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二语文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二语文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高二语文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重点注意通假字及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异读字、异体字及古今异义情况.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考查最多。

在复习文言实词时,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注意词的古今异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有些词的词义已发生了变化,其变化的情况有四种:一是词义扩大,如“江〞、“河〞、“诗〞、“书〞等,以往都是专指,现在则是泛指。

二是词义缩小,如“金〞、“臭〞、“谷〞等.三是词义转移,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偷〞字的古义是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后来转移为偷窃。

四是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别有用心〞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白话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文言文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白话文的一个双音词,如“妻子〞、“指示〞、“地方〞等.也不要把双音词拆成单音词来理解,如“布衣〞“太息〞“社稷〞等.〔3〕注意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要理解一个词在文段中的确切含义,就要具有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的知识.所谓本义就是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比喻义是用打比喻的方法形成的新的词义。

如“畔〞本义是“田界〞,田界在田的旁边,所以旁边的意思也叫畔,如“河畔〞,这是“畔〞的引申义。

又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后来有些诗文中用来比喻得力的帮手和武士,这是比喻义,现在又转化为贬义。

〔4〕注意古今通假现象。

所谓通假字就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字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

有三种情况:一是用声旁代替本字,如“县〞通“悬〞,“禽〞通“擒〞,“卒〞通“猝〞;二是用同声旁的字代替本字,如“谕〞通“喻〞,“辨〞通“辩〞,“说〞通“悦〞;三是用没有声旁联系的同音字代替本字,如“蚤〞通“早〞,“要〞通“邀〞、“裁〞通“才〞.〔5〕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三理解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提要:“ 常见实词”,指一般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古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常用的词;或古今常用,意义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词。

“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是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考查最多。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最大的是词汇。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

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

复习时,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

重点是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难点是古今异义、异读字和异体字。

1、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词的古今异义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还有一些古今字形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词义发生了演变。

〈1〉词义扩大江:专指长江→泛指大的河流好:女子相貌好看→美好的气质〈2〉词义缩小臭:气味好坏→坏气味让:谦让、辞让,责备→谦让、辞让〈3〉词义转移涕:眼泪→鼻涕偷: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偷窃〈4〉词义弱化很:凶狠〈程度很高〉→〈程度减低〉怨:仇恨、怀恨→埋怨、责备〈5〉词义强化恨:遗憾、不满意→仇恨、怀恨诛:责备→杀戮〈6〉感情色彩变化卑鄙: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品质恶劣爪牙:得力帮手→坏人的党羽〈7〉名称、说法改变目—眼睛寡—少歧—岔路夷—平傍—靠近2、分辨单音词和复音词文言文单音词居多数,现代汉语双音词占多数。

文言单音词发展为白话双音词有以下三种情况:〈1〉前后加辅助成分〈前缀、后缀〉师→老师姨→阿姨担→ 担子石→石头〈2〉前后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亡→逃亡诱→诱惑旗→旗帜奇→奇特〈3〉换为完全不同的词悟→明白寐→睡觉冥→昏暗邦→国家注意:〈1〉不要把文言的两个单音词误认做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

作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作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试大纲》规定,实质就是依据上下文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它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

纵观近几年高考涉及的文言实词可以看出,主要考查的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等。

1、一词多义这种情况包含两层含意:一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一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

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的形成情况比较复杂,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延伸出来的。

例如:①间:间缝。

《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②中间。

《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

”③缝隙,空隙。

《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④介入其间,参与。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⑤隔开,隔绝。

《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

”⑥断断续续,间或。

《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⑦隔阂。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故君臣多间”。

⑧挑拨离间。

《史记·屈原列传》:“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⑨暗中,偷偷地,悄悄地。

《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乃屏人间语……”⑩抄近路,抄小路。

《鸿门宴》:“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又如:“朝服衣冠”的“朝”,应该读zhāo,义为早晨,名词,是本义。

因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是在早晨,所以引申为“朝拜”,动词。

课文中“皆朝于齐”的“朝”就是“朝拜”,进一步引申为大臣朝拜皇帝的地方,即“朝廷”,课文中“于是入朝见威王”即是此义。

识记一词多义可以以词语的本义入手,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按照发散特点进行识记。

2、通假字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

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

通假字和本字本来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但是,在阅读时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解释不通时,那么它可能就是通假字了。

通用字,指两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 的含义
了解文言实词的定义和重要性,探索它们在古代诗文和小说中的应用,以及 如何在现代汉语中理解和运用这些词汇。
常见文言实词介绍
1山
不仅表示地理概念,还具 有象征和隐喻的意义。
2水
在文言文中,不仅代表自 然界的水,还包含着世界 的变化和生命的流动。
3明
除了表示光亮和清晰,还 可以用来描述个体的智慧 和思想的启迪。
通过用毛笔书写文言实词,加深对其内涵的感悟和 理解。

弯月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描绘浪漫与情感。

鸟儿常常被用来象征自由、渴望和追求。
文言小说中的文言实词运用
1
英雄
文言小说中经常用来形容勇敢、正直和坚韧的主人公。
2
美人
除了形容女性的美丽,还可以指代机智、聪明和灵动。
3
妖精
用来描述神秘、诡异和超自然的存在。
4
奸臣
代表着权谋、欺诈和背叛。
文言实词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3 注意上下文逻辑
关注文言实词使用的背景 和环境,推导出可能的意 义和含义。
文言实词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阅读经典文学
通过阅读古代经典文学,加深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和 运用。
使用单词卡片
编写文言实词卡片,加强记忆和巩固词汇的使用。
参加文言实词课程
找到专业的导师,系统学习和掌握文言实词的技巧 和应用。
练习书写文言实词

既可以表示颜色,也表示光鲜 和喜庆。

除了表示颜色,还可以表示纯 洁、无辜和公正。

除了表示颜色,还可以表示邪 恶、不幸和神秘。
如何通过上下文的特点和文法 规则,加深对句子结构的 理解。
2 熟悉相关字词

文言文所有实词解释

文言文所有实词解释

文言文所有实词解释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表达方式,使用的词汇和句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实词在文言文中的解释:1. 之:表示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介词"的"。

2. 乃: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连词"就"。

3. 是:引导主语或宾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

4. 以:表示手段、方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介词"用"。

5. 也:表示肯定或推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了"、"吧"。

6. 去:表示离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动词"走"。

7. 吾:指代第一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

8. 汝:指代第二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

9. 尔:指代第二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

10. 於:表示地点、时间、范围等,在句中常有介词的作用。

11. 何: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疑问代词"什么"。

12. 之所以:表示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连词"因为"。

13. 昔者:表示过去的时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从前"。

14. 可以:表示可能、许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可以"。

15. 必将:表示必然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定会"。

16. 无论:表示不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连词"无论"。

17. 且:表示连词"而且"或副词"还"的意思,用来连接句子,表示顺承。

18. 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副词"也",表示程度较轻。

19. 久:表示时间的长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长时间"。

20. 尽:表示竭尽、全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全部"。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词多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词多义

肃:恭敬 适逢。 会:适逢。 堪:忍受 动:招致
D
•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 解析: 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 词语的含义, 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 要求的选项。 经常。 要求的选项。动:经常。
• 例4: (09全国卷2) 09全国卷 全国卷2 :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 对下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 •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 【解析】属(托付)、引却(后退)、魁垒 解析】 托付)、引却(后退)、魁垒 )、引却 )、 (高大)均正确.“率倜傥非常之人”中的“率” 高大)均正确.“率倜傥非常之人”中的“ .“率倜傥非常之人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同“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之“率”(全, 都)。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 万物的生长是有季节、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 万物的生长是有季节、有限 通 则物力必屈。 度的,如果无限度的滥用, 度,则物力必屈。 度的,如果无限度的滥用, “无”, 论积贮疏》 那么物质财力就必然短缺。 《论积贮疏》 那么物质财力就必然短缺。 没有
例句
译文
除 赵王扫除自迎,执 赵王命人打扫台阶亲自 赵王扫除自迎, 赵王命人打扫台阶 台阶亲自 主人之礼, 迎接, 主人之礼,引公子 迎接,按主宾之礼导引 就西阶。 公子走西面的台阶。 就西阶。 公子走西面的台阶。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 那么燕国被欺凌的耻辱 也就除去 除去了 矣。 也就除去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 爆竹声中一岁除。 在爆竹声响中一年过去 在爆竹声响中一年过去 了。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 郡中的贤德人士向当政 当道, 者请求,立即清理 清理废弃 当道,即除魏阉废 者请求,立即清理废弃 祠以葬之。 祠以葬之。 的魏忠贤祠堂的旧址以 埋葬五位壮士。 埋葬五位壮士。 被授予右丞相兼枢密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 我被授予右丞相兼枢密 使。 使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语境推断词语含义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常见文言实词的识别与理解。

2. 语境推断词语含义的方法。

3. 练习与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提高阅读能力。

2. 难点:学会通过语境推断词语含义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及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3. 练习法: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文言文阅读篇目。

2. 教具:多媒体设备。

3. 参考资料:文言实词词典、相关学术资料。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实词,巩固记忆。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二、讲解常见文言实词(15分钟)1. 举例讲解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和含义。

2. 强调重点词语,提醒学生注意。

三、语境推断词语含义(15分钟)1. 提供几个含有重点词语的文言文段落。

2. 引导学生通过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

3. 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四、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校对答案,讲解错误原因。

3. 针对学生错误,进行针对性辅导。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拓展文言文阅读范围。

3.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常见文言实词、语境推断词语含义、练习与巩固等环节,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六、教学案例分析1. 选取几个含有重点文言实词的文言文段落。

2. 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尝试推断出词语的含义。

3. 分析推断过程中的难点和困惑,共同讨论解决。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新课程“考试说明”中的必考内容,属“理解”(B级)能力层级。

(一)文言实词“常见”的范围有多大?199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附录中列出《文言常用实词表》,收录了340个文言实词,随相应的课文顺序编排。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在附录中列出150个常用实词。

2002年4月颁行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附录中收录了120个实词。

新课程标准和历年《语文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范围都未作界定。

实际情况如何,据笔者对2006全国各省17份文言试题统计,在选择题中共考查实词72个(其中有6个重复),在120个(大纲中规定的)有19个,占26.38%;在350实词表中(笔者整理)的31个,占43.05%;重复考查的:致(2),责(2),诣(2),徒(2),堪(2),拜(2)。

再请看江苏2007年高考试卷,在第8题中共考查了“爽”、“刑”、“伺”、“趋”四个实词,既不在120实词内,也不在350实词内,可见,实词的复习范围,应大于350词,大约在500个左右为宜。

(二)理解实词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古今同形异义词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

这两类词都不易出错,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

如:“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谢”,古义指告戒、告诉;现指感谢。

“(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声明。

2.注意单音词与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遂大困,寻死富阳。

”(2005年高考山东卷) 此句中的“寻死”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寻”和“死”两个词,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阳)”。

该句译为: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也不要把古汉语中的同义复词当成两个词,如“隐处穷泽,身自耕佣。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一章: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与用法1.1 学习目标:理解文言文实词的概念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及其基本含义。

1.2 教学内容:文言文实词的定义与分类。

常见文言文实词的举例及其含义。

文言文实词在句子中的用法。

1.3 教学活动:引入实词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现代汉语实词的学习。

通过举例讲解常见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及用法。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1.4 练习与巩固:提供一些文言文句子,让学生识别并解释其中的实词。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第二章:一词多义现象2.1 学习目标:理解一词多义的概念及其在文言文中的表现。

学会通过上下文来判断词义。

2.2 教学内容:一词多义的定义及原因。

举例说明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的具体运用。

上下文对词义判断的重要性。

2.3 教学活动:引入一词多义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现代汉语中一词多义的例子。

通过文言文例句展示一词多义的现象。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的运用。

2.4 练习与巩固:提供一些含有一词多义的文言文句子,让学生通过上下文判断词义。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对一词多义的理解。

第三章:词类活用现象3.1 学习目标:理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及其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

学会识别并分析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2 教学内容:词类活用的定义及分类。

常见词类活用的例子及其含义。

词类活用在句子中的运用。

3.3 教学活动:引入词类活用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现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例子。

通过举例讲解常见词类活用的含义及用法。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词类活用的理解。

3.4 练习与巩固:提供一些含有词类活用的文言文句子,让学生识别并解释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对词类活用的理解。

第四章:通假字现象4.1 学习目标:理解通假字的概念及其在文言文中的运用。

学会识别并解释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4.2 教学内容:通假字的定义及原因。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有点难)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有点难)

三、文言实词词义理解出错的主要原因 1.不明词义 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 择,难以辨析古今意义的细微差别,这都 会导致错解实词。 【例 1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 质:询问 B.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善:友好 C.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玩: 玩味 D.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 录:记载
1 .同音通假。同音通假指的是通 假字与本字读音相同。例如:蒲苇纫 ( 纫,通“韧” ) 如丝。 ( 《孔雀东南 飞》) 2 .双声通假。双声通假指的是通 假字与本字声母相同,韵母不同。例 如: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 “纳”)。(《鸿门宴》) 3 .叠韵通假。叠韵通假指的是通 假字与本字韵母相同,声母不同。例 如:举酒属(属,通“嘱”)客。 (《赤壁赋》)
则其负(载)大舟也无力。(《逍遥游》)
担、支撑,再引申为抱有、享有,又引申为依仗、
武安负 ( 依仗 ) 贵而好权。 ( 《史记·魏其武
安侯列传》)
2.音不同,义也不同。此类多为多音 多义词。例如: “属”: (1 )shǔ,意思有:①隶属, 如“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 部”(《琵琶行》);②掌管,如“在骨髓, 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 《扁鹊见蔡桓 公》 ) ;③类,等辈,如“不者,若属皆 且为所虏”(《鸿门宴》)。(2)zhǔ,意思 有:①连接,如“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 异”(《三峡》);②撰写,如“衡少善属 文”(《张衡传》)。
4.词的古今感情色彩不同
词的感情色彩不同,表现的意思也不一样。
如“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的“爪牙”,古
义指“兽类的脚爪和牙齿”,无贬义;今义喻指 坏人的党羽,属贬义词。又如,“先帝不以臣卑 鄙”(《出师表》)的“卑鄙”,古义为“低微浅 陋”,表谦虚的中性词;今义是品质恶劣,属贬 义词。

古诗文阅读专题1第1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古诗文阅读专题1第1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例如:“今有一人 ,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 ,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 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暗 衬。
• 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 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
• [解析] A.刘兰芝应该是昼夜勤奋地“作”, 此处是偏义复词,偏指“作”。B.希望可以救助 的应是“急”,此处“缓”为暗衬。C.“得”指“成功” ,“失”指“失败”,此处是单音词连用,无偏指 。D.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偏指“入”,此处是 偏义复词。
• 文章助读
• 批注:①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这部分内容 多在开头。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 、性情有关。如本层中:姓名,马文升;字 ,负图;品行,刚正不阿。
• 批注②:主要事迹一。在阅读时要理清时间 、地点、人物、官职、事物等。时间:成化 年间。事件1,初年,召为南京大理卿。事件 2,满四之乱,晋升为左副都御史,救灾民, 并分别于黑水口、汤羊岭败贼。事件3,晋升 右都御史,调粮、盐价银救百姓。事件4,孝
• 批注⑤:主要事迹四。事件,正德年间告老 还乡,正德五年去世。
• 批注⑥:整体概括。1.文武全才、随机应变。
• [审明题意] 对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 确的
• [解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 中的具体含义,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 或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 项,还要注意联系课本举一反三。A.“登”,在 此处应为“考中”之意。“进士”不是官职,只相 当于当代的“学历”,所以此处不能译为“升职” 。据下文“授御史”,可知应是先考中进士,后 授御史一职。B.“录”,记载。可见熟语“备忘 录”。C.“振”通“赈”,救济。D.“勒”,铭刻,可 见于范仲淹《渔家傲》有“燕然未勒归无计”就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3、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5、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练习: 1、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名词 作状语的两项是( )。 A、人皆得以隶使之 B、沛公欲王关中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俊才星驰 E、籍吏民,封府库
当堂训练: 1、邹忌朝服衣冠。 2、有一老父,衣褐,至良人所。 3、江水又东。 4、其疾病而死 5、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 迷,不复得路。 答案:
1、服:穿上戴好 2、 衣:穿 3、东:向东流 4、疾病:患疾病 5、 志:做标记。
二、名词活用为状语:
古汉语中 , 有的名词可直接放在动词前作状 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
考点 分布 1.一词多义。 2.通假字。 3.古今异义词。 4.偏义复词。 5.词类活用。
文言文专题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弄清楚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 成分组成; 2、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规律 解答试题; 3、引导学生运用所讲的方法,能自行归纳其 他文言知识规律。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快速判断出活用词,根据活 用的常见规律,明确活用类型。
4.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这一类名词的特点是 均为方位名词,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 “向”“到”或者“对”一类的介词。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5.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这一类句中 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 词“每”,也可将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 “一……比……”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规律: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今王鼓乐于此。
5、“所”+名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文言文是我们必须学习和了解的一种语言形式。

在中国古代,文言文是我们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中最为主流的方式,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本功。

即使现在,文言文仍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是指语言中有实际意义的词。

它们是构成句子的基本语音单位,而且这些词在句子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根据字义和用法,文言实词又分为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助词等七种类型。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理解这些实词的含义是理解文言句子的关键。

一、名词名词指的是人、事、物、地方等名字,它在句子中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和状语等。

常见的文言名词有“甫”、“兮”、“焉”、“乃”等。

这些名词在句子中的含义与字面意义可能会略有不同,比如“甫”在句子中可以表示“刚刚”、“方才”的含义,而“兮”则是一种语气助词,表示肯定或疑问。

二、形容词形容词是用来描述人、事、物、地方、天气、时间等性质的词语,它在句子中可以作定语、补语和表语等。

常见的文言形容词有“清”、“瘦”、“深”、“高”等。

这些形容词常常带有象征性含义,例如“清”可以表示纯洁、清白;“深”可以表示深刻、深沉;“高”则表示高尚、崇高。

三、动词动词指的是表示动作或者状态的词语,它在句子中可以做谓语、宾语、状语、补语等。

常见的文言动词有“行”、“逝”、“来”、“思”等。

这些动词常常带有诗意或者哲理性的含义,例如“行”可以表示行动、实践;“逝”则表示流逝、消逝;“来”可以表示到来、归来;“思”则表示思考、思念等。

四、副词副词指的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句子的词语,它在句子中一般用来增强语气或者表达强烈感情。

常见的文言副词有“频”、“恍”、“已”、“往”等。

这些副词大多数可以表示时间或空间的关系,例如“频”可以表示频繁、多次;“恍”可以表示恍惚、迷糊;“已”则可以表示已经、已经过。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优选课件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优选课件

祝你梦想成真!
①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台阶(《史
记·魏公子列传》)
②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指南录后序》)
③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修治,清理 (《五人墓碑记》)
④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清除,废除,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除掉,去掉
⑤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去,逝去 (《元日》)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 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 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 “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 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古文中 常常出现通假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 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 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 来替代。(具体见后面“通假字:依据条件,准确判 断”)
又引申为“竖立”,如“犹立枉木而求其景之直也”。又 引申为“建立”“设立”,如“立宗庙于薛”,“各当时 而立法”。
又引申为“存在”,如“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不可同世而立”。
又引申为“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置”,如贾谊《过秦论》: “子婴立。”由此进一步引申为“使登上某一位置”,如 《项羽本纪》:“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
一词多义的辨析方法
1.巧记本义引申解
(1)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和比喻义。
①手足情深,焉能或忘。
本义: 手和脚 比喻义: 兄弟
②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本义: 头和颈 比喻义: 某个集团的领导人
(2)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试着寻求义项间的联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课堂练习1
试推断下列各句中蓝色实词的词义,并总结
实词推断的常用的第一种方法。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
天下也
灭族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被任用
3、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腰挂
4、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
力气。
竞争、角逐
结构分析法:文言文中并列结构多,有对比句、
学习目标
• 明确考点要求,了解考查方式。 • 掌握文言实词常用的推断方法。 • 提高解题的能力。
考点诠释
1、“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 数词和量词。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是考查的 重点。
2、“常见”表明考查的文言实词使用频率较 高,或者说这些实词大多在我们的课文中出现过, 在中学阶段我们接触过,学过。所以我们要整理 并积累好中学课文中常见常用的实词,做好由课 内向课外迁移的知识准备,这是前提,是基础呀。
减:不如,比不上
D.南郡太守刘肇赂戎(人名)筒中细布五
十端,以知而未纳
纳:接受
A(认为……奇异)
7.对下列句子中蓝色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进之(人名)布指算,不爽 爽:差错
B.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
刑:宰杀
C.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人名)
D.道济趋下阶
案:几案 趋:快走
C(按住)
8.对下列句子中蓝色的词语的解释,不正
(冯梦龙《古今谭概》)
“我夫人有娠”(娠:怀孕) “果双生一男一女”
“璋也弄,瓦也弄”
弄璋:生男 弄瓦:生女
课堂练习3
2、判断下列蓝色实词词义(全部高考题)
的正误,并总结实词推断的常用的第三种方法。
A.金就砺则利:

隐性考点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隐性考点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隐性考点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所谓“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是指在运用中出现频率较高,属常用词或次常用词;二是要弄清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

综观近年来高考试题对本考点的考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文言实词主要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几种情况,但考查比较多的是“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2)考查的形式以选择题为主。

一般要求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其中“不正确的”一项。

对实词的理解在文言翻译中也有考查。

一、掌握文言实词的类常考形式(一)一词多义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义项,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

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

以“引”为例:[即时小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③复前行,欲穷其林④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④/②⑥/③⑤C.①④/②③/⑤⑥D.①②/③⑤/④⑥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穷”的多种义项。

③⑤寻求到尽头/动词;②⑥穷尽/动词;①④处境困难/形容词。

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大树将军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

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

每所止舍,诸将升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选自《后汉书·冯异传》)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①冯异为人谦退不伐伐:自夸②十年春,齐师伐我伐:讨伐,征伐B.①进止皆有表识识:赏识②天下谁人不识君识:认识C.①每所止舍舍:宿营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舍:舍弃D.①光武以此多之多:赏赐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多:大多A [解析] B项,①应解释为“标志”;C项,②应解释为“停息”;D项,①应解释为“赞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考纲解读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20个常见的)(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 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文言文阅读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能力,而且今年的考查难度有加大的趋势。

《考试大纲》对考查内容进行了细化。

命题规律1.考查内容:①从选材上看,以人物传记为主,如2012年课标卷《宋史•萧燧传》、全国卷《宋史•郭浩传》、北京卷《文宪集•李疑传》、上海卷《汉书•卜式传》、山东卷《后汉书•阴兴传》等;兼及其他文体,如湖北卷《世说新语》、天津卷《小仓山房文集》、重庆卷《战马记》、安徽卷选自《续修四库全书•海峰文集》有删节、浙江卷《与荆南乐秀才书》等。

②主要考查实词、虚词,筛选信息、内容概括分析、翻译、是必考题2012年17套卷子均考,而湖北卷断句题是这几年新出现的。

考生需注意试题的走向变化。

2.考查形式:实词理解、虚词理解、筛选信息、概括分析为选择题,句子翻译是客观题,断句也是客观题可能就是选文中,也可能是另外文章的选段。

选择题每个3分,翻译题一般10分,断句题3分。

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古文选材情况如下:地区选材考点分布赋分全国卷节选自《宋史•郭浩传》实词、筛选信息、概括分析、翻译19分(翻译10分)新课标卷节选自《宋史•萧燧传》实词、筛选信息、概括分析、翻译19分(翻译10分)北京卷取材于宋濂《文宪集•李疑传》实词、虚词、翻译、理解分析12分上海卷选自《汉书•卜式传》实词、虚词、分析、概括文意。

翻译、17分天津卷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实词、虚词、筛选信息、分析概括、翻译20分(翻译8分)重庆卷《战马记》【明】罗洪先实词、筛选信息、概括分析、翻译19分(翻译7分,断句3分)山东卷节选自《后汉书•阴兴传》实词、虚词、筛选信息、分析概括、翻译22分(翻译10分)江苏卷选自《苏辙集》,有删节实词、筛选信息、分析概括、翻译19分(翻译10分)江西卷选自《元史•彻里》,有删改实词、虚词、筛选信息、翻译21分(翻译12分)安徽卷选自《续修四库全书•海峰文集》有删节实词、虚词、分析概括、翻译19分(翻译10分)福建卷选自《陶学士集》实词、筛选信息、分析概括、翻译15分(翻译6分)浙江卷《与荆南乐秀才书》(宋)欧阳修实词、虚词、分析概括、断句、翻译19分(断句3分、翻译7分)辽宁卷《晋书•列传第三十九》9+10湖北卷正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的文字是南朝刘孝标的注解。

实词、筛选信息、分析概括、翻译21分(翻译9分、断句3分)湖南卷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实词、虚词、分析概括、翻译22分(翻译10分、断句3分)广东卷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实词、虚词、筛选信息、分析概括、翻译22分(翻译10分)四川卷节选自清光绪五年《镇海县志》卷二十一《人物传二•明一》实词、虚词、概括分析、翻译19分(翻译10分)纵观以上全国高考17套文言试题,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命题形式。

题型基本保持稳点,文段翻译和断句采用主观题,其他采用选择题。

2.考查内容。

基本稳定侧重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

四个子项:实词(重点考查辨析和推断)、虚词、信息筛选、分析与概括文意。

筛选信息、分析文意、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试题占了主要部分。

这对文意理解的要求较高,而且把对文意的理解和词句的推敲的考查结合在一起,更具有综合性。

自主命题以来对虚词考查较少。

3.考查目标。

强调根据语境来答题每一道题都要以对全文的正确理解为背景,都要以对上下文文句的正确分析为条件,才能正确作答。

4.选材特点。

稳中有变,选材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从人物传记到古代散文。

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符合这一要求的文言文,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二十四史”中的传记部分和《资治通鉴》中的名段;以《孟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先秦浅易文言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笔记文;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古代科技短文;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文言小说。

从以上选文看,高考虽说回避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但倡导并弘扬真善美是永恒的时代主题,结合当前反腐倡廉和社会舆论看,对忠臣廉吏的价值判断依然会影响高考文言文的选文。

第一讲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解读】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表意性强,变化性大。

“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常见,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在文中,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理解,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

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主要落实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及词类活用等方面。

本专题考点的课时讲授和作业安排情况:(6课时)结合《赢在高考》上面的各考查点进行讲解,注意真题回放中的例题解析,各考查点的技法归纳总结;课堂训练以各考查点的“跟进训练”为主,一个考点讲完之后再做“理解巩固运用”。

早自习安排好学生记诵“120个常见实词例解”,见资料书上的“相关资料备索”(学生用书见P28,教师用书见P37)必要时,老师带着学生回顾与教材相关的重点实词义项。

知识要点:一.通假字古人在谈到如何学习文言文时总结说:辨句读,识通假,补省略,无书不可读。

说明了通假字在学习文言文中的重要性。

通假字的产生,大约有两种原因:1.本有一个正字,但是在写书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后来沿袭下来,得到社会的承认,或者由于地方习惯,写成另一个字。

例如:“早”写成“蚤”(《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罪)2.本来没有这个字,从一开始就借用某个字,这一种字词以虚词为多。

例如:邪——耶与——欤县——悬莫——暮说——悦孰——熟奉——捧知——智暴——曝内——纳卒——猝厌——餍善——缮畜——蓄坐——座通假的原则:1.同音通假(音同或音近似)例如:昂其直.,居为奇货。

《促织》值于是从.散约败《过秦论》纵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披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罪《鸿门宴》早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邀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罹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马说》现2.古今通假(形近通假)例如: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熟相如奉.璧奏秦王捧夫晋,何厌.之有餍卒.然边境有急猝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暮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今王田.猎于此畋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几个义项并不完全相等,其中至少有一个是现代汉语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意义,这就是多义词的基本义,其他的意义则是由这个意义发展,转化,引申出来的,这些其他的意义就是多义词的转义,转义包括引申义,比喻义和通假义。

以笔画最少的“一”字为例,常用义项就有六个:①数目:一人,一桌,一椅②统一:六王毕,四海一③相同,一样:古今一也④全,满:上下天光,一碧万顷⑤专一:用心一也⑥竟,乃:一至此乎。

例如:兵:本义,士兵引申义,军队、军事、战争走:本义,跑引申义,步行铁:本义,金属比喻义,喻坚定不移的(铁的纪律)唇齿:本义,嘴唇和牙齿比喻义,喻相近有共同利害关系的双方(唇齿相依,唇亡齿寒)寒:本义,冷引申义,寒冷的季节,贫寒,恐惧,害怕,受冻嫩:本义,新生的,生长短的引申义,像花一样的东西比喻义,喻事业的精华,年轻漂亮的女子了解一词多义演变的联想方法:1.类似联想:采用类似事物来比喻形成一词多义引(开弓)→延引→牵引→引导2.接近联想:采用接近的事物来代替兵(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3.对比联想:由正面意义联想到反面意义去(藏)→离开→废除→舍弃三.古今异义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词义相同,但很多的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有下面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某些词原有意义比较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的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扩大的特点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中。

词义扩大有以下几类:(1)原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雏,古义:小鸡今义:幼小的动物,幼儿,未定型的形状(雏鸟,雏形)皮,古义:兽皮今义:动植物表面的一层组织及包在外面的东西(树皮,封皮)(2)由感觉性质相通,从愿义扩大到感情相似的意义甘,古义:物的甘美今义:除了味美,味甜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心甘情愿)苦,古义:一种苦菜,表味苦今义:不仅有味苦之义外,还有辛苦,痛苦之义(辛劳,辛苦)(3)由专名扩大到通名江河,古义:长江黄河今义:河流的通称好,古义:女子貌美今义:一切美好的事物,善良的品质中国,古义:中原地区今义:全中国(4)由原只表示某事物的一部分,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的整体秋,古义:一年四季中的“秋季”今义:一年(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2.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这类现象有三种情况:(1)词义程度的减弱饿,古义: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今义:一般肚子饿怨,古义:恨今义:不满意,责备(如:屈平作《离骚》。

盖自怨生也)(2)词义范围的缩小丈夫,古义:男子通称,成年男子(如:丈夫亦爱怜其子乎)今义:专指女子的配偶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的统称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臭,古义:泛指气味今义:指难闻的气味祥,古义:预兆,有吉有凶今义:吉兆,吉祥(3)词的义项的减少劝,古义:鼓励,劝说,规劝(劝学)今义:只剩下“劝说,规劝”迁,古义:迁移,变换,调任,升职,贬职,流放今义:只剩下“迁移,变换”3.词义转移古代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现象,这就叫词义转移,有以下几种情况:(1)由表示甲事物转移到表示乙事物币,古义:礼物(如:又因厚币用事者靳尚)今义:钱涕,古义:眼泪(如:感激零涕)今义:鼻涕(2)由表示甲动作转移到表示乙动作去:古义,离开某地今义,到某地去走:古义,跑,逃跑今义,步行勤,古义:辛苦,与“逸”相对今义:做事尽力,不偷懒,已没有原义(3)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移到表示乙义的范围慢,古义;怠慢(指态度)今义:速度缓慢(4)由甲义转移为乙义时,词性也产生转移牺牲,古义:指祭祀时用作祭品的牛羊猪等牲畜,是名词今义: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是动词假,古义:借(善假于物),是动词今义:假期,真假,是名词或者形容词,古义消失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作词义的感情色彩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