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环境---行为关系理论

合集下载

护理学导论-第五章-护理学的基本理论

护理学导论-第五章-护理学的基本理论

系统与环境的联系
输入 系统部分 (物质、能量、信息) 输出 (物质、能量、信息)
反馈
组织 人 分子 亚原子 微粒
社区 人类 宇宙
系统的基本属性
原子 生物圈 细胞 器官 家庭 社会
整 体 性
目 的 性
相 关 性
动 态 性
层 次 性
系统理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用系统理论的观点看待人和护理
(3)缺少信息
(4)丧失自尊
(5)不被重视
系统 理论
需要层次 理论
压力与适应 理论
返回
2.帮助病人预防及应对压力的策略
(1)帮助病人预防压力的方法
(2)帮助病人应对压力的方法
系统 理论
需要层次 理论
压力与适应 理论
返回

人的压力源有哪些。 2、压力反应方面:了解病人出 现了哪些压力反应。 3、应对方面: (1)了解他使用的应对方式。 (2)指导使用恰当的应对方式:
需要层次 理论
压力与适应 理论
返回
2.护士适应工作压力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不断提 高自身业务技能,提高自我调节、解决 问题的能力; (2)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3)注意培养广泛的个人兴趣爱好, 积极参加各类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4)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应用放松技巧; (6)动用良好的支持系统。
1.概念
掌握需要的概述 熟悉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needs)是人体 对生理与社会要求的反映。 人的基本需要(basic needs)是指人类为了维持 身心平衡及求得生存、成长 与发展,在生理上和精神上 最低限度的需要。
2.需要的分类
生理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
情绪性需要 知识性需要

第5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第5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试误说:认为联结是通过反复尝试从而逐渐减少错误 而建立的,没有什么认识、理解、意识的作用,因而 是一个盲目的过程。
JPKC
3
三条学习主律
(1)效果律: (2)练习率: (3)准备律:
第三节 操作性条件作用
一、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JPKC
斯金纳(B.f.Skinner 1904-1990)
第三节 操作性条件作用
JPKC
强化? or
惩罚?
1.强化和惩罚是从结果来加以区分的,有些看上去是强化 的实际是惩罚,有些看上去是惩罚的实际是强化。
2.行为的结果往往是多维,很可能是强化和惩罚的复合体。
3.很多人认为阻止或避免人们做某事的唯一办法就是惩罚, 其实强化与此相反的行为反应,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JPKC
强化分类 强化还可划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两 类:
正或补课之类的惩罚,往往使行为削弱,导致消退或回避。
通过交替使用奖与惩或有计划、有系统地使用强化,教师 可以希望从学生身上得到预先设计的行为表现。
增加令人满意的行为(强化)
JPKC
普雷马克原理(Premack Principle)
通过将低渴望的活动和高渴望的活动联系起来,
以出现低渴望活动。
启示:
出更多的不良行为。
减少不受欢于违犯某一规则,将失去一些强化物
(金钱、时间、权利、快乐)。例如,随地吐痰后被 罚款。而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明确地表明学生不良行 为的可能代价。例如,首次违反课堂纪律,教师给出 警告;二次违反课堂纪律,教师在点名册上作一标记,
这一标记意味着失去2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因此,当
–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 –二级强化是任何一个中性刺激与一级强化反复 结合后,自身获得强化效力

[整理版]环境心理学目录

[整理版]环境心理学目录

目录绪言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第一节感觉一、感觉的特点二、感觉刺激的重要性三、引起感觉的主客观因素四、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第二节知觉与认知一、感觉与知觉的关系二、知觉定势三、习惯化——适应四、对变化的知觉五、认知第三节多种感觉与环境设计一、视觉研究的深化二、其他感觉与环境体验三、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第一节格式塔知觉理论一、格式塔心理学简介二、基本观点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第二节生态知觉理论--一、基本观点二、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三、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四、生态知觉与道德约束第三节概率知觉理论--一、基本观点和理论模型二、概率性的世界三、概率知觉与个人经验四、概率知觉与环境问题第三章认知地图和评价地图.第一节认知地图研究概述一、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二、认知地图的组成要素三、认知地图的性质四、认知地图的特点五、认知地图的功能六、个人认知成图能力的发展七、易识别环境的特征第二节城市公共意象研究实例——武汉市的公共意象一、城市公共意象图二、问卷资料的归纳和讨论三、城市环境总体评价第三节风景区认知地图研究实例一、被试者个人背景二、公共意象和认知结构三、风景质量评价四、讨论和建议第四节校园认知地图研究实例一、研究对象概述二、比较:范围、结构、同一性和意象元素三、讨论:识别、使用和理解第五节校园评价地图一、新的H校园认知地图二、情感评价地图三、审美评价地图四、校园环境总体评价第四章环境一行为关系的理论第一节唤醒理论一、唤醒与情绪二、环境刺激与情感评价三、唤醒与绩效第二节环境应激一、应激反应二、应激物的种类三、适应环境应激的意义和代价第三节环境负荷、适应水平和行为约束一、环境负荷理论二、适应水平理论三、行为约束理论四、各种理论观点的综合第四节行为场景理论一、场所的环境特征二、行为场景的人员配备·三、场所的生命四、研究行为场景的现实意义第五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第一节噪声一、噪声的定义二、影响噪声评价的因素三、噪声对行为的影响四、减少噪声危害的措施第二节拥挤一、高密度对人类的影响二、影响拥挤感的其他因素三、对拥挤的理论解释四、减少拥挤感的措施第三节空气污染一、空气污染的来源二、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三、对空气污染的知觉及其对行为的影响四、空气污染对绩效的影响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第一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一、个人空间二、人际距离三、人际空问定位第二节私密性一、私密性的定义二、私密性的功能三、私密性与环境设计第三节领域性一、领域性和领域二、领域的类型三、领域的功能第七章城市环境的认知第一节城市意象的后续研究一、城市意象研究范围的扩大二、研究方法的改进三、研究内容的深化第二节空间定向一、满足基本需要的导航系统二、定向系统的文化差异三、自然环境特征对定向系统的影响四、环境具体因素对空间定向的影响五、环境改变对空间定向的影响第三节认知距离一、认知距离的概念二、影响认知距离的环境因素三、影响认知距离的文化和群体因素第八章城市环境的体验第一节城市环境体验的原理和特点一、环境信息的特点二、对“复杂性”的偏爱三、城市环境体验的特点第二节显著差异与城市环境体验一、显著差异的含义二、从环境知觉理论看显著差异三、可利用和开发的元素第三节与城市环境体验有关的若干问题一、形成显著差异元素二、城市设计美学——审美情感反应的理论模型三、综合性模拟研究四、寻求易识别性和复杂性的平衡第九章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第一节外部空间活动研究综述一、早期国外的研究二、近年的外部空间研究三、分析城市外部空间活动的通常方法第二节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一、动作性行为习性二、体验性行为习性三、行为习性的差异第三节城市外部空间研究实例一、洪山广场二、红楼广场三、滨江公园四、四美塘公园五、讨论和建议第四节基于行为的外部空间设计建议一、加强外部空间的生气感二、兼顾私密性活动三、形成私密性一公共性层次四、合理满足人的行为习性五、预防和减少破坏行为第十章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第一节城市环境影响的理论假设一、超载假设二、城市环境应激三、行为约束和人员过剩四、城市多场所分析概述第二节城市环境影响的研究例证一、应激与应对行为二、亲和与亲社会行为三、犯罪、犯罪率与恐惧感四、绩效和健康五、城市环境的积极影响六、大城市与小城市的比较第三节基于行为的城市环境问题对策一、重视社会因素二、旧城更新:研究例证与设计建议三、城市区域安全防卫研究第十一章建筑学中的一般应用第一节基于行为的设计原理和方法一、反映建筑与行为关系的理论二、“适用”的现代术语三、基于行为的建筑设计过程第二节环境一行为信息概述一、不同尺度的场所和场景二、使用者群体三、环境~行为现象第三节基于行为的“功能”研究一、功能研究的扩大二、功能研究的深入:外显功能与潜在功能三、功能研究的细化:特定功能与行为第十二章特定建筑环境与行为第一节建筑意象与室内认知距离一、建筑的意象二、使用者的建筑综合意象三、建筑室内的认知距离第二节室内空间定向一、建筑易识别性研究概述二、建筑平面拓扑复杂性的影响三、加强室内空间定向的建议第三节建筑体验概述一、知觉理论与建筑体验二、建筑体验的研究方法和影响因素三、室内空间的体验第四节特定建筑类型与行为一、居住场所二、老年人福利设施三、其他建筑类型结语:走向更朴实和更开明的环境一行为研究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第五章 行为学习理论

第五章  行为学习理论

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Ivan Pavlov (1870—1932) 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

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的卓越贡献而获诺贝尔奖金。

他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

(一)狗的条件反射作用实验实验结果(1)条件作用之前:给出铃声(条件刺激)并无唾液分泌给出肉(无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2)条件作用期间:铃声+肉(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3)条件作用之后:给出铃声(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二)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基本内容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

●条件反射的四个基本事项:①无条件刺激(UCS):指本来就能引起的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

②无条件反应(UCR) :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

③条件刺激(CS) :原来的中性刺激。

④条件反应(CR) :条件反射形成后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

(三)学习规律1. 消退◆条件作用建立之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不用无条件刺激加以强化,结果是条件作用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最后将完全不出现。

●巴甫洛夫认为,消退并不是条件刺激和相应的反应之间的暂时联系已经消失或中断,而是暂时联系受到抑制。

●条件作用愈巩固,消退速度就愈慢;条件作用愈不巩固,就愈容易消退。

2. 泛化:在条件作用开始建立时,除条件刺激本身外,那些与该刺激相似的刺激也或多或少具有条件刺激的效应。

这种现象称为条件作用的泛化。

3. 分化:只对经常受到强化的刺激产生条件作用,而对其他近似刺激则产生抑制效应。

这种现象称为条件作用的分化。

4.高级条件作用:中性刺激一旦成为条件刺激,可以作为无条件刺激。

另一个中性刺激与其反复结合,可形成新的条件作用,这一过程被称为高级条件作用。

测验失败(中性刺激)批评(条件刺激)——焦虑测验失败——焦虑巴甫洛夫的信号系统理论●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是一种信号活动,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是信号刺激。

第五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第五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Edward L.Thorndike,1874-1949
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论
(一)迷箱实验
(二)学习的联结说(试误说)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 2、学习是通过不断的尝试与错误而实现的。
3、联结的形式是遵循着一定规律的,人与动物遵循 同样的学习律;
二、桑代克的学习律
(一)准备律
间 隔 强 化
买彩票、 建立速度快,强化后 老虎机 几乎不会暂停
强化程式的不同效果 连续强化可使行为和后果之间联系更明确,也增强了反馈信 息的价值。间隔式强化则比连续强化具有更高的反应率和更 低的消退率。
约翰· 华生(1878—1958)
(一)恐惧形成实验
华生认为,有机体学习的实质上就是通过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 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条件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和 空间上的结合,使得条件刺激成为无条件刺激的信号,替代无条 件刺激与无条件反应建立联系。
(二)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基本要素
1、心理学之成为一门科学,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 个体表现于外的行为。 2、经典条件反射研究所得出的行为原则不但可用以解释 动物的行为,也可用以解释人的行为。 3、人类的一切行为的基本要素是反应,一切行为表现只 是反应的组合。 4、只要了解了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就可以设计并控制刺 激,通过条件反射的方法,建立起所要建立的反应。
第三节 操作性条件作用
一、操作性条件作用实验
二、强化理论
三、新行为的塑造 四、评价
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 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 奠基者。他创制了研究动物学习活动 的仪器――斯金纳箱。 195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 学贡献奖 1968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最高科学荣 誉――国家科学奖

《环境心理学》大纲梳理

《环境心理学》大纲梳理

环境心理学绪论环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研究人的行为与人所处的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应用这方面的知识改善物质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1、1968年6月,一个综合性专业团体“环境设计研究协会(EDRA)”在北美宣告成立2、环境心理学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主要代表人物为人类学家霍尔、心理学家巴克、城市规划师林奇等第一章感觉的特点:A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B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C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D对统一现象,每个人的感觉不尽相同引起感觉主客观因素:A刺激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B感觉阈限C注意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A相互加强或削弱B联觉(色彩的温度感色彩的距离感色彩的轻重感色彩的面积感色彩的动静感)联觉:指一种感觉引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C不同感觉的补偿知觉与认知A感觉与知觉的关系B知觉定势: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C习惯化-适应D对变化的知觉(刺激强度的增量与原则刺激强度的关系影响着人们对刺激变化的知觉)E认知:是指获得知识的过程,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而思维是它的核心固有图式既是接受新知识的基础,又可能成为认识新事物的障碍图式、同化、顺化、平衡则形成了人认知活动中的认知结构F感觉、知觉与认知的关系错觉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外界刺激产生的、某种具有固定倾向的并受到主观歪曲的知觉。

了解似动现象、诱动现象图像效果见书上p18图1-7和图1-8声景指环境中在审美和文化方面值得欣赏和记忆的声音嗅觉能加深人对环境的体验和记忆触觉通过接触并感知对象的肌理和质感也是体验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动觉是对身体运动及其位置状态的感觉,它与肌肉组织、肌腱和关节活动有关第二章环境知觉格式塔知觉理论格式塔心理学以现象学作为它的哲学基础,并以现象学的实验来研究心理现象格式塔心理学1912年兴起于德国,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为惠太海默、考夫卡和苛勒格式塔引申词义:凡能使某一感知对象(如建筑立面、平面)成为有组织整体的因素或原则都被称为格式塔,格式塔心理学以现象学作为哲学基础,并以现象学的实验来研究心理现象基本观点:知觉的整体性同型论场作用力概率知觉理论:主要强调视知觉的直觉作用,而由布伦斯维克提出的概率知觉理论更重视在真实环境中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更重视后天知识、经验和学习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思考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思考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思考1结合相关理论,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人类行为发展中起着怎样的作用?2人们为什么会愤怒?挫折侵犯理论是怎样解释人类的侵犯行为的?3试述温度、线索、去个体化和饮酒等对侵犯行为的影响4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有哪些?5结合相关研究,谈谈媒体暴力对儿童侵犯行为的影响6社会生物学是怎样解释人类利他行为的?7社会进化论是怎样解释人类的利他行为的?8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有哪些?1结合相关理论,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人类行为发展中起着怎样的作用?(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由动机、本能、特质等内在因素决定,也不是由环境力量所决定,而是由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2)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①生物学理论的观点a.任何一种行为都有它的遗传基础,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自然选择的角度分析了生物遗传因素在有机体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个体由于遗传构成的不同而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适应生存,不适应的被淘汰。

b.Hamign用近亲选择“进一步扩展了进化论的范围,他认为自然选择不仅给个体好处而存在,而且也通过给予与个体基因类似的其他个体好处而起作用。

Hami1ton的观点后来被Wi1son等人引入了社会生物学理论,按照这一理论,不论是通过直接或是间接的方式,基于遗传的行为总是以最大限度地产生后代为目的。

②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任何一种心理特质与行为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但是在不同的心理特质与行为层面上。

遗传影响的大小不一样。

从特质上讲,遗传对身体和智力特征的影响要大干它对社会与人格特质的影响。

(3)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在心理学体系中,环境对人类心理与行为发展作用的强调是从行为主义开始的。

早期的行为主义者用一种极端的形式突出了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环境的作用。

现在,随着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分化,人们从很多方面找到了后天环境因素对人类发展的真实的重要性。

①家庭环境a.家庭是人们接受环境影响的主要场所,个体的人格成长与社会技能的掌握主要是在家庭之中完成的.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极为不同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行为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行为学习理论
机械学习;未能揭示学习的意识性和能动性;未
能区分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第二节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巴甫洛夫,苏联著名生 理学家、心理学家。1904年因 消化腺生理学研究而荣获诺贝 尔生理学奖。巴甫洛夫从研究 消化的生理过程中发现条件反 射现象,从而开创了条件反射 的研究,并建立了高级神经活 动的学说。后又提出第二信号 系统的概念,用来说明人类的 语言功能。
NO.24 Ivan P.Pavlov (1849~1936)
实验的基本装置
(一)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
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
为科学作出了“无私”奉献的狗的塑 像。
(二)消退抑制与分化
1.消退、恢复 对条件刺激反应不再重复呈现无条件刺激, 反复多次后,已习惯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 恢复:消退了的条件反应,即使不再给予强 化训练,也可能重新被激发,再次出现,这 被称为自然恢复作用。
念、期望、态度与知识)和行为(个体行动、选择 和言语表述)。他认为这三类因素互为因果,每两 者之间都具有双向的互动和决定关系,因此,他把 这一理论又称为交互作用论。
三元交互决定论模型 P
期望与价值观 影响行为 种族、身高、性别等生理 特征与社会属性,引发不 同的环境反应
不受环境回馈影响 之行为,改变个人 印象 B 行为引发的 环境事件
【负强化举例1----闹钟的作用】
如果你早上醒来时发现比闹钟设定的时间早几秒
钟,你往往会先去关闭闹钟,以防止它闹起来。在闹
钟响起来之前就醒来实际上就是负强化作用的影响。 在这个例子中,[闹钟]是负强化物,[醒来]是正性 行为。你是在以前的经验中学会了在闹钟响起来之
前就醒来,因为你不喜欢闹铃声,[醒来]是为了避
的、盲目尝试而逐步减少错误的过程。 学习的实质:是建立刺激情境与正确反应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一、第一章: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了解人类行为的特点和类型。

让学生掌握人类行为的影响因素。

1.2 教学内容:人类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人类行为的类型: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学习因素等。

人类行为的影响因素: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社会因素等。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人类行为。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人类行为的影响因素。

二、第二章: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了解社会环境的特点和类型。

让学生掌握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

2.2 教学内容:社会环境的定义和特点。

社会环境的类型: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

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等。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社会环境。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

三、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让学生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机制。

让学生掌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

3.2 教学内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论:环境决定论、行为主义、社会学习理论等。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机制:适应、互动、影响等。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理论。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

四、第四章: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笔记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笔记

类行为与社会环笔记导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及其相互关系1、公式:B=f(P●E)B表示人类行为,P表示个体,包括一切内在因素(根源是人的本能,人的内在需要),E表示环境。

此公式即为人类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函数或结果。

汶川地震后社会治安与智利太子港地震后社会治安的比较。

2、人类行为的分类:广义的分为外显行为与内隐行为。

还可以分为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

还有正常与异常之分。

3、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指向性、可控性、发展性、整合性。

4、人类的需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5、社会环境的构成:家庭、学校、朋辈群体、单位组织、社区、文化、大众传媒。

6、社会功能与“人在情境中”——生态系统理论的一个表白。

(1)社会化概念: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积极互动,形成自己的人格,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掌握社会经验与规范,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

简言之,即为人学习社会规范的过程。

(2)社会功能:即在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中,人们将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从而发展成有所创举以及有所贡献的社会成员。

社会功能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中介点,也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系统的联接点。

7、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1)个体必须适应环境。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3)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禀赋的制约,同样,良好的遗传特性需要依托适当的社会环境才能得以发挥。

(4)作为能动的个体,人类行为也能够改变社会环境。

(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更大。

8、人类行为究竟是由先天的遗传基因还是后天环境决定?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马克思的观点需要--思考---行为----结果---需要……补充(课外知识):人类适应生活的需求:寻求满足自身成长和获得资源的需求、控制即时性心理满足、分析判断状况及利弊并作出选择的能力、计划筹划未来能力。

环境心理学的各种效应模型

环境心理学的各种效应模型

第二章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不敏感的因变量有两类典型的例子高限效应(天花板效应):即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没有什么差别,解决方法可采取加大任务难度。

低限效应(地板效应):即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太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了很差的结果,没有什么差别,解决方法可采取减小任务难度。

第五章气候与行为热对人际吸引具有分享效应:贝尔和巴伦研究发现,在某些情境中,势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具有“分享效应”。

也就是说,是否与他人在同样温度条件下,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与他人分享同样的环境遭遇时,高温不会降低人际吸引;相反,高温会减少人际吸引。

P71[06]第八章、灾害、污染与行为影响对灾难知觉的重要因素包括危机效应、堤岸效应和适应1.危机效应:在事件刚刚发生时,人们对它的意识和注意最为深刻,但是,很快在下次灾难到来之前就消失了。

2.堤岸效应:一旦采取某种措施来避免灾害,人们总是倾向于采用以前的方案第九章、领地与个人空间:人类的领地性具有1. 优先居住效应:类似于动物减少冲突的防卫功能。

例如:在体育比赛上也体现出优先居住效应,它可以称为“主场优势”,在自己的运动场或国家进行比赛,要比在其他地方比赛发挥更好,在主场赢的机会更多。

第十章、拥挤1、高密度对人造成的影响可分为直接效应和累积效应,即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a. 直接效应:指由于高密度带来的即时负性情感体验,如焦虑;b. 累积效应:指高密度对健康的损害。

环境心理学的各种模型第一章、绪论:几个主张人的行为与人们对环境的直接知觉体验相关联的理论模型和代表人物有透镜模型:布伦斯瑞克(Brunswik)由于提出测量知觉恒常性程度的公式而著名。

他认为:建构环境知觉时,主体起着非常主动的作用;尽管我们从世界上接受的原始信息常常有缺陷或被误导;但当我们把得到的感觉信息与过去的经验结合起来时,就会导致对环境真实状态的评估。

1P9第四章、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环境知觉理论——概率功能主义:即布伦斯维克的透镜模型,它是布伦斯维克用数学来描述个体知觉过程的一个模型。

第五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第五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第一节学习概述一、什么是学习广义的学习包含了动物的学习和人类的学习,指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指人类或学生的学习,是个体在教育环境中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并最终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持久变化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有其独有特点:首先,学生的学习主要以接受间接知识为主,直接掌握现有的间接经验;其次,学生的学习比较系统,是在学校中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综合看,学生的学习不仅需要学生自己主动获取和掌握知识,同时也需要教师的讲授和指导,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至关重要,只有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特点之一。

二、学习的意义和作用(一)、学习是有机体与环境维持平衡的途径P91图5-1<学习在不同生命形式中的作用说明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动物的个体生活中,学习所起的作用不同,动物的生命形式越低级,行为的先天成分作用越大;而对于高等动物,尤其是人来说,行为的后天成分在个体生活中的作用越大,其行为受益于后天学习经验的成分就越大。

(二)、学习能促进生理成熟和心理发展(三)、学习推动人类的进化三、学习的分类分类人物1968,,八个水平含义1971,六个水平按学习水平分类加涅按学习的复杂性程度1、信号学习指经由经典型条件作用学到的一些反应,有机体通过此种形式对某种信号做出反应1、连锁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指经由操作条件作用学到的一些条件反应,其反应序列式情境—反应—强化,即通过创设特殊环境,引发有机体特定行为反应,然后选择某些行为进行强化3、连锁学习指将数个刺激—反应联结成较为复杂的行为过程4、言语联想学习指将多个单字联结成语句表达完整意义的过程5、多重辨别学习指对不同的刺激能够进行区分,并表现出不同的反应2、多重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指对不同事物能够根据自己的标准予以分类处理,并给予各类别不同名称的学习3、具体概念学习4、定义概念学习7、规则学习指能够理解由一些概念构成的规则的学习5、规则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指能灵活运用概念与原则解决问题的过程6、解决问题的学习☆☆☆☆☆☆☆☆☆☆☆☆☆☆☆☆☆☆☆☆☆☆☆☆☆☆☆☆☆☆☆☆☆☆☆☆☆☆☆☆☆☆☆☆☆☆☆分类人物1977,五类学习含义按学习结果分类加涅按学生学习结果或所学能力不同1、言语信息的学习指以言语信息为媒介而获得的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检查学生是否能复述这些信息,来确认其是否掌握。

教育心理学行为学习理论ppt课件

教育心理学行为学习理论ppt课件

桑代克的迷箱(puzzle box)
7
第三节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学习曲线)
8
第三节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 一、桑代克试误S—R)的联结 联结(connection):是指某种刺激(情境)仅能
唤起某种反应,而不能引起其他反应。 二者之间是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无需思考、观念作
10
第三节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 一、桑代克试误—联结主义理论 基本观点 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规律 准备律(law of readiness)
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予活动时就感到满意; 有准备而不给予活动时则感到烦恼; 无准备而强制活动也感到烦恼。
11
第三节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 一、桑代克试误—联结主义理论 基本观点 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规律 练习律(law of exercise)
媒介
公式为:S → R
人生下来就有许多原本联结(原始趋向),教育就 是保存、消除、利导和改变它们
人心就是一个联结系统
9
第三节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 一、桑代克试误—联结主义理论 基本观点 学习的过程:盲目的尝试与错误(trial and error)
直至成功的渐进过程
每个刺激—反应联结都是经由①先是错误的反应多 于正确的反应, ②而后逐渐变为正确的反应多于错 误的反应, ③最后达到全部为正确反应的程度。 经由此种历程的学习方式,称为试误学习。
操作。 他对教师的总的劝告是“集中并练习那些应结合
的联结,并且奖励所想要的联结。”
15
第三节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 一、桑代克试误—联结主义理论 与巴甫洛夫理论之异同 同
把学习看作是形成刺激和反应的联结

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在心理学中,行为主义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解释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行为是在与环境反馈相互作用下塑造和形成的。

本文将探讨行为主义理论对行为与环境关系的解释以及其实际应用。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刺激和响应模式来形成和塑造的。

根据行为主义者的观点,人的行为可以被外界的刺激所改变和塑造。

行为主义理论将个体的行为看作是对刺激作出的反应,而这些刺激是来自个体所处的环境。

在行为主义理论中,环境被认为是决定个体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

个体的行为是通过对环境的感知和反应来适应和应对。

个体在特定环境下接收到的刺激会引发特定的行为反应,而这些行为反应又会进一步受到环境的反馈和影响。

因此,行为主义理论强调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行为主义理论对行为与环境关系的解释给予了实际应用带来了启示。

在教育领域,行为主义理论被用于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刺激和反馈机制来塑造学生的行为,促进学习的发生和巩固。

通过正确的环境刺激和适时的正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可以得到提高。

此外,行为主义理论在临床心理学中也有广泛应用。

行为主义者通过分析和改变个体的行为模式,帮助个体应对和解决心理困扰和问题。

例如,在心理治疗中,行为主义理论可以用于帮助个体克服恐惧症或强迫症等行为障碍。

通过系统的暴露和反应阻断训练,个体的行为模式可以得到改变和重建。

除了教育和临床领域,行为主义理论在组织管理和社会行为研究中也有应用。

在组织管理方面,行为主义理论可以用于激励员工的行为,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

通过明确的目标设定、及时的反馈和适当的奖惩机制,员工的行为可以被引导和塑造,从而达到组织的目标。

在社会行为研究中,行为主义理论可以用于解释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表现。

个体在社会中接受到的刺激和环境的反馈会对其行为产生影响。

例如,社会学家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个体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行为反应,来研究社会行为的规律和特征。

环境心理学主要考点

环境心理学主要考点

环境心理学复习题名词解释:1)感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根据刺激的来源可分为内部和外部感觉两类。

2)认知地图: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类似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

3)个人空间:根据人体的移动而移动,依据个人所意识到的不同情境而胀缩,是个人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他人对这一空间侵犯会引起个人的焦虑和不安。

4)知觉定势:个人的知识、兴趣、经验,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直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心理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5)注意(及注意的广度):注意,通常是指选择性注意,即注意是有选择的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

它是人的感觉(视觉、听觉、味觉等)和知觉(意识、思维等)同时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指向和集中(对其他因素的的排除)。

6)内部密度与外部密度:内密度指每一房间或每幢住宅中的居民的人数,外密度是指每英亩中居民、住宅和建筑物的数量。

密度是一种客观的实际状态,可以用某种格式度量。

7)公共意象图:是许多人对同一环境个人认知地图的交集。

反映了某一群体对特定环境的共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环境的特征,被试范围越广环境特征越有代表性。

8)唤醒:指的是一种警觉状态,表示个体在心理和生理上(主要表现在自主神经系统)是否做好了反应的准备。

唤醒是指在刺激作用下通过脑干的网状结构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同时加强肌肉的紧张状态。

9)应激:令人不愉快的刺激所引起的紧张反应称为应激。

10)心理对抗:当人感觉环境事件约束自己的行为时,会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情感,这时人所作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试图重新建立对情景的控制。

11)习得性失助感:习得性无助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一旦产生这种心态,便会放弃一切可能的努力而陷入被动无奈的境地。

12)人格: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心理学第五章行为动力理论

心理学第五章行为动力理论

的情况下受到影响。情势的因素主要包括权威、胁迫、操纵、合作等。
二、行为动力理论
(一)行为动力的概念 人们习惯于从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推断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一般把先发 生的事件看成后发生的事件的原因并不满足于这种泛泛的因果分析,而期望了 解行为产生的最根本原因——行为的动力:这个行为是怎么引起的?是什么力量 支配和维持着这个行为?通常,把一切引起、支配和维持个体行为的因素统称为 行为动力。 行为动力是一个十分复杂系统。在对个体行为进行分析时,对同一行为的产 生会有不同的解释。这里是一个有趣的案例,通过对它的分析,我们可以直观地 感受到,行为动力的复杂性。
行为动力理论是研究人的行为如何被推动和维持的心理学理论。人类行为动 力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十分复杂的系统。从早期动机的本能理论 到现代动机的认知理论,心理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行为动力的假说。这些理论 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人类行为产生的原因。我国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的关于非 智力因素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行为动力的认识。心理学家越来越 倾向于认为,各种心理因素的动力作用性质是不同的,需要是一切行为动力产生 的源泉,但需要只有转化为动机才能成为现实的行为动力,个体的认知、情感、 意志等因素的行为动力性主要是通过影响动机形成表现出来的。本章将分别讨论 需要、动机、情感、意志等因素的行为动力特性。
第五章 行为动力理论
本章内容细目
第一节 行为动力理论概述 一、行为的含义 (一)行为的概念 (二)行为的特征 (三)行为的分类 (四)行为的影响因素 二、行为动力理论 (一)行为动力的概念 (二)行为动力的特点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 一、情绪和情感的含义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二)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三)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四)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 (五)情绪的中枢机制 二、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种类 (二)情感的种类 三、情绪情感理论 (一)情绪的早期理论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第三节 动机 一、动机的含义 (一)动机的概念 (二)动机的功能 二、动机的种类 (一)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二)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 (三)主导动机和非主导动机 (四)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 (五)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三、动机的理论 (一)本能理论 (二)驱力理论

环境心理学 6.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环境心理学  6.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主要内容
02
私密性
01
个人空 间与人 际距离
领域性
03
第二节 私密性
一、私密性的定义
可概括为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退缩和信息控制。 1、退缩:独处、与世隔绝 2、信息控制:匿名、隐瞒减少交往
第二节 私密性
二、私密性的功能
1、有助于建立自我认同感 2、有助于个人建立和保持自律 善于交往是一种能力,耐得住寂寞也是一种能力。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千手观音
雍和宫万福阁 迈达拉弥勒大佛
由整根白檀木雕成。通高26米,8米埋 地下,地上18米。从万福阁大门进入,距 离大佛像仅4米左右,D:H远远小于1,给 人以极近距离感,使得人们不得不产生高 山仰止膜拜的姿态。
为了产生繁华热闹的气氛,商业步行街临街建筑必须相对呼应,行人之 间、行人和商店之间也必须相互视觉和听觉涉及;街面宽度和临街建筑的高 度以接近为好,比值至少不应大于2,过大则与车水马龙的交通干道无异。
法国议会最早在剧场中开会,代表或议员坐观众席,发言者站在舞台 上。当今的法国议会虽然也受教堂的影响,但更多体现的是歌剧院的风格 而仍保留了这一布局传统。
台湾虽然吸取了法国的 议会风格,但主席台更 低,离议员座位也更近。
人人都想当主席,人人都 想抢话筒,为议员间上演 “全武行”提供了方便。
第一节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别过来,让我静一静!
第一节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一、个人空间
(三)对侵犯个人空间的反应 1、被入侵者的反应 入侵者的个人特征,如年龄、性别、社会地位都影响 着被入侵者的反应。
第一节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一、个人空间
(三)对侵犯个人空间的反应 2、入侵者的反应 (1)入侵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同样被别人侵犯,所以入 侵者自己也会感觉不自在。 (2)人们忌讳穿越正在交谈的两人所形成的空间,尤其 是男女交谈的“双人空间”。 (3)人们不愿入侵正相互交谈的群体成员的个人空间, 更不愿意侵犯社会地位较高者的群体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小结
一、唤醒理论
1、什么是唤醒?
– 在神经生理学上,唤醒指在刺激作用下通过脑干的网 状结构提高大脑皮层 的兴奋性,同时加强肌肉的紧张 状态; – 实际上,唤醒就是激活处在“休眠”状态的各种身体 –塞利最早提出,一般称为系统应激 活动,使他们达到活跃状态。
• 大脑可能处在不同的唤醒水平,两个端点分别是困倦或 睡眠------兴奋。
• 在生理上,唤醒的表现自主活动,如心率加快、血压升 等;
• 在行为上可能表现为情绪的变化和体力活动的增加。
2、唤醒与情绪
– 什么是情绪?
– 情绪——— 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 常复杂的概念;
–塞利最早提出,一般称为系统应激 – 认知理论认为,情绪包含两种属性:
• 强度;由唤醒水平决定
• 愉快/不愉快;
–塞利最早提出,一般称为系统应激 • 唤醒/未唤醒;
• 控制/服从。
– 提出了18对两级形容词 —— 情绪的状态 – 他们提出的40个描述情绪的形容词恰好在二维坐标上 排列成圆形,横轴从不愉快到愉快,竖轴从睡眠到唤 醒。
3、环境刺激与情感评价
– (1)广泛探索与特殊探索
• 广泛探索:个人“饥不择食”般的在环境中寻求刺激—— 提 高唤醒水平,较为轻松自然;
– (1)突变事件:如自然灾害、战争、重大技术事故等, 判别标准:
–塞利最早提出,一般称为系统应激 • ① 往往是突然发生,几乎或不可能预先警告;
– 娱乐场所和观光场所可适当强调复杂性、意外性和神秘性,以 –塞利最早提出,一般称为系统应激 达到寻求刺激和唤醒、吸引探索、愉悦身心和积极休息的目的;
– 交通场站、购物场所和大型医院等更需要强调秩序和识别性, 从而达到减少拥挤、奸杀焦虑、提高效率的目的;
– 景观比较单调的高速公路,则不宜设计成长距离的笔直大道, 这样的道路容易使司机进入困倦状态 ,反而容易发生事故。
– (1)复杂性 – (3)意外性 – (1)连贯性 – (3)复杂性 (2)新奇性 (4) 不一致性 (2)易识别性 (4)神秘性
• 卡普兰四个维度预测对不同环境的偏爱
3、环境刺激与情感评价
– (3)唤醒与绩效
• 耶尔克斯— 多德森定律:唤醒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能获得理 想的效果,而且容易发生错误,只有当唤醒处在中等水平时 才能达到最佳绩效。
–塞利最早提出,一般称为系统应激 • 个人是否把某一刺激评价胃威胁因人因时而异:
– 个人心理因素:如智力、动机、知识或经验; – 对特定刺激情景的认知:如对刺激的控制感、预见性、即刻性 等; – 经过学习的适应,个人与环境在互动的过程中建立起新的平衡。
2、应激物的种类
• 按冲击强度和影响范围,应激物大致分为三类:
– 适当的欲望时时激发着追求和探索的动机和勇气,唤醒着生命 –塞利最早提出,一般称为系统应激 的活力,希望让我们不断向前。
(2)情绪的强度
– 无论是愉快还是不愉快的情绪,都会随着唤醒水平的提高而加 强;
– 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所需要不同的唤醒水平。
(3)情绪的三因子论
– 由环境心理学家梅拉比安和拉塞尔提出,三个影响情 绪的因子:
– ①生理反应:塞利最早提出,一般称为系统应激 – ②情绪反应: – ③行为反应: 拉杂勒斯提出,一般称为心理应激
–塞利最早提出,一般称为系统应激
(1)生理反应
• 在应激状态下主体会经历一系列全方位的生理反应,有 三个连续发生的阶段:
–塞利最早提出,一般称为系统应激 – 警戒反应:交感神经作用下,迅速而短暂的过程;
• 当然,对于环境的情感评价还有着个人差异,因此在可能的 情况和必要的时候,环境应赋予个人适当的控制感。
二、环境应激
1、应激与应激反应?
• 令人不愉快的刺激所引起的紧张反应称为应激;
– 应激是个体对某些环境作出的反应; – 是主体应付环境挑战时出现的不平衡。
• 当主体感到面临挑战而应对能力不足时,就会产生 应激反应: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CH4 Theorie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第五章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本章主要内容
一、唤醒理论
二、环境应激
三、环境负荷理论
四、适应水平理论
五、行为约束理论
六、行为场所理论
–塞利最早提出,一般称为系统应激
• 最优唤醒水平:任务绩效与唤醒水平之间呈倒U形关系 ,最 适宜的唤醒水平称之为最优唤醒水平。 • 最优唤醒水平能让人产生最好的感觉评价,而这需要最适宜
的环境刺激。
3、环境刺激与情感评价
– 启示:
• 在进行不同环境场所设计时,设计者就需要考虑最优唤醒水 平和最恰当的环境刺激对照特性:
• 只有那些既能唤起注意又令人感兴趣的刺激才能吸引人去探 索; • 环境中的不定性与人的唤醒水平呈直线关系; • 人的情感评价与环境的不定性呈倒 U形关系—— 具有中等强 –塞利最早提出,一般称为系统应激 度不定性的环境是维持兴趣、诱发探索动机的最佳环境。 • 伯莱恩的对照刺激特性(与探索和偏爱有关的环境特性):
– 抗拒(适应)阶段:副交感神经作用,主体对刺激重新评 价,并准备面对任何可能的危险; – 衰竭阶段:主体应激反应消耗大量体能,超过其承受能力 就会导致体能衰减。
• 这三个阶段总称为一般适应症候群 ,简称GAS。
(2)心理反应
• 只有把某一刺激评价为威胁时才会发生心理反应,包括 警戒反应和抗拒反应:
• 形式:由认知与评价决定
共同决定情绪的状态
– 周遭环境的情感性质是个人与环境关系中最重要的部 分,因为他是决定于场所相联系的心境与记忆的重要 因素。
(1)情绪的形式
– 最笼统的体现是:
• 快乐:能够满足欲望的刺激会给人带来快乐,传递快乐的是脑啡肽 • 不快乐或痛苦:欲望未能能以满足,传递欲望的是多巴胺;
–塞利最早提出,一般称为系统应激 • 特殊探索:当个人被特定的刺激所唤醒而引起注意时,企图 对环境中的这种不定性做出解释的探索,相对紧张和集中注 意
• 两种探索行为都是人的需要,并且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往往 是从广泛探索中发现问题,在特殊探索中寻求答案,两者交 替发生。
3、环境刺激与情感评价
– (2)不定性、唤醒与情感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