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第9课《家》的序和跋《文化苦旅》新版序言阅读(新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9课《家》的序和跋《家》的故事梗概及其作者素材 语文版
《家》的故事梗概及其作者风刮得很紧,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
已经到了傍晚,路旁的灯火还没有燃起来。
在成都一条僻静的街上有两个走得很吃力的行人——那是高府大房的二少爷高觉民和三少爷高觉慧。
他们刚从学校排完戏回家。
他俩边走边兴高采烈地谈论着排演的情况。
在一所门墙上挂着“国恩家庆,人寿年丰”的大公馆面前,他们停了下来,把皮鞋在石梯上擦了擦,抖了抖身上的雪水,便提了伞大步走了进去。
琴早已在此等候多时。
她听二表哥觉民说“外专”暑假要招收女生,十分高兴。
但一想到进男学堂将要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心情不免沉重起来。
觉民兄弟竭力安慰和鼓励她。
望着琴开朗活泼的美丽面庞,觉慧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心上人——鸣凤,一个自幼被卖到高公馆,聪明温顺、毫不抱怨、毫不诉苦的婢女。
同时,也想到了这个家的无数罪恶。
觉新是觉民兄弟的大哥。
他相貌清秀,自小聪慧,在家里受着双亲的钟爱,在私塾里得到先生的赞扬,中学毕业时成绩名列第一。
他曾打算中学毕业后到有名的大学深造,还想去德国留学。
但他性格懦弱,不敢反抗。
为了爷爷早日抱重孙,中学一毕业,父亲马上叫他成了家,并要他帮助料理家务。
本来他深深地爱着钱家的梅表妹,但不得不屈从于父命,与一个父亲用拈阄的方法决定下来的自己不认识的少女瑞珏结婚。
他的前途因此而被断送,他美丽的幻想也因此而破灭。
不久梅出嫁了,觉新也深深地沉溺于端庄美丽的妻子瑞珏的温存与抚爱之中。
父亲亡故后,觉新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挑起了管理大家庭的重担。
家族内部的矛盾向他射来的无数无形的暗箭,使他看清了这个绅士家庭在爱与平和的面纱下隐藏着的仇恨和斗争。
过了两年,五四运动发生了。
他贪婪地读着《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上的文章。
他从刘半农那里学到了“作揖主义”,从托尔斯泰那里学到了“不抵抗主义”,这样的“主义”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无冲突地结合了起来。
于是,他变成了两重性格的人:他既痛恨旧势力,又在旧势力面前唯唯诺诺;既真诚地关心弟妹的幸福,又时时提防着他们的言行出轨。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9课《家》的序和跋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
入她的怀里。
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
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啊!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地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
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阴,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
秋风起了,他的叶子,由浓绿到绯红,秋阳下他又有一番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
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
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
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
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家》的序和跋教案 语文版
《家》的序和跋《家》从1931年发表以来深受读者欢迎,仅新中国成立前就先后印刷过30多版,发行数十万册.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一地就印刷了十余次。
它曾被改编拍摄成电影,还被改编为话剧、越剧、舞剧上演。
它以其反封建的深刻性而永葆青春.它的艺术成就我们可从《家》的序和跋中窥见一斑。
了解《家》的故事梗概;了解序和跋的文体特点,会它们的导读作用。
(重点)理解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结合“跋”的内容,体会作者创作《家》的意图.(难点)认识封建社会对人压制、摧残的反动本质,学习作者积极追求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当你读一本书的时候,是否认真地读过它前面的序或后面的跋?序和跋是一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就会学习巴金老先生的《家》的序和跋.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生字注音2生词注解扉页:书刊封面之内印着书名、著者、出版者等项内容的一页.寒暑:冬天和夏天,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
信仰: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
说教:比喻生硬地、机械地空谈理论。
掩饰:设法掩盖(真实的情况)。
累赘:(事物)多余、麻烦;(文字)不简洁。
宽容: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
吐露:说出(实情或真心话)。
3作者名片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fú)甘,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
现代作家。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等职。
1927〜1928年旅居巴黎期间开始文学创作,一生写了大量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寒夜》等。
4背景追溯本文选自《家》.《家》的“序"写于1931年4月,是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它反映了作者青年时期的思想.“跋”写于1953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要重印《家》,找到巴金,此时巴金思想又有变化,作此跋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5题目解说",也叫序言,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一部书的前边,可以由作者自己写,也可以由别人写,常常用来说明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过程,介绍书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
2017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家》的序和跋课件语文版
知识·链接 觉慧爱上了善良纯洁的丫头鸣凤,高老太爷却把17 岁的鸣风送与60岁的豪绅冯乐山做小妾,致使鸣凤 投湖自杀,从此,觉慧更加仇恨这个家庭,萌发离 家出走做家庭“叛徒”的思想。高家第二代克安、 克定私蓄娼妓,变卖家产,赌博闲荡,致使高公馆 坐吃山空,露出分崩离析的征兆。高太爷在绝望中 死去。服丧期问,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把 瑞珏赶到城外一座破房里生产,结果云儿出生,瑞 珏葬送生命。一系列残酷的打击使觉新对自己“不 抵抗主义”的孱弱态度有所觉悟,更使觉慧鼓足勇 气,愤而出走。高家在沉没,新一代在崛起。
新课·讲解
5、“跋” 的中心句是哪句?
中心句:
“像这样的作品当然有许多缺点。” 作者22年后,再为作品写“跋”,经过“冷静思考” 认识到了自己作品中存在的不足,这是作者思想提高 的表现。
新课·讲解
6、作者在《家》的“跋”里说:“我不是为了
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 从文中找出最能够诠释这句话的语句,并结合 “《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任务了”这句话,说说 作者创作《家》的意图。 最能诠释这句话的句子: 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 《家》的创作意图: 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的。作者写“跋” 正是新中国成立第5个年头,所以“《家》已 经经历了它的历史的任务了。”
整体·感知
生活不是悲剧,是一场搏斗
序《 和家 跋》 的
生活象激流动荡,要征服 用文学展现生活,与黑暗搏斗 为了控诉垂死的制度而写 太重视个人爱憎没有指明道路 美丽的青春是鼓舞“我”的源泉
做生活激流中 搏斗的勇士
冷静的思考 思想的提高
新课·讲解
1、课文中列出几个文学家,他们对生活有怎样 不同的看法? 托尔斯泰: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罗曼罗兰:为的是来征服它; 鲁迅: 是一条道路。 2、作者认为“生活并不是悲剧。它是一场‘搏 斗’。理由是什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家》的序和跋教案(1)(新版)语文版
《家》的序和跋Ⅰ.课外古诗背诵【原文】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①。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造绿窗纱。
【注释】①阑干:纵横的样子,夜深之象。
南斗:二十八宿之一,在北斗之南,有六星。
【赏析】这首诗抒写对大自然物候变化的感受,清新而有情致。
在月色明亮的深夜,天上的北斗七星纵横,南斗六星闪烁。
今天晚上,偏偏感觉到春气渐暖,外边的虫声透过绿窗纱传进了屋中。
诗人对自然界物候变化的感受细致入微,构思新颖别致,描写清丽细腻。
Ⅱ.课前准备一、生字识记扉(fēi):门扇:如:柴扉。
诅(zǔ):1.诅咒。
本文取此义。
2.盟誓;发誓。
删(shān):去掉(文辞中的某些字句)。
赘(zhuì):1.多余的;无用的。
如:累赘。
2.男女到女家结婚并成为女家的成员。
如:招赘。
二、词语识记激流:湍急的水流。
魔爪:比喻凶恶的势力。
诅咒:原指祈祷鬼神降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序跋:序文和跋文。
序文:一般指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
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书的内容。
跋:一般写在书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内容大多属于评介、鉴定、考释之类。
三、预习效果反馈1.《家》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2.《〈家〉的序和跋》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3.“有人说过,路本没有,因为走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条路。
又有人说路是有的,正因为有了路才有许多人走。
谁是谁非,我不想判断。
我还年轻,我还要活下去,我还要征服生活。
”从这句话中,你悟到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思想?4.“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这句话告诉了你什么信息?Ⅲ.课堂跟讲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1.我有了生命以来,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仅仅经历了二十几个寒暑,但是这短短的时期也并不是白白度过的。
这其间我也曾看见了不少的东西,知道了不少的事情。
我的周围是无边的,但是我并不,并不。
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中间。
初中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文化苦旅》新版序言
《文化苦旅》新版序言让我先抄录一则笔记:某家一子,出门旅世,因步履开阔、人气健旺而遭来多方嫉恨,不时有秽言凶讯传回门庭。
家人塞耳有声,闭目有魇,久而久之,以为浪子早已殒灭旷野,只得横心割舍,弃绝记忆,任何言谈,皆不提及。
岂料二十年后某日黄昏,屋外步履纷沓,笑语欢腾。
家人窥之门缝,只见浪子器宇轩昂,从者如堵,浩荡肃穆,恭立门外。
家人急忙开门相拥,拭泪而问,方知其于漫漫岁月间,浪迹宇内,周济天下,一路伤痕斑斑,而身心犹健。
家人遂烧水为沐,煮米为食,裁布为衣,整榻为憩……对我来说,《文化苦旅》就是这个外出的浪子。
它“出门旅世”的时间更长,带给我的麻烦难以计数。
所有麻烦,都来自于它的极度畅销。
它不小心成了当时罕见的一个文化热点,而它又不具备任何权力背景,因而立即转化成媒体的攻击焦点。
当时国内的多数媒体,还不清楚诬陷和诽谤是刑事犯罪,因此都围绕着它,连年倾泄,恶语滔滔。
其实在公共场合出现的它,多数不是真身。
因为已有统计,此书盗版的数量至少是正版的十八倍。
也就是说,十八个假身之中才可能混进一个真身。
但是即便这样也不放过,那么多报刊一直在伪造它的种种“错误”,顺便把我也一起伪造,一起做假。
我曾撰文笑问南方一家著名周报的社长:“贵报二十余年锲而不舍地编造我的生平,篇幅如此惊人,今天请你告诉我,哪一句是真的?一句,只要一句。
”这些传媒自恃权势,当然不屑回答。
结果,一年年下来,即便是我的朋友们,也都捧着我的盗版书,信着我的假生平,听着我的假传闻,却又宽容了我。
我自己连解释一句,都觉得不好意思了。
想来想去,都是《文化苦旅》惹的祸。
因此,我一直想切割与它的关系,不管在什么场合,都不会提到它。
它,成了一具无主的稻草人,成了一个废弃的箭靶子,破破烂烂地歪斜在田野间,连乌鸦、田鼠都不愿看它一眼。
国内曾经举办过多次涵盖几十年的散文评选,入选的书籍非常之多,它都不在。
有读者对此有点疑问,我说,当然不会在。
这情景,与笔记中那位浪子之殒,颇有点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苦旅》
让我先抄录一则笔记:
某家一子,出门旅世,因步履开阔、人气健旺而遭来多方嫉恨,不时有秽言凶讯传回门庭。
家人塞耳有声,闭目有魇,久而久之,以为浪子早已殒灭旷野,只得横心割舍,弃绝记忆,任何言谈,皆不提及。
岂料二十年后某日黄昏,屋外步履纷沓,笑语欢腾。
家人窥之门缝,只见浪子器宇轩昂,从者如堵,浩荡肃穆,恭立门外。
家人急忙开门相拥,拭泪而问,方知其于漫漫岁月间,浪迹宇内,周济天下,一路伤痕斑斑,而身心犹健。
家人遂烧水为沐,煮米为食,裁布为衣,整榻为憩……
对我来说,《文化苦旅》就是这个外出的浪子。
它“出门旅世”的时间更长,带给我的麻烦难以计数。
所有麻烦,都来自于它的极度畅销。
它不小心成了当时罕见的一个文化热点,而它又不具备任何权力背景,因而立即转化成媒体的攻击焦点。
当时国内的多数媒体,还不清楚诬陷和诽谤是刑事犯罪,因此都围绕着它,连年倾泄,恶语滔滔。
其实在公共场合出现的它,多数不是真身。
因为已有统计,此书盗版的数量至少是正版的十八倍。
也就是说,十八个假身之中才可能混进一个真身。
但是即便这样也不放过,那么多报刊一直在伪造它的种种“错误”,顺便把我也一起伪造,一起做假。
我曾撰文笑问南方一家著名周报的社长:“贵报二十余年锲而不舍地编造我的生平,篇幅如此惊人,今天请你告诉我,哪一句是真的?一句,只要一句。
”
这些传媒自恃权势,当然不屑回答。
结果,一年年下来,即便是我的朋友们,也都捧着我的盗版书,信着我的假生平,听着我的假传闻,却又宽容了我。
我自己连解释一句,都觉得不好意思了。
想来想去,都是《文化苦旅》惹的祸。
因此,我一直想切割与它的关系,不管在什么场合,都不会提到它。
它,成了一具无主的稻草人,成了一个废弃的箭靶子,破破烂烂地歪斜在田野间,连乌鸦、田鼠都不愿看它一眼。
国内曾经举办过多次涵盖几十年的散文评选,入选的书籍非常之多,它都不在。
有读者对此有点疑问,我说,当然不会在。
这情景,与笔记中那位浪子之殒,颇有点像。
但是,隐隐约约听到,屋外有一些奇怪的声响,似乎与浪子有关。
难道浪子还有什么动静?我不敢开门,只能“窥之门缝”。
这一窥,不无惊讶。
上海读者投票评选三十年来影响最大的一本文学书,是它;
有关部门统计历年来中国家长邮寄给留学子女最多的一本书,是它;
全国文学书籍十年排行榜前列,有它;
全球华文书籍十年排行榜前列,有它;
连读者数量不大的台湾,也在庆祝它发行达几十万册;
连万里之外的学者,也在当地华文报纸上连续反驳大陆文人对它的糟蹋;
……
看来,浪子未死,气场未绝。
就像笔记中那个浪子,“一路伤痕斑斑,而身心犹健。
”
我离开门缝,许久无语。
委屈你了,孩子!
当东方出版中心根据我的要求,把印了二十多年的老版子进行报废处理后送到我的办公室,我就像看到了一位疲惫不堪、浑身黑腻的回家苦儿,不禁有点鼻酸。
错怪你了,孩子!
那么,接下来,“烧水为沐,煮米为食,裁布为衣,整榻为憩”,就是我要张罗的事情了。
毕竟过了二十多年,原来装在口袋里的某些东西已经不合时宜,应该换一点更像样子的装束。
艰苦跋涉间所养成的强健身材,也应该更坦然地展现出来。
于是,我对新版《文化苦旅》作了一些必要的删补,主要是为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让出了篇幅。
新版里的文章,多数已经出现在庞大的《秋雨合集》中,因此本书也可看成是我的散文作品精选。
这种精选本至少已经出版过三十几种了吧?这一本稍有不同,由我自己编选。
由此想起,直到现在,此书的各色盗版本在市面上还汗牛充栋。
我自编一本新版来宣布它们全部非法,挺好玩的。
做这件事,心情不错,因为毕竟,游子回来了,我在帮着打理。
我从头到脚看了几眼,还算满意。
说“器宇轩昂”也无妨,在外面受了那么多苦,还不该听一句好话?
初读《文化苦旅》的朋友们都已经上了年纪,后来的那么多读者,应该是他们的儿子一辈,或孙子一辈。
据说那个老版本曾经成为很多华人家庭三代人共同的灯下话题,那么,这个新版本也许会承担起同样的差事。
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癸巳年故国深秋之夜,余秋雨作此新版小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