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土壤类型介绍——有机土
土壤学课件:5第五章 土壤有机质
机械的转化
动物将植物或残体碎解,或将植物残体进 行机械的搬进及与土粒混合,均可促进有 机物被微生物分解。
化学的转化
经过动物吞食的有机物(植物残体)未被动 物吸收部分,经过肠道,以排泄物或粪便的 形式排到体外,已经经过动物体内分解或半 分解。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3. 微生物的转化过程 是土壤有机质转化最重要的最积极的过程,有多种酶参 与了催化。
酶 R—(C,4H,养分)+ 2O2 CO2 + 2H2O + 能量+养分
氧化
2、矿化过程 ★水的淋溶过程 ★动物转化过程 ★微生物的转化过程***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1. 化学的转化过程 水的淋溶作用
降水可将土壤有机质中可溶性的 物质洗出。这些物质包括简单的 糖、有机酸及其盐类、氨基酸、 蛋白质及无机盐等。
二、土壤有机质含量
1、有机质含量
一般含量在0-5%之间。
泥炭土可高达20%或30%以上 漠境土和砂质土壤不足0.5%
一般把耕层含有机质20%以上的土壤,称为有机质土壤, 在20%以下的土壤,称为矿质土壤(mineral soil)。
目前,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偏低。总体而言,北方 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南方土壤。
2.含氮化合物 动、植物残体中主要的含氮化合物是蛋白质,少量比较简单的
可溶性氨基酸。植物残体中的叶绿素等。 3.单宁、树脂、脂肪、蜡质等
这是一类复杂的有机化合物,除单宁外,其余都不溶于水而溶 于有机溶剂如酒精、苯等物质中,在土壤中分解缓慢而不彻底。 4.本质素
木质素是植物木质部的主要组成成分,是复杂的有机化合物。 5.灰分元素
植物经燃烧后,残留在灰分中的元素称灰分元素。构成灰分的 主要元素为Ca、Mg、K、Na、S、P、S、Fe、AL、Mn,以及微 量元素I、Zn、Mo、B等。其中以Si、Ca、K、Al为最多。
中国土壤系统类型(土纲)
土壤类型特征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苏联的土壤发生学分类对我国土壤学发展影响很深,不足之处是缺乏定量标准。
从2世纪60年代兴起、70年代广为应用的土壤系统分类成为当今世界土壤分类的主流。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是一个定量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分类,该系统分类把中国土壤划分出14个土纲: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
一、有机土1.土纲定义与成土环境有机土是在地面积水或长期土壤水分饱和,生长水生植物的条件下,以泥炭化成土过程为主,富含有机质的土壤,相当于土壤发生分类中的有机水成土,全球地势低洼地区都有分布。
有机土虽属非地带性土壤,但也有其特殊的成土环境。
首先是只要有潮湿潴水低地,无论寒带或温带都可发育有机土。
我,国有机土集中分布于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青藏高原的江河源区,川西北的若尔盖盆地及祁连山地和巴颜喀拉山地。
通常所在地形为相对低洼、地表潴水,或具有不透水的冻土层的高寒滩地坡麓,河流宽谷低阶地,山麓潜水渗溢地段,湖滨平地,古冰碛洼地。
地下水位高,地表积水,多数地区为高寒沼泽化草甸,生长耐寒湿,中生、多年生,或混生湿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茂密,覆盖度80%~95%以上。
有机土发育地区年平均气温-2~-5℃,土壤冻结时间较长,年降水量400~600mm,蒸发量小,湿度大。
2.成土过程包括泥炭积累过程和潜育化过程。
(1)泥炭积累过程。
有机土发育于潮湿环境中,植物生长繁茂,覆盖度大,根系发达,入土深,每年有大量有机残体补给土壤,在长期低温和季节性冻结过湿条件下,增强了厌氧还原过程的作用土壤中几乎缺少纤维分解细菌,使不同时期产生的有机残体以未分解、半分解和部分腐殖化形式积累于土体表层,形成暗色调的泥炭层。
有机质含量200~500g/kg,泥炭层厚50~200cm。
(2)潜育化过程。
有机土As层之下,长期渍水处于厌氧环境,土壤中高价铁、锰的氧化物还原为低价形态,溶解度较大,可随水在土壤中移动并参与某些次生矿物的形成,生成蓝铁矿[Fe3(PO4)4·2H2O],硫铁矿(FeS2)、菱铁矿(FeCO3)、菱锰矿(MnCO3)等,土壤由黄棕转变为青灰,蓝灰、灰黑色,称潜育层。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详解
6、含氮化合物 ( nitrogenous substances )
主要是蛋白质及其衍生物,蛋白质含氮 平均为16%,含硫0.3~2.4%,含磷0.8%。
大部分蛋白质不溶于水,在碱液中形成 胶体溶液。各种蛋白质均易被微生物分解成 各种氨基酸。
7、土壤腐殖质 ( humus )
主要包括胡敏酸类和富里酸类。一般土壤有 机质中,腐殖质占85~90%以上,而普通有机化 合物只占10~15%,尽管这一比例有时会更大一 些,但腐殖质总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部分。
草本植物则将根系和茎叶同时留给土壤,地上 部为2—6吨/公顷,而地下部可达3~11吨/公顷。
一般草本植物 > 木本植物。
当人类有意识地干预土壤肥力的过程开始以 后,动物的粪便成为土壤中有机质的重要来源。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变化,工业废水中的 有机质加入了土壤,城市废弃物进入了土壤,草 炭、风化煤制品也加盟进来。近年来,甚至有 “洋垃圾”进口,其中也含有五花八门的有机成 分。
(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范围
有机质的含量在不同土壤中差异很大, 高的可达30%以上,低的不足0.5%。
表层含有机质20%以上的土壤,称为有 机质土壤,含有机质20%以下的土壤,称为 矿质土壤。
全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大致范围
5%
0.5% 7%
0.5-2.0%
表 52-11 不同地区旱地和水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含量及组成
一、土壤有机质的概念
土壤有机质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土壤有机质概念,指的是土壤中除矿 质部分以外所有的有机部分,如各种动植物残体, 各种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植物根系的分泌物,
狭义的土壤有机质,主要指的是土壤中的腐 殖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机质的定义是:
有机土
土壤剖面的大部分是由植物残体积累的有机土壤物 质构成(有机碳含量至少大于12%~18%,视黏土 粒含量而定)
根据有机土的温度状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亚纲, 即永冻有机土和正常有机土。 永冻有机土是指有永冻的土壤温度状况,或土表至 200cm范围内有永冻层次的有机土。 永冻层的存在,表明气温、土温都较低,使沼生植 物发生了变化,苔草类植物减少,而藓类植物比重 增高,另外永冻层的阻隔,使土壤发育过程中无地 下水补给,同时所处地段的地表径流短,水分主要 来自大气降水,矿质养分较为贫乏,也更适应于对 养分要求不高的藓类植物的生长,而藓类植物灰分 含量较低,属“贫营养型”,C/N比变化范围较大。
有机土的剖面构型为H-G型,即泥炭层和潜育层组 成。 泥炭层H层是有不同分解程度的纤维、半纤维状的 有机物构成,泥炭层中有机质含量可达500g/kg 以上,土壤颜色以黑棕色或灰棕色为主; 潜育层因长期受还原控制,土壤颜色以灰绿色、浅 蓝色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因氧化铁、氧化 锰受还原而使土壤矿物分解加快,故土壤质地以壤 质或黏土为主,土体紧实,土体层下部有时因永冻 层或季节性冻层的阻隔,上部饱和的水分并不与地 下水衔接,因而在潜育层的下部亚层常有绣纹斑生 成。
谢谢
在中国,永冻有机土主要分布于小兴安岭、祁连山、 阿尔泰山等山地的海拔较高地区。 正常有机土为除了永冻有机土之外,土壤剖面中没 有永冻层存在的有机土的有机物质, 其土壤中氮素含量丰富,富含有机质。 处于平坦地形的有机土更有利于开发利用。但因有 机土过湿、土壤比热大、导热性差、冻结期早、解 冻升级缓慢、土温低、作物或树木立地条件差,另 外有机土中磷钾铜钼等矿物养分含量偏低,在农业 垦殖过程需要修建排水系统,以降低地下水位,疏 干后尚需风化一二年方可种植
自然地理学之土壤精品PPT课件
土壤水分重量 土壤固相重量
100%
◆田间持水量:指土壤中微空隙和毛细管的水分, 能够抵抗重力作用而保持在土壤中那部分水量。 ◆凋萎系数:指土壤中不能为植物吸收利用的那 部分水分,其含量称为凋萎系数或凋萎点。 ◆吸湿系数:指土壤中既不能被植物吸收,也难 以自然蒸发的那部分水分,其含量称为吸湿系数。
2、土壤水分类型
粘粒
100 0
土壤质地三角分类法
①砂质土:砂粒含量在
②
70%以上。结构松散, 通气和排水条件良好, 但保水保肥能力弱。
0
砂粒
①
100
100 粉 0砂
②粘质土:粘粒占优势,粘粒含量不低于40%, 结构较紧密,湿粘干结,通气和排水条件不佳, 但保水保肥能力强。
③壤质土:砂粒、粉砂粒和粘粒三者含量相对 均匀,特性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农业价值较高 的土壤大都属于壤质土。
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 亚热带大陆西岸与温带大陆 内部。
9、寒带森林土壤 ——灰化土
是典型的灰化过程所形 成的土壤。灰化土层属于强 酸性土壤,养分缺乏,对农 业利用不利。 分布较广泛,在欧亚大陆北 部和北美北部,东西向延伸 形成连续的土壤分布带。
10、苔原土壤——冰沼土
是在严寒湿润气候和苔原植被下发育形成的 土壤。土层浅薄(一般<50cm),质地较粗,下 面是基岩或永冻层,基本无农业利用价值。
环境土壤学: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
所用降解方法不同,所得产物也不相同。
2.非降解法结构特征的鉴定 紫外可见分光光谱法(E4/E6):即腐殖质在波长468nm和
665nm处吸光度的比值,是鉴定HA和FA芳香度的有效手段。
红外光谱法 电子显微镜法 磁共振光谱法(MRS)
3.腐殖酸中功能团的测定
总酸性基:—COOH +
过量Ba(OH)2法
土 壤 中 的 动
微生物分解
简 单 有 机 化 合
物
简单矿物质和CO2、 NO2、N2、NH3、 CH4、 H2O
高分子有机化合 物——腐殖质
腐殖质化过程
四、腐殖物质的鉴定
1.降解法研究结构特征(P27) 氧化降解:碱基硝基苯氧化法、碱性高锰酸钾氧化法、硝酸氧化法 还原降解:Zn蒸馏熔融法、钠汞剂还原法、递增溶剂法 生物降解
细胞自溶学说
死亡细胞释放自溶酶,使细胞成分(糖、氨基酸、酚和其他芳香族 化合物)形成自由基而迅速缩合成腐殖质。
微生物合成学说
微生物利用植物物质作碳源和能源,在细胞内合成各种腐殖质的 高分子化合物,微生物死亡后再释放到土壤中,在细胞外降解为腐殖质。
动植物残体在土壤中的去向
矿质化过程
植 物 残 体
羧基: 醋酸钙法,仅与羧基反应
酚羟基: 酚羟基 =总酸性基 - 羧基 (毫克当量/克)
总羟基:
+—ROH 酯化→水解→皂化→酸化→标准碱液滴定
醇羟基: 醇羟基 = 总羟基 - 酚羟基 (毫克当量/克)
羰基:利用羰基(C=O)与羟基反应生成肟,用盐酸羟胺法测定
醌基: 尚无理想方法。利用醌的氧化性,在碱液中用SnCl2还原腐
殖酸中的醌基。
甲氧基:Zeisel法。其原理:
中国土壤系统类型(土纲)
土壤类型特征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苏联的土壤发生学分类对我国土壤学发展影响很深,不足之处是缺乏定量标准。
从2世纪60年代兴起、70年代广为应用的土壤系统分类成为当今世界土壤分类的主流。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是一个定量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分类,该系统分类把中国土壤划分出14个土纲: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
一、有机土1.土纲定义与成土环境有机土是在地面积水或长期土壤水分饱和,生长水生植物的条件下,以泥炭化成土过程为主,富含有机质的土壤,相当于土壤发生分类中的有机水成土,全球地势低洼地区都有分布。
有机土虽属非地带性土壤,但也有其特殊的成土环境。
首先是只要有潮湿潴水低地,无论寒带或温带都可发育有机土。
我,国有机土集中分布于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青藏高原的江河源区,川西北的若尔盖盆地及祁连山地和巴颜喀拉山地。
通常所在地形为相对低洼、地表潴水,或具有不透水的冻土层的高寒滩地坡麓,河流宽谷低阶地,山麓潜水渗溢地段,湖滨平地,古冰碛洼地。
地下水位高,地表积水,多数地区为高寒沼泽化草甸,生长耐寒湿,中生、多年生,或混生湿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茂密,覆盖度80%〜95%以上。
有机土发育地区年平均气温-2〜-5°C,土壤冻结时间较长,年降水量400〜600mm,蒸发量小,湿度大。
2.成土过程包括泥炭积累过程和潜育化过程。
(1)泥炭积累过程。
有机土发育于潮湿环境中,植物生长繁茂,覆盖度大,根系发达,入土深,每年有大量有机残体补给土壤,在长期低温和季节性冻结过湿条件下,增强了厌氧还原过程的作用土壤中几乎缺少纤维分解细菌,使不同时期产生的有机残体以未分解、半分解和部分腐殖化形式积累于土体表层,形成暗色调的泥炭层。
有机质含量200〜500g/kg,泥炭层厚50〜200cm。
(2)潜育化过程。
有机土As层之下,长期渍水处于厌氧环境,土壤中高价铁、锰的氧化物还原为低价形态,溶解度较大,可随水在土壤中移动并参与某些次生矿物的形成,生成蓝铁矿[Fe3(PO4)4・2H2O],硫铁矿(FeS2)、菱铁矿(FeCO3)、菱锰矿(MnCO3)等,土壤由黄棕转变为青灰,蓝灰、灰黑色,称潜育层。
土壤地理学第一章 土壤剖析第二节 土壤组成 - 土壤有机质1
2NH3 3O2 亚硝酸细菌 2HNO2 2H2O 661.5焦耳 2HNO2 O2 亚硝酸细菌 2HNO3 175.8焦耳
硝酸与硝酸盐可被植物生长利用,而改良酸性土壤中多添加石灰。
c.反硝化:
土壤通气条件较差,如土壤淹水或紧实时,且土壤PH值较高,C/N也大 时,易于反硝化作用的进行,造成N的固定,植物无法利用。
森林土壤:酸性有机质(acid organic mater)
草原土壤:中性有机质(neutral organic mater)
一般植物残体数量:森林>草原>荒漠 森林植被中:热带森林>亚热带森林>温带森林>寒温带针叶林
植物残体的成分及含量大致如图1-16
进入土壤的有机物质的化学组成
矿化率一般在1%~3%。由于土壤有机质的矿化率与有机氮的矿化率
同步,因而可通过测定土壤有机氮的矿化率来代表有机质的矿化率。
(四)影响土壤有机质矿质化的因素
1、温度(temperature)
25-35℃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最为旺盛,利于OM矿质化 分解,提供作物所需养分。
2、通气状况 (aeration status)
含硫蛋白质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分解产生硫酸。
含硫蛋白质 含硫氨基酸 H 2 S H 2 SO4 2H 2 S O2 S2 2H 2O 热量 2S 2H 2O+3O2 2H 2 SO4 热量
2. 脂肪(fattiness)、树脂(pitch)、蜡质(waxiness)、单宁(tannin) 的矿质化
如:甲酸3.2×10-3 M、乙酸4.6×10-3 M、 正丁酸7×10-4 M,就
会对植物根系产生较严重的危害。
第一章-土壤的基本组成-有机质ppt课件
植物残体的特性:新鲜的易分解;C/N 土壤特征:粘粒含量(正相关);pH
植物组织与土壤有机质的组分比较
一些有机质的C、N含量及C/N
适宜土壤微生物活动的pH值
7 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有机质与重金属离子的作用:各种功能基对 金属离子的亲和力:-NH2 (胺基)>-N=N(偶 氮化合物)>N(环氮)>COO-(羧基)>-O(醚基)>-C=O(羰基)
氨态氮被微生物氧化成亚硝酸,并进一步氧化成硝酸 的过程,称硝化作用。
这一作用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氨被亚硝酸细 菌氧化成亚硝酸;第二阶段,亚硝酸被硝化细菌氧化 成硝酸。其反应如下:
2NH3+3O2 2HNO2+O2
2HNO2+2H2O+热量 2HNO3+热量
反硝化作用
细菌在无氧或微氧条件下以NO3-或NO2-作为呼吸 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生成N2O和N2的硝酸盐还原过 程,称反硝化作用。其反应如下:
土壤对酸碱度变化的缓冲性能。
促进微生物的生命活动 土壤有机质能为微生物生活提供能量和养分,同时又能调节
土壤水、气热及酸碱状况。 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胡敏酸具有芳香族的多元酚官能团,可以加强植物的呼吸过 程,提高细胞膜的透性,促进养分进入植物体,还能促进新陈代 谢,细胞分裂,加速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长。 其他方面的作用
蛋白质 硫氨基酸
H2S
还原型的无机硫化物被硫化细菌氧化成硫酸的过程,称硫
化作用。其反应如下:
2H2S+O2
2H2O+2S
2S+3O2+2H2O
2H2SO4
硫化作用产生的硫酸与土壤中的盐基物质作用,形成硫酸
自然地理学14个土壤类型总结
土壤圈第四节土壤类型特征(提要)一、有机土定义:是在地面积水或长期土壤水分饱和,生长水生植物的条件下,以泥炭化成土过程为主,富含有机质的土壤。
(土壤发生分类中:有机水成土)特点:地形低洼、地表潴水。
分布:全球地势低洼地区都有分布,只要有潮湿潴水低地。
我国集中分布于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青藏高原的江河源区,川西北的若尔盖及祁连山山地和巴颜喀拉山地。
注:泥炭积累过程、潜育化过程二、人为土定义:是人为耕作灌溉、施肥培育活动下创造的具有新性质的土壤。
(土壤发生分类中:水稻土、灌淤土、菜园土)特点:具有不同种类可资鉴定的人为表层,厚度>50cm,土壤肥力比起源土壤高,多土壤入侵体。
分布:世界各大河流沿岸平原及三角洲地带,我国秦岭—淮河以南水耕土,以北多旱耕人为土。
三、灰土定义:是具有铁铝螯合淋溶作用、土表至60cm范围内有灰化层的土壤。
(土壤发生分类中:灰化土、漂灰土)特点:气候寒冷湿润,植被为寒温性湿润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
(灰化作用)分布:主要分布于俄罗斯、北欧和加拿大等地,我国仅见于大兴安岭北端及长白山北坡。
四、火山灰土定义:指发育在火山喷发物和火山碎屑物上的土壤。
(土壤发生分类中:火山灰土)特点:发育程度低,属初育土范畴,属于原始发育阶段。
火山灰母质具有很高的表面积,导致了火山灰土形成过程十分迅速。
分布:主要分布于活火山和休眠火山外围。
我国主要分布面积不大,多见于东北大连池、长白山及云南腾冲等地。
五、铁铝土定义:是表土至150cm范围内具有高度富铁铝化作用的铁铝层的土壤。
(土壤发生分类中:砖红壤、赤红壤、红壤和黄壤)特点:土体厚,多在2~3m以上,通体红色,发生层分化明显。
分布: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
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
六、变性土定义:是一种富含蒙皂石等膨胀性黏土矿物,具有高胀缩性的黏质开裂土壤。
(土壤发生分类中:砂姜黑土,玄武岩、页岩以及泥岩上发育的赤红壤)特点:地形为河湖平原、河流阶地和坡麓洼地;自吞作用分布: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季节性干旱区,如印度的德干高原、非洲的苏丹等地。
自然地理学:11土壤
第六章土壤2、土壤:陆地上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天然植物和栽培作物的立地条件和生长发育的基地。
3、土壤:岩石圈表面在次生环境中发生元素迁移和形成次生矿物的近期堆积体。
4、土壤:具有特殊的材料理化性质和物理机械性质,并能作为建筑材料和承压基础的物体。
由于土壤圈所处的特殊地位,维持和繁衍地球生命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基本上以有机质形态积累于土壤中,土壤圈成为非生物的无机界与生物有机界联系的中心环节,对人类的生存发展、自然环境的影响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地位和功能。
二、土壤的一般形态特征1、颜色Type of Mineral Particle Size Range Sand2.0 - 0.06 millimeters Silt0.06 - 0.002 millimeters Clay less than 0.002 millimeters2、质地(机械组成):砂土砂土、壤土壤土、粘土粘土等。
砂壤土 Particle size ranges(一)、自然土壤剖面(二)、耕作土壤剖面(图示)第二节土壤的组成和性质水分和空气空气按不同的配有机质、水分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多相的分散体系。
置和比例组合而成的。
是一种多相矿质化作用 复杂简单简单复杂腐殖质化作用矿质化作用(mineralization)腐殖质化作用(humification)目前研究最多的腐殖质:腐殖酸、富里酸、胡敏素。
腐殖质能与金属离子结合。
土壤中腐殖质的存在使土壤具有一定的净化能力。
四、土壤水分与土壤溶液(一)土壤水分按土壤水分存在的形式和状态及其与土壤的关系,可分为:(二)、土壤溶液:进入土体的大气降水、土壤水对固体物质都有较大的溶解性。
土壤溶液受水热条件、土壤pH值、微生物活动和施肥灌溉等因素的影响。
土壤水分土壤水分和土壤溶液土壤溶液对土壤中固相物质的转化、生物活动、土壤温度和空气的调节,以及土壤其他性质的变化,都有重大的影响。
【精选】土壤有机质PPT资料
3 腐殖质的性质 生物排泄物/分泌物 高等植物根系分泌物,土壤动物排泄物,土壤微生物分泌物;
不溶解的腐殖物质 胡敏素 ★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
1)胡敏酸和富里酸的共性 (据Brady N C)
另一部分转化为较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多元酚)和含氮化合物(氨基酸、肽等),提供了形成腐殖质的材料。 高山草原土、亚高山草原土 ★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蓄水通气性
NaOH或NH4OH
土壤 稀溶液处理
不溶解的腐殖物质 胡敏素
HCl或
溶解的暗褐色溶液
H2SO4处 理
沉淀物质 胡敏酸
黄白色溶液 富里酸 (见下图)
土壤腐殖质组分及其分离过程图式
在3类腐殖物质中,胡敏素为与矿物质紧密结合的腐殖质,
其性质不活泼,不能作为独立的腐殖物质存在,所以一般
把土壤腐殖质概括为胡敏酸和富里酸两大组。
③★自促然 进界土碳壤循微环生化必物要活合环动节。物是蛋白质,少量比较简单的可溶性氨基酸,
高山草原土、亚高山草原土
植物残体中的叶绿素等。含硫化合物如硫蛋白, 另外,C/N(25), C/P 重要指标。
腐殖质不是一种单一的化合物,而是一类高分子聚缩物,其主体为腐殖酸及其盐,占腐殖质的85%~90%,称为腐殖物质。
2 腐殖质的种类(分组)
腐殖质不是一种单一的化合物,而是一类高分子聚 缩物,其主体为腐殖酸及其盐,占腐殖质的85%~90 %,称为腐殖物质。其余为微生物代谢所产生的较简 单的化合物,因与腐殖酸紧密结合难以分离,故与腐 殖酸合称为腐殖质。
根据腐殖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和颜色可分 离出胡敏素、胡敏酸和富里酸3种性质不同的腐殖 物质。
胡敏酸和富里酸同属于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促进土壤养分的有效化 P及金属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部或某些土层被地下水或毛管锋水
饱和并呈还原状态。 草根层:泥炭土的最上层,厚50~60cm, 有活的和死亡的沼生植物茎叶根系未充 分分解密集于地表。
Page
5
泥炭层:半分解的植物残体组成,
厚度>50cm。 腐泥层:分解充分的细粒有机物质层。 潜育层:滞水还原条件下形成的蓝灰色黏质 土层。
(有机土发育地区平均气温—2至—5 ℃ , 土壤冻结时间较长,年降水量约 400~600mm,蒸发量小,湿度大。)
Page
15
五.成土过程
泥炭积累过程
潜育化过程
Page
16
1.泥炭积累过程 条件 a.在潮湿环境中 b.长期低温和季节性冻结过湿条件 结果 在几乎缺少纤维分解细菌的情况下,不同 时期产生的有机残体以分解、半分解和部分 腐殖化的形式积累于土体表层,形成暗色调 的泥炭层(H)。
Page
6
三.有机土分类 a.系统学分类
永冻有机土(具有永冻土壤温度 亚纲 或者土表至200 cm 内有永冻层次) (按土壤温度) 正常有机土
纤维有机土壤物质
土类
半腐有机土壤物质 高腐有机土壤物质 落叶有机土壤物质
Page 7
永冻有机土剖面
Page 8
正常有机土剖面
b.工程分类
有机质土 砂类土 Q= 3%~10% 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土 Q=5%~10%
Page 25
林业方面:
存在的问题有:泥炭层和积水的影响,
林木生长不好,种子难与泥土接触,更 新也不好;
措施:在长期积水的泥炭土上,可采用 大垄排水等措施;在季节性积水的泥炭 土上,可采取分区排水等措施。
Page
26
牧业利用和其他方面: 季节性积水的土地上,常生长着小叶樟, 可作割草地与放牧地,积极发展畜牧业; 积水比较深或常年积水的土地上,常生 长着许多芦苇,这是良好的造纸材料,应 加强经营与管理,提高产量与质量,支援 造纸工业。
PH
粗灰分 (%)
黑龙江
0.2~0. 400~6 3· 00
60
1.93
0.29
0.27
1.42
6.0~6.5
30~40
吉林
0.27
300~4 00
65.4
1.65
0.33
0.24
0.90
5.5~6.0
20~40
川西北 高原
0.2~0. 250~3 4 00
57.5
1.26
—
—
9.21
6.5~8.0
Page
17
2.潜育化过程 条件 a.水分过多,空气隔绝 b.厌氧微生物对有机质进行分解 结果 所产生的成分(氢气、甲烷、硫化氢、 二氧化碳、有机酸和腐殖质等) 作用于土壤中的矿物质,形成的土层 粘粒矿物为浅蓝或灰青色, 即为潜育层(G).
Page
18
六.地理分布 有机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及青藏高原地区。 东北地区多集中在黑龙江和吉林省东部的 山间谷地及低地(牛轭湖为最多),以苔 草泥炭为主,水藓—苔草泥炭面积不大, 而藓属泥炭仅在长白山以及大小兴安岭海 拔较高的岛状永久冻层地区有零星分布。 青藏高原的江河源区,川西北的若尔盖盆 地及祁连山地和巴颜喀拉山地也为其集中 区域。
Page 19
Page
20
七.有机土的性质
有机土一般分为泥炭层和潜育层。 泥炭层
1)物理性质:
a. 质轻(以干物重来说,泥炭一般比矿质土轻 5倍以上); b. 含水量较高,透水性很小; c. 导热性较差,冬季冻结浅,春季溶解慢;
d. 吸收性强,特别是对水分和气体的吸收很强。
Page 21
2)化学性质 • • • • 化学元素组成主要是C、H、O 酸碱反应为酸性 下层的泥炭较上层肥沃 泥炭层的PH在东北地区的较低,四川若尔盖 的较高 • 泥炭层的有机质含量可达45—70% • N含量很丰富,而K含量却很低,P在东北地区 高,而四川若尔盖地区除其表层外很则低。
中国地理网
《地理学报》 中国期刊网文献资料
Page
29
谢谢观赏
有机土
----第五小组
土纲定义
诊断标准 有机土的分类
成土条件
成土过程
地理分布
有机土的性质
改良和利用
Page 2
一.定义 有机土是指泥炭、腐泥或枯枝落 叶等厚度大于40cm的有机土壤物质覆 盖于碎石或火山渣之上,并有石质或 准石质接触面直接位于这些物质之下 的土壤。
Page
3
Page
4
二.主要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Page
12
2.地形条件:所处地
形多在低下或凹陷的地带, 或具有不透水的冻土层的高 寒滩地。
Page
13
3. 植被情况:植被多为喜湿 和喜水的植物。
(一般以耐寒湿,中生、多年 生,或混生湿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
Page
14
4.气候条件:一般不受气候限制。 但在气候湿润、温度较低的情况下, 利于有机土的形成。
Page
22
潜育层的特点
为矿物质土层,呈灰青色绿色或浅蓝色, 一般为壤质或粘质。这一层中腐殖质缺乏, 含量为0.3%—1%,还原性较强,土壤中 阳离子交换量低,代换性阳离子中有较多 的亚铁离子。
Page
23
有机土泥炭层的理化性质
干 容量
地点
最大 有机 持水 全氮 质 (%) 量 (%) (%)
全磷 全钾 氧化 (%) (%) 钙(%)
Page
27
有机土的泥炭也是一种财富,它可以作为燃 料和绝缘材料,还可以作为工业原料来制造许多 化学品如石蜡、甲醇等。此外,农村还用泥炭来 作垫圈材料。它可以吸收氨气,减少臭味,最后 成为良好的圈肥。
Page
28
资料来源: 中国土壤数据库
《自然地理学》 伍光和等著
《土壤地理学教程》徐启刚 黄泽华编著 《我国的土壤》张俊民 蔡凤岐等著
40~50
Page
24
八.有机土的改良及利用
农业方面: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水分过多,通气不良,植物 养分不平衡; 措施:开垦时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改良 措施。例如,泥炭积累不多的土壤,在排除土壤 多余的水分之后,即可垦种;泥炭层深厚,排水 条件复杂的,如黑龙江省的三江平原地区,需采 取综合水利土壤改良措施, 除排水之外,还得修 筑台田,垫土掺沙,增施磷肥与钾肥等改土培肥 措施。
泥炭质土
Q=10%~60%
泥炭土
Q>60%
Page
9
测定有机质含量
灼矢法: 将土壤在一定温度干燥后,
经高温灼烧,以失去的质量来
计算灼烧矢量的含量。 容量法:
化学分析法,有机质含量越高,
两种方法测定的结果越接近。
Page
10
Page
11
四.成土条件 1. 母质特点:多为 河湖沉积物。特点是质地 粘重,透水性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