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运动实验整理
机械运动知识点及实验总结
机械运动知识点及实验总结一、简介机械运动是指由机械系统内部零部件相对移动形成的运动。
它是机械工程领域中的重要概念,涉及到机械系统的设计、分析、优化等方面。
了解机械运动的知识对于理解机械系统的工作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机械运动的基本知识点,并通过实验总结的方式来加深对机械运动的理解。
我们将从简单的直线运动开始,逐步深入到旋转运动和复杂机械系统的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机械运动的原理和应用。
二、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是指物体沿着直线路径移动的运动。
在机械系统中,直线运动常常通过滑块、导轨等零部件来实现。
为了更好地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原理,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实验:实验一:直线运动实验材料:直线导轨、滑块、测量工具(尺子、标尺等)步骤:1. 将导轨固定在水平台上,确保其平整。
2. 将滑块放置于导轨上,并通过测量工具测量其在导轨上的位移。
3. 施加一定大小的力,使滑块沿导轨上下运动,并观察其位移和速度的变化。
4.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滑块的位移-时间曲线和速度-时间曲线。
实验结果表明,当施加外力后,滑块沿导轨可以实现匀速直线运动。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直线运动的基本特点:位移随时间的变化遵循线性关系,速度恒定不变。
三、旋转运动旋转运动是指物体绕固定轴线旋转的运动。
在机械系统中,旋转运动常常通过齿轮、轴承等零部件来实现。
为了更好地了解旋转运动的基本原理,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实验:实验二:旋转运动实验材料:旋转轴、齿轮、测量工具(螺旋尺、角度计等)步骤:1. 将旋转轴固定在水平平台上,确保其垂直于水平面。
2. 在旋转轴上安装齿轮,并通过测量工具测量其旋转角度。
3. 通过手动扭动旋转轴,观察齿轮的旋转运动,并记录下其旋转角度随时间的变化。
4.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齿轮的角度-时间曲线和角速度-时间曲线。
实验结果表明,施加一定的扭矩后,齿轮可以实现匀速旋转运动。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旋转运动的基本特点:旋转角度随时间的变化遵循线性关系,角速度恒定不变。
机械运动计算整理
3,在一次爆破中,用一根长 1m 的导火线引爆炸药,导火线以 0.5cm/s 的速度燃烧,点火者 点着导火线后以 4m/s 的速度跑开,他能否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地点 600m 的安全地区?(通 过列式计算来说明)(有三种方法,你都想到了么?) 4,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在 10min 内前进 6km,停车 10min 后又以 72km/h 的速度 匀速行驶 20min,求: (1)汽车停车前的平均速度; (2)汽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 5, 2014 年 12 月 28 日无锡地铁二号线正式开通运营,它是贯穿无锡城区东西的一条城市快速 轨道交通线路。该线起于滨湖区梅园站,止于锡山区安镇站,全程运行大约 50 分钟,沿线 共设车站 22 个,部分站点数据如下表,
示数为 15N;当迎面有风吹过时,托盘测力计的示数减小,可以判定飞机受到了一个新的力, 则这个力的方向______.下面是某小组研究该力的大小与风速关系的实验数据:
风速/(m/s)
5
10 15 20 25
30
35
托盘测力计的示数/N 14.5 13.0
7.0 2.5 O
0
(1)根据上面的实验数据可知:飞机受到的这个新的力大小随着风速的增大而______.由 此推测,飞机短距离快速起飞时应该______(顺风、逆风)起飞. (2)根据以上数据,请你通过推理在表格中空白处填上数据.
三,追击问题
1,甲、乙、丙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丙从静止开始加速运动,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求:
(1)经过 10s,甲、乙相距多远?
(2)丙与甲速度相等时,甲运动的路程为多少?
(3)丙追上乙需要多少时间?此时丙运动的速度多大?(提示:丙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大小
《机械运动》机械运动实验设计
《机械运动》机械运动实验设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机械运动无处不在。
从飞驰的汽车到转动的风扇,从跳动的心脏到摆动的钟摆,机械运动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机械运动的规律和特点,我们需要进行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
一、实验目的本次机械运动实验的主要目的是:1、观察和测量物体在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中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2、研究不同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3、验证牛顿运动定律在机械运动中的应用。
二、实验器材为了完成上述实验目的,我们准备了以下器材:1、带有刻度的长直轨道。
2、小车。
3、砝码。
4、打点计时器。
5、纸带。
6、细绳。
7、滑轮。
8、弹簧测力计。
9、米尺。
三、实验原理1、利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点,通过测量相邻两点之间的距离和时间间隔,可以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当时间间隔足够小时,平均速度就近似等于瞬时速度。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 = ma,通过改变施加在物体上的力 F 和测量物体的质量 m 以及加速度 a,来验证该定律。
四、实验步骤1、直线运动实验(1)将长直轨道水平放置,并调整使其保持平稳。
(2)把小车放在轨道上,使其能自由滑动。
(3)在小车上系一根细绳,通过滑轮与砝码相连。
(4)打开打点计时器,让小车在砝码的牵引下沿着轨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同时,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
(5)实验结束后,取下纸带,用米尺测量相邻两点之间的距离,并记录时间间隔。
(6)根据测量的数据计算小车的速度和加速度。
2、曲线运动实验(1)将长直轨道一端抬高,形成一个斜面,使小车能在斜面上做曲线运动。
(2)重复直线运动实验中的步骤,让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记录运动轨迹。
(3)分析纸带上的点,研究小车在曲线运动中的速度和加速度变化。
3、力对运动状态的影响实验(1)在小车上添加不同质量的砝码,改变小车的质量。
(2)保持牵引力不变,重复直线运动实验,测量不同质量下车的加速度。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机械运动实验(篇)(Word版 含解析)
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2007年2月28日,从乌鲁木齐驶往阿克苏的5806次列车遭遇特大沙尘暴,列车从第1节车厢到第11节车厢相继被吹翻.看了这个报道后,某研究小组为探索沙尘暴的威力,进行了模拟研究.如图为测定沙尘暴风力的实验装置图,其中AB是一段水平放置的长为L 的光滑均匀电阻丝,电阻丝阻值较大,一质量和电阻都不计的细长金属丝一端固定于O 点,另一端悬挂球P,无风时细金属丝竖直,恰与电阻丝在B点接触,有风时细金属丝将偏离竖直方向,细金属丝与电阻丝始终保持良好的导电接触.研究小组的同学对此装置分析中,知道金属球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水平风力大小与电压表的读数成正比,空气密度为1.3kg/m3,沙的密度为2.5×103kg/m3.他们对决定金属球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风力大小的因素,进行了如下的实验研究:①在含沙量相同条件下,改变风速,记录不同风速下电压表的示数如下:风速(m/s)5101520电压表示数(V)0.6 2.4 5.49.6②在风速大小相同条件下,改变风中空气的含沙量,记录不同含沙量下电压表的示数如下:含沙量(kg/m3) 1.1 2.2 3.3 4.4电压表示数(V) 2.3 3.5 4.6 5.8(1)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试推导出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风力大小的关系式?(设比例系数为k)(2)若(1)中的比例系数k的大小为0.5,已知:车厢的高度为3m,车厢的长度为25m,车厢质量为50t,铁轨间距为1.5m,1m3沙尘暴中含沙尘2.7kg,请根据(1)中的关系式计算当时的风速至少为多大?【来源】2009年江西省上饶县二中九年级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复赛模拟试题(三)【答案】(1)p=kρv2,ρ为含有沙尘的空气密度;(2)41m/s【解析】【分析】【详解】(1).①分析数据可看出风速每增加5m/s,电压表的示数增加量分别是1.8V、3V、4.2V,也就是说,在这里,风速和压力并不是呈一次函数关系,可以假设一个方程,即:U∝av3+bv2+cv+d,把表中实验数据代入表达式,解得:a=0,b=0.024,c=0,d=0,即U∝0.024v2;②分析含沙量与电压表示数的数据,含沙量每增加1.1kg/m3,电压增量即为1.2V,也就是说,含沙量与压力成正比,U∝ρ;风力越大,导线的偏移量与电压成正比,单位面积所受压力即压强,则p=kρv2,ρ为含有沙尘的空气密度,k为比例常数.(2).车厢可以看做杠杆,由杠杆平衡条件得:F×2h=G×2d,则风力F=dhG,F=pS=kρv2S=kρv2hL,v=323321.5m5010kg10N/kg0.5(2.7kg/m+1.3kg/m)(3m)25mdGk h Lρ⨯⨯⨯=⨯⨯⨯≈41m/s.答:(1).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风力大小的关系式为p=kρv2,ρ为含有沙尘的空气密度;(2).风速为41m/s.2.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机械原理实验
机械原理实验机械原理是机械工程的基础学科之一,它研究机械运动的规律和机械结构的设计原理。
在机械原理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理解机械原理的各种现象和规律,为今后的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简单机械实验。
1.杠杆原理实验。
杠杆原理是机械原理中的基本原理之一,它研究杠杆在平衡条件下的力和力臂的关系。
在杠杆原理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力臂和力的大小,观察杠杆的平衡条件,验证杠杆原理的成立。
2.轮轴原理实验。
轮轴原理是研究轮轴在转动运动中的力和力矩关系的原理。
通过轮轴原理实验,我们可以验证轮轴原理的成立,了解不同大小力矩对轮轴转动的影响,加深对轮轴原理的理解。
二、复杂机械实验。
1.齿轮传动实验。
齿轮传动是机械中常用的一种传动方式,它通过齿轮的啮合传递力和运动。
在齿轮传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组装不同齿轮传动装置,观察齿轮传动的速度比和力比,验证齿轮传动的原理和规律。
2.连杆机构实验。
连杆机构是机械中常见的一种机构,它通过连杆的连接传递运动和力。
在连杆机构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组装不同形式的连杆机构,观察连杆机构的运动规律和力的传递方式,加深对连杆机构原理的理解。
三、机械原理应用实验。
1.简易起重机实验。
起重机是机械中常见的一种机械装置,它通过杠杆、轮轴、齿轮传动等原理实现货物的起升和运输。
在简易起重机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组装简易起重机,观察各种原理在起重机中的应用,加深对机械原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理解。
2.简易发动机实验。
发动机是机械工程中的重要装置,它通过燃烧能源转化为机械能。
在简易发动机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组装简易发动机,观察燃烧、气缸、活塞等部件的工作原理,加深对发动机工作原理的理解。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机械原理的各种现象和规律,为今后的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参与机械原理实验,加深对机械原理的理解,为未来的工程实践做好准备。
【精选】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机械运动实验(篇)(Word版 含解析)
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物理实验课上,某实验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刻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本实验的原理是___;(2)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_____(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3)斜面倾角不变,小车由静止释放运动到底端,则小车前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小车后半程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4)由图观察可知,小车从乙位置运动至丙位置时,所测量的路程是____cm,平均速度____m/s;(5)物体的运动常常可以用图像来描述,下图中能反映本实验中小车运动情况的是______(选填“A”或“B”)【来源】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答案】v=st时间小于 65.0 0.1625 B【解析】【分析】【详解】(1)[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需要用到速度的公式v=st。
(2)[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所用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斜面坡度应小些。
(3)[3]小车由静止释放,做加速运动,小车通过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4)[4][5]由图可知,小车从乙位置运动至丙位置时的路程是65.0cm,运动的时间是4s,平均速度v=65.0cm4sst==16.25cm/s=0.1625m/s(5)[6] A图为s-t图象,是一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距离与时间成正比,故A不符合题意;而B图为v-t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速度逐渐变大,故图B 中能反映小车运动情况。
2.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进行测量的;(2)如图所示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G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二章声现象探究实验
八年级物理复习 第一、二章探究实验(一)一、回顾探究实验1.实验 器材用 测量车运动的路程,用 测量运动时间。
实验 原理实验 过程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 测出小车通过全程的路程1s 。
把1s 和以后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 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 的时间1t 。
(3)根据测得的1s 和1t ,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1v 。
(4)将金属片移到B 处,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2s 。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通过斜面上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2t ,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2v 。
数据 表格方法 实验中用刻度尺和秒表可以测出物体的运动速度,运用了 法。
数据分析由实验结果可知,小车 (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1)刻度尺的使用:首先观察刻度尺的 和 ,不使用磨损的 。
测量时,刻度尺要放正,并使有刻度的一侧 。
读数时,视线要正对观测点,且视线与尺面 。
(2)读数:甲 、乙 、丙 ,其中甲的分度值 。
甲 乙 丙次数 路程s/m 运动时间t/s 平均速度v/ (m/s) 全程0.95 0.18 前半程 3 后半程 0.45实验 过程 现象将钢尺的一端压在桌子上,另一端伸出桌面。
用手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
控制钢尺 不变,改变钢尺 ,多次进行测量,记录在表格当中。
发现钢尺伸出桌面越 ,钢尺的振动越 ,音调就越高。
表格钢尺振动的频率慢 较快 快 音调结论 物体振动的频率越快,音调就越 。
方法 方框里运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是 。
程序上述研究的思维程序是:提出问题---猜想--- ---得出结论。
二、设计实验方案1.请你设计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的实验方案。
2.请你设计探究“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方案。
器材 桌面、钢尺 实验步骤数据记录表格器材 真空罩、闹钟、抽气机、实验步骤数据记录表格八年级物理复习第一、二章探究实验(一)三、设计实验验证1.请你设计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专题
第二讲机械运动专题(2)本章进步目标★★★★☆考点一: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设计与进行实验】1.实验原理__tsv=___2.实验装置①实验主要器材(刻度尺、停表、金属片、长木板、木块、小车)①金属片的作用:为了使小车在某一位置停止运动,需要一个挡板,金属片起到了挡板的作用。
另外,小车撞击金属片时会发出响声,这样便于测量时间。
3.实验注意事项(1)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时要“车头对车头”或“车尾对车尾”(2)斜面的倾斜程度适中。
倾斜程度过大,小车滑行过快,不易测量_时间__;倾斜程度太小,小车各段测出的平均速度太接近,不宜判断速度变化【分析现象和数据,总结结论】4.实验步骤:(1)将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的数据填入表格中.(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tsv=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6)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时,路程与时间要对应,应用全程的时间减去上半程的时间得出下半程的时间t3,然后利用下半程的路程s3除以下半程的时间t3算出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3.思维在线课堂笔记机械运动专题(2)第二讲5.实验结论:(1)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速度越来越大.(2)小车在上半程、下半程、全程平均速度的关系:v下半程>v全程>v上半程【交流与反思】6.误差分析(1)若小车过了起始点才开始计时,测得时间偏小,会使测得速度偏大(2)若小车过了终点才停止计时,测得时间偏大,会使测得速度偏小考点二:速度专题计算1.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1)应注意规范解题格式。
解答物理计算题时,应强调解题格式规范化,要求已知、解各步骤到位,使用统一规定的符号,注意单位统一。
机械运动参数测定实验指导书
实验二机械运动参数测定实验指导书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了解:位移、速度、加速度测定方法。
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的测定方法;转速及回转不均匀系数的测量方法。
2.通过实验初步了解“机械动态参数测定实验台”及光电脉冲编码器、同步脉冲发生器(或称角度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它们的使用方法。
3.通过比较理论运动线图与实测运动线图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增加对速度、角速度、特别是加速度、角加速度的感性认识。
二、实验台简介:1、主要技术参数1) 曲柄原始参数:曲柄AB 的长度LAB:可调0.04~0.06m。
曲柄质心S1 到A 点的距离LAS1=0。
平衡质点P1 到A 点的距离LAP10.04~0.05:可调。
曲柄AB 的质量(不包括MP1)M1=2.55kg。
曲柄AB 绕质心S1的转动惯量(不包括MP1)JS1=0.00475kgm2。
P1点上的平衡质量MP1可调。
2) 连杆原始参数:连杆BC 的长度LBC:可调0.27~0.30m。
连杆质心S2到 B 点的距离LBS2=LBC/2。
连杆BC 的质量M2=0.55kg。
连杆绕质心S2的转动惯量JS2=0.0045kgm2。
3) 摇杆原始参数:摇杆CD 的长度LCD=0.13~0.18m。
摇杆质心S3到C 点的距离LAS3=0.14m。
平衡质点P3到 C 点的距离LAP3:可调。
摇杆CD 的质量(不包括MP3)M3=0.624kg。
摇杆CD 绕质心S3的转动惯量(不包括MP3)JS3=0.05kgm2。
P3点上的平衡质量MP3:可调。
4) 机架原始参数:机架铰链的距离LAD=0.34m。
浮动机架的总质量M4=32.65kg。
加速度计的方向角а:可调0~3600。
5)连杆原始参数:连杆DE 的长度L DE:可调0.27~0.31m。
连杆质心S4到D 点的距离L BS4=0.15m。
连杆DE 的质量M4=0.55kg。
连杆绕质心S4的转动惯量J S4=0.0045kgm2。
机械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报告
机械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通过对不同机械运动方案的分析与比较,创新设计出一种新型的机械运动方案,并对其进行了仿真和实验验证。
结果表明,新方案具有较高的运动稳定性和工作效率,可以较好地应用于相应的工程系统中。
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创新设计方法,通过借鉴、修改、发挥等方式,结合实际需求,提出一种新型的机械运动方案。
具体步骤如下:1. 分析现有机械运动方案的优缺点;2. 利用创新思维,扩展设计空间,构思新的机械运动方案;3. 采用仿真软件对新方案进行模拟,优化其参数;4. 对新方案进行实验验证,检验其可行性和效果。
三、实验步骤与方法1. 分析现有机械运动方案的优缺点通过对现有机械运动方案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 运动不稳定,易产生震动和噪音;2. 功耗较大,不够节能;3. 部件耗损快,寿命短;4. 对多种载荷适应性较差,不够灵活多变。
2. 构思新的机械运动方案在分析现有机械运动方案的基础上,我们采用创新思维,构思出一种新型的机械运动方案——六足形机械运动方案。
六足形机构采用6个相互独立的腿部,每个腿部由数个可伸缩的伸缩杆组成。
在机构外部固定一个六边形框架,六个腿部的杆件通过六个转轴与框架相连。
六个转轴围绕框架中心轴线旋转,使六个腿部可以实现各向异性、多自由度的运动。
3. 仿真优化采用SolidWorks软件,对六足形机构进行三维建模,并进行运动仿真。
通过调整机构参数,优化其运动轨迹,提高其运动稳定性和工作效率。
4. 实验验证将六足形机构制作出来,并对其进行实验验证。
在不同载荷下,测试其运动性能和工作效果,检验其可行性和优越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对六足形机构的仿真和实验验证,得出以下结果:1. 六足形机构运动稳定,无震动和噪音,工作效率高;2. 六足形机构功耗小,节能效果显著;3. 六足形机构部件耗损慢,寿命长;4. 六足形机构适应性强,能适应不同载荷和工作环境。
机械运动创意方案拼接实验
机械运动创意方案拼接实验引言机械运动创意方案的设计和实现一直是工程师们关注的重点。
为了探索不同创意方案的运动效果,拼接实验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拼接实验的机械运动创意方案实现过程,并探讨其运动效果。
实验设备和材料- 1个小型木制装置- 1个直流电机- 1个齿轮组件- 1个摆杆- 1个弹簧- 1个传动带实验步骤1. 设计和制作小型木制装置首先,我们设计并制作了一个小型的木制装置,用于支撑和固定后续的机械组件。
这个装置可以是简单的木板结构,但需要足够稳固和坚固,能够承受后续的运动力。
2. 安装直流电机和齿轮组件接下来,我们安装了一个直流电机和一个齿轮组件在木制装置上。
这个电机将提供动力,而齿轮组件可以将电机的转动动力传递给其他零件。
3. 运动链组件的连接接下来,我们开始连接运动链组件。
我们选择了一个摆杆和一个弹簧作为连接器。
摆杆可以在运动中产生摆动效果,而弹簧可以提供回弹力。
4. 传动带的安装最后,我们安装了一个传动带在齿轮组件上。
传动带可以将电机的转动动力传递给摆杆,并产生激动人心的运动效果。
实验效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我们成功实现了一个基于拼接实验的机械运动创意方案。
在启动电机后,齿轮组件开始运动,运动的动力通过传动带传递给摆杆。
随着传动带的运动,摆杆开始摆动,并通过连接的弹簧回弹。
这种运动效果既有节奏感,又具有探索性,给人带来了一种娱乐和探索的体验。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几个有趣的现象。
首先,摆杆的摆动幅度和频率与电机的转速和传动带的松紧程度有关。
调整这些参数,可以改变运动的速度和效果。
其次,弹簧的刚度对回弹力有着很大的影响。
如果弹簧刚度过大,摆杆可能会因回弹力过大而失去节奏感;而如果弹簧刚度过小,摆杆可能会停止回弹。
总结通过拼接实验,我们成功实现了一个基于木制装置、直流电机、齿轮组件、摆杆、弹簧和传动带的机械运动创意方案。
通过观察和调整实验参数,我们得出了一些关于机械运动创意方案设计的经验和结论。
【精选】八年级机械运动实验(篇)(Word版 含解析)
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该实验原理是_____.(2)如果测得小车从A滑到C的时间t AC=2.4s,小车从A滑到B的时间t 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_____cm/s,则BC段的平均速度v BC=_____cm/s;(3)由实验看出,下车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_____(选填“慢”“快”).(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_____(选填“大”或“小”).(5)为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s AB/t BC,他的做法正确吗?_____.(6)聪明的小杜发现AB段和BC段路程的特点,算出了AC段平均速度v,AB段的平均速度v1,觉得还可以用公式直接算出BC段的平均速度v2,则v2=_____(用v、v1).【来源】重庆八中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答案】 v=s/t 25 50 快小不正确112vvv v-【解析】(1)该实验原理是:vst= .(2)s ABBCs==40.00cm,t AC=2.4s,t AB=1.6s,tBC 2.4s 1.6s0.8sAC ABt t=-=-=,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4025cm/s1.6ABABs cmt===,则BC段的平均速度v BC4050/0.8BCBCs cmcm st s===.(3)由BC ABv v>可以看出,小车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
(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量时间偏大,故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小。
(5)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B点的速度为0,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B点的速度不为0,故两次从B到C的时间不同,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不同,所以该做法错误。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和计算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机械原理的相关理论。
4. 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机械原理是研究机械运动规律和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
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机械运动学:研究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2. 机械动力学:研究机械运动与外力、质量、摩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3. 机械设计: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合理的机械结构。
三、实验器材1. 机械原理实验台2. 机械部件(如齿轮、链条、皮带等)3. 力传感器4. 速度传感器5. 计算器6. 数据采集系统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 实验一:机械运动学实验(1) 实验目的:验证机械运动学的基本规律。
(2) 实验步骤:a. 安装实验台,连接相关传感器。
b. 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设置实验参数。
c. 启动实验台,记录机械部件的运动数据。
d. 利用数据采集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e. 根据实验数据,验证机械运动学的基本规律。
2. 实验二:机械动力学实验(1) 实验目的:验证机械动力学的基本规律。
(2) 实验步骤:a. 安装实验台,连接力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
b. 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设置实验参数。
c. 启动实验台,记录力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的数据。
d. 利用数据采集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e. 根据实验数据,验证机械动力学的基本规律。
3. 实验三:机械设计实验(1) 实验目的:学习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
(2) 实验步骤:a. 根据实验要求,设计机械结构。
b. 选择合适的机械部件。
c. 计算机械部件的尺寸和参数。
d. 安装机械结构,进行实验验证。
e. 分析实验结果,改进设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验证了机械运动学的基本规律,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实验结果表明,机械运动与外力、质量、摩擦等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2. 实验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验证了机械动力学的基本规律。
机械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报告
机械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的理解。
2. 初步了解机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及各连杆机构的运动特性。
3.学会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机构运动及结构分析。
4.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综合设计能力。
二、实验原理平面连杆机构由原动件、连杆和从动件组成。
原动件输出运动和动力,通过连杆实现从动件的输出,达到运动方式的转换和对外做功。
三、实验设备及工具1.ZBS-C机构运动创新设计实验台2. 工具:外六角扳手(2把),内六角扳手(1个),钢尺(1个),十字起(1把)一字起(1把)四、实验步骤1,,每位同学根据自己所做的机构设计简图到零件库中选取相应的零件。
2,按工序号找到相对应的试验台架号,按图组装机构3,组装完毕后让其运转,检验是否运转自如,能否满足自己的设计要求。
4,机构运动正常后,测量并记录该机构的实际尺寸,回去后完成实验报告。
五、实验报告要求1.根据对机构的工艺要求,设计拼接机构的运动链结构图,计算机构的自由度;2.按比例绘制搭接机构的运动简图,标注出机构的运动简图的尺寸参数;3.说明该机构是否满足给定的工艺要求;4.分析该机构的优缺点?要求:在预习报告中确定设计方案。
绘制机构运动链结构图。
附录:机构的尺寸及数量。
实验步骤1,,每位同学根据自己所做的机构设计简图到零件库中选取相应的零件。
2,按工序号找到相对应的试验台架号,按图组装机构3,组装完毕后让其运转,检验是否运转自如,能否满足自己的设计要求。
4,机构运动正常后,测量并记录该机构的实际尺寸,回去后完成实验报告。
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物理机械运动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10月25日实验地点:物理实验室实验人员:张三、李四、王五实验目的:1. 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掌握实验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实验原理: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指出:一个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或者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那么该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实验仪器:1. 滑动摩擦系数测量仪2. 重力加速度测量仪3. 测速仪4. 位移测量尺5. 实验记录表格实验步骤:1. 将滑动摩擦系数测量仪放置在实验台上,调整水平。
2. 将重力加速度测量仪固定在滑动摩擦系数测量仪上,确保其稳定。
3. 在重力加速度测量仪上放置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记录其质量。
4. 使用测速仪测量物体在水平面上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
5. 使用位移测量尺测量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过程中通过的距离s。
6. 根据公式f=μmg计算滑动摩擦力f,其中μ为滑动摩擦系数,m为物体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7. 根据公式a=f/m计算加速度a。
8. 根据公式s=vt计算运动时间t。
9. 根据公式v=s/t计算速度v。
10. 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结果。
实验数据:| 物体质量m/kg | 滑动摩擦系数μ | 滑动摩擦力f/N | 加速度a/m·s² | 速度v/m·s | 运动时间t/s | 距离s/m ||--------------|----------------|----------------|--------------|-----------|------------|---------|| 1.00 | 0.20 | 2.00 | 2.00 | 1.00 | 1.00 | 1.00 |实验结果分析:1. 通过实验数据可以看出,物体在水平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滑动摩擦力与重力相等,即f=mg。
2. 计算出的加速度a与滑动摩擦系数μ成反比,即μ越大,a越小。
《物理实验报告-简单机械实验记录与分析》
《物理实验报告-简单机械实验记录与分析》引言物理实验作为物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定律和原理,并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在这篇报告中,我将分享一个简单机械实验的记录和分析。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验,验证简单机械的基本原理和定律,包括杠杆定律、力的平衡、测力等方面。
实验器材1.杠杆臂2.可调节支点3.测力计4.不同质量的物体5.实验记录表格实验步骤1.设置实验装置:将杠杆臂固定在可调节支点上,确保杠杆平衡。
2.测力计测力:通过测力计测量在不同位置对杠杆施加的力。
•改变杠杆臂长度,测定不同位置的测力值。
•通过改变所加物体的质量,测量不同质量对测力计的作用力。
3.实验记录与数据分析: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图形绘制。
•绘制力与距离之间的关系图。
•绘制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图。
4.分析结果:根据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总结实验结果,并进行合理解释。
5.结束实验:整理实验器材和记录,并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记录与数据分析实验数据记录杠杆臂长度 (cm) 测力计读数 (N)10 2.515 3.520 4.525 5.530 6.5数据分析力与距离关系图力与距离关系图力与距离关系图从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当杠杆臂长度增加时,测力计读数也相应增加。
这符合杠杆定律,即力的平衡条件。
根据杠杆定律,在平衡状态下,左侧力矩等于右侧力矩。
因此,当杠杆臂长度增加时,对测力计的作用力也会增加。
力与质量关系图力与质量关系图力与质量关系图从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当所加物体的质量增加时,测力计读数也相应增加。
这是因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因此,当所加物体的质量增加时,所加力也会增加。
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杠杆定律:实验结果验证了杠杆定律,即力的平衡条件。
当杠杆臂长度增加时,所施加的力也相应增加。
机械运动实验
实验三 牛顿第二定律的研究通过这个实验,要达到以下三个实验目的:1.观察运动现象,测量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2.研究加速度与力学基本量的关系,从实验中归纳总结牛顿第二定律;3.学会气垫导轨和计时、计数、测速仪的使用。
实验原理:1.速度和加速度的测定若物体作直线运动,在t Δ时间内的位移为x Δ,则在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tx v ΔΔ= 某点的瞬时速度是平均速度的极限,即tx v t ΔΔ=→Δ0lim 在实验中要测量物体在某点的瞬时速度,在一定误差范围内,用历时极短的t Δ内的平均速度近似地代替瞬时速度。
而测量瞬时速度我们是采用U 形挡光片、光电门和计时计数测速仪来测量。
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时,由运动学公式知:as v v t 2202=−0v 、t v 为运动物体的初速度和末速度,a 为加速度,s 为两点之间的距离。
若测出0v 、t v 和s ,则知物体的加速度a 为:sv v a t 2202−= 因此测量物体的加速度的关键也在于瞬时速度的测量。
2.归纳总结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对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加速度大小的定量描述,加速度是表征物体在运动状态改变的物理量。
实验研究的方法是将相互独立的若干可变因素分解开来,分别研究其规律,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根据现在研究的问题,我们从三方面进行研究:(1)恒定质量的物体在恒力作用下加速度与位置的关系(2)物体质量一定,加速度与外力的关系(3)合外力不变,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的关系(4)归纳总结,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通过以上三种情况下的研究,测量出的数据和作出的曲线图,我们知道物体的加速度与位置无关,与物体所受合外力F 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m 成反比,该结论用函数式表示为: mF k a = 选取适当的单位可以使k=1,所以我们可以得到式: ma F =至此,我们已经从实验中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并验证得到它的数学表达式。
实验内容:1.保持系统的总质量21m m M +=不变(1m 为滑块质量,2m 为砝码挂钩和砝码的质量),改变砝码挂钩中的砝码,使其分别为5、10、15、20、25g 时,测量出不同F 情况下的0v 、t v 和a 。
九年级物理功、简单机械实验部分
功、简单机械实验部分实验1:测量平均速度1、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让小车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小车的实验原理是。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填“大”或“小”);(3)图中AB段的路程s AB= cm,如果测得时间t 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 cm/s。
(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记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
(5)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他的做法正确吗?理由是:。
(6)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小车做的是(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实验2: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2、如图是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1)实验中研究的是物体(选填“A”或“B”)的动能.物体动能的大小是通过体现出来的.(2)改变物体滑落到斜面底端的速度是通过改变(选填“高度”或“质量”)来实现的.(3)本实验中研究的是_______的动能。
A.钢球在斜面上时的动能B.钢球撞击木块时的动能C.钢球撞击木块后的动能D.木块的动能(4)若水平面为光滑的,该实验还能得出结论吗? ,理由是:。
(5)小明两次实验操作,第一次木块A被撞得远,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f1;第二次木块A被撞得近,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f2,则f1与f2的大小关系是f1f2.(6)本实验采用了物理学中常用的两种实验方法,是和.实验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3、小明和小红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a.把杠杆的中点支在支架上;b.把钩码挂在杠杆的两边,改变钩码的位置使杠杆水平平衡;c.记下两边的钩码的重,用尺量出它们的力臂,记下实验数据;d.改变力和力臂数值,做三次实验;e.求出各次实验的动力乘以动力臂和阻力乘以阻力臂数值.(1)该同学在步操作之前漏掉了一个重要步骤:调节杠杆两端的使杠杆在位置平衡,调节平衡螺母的目的是避免杠杆的对实验的影响,水平平衡的目的是.(2)如图乙,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移动,将杠杆调整在水平位置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测量;(3)小明在实验中记录了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这三次实验数据中有一次是错误的,错误数据的实验次数是,由正确实验结果可得杠杆的平衡条件是;(4)小红调节好平衡后,在杠杆两端挂上钩码,杠杆的状态如图丙所示,为此,小红又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重新回到水平平衡位置,然后正确记录下钩码重、动力臂OA和阻力臂OB的值,分析实验数据后发现得不到教材中的“杠杆的平衡条件”,小红的哪一步操作导致了实验结果与教材中的结论不一致?答:;(5)如图所示,某次实验中用杠杆平衡,弹簧测力计拉杠杆一端的A点,杠杆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 a,若在A点斜向上拉,杠杆要求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b,则F a______F b(填“大于、小于、等于”)(6)有同学用现有实验方案得到如下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这个结论与杠杆的平衡条件不符,原因是实验过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运动实验专题(基础篇)1.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结合刻度尺)(1)图中AB段的路程s AB=______cm,如果测得时间t 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______cm/s.(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记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______.(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______,理由是:______.2.如图所示,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斜坡问题)(1)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很(选填“大”或“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会(选填“长”“短”)些而便于测量;(2)实验中测得数据:斜面长1m,通过全路程的时间为3s,通过前半程的时间为2s,那么小车运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是 cm/s,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是 cm/s,整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cm/s;(3)由实验结果得知,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做的是运动.3.如图所示,是一个小球运动时的频闪照片,频闪时间间隔为0.02s,闪亮时间千分之一秒可忽略不计.根据照片记录的小球位置,分析解决下列问题(频闪照相机):(1)小球从位置a运动到位置d所用的时间是多少?(2)小球所做的运动是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判断的依据是什么?(3)小球从位置a运动到位置d的平均速度有多大?4.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分别为:A(15:35:20)B(15:35:22)C(15:35:23)(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结合秒表)(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进行测量的.(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填“大”或“小”)(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______.(填“大”或“小”)(4)小明通过计算得出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BC段的平均速度______m/s;整个过程小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5.打点计时器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工作的仪器,打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由此可知,打点计时器是的仪器.(填入所选的字母)(打点计时器)A.记录时间;B.测量质量;C.测量力.某同学用图甲所示的打点计时器来研究物体的平均速度,得到一条纸带如图乙所示,则A、C两点的距离为cm,物体在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是m/s.6.(1)课堂上在“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实验中,首先我们剪下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其中一个圆纸片裁去的扇形圆心角比另一个大,再将它们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频闪照相机)①要测定纸锥下落的速度,所依据的实验原理是______.②在测量过程中,发现其中______较难测出,于是我们可采用增加______或换用锥角较______(大/小)的纸锥进行测量.(2)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即每隔0.2s就成一次像).①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所示,你用刻度尺测量相邻的两个纸锥之间的距离,会发现它们之间的距离是______(不变/先变大后不变/一直变大),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大小变化情况是______(不变/先变大后不变/一直变大).②若AB之间距离是22cm,则纸锥在下落过程中A、B阶段的速度为______m/s.机械运动实验专题(提高篇)7.如图所示,为两个小球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闪光时间间隔为1s,图上数字为闪光时刻编号,请按提示描述两个小球的运动(频闪照相机)(1)会发生一个小球超越另一个小球的情况吗?如果会,在什么时刻?(2)小球A做什么样的运动?小球B做什么样的运动?(3)小球A和B曾有过相同的平均速度吗?如果有,在什么时间间隔内?(4)分别求出小球A和小球B在从第2s到第6 s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8.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______和______测平均速度.(2)该实验原理是______(3)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4)实验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为v3.那么,v1、v2、v3的大小关系是______.(选填>、<、=)答案解析1.(1)小车运动距离s AB=80.0cm-40.0cm=40.0cm,t AB=1.6s,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v=s AB/t A B=40.0cm/1.6s=25.0cm/s(2)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v=s/t知,平均速度会偏小;(3)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因此小明的方案不正确.故答案为:(1)40.0;25.0;(2)小;(3)不正确;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2. (1)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很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会长些,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2)前半段路程S1=0.5m=50cm,运动时间t1=2s,后半段路程S2=0.5m=50cm,运动时间t2=3s-2s=1s,∵v=s/t,小车运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v1=S1/t1=50cm/2s=25cm/s;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是v2=S2/t2=50cm/s,整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v=s/t=100cm/3s≈33.3cm/s.(3)由(2)可知小车后半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前半段的平均速度,小车从斜面上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大,小车做加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1)小;长(2)25;50;33.3;(3)加速。
本题考查了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注意事项、求平均速度、判断小车的运动性质,熟练应用速度公式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3. (1)根据图示可知,小球从位置a运动到位置d时,频闪3次,故小球从位置a运动到位置d所用的时间为t=0.02s×3=0.06s;(2)由于小球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所以小球不是匀速直线运动;(3)根据图示可知,小球从位置a运动到位置d的距离s=8.00cm-3.00cm=5.00cm=0.05m,小球从位置a运动到位置d的平均速度:v=s/t=0.05m/0.06s≈0.83m/s.故答案为:(1)小球从位置a运动到位置d所用的时间是0.06s;(2)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因为由于小球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3)小球从位置a运动到位置d的平均速度是0.83m/s.4.(1)公式v=s/t用于求速度;(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3)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测量的结果偏小,由公式v=s/t可知平均速度会偏大;(4)由图知:AB段的距离是S1=4.0dm=40cm,所用时间t1=2s,所以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v1=s1/t1=40cm/2s=20cm/s=0.2m/s;BC段的距离是S2=5.0dm=50cm, 所用时间t2=1s,所以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v2=s2/t2=50cm/1s=50cm/s=0.5m/s;整个过程中,s=9.0dm=90cm,t=3s,所以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v=s/t=90cm/3s=30cm/s.故答案为:(1)v=s/t (2)小(3)大(4)0.2;0.5;0.35.打点计时器是一种记录时间的仪器,故A正确;由图乙所示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AC两点间的距离s=10.20cm=0.1020m,AC点间的时间间隔t=0.02s×2=0.04s,物体在AC段的平均速度v=0.1020m/0.04s=2.55m/s;故答案为:A;10.20;2.55.6.(1)①根据公式v= s/t 来测定纸锥下落的速度;②纸锥下落快,时间较难测量,必须增加纸锥下落的高度和锥角,以增大下落时间,便于时间的测量,为减小误差,还要多测几次,取平均值;(2)①由图示可知,纸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先变大后不变,由速度公式可知,纸锥的运动速度先变大后不变.②AB阶段的距离为s=22cm=0.22m,AB间的运动时间t=0.2s×2=0.4s,纸锥在下落过程中A、B阶段的速度为v= s/t = 0.22m/0.4s =0.55m/s;故答案为:(1)①v=s/t ;②时间;下落的高度;大.(2)①先变大后不变;先变大后不变;②0.55.7. (1)结合图可知,A球在第5秒钟以后将超越B球;(2)在相同的时刻内A球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A球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在相同的时刻内B球的路程不变,所以B球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3)第2秒到第5秒的时间间隔内,A、B两球通过的路程相同,所以平均速度相同;第1~6秒时间间隔内,A、B两球通过的路程相同,所以平均速度相同;(4)小球A在从第2s到第6 s这段时间内的路程是3.6m,所以平均速度v A=s/t=3.6m/4s=0.9m/s;小球B在从第2s到第6 s这段时间内的路程是3.2m,所以平均速度v B=s/t=3.2m/4s=0.8m/s故答案为:(1)会发生一个小球超越另一个小球的情况,A球在第5秒钟以后将超越B球;(2)A球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小球B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3)第2秒到第5秒的时间间隔内,A、B两球平均速度相同;(第1~6秒时间间隔内,A、B两球的平均速度相同;)(4)小球A在从第2s到第6 s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0.9m/s;小球B在从第2s到第6 s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0.8m/s.8.(1)实验中要用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2)实验中要利用公式v=s/t计算小车平均速度;(3)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变速直线运动,且速度增大;(4)由于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所以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小,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大,全程的平均速度居中.故答案为:(1)刻度尺;停表;(2)v=s/t;(3)变速;(4)v3>v1>v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