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行为理论

合集下载

健康相关行为及行为改变理论

健康相关行为及行为改变理论

三、人类行为概述
吸烟行为:
(1)多数吸烟者的吸烟行为起始于少年,形成 于青年阶段;
(2)从少年到成年早期阶段岁年龄的增长吸烟 率升高;
(3)1996年与1984年相比,40以下男性的吸烟 率增加,40岁以上男性吸烟率下降;女性吸 烟率增加。
三 、人类行为概述
6.行为形成和改变的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 (3)学习因素
糖尿病
表现: 空腹血糖>=6.1mmol/L 可疑糖尿病 “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消瘦
危险因素: 肥胖、缺乏运动 高脂、高糖饮食
溃疡
表现:有规律上腹痛,和进食有关、 有一定季节性、有返酸等症状。
危险因素: 不良饮食习惯:暴饮暴食、烫食 吸烟 酗酒 精神紧张、情绪压抑
健康的基石
• 健康的四大基石
三、人类行为概述
3、人类行为的特点 (1)适应性
- 反射: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 自我控制:追求奖励性行为后果。 - 调适:与其他个体、群体的相互配合与适应。 - 顺应:改变自己以适应客观环境。 - 应对:决定是否做、如何做以实现自身需要。 - 应激:肌体非特异性反应,激发潜能。
三、人类行为概述
行为
健康行为必须满足: 五条中两个或两个以上,且第一条是必备的
①行为表现必须有益于自身、他人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即行 为必须具备有利性。
②行为表现必须规律有衡,如定期定量运动,即行为必须具 有规律性;
③行为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又能根据环境调整自身行为,如 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环境条件选择运动项目,即行为必须具 有与环境的和谐性;
二、健康相关行为
健 康 相 关 行 为 (Health-related Behavior):指个体或团体的与健康 和疾病有关的行为,分为促进健康 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两类。

《健康教育学》第三章 健康行为

《健康教育学》第三章 健康行为

一、行为概述
4.影响行为形成的因素: (1)倾向因素:产生某种行为的动机或愿望 (2)促成因素:实现或达到某种行为所需的技术或资源 (3)强化因素:行为是否得到积极/消极的反馈和社会反响
倾向因素 促成因素
个体或组织 行为
强化因素
环境 (生活条件)
健康
二、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指人们为了增强 体质、维持与促进身心健康 和避免疾病而从事的各种活
对行为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意图:决定个体是否参与促进健康行为和体力活动的关键 态度:个体对实施促进健康行为和体力活动的积极或消极评价及其赋予本身的价值 主观准则:个体实施或不实施一项特殊行动时主管所能感受到的社会压力
计划行为理论—是合理行为理论的拓展,加入了新的概念 主观行为控制:个体主观认为的实施某项行动的难易程度;是由“完全不可控”到“完全可控”的变
劳 动 力 的 丢 失
做 出 的 药 物 反 应 ;
侵 袭 ; 人 体 对 烟
害 物 质 对 人 体 的
吸 烟 : 香 烟 中 有
化 学 物 质 的 行 为
止 拥 有 和 使 用 的
况 、 为 法 律 所 禁
影 响 人 的 精 神 状
途 径 , 使 用 能 够
吸 毒 : 通 过 各 种

个 方 面 的 原 因
二、健康行为
(4)阶段变化模型一认为促进健 康行为和体力活动的变化经历了5个 阶段;即前预期阶段、预期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 4个因素: ①变化阶段(stages of change )②均衡决策(desisional balance) :对行为改变的有点和缺点的权衡过 程,有益处及其弊端两个下位因素组成; ③变化过程(process of change) :随着行动的变化而产生的行为的、认 知的和情绪的反应,由各包含5个下位因素的认知过程和行为过程组 成; ④自我效能(sel-effcacy) : 使用的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特殊任务的信心 的评价

健康相关行为(HealthRelatedBehavior)

健康相关行为(HealthRelatedBehavior)
益善 注重机制建设和可持续性 运用社会营销理念实施干预
The End
谢谢!
• 增加知识、掌握技能
五星 交流策略
3. 大众传播——媒体 • 广播、电视、报刊、 互联网、手机 • 引发关注、普及知识 、倡导社会舆论与文化
5. 服务宣传 • 宣传栏、就诊卡、面对面 • 服务流程、优惠政策、便捷 • 了解服务、促进应用
干预策略与活动的选择原则
以项目目的为导向,注重行为改变要素 从目标人群的需求与社会、心理特点出发 兼顾活动参与程度、覆盖面与实效 在资源一定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活动,并非多多
政策
卫生服务
慢病示范区项目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控烟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CDC
哪些因素有利
医院
于行为形成
哪些因素不利
于行为形成
环境与资源
风俗习惯
健康步道、健身设施 低钠盐供应 建设无烟场所
重视健康 生活习惯
不打算改变
打算改变
前进
复原
为改变做准备
行为改变
保持新行为
行为改变阶段理论
(1)前预期:不打算改变阶段,在未来6个月不 打算改变,或有意坚持不改;
(2)预期:打算改变阶段,打算在未来6个月改 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
(3)准备:改变准备阶段,为行为改变做必要准 备,未来1个月会改变行为;
(4)行动:行为改变阶段,在过去6个月中,目 标行为已有所改变;
(5)保持: 行为维持阶段,持续新行为6个月以 上。
社会营销理论(Social Marketing)
4C 消费者(Customer) 成本(Cost) 方便(Convenience) 渠道(Communication)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第三章健康相关行为理论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第三章健康相关行为理论

Fishbein
• TPB—1985年由Ajzen提出
– 个体对控制行为实现的能力的信念 是行为实现的重要因素。
Ajzen
理论概念
1.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
实施某种行为的有明确指向的打算
2.态度(Attitude):
行为的倾向性。即对行为的总体评价,包括对行为信念和行为结果 的评价
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 行为理论(TRA&TPB)
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RA&TPB
理论背景
• TRA—1967年由Fishbein提出
– 人们的大部分行为表现实在自己的意 志控制之下,而且合乎理性。 – 人们的某一行为意向是某一行为是否 发生的直接决定因素。
健康信念模型的关键结构
对疾病易感性的感知 对疾病威胁的感知 对疾病严重性的感知 自我效能
(对采纳健康行为的能力 和信心的评价)
对行为益处的感知 对行为结果的期望 对行为障碍的感知 行为线索
理论概念
• 知觉到疾病的易感性(Perceived Susceptibility) – 人们对于自己患某种疾病可能性的主观判断,及形成的主观信念,包 括个人对医生的诊断的接受程度,对疾病发生、复发可能性的判断等。 • 知觉到疾病的严重性(Perceived Severity) – 人们对于某种疾病严重性的判断,包括两方面的反应,一种是对临床 后果的反应,另一种是对疾病产生的社会后果的反应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第三章 健康相关行为理论
第一节 应用于个体水平的理论
知信行模式(KAP/KABP) (Knowledge, attitude, belief, practice, KABP/KAP)

健康教育行为改变理论

健康教育行为改变理论

理论概念
• 一级评价:评价紧张事件的严重性,及其是否可 以给自己带来影响。 • 二级评估:对紧张事件的可控性及个人评价能力
的评价
健康教育手段: – 压力日记 –头脑风暴 –小组讨论
理论概念
• 应对策略:基于评估结果所采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① 问题管理:通过个人能力改变环境事件,来解决紧张事件 –解决问题的技能 –寻求建议 –时间管理 –设定目标 ② 通过改变对环境事件的思维方式和感受解决紧张事件 –体育锻炼 –放松 –参加支持组织
1.创新形成(Innovation Development ): 新事物从产生
、发展到成型的全部活动和过程
2.传播(Dissemination):将新事物从发源地向使用者积
极传送的活动,包括确定没标人群和传播渠道
3.采用(Adoption):目标人群对创新的接受
4.实施(Implementation):即创新开始扩散,开始被接受
• 授权(Empowerment):指通过有意思的社会行动, 使个人、组织和社区在一定条件下更多地掌握自 己的命运,改变不公平和不公正,在更大程度上 控制行为与环境,改善生活质量。 • 忧患意识(Critical consciousness):指社区成员共同 认识到社区的问题及其后果,希望改变现状并准 备行动
相关概念
• 社区能力(Community capacity):社区能力是指在某 一特定社区中,能促使社区解决集体问题和改善 或保持社区健康和幸福的人力资本、组织资源和 社会资本的相互作用
社区能力建设的原则: 1. 尊重社区的价值观念、知识、 文化和决策; 2. 社区工作除了技术人员外,社 区领导的投人对全过程来说是 最根本的; 3. 而确定社区问题和需求则是社 评价标志社区能力提高的指标: ①范围,谁参加了或谁没有参加

3_健康相关行为理论.ppt

3_健康相关行为理论.ppt
要引起对象的注意
对象要将观察的行为保持在记忆中
对象需要具有语言和动作能力 对象要有适当的动机
在实施正确的行为后加以强化
强化
根据给予强化的主体分类,分为三种类型: a.直接强化 (作为操作条件) b.共鸣性强化(作为一种观察学习) c.自我强化(作为自我控制) 社会认知理论进一步把三种强化形式整合: a.外部强化:通过他人的反应或其他环境因素来 实现 b.内部强化:来自于个人的经验或自身的价值观。
1)利用促进信念建立的方法,如增加信息的权威性、增强传播效能、 或是利用“恐惧”因素。适时、适当的利用这些因素,有助于态度 的转化。 2)利用信息接受者身边的实例,强化对行为已改变者所获效益的宣传, 特别有助于那些半信半疑、信心不足者的态度转变。 3)针对那些“明知故犯、知而不行”者的具体原因,有针对性地强化 行为干预措施。 4)对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则可依法采取强制手段促其态度的转化。
过程。
此过程包括五个阶段。
行为转变分成五个阶段:
1.无改变打算阶段 2.打算转变阶段 3.改变准备阶段 4.改变行为阶段 5.行为维持阶段
无改变打算阶段
这一阶段的人,没有在未来六个月中改变自己行为的考虑 或意欲坚持不改。
特点:不喜欢阅读、考虑或谈论有关这些高危行为的题 目,甚至还有另外一套理论来抵制,也不打算参加健康促

内部回报:实施有害健康行为所带来的主观的愉快感 受,如吸烟所致愉悦感 外部回报:实施有害健康行为所带来的某种客观“好处 ”,如吸烟所致交往便利

行为改变阶段模式
(stages of change model, SCM)
将变化解释为一个连续的、动态的、有五个
阶段逐渐推进的过程。 该模式注重个体的内在因素,认为人们修正 负向行为或采取正向行为,实质上是一个决策

健康教育学课件-健康相关行为理论

健康教育学课件-健康相关行为理论
用社會心理學方法解釋健康相關行為的重要理論模 式。它以心理學為基礎,由刺激理論和認知理論綜合而 成,在1950年美國公共衛生部的“公眾肺結核預防計畫” 中最早得到應用和發展。
健康信念模式認為人們要接受建議而採取某種有益健康的 行為或放棄某種危害健康的行為,需要具有以下幾方面的 認知:
知覺到危害性 perceived severity 知覺到易感性 perceived susceptibility 知覺到益處 perceived benefits 知覺到障礙 perceived barriers 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
打算改變階段
該階段的人打算在未來六個月內採取行動,改變疾病危險 行為。 該階段已經意識到自身的行為問題,也已經意識到行為改 變後的好處,但同時也意識到一些困難與阻礙。
改變準備階段
進入“準備”階段的人,會在30天內改變行為。 這種人在過去一年已有所行動,例如參加一些有關課程或 購買需要的資料等。
改變行為階段
4)對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則可依法採取強制手段促其態度的轉化。
(二)知信行模式的局限性
假定:
傳播健康資訊給對象,可以改變其信念和態度,從而 改變其行為
局限性:
缺少對對象需要、行為條件和行為場景的考慮 實際工作中難以指導對對象行為及其影響因素進行深
入分析
健康信念模式(the health belief model, HBM)
此階段,在過去六個月中目標行為已經有所改變,行動 往往會被視作行為改變,但在行為階段變化模式中,不是 所有的行動都可以看成行為改變(必須符合科學家或專家 的判斷,已達到足以降低疾病風險的程度)。
行為維持階段
此階段的人已經維持新行為狀態長達六個月以上, 已達到了預期目的。

健康教育学——健康行为相关理论

健康教育学——健康行为相关理论

社会环境 人际
个体自身
应用于个体水平的理论模式 应用于人际水平的理论模式 应用于群体和社区水平的理论模式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an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RA & TPB)
01
第一节:理性行动与计划行为理论
发展的背景
02
9、感知控制:类似于自我效能。对自身能否应对 面临问题或情境的能力的判断和评价。
(一)基本概念
10、行为意向:行为主体执行某项行为的可能性。
11、行为:指个体在特定时间与环境内对特定目 标作出的外显的可观测的反应。
包括:对象(target) 、行动(action) 情境(context) 、 时间(time)
日常健康行为
合理利用 卫生服务行为
预警行为
促进健康的行为
避免环境 危害行为
戒除不良嗜好行为
不良生活方式违规行为Fra bibliotek(吸毒、 性乱)
危害健康的行为
致病性 行为模式
不良疾病行为
吸烟 静坐少动 生病喝“符水”
不吸烟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积极就医
2、从健康行为生态学模型来看,影响人类行为与发 展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成本(costs)与效益(benefits) 我改变行为后会获得什么? 我改变行为后会有什么结果?
人们更可能选择低成本获得最大收益的行为。
(一)价值期望论与个体认识中“价值期望”观念
案例1:小组讨论 减肥的益处 ? 减肥的成本?
(一)价值期望论与个体认识中“价值期望”观念
(二)理性行动与计划行为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一)基本概念-主观规范
4、规范信念:对行为主体有重要影响的个人或 团体的行为期待。 5、遵从动机:个体是否愿意遵从规范信念的意愿

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 作业

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 作业
行动的转化。
二、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HAPA的主要思想
1.动机阶段:主要是形成意图, 即决定采取某些有利于 健康的预防措施或者改变某些危害健康的行为。自 我效能感和结果预期被视为意图的主要预测因子。 二者之间可能存在时间先后顺序和因果关系。 2.意志阶段:良好的意图不一定会转化为行动。意图 与行动之间存在较大的变异。动机阶段描述人们选择 做什么, 意志或行动阶段则描述人们是如何努力的以 及坚持了多长时间。若要形成某种健康行为倾向, 意 图必须被转化为如何执行目标行动的详细指导。
能够更有效地预测行为的可能性和速度。还有一种不同且重要的计划方式, 那就是对障碍以及克 服障碍的可替代行为的预期, 即应对计划(coping planning)。人们会想象那些可能会阻碍行为执行
的情节, 形成一个或多个计划来应对挑战性情境。例如, “我计划明早去跑步, 如果下雨我就去游
泳”。 5.菜单式干预:把健康行为变化的连续过程划分为动机和意志两个阶段, 有助于对个体的健康行为
洪, 2009)中也简略提到了HAPA模型, 并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初步的实证研究(曹佃省, 谢光荣, 2011)。
研究者还进行了其他一些健康行为理论模型的介绍和述评(例如, 程翠萍, 张永红, 2011; 林丹华, 方晓义,
李晓铭, 2005; 段文婷, 江光荣, 2008), 并尝试将 HAPA模型与 TPB 进行整合(沈梦英, 毛志雄, 张一民, 2010)。今 后的研究者可以结合当前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在健康行为的多个领域进一步开展 HAPA模型的理论、应用和
健康行动取向过程理论
一、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的提出背景
健康行动过程取向(HAPA)模型的提出源于健康行为社会认知模型的发展和 Bandura 社会

健康行为的概念和分类

健康行为的概念和分类

健康行为的概念和分类健康行为是指个体或群体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够促进身心健康和预防疾病的行为模式。

它涵盖了个人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以及应对各种健康挑战时的决策与行动,目的是维护生理、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健康状态。

根据不同的理论框架和应用背景,健康行为可以被分类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别:1. 促进健康行为(Pro-health Behaviors):1)日常健康行为:包括合理膳食、均衡营养、规律作息、适量锻炼、充足休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2)预防性保健行为:如定期体检、接种疫苗、及时就医、遵医嘱用药、进行疾病筛查、自我监测健康状况等。

3)心理健康行为:如积极应对压力、培养良好情绪管理能力、保持乐观心态、参与心理咨询及支持活动等。

4)环境适应行为:主动避开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例如远离污染源、改善居住条件、减少接触职业危害等。

2. 预警行为(Preventive Behaviors):1)安全防护行为:包括遵守交通规则、使用安全设备(如佩戴安全带、头盔)、掌握急救技能、防范家庭与工作场所意外伤害等。

2)危机应对行为:在面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其他危险情况时采取恰当措施以避免伤害或减轻损害。

3. 戒除不良嗜好(Abstinence or Risk Reduction Behaviors):戒烟、限酒、拒绝毒品、控制药物滥用、限制不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等,消除对健康的潜在威胁。

4. 健康教育与传播行为(Health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Behaviors):主动获取并传播健康知识,提升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积极参与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帮助他人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这些分类并不严格独立,而是相互关联和交叉影响,在实际研究和实践中可能会根据具体目标和人群特点进行灵活组合和细化。

学前儿童健康行为养成之理论

学前儿童健康行为养成之理论

• 问题:这个例子是健康行为吗?我们组主要有两个观点:
• ①不是健康行为,因为明明知道症状,却忽视它,不重视它, 如果是这样,那这个例子与本段所讲的“科索和卡布认为的健 康行为是与增进健康有关的一种积极状态”相矛盾。
• ②是健康行为。是指虽然忽视病情但却仍去治疗,如“一个人 患了癌症,她忽视病情,但却积极治疗。”或是“一个人患了 小感冒,但是他觉得扛一扛就过去了,忽视这个病情,过两天 就好了。”
现代心理学对“behavior”的解释
精神分析理论——行为内因说;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外因说; 人本主义理论——内在及外在因素。 我们认为,人类的绝大多数行为是人 类为使环境适应自身需要而采取的主 动行动。
关于健康行为
“health-related behavior”
(“健康行为”与增进健康有关?)
“层递假说”之核心思想
• 提示:1.行为的倾向性,不一定等于行为动机;

2.行为意向的基础不一定是健康认知的形
成,健康认知可以但不一定推动行为的
发生。
2. “计划性行为理论”之启示
诱发个体的行为意图,使之产生 有关健康行为的正确观念。 考虑使个体介意或重视的他人和 团体对健康行为的看法。 个体对采取健康行为的结果的评 价。
“health practice”
( “健康行为”主体应有一种积极 状态?)
我们认为:
健康行为是个体为增强体质、 预防疾病、维持和促进自身或 他人身心健康而采取的各种行 为或行为取向。
科索和卡布将个体的健康行为分成三大类 (health related behavior)
预防性健康行为(preventive health behavior) 即防患于未然的行为,如健康检查、预防接种、运 动、合理营养、系安全带、戒烟等;

健康行为理论对高中生糖摄入的干预分析

健康行为理论对高中生糖摄入的干预分析

健康行为理论对高中生糖摄入的干预分析引言高中生是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的健康行为对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而糖的摄入情况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发育状况。

目前我国高中生的糖摄入量普遍超标,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

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对高中生的糖摄入量进行有效管理,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健康行为理论的概念健康行为理论是指人们在维护和促进健康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

健康行为理论认为人们的健康行为是受到认知、情感、社会和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的。

按照健康行为理论,人们在做出健康决策时会考虑到自我效能、态度、主观标准、知识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他们是否会采取健康行为。

二、对高中生糖摄入的干预分析1. 了解高中生的糖摄入情况要进行针对高中生糖摄入情况的调查,了解他们每天的糖摄入量和来源,包括饮料、零食、主食等方面。

通过调查可以了解高中生糖摄入的实际情况,为后续的干预措施提供数据支持和方向指引。

2. 提高高中生对健康危害的认知在健康行为理论中,认知因素是影响健康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进行糖摄入干预时,应该重点提高高中生对糖摄入过量的健康危害的认知。

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健康知识普及等方式,让高中生了解过量糖摄入会对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例如导致肥胖、糖尿病、牙齿蛀牙等问题。

3. 增强高中生的自我效能感健康行为理论中,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采取行动来维护健康的信念。

对于高中生来说,要降低他们的糖摄入量,需要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可以通过教育引导、榜样示范、实际操作等方式,增强高中生对于控制糖摄入的信心和决心。

4. 建立健康的行为标准在健康行为理论中,主观标准是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之一。

要降低高中生的糖摄入量,还需要建立健康的行为标准。

可以通过学校食堂提供健康饮食、禁止在校园内售卖高糖食品等方式,引导和规范高中生的饮食行为,从而降低他们的糖摄入量。

5. 提供社会支持和环境支持在健康行为理论中,社会和环境支持是影响健康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于人际水平的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 紧张和应对互动模式
社会网络与社会支持
应用于社区和群体水平的理论
创新扩散理论 社会组织和社区建设模式
11
Part 1 Part 2 知信行模式(KAP/KABP)
知:知识和学习——基础 信:正确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动力 行:行动——目标
健康 信息
健康 行为
12
知识
信念 态度
Part 1 Part 2

信息暴露
察觉信息
引起兴趣
感兴趣
理解信息

相信信息
思考信息
记忆信息

决心行动
尝试行动
开始行动
坚持行动
确认行动
13
Part 1
Part 2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Information- Motivation- Behavioral Skills Mode,IMB )
危害健康的 行为
8
致病性行为模式
导致特异性疾病发生的行为模式, 国内外研究较多的是A型行为模式和 C型行为模式。
违规行为
指违反法律法规、道德规 范并危害健康的行为,如 药物滥用、性乱等。
Part 1 Part 2
健康行为形成与发展过程
人们听说某种行为
人们知道采纳该行为的益处
人们认为该行为值得采纳
人们决定采取行动
在此阶段的人, 在过去的6个月中 目标行为已经有 所改变
转变
行为
行为
维持
阶段
阶段
处于此阶段的人已 经维持新行为状态 长达6个月以上, 已达到预期目的
18
Part 1 Part 2
复原
前进 不打算戒烟
打算戒烟 准备戒烟 戒烟 维持不吸烟
19
Part 1 Part 2 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 of Innovation, DI)
健康行为理论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P1.基本概念 P2.健康相关 行为理论
基本概念
Part
1
Part 1 Part 2 行为
S——O——R
内外环境 的刺激
有机体 行为反应
4
Part 1 Part 2 人类行为
人类行为具有认知、思维
能力并有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 的人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所做出 的能动的反应。
日常健康行为
指日常生活中有益于健康的基本行为。
避开环境危害行为
指避免暴露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有害健康的 危险因素,如离开污染的环境、不接触疫水等。
戒除不良嗜好
指戒烟、戒酒、戒除药物滥用等。
预警行为 合理利用卫生服务
指对可能发生的危害健康的事件的预防性行为并在 事故发生后正确处置的行为,如驾车使用安全带等。
信息因素
动机因素
行为技巧因素
IMB
14
Part 1
Part 2
健康信念模式(the Health Belief Model, HBM)
知觉到严重性:指个体对罹患某疾病、暴露于某种健康危险因素或对已患疾病不
进行治疗的严重性的看法。一是对疾病的生物学后果的判断,二是对疾病引起的社会 后果的判断。
知觉到易感性:指个体对自己罹患某疾病或陷入某种疾病状态的可能性的判断。
需求/需要 动机 行为意向



信息
认知及其他心理过程和特征
态度


人际环境:家庭、邻里、同学、同事、朋友等

物理环境:居所、学校、工作场所、购物设施、娱乐设施等
文化环境:法规、政策、制度、风俗、道德、宗教、舆论、教育、经济、 信息提供、医疗保健制度等
物理环境:地理、自然资源、人口等
6Part 1 Par来自 2 促进健康的行为后来多数 早期多数 早期采纳者
引导期
增长期
成熟期
下降点 滞后者
衰退期
时间
创新扩散S型曲线
21
Part 1 Part 2
人的行为可以分为外显与内隐行 为。
▪ 行为主体 ▪ 行为客体 ▪行为环境 ▪行为手段 ▪行为结果
人 人的行为所指向的目标
主体与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
主体作用于客体时所应用的工具和使用的方法等
行为对行为客体所致影响
5
Part 1 Part 2 行为影响因素
宏观环境 微观环境 个体内部
遗传;形态;生理功能
——知觉到威胁
知觉到益处:指人们对于实施或放弃某种行为后,能否有效降低患病的危险性或
减轻疾病后果的判断,包括减缓病痛,减少疾病产生的社会影响等。
15
Part 1 Part 2 知觉到障碍:指人们对采取该行动的困难的认识。如有些预防行为花费太大
、可能带来痛苦、与日常生活的时间安排有冲突、不方便等。
自我效能:指对自己实施和放弃某行为的能力的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
为能力有正确的评价和判断,相信自己一定能通过努力成功地采取一个导致期望 结果的行动。
16
Part 1 Part 2
觉察到问题
+
觉察到问题的严重性
觉察到行动的好处
-
觉察到行动的障碍
打算行动 行动的可能性 行为改变
行为的引发物 教育,出现疾病的一些症状
媒介提供的效应
自我效能 有自信进行这种行为
年龄、性别、人种、个性特征、社会经济地位、知识
教会人们采纳行为的技术
医生、亲友给予支持与肯定
采纳健康行为
本人体会到采纳行为的益处 行为得以坚持和巩固
9
提供环境和服务支持 提供政策、制度支持
适应当地的社会文化习俗
健康相关行为理论
Part
2
Part 1 Part 2 健康相关行为理论分类
应用于个体水平的理论
知信行模式 行为改变阶段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 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
17
Part 1
Part 2 行为改变阶段模式(Stages of Change Model, SCM)
处于该阶段的人,没有 在未来6个月中改变自 己行为的考虑,或有意 坚持不改
无转变打 算阶段
打算 转变 阶段
处于该阶段的人 打算在未来(6 个月内)采取行 动,改变疾病危
险行为
转变 准备 阶段
进入“准备阶段” 的人将于未来1个 月内改变行为
创新扩散是指一种新的思
想、事物、技术与方法在一定的 时间内经过一定的渠道在某个社 会系统中的传播。
Rogers提出了在一个社会系统人 们采纳创新事物需要五个步骤: 其一是了解阶段。其二是兴趣阶 段。其三是评估阶段。其四是试 验阶段。其五是采纳阶段。
20
Part 1 Part 2
扩散率
饱和点
起步点 领头人
指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卫生保健服务,以实现三级 预防,维护自身健康的行为,包括定期体检、预防接 种等。
7
Part 1 Part 2
危害健康的行为
不良生活方式
持续的定势化的行为称为习惯。 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中的行为 习惯及其特征称为生活方式。
不良疾病行为
指在个体从感知到自身患病到疾病 康复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利健康 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