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理解常见实词和虚词

合集下载

高考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高考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缺乏道者,亦已众矣;?五人?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
而江浙之梅皆病。〔同上〕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同上〕
第三册: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陈情?
臣欲奉诏奔驰,那么X病日笃;〔同上〕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祭十二?
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同上〕
勒兵,下令军中〔同上〕
8、病:
义项:①病,生病;②筋疲力尽;③毛病,弊病;④担忧,忧虑。
例句:
第一册: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勾践?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触龙?
第二册: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项?
第二册:徐而察之,那么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
第三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
第四册:〔无〕
第五册: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
第六册: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
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
10、朝:
义项:①音同"招",早晨;②音同"招",一日,一天;③朝见;④承受群臣的朝见;⑤朝廷;⑥拜见;⑦官府的大堂;⑧朝代;⑨一代君主统治的时期。
以愚辞歌愚溪,那么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愚溪?
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柳毅?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报任安?
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常考的40个实词和虚词是考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这些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掌握它们有助于考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结构。

以下是高考常考的40个实词和虚词的总结:
实词:
安:安定、安宁;
奉:侍奉、供奉;
间:间隔、缝隙;
就:完成、实现;
视:看、注视;
出:出现、露出;
生:生命、生存;
坐:坐着、受罚;
鄙:轻视、鄙视;
操:节操、操守;
信:诚信、信任;
之:的、助词;
以:用、因为;
薄:轻视、不厚道;
恶:厌恶、不好;
病:疾病、痛苦;
顾:顾虑、考虑;
策:计策、策略;
独:独自、特立独行;
伐:进攻、讨伐;
盖:遮盖、覆盖;
故:所以、因此;
好:喜好、喜欢;
劳:劳力、勤劳;
就:完成、实现。

虚词:
以、于、则、而、若、所、之、焉、也、乃。

这些实词和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可能会有所不同,考生需要在具体语境中加以理解和记忆。

同时,考生还需要注意一些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情况,这些都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和理解。

高中文言实词整理归纳

高中文言实词整理归纳

高中文言实词整理归纳一、引言文言实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与虚词相对。

高中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和理解大量的文言实词,以便能够正确理解古代文献、作品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本篇文章将对高中阶段常见的文言实词进行整理归纳,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些实词。

二、常见的文言实词1. 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动词•行:指行走。

•坐:指坐下。

•立:指站立。

•卧:指躺卧。

•起:指起身。

•止:指停止。

•伏:指俯身。

•食:指吃饭。

2. 表示时间、空间等概念的名词•日:表示天日、日期等概念。

•月:表示月亮、月份等概念。

•星:表示星星、行星等概念。

•天:表示天空、天气等概念。

•地:表示地球、土地等概念。

•水:表示水流、水面等概念。

•山:表示山峰、山脉等概念。

•云:表示云彩、云霞等概念。

3. 表示人物身份、职业的名词•君:表示君主、国王等身份。

•王:表示君主、王室成员等身份。

•臣:表示朝廷官员等身份。

•子:表示子弟、学生等身份。

•士:表示士人、读书人等身份。

•官:表示官员、政府工作人员等职业。

4. 表示事物性质或特征的形容词•美:指美丽、漂亮。

•善:指善良、优秀。

•恶:指邪恶、不好。

•长:指长久、长远。

•小:指小巧、不大。

5. 表示数量或程度的数词和副词•一:表示数量中的一个,也可用于强调程度上的唯一性。

•多:表示数量上的多个,也可用于强调程度上的较多。

三、文言实词在古代文献中的应用文言实词在古代文献中广泛应用,对于正确理解和翻译古代文献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个例子:1. 《论语·学而》•君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这两句话中的实词“学”、“君子”、“逆水行舟”等,都具有明确的实际意义,通过对这些实词的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2. 《红楼梦》•初入荣府,宝钗便以为林黛玉性情多疑,不肯与她交往。

•宝玉见宝钗心意已决,只得苦笑着答应下来。

这两个例子中的实词“荣府”、“林黛玉”、“宝钗”等,都是指代具体人物或地点的名词,在阅读《红楼梦》时需要正确理解这些实词的含义。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文言实词1.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2.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 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4.被:①影响(被于来世)②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6.毕:①尽(毕力平险)②全部(群响毕绝)7.薄:①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②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③厚度小。

(薄如钱唇)8.策: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②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③记录。

(策勋十二传)⑤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①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②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③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

(死者长已矣)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⑥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②惩罚13.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② 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④产生(计将安出)15.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①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箪:①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8.当:①承当,承受。

(当之无愧)②应当。

(当奖率三军)③将要。

(今当远离)④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⑤值,正在。

(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⑥抵挡。

(“锐不可当”)19.道:①道路。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常考文言虚词实词(最全汇总)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常考文言虚词实词(最全汇总)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常考文言虚词实词(最全汇总)1.爱,à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辨析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辨析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辨析介绍虚词和实词是文言文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对于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句法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虚词一般用于构建语法框架,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实词则用于表示具体的事物和动作。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虚词1. 虚词「之」vs. 实词「之」- 虚词「之」: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 实词「之」:表示事物或动作。

示例:- 虚词:吾之友(我的朋友)之友(我的朋友)- 实词:吾所爱之地(我所喜爱的地方)之地(我所喜爱的地方)2. 虚词「者」vs. 实词「者」- 虚词「者」:表示主语。

- 实词「者」:表示人或事物。

示例:- 虚词:夫子者(老师)者(老师)- 实词:学者(学者)者(学者)3. 虚词「所」vs. 实词「所」- 虚词「所」:表示被动关系。

- 实词「所」:表示事物或状态。

示例:- 虚词:所闻不如所见(听说不如亲眼看)闻不如所见(听说不如亲眼看)- 实词:我所爱之人(我所爱的人)所爱之人(我所爱的人)实词1. 实词「人」vs. 实词「人」- 实词「人」:表示人的概念。

- 实词「人」:表示人的数量。

示例:- 实词:圣人(贤人)人(贤人)- 实词:三人(三个人)人(三个人)2. 实词「日」vs. 实词「日」- 实词「日」:表示日期。

- 实词「日」:表示时间。

示例:- 实词:明日(明天)日(明天)- 实词:三日(三天)日(三天)3. 实词「事」vs. 实词「事」- 实词「事」:表示具体的事件或事情。

- 实词「事」:表示未发生的事情。

示例:- 实词:事在人为(事在人为)事在人为(事在人为)- 实词:未经查证的事(未经查证的事情)事(未经查证的事情)结论通过辨析虚词和实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法和含义。

了解这些常见的虚词和实词,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解读文言文的文本。

注:本文所述为一般规则,实际使用中仍需根据具体语境来确定虚词和实词的含义。

语文高考文言文实词

语文高考文言文实词

语文高考文言文实词
1. 爱:喜爱;热爱;爱护;爱惜;吝惜;通“薆”,隐蔽;吝啬;亲爱的。

2. 安:抚慰;安置;使……安定;安稳;安定;哪里,怎么;哪里,哪儿。

3. 被:被子;覆盖;施加;遭受;表示被动;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披散。

4. 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加倍;通“背”,违背,背叛。

5. 本:草木的根;草木的干、茎;根本;本业;庸俗,浅陋。

6. 兵:兵器;士兵,军队;战争;军事。

7. 病:重病;弊病;生病;使……成病态;担心;责备;困苦;疲劳。

8. 察:细看;看清楚;详审;明察;考察和推举;精明。

9. 朝:朝见;拜访;朝廷;朝代;对,向;早晨。

10. 曾:曾经;竟,竟然;通“增”,增加。

11. 乘:驾,坐。

12. 从:跟随;依顺;从事;依傍;使……跟从;随从的人;指堂房亲属;通“纵”,合纵的盟约。

13. 当:遮挡;对等;占据;应当;掌管;判决;表处所;表时间;表必然;表未来的时间;通“倘”,表假设。

14. 道:道路;途径;道义。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掌握的实词和虚词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掌握的实词和虚词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掌握的实词和虚词文言虚词而:一、连词1、表并列,“又”或不译,如:蟹六跪而二螯黑质而白章。

2、表递进,“并且、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3、表顺接,“接着、然后、就”,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4、表转折,“却、但”,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如果”,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地”或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恂恂而起。

7、表因果,“因此、因而”,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二、代词,“你、你的”1.而翁长铨,迁我京职。

(代:你)三、复合词,“而已”:“罢了”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其:一、代词(1)人称代词,“他、他的,我(自己)、我的,你、你的”,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他的)2.秦王恐其破璧。

(他)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他)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自己)(2)指示代词:①表远指,“那、那个、那些、那里”1.则或咎其欲出者。

(指示代词:那个)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指示代词:那里)②表“其中的”1.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指示代词:其中的)二、副词(1)、加强揣测语气,“恐怕、大概、或许、可能”1.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测度:大概)(2)、加强反问语气,“难道、怎么”(3)、加强祈使语气,“还是”1.吾其还也(表婉商:还是)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可要)三、连词表假设,“如果”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连词:放在句首,表假设:如果)四、助词协调音节,不译1.路漫漫其修远兮。

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他、她、它”或“你、我”1 作《师说》以贻之。

(代“人”)2 糅使之然也。

(代“物”)3 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事理”)4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活用为第一人称)(2)、指示代词,“这、此”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代“这”)2.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总结词性实词与虚词(推荐13篇)

总结词性实词与虚词(推荐13篇)

总结词性实词与虚词第1篇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

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

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也有人认为代词属于虚词,但多数学者认可代词为实词,因为代词虽然很难解释独立语义,但毕竟其指代内容是明确的。

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一)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

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二)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

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

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

(四)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如:一、十、第八、每等。

(五)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

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

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六)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

如:你、他们、这、彼等。

总结词性实词与虚词第2篇文言文积累实词和虚词教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参见课文注释及教师教学用书)三、整体把握1.朗读课文,正音。

2.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高考文言文 实词和虚词汇总

高考文言文 实词和虚词汇总

高考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汇总============================================================================== 文言实词(120个)============================================================================== 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喜爱,宠爱) (《师说》)(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阿房宫赋》)(3)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齐桓晋文之事》)(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爱莲说》)(5)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啬,舍不得) (《齐桓晋文之事》)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抚慰,安抚) (《孔雀东南飞》)(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然) (《六国论》)(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赤壁之战》)(5)沛公安在(哪里,什么地方) (《鸿门宴》)3.被(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屈原列传》)(2)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陈涉世家》)(3)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屈原列传》)(4)被箠楚受辱(遭受) (《报任安书》)4.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鸿门宴》)(2)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5.本(1)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齐桓晋文之事》)(2)自言本是京城女(本来) (《琵琶行》)(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的,原来的) (《鱼我所欲也》)6.鄙(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用作动词,把……当作边邑) (《烛之武退秦师》)(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 (《廉颇蔺相如列传》)(3)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平庸) (《报任安书》)(4)人贱物亦鄙(轻贱) (《孔雀东南飞》)7.兵(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兵器,军械) (《六国论》)(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军队) (《廉颇蔺相如列传》)(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战争,战事) (《扬州慢》)8.病(1)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有疾病) (《廉颇蔺相如列传》)(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捕蛇者说》)9.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石钟山记》)(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赤壁之战》)(3)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考察和推举) (《陈情表》)(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洁净的样子) (《屈原列传》)10.朝cháo(1)坐南朝北(对,向)(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廉颇蔺相如列传》)(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过秦论》)(4)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朝廷) (《齐桓晋文之事》)(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蜀相》)(6)欲辟土地,朝秦楚(使……朝拜) (《齐桓晋文之事》)朝zhāo朝服衣冠(早晨) (《邹忌讽齐王纳谏》)11.曾cénɡ(1)相逢何必曾相识(曾经) (《琵琶行》)(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曾zēnɡ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语气) (《赤壁赋》)12.乘chénɡ(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过秦论》)(2)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驾,坐) (《石钟山记》)乘shènɡ车六七百乘(一车四马) (《陈涉世家》)13.诚(1)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愚公移山》)(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六国论》)(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赤壁之战》)(4)诚有百姓者(的确,确实) (《齐桓晋文之事》)14.除(1)扶辇下除,触柱折辕(殿阶) (《苏武传》)(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赤壁之战》)(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逝去) (《元日》)(4)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拜官,任职) (《陈情表》)15.辞(1)未尝稍降辞色(言辞,言语) (《送东阳马生序》)(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辞,文学) (《屈原列传》)(3)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告别,离开) (《阿房宫赋》)(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鸿门宴》)(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琵琶行》)(6)《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鸿门宴》)(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酬的言辞) (《屈原列传》)(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婉言道歉) (《廉颇蔺相如列传》)(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 (《赤壁之战》)16.从用作动词:(1)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跟随) (《狼》)(2)臣从其计(依顺,听从) (《廉颇蔺相如列传》)(3)弟走从军阿姨死(参加) (《琵琶行》)用作名词:(1)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堂房亲属。

高三语文学习资料

高三语文学习资料

高三语文学习资料# 高三语文学习资料## 一、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是高考语文的重要部分,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是提高分数的关键。

首先,要熟悉常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了解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其次,要训练自己的断句能力,学会根据句意和文言虚词进行合理断句。

最后,通过大量阅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和理解能力。

### 1. 常用文言虚词- 而:表并列或转折- 之:代词,也可作助词- 乎:疑问或感叹词- 乃:表示判断或承接### 2. 文言文阅读技巧- 快速浏览全文,把握大意- 逐句细读,注意虚词和句式- 综合分析,理解文章深层含义## 二、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同样不可忽视,它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

在阅读时,要注重文章的结构、主题和语言特色。

### 1. 阅读理解技巧- 快速浏览,把握文章大意- 细读文章,注意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总结文章主旨,提炼关键信息### 2. 鉴赏能力培养- 学习文学理论,了解不同文学流派- 阅读经典作品,体会语言魅力- 练习写作,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三、作文训练作文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要获得高分,平时的写作训练不可或缺。

### 1. 写作技巧- 明确主题,围绕中心展开论述- 逻辑清晰,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流畅性### 2. 作文素材积累- 阅读报刊杂志,关注时事热点- 学习历史典故,丰富文化底蕴- 观察生活,记录身边的点滴感悟## 四、诗词鉴赏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的难点之一,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 1. 诗词鉴赏方法- 理解诗词的字面意思- 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评价诗词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2. 诗词背诵- 背诵经典诗词,增强记忆能力- 通过背诵,体会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五、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成语、语法等,是语文学习的基石。

### 1. 字词学习- 掌握常用字词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学习成语的用法和含义### 2. 语法知识- 学习句子成分,理解句子结构- 掌握常见的语法规则和用法## 结语高三语文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生在阅读、写作、鉴赏等多方面下功夫。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翻译(高三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翻译(高三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翻译(高三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江苏省灌南县第二中学邱玉兰考纲要求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解读考纲:07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高中毕业生应该能够掌握的程度。

①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理解文意和文句翻译来考查。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二、高考例题。

2005年[重庆卷] 阅读下文。

完成第l—5题。

侯可字无可,华州华阴人。

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

既壮,尽易前好,笃志为学。

随计①入京,里中醵金赆行②。

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日:“此金,乡里所以资应诏者也,不可以为他利。

”且行,闻乡人病,念日:“吾归,则彼死矣!”遂留不去。

病者愈,辍己马载之,徒步而归。

孙沔征侬徭,请参军事,奏功得官,知巴州化城县。

巴俗尚鬼而废医,唯巫言是用,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

可为约束,立制度,违者有罪,几变其习。

再调华原主簿。

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岁责其租。

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郡吏赵至诚贪狡凶横,持守以下短长,前后莫能去。

可暴其罪,荷枷置狱,言于大府诛之,闻者快服。

签书仪州判官。

西夏寇边,使者使可按视,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亟分其骑为三四,令之日:“建尔旗帜,旋山徐行。

”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骑不敢击。

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说渭源羌酋输地八千顷,因城熟羊③以抚之。

琦上其功。

可轻财乐义,急人之急,忧人之忧。

与田颜为友。

颜病重,千里求医,未归而颜死,目不瞑。

人曰:“其待侯君乎?”且殓而可至,拊之乃瞑。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实词和虚词用法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实词和虚词用法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实词和虚词用法总结词类活用·常见虚词用法1.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履”带补语“至尊”,用作动词,登上。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帝王”带省略介词“于”的补语“万世”,用作动词,称帝,称王。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词“瓮”“绳”分别带宾语“牖"“枢”,用作动词,用瓮作,用绳系。

)将数百之众(名词“将”带宾语“数百之众”,用作动词,率领。

)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序”带宾语“八州”,用作动词,引,招致)或棹孤舟(名词用作动词,划。

)则思江海下百川(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居于……之下。

)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2)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席”“包”“囊”分别作“卷”“举”“括”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为“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云”“响”分别作“集”“应”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赢粮而景从(名词“景”作“从”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方位名词“内”“外”分别作“立’,“连”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为“对内’,“对外”。

)南取汉中(方位名词“南”作“取”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向南。

)园日涉以成趣(作状语,一天天地。

)时矫首而遐观(作状语,时时,时常。

)廊腰缦回,檐牙高喙(“缦”原为一种帛,名词。

现作“回”的状语,像缦一样。

)骊山北构而西折(名词“骊山”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构”的处所,从骊山。

方位名词“北”“西”作状语,分别表示动作行为“构”“折”的方向,“向北”“向西”。

)蜂房水涡,矗不知几千万落(名词“蜂房”“水涡”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矗”的状态,“像蜂房’,“像水涡”。

)2.形容词活用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削弱。

)尊贤而重士(形容词“重”带宾语“士”,用作动词,敬重、看重。

【语文】高三专题训练(7):理解常见实、虚词在文中的含义04

【语文】高三专题训练(7):理解常见实、虚词在文中的含义04

高三语文专题训练(8)—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1.给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它的意思(1)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2)秦王不悦.(3)后虽小差.,犹尚歹奄。

(4)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5)距.关,勿内.诸侯。

(6)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7)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8)君子生.非异也。

(9)疏条交映,有时见.曰。

(10)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①将军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②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B.①每一令出,平伐.其功②愿无伐.善,无施劳C.①此五霸之伐.也②其后秦伐.赵,拔石城D.①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②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意义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①例:仙之人兮列.如麻A.不与廉颇争列.B.列.缺霹雳,丘峦崩摧C.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D.上官大夫与之同列.②例: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否?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B.采掇者,易.辨识耳C.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D.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③例:会.宾客大宴A.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B.会.其怒,不敢献,君为我献之C.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D.会.于西河外渑池④例: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A.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B.履至尊而制.六合C.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D.秦有余力而制.其弊4.从备选答案中选出加点字的正确义项①不能竟书.而欲搁笔()A.文字B.信C.写D.书籍②持就.火炀之()A.接近B.就职C.成就D.接受③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A.迎接B.违背C.预先D.向相反方向活动④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A.设置B.释放C.驿站D.放弃⑤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A.经由B.道路C.思想D.规律5.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①非常..无悔矣..之谋难于猝发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③何不按兵束甲,北面..王..而事之④璧有瑕,请指示⑤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高中必备文言文虚词实词知识点整理

高中必备文言文虚词实词知识点整理

高中必备文言文虚词实词知识点整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必备文言文虚词实词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中必备文言虚词一.而1.图穷而匕见《荆轲刺秦王》——连词,表承接,“来”、“就”2.宗受而藏之于庙《伶官传序》——连词,表承接,“来”、“就”3.温故而知新《论语》——连词,表并列,“和”、“并且”4.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连词,表并列,“和”、“并且”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连词,表并列,“和”、“并且”6.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连词,表并列,“和”、“并且”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连词,表转折,“却”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连词,表转折,“却”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连词,表递进,“而且”10.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连词,表递进,“而且”1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连词,表递进,“而且”1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连词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3.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伶官传序》——连词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连词,表因果,“因而”二.何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

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

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作定语。

译作“什么”“哪”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作状语,常表示反问。

译作“为什么”“怎么”。

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作状语,常表示反问。

06-高考语文文言文120实词和18虚词

06-高考语文文言文120实词和18虚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120实词+18虚词第一部分:120实词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译文: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

)《失街亭》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赤壁之战》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7衣食所安(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译文: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被1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论积贮疏》译文:年成有好坏(荒年、丰年),(这是)大自然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译文:大雪越过南岭。

覆盖了南越之地的几个州郡7幸被齿发,何敢负德(加)《柳毅传》译文: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我怎敢忘记?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译文: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他们,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他们3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4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总结(最新最全)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总结(最新最全)

文言实词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通“薆”。

隐蔽,躲藏)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3-兵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名词作动词)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4-朝cháo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6期年不听朝(朝政)7坐南朝北(对、向,动词)5-除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名词)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6-辞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7-殆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形容词)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副词)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副词)4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形容词)8-当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介词)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动词)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动词)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动词)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动词)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动词)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动词)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动词)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阻,拦,动词)9-道1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动词)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动词)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3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5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6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7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8此物故非西产(原来,本来)9故臣复取璧(所以,因此)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例)11病故,物故(死亡)13-固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2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原来)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让步,固然,诚然)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7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14-过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高中文言文300实词+18虚词全总结

高中文言文300实词+18虚词全总结

高考文言文300实词整理高中文言文160个实词哀爱安按案拔白败拜报暴备被倍悲北背奔本彼逼辟蔽毕便遍表并伯薄泊博步裁苍操草策曾差尝长超朝陈称诚出除辞驰冲传垂次刺促错处达殆怠旦独笃度断夺发法反放非分奉服伏复盖苟鼓固寡国过恨厚患或疾即既将解结矜竟景就绝堪克困怜弥靡莫逆能内迫期奇迁劝却如若稍色甚审识适是书数疏率私遂涕图徒王望微闻恶悉系相谢幸延阳要宜狱再造贼振直志治置诸族左初中文言文140个实词昂傲包比鄙兵病察彻乘从当道得定伐犯方负赋更故顾观归好号还会惠及极济计加假间简见节竭尽进居举具俱聚决类临虑论漫灭明名命谋难平戚启强请穷求取去全任入塞善少舍涉生胜师施实食使释恃属说顺素汤通痛退亡为务徙狭鲜向效信行形兴修徐许寻业遗贻夷异易诣益阴引盈余逾缘远云责章知止致质众专周走足卒作坐1.哀①悲哀,哀悼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晋崤之战》)②慨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前赤壁赋》)③同情,怜悯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④悲伤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⑤(声音)凄清尖利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并序)》2.爱①给人好处、恩惠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其用者(《史记?陈涉世家》)②喜欢,爱好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过秦论》)③爱惜,顾惜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④舍不得,吝惜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新序>二则》)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⑤关心,爱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蟹白栗黄,备极护爱(《促织》)3.安①安稳,安全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②安定,安逸,安适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寝(《六国论》)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种树郭橐驼传》)不念居安思危(《谏太宗十思书》)③怎么,哪里沛公安在(《鸿门宴》)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黄州快哉亭记》)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赤壁赋》)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病梅馆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④抚慰,安抚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5.案①文书,案卷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②通“按”,考察,查办,查看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几案,长方形矮桌,可用来学习或办公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项脊轩志》)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训俭示康》)6.拔①提升,提拔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桓,有所希冀?(《陈情表》)②越出,突出,高出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1留别》)③攻克,攻取,占领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④拔出,抽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鸿门宴》)7.白①表明,陈述,禀报,告诉阿母白媒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②白色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黄州快哉亭记》) ③纯洁世以清白相承(《训俭示康》)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8.败①毁坏,背弃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训俭示康》) ②打败仗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③失败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 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秦晋崤之战》)④打败,战胜败秦师于骰(《秦晋崤之战》)⑤断,破烂的,破旧的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促织》)9.拜①授给官职拜臣郎中(《陈情表》)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上,奉瑾拜表以闻(《陈情表》)③就任于是辞相印不拜(《〈指南录〉后序》)④表示恭敬的礼节,跪地,两手合抱于胸前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⑤拜谢三年将拜君赐(《秦晋崤之战》)⑥拜访,拜见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10.报①报告,告知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报复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③通“赴”,急忙吾今且报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④报答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陈情表》)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秦晋崤之战》)11.暴①暴躁,急躁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②猛然,突然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聊斋志异?狼》)③通“曝”,晒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④凶恶,残暴伐无道,诛暴秦。

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和判断精选全文

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和判断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和判断一、文言实词(记典例;会迁移;善代入;巧排除)(一)文言实词常见类型如:1.一词多义这种情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二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

如:识记一词多义可以从词语的本义入手,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按照发散特点进行。

2.古今异义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但词义发生变化。

(1)词义扩大即原来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如“皮”本义是指兽皮,现指“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如“头皮”“树皮”。

词义扩大的方法和种类:①利用通感方法扩大。

例:②由只表示事物的一部分扩大到表示事物的整体。

例:③专有名称扩大到通用名称。

例:(2)词义缩小识记一词多义可以从词语的本义入手,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按照发散特点进行。

2.古今异义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但词义发生变化。

(1)词义扩大即原来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如“皮”本义是指兽皮,现指“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如“头皮”“树皮”。

词义扩大的方法和种类:(2)词义缩小即一个词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由较宽泛变为较狭窄了。

如“劝”,古代有“鼓励”“劝说”之义,如今只有“劝说”之义。

“让”在古代既可以表示“辞让、谦让”之义,又可以表示“责备”之义,如今只表示“辞让、谦让”之义了。

(3)词义转移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

“币”古代指礼物,今义指“钱”;“假”古代是“借”的意思,今义与“真”相对;“慢”古代是“怠慢”之义,今义与“快”相对。

(4)词义的强化、弱化如“诛”,最初只是“责问、谴责”之义,后来有了“杀戮、杀死”之义,词义强化了;再如“怨”,古义表示仇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词义弱化了。

(5)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古义及感情色彩今义及感情色彩爪牙武士褒义词坏人的帮凶贬义词乖偏执贬义词听话,不闹褒义词谤议论、批评别人的过错中性词诽谤贬义词3.通假字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21)古代文阅读·理解常见实词和虚词“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古代文阅读中每年必考的两个考点。

“常见”,这是规定的考查范围,实词规定为120个,虚词规定为18个;“在文中”,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其含义或用法。

一、理解常见实词(一)理解常见实词的方法1.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例1: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宏者,虽然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在这段文字中,“顽鲁者亦当矜怜”与“贤俟者自可赏爱”两句构成反义相对关系,“顽鲁者”与“贤俊者”也是反义相对关系,“贤俊”是同义复词,意为“贤良聪明”,与之相反的“顽鲁”也当是同义复词,应该解释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释为“愚笨而鲁莽”或“顽皮而愚蠢”。

“自可赏爱”与“亦当矜怜”表述的是对两者应有的态度。

它们之间不是相反的关系,“赏爱”是两个词,意为“赞扬宠爱”,“矜悯”也是两个词,意为“同情怜悯”。

最后两句“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一是说主观愿望,一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厚”,厚待,看重,作动词用,“祸”也应是动词,即造成灾祸。

2.借助语法结构作推断例2: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3.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例:①又以适去,意不自得②(郭)永以书抵幕府句①的“适”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适”同“谪”,“又以适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

句②的“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

抵,送达。

理解文言实词的基本原则是依据语境,即上下文。

上列三点,,只是把这“语境”具体化。

(二)理解实词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

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

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

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

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

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

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

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二、理解常见虚词(一)理解虚词用法的方法1.全面复习,掌握常见用法文言虚词,大多“身尊数职”,一词多用。

复习时应对使用频率高的虚词的常见用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譬如“以”,可以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拿”“凭借”“依据”“按照”。

如“余船以次进”中的“以”应译为“按照”;可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由于”“因”,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中的“以”;也可以表示行为动作的对象,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中的“以”。

“以”还可以用作连词,用法与“而”相近,只是不表示转折。

“以”作连词时,还可以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用来”“以致”等,如“作《师说》以贻之”中的“以”,译为“用来”;还可以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中的“以”可译为“因为”。

只有通过全面复习,掌握其常见用法,考试时才能结合语境作辨别。

2.根据语境,辨明具体用法掌握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是基础,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是能力。

根据语境,先要分析语境,分析具体的上下文,找出意义之间的关系,方能辨别其用法。

还是用“以”作例子来说明。

“不愈于养以遗患乎”一句中,“愈”通“逾”,超过,胜过,“养”养蝗虫,放纵蝗虫“遗患”表示结果,据此可知“以”是连词,当译为“以致”。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根据“以”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用来”。

“孤违蹇叔,此辱二三子”,“辱二三子”的意思是:使你们遭受羞辱,根据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以致”、“因而”。

(二)理解虚词应注意的问题1.分清虚实文言中的“虚词”与今天所说虚词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

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应加以辨别。

如“适”,在“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出嫁;在“余自齐安身行适临汝”中,作动词,往、到;而然“适大病,不解行”中,作副词,译为“恰好”。

2.辨明用法所谓辨明用法,就是根据上下文。

从多种用法中认定其属何种用法。

如“执手相看泪眼”中的“相”,表示互相,而在“当以《晋书》相付”中的“相”就不是“互相”之意,而是作代词用,“相付”即“付之”。

又如“见”,在“君既若见录”中,是前置代词,“见录”就是记住我;在“徒见欺”中,则表示被动,“见欺”,即被欺。

3.分辨古今有些虚词,古今用法是不同的,应注意辨别,如“所以”,今天是表示结果的连词,而在古代却用法多样,如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表示“…………方法”,可译为“依靠”;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一句中,则表示“……的原因”。

又如“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

入水相同,所以入水者则异”,句中的“所以”也是表演原因,后两句可译为:他们同样是落入水中,但落入水中的原因却是不同的。

4.注意特殊所谓特殊,一是指兼词,如“诸”,可以相当于“之乎”、“之于”,“焉”,可以相当于“于之”;“盍”,相当于“何不”,等。

二是虚词连用。

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多用于句末,其重点总是在最后一个,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表达语气的重点在“矣”上。

虚词也有单音双音的问题。

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句中的“至于”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不要把它混用于现代汉语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至于”。

三、典型题分析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犯法①,善才绳.之。

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

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高宗大怒,命促刑。

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

”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

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

”仁杰固谏,侍中张文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②,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人为难,臣以为不难。

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

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上。

”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

”仁杰曰:“陛下作法,悬诸象魏③,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

”高宗意乃角解,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

”命编入史。

[注]①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

②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

辛毗:三国魏人,以力谏闻名。

③象魏:宫廷外的阙门,古代张榜公布法令的地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A.善才绳.之。

绳:捆绑。

B.先涕泣不自胜.。

胜:控制。

C.朕之恨.深矣。

恨:遗憾D.请.今日为始。

请:请求。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飞骑因.番请见。

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A.“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不同B.“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也相同C.“因”和“乃”不同,“止”和“仅”相同D.“因”和“乃”不同,“止”和“仅”也不同(3)“以至是”一句中“是”字指代的内容是(3分)A.悲泣不自胜,命杀之B.大怒,命促刑C.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D.我为子不孝这是一份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卷的前三题。

第(1)题考查根据语境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答案是D。

A项的“绳”是名词用作动词,因为后面带有宾语。

其解释为“捆绑”虽然体现了这一用法特点,但根据“有飞骑犯法,善才绳之”的句意,这里应解释为“制裁”或惩治。

B项“胜”,根据文意应解释为“能承受”;C项的“恨”应解释为“怨恨”,因为解释为“遗憾”与上文“善才情不可容”的意思不合。

D项的“请”,孤立地看,可以理解为“请求”,也可理解为“请允许我”,但由于变法应由高守决定,因而“请求”是正确的。

第(2)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答案是B。

句中的“因”和“乃”表示承接,意为“于是就”。

这里它们的基本用法之一,在给出的例句中表现得较为典型。

“仅”、“止”表示的意思极为常见,现代汉语还在用,都是表示“只是”的意思。

第(3)题考“是”的指代意义,属于现解实词的含义,答案是C。

“是”指代内容的核心是“杀”。

A、B、C三项均有此义,但由于这是在对话中的运用,因而应当指代C的内容。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

李若水字清卿①,洺州曲周人。

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

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

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②,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

得全首领以..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