,“招致”、“导致”。

致:“使到来”,及物动词,“到来”。

6.锐:锋芒尖锐。

利:刀刃快。

7.完:全,侧重完整。

备:全,侧重数量上“什么都有”。

8.贫:缺乏衣食金钱,与“富”对立。

穷:不能显贵,与“通达”对立。

此外:困穷=贫困。

9.三:表示1+2的数目,或极数。

参:只用于“三分”或“合而为三”。

10.十: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表示“十倍”、“十分”,不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什:不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以表示“十倍”、“十分”,可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11.时:四时时令→时间、时候、时代。

期:固定的时期→期限、时间。

世:时代。

12.官:机构职务,后代可指称一般行政职务。

吏:指人,上古包括大官小官,后代专指政府办事人员,有时也可指代高级官员。

13.权:秤锤。

衡:秤杆。

度:长度。

量:容量。

(二)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1.归、还 2.游、游 3.采、采、彩、彩 4. 振、震 5.援、持、操、把、秉 6.征、伐 7.获、获 8.帝、王、皇 9.众、庶 10.躬、身 11.领、颈 12.仇、雠1.归:特指回家、回国。

还:回来。

2.游:与水有关,不能写成游。

游:与行走有关,都可以写成游。

3.采:本字,即采取。

彩:彩色的“采”的分化字。

采:采摘的“采”的分化字。

彩:彩绸的“采”的分化字。

古代汉语古今异义辨析例

古代汉语古今异义辨析例

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愛]“愛”字在上古有兩個常用的意義。

一是親愛、疼愛。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其母。

”這是古今一致的。

二是愛惜、吝嗇。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若~重傷,則如勿傷;~其二毛,則如服焉。

”這個意義一直沿用到唐宋以後的文言文裏。

《宋史·岳飛傳》:“文臣不~錢,武臣不~死。

”在現代漢語裏,“吝嗇”一義已經不用。

[謗]“謗”字在上古只是指背後議論或批評別人的短處。

《戰國策·齊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謗”是公然的評議,“譏”是委婉的諷刺。

對有過失的人進行議論是批評,對沒有過失的人進行議論就近乎譭謗了。

《楚辭·九章·惜往日》:“何貞臣之無罪兮,被離(罹,遭受)~而見尤。

”[幣]“幣”字在上古並沒有貨幣的意義,而是指禮物。

《說文》“幣,帛也。

從巾,幣聲。

”《周禮·夏官·校人》“飾~馬,執扑而從之”。

到漢代“幣”已有了“貨幣”的意思。

《史記·吳王濞列傳》:“誘受天下亡命罪人,亂天下~”。

[斃]“斃”字在現代是“死”的意思,一般用於貶義;在上古都是“倒下去”的意思。

《左傳·哀公二年》:“鄭人擊簡子,中肩,~于車中。

”魏晉以後,“斃”無疑已是“死”的意思。

[兵]“兵”在上古主要指兵器,沒有現代漢語士兵、戰士的意思。

《山海經·大荒北經》:“蚩尤作~,伐黃帝。

”由兵器引申爲武裝力量,軍隊。

《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必以長安君爲質,~乃出。

”值得注意的是,先秦用作這一意義時,一般沒有“兵多少”的說法,似乎重在武器;漢以後意義重點可能已轉爲指人員,相當於今天的“軍隊”了。

有時候“兵”字也指軍事、戰爭、戰陣之類。

《孫子兵法·謀攻》:“故上~伐謀,其次伐交。

”[池]在上古,“池”字主要用來指護城河。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摘要:古代汉语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古汉语词汇的理解,而其中,对古汉语常用词的掌握程度又是学习古代汉语的关键所在。

在此希望通过对古汉语中同义词的分析,找出它们的部分特点,从而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对同义词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同义词;词例;辨析同义词是人们长期思维发展的成果,也是语言发达、词汇丰富的重要标志。

同义词可以帮助人们细致地区别客观事物或思维感情的细微区别,精确严密地表达思想,使语言更加准确明朗。

拥有异常丰富地同义词,使汉语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语言之一。

同义(或近义)是同义词的重要特征,但它们又是同中有异,大同小异。

它们的“异”,或同义性质(范围、程度、性状等)有别,或感情色彩存异,或用法风格不同。

这些差异,正是我们要加以辨析的地方。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具体实例来对同义词的现象进行分析:1.适用对象不同如“杀”和“拭”在表示“使人失去生命”意思上是同义词,但“杀”是指杀普通人,或把人处死。

《陈涉世家》:“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而“拭”则谓臣杀君,子杀父母。

《易·坤》:“臣就其君,子拭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渐矣。

”再如“唯、诺”,皆表应答词。

但不同的是:“唯”,恭敬而顺从的应答,下对上,卑对尊。

《文选》中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王曰:‘试为寡人赋之。

’玉曰:‘唯唯’。

”同时,又表顺应而不表示可否。

《战国策·秦三》:“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唯曰:‘唯唯。

”,“诺”,应承之词,上答下,尊对卑或平辈之间。

又说,疾应日“唯”,缓应曰“诺”。

((礼·玉藻》:“父命呼,唯而不诺。

”《战国策·齐四》:“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2. 词义的实际所指不同例如:扩充的“扩”与“廓”同义,实际所指:原本不大或不满,通过“扩”使之变大或变满。

“充”是以“扩”为基础,是“扩”的结果,赵歧注“扩,廓也”。

从行为动作着眼,是“扩”;从行为动作的结果着眼是“充”。

试论汉语古复辅音

试论汉语古复辅音

试论汉语古复辅音Bµn vÒ phô©m kÐp trong tiÕng H¸n cæ华玉山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化系一、引言兲于上古时期汉语是否存在复辅音的问题,中国语言学家众说纷纭。

为数甚少的学者根据汉字的谐声偏旁而构拟出上古汉语可能存在的若干复辅音。

但这个观点后来受到大多数学者的质疑。

因为汉字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兵谐声系统相当复杂、千变万化,仅仅依靠汉字的谐声偏旁来判断汉语曾经存在复辅音的可能性,难免有些欠妥。

本文试图仍音、义的语源现象迚行论述,以证明上古汉语有复辅音存在的可能性。

所谓复辅音是指由两个或三个辅音粘在一块儿与元音相幵的结合体。

兲于上古汉语是否存在复辅音声母的问题中国学者看法不一。

首先提出汉语曾经有过复辅音的是英国学者伊特金斯(Edkins 1823-1905)。

接着,瑞具汉学家高本汉(Karlgren 1889-1978)根据《说文解字》的谐声系统拟测出好几种复辅音。

尔后,为数不多的中国国内语言学家亦赞同高本汉的观点。

罗常培、王均两位先生在《普通语音学纲要》一书里,根据汉字的谐声而推测上古可能有过复辅音kl-、pl、tl-。

譬如“各”(声母k-)既能给格、审作声旁,又能给洛、络作声旁,仍而推断汉语可能有过复辅音kl-。

董同和先生对汉语曾经存在复辅音问题也持肯定的看法。

董先生在《汉语音韵学》第十事章讨论上古声母时明确表态:“讨论到喻四等字的来源,我们已经看出古代当有复声母存在,再看来母字在上古的情形,问题就更显著了……我们可以相信先秦(甚至汉)还有pl-、kl-、tl- 等型的声母存在。

”移居美国的李方桂先生后来在《上古音研究》一书中也曾赞成了这个观点。

他把上古汉语声母分为简单的声母和复合的声母两部分,幵迚行较为详细的讨论。

上古时期的复辅音声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高本汉等人所拟测的上古复辅音主要都是依据汉字的谐声偏旁。

同义词及其辨析

同义词及其辨析



比喻:手足指兄弟,苏辙《为兄轼下狱上 书》“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 死一言”。骨肉为亲人,《韩非子· 五蠹》 “非疏骨肉而爱过客也”。股肱指大臣, 《汉书· 苏武传》“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 人于麒麟阁”。肺腑指心腹,《史· 魏其武 安侯列传》“蚡以肺腑为京师相”。

借代:杜康为酒,曹操《短歌行》“何以解 忧?唯有杜康”。春秋指年龄,贾谊《治 安策一》“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 加焉”。管弦指音乐,白居易《琵琶行》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口 舌指言语,《史· 留侯世家》“此难以口舌争 也”。


D、适用对象各异 琢、磨:均指雕刻玉石,使成器物,但 “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口、嘴:都指嘴,但口指人,嘴本作觜, 指鸟。 皮、肤:皮指兽,肤指人。“肤如凝脂 / 相鼠有皮”。



E、感情色彩不同 征、伐:均指军事进攻,但征为褒义词,一般指 上攻下,有道进攻无道。伐在上古是中性词,用 于诸侯之间,不限于上对下使用武力,也不限于 有道对无道,只表示一种公开的军事进攻。 《孟· 尽心》征者,上伐下也。/ 《左· 襄25》齐崔 杼帅师伐我北鄙。 周、比:都有结合义。《论· 为政》“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孔安国:忠信为周,阿党为比。 (偏袒一方)旧注:周、比:皆与人亲厚之意, 但周公而比私耳(周:以义结合,比,以利结 合)。



B、词义引申
有些同义词原本意义都不相同,但一经过引申阶 段,变得意义相同了。如: 经 / 缢:原来均无“吊死”义,《说文· 纟部》经, 织纵丝也(织布的纵线,横叫纬);缢,绞也 (两股绳拧在一起,两绳相交而紧)。经由纵丝 引申为悬挂:《庄子· 刻意》“吐故纳新,熊经鸟申 舒展、伸直”(熊经:象熊一样悬挂在树枝上)。 由悬挂引申为吊死:《论语· 宪问》“自经于沟渎而 莫之知也”;《史· 田单列传》“遂经其颈于树枝”。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的传承与存废1、古用今废词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犙、牭古代官职等级:君、臣、吏、奴、婢、大夫、丞相古祭祀名:祠、礿、禅、社2、古今义同词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

雷,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3、古今异义词(1)完全不同(比较少)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诗·唐风·绸缪》今,丝织品;古,缠绕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左传·僖公三十年》古,外交使节(2)同中有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今,勤快,勤劳;古,与“逸”相对,辛苦,辛劳相对穆公访诸蹇叔。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古,咨询;今,询问,访问二、古今词义的差异(一)词义范围不同1、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

《苏秦列传》:“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说文·目部》:“睡,坐寐也。

”)《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居家为食,行道曰粮。

”)干粮,行道中带的《晋书·吴隐之传》:“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授亲族。

”载,通“才”,仅仅,只有,限制性范围副词(对应总括性范围副词)2、词义缩小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宽泛到狭窄,采取了全面收敛的方式,使今义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缩小。

《周易·系辞》:“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也。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古今词义的异同1词义异同的情况:1)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

如山、水、雪、母、弟、心、耳等。

2)古用今废词。

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

如“觥”等。

3)古今义绝对不同。

古代和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义与今义却迥然不同。

如“斋”本来是动词,指古代祭祀或典礼前的清心洁身,以示虔诚。

魏晋时期有了居室、房舍的意义。

4)大多数词古今义有联系有区别。

(词义流变)2造成旧词消亡的原因:1)它们随着所表示的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

如“喽腊”的“喽”,是古代楚地祭祀饮食神的节日,后来祭祀这种形式消亡了,“喽”这个词也就不用了。

2)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消逝。

如“祲”。

3)被别的词语所替代,也就是说旧词所反映的事物、观念等仍是后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但后代改变了说法。

如“倡优”现在用“艺人、演员”来代替,旧词“倡优”也就死亡了。

3古今词义的差别:1)意义的多少不同。

一个词有本义,有引申义,一个词的古今意义的多少,往往会产生变化,有的旧义消亡了,有的新义产生了。

如“池”在古代意义是a护城河b池塘。

现代意义是a池塘b旁边高中间洼下的地方。

古今相比,“池”的意义一增一减。

另外还有:国、防、家、列、怜、仇、除、仅、书、信、将等。

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

如“售”,古义侧重行为的结果,指把商品卖掉,今义侧重行为的本身,是卖。

“再”,古义是侧重行为的数量,是两次是第二次。

今义侧重于行为的重复,是“又”。

3)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

一些词在发展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

如“恨”的古义轻,是遗憾、不满,今义重,是仇恨、忿恨。

“怨”的古义重,是恨的意思,今义轻,是埋怨和不满。

还有一些词在发展中褒贬意义发生了变化。

如“谣言”古义是中性的,今义是贬义。

另外“下流”古中今贬,“吹嘘”古褒今贬,“谤议”古中今贬,“爪牙”古褒今贬,“锻炼”古贬今褒。

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

如“布”古指麻布、葛布。

今指棉布。

“坐”古指两膝着席或床榻,臀部压在脚后根上,今指臀着席位上。

上古汉语“命”与“令”同义词辨析

上古汉语“命”与“令”同义词辨析

上古汉语“命”与“令”同义词辨析作者:卢盈霞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08期【摘要】本文以《诗经》的相关语料为研究材料,针对“命”与“令”这组同义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替换法、比较互证法和义素分析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肯定二者的同义关系,并客观分析了“命”与“令”在词义具体所指、搭配和引申义方面的不同,使二者在使用上更加的准确,旨在通过对“命”与“令”的同义词辨析,对上古汉语同义词辨析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提供参考。

【关键词】《诗经》;命;令;同义词;辨析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8-0224-01《现代汉语》中对同义词定义为:意义相同的词的相关语义组成的语义场叫作同义义场,同义义场中的各个词叫作同义词[1]。

对同义词的辨析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词的意思,更准确的使用不同的词,并做出精准的表达。

尤其在上古汉语中,由于受当时的历史条件及人们的认识水平的限制,词汇的丰富程度较低,单音节词占优势,因此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这就对如何更好更准确的使用不同的词提出要求,也对后世阅读古籍增加了难度。

因此,本文致力于对古汉语“命”与“令”两个词进行同义词辨析,旨在通过这两个词寻求古汉语同义词辨析的方法,为古汉语的学习研究添砖加瓦。

为了更深入详细的辨析“命”与“令”两个同义词,本文将着重选取《诗经》的相关语料进行研究。

一、辨析方法辨析同义词有多种方法,其中较为常用的是替换法、比较互证法和义素分析法。

替换法顾名思义,就是将相同义位的两个词互相替换,根据替换后语义的变化来区分词义的不同;比较互证法要求对语言文字材料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通过对彼此相互关系的分析,把握这些同义词的异同。

义素分析法就是要找出词的区别特征,从而对同义词进行辨析,义素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掌握、解释、理解语义,突出地显示词义之间的异同及联系。

”[2]笔者认为,辨析同义词除了对词本身进行深入分析辨析以外,还应该从词的语法、语用功能进行辨析,即词的句法功能和搭配能力等方面,这样才能更完整、全面、准确地进行同义词辨析。

考研古代汉语分类模拟4

考研古代汉语分类模拟4

考研古代汉语分类模拟4一、问答题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古义和今义,并说明其词义变化的类型。

1.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答案:爪牙:古义用于人,指“得力助手”,今义相当于“走狗”“帮凶”。

词的褒贬意义即感情色彩不同。

2. 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

答案:色:古义为“脸色”,今义为“颜色”“色彩”。

词义范围的扩大。

3. 贾四百,连岁不能售。

答案:售:古义为“卖出”,今义为“出卖”。

词义的侧重点不同。

4.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答案:狱:古义为“诉讼”“案件”,今义为“监狱”。

词义所指的对象转移。

5. 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答案:恨:古义为“遗憾”“不满”,今义为“仇恨”。

词义的轻重不同。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6. 就①《孟子·梁惠王上》:“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②《荀子·劝学》:“金就砺则利。

”③《荀子·劝学》:“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④《荀子·劝学》:“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⑤《战国策·赵策三》:“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答案:就:①走近。

②接近。

③亲近。

④趋向。

⑤走上。

7. 引①《孟子·尽心下》:“君子引而不发。

”②《诗经·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勿替引之。

”③《礼记·檀弓上》:“兄弟之子,犹子也,盖引而进之也。

”④《左传·成公十三年》:“我君景公引领西望。

”⑤王勃《滕王阁序》:“控蛮荆而引瓯越。

”⑥贾谊《吊屈原赋》:“凤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远去。

”答案:引:①开弓。

②延长。

③牵引。

④伸长。

⑤遥控。

⑥离开。

8. 因①《左传·僖公三十年》:“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②《庄子·养生主》:“因其固然。

”③《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④《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

”⑤《史记·陈涉世家》:“不如因而立之。

令的历史名词解释

令的历史名词解释

令的历史名词解释在中国历史上,令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名词,它来源于古代官制中的一种行政区划、职位名称。

令作为一种行政区划,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后来在汉朝得到广泛运用,直到清代依然存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释令的含义和历史演变。

一、令的行政区划意义令最初作为一种行政区划,意味着一定的地域范围和行政管辖权。

秦朝时期,令是乡的上一级行政区划,一般由县进行管理。

令的设置通常以地理因素为基础,旨在更好地行使政府的管理职能,更加合理地统筹资源和协调民生。

例如,在东汉时期,令是为了更好地管理粮食收入和税收等方面而设立的。

随着历史的演进,令的行政区划意义逐渐丰富。

在唐代,令成为了一种更高级的行政区划,相当于县的概念。

唐代的令下设“司法、盐铁、县尉等各类机构”,具有较大的行政权力。

这一时期的令,除了行政管理职能,还承担着司法、财政等各方面的职责,对于地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令的职位名称意义除了作为行政区划,令也是古代官员的一种职位名称。

在秦朝和汉朝时期,令是一种较低级的职位,主要负责监察和管理乡村事务。

令的地位尚不高,但在当时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令的职权逐渐扩大,地位逐渐提高。

唐代的令是一个重要的地方官职,属于宰相辖下的地方官员,地位崇高。

唐朝的令一般由举人或进士担任,拥有较高的知识和执政能力。

令的职责主要包括管理地方行政、司法和军事等事务,对于地方的社会秩序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令的历史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令的含义逐渐发生了变化。

到了元代,令的地位和权力相对较低,主要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和改善民生。

元代的令由宦官兼任,权力较为有限,主要由于当时宦官在政治中的影响力下降。

明代时期,令重新回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明朝的令地位有所提升,秉承着慎民利民的原则,将令设为一级行政区划,称为“县令”,由举人或进士担任。

明代的县令负责地方政务、经济发展、教育和司法等多个领域,对于地方的治理和秩序维护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左传》中的“命”类辞令研究

《左传》中的“命”类辞令研究

《左传》中的“命”类辞令研究《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重要篇目,被誉为“春秋五霸之书”。

其中,“命”类辞令作为书中重要的一类语言表达形式,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政治、宗教、文化以及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将以《左传》中的“命”类辞令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古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文本特点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下面是具体的提纲:一、“命”类辞令的基本概念和特征1.定义和分类2.基本结构和语言特色3.历史演变和文化脉络二、“命”类辞令的政治价值和作用1.政治制度和官员任命2.国家大事和战争指挥3.宗教信仰和祭祀仪式三、“命”类辞令的道德价值和作用1.家庭关系和个人责任2.社会道德和义务3.文化同源和精神传承四、“命”类辞令的文学特点和表现形式1.人物形象和情节构建2.修辞手法和语言艺术3.文学意义和审美价值五、“命”类辞令的现代意义和启示1.思想启示和价值反思2.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3.现代价值观念的启迪和引导六、“命”类辞令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文本选编和解读实例2.思考题和研讨课的设计3.课外阅读和作业推荐七、总结和展望1.研究成果和学术贡献2.研究限制和未来展望3.《左传》研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一、“命”类辞令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本部分主要介绍“命”类辞令的定义、分类、语言结构和特色,以及其历史演变和文化脉络,有利于读者掌握“命”类辞令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二、“命”类辞令的政治价值和作用:本部分主要探讨“命”类辞令在政治方面的价值和作用,即政治制度和官员任命、国家大事和战争指挥、宗教信仰和祭祀仪式等。

通过研究这些领域中的“命”类辞令,有助于深入了解古代政治制度和官僚文化。

三、“命”类辞令的道德价值和作用:本部分主要探讨“命”类辞令在道德方面的价值和作用,即家庭关系和个人责任、社会道德和义务、文化同源和精神传承等。

通过研究这些领域中的“命”类辞令,有助于深入了解古代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

四、“命”类辞令的文学特点和表现形式:本部分主要探讨“命”类辞令的文学特点和表现形式,即人物形象和情节构建、修辞手法和语言艺术、文学意义和审美价值等。

古代汉语常用同义字辨析

古代汉语常用同义字辨析

古代汉语常用同义词辩析1.【言】【语】[辨]言,语。

在古代汉语里,“言”是自动地跟人说话,“语”则是指回答别人的问话,或是和人谈论一件事情,两者区别很清楚。

如左传僖公三十年:“佚之狐言於郑伯曰”,这是佚之狐主动向郑伯进言,宣公二年的“叹而言曰”,是自动地慨叹,成公二年的“岂敢言病”,“言病”也是说自动说出自己受伤。

这些地方的“言”都不能换成“语”。

“言”“语”用作及物动词时,分别更是明显。

“言”一般只能带指事物的宾语(言病,言事),如果指人,也只能他指,不能指谈话的对方。

“语”既能带指事物的宾语,例如庄子在宥:“又奚足以语至道”,带指人的宾语时,可以指称谈话的对方,例如论语阳货:“吾语女”,还可以带双宾语,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庄子在宥:“吾语女至道。

”总之,“语”字的“告诉”这一意义,是“言”字所不具备的。

“谚语”一义,更是“言”所没有的。

2.【谓】【曰】[辨]谓,曰。

“谓”是“说”的意思,后面有引语,但不与引语紧接;“曰”字后面紧跟着就是引语。

小说里常有某人“说道”,“谓”等於“说”,“道”等於“曰”。

“谓”“曰”与“言”“语”分别更大,因为“谓”“曰”后面必须有引语(这里指的是“谓”的第一义),“言”“语”后面不一定有引语。

3.【召】【招】[辨]召,招。

用口叫人来为“召”,用手招人来为“招”。

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4.【报】【告】[辨](1)报,告。

“报”字一般用於复命,“告”字用於告诉,所以它们的差别颇大。

(2)告,语。

在“告诉”的意义上,“告”与“语”是同义词,但对上就只能用“告”,不能用“语”。

(3)告,诰。

“告”与“诰”同音同义,后来分化了:告上为“告”,告下为“诰”。

5.【反】【复】[辨]反,复。

在“回来”这个意义上,这两个字是同义词,没有什么差别。

但“反”用得更广泛些。

6.【驰】【驱】[辨]驰,驱。

二者是同义词,都有马快跑和赶马快跑的意思。

如诗经鄘风载驰“载驰载驱”都是马快跑,大雅板“无敢驰驱”则都是使快跑(意为放纵)。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第五单元:同义词辨析[軍、師、士、卒、兵]軍、師、士、卒、兵都有好些意義。

它們的大部分意義都是彼此互不相干的,只有作爲軍事方面的用詞,在一定的場合用法有些相近,但基本意義仍是不同的。

軍和師都是集合名詞,指軍隊,《左傳·晏嬰論季世》“卿無軍行”《左傳·曹劌論戰》:“齊師伐我。

”同是指軍隊,在先秦“師”字一般指出征在外的軍隊,而“軍”字則不是。

漢代以後,多用“軍”字指軍隊,“師”字逐漸很少用來指軍隊,“軍”字可以指出征在外的軍隊,例如《資治通鑒·赤壁之戰》:“引軍北還”但成語還是說“出師不利”。

軍和師又都用作軍隊的編制單位。

軍是春秋以後軍隊最大的編制單位。

據《司馬法》載,一萬二千五百人是一軍。

師是西周以前軍隊的最大編制單位。

據《殷契粹編》第五九七片“王作三師,右左中”,說明商代有三師。

西周有六師,《詩經·大雅·常武》:“大師皇父,整我六師”據《周禮·地官·小司徒》載,一師是二千五百人。

後代往往沿用軍師爲軍隊的大的編制單位,一般師比軍小,人數也因時代或轄属而有所不同。

士是武士、甲士。

上古用車戰的時代,士是戰車上的甲士,與作爲步兵的卒是不同的。

《左傳·襄公十年》:“諸侯之士門焉。

”卒是步兵。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具卒乘,將襲鄭。

”卒也是用作軍隊的編制單位,是比伍大的基層編制。

《孫子兵法·謀攻》:“全卒爲上,破卒次之。

”(卒:一百人以內。

)兵是兵器。

上古時代,兵一般不當兵卒講。

《左傳·文公七年》:“訓卒利兵。

”卒是人,所以要訓練;兵戈矛之類,所以要利。

戰國以後,兵也可以當軍隊講。

《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必以長安君爲質,兵乃出。

”這種兵既不能換成卒字,因爲它不是一個一個的士兵,也不能換成軍字或師字,大概軍師重在指武裝人員,而兵字雖然也指軍隊,但重點還是指武器。

漢代以後,兵逐漸與卒完全同義,可以用來指士兵。

从“来麦”“令命”同源看上古汉语复辅音ml-的存在及演化

从“来麦”“令命”同源看上古汉语复辅音ml-的存在及演化

从“来麦”“令命”同源看上古汉语复辅音ml-的存在及演化上古汉语曾存在复辅音声母的命题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认同,且总结出了演变分化的规律。

本文利用“来麦”“令命”两对同源字及其他旁证材料,证明上古汉语复辅音ml-的存在,验证“一个带复辅音声母的原始语词到不同的方言里,有的以第一辅音为声母,有的以第二辅音为声母”这一规律。

标签:复辅音甲文金文来麦令命关于“上古汉语复辅音”的问题,最早是由英国的汉学家李约瑟在1874年提出,后来由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美国汉学家包拟古等人研究、构拟、推阐而成大观。

这几位学者的母语均是印欧语系,且大多精通汉藏语系的一些语言。

而印欧语系(如英语、德语)和汉藏语系的其他语言(如藏语、羌语、彝语)里大量存在复辅音,于是“大胆假设”汉语不大可能是个例外,并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考证和构拟,其中高本汉认为上古汉语有20余个复辅音,取得了奠基性的成果。

在国内,从现有资料看,是由林语堂先生在1924年发表的《古有复辅音说》首倡,后经大陆、港澳、海外众多学者的搜罗和阐述,不仅基本构拟出上古汉语复辅音的数量与类型,而且还确定了谐声和通转的一般原则。

但质疑者也不乏其人,主要有唐兰、刘又辛等学者。

汉语语音史巨擘王力先生起先也不认为上古汉语存在“复辅音”,后来他发现属于晓母的“黑”与属于明母的“墨”语音上有关联(“‘黑’的古音可能是mxək,故与‘墨’mək同源”,见《同源字典》),便采取了比较审慎的态度,既不反对,也不支持。

我们翻阅了赵秉璇、竺家宁所编《古汉语复辅音论文集》(1998年)及相关论述,发现对复辅音ml-研究还不够透彻,故不揣浅陋,做点补充性的探讨。

利用形声字的声符,进行分析归类,是学者们探索、总结出来的研究汉语复辅音的主要方法。

这种方法其实是来源于古老的“利用声音线索探求语源”的“声训”方法。

随着古文字研究的深入,甲骨文、金文当中许多“同字分化”现象被揭示出来,这一方法更有用武之地,也显出其破解复辅音语源方面的科学性。

“令”与“命”

“令”与“命”

“令”与“命”
晓叶
【期刊名称】《中文自修:中学版》
【年(卷),期】2016(000)014
【摘要】“令”和“命”这两个字特别有意思。

最早的时候,它们两个其实是同
一个字。

你们看,它们的甲骨文是一样的,上半部是个三角之物,我们可以理解成是屋顶或者大伞盖,下半部是个面朝左跪着的一个人,是不是看着很像在发布命令啊?其实,“令”和“命”的本义就是“命令”,只不过在词义上有所区别。

“命”字专指上级对下级下达命令,而“令”有时还表示“使”的意思。

【总页数】1页(P108-108)
【作者】晓叶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义命分立、性命对扬与义命合一r——中西哲学对话中的孔子儒学关于"命"之省
思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中华
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令、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令、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中国气象局令3.从"来麦""令命"同源看上古汉语复辅音ml-的存在及演化4.“命”的行變與“命”的時刻——對《莊子》之言“命”的一種解讀5.上古汉语“命”与“令”同义词辨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古汉语的复辅音声母

上古汉语的复辅音声母

上古汉语的复辅音声母上古汉语有复辅音声母,对于这一点,现在许多人都相信了。

不过,也有一些音韵学家不信此道。

例如1957年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上册)的一条脚注中批评瑞典汉学家高本汉说:“最后,他在上古声母系统中拟测出一系列的复辅音,那也是根据谐声来揣测的。

例如'各'声有'路’,他就猜想上古有复辅音kl-和gl-。

由此类推,他拟定了xm~, xl-,fl~, sl~, sn-等。

他不知道谐声偏旁在声母方面变化多端,这样去发现,复辅音就太多了。

例如'枢’从'区' 声,他并没有把'枢'拟成k「,大约他也感觉到全面照顾的困难了。

”王力先生不相信复辅音声母说,因此它的《汉语史稿》只列有三十二个上古单辅音声母。

直到1985年他的《汉语史稿》,除了增加了一个单辅音声母外,仍然坚持不承认上古汉语有复辅音声母。

这样做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在它的《同源字典》(1982)中,许多明显的同源词不被判为同源,例如:“老:考”(《说文》:“老,考也。

”又:“考,老也。

”藏文“老w rgas<*gras, 安顺苗语kalu, Savina神户所记东京苗语Cro)“址基”(《说文》:“止,下基也”又:“fit,基也。

址,fit或从土。

”参梅祖麟《跟见系字谐声的照三系字》,1983)“贪:婪”(《说文》:“婪,贪也。

” 乂:“林河内之北谓贪曰t札”段玉裁注:“1#与女部婪音义同。

”杨剑桥《同源词研究和同源字典》,1988)等因而上古汉语的同源词被表现得支离破碎,一盘散沙,不能形成若干个同源字族;同时,在被判为同源得词语中,乂有许多不合音理得“邻纽”,例如“命: 令”(来明邻纽)、“处:所”(昌生邻纽,“昌”谓章系声母,“生”为庄系声母,上古甚远)、“苗:灾”(庄精邻纽,王氏系统中照系为tG,庄系为tj,精系为ts)。

即使如此,在极少数同源词上,他仍然不得不承认某些复辅音声母,例如“墨:黑”,他说:“'黑'得古音可能是mxak,故与'墨'mok同源。

细说汉字:命

细说汉字:命

细说汉字:命在甲骨文中“令”和“命”同字。

你看“命”字,甲骨文①的上部也是一个屋顶(或大伞盖),下部是一个面朝左跪坐的人在发布命令。

可见这个“命”字是一个会意字。

金文②的左下角又增加了一个“口”字,这就表示用“口”发布。

③是小篆的形体,是由金文直接演变而来。

④是楷书的写法,其右下角的“人”形竟变成“卩”了。

“命”字的本义就是“命令”,如:“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chǎn产)。

”(《荀子·臣道》)这就是说:听从命令而有利于国君,这就叫做忠顺,听从命令而不利于国君,这就叫做奉承。

在上古最高统治者要人民把“命令”视同“生命”,所以“命”字又可以引申为“生命”或“性命”,如在《论语·雍也》中记载颜渊“不幸短命死矣”。

再者,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用以欺骗劳动人民,宣扬吉凶祸福等一切遭遇都是神的意志和命令,所以这就有了“天命”一词,如:“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

”(《论语·颜渊》)请注意:在古代“命”和“令”的词义是有区别的。

“命”字专指上级对下级下达命令,而“令”则有时还表示“使”的意思。

“”字是“命”字的异体字,后来“”字被废除不能再用了。

——左民安《细说汉字》扩展阅读形声兼会意字。

从口、从令,令亦声。

令、命本一字,甲骨文中有“令”无“命”,西周金文中始出现“命”字,命、令通用。

“令”本从倒口从一个跪着的人,会人跽跪接受命令之义。

“命”字是在令上叠加义符口而成的,其本义是命令,含有差遣、指示等义。

毛公鼎:“命女(汝)乂我邦我家内外。

”引申出名词之“命令”。

害簋:“对扬王休命。

”毛公鼎:“膺受大命”,“大命”即天命,铭义即接受上天的命令。

由天命引申出命运义。

《论语·尧日》:“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由命运义引申指生命、寿命。

克盨:“降克多福、眉寿、永命。

”战国文字中“命”出现了多种异体,一种作简式,用“”符替换“口”旁;一种作繁式,在命字上繁加“”符,再叠加“口”旁,叠床架屋,至为繁复。

正解汉字第九课命

正解汉字第九课命

正解汉字第九课命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

这一节我们学习“命”字。

“命”与“令”同源,后分化。

《增韵》大曰命,小曰令。

上出为命,下禀为令。

“命”与“令”甲骨文字形相同,到金文二者才有所区别,“命”增加“口”。

“命”与“令”都是会意字,其上“亼”(jí )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

上下两部分组合起来就是“把人聚集起来,发布命令”。

发布命令就是将责任赋予别人。

所以,从起源和发展看“命”和“令”的本质意义都是:赋予责任。

命mìng会意,从口从令。

表示用口发布命令。

在使用中的具体意义有:指派、发号、取名、命名、命令、政令、教令、命运、天命等。

又特指履行责任所必须的生命:性命、寿命。

令lìng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

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

在使用中的具体意义有:发布命令、使、让、酒令、时令,季节、听从(令líng,后作“聆”);命令、法令、逮捕状、没收状等。

作连词,表假设:假使、假设。

特指古代被赋予治理百姓责任的官员:县一级的行政长官、中国古代政府某部门或机构的长官等。

引申指完成责任值得尊重:美善、尊称他人的亲属、名声等。

命,对于人来说生死攸关,人命关天。

中国人格外重视“命”。

对“命”的认识丰富而深刻。

除了生物状态的“人命”,早在夏朝或西周就提出了“天命”的概念。

《尚书·召诰》记载:“有夏服天命”。

对“天命”的认识标致着中国文化的生死观超越了生物层面,开始从社会人文的角度探究生死。

在中华文化里“人命”指由生物发展规律和现实情况所决定的个体状态(个体存在)。

这个状态为所有生物所共有。

人的生命与花草树木,飞禽鸟兽并无差异。

“天命”为人所特有,指的是:由自然和社会的现状及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个人责任。

“天命”是人的社会状态(社会的存在)。

人与动物的差异在于“天命”:人所承担的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古汉语“命”与“令”同义词辨析
卢盈霞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摘要】本文以《诗经》的相关语料为研究材料,针对“命”与“令”这组同义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替换法、比较互证法和义素分析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肯定二者的同义关系,并客观分析了“命”与“令”
在词义具体所指、搭配和引申义方面的不同,使二者在使用上更加的准确,旨在通过对“命”与“令”的同义词辨析, 对上古汉语同义词辨析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提供参考。

【关键词】《诗经》;命;令;同义词;辨析
卢盈霞:上古汉语“命”与“令”同义词辨析________________(224
中图分类号:H1文献标志码:A
《现代汉语》中对同义词定义为:意义相同的词的相关 语义组成的语义场叫作同义义场,同义义场中的各个词叫作 同义词 '对同义词的辨析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词的意思,更准确的使用不同的词,并做出精准的表达。

尤其在上古汉 语中,由于受当时的历史条件及人们的认识水平的限制,词 汇的丰富程度较低,单音节词占优势,因此一词多义的现象 很普遍,这就对如何更好更准确的使用不同的词提出要求,也对后世阅读古籍增加了难度。

因此,本文致力于对古汉语 “命”与“令”两个词进行同义词辨析’旨在通过这两个词 寻求古汉语同义词辨析的方法,为古汉语的学习研究添砖加 瓦。

为了更深人详细的辨析“命”与“令”两个同义词,本 文将着重选取《诗经》的相关语料进行研究。

_、辨析方法
辨析同义词有多种方法,其中较为常用的是替换法、比较互证法和义素分析法。

替换法顾名思义,就是将相同 义位的两个词互相替换,根据替换后语义的变化来区分词 义的不同;比较互证法要求对语言文字材料进行全面而系 统的研究,通过对彼此相互关系的分析,把握这些同义词 的异同。

义素分析法就是要找出词的区别特征,从而对同 义词进行辨析,义素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掌握、解释、理解语义,突出地显示词义之间的异同及联系。

”[2]笔者 认为,辨析同义词除了对词本身进行深入分析辨析以外,还应该从词的语法、语用功能进行辨析,即词的句法功能 和搭配能力等方面,这样才能更完整、全面、准确地进行 同义词辨析。

二、“命”与“令”辨析
(一)同义关系的确立
为了确定“命”与“令”的同义关系,笔者分析了两个 词在《诗经》中的用例,具体如下。

“命”在《诗经》中共出现85次,分别有以下几个义 位。

一是天命,命运,共42例;二是性命,生命,寿命,共1例,三是册令、册立或册封之事,共5例;四是教训,1例;五是父母之命,1例,六是宣布,1例,七是礼服,1例;八是指示、命令、下令、政令,共33例。

其中,与“令”构成同义关系的义位有一个,即“指示、命令、下令、政令'共33例。

“令”在《诗经》中出现25次,其中用作水鸟名2例,
作者简介:卢盈霞(1M0-),女,汉族,山西临汾人,应用语言学专业。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8-0224-01
其余23例,有以下几个义位。

一是命令,传令,共2例;
二是铃声,共1例;三是美好的,共3例;四是安宁,共1例。

19例。

其中,与“命”构成同义关系的义位有一个,即“命
令,传令”。

由以上分析得出,“命”与“令”在“命令、传令、下令”
这个义位上存在同义关系。

(二)同义词辨析
1•词义所指具体不同。

《说文解字》中对“命”解释为:
命,使也,从口从令。

《说文解字注》中解释为:命,使也。

从口令。

令者、发号也。

君事也。

非君而口使之。

是亦令也。

故曰命者、天之令也。

词义侧重于发号、君事,即通常是指
上级命令下级,有层级的区分。

《说文解字》中对“令”解释为:发号也。

《康熙字典》
中对“令”解释为:发号施令,罔有不臧。

“命”与“令”
皆有“发令”的意思,但“令”并不强调上级对下级,只是
一般的发布号令。

例如“未见君子,寺人之令”中,“令”
只是一般的传令。

2.搭配不同。

“命”是及物动词,后面可以跟宾语,例如“王命申伯”“王命召虎”“王命召伯”“乃命鲁公”
等等;而“令”在上古汉语中通常用作不及物动词,后面不
带宾语,例如《论语》中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这里的“令”就不可以替换为“命”。

3.引申义不同。

“命”的引申义相较于“令”来说比 较丰富,有指示、使命、传话、政令等。

如“不辱君命”中,
“命”的引申义为“使命”,在这里,“命”不可以替换成
“令'“令”除了表示“命令”外,还可以引申为“传令”,
如“未见君子,寺人之令。


三'结语
本文以《诗经》为语料来源,通过替换法、比较互证法
和义素分析法对“命”与“令”进行了同义词辨析,详细而
客观地分析了二者的异同,使二者在使用上更加的准确,并
对上古汉语同义词辨析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瘳旭东.现代汉语(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32.
[2] 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2011,227.
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