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

合集下载

第三章----中国历史文化精选全文完整版

第三章----中国历史文化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2018年《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模拟练习第三章中国历史文化一、判断题(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1、距今约3万年的北京山顶洞人已经学会人工取火。

()2、河姆渡遗址证实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3、伏羲画八卦刻文字代替“结绳记事”说明了中华文字文明的萌芽。

()4、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儿女亦称为炎黄子孙。

()5、“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是指从炎帝时代开始的中华民族的发展史。

()6、唐代开凿的南北大运河是古代水利工程史上的伟大创举。

()7、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度衡量和货币,修筑了秦长城和驰道、直道。

()8、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9、宋朝设行省制度统治全国。

()10、经历8年抗日战争1945年最终赢得胜利。

()11、汉字起源于书法是书法造型与表现的有机结合。

()12、汉隶的代表作有《毛公鼎》和《散氏盘》。

()13、三国时期吴国的张择端是第一个画佛像的画家。

()14、东晋顾恺之的人物画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金》。

()1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以散文成就最大。

()16、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第一篇长诗。

()17、李白被誉为“诗圣”。

()18、叙事长诗《西洲曲》、抒情长诗《木兰辞》代表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19、五代与宋代文学成就最突出的是“诗歌”。

()20、中国戏剧起源于上古原始社会的民间舞蹈。

()21、元代文学成就最突出的是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

()22、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的起点。

()23、儒家的孟子提出“性善论”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24、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25、华佗首创望、闻、问、切“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

()26、西汉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

()27、2011年中国女药物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8、刘完素、张从正、朱震亨、李杲四大医学流派被称为“金元四大家”。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与地理学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与地理学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与地理学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国家之一。

在古代,天文学和地理学是紧密关联的学科,对于中国的社会、文化、宗教乃至政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天文学是古代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从史前时代开始,中国人就开始观测天象,对于天体运动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古代,天文学被广泛地应用于时间的计算、农业生产、祭祀宗教等领域。

1.天文学的基础理论古代中国天文学的基础理论是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天体运动的规律与人类的生命和行为密切相关。

天文学家观察到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用阴阳五行理论解释大自然的规律,渐渐建立起了独特的宇宙观和哲学体系。

2.古代中国天象观测古人用肉眼看天,发现太阳、月亮、五大行星(Mercury,Venus,Jupiter,Mars和Saturn),以及北斗星等。

他们认为天体的运行形成了一定的规律,能够预测季节交替、农事生产、宗教祭祀和政治事件。

为了更精确地观测,他们制作了各种天象仪器,如日晷、水磨仪、度盘等。

在西汉时期,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它是一个大型仪器,可以观测地球上的天象。

3.中国天文学的成就在古代,中国天文学发展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呢?其实非常出乎意料。

古代中国天文学家研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精确的365日的阳历,并且使用太阳黄经获得了准确的时间。

他们发现了日食和月食的规律,对于天体周围的星座有了详细的描述,巧妙地将天文学应用于宗教祭祀和政治活动中。

中国的天文学知识还传播到了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国家,对他们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古代中国的地理学地理学是古代中国科学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地理学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战争征服和国土开发等方面。

1.古代中国的地理观念古代中国的地理观念是从地形、气象和水文等方面入手,认为地势高低和水文的变化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中国古代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自然界的各种地貌和环境,例如江河、山脉、荒漠、丛林等。

天文地理的意思

天文地理的意思

天文地理的意思
【拼音】:tiān wén dì lǐ
【解释】:泛指知识、学问。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用法】:作主语、定语、宾语;泛指知识。

【成语接龙】:天文地理→理所当然→然糠照薪→薪尽火灭→灭此朝食→食不果腹→腹饱万言→言芳行洁→洁白无瑕→瑕不掩瑜→瑜不掩瑕→瑕瑜互见→见机而行【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3回:“某乃是中原一秀士,能知天文地理,善会阴阳,识得六甲风云,辨别三光气色,九流三教,无所不通。


【造句】:
1、他博古通今,熟知天文地理,爱好钻研,见识独特。

2、其实他不是神,他只是熟读百书,谙习天文地理而已。

3、不愧是这个时代的中文系毕业,高雄上知天文地理,下通五行八卦,谈古论今,学贯中西,尤其精于红学。

4、它全面叙述土家族的起源、繁衍、生存、战争和迁徙,天文地理、人间万象、生命领域、哲学世界无所不至。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天文资料,受到各国天文学家的注意。

就文献数量来说,天文学可与数学并列,仅次于农学和医学,是构成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

中国古代天文学萌芽于原始社会,到了战国秦汉时期后,形成了以历法和天象观测为中心的完整的体系。

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部分,它不单纯是计算朔望、二十四节气和安置闰月等编撰日历的工作,还包括日月食和行星位置的计算等一系列方位天文的课题,类似编算现在的天文年历。

天象观测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另一项主要内容,其中包括天象观测的方法、仪器和记录。

中国古代天文观测仪器主要是浑仪,同希腊用的黄道式装置不同,中国用的一直是赤道式装置。

两千多年来,中国保存下来的有关日食、月食、月掩星、太阳黑子、流星、彗星、新星等丰富的记录,是现代天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萌芽:从远古到西周末1960年在山东莒县和1973年在山东诸城分别出土的两个距今约4500年的陶尊,上都有一个象形符号。

有人释为“旦”字,因为它就像山上的云气托出初升的太阳,其为早晨景象,宛然如绘。

《尚书·尧典》说“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说明在传说中的帝尧(约公元前二十四世纪)的时候已经有了专职的天文官,从事观象授时。

《尧典》紧接着说:“分命羲仲,宅瞩夷,曰瞬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

这段话的意思是,羲仲在瞩夷瞬(汤)谷之地,专事祭祀日出,以利农耕。

山东古为东夷之域,莒县、诸城又处滨海,正是在这里发现了祭天的礼器和反映农事天象的原始文字,这与《尧典》所载正可相互印证。

《尧典》虽系后人所作,但它反映了远古时候的一些传说,当无疑义。

《尧典》还说,一年分为四季有366天,用闰月来调整月份和季节,这些都是中国历法的基本内容。

《尧典》中“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四句话,说的就是根据黄昏时南方天空所看到的不同恒星,来划分季节。

天文地理的意思是什么

天文地理的意思是什么

天文地理的意思是什么推荐文章电音的基本是什么意思热度:党员学习三严三实记录内容是什么意思热度:众志成城典故范文热度:三会两制一课是什么意思热度:坚定的意思是什么热度:天文地理[tiān wén dì lǐ] 的意思:泛指知识、学问。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3回:“某乃是中原一秀士,能知天文地理,善会阴阳,识得六甲风云,辨别三光气色,九流三教,无所不通。

”【用法】作主语、定语、宾语;泛指知识词语造句:(1) 在中国,博通经典,兼晓天文地理三教九流之学的文人每朝每代都数以百计。

(2) 汪老涉猎极广,从经史子集到文学名着,从天文地理到财经科技,无所不读,且一目十行、过目不忘。

(3) 他自幼开始博学多才,通晓天文地理、文学、历史以及农学,尤其在医疗保健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4) 爸爸见多识广,摆下天文地理世间万物对我的问题作答。

(5) 不通天文地理,不达音律美学,却爱爬山涉水,自称行者逍遥。

(6) 它全面叙述土家族的起源、繁衍、生存、战争和迁徙,天文地理、人间万象、生命领域、哲学世界无所不至。

(7) 其实他不是神,他只是熟读百书,谙习天文地理而已。

(8) 他钻研医学著作,而少年手中却是天文地理无所不有,他偶尔抬头,便会看见日光穿透窗棂,疏疏朗朗地落在少年眉间。

(9) 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

(10) 子牙在玉虚四十年,博通天文地理,看了简帖,想道:蟠溪,蟠溪却不在此地,远在西岐境内,我常时也闻得,岐山凤鸣,西周圣主出世,那里方是丈夫做事之处。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世界天文史学界公认,我国对哈雷彗星观测记录久远、详尽,无哪个国家可比。《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的彗星,各国学者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从那时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归了30次,我国史籍和地方志中都有记录。实际上,我国还有更早的哈雷彗星记录。我国已故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在晚年考证了《淮南子·兵略训》中“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这段文字,认为当时出现的这颗彗星也是哈雷彗星。他计算了近四千年哈雷彗星的轨道,并从其他相互印证的史料中肯定了武五伐纣的确切年代应为公元前1056年,这样又把我国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的年代往前推了800多年。
根据观测结果,我国古代上百次地改进了历法。郭守敬于公元1280年编订的《授时历》来说,通过三年多的两百次测量,经过计算,采用365.2425日作为一个回归年的长度。这个数值与现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值相同,而在六七百年前,郭守敬能够测算得那么精密,实在是很了不起,比欧洲的格里高列历早了300年。
我国的祖先还生活在茹毛饮血的时代时,就已经懂得按照大自然安排的“作息时间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阳周而复始的东升西落运动,使人类形成了最基本的时间概念——“日”,产生了“天”这个最基本的时间单位。大约在商代,古人已经有了黎明、清晨、中午、午后、下午、黄昏和夜晚这种粗略划分一天的时间概念。计时仪器漏壶发明后,人们通常采用将一天的时间划分为一百刻的做法,夏至前后,“昼长六十刻,夜短四十刻”;冬至前后,“昼短四十刻,夜长六十科”;春分、秋分前后,则昼夜各五十刻。尽管白天、黑夜的长短不一样,但昼夜的总长是不变的,都是每天一百刻。
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它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考证。

校本课程第一章

校本课程第一章

校本课程潜园·地理前言地理是人类最古老的学科之一。

开天辟地之初,大自然就在不知疲倦地塑造着地球的沧海桑田,也带给了古老的人类无穷的好奇与想象。

忽忽数十个世纪,人类一直在感受着自然造物的神奇,并通过人与自然的往来交流中,地理学不断被拓展出新的意义与内涵。

时至今日,地理事物与现象变成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不仅仅局限于经典意义上的山川面貌、星辰运行等自然地理的内容,而且更多地融入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旅游等人文层面的印记。

由此延伸,进而折射出社会风貌真实的投影。

上至宇宙空间,下到地球内部,还有我们生活的人类社会,这些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属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

地理学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到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到许多有用的地理知识。

不仅如此,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中还需要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起着重要作用。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生活中处处蕴含的信息中很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鲜活生动的地理知识和敏感具体的地理问题,我们要善于收集,不断补充丰富地理知识,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现在为同学们编制的校本课程《潜园·地理》就是我们潍坊一中地理老师们为同学们拓展知识,进行感性观察,理性思考的参考。

地理园以中学地理学科知识所涉及的实体和模型为主体内容,重视主体设计的科学和美观,突出学习性和实践性,让同学们在参观中学习科学知识,在实践中提高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意识,提高科学素养。

成为一个基础扎实、能力超群,包容大度、志趣高雅的人。

目录第一讲我们的地球 3 第二讲喀斯特地貌 6 第三讲地下水地貌 9 第四讲火山地貌 12 第五讲梯田地貌 15 第六讲丹霞地貌 18 第七讲黄土地貌 21 第八讲风化地貌 25 第九讲地震地貌 27 第十讲沉积岩地貌 30 第十一讲构造地貌 32 第十二讲冰川地貌 34 第十三讲 5种地貌 36 第十四讲煤和石油地貌 40 第十五讲地上河地貌 43 第十六讲海岸地貌 46 第十七讲等高线地貌 49第一讲我们的行星地球对于我们身处的地球, 宇宙, 感到无限兴趣。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与古代地理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与古代地理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与古代地理天文历法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1.天文名词解释【星宿(xiù)】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ǎng、氐dī、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ēn)。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国:郑宋燕越吴齐卫鲁魏赵秦周楚州:兖州豫州幽州江湖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州【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

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有关天文地理的知识

有关天文地理的知识

热烫头发操作方法烫发是一种改变发型、造型的美发技术,通过加热专用的热烫器具使头发卷曲、定型。

热烫头发能够让发型更加丰富多样,增加发量,增强发型的立体感。

然而,烫发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下面将介绍一种常见的热烫头发的操作方法。

首先,准备烫发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烫发所需的工具主要包括烫发器、发夹、梳子、吹风机等。

而烫发所需要的材料包括定型产品、护发产品等。

准备好这些工具和材料是进行烫发的前提条件。

其次,清洁和护理头发。

在进行烫发之前,先将头发清洗干净,以去除头皮的污垢和油脂,为后续的操作打好基础。

在清洁头发后,可以使用护发素等护理产品,以保护头发的健康。

接下来,将头发吹干至八九成干。

使用吹风机将头发吹干至八九成干,这样可以更好地使烫发效果持久。

过于湿润的头发会影响烫发工具的温度和效果。

然后,将头发分区。

根据个人喜好和烫发的需求,将头发分成上下两个区域,使用发夹将上部的头发固定起来,方便下部头发的操作。

下部头发分为左右两侧,可以根据需要再划分为更小的区域。

接着,烫发操作。

取出一小段头发,大约是指的两根手指的宽度,将烫发器握紧后,从头发的根部开始慢慢卷曲头发,然后将烫发器沿着头发的长度持续滑动,直至到达头发的末端。

在烫发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需求调节烫发器的温度和时间,不同的设置可以产生不同的烫发效果。

烫完一小段头发后,将烫好的头发用发夹固定住,防止恢复原状。

然后继续取出下一小段头发进行烫发操作,直至烫完所有的头发。

在烫发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烫发器和不同的卷度,以达到不同的烫发效果。

最后,定型和护理头发。

在烫发完成后,可以使用一些定型产品,如发胶或发蜡,来定型和保持烫发效果。

同时,也可以使用护发产品,如护发素或护发油,来滋养和保护头发。

定期进行发膜或营养护理,可以帮助修复和滋养受损的头发。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烫发的过程中,要避免长时间对同一部位进行烫发,以免头发超过所需要的卷度或产生过度损伤。

高二历史必修3同步练习:1-6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高二历史必修3同步练习:1-6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第一单元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一、选择题1.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

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A.造纸术B.活字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与火器【答案】 A【解析】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发明于北宋,火药与火器用于军事是在唐末之后,751年是唐朝中期。

2.就世界范围来说,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是()A.地动仪B.指南针C.火药D.活字印刷术【答案】 B【解析】指南针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3.“神舟七号”飞船发射成功,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大成就,也是我国长征系列火箭的巨大成就。

现代火箭推进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火药发明有关,中国的这项发明产生于()A.汉朝B.唐宋C.元朝D.明朝【答案】 B【解析】火药发明于唐宋时期。

4.右图是一块币值为5元的纪念银币。

图中人物之所以被后世纪念,是因为他()A.发明了地动仪B.编制了《授时历》C.精确推算了圆周率D.编写了《本草纲目》【答案】 C【解析】根据图中的“祖率”和生卒年月可判定图中人物是祖冲之,他的主要贡献是精确推算了圆周率。

5.“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罗盘针可以导航也可以看风水;火药可以开矿筑路也可以制造杀人的武器。

”就此观点,甲、乙同学展开争论,甲:“四大发明一方面代表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乙:“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对甲、乙同学的看法,你认为()A.甲正确,乙错误B.甲错误,乙正确C.甲、乙都正确D.甲、乙都错误【答案】 C【解析】依据材料中的观点可知甲正确;依据一定时期的思想科技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状况的反映可知乙正确。

6.13世纪后期,阿拉伯书籍中有关“中国雪”的记载被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它)“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

世界天文地理知识大全精选_小学生天文地理常识大全

世界天文地理知识大全精选_小学生天文地理常识大全

世界天文地理知识大全精选_小学生天文地理常识大全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生活中有哪些天文地理知识是需要我们熟悉的,世界天文地理知识哪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几篇关于世界天文地理知识大全精选_小学生天文地理常识大全,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1】天文地理知识1、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2、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3、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4、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5、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6、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7、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8、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9、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最低)。

10、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11、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12、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13、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14、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15、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16、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1970年'东方红'一号、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2】潮汐是怎样产生的?到过海边的人都知道,海水有涨潮和落潮现象。

涨潮时,海水上涨,波浪滚滚,景色十分壮观;退潮时,海水悄然退去,露出一片海滩。

我国古书上说:“大海之水,朝生为潮,夕生为汐。

”那么,潮汐是怎样产生的?古时候,很多贤哲都探讨过这个问题,提出过一些假想。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地球和人一样,也要呼吸,潮汐就是地球的呼吸。

中国古代天文学

中国古代天文学
我国古代对著名的流星雨,如天琴座、英
仙座、狮子座等流星雨,各有好多次记录, 光是天琴座流星雨至少就有10次,英仙座 的至少也有12次。狮子座流星雨由于1833 年的盛大“表演”而特别出名。从公元 902~1833年,我国以及欧洲和阿拉伯等国 家,总共记录了13次狮子座流星雨的出现, 其中我国占7次,最早的一次是在公元931 年10月21日,是世界上的第二次纪事。从 公元前7世纪算起,我国古代至少有180次 以上的这类流星雨纪事。
天文仪器
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
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 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我国最古老、 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 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它最初是从什么 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考证。 此外,西汉的落下闳改制了浑仪,这种我 国古代测量天体位置的主要仪器,几乎历 代都有改进。东汉的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 一架利用水利作为动力的浑象。元代的郭 守敬先后创制和改进了10多种天文仪器, 如简仪、高表、仰仪等。
了 。公元前24世纪的尧帝时代,就设立了 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 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描绘了光芒 四射的太阳形象,进而对太阳上的变化 也屡有记载,描绘出太阳边缘有大小如 同弹丸、成倾斜形状的太阳黑子。
发展
公元16世纪前,天文学在欧洲的发
展一直很缓慢,在从2世纪到16世 纪的1000多年中,更是几乎处于停 滞状态。在此期间,我国天文学得 到了稳步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 就。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大体可 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天象观察、 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
成就
我国公元前240年的彗星记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
早的哈雷彗星记录从那时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 共回归了30次,我国都有记录。1973年,我国考 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的一座汉朝古墓内发 现了一幅精致的彗星图,图上除彗星之外,还绘 有云、气、月掩星和恒星。天文史学家对这幅古 图做了考释研究后,称之为《天文气象杂占》, 认为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彗星图。早 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 各种形态的彗星进行了认真的观测,不仅画出了 三尾彗、四尾彗,还似乎窥视到今天用大望远镜 也很难见到的彗核,这足以说明中国古代的天象 观测是何等的精细入微。

中国古代天文学由世界领先滑向落后的主要原因何在600字

中国古代天文学由世界领先滑向落后的主要原因何在600字

中国古代天文学由世界领先滑向落后的主要原因何在600字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有大量观测资料,但并未有很深入的研究,对于天体物理也并未提出任何理论。

因此,中国的天文学也可说是天象学。

中国的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

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天文学发达的原因是:天文学的发展可以更精确的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

一,中国古代的天文观念:天人合一战国的《尸子》有言“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这是中国人对宇宙概念的解释,宇是空间,宙是时间。

时间无穷无尽,空间无边无际。

“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那么宇宙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淮南子》载:“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一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

中国人认为,宇宙最初是混沌未开的,之后才出现了阴阳之气。

阴阳是宇宙万物最基本的两种属性。

道家将混沌未开叫做道,儒家称为太极。

随后有这个奇点产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极生两仪,两极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天圆地方”是中国大多数古人相信的宇宙形态,北朝民歌中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便是对天圆地方的描述。

这一种宇宙模型被称为“盖天说”。

除了盖天说以外,中国还出现过“浑天说”和“宣夜说”。

浑天说认为宇宙就如一个鸡蛋,地球好比蛋黄,太空好比蛋壳,晋代的《浑天仪注》有解释“浑天如鸡子,地如卵中黄”。

“宣夜说”则认为日月星辰都是漂浮的气体,它们上下浮动。

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地轴所对应的北极星基本保持不动,因而古人认为北极星是众星的主宰。

孔子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古人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形成“二十八宿”,分别是:东方苍龙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毕、觜、参;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

天文地理知识

天文地理知识

天文地理知识篇一:天文地理基本常识天文地理基本常识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一、天文学基本名词天文地理:泛指知识、学问,这种说法由来已久,例如许多旧小说中说到一个人很有学问,就说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

天球:以观测者为球心,以无限大为半径所描绘出的假想球面,我们看到的天体(星星、月亮、太阳)是其在这个巨大的圆球的球面上的投影位置。

周日视运动:由于地球自转(自西向东),所以地面上的观测者看到的天体在一天中在天球上自东向西沿着与转轴垂直的平面内的小圆转过一周。

子午圈:过观测者的天顶和南北天极的大圆。

中天:天体经过观测者的子午圈时,叫做中天。

由于地球的自转,天体一天要穿过子午圈两次,其中离观测者天顶较近一次(一般是晚上的那一次)叫上中天。

另外那一次叫下中天黄道:简单的说就是太阳在天球中的运行轨迹。

由于运动的相对性,所以黄道也就是地球公转轨道与天球的交线。

目视星:肉眼所看到的星星。

二、中国古代天文地理学成就日食记录:流星,新星和超新星,彗星,五星连珠,太阳黑子,石刻。

历法:治历方法,节气,《太初历》、《大明历》、《大衍历》、《授时历》。

天文著作:《甘石星经》、《灵宪》。

天文仪器:圭表,日晷,漏刻,浑仪,浑天仪,地动仪,浑象,简仪,仰仪,水运仪象台。

著名天文学家:甘德,落下闳,张衡,祖冲之,张遂(僧一行),郭守敬,沈括。

著名地理学家:裴秀,郦道元,徐霞客,魏源。

天文地理学成就:制图六体,风的观测和仪器,降水的观测和仪器,湿度的观测和仪器,地震仪的发明,云的观测和云图集,《水经注》,《徐霞客游记》,《海国图志》。

三、中国古代天文学简述我国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

公元前24世纪的帝尧时代,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

古代的自然科学

古代的自然科学

古代的自然科学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哲学第一个发展繁荣时代,也是自然科学发展的源头。

在这个时期,各门自然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学科。

在当时,我国的天文历法、气象、音律、几何数学等学科,均占据世界领先地位,声、光、力等物理学科也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这些自然科学的成就带动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天文学: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气象学:观测天气气候的变化,是人类最早从事的科学活动之一。

随着人类文明的诞生,气象科学开始萌芽。

相传我国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黄帝时代,就设有专人从事气候观测。

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帝尧时代,还设立了专门掌管天文和气象的官职(我国古代天气和气象是一起的),这一官职历代相沿。

到清朝时称为“钦天监监正”,是掌管天文、气象的最高政府官员。

我国古代曾为世界气象科学的发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

早在公元132年,我国东汉时的张衡就发明了世界最早的风向仪——相风铜鸟。

这是在空旷的大地上竖一根五丈高的杆子,杆子装一只可以灵活转动的铜鸟,根据铜鸟转动的方向,便可以确定风向。

对相风铜鸟的有无,国外始终存有异议。

1971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北安平县逯家庄发掘的一座东汉古墓中,发现一幅东汉建筑群鸟瞰图,其后的一座钟楼上立有相风鸟,从而毫无疑问地证明相风鸟是世界最早出现和使用的风向仪。

而西方装在屋顶上的候风鸡,是在12世纪开始有的,比张衡的“相风铜鸟”晚了约1000年。

中国古代还有一种风向旗,在旗上系着小铃,挂在高竿上,随风飘动。

观测的人听到铃声,去看旗被吹动的方向,就可知道风向。

这是和现代风向袋相似的一种仪器。

地理学:中国古代地理学知识萌芽很早,至春秋战国时代已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天文地理——精选推荐

天文地理——精选推荐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地理 一.概述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古人常用天象来预测人事,把天象与人间的吉凶祸福联系起来。

如彗星是绕太阳运行的天体,拖有长长的尾巴,它的出现就被古人认为是预兆兵灾的凶象。

《唐雎不辱使命》中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因为月亮是诸侯的象征,所以这种天象是诸侯有灾的凶兆。

僚是诸侯(吴王),他将被刺,所以上天才显示出这样的天象。

通过对月亮的观测,人们又将月亮的盈亏圆缺比附于人事之聚散离合。

无数文人墨客望月抒怀,借月寄情,请看“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些诗句里包含了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之情啊。

中国古人对地理的认识可追溯至几千年前,有文字以后,在《周易》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称。

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中外地理的认识。

1973年,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三幅西汉地图,距今已有2100多年。

图的名称一般简称为《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

三幅地图中,前两幅已基本复原,后一幅由于破损严重,至今还没有复原。

《地形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以实测为基础的古地图。

《驻军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彩色帛绘地图。

在地理绘制上,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即“制图六体”。

这一理论一直沿用到明末。

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对地理的记载。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作《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

明代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学巨著,书中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早于欧洲约两个世纪。

二.分条列举解说【星宿】宿,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天文学的起源是什么

天文学的起源是什么

天文学的起源是什么天文学是观察和研究宇宙间天体的学科,那么,天文学的起源是什么?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

远古时代,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而对太阳、月亮和星星进行观察,确定它们的位置、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并据此编制历法。

从这一点上来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

早期天文学的内容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天体测量学。

从十六世纪中哥白尼提出日心体系学说开始,天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此前包括天文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受到宗教神学的严重束缚。

哥白尼的学说使天文学摆脱宗教的束缚,并在此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从主要纯描述天体位置、运动的经典天体测量学,向着寻求造成这种运动力学机制的天体力学发展。

十八、十九世纪,经典天体力学达到了鼎盛时期。

同时,由于分光学、光度学和照相术的广泛应用,天文学开始朝着深入研究天体的物理结构和物理过程发展,诞生了天体物理学。

二十世纪现代物理学和技术高度发展,并在天文学观测研究中找到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使天体物理学成为天文学中的主流学科,同时促使经典的天体力学和天体测量学也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对宇宙及宇宙中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天文学就本质上说是一门观测科学。

天文学上的一切发现和研究成果,离不开天文观测工具——望远镜及其后端接收设备。

在十七世纪之前,人们尽管已制作了不少天文观测仪器,如中国的浑仪、简仪,但观测工作只能靠肉眼。

1608年,荷兰人李波尔赛发明了望远镜,1609年伽里略制成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作出许多重要发现,从此天文学跨入了用望远镜时代。

在此后人们对望远镜的性能不断加以改进,以期观测到更暗的天体和取得更高的分辨率。

1932年美国人央斯基用他的旋转天线阵观测到了来自天体的射电波,开创了射电天文学。

1937年诞生第一台抛物反射面射电望远镜。

之后,随着射电望远镜在口径和接收波长、灵敏度等性能上的不断扩展、提高,射电天文观测技术为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世界天文学简史

世界天文学简史

世界天文学简史古代天文学产生——由于农牧业和实际生活的需要,人们就注意观察某些显着天象了,而文字产生之后,天文学这门古老的科学就萌芽并进而诞生了。

天文学的历史,就是人类探测宇宙的历史。

天文学能成为一门科学是走过了漫长道路的。

从神话传说,以及迷信崇拜和各种局限性的错误认识中,逐步解放出来,走向科学大道,就是天文学所经历的艰难历程。

直到科学发达的现在,星象占卜的迷信活动仍然群魔乱舞,侵蚀着人们的思想,冲击着科学的堤岸。

因此首先来认识和回顾天文学的成长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天文学与人类文明社会的兴起(1)古埃及的天文学埃及的观天工作最初是由僧侣们担任的,他们注意观测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运动,并从很古的时代起就知道了预报日食和月食的方法。

但这种方法是严格保密的,详细情况不得而知。

大体从公元前27~前22世纪,埃及人不仅认识了北极星和围绕北极星旋转而永不落入地平线的拱极星,还熟悉了白羊、猎户、天蝎等星座,并根据星座的出没来确定历法,最著名的例子是关于全天最亮星、大犬座天狼星的出没。

从长期的实践中,埃及人发现,若天狼星于日出前不久在东方地平线上开始出现,即所谓的“偕日升”,再过两个月,尼罗河就泛滥了。

尼罗河是古埃及人的命根子,它定期泛滥既能带来农耕迫切需要的水和肥沃的淤泥,也为广大地区和人民带来洪涝灾害。

每年的6月,尼罗河洪水泛滥,使埃及人产生了“季节”的概念。

河水泛滥时期叫做洪水季,此外还有冬季和夏季。

与季节相联系的是,在不同的季节,出现在东方天空的星辰也是不一样的。

久而久之,古埃及人就发现了星辰更替与季节变化的对应关系了,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把原先一年360日,改正为一年365日。

这就是现今阳历的来源。

古埃及人还运用正确的天文知识,在沙漠上建筑起硕大无朋的金字塔。

耐人寻味的是,金字塔的四面都正确地指向东南西北。

在没有罗盘的四五千年前的古代,方位能够定的这样准确,无疑是使用了天文测量的方法,这也许是利用当时的北极星——天龙座α星来定向的吧!他们首先利用当时的北极星确定金字塔的正北方向,其它三个方向也就不难确定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张衡(公元78—139年),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

在天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浑天仪”(公元117年),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著有《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画出了完备的星象图,提出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科学论断。

日月之辉
我们经常上上网看看电视读读报纸,目的是了解一下时代和社会,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

而我们作为地球村的居民,也应该站在地球的角度了解一下我们这个生命的摇篮,美丽的星球所处的位置和环境。

起码,我们应当知道每时每刻太阳和月亮在空中的大概方位。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20世纪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感慨地说:“世界永恒的奥秘在于它的可理解性。

”《探索·发现》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让观众理解自然与历史的科学精神,提高人们探索与发现的兴趣。

地理专用教室用:
条幅四个:1200×600
30个地球仪(演示用)
拼图:1200×1200mm
中国地形图
中国政区图
世界政区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