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第二语言习得: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课件
(3) 类型混淆型偏误 既不能归在第一类又不能归在第二类的偏误
(4) 特殊类型偏误 没有反映学习者第一语言的结构,同时也没有 在目的语第一语言习得语料中出现
根据Dulay &Burt, 第一类由母语干扰造成的偏误仅占3%
四种偏误原因(Brooks)
➢ 学习者不了解结构类型,因此出现随机性偏误 ➢ 正确的模式没有得到足够的联系 ➢ 由第一语言引起的误解 ➢ 学生遵循一般规则,但这一规则不适用某一特殊情况
3
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目的 语汇总没有对应的形式
4
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在第二语言 中的等值项有不同的形式和分布
5
目的语中的某个项目在第一语言中 没有对应的形式
6
第一语言中一个语言项在目的语中 分成两个以上的语言项目
举例
如法语的缩略形式j’ai和英语的缩略形 式I’ve对应
如德语中的kennen和Wissen对应或并 入英语的know
对比分析的局限
(三)“差异”等同于“难度”的理论不符合逻辑和实际。 如日本学习者学习汉字“气”难度大于汉字“我”。
(四)对比分析理论认为语言偏误的主要产生原因是“母语 负迁移”,不符合实际。研究(Brook, Dulay&Burt, Ellis) 表明母语干扰并非唯一,也不是主要原因。
母语干扰不是造成语言偏误主要原因?
(两种语言语法相同)
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
基本假设 基本假设
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的 两种观点
(一)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会把语言特 质和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 统中(Lado, 1957)
(二)目的语与母语相似产生正迁移, 反之则产生负迁移
(三)差异=困难,差异与困难成正比
第二章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第一节 对比分析 第二节 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 兴盛于60年代。 1945年,Charles Fries在《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与学习》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 提出对比分析的思想。
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文化 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相似时,产生正迁 移,反之,负迁移; 差异(difference)=困难(difficulty)
对比(Contrast)
音位(phoneme)、语法(grammar)、 书写(writing)、文化(culture)
2. 鉴别偏误
偏误的标准 偏误和失误的辨别 隐性偏误和显性偏误的鉴别
3. 描写偏误
表层特征分类(surface feature of errors) 表层策略分类(surface feature of strategy) Corder(1974):前系统偏误(presystematic errors),系统偏误(systematic errors),和 后系统偏误(postsystematic errors)。
区分了: “失误”(mistakes):无规律、无系统、 偶然性 “偏误”(errors):有规律、成系统、必 然性 Corder关于学习者语言偏误的认识改变 了人们以往排斥语言偏误的看法,学习者 的语言偏误进入SLA研究的视域。
1. 收集资料
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的步骤? 偏误分析的步骤? 析的步骤
(5)偏误深源:偏误产生的原因 (6)偏误评估:局部性偏误/整体性偏误 青少年期要培养基本是最重要的。 青少年期要培养基本是最重要的。要对 人生有乐观,还有得要勤奋的读书。 人生有乐观,还有得要勤奋的读书。读书对 人生乐观有很大的好处, 人生乐观有很大的好处,而且还能改好对人 生的想法。 生的想法。少年期有积极的想法等长大了才 能有好成就。 能有好成就。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随着习得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偏误不仅跟 一语的干扰有关,还跟目标语规则泛化相连。 -1960年代偏误分析发展为应用语言学的一部 分,为了表明学者的偏误反映出学者的目标语 规则泛化而开始的。偏误分析是针对对比分析 的不足之处而提出来的方案。
偏误分析是什么? 偏误分析是什么? 析是什么
-刚开始:学生二语习得时因着二语及一语的 差异感觉到困难,偏误一般是学习的不够或者 学习方法的错误而产生。 -最近:学习二语时偏误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偏误分析是记录学者在学习二语时出现的偏误 并对此进行分类。学习者的偏误是自然的,并 且看为不可避免的过程。 -通过偏误分析可以表明学者的过渡期的语言 (中介语)以及学者的学习战略。
中介语? 中介语?
-学者从开始学习二语后直到完全学会二语为 止之前的非完整的语言。 -塞林克(Selinker,1972):学者的失误或者 偏误可以看为“学者接近目的语体系的过程中, 学者自己构建的一种语言体系”。 中介语是二语习得过程中与学者的一语、二语 独立的系统性知识。 -习得二语的正确体系作为目标,不断纠正语言 体系的持续性过程中,也包括偏误的语言体系。
第二章 2 偏误分析
24
• (5)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 学习者作为语言学习和语言交际的主体,常常以积极
的主动参与态度为克服困难、达到有效学习和顺利交 际的目的采取各种计划和措施,这分别表现为学习策 略和交际策略。
• 对学习者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研究是第二语言习得 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此仅只从偏误分析的角度对 可能成为偏误来源的某些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 (1)大量的偏误是语内偏误,而非语际偏误。 • (2)初级学习者的语际偏误多于中高级学习者。 • (3)语内偏误和语际偏误的多少和任务有关。(翻译、
写作)
• (4)语际偏误在语音和词汇中的出现比例多于语法。在 语法教学中,也有一些项目更容易发生语际偏误。
• (5)成人比儿童更容易发生语际偏误。 • (6)偏误不只一个来源,一个偏误可能是语内偏误和语
10
• 2)遗漏(omission error)
句子、语篇中少了必须具备的语言单位。
•*他在广州住了六月。 •*如果不去中国,我们就去香港或别有意
思的地方。
•*明天早上你到朋友吗?
11
• 3)错序(sequential error) 也称为“错位”,
指句子、语篇中某个或某些语言单位的位置、 顺序错了。如:
28
• 回避的方法可能是保持沉默不愿开口,但 更多则是采取代替的办法,以简单的句式 代替复杂的句式。
29
• Schachter发现,说汉语和日语的学习者学英 语比说波斯语或阿拉伯语的学习者在使用关系 从句方面犯的错误更少,因为他们一般说出的 从句要少得多 。
30
Ellis(1994)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偏误来源包括:
虽然他在家的时间不长,但他们有很愉快的时 间。
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与中介与理论关系
1219016李德元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和中介语理论的关系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与中介语理论是上个世纪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三个重要的理论阶段,对于三者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可以分别从理论的发展、历史的发展及研究方法三个角度进行探讨。
从理论发展角度看,对比分析假说、偏误分析理论和中介语理论三者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对比分析假说主要通过对比母语和目的语,找出两者的异同,总结出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规律,预测和解释学习者的难点与错误。
但是母语干扰只能预测和解释其中的一部分错误,因此当对比分析在实践上遇到困难和理论基础受到挑战时,偏误分析应运而生。
面对外语学习者的错误和难点,偏误分析比对比分析更具预测力和解释力。
偏误分析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者的错误,研究重点是学习者使用的目的语形式与目的语的标准形式之间的差距,以及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
而中介语理论则吸收了前两者的理论长处,并继续发展。
中介语理论以语言习得为中心,把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和语言习得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一种学习者的动态语言系统;它有更广泛的内涵、更强的分析力和解释力。
而且中介语理论把学生使用的目的语形式作为一个动态的整体来研究,以揭示语言学习的过程及心理规律。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及中介语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发展史上三个重要里程碑。
对比分析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它的影响很大,但随着偏误分析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发展而黯然失色,20世纪70年代初中介语理论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学习者语言的认识,因此得到了广泛认可。
对比分析假说、偏误分析理论与中介语理论构成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上三个截然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粗略地将前两个阶段看作中介语理论发展的背景。
但从具体应用来看,三者密不可分。
特别是在中介语理论已经占据统治地位的现阶段,研究者应该地正确认识对比分析方法和偏误分析方法在中介语研究中的作用。
从研究方法角度看,对于中介语系统的研究离不开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研究者们开始意识到,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不能只注重第一 语言与第二语言之间的关系(即它们之间的异同)。他们认为在 学习过程中的某一个特定阶段,学生使用的实际上是一套独立 的语言体系。这套体系既不是学生母语的语言体系,也不是第 二语言的体系,而是学生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研究者将学习 者的这一套语言叫作“中介语” (interlanguage),开始将 “中介语”作为研究重点,而不是像对比分析法那样只注重第 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比较。
(2)系统偏误(systematic error):(知而不改)。 (3)系统后偏误(post-systematic error):学习者知道正
确的目标语规则,但不能总是正确使用,可能产生差错或者 失误。(知而且能改)。
Dulay、Burt和Krashen(1982)从评价的角度, 根据偏误对交际产生的影响把偏误划分为全局性偏 误(global error)和局部性偏误(local error)。全局 性偏误指影响整句结构从而导致理解困难的偏误。 局部性偏误指影响句中某一个成分而不影响整句理 解的偏误。前者影响交际,后者不影响交际。
对比分析的方法主要从“教”的角度对比目 的语和学习者的母语,预测可能出现的错误, 从而有意识地减少错误的发生。
对比分析法的不足
对比分析法的严重缺陷是它不是以学生为出发点, 通过分析学生对第二语言的实际使用来预测第二语 言学习中的难易,而是抛开学生,单纯从对两种语 言本身的比较来预测学习中的难易。
(陈述句中应该用“或者”表示选择,却用了“还是” 来误代,这是词语的误代)
﹡太晚来。
(应用“太晚”作补语,而误用它作了状语,这是句 法成分的误代)
关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及中介语三种理论的认识
关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及中介语三种理论的认识作者:付雅婧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26期摘要:偏误是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当时的心理规则系统。
鲁健骥(1992)认为"偏误"是外国人在使用外语进行交际时使用的形式与所学外语的标准形式之间的差距。
这种差距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正字法、语篇及语用上。
偏误分析正是发现学习者发生偏误的规律的过程。
关键词:偏误分析 ; 对比 ; 中介语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对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点以及他们对病句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语音、语法、词汇的语言要素的层面,由此忽视了篇章及语用层面,对于造成难点和病句的原因的分析,基本采用对比分析,将原因归于母语的负迁移。
当然只有母语干扰这一个原因还是远远不够的。
有时外国人在说汉语时,虽然语法上没有什么问题但就是让别人听起来怪怪的。
这一般是语用上出现了问题。
语音、词汇、语法、正字法如果没有出现问题我们只能说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的形式上对了,而不能说它们是完全掌握了目的语的使用规则。
那么检测学习者是否掌握了目的语规则就需要涉及语用及篇章即语境和语用。
如果只是形式上对了却没有掌握变会出现前言不搭后语及语用上的不得体。
要判断一句话是否正确除了是否合乎语法规则还要看它在语境中是否有意义。
因此篇章和语用上的偏误也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
在语言教学上,通过偏误分析会总结出除对比分析中总结出的母语干扰以外的其他造成偏误的原因。
这也要求我们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研究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偏误的同时,既要多层面地收集学生的偏误不要只局限于语音、词汇、语法,又要多方面总结产生偏误的原因,不要只看到母语的干扰。
母语干扰是对比分析提出的造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偏误的唯一原因,这是因为对比分析理论是通过对母语和目的语的对比来解释造成偏误的原因,这种方法只能解释属于母语干扰造成的那一类偏误,而偏误分析则能全方位、多方面地分析偏误的根源。
这也是为什么对比分析理论发展至后来出现了偏误分析理论。
对比分析VS偏误分析-(最新版)
对比分析VS偏误分析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 By:周琴 0430参考书目:[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2]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9假说因素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a.产生背景早在1945年,Charles Fries在Teaching and learning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一书中提到了对比分析的思想。
他认为,最有效的教材应该建立在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科学描写和仔细对比的基础上。
1957年,RobertLado(拉多)在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中,系统地阐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对比分析的假设及其分析方法不断受到挑战和批判。
(忽视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偏误分析”作为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取代了对比分析方法。
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理论,提出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进行描写和分析的系统方法。
其产生于20世纪601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他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会把母语特征迁移到目的语中(母语负迁移),因此,对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进行系统的对比,可以预测和描写可能引起和不会引起困难的地方。
(此假说最初的表述)年代,兴盛于70年代。
从60年代中后期开始,Corder科德发表了一系列偏误分析文章,偏误分析成为研究学习者习得过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成为观察学习者习得过程的窗口。
70年代后期,偏误分析因为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上的问题开始衰落。
但是,有学者认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偏误分析开始复苏。
国内偏误分析研究始于1984年鲁健骥发表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被视为哈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开端。
引发了之后一系列便无研究,是偏误分析始终成为汉语第二与语言习得研究中最密集的研究领域。
偏误分析与对比分析(全)
• 这个假设中最重要的概念是—— – “母语负迁移”,即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问题,也即 二语习得中的对比分析认为母语对二语习得有极大影响: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干扰(interference),表现: – 二语学习者将某些母语特征迁移到二语表达过程中。如: • 母语“口音”(accent)。 • 中国学生学英语时有用小句作主语的现象: – *A man choose a wife is a man’s business.(小句作主语) »*In my country man and woman chooses husband or wife is very simple.(有主题,没有主语) »*Choose a good husband or wife, this is very important problem for every body.(主题、主语并行) »* …choosing a husband and a wife is one of the essentials of life.(主题和主语融合——小句作主语)
09对外汉语 ·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10
二、基本内容
• 1、基本假设
30
– (1)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并将母
语的文化带入二语
– (2)二语与母语结构要相似——正迁移, 二语与母语结构差异大——负迁移 – ( 3 )差异 = 困难,即差异同困难的关系成正比, 差异越大,困难越大,反之亦然; • 2、分析方法——见“三、对比分析的方法”
• 3、强势说与弱势说
– (1)对比的两种目的——
• ①预测和描写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可能引起或不会
引起困难的地方。 • ②对学习者的偏误进行解释。 – (2)由于目的的不同,就有了强势说和弱势说: • ①强势说,认为学习者的难点是可以预测的 • ②弱势说,认为学习者的偏误是可以解释的
第2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二)偏误识别
四个问题: 1.偏误的标准
2.偏误和失误的区别 根据Corder(1967,1971),偏误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偏误(errors)是不符合语法规则的语言形式,反映学习 者的语言知识和能力问题; 第二类错误(mistakes)是指不符合语境的语言形式,反映学习 者的语言运用问题; 第三类差误(slips或lapses)是指口误或笔误,反映学习者的身 体、精神以及情感等方面的状态问题。 偏误分析一般研究的是前两类,即errors和mistakes。
第二节 偏误分析
由于人们感觉到对比分析并不能预测学习者 的全部错误,所以,有必要对学习者错误进 行些错误提供依据。这就 产生了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70年 代。
偏误分析,研究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差 错,其目的是要发现学习者所采用的策略以及 产生差错的原因,从而为教学和教材编写提 供有益的帮助。
A:昨天你去公园了没有? B:*我还没去呢。 A:上星期你参加学校的足球比赛了没有? B:*我还没参加呢。
4.心理认知因素: 学习者的智力水平、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记忆力 的好坏、学习勤奋与否、身体、情绪以及精神状态 等。
偏误产生的原因还有交际策略。由于学习者 在语言运用时一时想不起某一形式或规则,只 好使用释义、回避、语言转换等交际策略来 有意出错。
第四,偏误分析部分地揭示了二语习得的一般性规 律从而丰富和充实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偏误分析 可以揭示二语习得过程和学习者所采用的策略和程 序。 第五,偏误分析具有指导教学工作的实际意义。 (1)有利于开展有的放矢的补救性教学。 (2)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计划 。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收集数据
确定研究问题:明确对比分析的目标和研究重点 选择语料: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语料作为对比分析的样本 语料标注:对语料进行必要的标注和分类,以便于后续处理和分析 数据清洗:对语料进行预处理,去除无关信息,确保数据质量
数据整理和清洗
清洗异常值和缺失值,保证 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 除量纲和单位的影响
对数据进行分类和编码,确 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对数据进行分组和聚合,以 便进行后续的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方法和结果解释
对比分析方法:确定对比对 象,收集数据,数据清洗和 预处理,对比分析过程,得 出结论。
结果解释:对对比分析的结 果进行解释和解读,明确差 异和优劣,提出改进和优化 建议。
确定研究问题:明确研究目的,确 定研究范围和主题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目录
对比分析的定义
对比分析是一种语言学研究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语用等方面来研究语言的共性和差异
目的在于揭示语言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本质和演变过程
对比分析的目的
对比分析旨在识别 和比较不同语言或 文化之间的差异和 相似之处
竞品分析:对比分析 竞争对手的产品、服 务、营销策略等,制 定更好的竞争策略
消费者行为研究:通 过对比分析消费者的 购买决策过程,了解 消费者需求和偏好
偏误分析的应用场景和实例
语言教学:识别和纠正学生的 语言错误,提高语言水平
机器翻译:改进翻译算法,提 高翻译准确度
语音识别:识别语音中的错误, 提高语音转文字的准确率
识别偏误:通过对比分析,找出文 本中的语言使用不当之处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优秀课件
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文化 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相似时,产生正迁 移,反之,负迁移;
差异(difference)=困难(difficulty)
其次,结构主义语言学并没有为对比分析找到 解决问题的出路。
第三,对比分析将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等 同于语言习得的“难度”是不符合逻辑的。 “差异”是语言学范畴,“难度”是心理学范 畴。
实验研究和教学实践也对对比分析提出了挑战。
五、对对比分析的重新评价
对比分析仍是一种分析手段,是语言系统 的一个良好起点。(Selinker, 1992)
无标并存
5 目的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母语中没 汉语有声调,英语没
有对应的形式
有
6 母语中的一个语言形式在目的语中分 动词visit在汉语的对
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
应义
四、对比分析的局限
首先,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 学,核心思想是“刺激——反应”理论。人是 有语言能力的,语言的产出是有创造性的。
对比分析的分析方法
对比(Contrast)
音位(phoneme)、语法(grammar)、 书写(writing)、文化(culture)
分析(Analysis)
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
强势说(strong form) 弱势说(weak form)
三、对比分析的步骤和难度等级
描写(description) 选择(selection) 比较(comparison) 预测(prediction)
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就是“母语的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ence of Mother Language)。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优选)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1)对学习者的母语和汉语规则进行 系统、客观描写
(2)发现学习者对母语与汉语之间的 差异,作为选择的项目,如汉语声调
(3)对母语的语调系统和汉语的声调 系统进行细致的对比
(4)通过比较可以预测,母语母语者 在习得声调时遇到的困难,会出现何 种偏误
强势说的逻辑在理论和实践上遇到的困难, 最终导致人们放弃强势说的观点。
CA- “弱势说”(weak version)
不主张通过差异的对比来预测学习者的难点, 而强调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解释;
主张从学习者的错误分析着手,在母语与目的语差 异对比的基础上试图说明学习者产生错误的原因;
弱势说的重要贡献:强调学习者自身、学习者的语 言形式以及所运用的策略。
命题一:语言的“差异” 等于 学习的“难点” ;
语中没有相对应的形式
词主宾格 汉语
没有
4 母语中某个语言项目在目的语 英汉被动句,英
中虽有相对应的项目,但在形 语有标记,汉语
式和分布上均存在差异
有无标记和有标
记
5 目的语中某个语言项目在母语 汉语有声调,英
中没有相对应的形式
语无
6 母语中的一个语言项目在目的 英语动词visit汉 语中分成两个以上的语言项目 语对应为参观、
对比分析的系统表述
Robert Lado (1957)“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指出:
We can predict and describe the patterns that will cause difficulty in learning, and those that will not cause difficulty, by comparing systematically the language and the culture to be learned with the native language and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一. “偏误分析”产生的原因 偏误分析” 二. “偏误分析”的程序与步骤 偏误分析” 三. 关于“偏误分析”的评价 关于“偏误分析”
一. “偏误分析”产生的原因 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产生于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 偏误分析产生于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 由于对比分析受到挑战和批评,偏误分析取代了 对比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仅仅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系统进行 对比,忽视了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 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理论, 提出了调查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 学者们认为,偏误分析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一个 恰当的起点。
Ellis(1994:68)认为,偏误分析是第一个 Ellis(1994:68)认为,偏误分析是第一个 关注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 偏误分析重要的贡献是,它为70年代心灵 偏误分析重要的贡献是,它为70年代心灵 学派与行为主义理论的论战提供了有力的 证据。证明学习者偏误并不是完全是由于 母语干扰造成的。 70年代的偏误分析不仅对教学而且对观察 70年代的偏误分析不仅对教学而且对观察 学习者怎样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具有重要 的意义。
二. “偏误分析”的程序与步骤 偏误分析”
Corder(1974)提出了偏误分析步骤和方 Corder(1974)提出了偏误分析步骤和方 法及其评价方法,大大地促进了偏误分 析的发展。偏误分析包括五个步骤: 1. 学习者语言样本的收集; 2. 学习者偏误的鉴别; 3. 学习者偏误的描写; 4. 学习者偏误的解释; 5. 学习者偏误的评价。
一. “偏误分析”产生的原因 偏误分析”
早在50年代,学习者的偏误分析就是作 早在50年代,学习者的偏误分析就是作 为语言教学研究的一部分。 但是,传统的偏误分析缺少严格的分析 方法,而且缺少分析学习者语言偏误的 理论框架。 直到70年代,Corder发表了一系列偏误 直到70年代,Corder发表了一系列偏误 分析的文章后,偏误分析才成为应用语 言学研究领域公认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对比分析的重新评价
• 1.语言迁移并非或有或无的现象,否定母语迁移是 不符合实际的; • 2.我们要探讨的是母语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 如何影响第二语言习得; • 3.语言迁移不是简单的行为过程,而是有人主动参 与的心理过程; • 4.学习者的语言偏误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母语干 扰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 5.语言迁移在两种语言相近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 • 6.第一语言是学习策略的一部分。
• 5、早期的偏误分析中,由于各研究者采用不同的分 类标准,因此归纳出的偏误类型也各不相同。 • Richards(1974)认为偏误有: (1) “语际偏误(inter-lingual error)”(母语干扰) (2) “语内偏误(intra-lingual error)”(过度概括、 忽略规则限制、不完全应用规则) (3) “发展性偏误(developmental error)”(不正确 的假设,不能正确理解目标语的区别)
• 传统的偏误分析的目标是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因为 缺乏严格的分析方法和解释错误的理论框架,所以 并未有人认真考虑过“错误”的定义并用心理学概念 来进行解释。 • Corder是现代意义上的偏误分析的最早倡导者。 1967年,Corder发表了《学习者错误之重要意义》 一文。 • 区别了“失误”和“偏误”。失误指口误、笔误等 语言运用上偶然的错误;偏误是系统性的,如“我 把杯子碰”
第二节 偏误分析
• 偏误分析,研究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差 错,其目的是要发现学习者所采用的策略以 及产生差错的原因,从而为教学和教材编写 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产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景
• 偏误分析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 • 由于人们感觉到对比分析并不能预测学习者的全部 错误,所以,有必要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系统分析 研究,以确定其错误的来源,为在教学过程中消除 这些错误提供依据。这就产生了偏误分析。 • 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理论, 提出了调查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学者们认 为,偏误分析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恰当起点。
• 对比分析关于划分难度等级的理论假设:相 同和不同都存在程度上的差异,差异的大小 对应不同的习得难度。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母语与目的语对应的难度等级
等级 1 2 3 母语和目的语的关系 两种语言里语言成分相同 母语中两项在目的语中合并为一项 母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目的语中没 有相对应的形式 举例 汉、英的语序是s+v+o 英语的borrow、lend在汉语 都是“借” 英语有“格”,如主格(I)、 宾格(me),汉语没有
五、对比分析的局限
• 1. 忽视了人的创造性,将语言获得过程等同 于建立在刺激-反应基础上的习惯形成过程也 是不符合实际的。 • 2.结构主义语言学并没有为对比分析找到解 决问题的出路。
• 3.对对比分析将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等 同于语言习得的“难度”是不符合逻辑的。 • 4.对比分析的理论假设也受到实验研究和教 学实践的挑战和质疑。 • 5.对比分析对学习者语言习得的难点的预测 并不完全可靠。
• 留学生在学习动态助词“了”和语气助词 “了”时,类比错误的比率比较大,初步统 计,前者约占错用动态助词“了”的总句数 的75%,后者约占错用语气助词“了”的总 句数的52%。
• • • • • •
动态助词“了”的偏误: *我每天晚上复习了一个半小时的旧课。 *丁力让了他的朋友骑自行车。 语气助词“了”的偏误: *长城上边天气很冷了。 *在大同我住在大同宾馆了。
5
6
四、对比分析的贡献
• 1.形成了一套较为严密的对比分析方法。对比分析 在描述、选择、比较、预测等方面都有一套行之有 效的工作程序; • 2.通过对不同语言语言特征的描述和比较,发现了 许多特殊的语言现象,丰富了普通语言学理论;
• 3.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语言素材和参考资料; 对比分析的研究成果对翻译和双语词典的编 纂等有着难以估价的贡献。 • 4.对比分析使广大的外语教师更加深刻地意 识到了不同语言间结构和意义上的差异,在 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运用学习者原有的知识促 进第二语言学习。
(四)偏误解释
• 解释偏误是要对偏误的来源进行分析。 • 根据偏误分析的研究成果,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偏误 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 1.母语干扰。 • *你想打球或者听音乐? • *今天晚上我在宿舍看电视还是听音乐。 • *这个电影我再看了一遍。 • *他不懂得那个学校。 • *我结婚她。
• • • • •
• 3.训练移转,即教学诱发错误。 • 《基础汉语课本》第15课的语法部分写道: • 把谓语中主要成分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并列起来 就可以构成正反疑问句。 • 依据这一定义学生作出了如下错句: • *你们常常去不去北京大学? • *你们一起去不去北京大学?
• 《基础汉语课本》第29课的语法部分写道: • “带语气助词‘了’(一)的句子,否定时在动词前面 加上‘没有’(或‘没’),去掉‘了’。”“有时 用‘还没(有)……呢’,表示尚未完成的动作。”
• 3、Corder(1971)根据偏误出现的系统性把偏误分为以下 三种: (1)系统前偏误(pre-systematic error):学习者没有掌握 多少目的语规则时形成的、看不出系统性的偏误。学习者有 许多要表达的内容,但苦于对目的语的规则学习掌握太少, 根本无法用目的语表达清楚。偏误特点是:表意不清、偏误 点多、任意性强(不知不改): ﹡你最近你难吗?嗯,不好吗?(你最近身体不好吗?) ﹡书,桌子,我看。(书放在桌子上,我要看。) (2)系统偏误(systematic error):(知而不改)。 (3)系统后偏误(post-systematic error):学习者知道正 确的目标语规则,但不能总是正确使用,可能产生差错或者 失误。(知而且能改)。
• 后系统偏误(学习者知道正确的目的语规则, 但常出错)。 • *他翻译句子翻译很好。
• 4、Dulay、Burt和Krashen(1982)从评价的角 度,根据偏误对交际产生的影响把偏误划分为全局 性偏误(global error)和局部性偏误(local error)。 • 全局性偏误指影响整句结构从而导致理解困难的偏 误。局部性偏误指影响句中某一个成分而不影响整 句理解的偏误。前者影响交际,后者不影响交际。 • 例如: (1)﹡(天气暖和,很多人去河边或者去公园看樱 花。)入学、参加工作等,这个季节也是新生活开 始的季节。 (2)﹡天气很冷,冷风刮,有时下雪。
二、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
• (一)基本假设——语言迁移 • (二)对比分析的分析方法 即对比和分析,系统对比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和目的语系统。 • (三)两种观点 • 由于对比分析的目的不同,对比分析分为“强势说”和“弱 势说”两种观点。 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造成第 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 原因。 弱势说,不主张通过差异的对比来预测学习者的难点,而强 调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解释。
三、对比分析的步骤和难度等级
• 对比分析包括描写、选择、比较、预测四个步骤。 • 描写: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两个语言系统进行 细致描写。 • 选择:是结合偏误找出造成学习者学习困难的语言 项目。 • 比较:是对选择好的语言项目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对 比,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 • 预测:是在对比的基础上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 能在哪些方面出现错误进行预测。
• 前系统偏误(学习者不知道目的语规则,也不知道 为什么选择了某种规则形式)。 • *昨天晚上没有他看电视。 • *我想看这个电视没有。 • *昨天我参加没有学校的足球比赛。 • *明天他去没有北海公园。
• 系统偏误(学习者能够发现一些规则,但往往是错 的,学习者不能纠正错用的规则)。 • *他翻译课文对。 • *他作句子很对。 • *我不写得好。 • *我不听得清楚。
• • • •
A:昨天你去公园了没有? B:*我还没去呢。 A:上星期你参加学校的足球比赛了没有? B:*我还没参加呢。
• 4.心理认知因素: • 学习者的智力水平、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记忆力 的好坏、学习勤奋与否、身体、情绪以及精神状态 等。
• 5.交际策略。 • 由于学习者在语言运用时一时想不起某一形 式或规则,只好使用释义、回避、语言转换 等交际策略来有意出错。
二、偏误分析的步骤
• 偏误分析一般包括五个步骤:资料收集、偏 误识别、偏误描写、偏误解释和偏误纠正。
(一)收集资料 • 收集语料通常要考虑三个问题:收集方式、 收集范围、影响偏误的因素。
自然语料的收集要考虑三个问题
一是收集方式。 1.按照收集时间长短,分为横向与纵向两种。 2.自然方式与诱导方式 二是收集范围。有大规模、特定规模、个案 三种。 • 三是影响偏误的因素。 • • • •
4
母语中的某个项目在目的语中虽有对 应项,但在形式和分布上均存在差异 目的语中的某个项目在母语中没有相 对应的形式
母语中的一个语言项目在目的语中分 成两个以上的语言项目
英、汉都有被动句,英语是 有标记的,而汉语存在有标 记和无标记两类 汉语有声调,英语没有
英语的动词visit在汉语中对 应参观、访问、看望
第二讲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张恒君 9月26日
重点内容
• 介绍这两种理论假设及其研究方法 • 对这两种分析方法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 的意义和历史局限作简要评价
第一节 对比分析
• 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 •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产生于20世纪 50年代,兴盛于60年代。 • 现代意义上的对比分析当以1957年Robert Lado出 版的《跨文化语言学》为标志,它系统地阐述了对 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 对比分析一个基本假设就是母语负迁移。
*他们来中国去年八月十九号。 *我的朋友工作在北京。 *那个老师教我们汉语的是王老师。 *那个人去邮局打电报的是我的同学。 *他有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