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人ppt课件
仁者爱人公开课PPT课件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 必趋。(种美德表现为遵守古代取物有节的社会公约
《孟子 尽心上》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 ;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注释 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 于百姓,仁爱,但谈不上亲爱。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 姓而爱惜万物。”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 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 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diàn,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小啊!”有人就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府第, 工作人员都不兼职,怎么称得上节俭呢?”“那么管仲很知礼吧?”孔子说:“国君用屏风 挡在门外,管仲也用屏风挡在门外;国君宴饮来访之国君,堂上有安放酒杯的土台,管仲宴 饮也有那样的土台。管仲如果算知礼的话,谁不知礼呢?”
——南怀瑾《论语别裁》
仁之内涵 忠恕
忠、恕是仁的基本要求,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 条目4 ——尽己之心以待人(帮助人),强调自己应该承担责任义务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待人仁爱宽厚,推己及人 条目3 ——将心比心(体谅人),强调对别人宽容
娄师德身长八尺,嘴方,嘴唇很宽大。他为人深沉有度量,有人触犯了他,他就谦虚退让 以求得别人的原谅,不在脸上露出恼怒的颜色。他曾与李昭德一起走路,娄师德长得肥胖 ,不能走快了,昭德嫌慢,生气地说:“被乡巴佬拖累!”娄师德笑说:“我不做乡巴佬 ,又有谁做呢?”他的弟弟被朝延派去守代州,在上任前向他告辞,他教导他的弟弟遇事 要忍耐。他弟弟说:“有人把痰吐在我脸上,我自己把它擦干净就行了。”娄师德说:“ 还不行。你自己把它弄干净,是想躲开别人的怒气,应该让它自己干了。”狄仁杰当宰相 之前,娄师德曾在武则天面前竭力推荐他(但狄仁杰对此事却一无所知。他认为娄师德不 过是个普通武将,很瞧不起他)等到同朝为官,一再排挤他到外地。武则天察觉此事后, 便问狄仁杰:“师德贤乎?”狄仁杰说:“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武则天又问:“知 人乎?”狄仁杰说:“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武则天笑着说:“朕用卿,师德荐也 ,诚知人矣。”并随手拿出以往娄师德推荐狄仁杰的奏章。狄仁杰看后,十分惭愧,叹息 道:“娄公的德行是很盛大的,我被他包容了,可是连自己也不知道,我是大大的不及他 了。!”
仁者爱人上课课件
专以管仲对子纠言,孔子乃以管仲对天下后 世言,故不同。”
墨子之“爱”与孔子之“爱”有何异同?
同: 都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也都想以提倡爱
心来解决社会的根本问题。
异: 墨子的“兼爱”思想是一种无差别的博爱
精神;而孔子的泛爱众思想则必须在“礼”的 前提下,以维护君君臣臣的等级关系和父父子 子的宗族血缘关系为目的。
❖ 4、明确“忠恕”内涵。 ❖ 5、认清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
何谓仁?
“忠者,厚也;厚人,仁矣。” 【王 充】
“上下相亲谓之仁。”
【礼记·经解】
【 论语】 人’。”
“仁也者,人也。” “樊迟问仁,子曰:‘爱
仁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 等。
通读全文,试说说孔子的哪些言行表 现了他的仁?
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 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
由此看来,孔子“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 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 小谅小信。关心民生疾苦,始终是孔子的仁爱观。
以仁许管仲,此皆孔子论仁论道大着眼处。 -------李泽厚
❖ 钱穆先生《论语新解》中说:“子路、
孔子的仁爱观
❖ “仁者爱人”,即关心和爱护他人。这个“人” 包括官员和百姓,富人和穷人,健全人和残疾 人等所有人。子夏具体化为“四海之内皆兄弟 也。” 孔子的仁爱观是中国古代的人道理论。
❖ 孔子的仁爱,不仅“爱人”,而且“爱物”, 推广到天地万物。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亲亲 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 孔子的仁爱主要是一种道德义务,强调的是人 内在的道德自觉性,重在培养人的德行,它以 身体力行为基本。实践仁爱的途径、做法是 “忠恕”, 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者爱人上课课件
读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于有丧者侧:尊崇礼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 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 ‚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 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 固相师之道也。‛(15.42)
导盲:无微不至的关心 . 人际关怀,人间情感,是社会走向和谐 的一条途径。孔子尊重、体谅、关心人, 特别是关心弱者的仁爱精神,以身作则, 用实际行动,为学生做榜样。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
加:强加 诸:之于(兼词) 尔:你 及:达到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为仁之方也已。 ‚(6.30)
博施:广泛地给予。 济:救助,周济。 事:仅,止。 其:大概,恐怕,表推测。 病:难,以为难。 近取譬:拿自己打比方。即推己及人。
子贡认为“仁者”应该忠于主子,杀身 成仁;孔子认为“仁者”更应该维持一统, 造福民众。
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 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 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 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 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 这说明,孔子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 小信,关心民生疾苦,始终是孔子的仁爱观。 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 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 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 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
如何理解“忠”“恕”?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 恕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 个方面。 “忠”:对人尽心竭力,“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恕”:待人仁爱宽厚,“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 简言之就是推己及人。
仁者爱人ppt实用课件
2.关于如何求得“仁”。 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仁人”?孔子在 不同场合也有过多种解说。 ①(第4章)“我欲仁,斯仁至矣”— —强调主观意愿的重要性。 ②(第6章)“杀身以成仁”——强调 “仁”高于一切。
▲孟子在“鱼,我所欲也”章中表明了他的 生死观,具体而言,孟子的生死观以“义” 为最高原则,孔子的生死观与孟子相比较有 何异同?
儒家学说的“道”即指道义。孟子认为 人有了仁心,即为道。有了仁心的人的所作 所为,才合乎道义。普通人所行之道为“仁 道”,君王所行之道为“王道”。
四、研读探究 (1)结合“君子去仁,恶乎成名”(2章)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4章),谈 谈应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学校要求的“志向高 远、品德高尚、气质高雅、能力高强”的“四 高”人才。
(2)“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本板块又出 现了体现儒家思想精髓的两个重要要素 “义”“礼”。请你谈谈孔孟所说的 “仁”“礼”“义”的关系。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从本质 上讲,是人的一种内在素养和精神境界。“礼” 即礼仪规范,是人们立身行事的道德法则。 “义”即道义,是对人们客观行为的评判准则。 可见,“仁”是内在的精神境界,“礼”“义” 是外在的行为表现和评判标准。以“仁”为精 神的出发点,行为也就合乎“礼”,也才能称 为“义行”“义举”。
真知灼见。
二、自读质疑 孔子的“仁”是包罗众德的总道德,它包括个
体修养、待人接物等诸多方面,是各种品德的集合。 本板块中,孔子突出了“仁”在诸多德目中的主导 地位,并以“仁”为中心,探讨“仁”与其他德目 的关系.如“仁”与“义”、“礼”、“勇”、 “智”的关系。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具体概括成为“仁义 礼智”四字。他认为:“仁义礼智根于心”,是人 心所固有的,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 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有的人能 够扩充它,加强道德修养,有的人自暴自弃,为环 境所陷溺,这就造成了人品的高下。因此,孟子十 分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仁者爱人课件
在社会层面上,仁者爱人有助于化解矛盾、消除隔阂、增 进团结,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同时,仁者爱人也是中华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02
仁者爱人的表现
对他人的关爱
关爱他人是仁者的重要表现之一。仁者会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尽力帮助他人解 决问题和困难,给予他人温暖和关怀。
仁者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不轻易伤害或侵犯他人的利益,而是尽力维护他人 的权益和幸福。
仁者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关注他人的成长和发展,鼓励他人追求自己的梦想 和目标。
倡导可持续发展
仁者爱人思想要求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不损害自然环境的可持 续性,有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仁者爱人思想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05
仁者爱人的故事与案例
历史上的仁者爱人故事
孔子与弟子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 待弟子如同自己的孩子,关心他 们的成长与进步,充分体现了仁 者爱人的思想。
培养同理心
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理解他人的处境和感受 ,培养对他人的同理心。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参与公益事业
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 会做出贡献,推动社会进 步。
传播正能量
传播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价 值观,鼓励他人积极向上 ,为社会注入正能量。
遵守法律法规
遵对社会的责任
仁者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关注 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尽力为社会
做出贡献。
仁者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课件
仁者爱人6
一个冷知识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 素纱褝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 通身重量仅49克。现代人借助现 代科技仿制,无论怎么都达不到 这个水平。
后来弄清楚了,现代养的是四眠 蚕,西汉时期养的是三眠蚕。三 眠蚕 “三俯三起”,即经历三次 休眠与蜕皮。三眠蚕自蚕子发蚁 后三眠三起,大约经历二十一二
仁者爱人5
背诵
思考:子路、颜回、孔子的志向表现出来的境 界有什么高低差异?
仁者爱人5
子路追求仁,但境界不高,没有离开车马衣裘 这些物质的东西;颜回不违仁,看到了问题所 在,追求内在修养,高于子路,只是主动性似 乎不够。孔子安于仁,不言而行,浑然天成, 超出了物与我的界线,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子 路近乎“忠”,颜子近乎“恕”,孔子纯然是 “仁”。
温故知新
“克己复礼为仁。” “人而不仁,如礼何?” ——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 的外在表现。仁是礼指导下 的仁,礼是以仁为基础的礼。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实践仁德全靠自己, “仁”具有实践性。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与!” ——孝悌是“仁”的根本。
பைடு நூலகம்
方法指导
我们在学习《论语》中,不要企图通过一 两条语录就把握概念,而要掌握重点,综 合所学,反复揣摩。在答题中既要联系课 内学过的知识,也要结合题中材料给出的 特定语境和含义。
【课文解读】一
本题意在对孔子的仁有更全面更辩证的认识。 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
能为公子纠死难,却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 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 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 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这说明,孔子的仁 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 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孔子肯 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 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 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 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
[论语《仁者爱人》ppt]仁者爱人
[论语(lùn yǔ)《仁者爱人》ppt]仁者爱人一:[仁者爱人]关于(guānyú)古人礼仪的名言名句1、美德(měid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是使它生出光荣(guāngróng)的那么(nà me)是良好的礼仪。
12、礼貌之风为每一个人带来文明、温暖和愉快。
——诺·文·皮尔3、一个人如果在街上注意观察的活动,我相信,他一定会在灵车上发现最愉快的表情。
——乔·斯威夫特4、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左传》5、倾听可以使说话者感到被尊重。
6、道之以告德,齐之以礼。
——《论语》7、礼义生于富足,盗窃起于贫穷。
——王符8、人间的面孔从未像在葬礼中看上去那么世俗。
——乔·艾琪渥斯9、让我们一起来:关心集体,保护公物,保护环境!10、举行盛大的葬礼,与其说是向死者志哀,不如说是为了满足生者的虚荣。
——拉罗什富科11、仁者爱人,为仁由己。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12、德行广阔而守以恭者荣。
13、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
——《旧唐书》14、礼者,人道之极也。
——荀子15、不在墙上留一条伤痕,不在空气中留下一句脏话。
16、只有尊敬别人的人,才有权受人尊敬。
17、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
18、环境整洁优美,生活健康科学,社会文明进步。
19、学校是学习之所,文明是成功之本。
20、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1、如果把礼仪看得比月亮还高,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真诚的信任。
——培根22、君子诚之为贵。
——《礼记》23、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左传》24、鸟儿因翅膀而自由翱翔,鲜花因芬芳而美丽,校园因文明而将更加进步。
2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6、信那么人任焉。
——论语27、人必知道而后知爱身,知爱身而后知爱人,知爱人而后知保天下。
28、手边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如茵!29、怀着善意的人,是不难于表达他对人的礼貌的。
仁者爱人复习PPT课件
高考题型专练
一、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矣。” ③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从上文中摘出孔子的原文,来概括“忠”、“恕”的内涵。 (2分)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何陋之有 “公山氏之之”,即“之(到)公山氏”,前一“之”为提宾标 志,后一之为“到、往”
是、之为提宾标志的宾语前置
(11)曾是以为孝乎? “是以”即“以是(指代供给父老酒食)”。 (12)吾道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即“以一(忠恕)贯之”。 (13)仁以为己任。 “仁以”即“以仁”。
学说,主张 通“导”,训导 通“导”,治理 规矩 道路 道义,道德 方法 道理,学识 取道
其
• 尧舜其犹病诸! •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 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有事,弟子服其劳 • 君子于其所不知 • 陈恒弑其君
“仁”的最高境界:博施济众 实践“仁”的方法:能近取譬(推己及人)
“仁”的内涵: “仁”是儒家所倡导的包括孝悌、忠恕、敬人、 爱人等思想在内的内涵丰富的道德观念。
探讨二、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一)“然则管仲知礼乎?”(子)曰:“邦君树塞门①,管仲 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②,管仲亦有反坫。管仲而知礼, 孰不知礼?”(《论语)
论语仁者爱人PPT课件
(7)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7·9)
——恻隐之心 【评析】
可见孔子的慈悲之心、仁者之心。 对别人悲伤的感同身受,是一个人崇 高人格的组成元素之一。
第8页也。” 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 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 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 “然,固相师之道也。”(15·42)
朱熹曾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解说,他说:“尽己之谓忠, 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也就是说要 竭尽自己的全力,推己及人,以求人待己之心待人,真诚坦 荡;以体己之心体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3页/共22页
(3)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 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 也。”(5·12)
第10页/共22页
(10)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7·27)
——以人道推及鸟兽之道,爱人而及物
【评析】
所谓“恩及于禽兽”(孟子语)。人类 为自己的生存,不可能不杀生。但杀生要有 其道,要有节制,要有规则,尤其不能在滥 杀、虐杀中培育恶的种子。这也是对人类灵 魂中的“善”的保护,爱万物就是爱人类自 身。孔子拥有仁德之心,对于动物的捕猎, 有限度,有选择,时时践行“生生而和谐” 的人文理想。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 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 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 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 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 知礼?”(3.22)
第15页/共22页
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 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原 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 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 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 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这说明,孔 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 讲求小谅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 知权达变。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 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 处。
仁者爱人PPT资料优秀版
分析最后一节。思考:为什么孔子一方面
否定管仲知仁,一方面却肯定其为仁者?
❖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3.22)
❖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 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 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 如其仁。”
❖ 【译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 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能 算是仁人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 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 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可见,有了忠不是就是仁,那么还需要 7:过之,必趋
8: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
❖ 读“言志”这一则,体会三人的不同点。
引用朱熹的话:夫子安人,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
什么呢? 5:老者安之
分析最后一节。
6:固相师之道也.
读“言志”这一则,体会三人的不同点。
❖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推已及
人)
分析后七则
引用朱熹的话:夫子安人,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
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 孔子“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
《论语》中关于“仁”的阐述有很多,比如:
得仁?”(5.19) 引用朱熹的话:夫子安人,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
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分析前四则
❖ 读四则,思考: ❖ A重点字。 ❖ B“仁”的思想内容包括哪一些?
重点字
❖ 1:入则孝 ❖ 2:出则弟 ❖ 3:吾道一以贯之 ❖ 4: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5:何事于仁 ❖ 6:尧舜其犹病诸 ❖ 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8:能近取譬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课件(用)111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 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 之,必趋。(9.10)
仁人都有同情关爱弱者之心,都具有悲天 悯人的情怀。以上这些人都代表者礼和乐,儒 家主张礼乐治国。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7.27) 民谚:劝君莫打三春鸟, 子在巢中望母归。
圣人取物有度
孟子曰:“今人乍见孺子将如于 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
孟子:
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
易中天
仁 = 把人当人
= 以人为本
仁
仁的作法: 爱 人
仁的本质:
?
曾参 (前505~前432),姓曾,名参,字子舆,
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山东济宁嘉祥县)人。十六 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 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汲 (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 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 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 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 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 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 思想道德修养。
何晏集解说:“丧者哀戚,饱食于其侧,
是无恻隐之心也。”认为孔子有恻隐之心,
所以在有丧事的人一起吃饭的时候,哀人所哀。 心有不安,所以食不甘味。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
“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 (欤)?”
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15.42)
➢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
➢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
➢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10.17)
仁者爱人【优质PPT】
仁者爱人便是一个人真心 爱天下之人!
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强调的 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
“仁”的根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仁”的具体准则(内涵):对人尽心竭力。待人宽 厚仁慈。 “仁”的理想效果:使老人安逸,让朋友信任,使年 轻人得到关爱。 “仁”的最高境界:能施恩于百姓,周济大众。 “仁”的途径和方法: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看一个人是不是“仁者”,不能过于注重小信小节, 要看他是否对社会、对百姓作出了贡献。(大行不顾细谨)
人物形象
《仁者爱人》,一个仁者, 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用 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仁的含 义。
本课的具体内容
1·6 仁的根本 4·15 仁的内涵(具体准则) 5·12 仁的实践(具体表现) 6·30 仁的境界和实践“仁”的途径、方 法 5·26 仁的理想 10.17、7.9、15.42、9.10、7.27 实践 “仁”的具体表现。
zxxkz.x.x.k
从人,从二。“二”,上为天, 下为地;天地之间,包容万物。
仁,是一种情怀、一种悲天 悯人的情怀
组卷网
仁者爱人是孟子《仁者爱人》中的一句。 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 ; 仁者 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 孟子原文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 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 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 。仁者爱人,是孔子的思想。
关于忠恕之道——待人的基本原则
忠
己欲立而立 人,己欲达 而达人
对人时自己 要尽心竭力
自守之德
用
恕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待人要做到 待人之德 仁爱宽厚
心
例举你的生活阅历和阅读经验中能体现 忠与恕的行为。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课件3
人。
爱人者,人恒爱
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荀子说:“仁,爱也,故亲。”(《荀子·大略》)
韩非子说:“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 子·解老》) 汉儒许慎的“仁,亲也。从人从二”,“仁者兼爱,故 从二”(《说文解字》),则说到了“仁”的根源与后 效。
仁者爱 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仁之实践(表现)
[5.26]
侍:侍立
盍:何不
车马衣轻裘:把车马衣裘,名作状
共:共享
敝:使……损坏,形作使动
憾:悔恨
伐:夸
善:长处,形作名
施:夸耀,表白
劳:功劳
闻:听
安:使……安 使动 怀:名作动,关心
孔子颜与渊弟、子子各路之抒志己,志,如何认识这些“志”?
流于外在之“车、马、衣、裘、善、劳”,易得也;
博施:广泛给……好处 济:周济 其:表语气副词,恐怕 病:以……为难 名作意动 诸:之乎,兼词 立人:使人站得住 使动 达人:使人行得通 使动 仁之方:仁,形作动,实践仁
忠
常见兼词
诸:之于/之乎
叵:不可
焉:于之/于此
盍:何不
忠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积极为人)
• 忠=中+心 • (己)把心放在中间,自我端正; • (人)把人放在心中,对人诚实负责,尽
在《尚书》中“仁”字出现1次;
在《诗经》中“仁”字出现2次;
在《国语》中,“仁”字出现24 次;
在《左传》中,“仁”字出现33 109次。
《说文解字》中的“仁”
亲也,从人从二。
仁指仁爱,对人亲善。会意字,以人、 二会意,二人以上彼此都应当亲爱。
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
仁者爱人PPT课件
【评析】孔子认为一个仁爱的人一定是善于为别人着想
的人。从正面来说 ,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从自身的愿望来体察别人的需求,这是实行“仁”
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从反面来
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承受的事
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
的基本主张。这是孔子“仁”的原则于方法,也是社会
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2019/11/26
1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修养自己,使自己为人处世严肃认真——
从我做起,先从自己的道德修养入手,对周 围的人心存敬意。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修养自己而使别人安定——不但自己有很
好的道德修养,还能推其仁爱之心,安定身 边的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我不喜欢人家加到我身上的那些事,我也不想有同样
的情形加到别人身上。譬如有人骂我,我会觉得不高
兴,因此我也不骂任何人。换句话说,别人给我的痛
苦、烦恼,我不喜欢,因此我也不愿加给任何一个人
痛苦、烦恼。你说一个人够做到这样的修养,多了不
起!他向孔子报告了自己这个做学问的可贵心得。孔
子听了便说:子贡呀!这是你做不到的呀!再下一句
努力就能创造出来的。所以也可以说,圣的境界实际上
不是个人的境界。因为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
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而
仁的境界则是普通人所能企及的境界,是从我们自己身
•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之爱:根据远近亲疏, 贵贱尊卑而有所区别,有先后厚薄之分。
•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爱是相互的,利也是 相互的。
仁者爱人ppt实用课件16
孔子说:“仁离我们远吗?不远。我们如果真心想得 到仁,那么,仁就立刻来到我们身边了。”
仁是儒学的中心,仁在中华民族的形成中起到的巨大 作用。有的朋友,或许会感到仁是多么的深奥,一定要通 过长期的学习,才能了解“仁”,获得“仁”这样的品德。
品德吗?”
89、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爱因斯坦 90、成功并不能用一个人达到什么地位来衡量,而是依据他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到底克服了多少困难和障碍。—— 布克•华盛顿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91、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 托尔斯泰 92、 成功,从失败的土壤中顽强生出。—— 德 国 93、别因为落入了一把牛毛就把一锅奶油泼掉,别因为犯了一点错误就把一生的事业扔掉。—— 蒙 古 94、危险、怀疑和否定之海,围绕着人们小小的岛屿,而信念则鞭策人,使人勇敢面对未知的前途。 —— 泰戈尔 95、论命运如何,人生来就不是野蛮人,也不是乞讨者。人的四周充满真正而高贵的财富—身体与心灵的财富。 —— 霍勒斯•曼
莎士比亚
70、当一切似乎毫无希望时,我看着切石工人在他的石头上,敲击了上百次,而不见任何裂痕出现。但在第一百零一次时,石头被劈成两半。我体会到,到,并非那一击,而是前面的敲打使它裂开。 贾柯•瑞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71、瓜是长大在营养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长在恶性土壤中的最好。
墨子并不全盘反对仁,而只是反对仁中的差等 性。《墨子》中有个叫巫马子的儒者曾对墨子说: “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越人。爱鲁人于邹人。爱 我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家人。爱 我身于吾亲。”这段话中,除了最后一句与儒家的孝 道有冲突外,其余部分可以视为儒家差等之爱的自白。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 这两种说法的不同仅仅在于:巫马子的推论是 由远及近、从外到内,主张上是消极的,而孟子的推 论是由近及远、从内到外,主张上是积极的。不管怎 样,差等之爱是儒家的一个原则,这一点是没有问题 的,而墨子所反对的也正在于此。
高中语文仁者爱人ppt5 语文版精品课件
美国 世界警察 台海问题
美国称有权绑架他国公民 可越境绑架通缉犯
世界警察,我们当定了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积极为人 推己及人
现实:
要死大家一块死 临死拉个垫背的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6.30
尧舜其犹病诸
近取譬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5.26
盍各言尔志 愿无伐善,无施劳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心胸还是有些狭小啊。”有人说:“管仲知道节制吗?”孔 说:“管仲像诸侯王一样娶了三个异姓诸侯的女子,朝廷官员中的各种事情不能全部兼 管起来,哪里说得上是知道节制?”那人说:“如此说来,那么,管仲道德礼义吗?”孔 说:“国君建造了影壁墙遮蔽门户,管仲也在家里建造了影壁墙来遮蔽门户。国君为了有 利於两国君王宴会,建造了放酒杯的土台子,管仲也在家里建造了土台子。如果说管仲 懂得礼义,还能说谁不懂得礼义?”
理解掌握:作 趋
思考:
“必作”、“必趋”,孔子对三者的仁爱是 完全一样么?
理解14.17
又相之 霸诸侯,一匡天下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句式)
辅助材料
•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 官事不摄 ,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2 9.10 7.27
孔子的实践(7·9、15·42 、 9·10 、 7·27)告诉我们: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实践仁爱要从小处入手
仁者爱人ppt实用课件3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知缘斋主人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1)施:旧读shì,动词。 (2)众:指众人。 (3)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
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
(4)病诸:病,担忧。诸,“之于”的合音。 (5)夫:句首发语词。 (6)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
人的意思。 (5•12)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 “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 到了“仁”。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 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 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对 此,我们到后面还会提到。总之,这是 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 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权达礼之间存在矛盾之
处。
.
14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 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 “桓公九合诸候,不以车兵,管仲之力 也。如其仁!如其仁!”(14.16)
.
15
2.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 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 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 “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 而利之”。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
仁者爱人
.
1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 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 文。”(1·6)
——德为先
【评析】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
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
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
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
——人道主义思想
【评析】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 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 有没有受伤。有人说,儒家学说是 “人学”,这一条可以作佐证材料。 他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他重人不重 财,十分关心下面的人。事实上,这 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 主义思想的发端。 7
(7)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7·9)
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
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原
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
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
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
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这说明,孔
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
讲求小谅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
——子路豪放慷慨,颜回谦虚恭敬, 孔子仁慈博爱。
【评析】在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
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
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孔子重视培
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
要求自己和学生。从本段里,可以看
出,只有孔子的志向. 最接近于“仁
6
(6)厩焚。子退朝,曰:“伤人 乎?”不问马。(10·17)
——恻隐之心
【评析】可见孔子的慈悲之心、仁者 之心。对别人悲伤的感同身受,是一 个人崇高人格的组成元素之一。
.
8
(8)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 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 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 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 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15·42)
——仁厚之心
1.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见 《论语》3.22),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 维持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 “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 爱观?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 “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 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 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 门。邦君为两君之好. ,有反坫,管氏亦 13
——推己及人
【评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
“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
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说明
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总之,这是孔子思
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
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
5
(5)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 尔志。”……(5·26)
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 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 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 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
.
16
3.有人说15.24章 ,“说得极平实浅易”, “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牛运震《论 语随笔》)这一章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 感。如把这一章换成“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 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下后向他逐一介绍 在座的人”之类的说法,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评析】对待弱势群体,孔子是尊敬、
照顾、爱护。这就是“仁”在日常举
止中的体现。
.
9
(9)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 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9·10)
——仁者的做派和气质
【评析】仁者内心一片仁慈,行为一派
恭敬。同时也说明:孔子对于周礼十分
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
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者,都应
礼貌待之。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
身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
.
10
(10)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7·27)
——以人道推及鸟兽之道,爱人而 及物
【评析】所谓“恩及于禽兽”(孟子 语)。人类为自己的生存,不可能比杀 生。但杀生要有其道,要有节制,要有 规则,尤其不能在滥杀、虐杀中培育恶 的种子。这也是对人. 类灵魂中的“善” 11 的保护,爱万物就是爱人类自身。
(11)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 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 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 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 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
——大信与小信,大节与小节
【评析】孔子也曾在别的章节中说到管仲的不 是之处,但总的来说,他肯定了管仲有仁德。 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 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 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有仁德的有经世济民之 才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12 节操与信用。
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
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 位。
2
(2)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 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 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4·15)
——忠恕之道
【评析】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 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 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没有具体 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 ,在其他的篇章里, 3 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3)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 尔所及也。”(5·1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评析】“恕”的重要内容是: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子贡是个大商人,善于
赚钱。大概孔子认为,你把别人的钱弄
到自己腰包里来,难道还能说“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 .
4
(4)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 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