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隋唐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古丝绸之路上的中外音乐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古丝绸之路上的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作者:刘嵬来源:《艺术研究》2018年第03期摘要:隋唐时期是中国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建立起多民族、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之间方法交流与合作,并在相互融通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了音乐文化发展的繁荣局面,丝绸之路便是这一时期音乐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与纽带。
本文从历史背景、歌舞音乐、乐器、宗教音乐等方面对隋唐时期古丝绸之路上的中外音乐交流进行论述。
关键词:隋唐古丝绸之路中外音乐文化交流隋唐时期是中国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展开了空前的交流,繁荣的经济、政治环境,以及社会稳定局面将音乐文化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一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外域音乐文化的输入,此时对外来音乐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政策,不但有利于中国音乐文化自身的蓬勃发展,而且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与外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各方面的广泛交流与信任。
建立起多民族、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之间方法交流与合作,并在相互融通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了音乐文化发展的繁荣局面。
这一时期与外来音乐文化的交流,彰显于外来音乐文化的大量输入,其中丝绸之路便是这一时期音乐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与纽带。
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是一条连接欧亚各国经济与文化的陆上要道,东起长安,西至罗马,作为一条重要的枢纽,将中国与外国联系起来,为多民族、多国家音乐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骞通西域以来不仅正式开辟了丝绸之路,还将西域音乐带入中原,造新声,用于鼓吹乐。
从西汉末年,西北少数民族逐渐向中原地区迁移,到西晋时期,迁移来的匈奴,鲜卑等人口近百万,居住关中地区的氏人、羌人五十万,占当时关中人口的一半,天宝初年京兆尹人达三十多万户,贞观的时候不到此数量,但当时长安一地的突厥流民却达到了万户,从上述人口数量的变化,反映出了当时丝路的往来中除管办宫廷间的交流活动外,民间的往来也日益频繁。
隋唐时代丝绸之路上传来的外来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隋唐筝乐的对外传播与交流
隋唐筝乐的对外传播与交流隋唐筝乐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珍贵遗产,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筝乐在此时达到了辉煌的巅峰。
隋唐筝乐不仅在国内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也在对外传播与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隋唐筝乐的对外传播与交流角度展开探讨,分析其在国际间的影响和作用。
一、隋唐筝乐的艺术特点隋唐筝乐是一种用筝演奏的音乐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和艺术风格。
隋唐筝乐的音乐曲目丰富多彩,包括琴歌、琴辞、琴谱等。
其曲目在演奏技巧、节奏韵律和音乐表达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风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隋唐时期的筝乐艺术在音乐表现手法、音乐形式和艺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代表之一。
二、隋唐筝乐的对外传播隋唐时期,中国的对外交流逐渐加强,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隋唐筝乐作为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瑰宝,也在对外交流中得到了传播。
隋唐筝乐通过丝绸之路等途径,传入东亚、西亚、中亚等地,成为当时国际间的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隋唐筝乐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不仅带去了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也吸收了外来音乐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融合之美。
三、隋唐筝乐的国际影响隋唐筝乐的对外传播,对国际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唐筝乐的音乐表现手法、音乐形式和艺术创新成为当时国际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东亚、西亚、中亚等地的音乐文化发展。
隋唐筝乐在传入东亚地区后,与当地音乐相互融合,形成了东方音乐的独特风格。
它的音乐元素还传入了西亚和中亚地区,影响了当地音乐文化的发展,成为了当时国际音乐艺术的一部分。
四、隋唐筝乐的文化交流隋唐筝乐作为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代表之一,不仅在国内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也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隋唐筝乐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带去了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对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关注和研究。
隋唐筝乐的艺术特点和对国际音乐文化的影响,已经成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传播与交流史上的重要篇章。
学习_七隋唐时期中日音乐文化交流6
• 对日本佛教有积极贡献的三人是: • 道昭、空海、最澄。
五、汉化佛教音乐在日本的传播
• (一)日本的中原佛乐 • 1. 声明:中国佛教仪式音乐的遗存 • 其名称受: • (1)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2“释诂训字
诠目疏别”中“声明”解释的启示; • (2)也有可能是早期随佛教传入的诵唱叫
梵呗,进入平安朝后期,随着乐制的改 革,其音乐用语也产生变化的结果。
• 二,精神层面,首先是学习儒家治国及礼乐 教化之道、佛教伦理道德之道,其次是文学、 艺术领域、住行等等;
• 三,物质层面,学习和移植中国农业、手工 业器具及知识技术等。尤其在奈良时期,日 本几乎是全面唐化、全方位的学习,以充实 自己的弱势文化和军事。
三、“唐乐”的东渐及其日本化 的形成
• (一)“雅乐寮”的设立和功用 • (二)“内教坊”
• 其四,与隋朝沟通,派遣隋使与中国 交往。大和政权先后於607、608年派 亲派专使小野妹子为使节,两次出使 隋朝。之后,610年和614年又派两次)。
• 其五,仿隋朝建造宫殿,编修国史。
• (三)唐初阶段 • “大化革新”(645-649)。 • “大化革新”的幕后是圣德派往中国大陆的
留学生、640年回国的南渊请安、僧旻、高 向玄理等人。很明显,其内政的改革和外交 政策的改变有着深刻的联系,目的就是研究 和模仿先进的文化制度。 • 从630年至671年,日本派遣唐使七次(舒 明天黄时期四次;天智天皇时期三次)。其 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修补两国之关系,二 则是了解唐朝对朝鲜半岛的政策,刺探军事 情报。附带,也将留学生、留学僧夹杂其中, 学习佛学及唐朝文化技术。
• 其三,中国隋唐时期,正是日本推崇佛教最盛的时候。汉语 佛典和中国的佛教宗派差不多都传到了日本。由于全民笃信 佛教,从而正真的向大陆学习佛法的运动开始了。他们崇佛, 也崇拜唐文化、唐建筑、唐诗、唐佛经等;他们喜好唐仪式 音乐,但也追求唐寺院音乐。
隋唐筝乐的对外传播与交流
隋唐筝乐的对外传播与交流隋唐筝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一个重要的乐器演奏形式,它的对外传播与交流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隋唐时期,筝乐在宫廷和民间都有广泛的应用,成为了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
下面就从历史背景、形式特点和对外传播与交流三方面来阐述隋唐筝乐的重要性。
一、历史背景二、形式特点1. 音乐形式:隋唐筝乐的音乐形式主要包括“声乐曲”、“器乐曲”以及“合奏曲”三种类型。
其中,“声乐曲”又包括“乐府”、“律歌”、“雅颂”等多种形式。
2. 筝的种类:隋唐筝乐所使用的筝种类有三种,“长筝”、“短筝”、“七弦筝”,这些筝各有不同的音域和演奏方式。
3. 表演形式:隋唐筝乐的表演形式很多,主要有独奏、重奏和合奏几种形式。
其中,独奏形式最为普遍,可以展现演奏者的技巧和个性。
三、对外传播和交流隋唐时期,中国和周边国家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其中音乐文化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
隋唐筝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外国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开放性”的文化特点。
一方面,它吸收了亚洲邻国的音乐元素,受到了印度、波斯、日本等国家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丝绸之路音乐文化”。
另一方面,它的大量输出也促进了海外华人文化的传播。
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期曾有许多外国人学习和传播中国音乐文化,这使得筝乐这一音乐形式成为了亚洲和世界音乐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埃及的《约瑟夫文书》中还记录了有中华琴筝等信息。
总之,隋唐筝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中重要的形式,在中国音乐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的对外传播和交流也推动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丰富了世界音乐文化的多元性。
第五讲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
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发展
3、同曲的犯调和移调理论
犯调
旋宫:音高的变换 转调:调式的转换
《 秦 王 破 阵 乐 》 曲 谱
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特点
《秦王破阵乐》片断:
欣赏
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特点
(三)歌舞大曲与法曲
隋唐歌舞大曲又称大曲或燕乐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 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歌舞音乐,在隋唐宫廷燕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代 表着隋唐音乐文化的最高水平。
172
《
敦西
第五讲 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
公元581年——公元937年
一、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特点
(一)宫廷燕乐
燕乐又称为宴乐,指在宫廷中,除了仪典之外,招待宾 客、宴享与娱乐中所应用的一切音乐。
隋唐以后的燕乐概念更加广义,除宫廷雅乐以外,凡是 宫中所用的各种民间音乐都属于燕乐的范畴,是汉族俗乐与 境内各民族外来音乐的总称,
❖ 大乐署职能主要有两个:管理雅乐和燕乐和培养乐工。
❖ 鼓吹署由过去的“清商署”和“鼓吹署”合并而成。其职 能是管理仪仗音乐,即卤薄乐和军乐。
❖ 宫廷管辖——“教坊”和“梨园”。 ❖ 教坊负责管理领导歌舞、散乐
❖ 梨园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以教习法曲为主的音乐机构。
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特点
(五)曲子的兴起
旋宫转调
移调:改变音阶的绝对音高而调式不变
(二)古琴减字谱和燕乐半字谱
1、古琴减字谱 曹柔创造用减字笔画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 古琴音位上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而不记音名的 记谱法。一直沿用至今。
隋唐筝乐的对外传播与交流
隋唐筝乐的对外传播与交流
隋唐筝乐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乐器,也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隋唐时期
达到了巅峰,在国内外的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隋唐筝乐的对外传播与交流,不仅是
一种艺术文化的传递,也是中华文化的辐射与影响。
隋唐筝乐的对外传播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通过与丝绸之路的交往,二是通过战争
征战的扩张。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互通有无的重要通道,各种文化艺术也随之流派。
隋唐筝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等地的音乐
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中国的筝乐逐渐融合中亚、西亚的乐器,形成了新的演奏风格和曲目。
隋唐时期中国筝乐的声音较大、琴杆较长,使得其具有良好的音响效果,因此在一些
大型演唱会、宴会等场合中备受欢迎。
这些都为隋唐筝乐的传播打下了基础。
隋唐筝乐的对外传播与交流,不仅是由于艺术本身的魅力,也与隋唐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有关。
隋唐时期中国的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社会经济繁荣,文
化艺术发展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
这为隋唐筝乐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隋唐时期古丝绸之路上的中外音乐文化交流
艺术平台隋唐时期古丝绸之路上的中外音乐文化交流沈阳音乐学院 刘嵬摘要 隋唐时期是中国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建立起多民族、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之间方法交流与合作,并在相互融通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了音乐文化发展的繁荣局面,丝绸之路便是这一时期音乐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与纽带。
本文从历史背景、歌舞音乐、乐器、宗教音乐等方面对隋唐时期古丝绸之路上的中外音乐交流进行论述。
关键词:隋唐古丝绸之路中外音乐文化交流隋唐时期是中国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展开了空前的交流,繁荣的经济、政治环境,以及社会稳定局面将音乐文化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一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外域音乐文化的输入,此时对外来音乐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政策,不但有利于中国音乐文化自身的蓬勃发展,而且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与外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各方面的广泛交流与信任。
建立起多民族、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之间方法交流与合作,并在相互融通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了音乐文化发展的繁荣局面。
这一时期与外来音乐文化的交流,彰显于外来音乐文化的大量输入,其中丝绸之路便是这一时期音乐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与纽带。
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是一条连接欧亚各国经济与文化的陆上要道,东起长安,西至罗马,作为一条重要的枢纽,将中国与外国联系起来,为多民族、多国家音乐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骞通西域以来不仅正式开辟了丝绸之路,还将西域音乐带入中原,造新声,用于鼓吹乐。
从西汉末年,西北少数民族逐渐向中原地区迁移,到西晋时期,迁移来的匈奴,鲜卑等人口近百万,居住关中地区的氏人、羌人五十万,占当时关中人口的一半,天宝初年京兆尹人达三十多万户,贞观的时候不到此数量,但当时长安一地的突厥流民却达到了万户,从上述人口数量的变化,反映出了当时丝路的往来中除管办宫廷间的交流活动外,民间的往来也日益频繁。
隋唐时代丝绸之路上传来的外来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隋唐筝乐的对外传播与交流
隋唐筝乐的对外传播与交流隋唐筝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古老乐器,历史悠久,乐曲优美动听。
隋唐筝乐的对外传播与交流早已成为热门话题,它不仅展示了中国音乐的魅力,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本文将从隋唐筝乐的历史渊源、对外传播与交流的形式、影响和未来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隋唐筝乐的历史渊源隋唐筝乐是中国古代筝乐的一种,起源于隋唐时期。
在隋唐时期,筝乐开始广泛传播,成为皇室宫廷的常见乐器。
在这个时期,筝乐成为文人士大夫们雅集的音乐器材,也成为了宫廷音乐表演的必备乐器之一。
之后,筝乐逐渐走进民间,成为广为流传的音乐形式。
在隋唐时期,筝乐的音乐艺术发展成熟,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
隋唐筝乐的对外传播与交流形式多种多样,包括音乐会、比赛、展览、交流演出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多,隋唐筝乐也已经走出国门,走向国际舞台。
在国外,隋唐筝乐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并且得到了一些外国音乐家和听众的喜爱。
中国政府也积极推动隋唐筝乐的对外传播与交流,通过举办音乐节、举办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等形式,积极促进隋唐筝乐与国际音乐文化的互动和交流。
一些专业音乐院校也会邀请国外音乐家来中国进行音乐交流与演出,从而促进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
隋唐筝乐的对外传播与交流也有助于提高中国音乐的国际知名度。
隋唐筝乐是中国优秀的音乐艺术形式,通过对外传播与交流,可以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和欣赏中国音乐,提高中国音乐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隋唐筝乐的对外传播与交流前景将更加广阔。
中国政府和音乐界将继续加大对隋唐筝乐的推广和对外交流力度,举办更多的音乐会、音乐节、展览等活动,进一步拓展隋唐筝乐的国际影响力。
各种交流合作项目也将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发展。
隋唐筝乐的对外传播与交流也需要结合当代的音乐市场需求和国际音乐文化发展趋势,不断创新演出形式和内容,使隋唐筝乐更好地适应国际舞台的需求,走向世界。
隋唐筝乐的对外传播与交流对于促进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1000字试分析隋唐时期第二次民族音乐文化融合的特征
论文1000字试分析隋唐时期第二次民族音乐文化融合的特征民族融合是民族交往的必然结果,然而能够像隋唐时期那样胡汉民族以极其开放和广泛的态势进行频繁和深刻的民族交往,以至于“胡化”、汉化的风气大起,最后融于一炉,这种情况在历史上还是不多见的。
所谓“胡化”和汉化,其实是胡汉民族在文化和心理层次相互融汇的两个侧面。
而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使民族融合的主要表现。
由此更加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两个过程统一的趋势,就是共同造就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
一、新型的音乐特点唐朝时期的歌曲艺术发展繁荣——音乐和文学的高度结合。
曲子词主要是由当时的一些诗人的文学作品,从而也推动了唐朝时期诗人的创作。
曲子通过把诗人的诗作注入自己的曲调当中作为灵魂部分,所以诗人们的诗作也被歌唱的人带到了民间广为流传。
其实,音乐和文学能够结合,最重要的一点是两者皆是从民间音乐中吸取精华,相辅相成的。
这十部乐大都是属于歌颂统治者的丰功伟绩的,所以在气势上比较宏大,表演性很强。
唐朝时期将这十部乐用在宫廷之中作为赞颂统治者本身的大型艺术表演形式,足以证明当时对外来音乐的重视程度。
由于当时与少数民族音乐之间的交流和渗透长达几个世纪,使得汉族和少数民族音乐相结合所形成的音乐风格和类型产生了细微的变化:创作出了一些具有大量少数民族音乐特点于一身的新型音乐作品,原来具备的鲜有的少数民族特色已不再明显。
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在音乐文化上的交流和渗透是空前的。
随之,进入到唐朝坐、立部的发展阶段。
二、取各族乐曲所长大曲是指中国历史上存在于各个重要乐种中的大型乐曲。
指汉魏相和歌、六朝清商乐、唐宋燕乐的大曲。
它们几乎都是兼有器乐演奏的大型歌舞曲。
因此,通常所说的大曲即大型歌舞曲。
大曲与法曲的根本区别是:法曲是就其作品的风格类型而言;而大曲是就其形式而言。
因此,这两者是从两种不同的角度给予大型歌舞作品的两种名称。
例如《霓裳羽衣曲》,既可以作为法曲,也可以作为大曲。
但是大曲也拥有属于自己特有风格的歌舞作品:《秦王破阵乐》。
浅析隋唐时期中原音乐文化的鲜卑因素
浅析隋唐时期中原音乐文化的鲜卑因素隋唐时期是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受到了各种民族文化的影响。
其中,鲜卑族是汉族和蒙古族之间的一支游牧民族,他们在隋唐时期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鲜卑音乐的特点、鲜卑人在文化交流中的角色以及鲜卑音乐在中原音乐发展中的地位等方面进行分析。
鲜卑音乐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鲜卑音乐具有浓郁的草原风味。
鲜卑人在草原上长大,他们的音乐与自然环境有着深厚的关系。
其次,鲜卑音乐以声乐为主,尤其擅长使用马头琴、口弦等乐器。
他们善于运用嗓音和琴弦来模拟自然声音,表达草原上的自然美。
此外,鲜卑音乐注重节奏变化,通过快慢、高低的变化来营造不同的氛围,使听众能够更好地沉浸其中。
鲜卑人在中原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音乐也逐渐影响了中原地区。
隋唐时期,鲜卑人逐渐融入汉族社会,参与了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活动。
其中,鲜卑贵族常常与汉族文人进行交流,两种不同文化得以碰撞和融合。
这种文化交流加速了鲜卑音乐在中原地区的传播。
许多汉族文人受到鲜卑音乐的影响,开始创作以草原为题材的音乐作品,从而丰富了中原音乐的内涵。
鲜卑音乐在隋唐时期的中原音乐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首先,鲜卑音乐的存在丰富了中原地区的音乐形式。
中原古代音乐以雅乐为主,注重礼制与祭祀。
而随着鲜卑音乐的传入,中原地区的音乐形式开始多样化,更加注重民间生活和宴会活动。
其次,鲜卑音乐的节奏和曲调对中原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鲜卑音乐通常快节奏、高亢激昂,充满力量感和草原的豪情,这种激情的表达方式对中原音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之变得更加活泼、奔放。
最后,鲜卑音乐的流行促进了乐器制作和演奏技艺的发展。
隋唐时期,鲜卑族的马头琴、口弦等乐器开始在中原地区被广泛使用,并且这些乐器在演奏技艺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推动了中原音乐的演奏艺术。
总之,隋唐时期的中原音乐文化受到了鲜卑因素的积极影响。
论中国音乐史上的文化交流-最新文档资料
论中国音乐史上的文化交流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中国汉族在民间音乐史上,汉代的“相和歌”和“相和大曲”是以北方地区的音乐为主体的,到“六朝”时,则被以“吴歌”、“西曲”为代表的南方音乐为主的“清商乐”所取代。
“清商乐”这一“九代之遗声”从此变成了古老汉族音乐之象征和代名词,至隋唐时期融入“九部乐”、“十部乐”的宫廷音乐之中,“清商大曲”则成为中国汉族歌舞音乐最高形式的一个发展标志。
自张骞开辟“丝绸之路”以来,西域音乐便开始渊源不断地传入中原。
西亚的生活习俗和音乐艺术开始风靡中原。
这是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发生的变化。
南北朝时期相继由汉化的鲜卑人和鲜卑化的汉人统治,与西域更是血缘相近,地壤相接,“天竺乐”、“龟兹乐”、“康国乐”、“疏勒乐”、“安国乐”等西域歌舞几乎畅通无阻地涌入中原,风靡南北,形成了西域音乐在中原广为流行的蔚为壮观的局面,也为隋唐宫廷燕乐多民族音乐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同时,印度佛曲也从天竺的佛教传播到了南北朝时期,由梁武帝亲制佛曲,开创了佛教音乐的华北。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历史上一个最混乱的时期,这时期的音乐文化都处在一种各族文化音乐大交流、大融合的状态。
一方面,汉族传统的“清商乐”承袭了各统治集团各个小朝廷、门阀士族、豪强大富家庭的饮宴娱乐中,另一方面,被叫作“胡乐”、“胡舞”的各少数民族民间又以胜利者的姿态风靡了南北两朝。
如:清商乐中著名的舞蹈,《白紵舞》最初为三国孙皓时吴地的民间舞。
后来,在统治阶层享乐需求下,它与佛曲相融合,后进入宫廷,盛行于六朝及隋唐。
[1]宫廷中的《白紵舞》,虽然改变了最初作为民间舞蹈本来的健康,质朴的格调,罩上了些消极感伤的色彩。
在魏晋南北朝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真实而深刻的展现了对生活的强烈追求。
在这个基点上,《白紵舞》有它自身的意义。
由于此时期常年战乱,人们心灵都已疲惫不堪,此时的玄学盛行,与其并存的还有佛学思想的传入。
换个角度来讲,在人类最为悲苦的年代,能使人的心灵得到慰藉的是宗教,艺术只有很小的功能。
隋唐筝乐的对外传播与交流
隋唐筝乐的对外传播与交流隋唐筝乐是中国古代传统音乐中的一种,其对外传播与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吸引了众多外国使节和学者来华学习和交流。
随着这些外国人的回国和传述,隋唐筝乐也逐渐传播到了东亚和中亚地区。
隋唐筝乐在对外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是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它将东西方连接起来,使得文明的交融成为可能。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大量外国商人和旅行家来到中国,带来了自己的音乐和乐器。
与此中国的音乐也随着贸易船只和商队出口到了西域和中亚地区。
这一过程中,隋唐筝乐因其独特的音色和艺术价值而受到外国人的喜爱和推崇。
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各个城市和国家,隋唐筝乐与当地的音乐进行了交流和融合。
在中亚地区,隋唐筝乐与当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新音乐风格,如古波斯音乐和阿拉伯音乐。
这些新音乐风格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阿拉伯世界和中东地区,对当地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隋唐筝乐还通过外国使节和学者的传述传播到了日本和朝鲜半岛。
在日本,隋唐筝乐与当地的雅乐相结合,形成了新的音乐形式,如琴曲和箏曲。
这些琴曲和箏曲成为了日本雅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来的日本传统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朝鲜半岛,隋唐筝乐与当地的宫廷音乐相结合,形成了新的宫廷音乐形式,如宫廷琴曲和宫廷筝曲。
这些宫廷音乐在朝鲜半岛流传至今,对朝鲜传统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隋唐筝乐的对外传播与交流不仅仅是音乐形式的交流,更是文化交流的一种表现。
隋唐时期,中国的文化和艺术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东亚文化的中心。
隋唐筝乐作为中国古代音乐的代表,通过对外传播与交流,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隋唐筝乐的对外传播与交流
隋唐筝乐的对外传播与交流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筝乐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乐器,对外传播
与交流具有一定的影响。
隋唐筝乐的对外传播与交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隋唐朝廷的外交交往促进了筝乐的对外传播与交流。
隋唐帝国的疆域辽阔,与东亚、
中亚、西亚以及海外国家有着密切的交往。
朝廷派遣的使者和外国使节的到访,使得筝乐
有机会走出国门。
隋炀帝时期曾派遣使臣赴高句丽、新罗等国,将筝乐带到了这些地方。
唐太宗时期,阿拉伯使者嘉哈尔德在中国时学习了筝乐,将其带回阿拉伯地区,推动了筝
乐的传播与交流。
隋唐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也促进了筝乐的对外传播与交流。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
流的重要通道,也是隋唐时期筝乐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中国丝绸和其他商品的输出,带
动了与西域、中亚、西亚、中东等地的贸易交往。
随着商贾和游牧民族的往来,筝乐也通
过这些交流渠道传播到了周边地区。
据记载,隋唐时期的文殊庙市集上就有各种乐器,包
括筝。
还有,隋唐时期佛教的传入,也推动了筝乐的对外传播与交流。
佛教是东亚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隋唐时期佛教盛行,很多佛教寺庙中都设有音乐院,筝乐成为了佛教音乐的
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的传播带动了佛教艺术的传播,筝乐也随之传入了东亚各地以及中亚、西亚等地。
隋唐筝乐的对外传播与交流受到了隋唐朝廷的外交交往、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佛教
的传入以及文人雅士、宫廷和民间的交流活动的推动。
这些因素使得筝乐逐渐走向世界,
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丰富了古代音乐的发展。
浅析隋唐时期的中外音乐文化交流
浅析隋唐时期的中外音乐文化交流摘要;从隋唐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空前壮大, 在其音乐文化中,吸收和借鉴了许多优秀的外来的音乐文化,同时也对其他国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关键字;隋唐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丝绸之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西汉时期张赛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横贯亚洲的中西陆路交通, 开辟了一条被中外历史学家称之为“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线,从魏晋到隋唐,“丝绸之路”从陆路逐渐扩展到海路, 到唐时期, 已经有了多条畅通的国际交通线。
陆路可通中亚、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缅甸、朝鲜半岛等地海路可达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斯里兰卡、印度, 可经东南亚越印度洋、阿拉伯海至波斯湾沿岸, 还有三条线路可达日本另外,还初步开辟了到达埃及和东非的海上交通。
陆、海“丝绸之路”延续了千年之久的兴旺岁月,成为沟通了古代人类之间文明交的纽带, 使当时中国和外国、外族的音乐, 畅通无阻的沿着这重要渠道,进行中外音乐文化的广阔交流。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分崩离析、动荡不安的时代,“礼崩乐坏, 其来自久” , 不惟古乐失传,就连兴盛一世的汉乐府也凋零不堪。
正当中原音乐处于衰微之时,各种“胡乐”涌人中原, 至隋唐形成了“七部乐”、“九部乐”和“十步乐” , 呈现出繁荣的景况。
这是中国古典音乐的辉煌时期,考其因由, 很大程度上与其周边外来文化的交流有关。
由于外来音乐的传人, 给中国古典音乐注人了新的血液, 使之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隋唐是我国封建政治、经济与文化高度发达的历史时期。
由于政治相对稳定、各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加深与融合,统治阶级在音乐上开明的政策,促使了国内各民族音乐文化的进一步交流融合。
同时丝绸之路为中国与各国文化的交流开启了方便之门,唐代的中国更是成为亚洲各国音乐文化交流的中心。
隋唐筝乐的对外传播与交流
隋唐筝乐的对外传播与交流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在筝乐方面,隋唐筝乐的影响力不仅在当时国内,而且在国际上也颇为显著。
隋唐筝乐传入邻国,影响到了东亚和南亚一些国家的音乐发展。
隋唐筝乐对外传播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文化使者,二是通过商旅往来。
隋唐时期,中国与外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
往来的商人除了进行贸易,也会带一些文化艺术品,以便在异国他乡展开交流。
隋唐时期筝乐的运用也十分广泛,商旅往来时,筝乐也随之传播到外国,尤其是丝绸之路的穆斯林地区,有些筝曲甚至被送到波斯和阿拉伯的弦乐器。
这样的往来不仅带动了贸易,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在传播中,筝乐逐渐走向亚洲以外,进入中亚、西亚和东欧地区。
此外,唐朝的文化使者也在筝乐传播和推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唐德宗时期,向祚(以色列名)来朝,他在唐朝时学习筝曲,回国后将学到的筝曲传到以色列,并形成了以色列独特的弦乐器。
唐朝使者还曾带着筝乐出使朝鲜,为朝鲜王室表演,这样的文化交流也深深地影响了朝鲜音乐文化的发展。
隋唐筝乐还在日本、越南、印度等国家的音乐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日本,唐招提寺中很早就有唐筝的音乐传播,唐筝被引入日本后发生了很多变化,形成了日本的箏乐。
在越南和印度,隋唐筝乐也深受影响,越南的箏乐和印度的筝乐都可以找到隋唐筝乐的影子。
隋唐筝乐的对外传播,不仅使筝乐本身得到了发展壮大,更让中华文化在亚洲和其他地区得到了传播。
隋唐筝乐的交流是多方面的,除了文化传播之外,还存在着艺术交流和技术交流。
中亚地区沙漠的游牧民族,经常参加商品交换,他们没有书写和书籍历史,他们的文化和艺术多数是口口相传,通过传统生活方式记忆下来,而筝乐就是其中一个传统乐器。
在中亚的游牧民族区域,筝乐流行,被用作背景音乐,人们经常在户外举行宴会或婚礼,当地的演奏习惯和音乐方式与唐朝时期中国相同,具有独特的文化并且吸引了许多外国音乐家深入了解并学习。
在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流中,出现了“渤海民乐”,它是中国演奏家和外国友人在民间交往,学习交流的结果。
隋唐时期的曲艺文化
隋唐时期的曲艺文化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的最重要阶段之一,也是曲艺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曲艺文化在这个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度的发展,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文化形式之一。
本文将从曲艺文化的发展历程、曲艺表演形式、曲艺人才、曲艺社会地位等多个方面,来探讨隋唐时期的曲艺文化。
一、曲艺文化的发展历程曲艺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但在隋唐时期才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这个时期,曲艺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不同的地域、阶层和群体都有自己的曲艺表演形式。
举例来说,北方的弹词、灯调、敲板,以及南方的弋阳腔、潮剧等,都是隋唐时期曲艺文化的代表形式。
在唐朝时期,曲艺文化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展。
唐儒学家陆龟蒙曾经抱怨当时的人们沉迷于曲艺,但这也充分表明了曲艺文化在社会上的普及程度。
在唐朝,曲艺表演不仅在城市中有广泛的传播,而且在农村中也得到了相应的扩展。
唐朝的曲艺文化生动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社会变迁。
二、曲艺表演形式隋唐时期曲艺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比较有代表性的表演形式如下:1.弹词:弹词是北方的一种曲艺表演形式,有“弹口词”之称。
弹词的演唱和说唱经常混合在一起,表演者以弦乐为伴奏,口齿清晰、动作夸张,传达出激动人心的情感。
弹词的演出内容涉及到战争、宫廷、爱情、宗教等多种主题。
2.敲板:敲板是另一种北方曲艺表演形式,表演者会用木板敲击出各种节拍,口头幽默将与板击配合得恰到好处。
敲板的演出内容往往涉及到小人物与大规模的政治事件之间的矛盾冲突。
3.灯调:灯调是一种南方的曲艺表演形式,以广州灯为主要道具,演唱者以口技、舞蹈和变脸为表现手段,传达出各种情感和信息。
三、曲艺人才隋唐时期,曲艺艺人是社会上的重要群体,其中一些人甚至成为了知名的文艺巨匠。
例如,“曲状元”白居易就活跃在唐朝曲艺的文艺舞台上,其词章被当时的曲艺艺人视为筹码争相演唱。
此外,曲艺人才的选拔公平性、晋升机会等方面也受到了关注。
唐朝设立了官方的曲戏科,颁发曲戏榜,在社会上推动了曲艺人才晋升制度的完善。
简述隋唐时期的外来音乐及其历史影响
简述隋唐时期的外来音乐及其历史影响外来音乐:立部伎的《太平乐》就包含有天竺乐舞因素。
《太平乐》也称《五方狮子舞》。
狮子原出于“天竺、狮子等国”。
狮子国即今斯里兰卡。
舞蹈表演时,驯狮人“作昆仑象”,即化妆成黑皮肤的人。
“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抃以从之”。
古代泛称东南亚诸岛为昆仑。
唐代有许多著名的艺人和宫廷乐师来自中亚。
如“舞胡”安叱奴来自安国;琵琶名手曹善才、曹纲来自曹国,曹国故地在今中亚撒马尔罕的北方;米嘉荣、米和郎来自米国,米国在撒马尔罕的西南方。
唐代的教坊吸收了一些中亚、印度以及更远地区的乐舞。
如《柘枝》源出于石国,石国即今中亚的塔什干;《婆罗门》出于印度;《拂林》出于东罗马帝国或其东方属地,等等。
隋朝宫廷燕乐《天竺乐》中有《天曲》,《天曲》就是佛曲。
当时有些佛曲已经在社会上流行,其中有代表性的被选入燕乐中。
到了唐代,佛教音乐在中国有很大发展。
有些佛曲经过改编,有些为民间乐曲或传统乐曲所代替。
中国僧人也创作佛曲。
但总有一部分佛曲或多或少带些印度或西域的音乐因素,有宗教意味。
寺院也起了传播西域和印度乐舞的作用。
其他国家,还有“室利佛逝”国于七、八世纪之间,曾派遣使臣带领艺人到长安。
室利佛逝即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
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渤海国的使臣送日本 *** 十一人到长安。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骠国(今缅甸)派遣庞大的乐团携带乐器十九种三十二件,到达长安。
演奏的乐曲有十二首。
这些国家的乐舞对唐朝的乐舞都有影响。
历史影响:由于民族关系密切及中外文化交流,当时中原地区的音乐、舞蹈中融合了大量来自少数民族和外国的成份。
隋炀帝时曾定九部乐,唐太宗时又增为十部乐,即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其中大多数来自少数民族和外国。
音乐家们吸取少数民族和国外音乐的精华,创作新乐,逐渐形成坐部伎和立部伎。
隋唐时代,中国乐舞也不断地向四周各国传播。
例如,当时最流行的乐器之一“筚篥”即出于龟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隋唐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
作者:燕涵
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05期
【摘要】一个国家或地方的历史文化总是与周边国家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总是在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中不断发展的。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也是中外交流的鼎盛时期。
在这个时代,经济、政治、文学与艺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面貌。
那些外来音乐元素至今还在我们的土地上活跃着。
【关键词】隋唐;音乐文化;对外交流
一、“天人合一”的条件与环境
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源远流长,而唐代则是中外交流的辉煌时期。
唐代之所以能够达到鼎盛,首先要归功于隋朝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并在政经文及外交等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为后来唐朝的兴盛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础。
其次初唐时,李渊父子推翻了隋朝政权,后又征服了东突厥与西域地区,并使朝鲜境内的高丽、百济王国屈膝称臣,使唐朝成为了一个强大的政权。
与此同时,有大批的移民迁入了中部和南部地区,以及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人才——新贵族的出现对于原世袭制的旧贵族势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印度文化大量入侵的时期,伴随着印度天文学、数学、医学及语言学等学科的涌入,佛教哲学在这时已经渗透到了唐朝上流社会的生活之中。
同时这个时期整个社会都对外来物品表现出崇尚之情,当时追求各种各样的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开始散漫到市民阶层之中。
盛唐时,唐玄宗加以改进了运河,使得能在转运丝绢的同时,还能运来外国的奢侈品。
良好的陆路和水路的交通状况大大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这种开放的社会气息和良好的外贸条件为当时的对外交流奠定了基础。
二、多元的音乐文化交流
唐朝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主要依托商业贸易往来顺带文化输出。
在唐朝统治的三百多年里,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
前来唐朝的外国人中,最主要是使臣、僧侣和商人这三类人、他们分别代表了当时亞洲各国在政治、宗教、商业方面对唐朝浓厚的兴趣。
使节们源源不断地进入唐朝并进献贡品以换取中央王朝的承认。
在进献的贡品中,除了有各国的珍奇异宝,其他常见的和有影响的贡品是音乐,包括曲调、乐器、演奏者、舞蹈者。
日本、缅甸等国家,都曾向唐朝皇帝献乐。
直到今天,日本国内还非常完好地保存了由当时中国及朝鲜等亚洲大陆传入的雅乐(实际上是中国的宫廷燕乐),并使其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唐朝的宫廷演奏者也大量的吸收了异族的管弦乐队,在“非正式的”宫廷燕乐演奏场合,欣赏外来音乐的习惯以及对外来音乐的热情,从宫廷传到了贵族之中而后又蔓延到市民阶层里。
音乐、舞蹈是盛唐文化的最重要的成分之一,也是深受外来文化影响的一个艺术门类。
唐朝音乐主要分为雅乐和燕乐两大门类。
雅乐主要用于祭祀和朝会等隆重场合,是一种相当程式化的庙堂音乐,燕乐主要是在宴饮的场合表演的音乐和歌舞。
外来文化对唐朝音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燕乐。
唐朝的燕乐是在隋朝九部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隋朝初年,文帝定七部乐为正式的燕乐,分别是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和文康伎。
炀帝继位后,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革,定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与礼毕等为九部乐。
唐朝初年一仍随旧。
太宗时去礼毕,增燕乐;平定高昌后,又在贞观十六年增加高昌乐,在隋朝九部乐的基础上形成了唐朝的十部乐。
十部乐中,天竺、康国、安国等乐都是前代自葱岭以西的西域地区传入内地的音乐。
以国名来命名乐部,表明这些音乐仍然保留着较强烈的异域色彩,未与中国内地固有的音乐文化融为一体。
此后,随着唐朝对外文化交流进程的加深,以国别分类的方式渐泯,出现了立、坐二部分类,堂下立奏者为立部伎,堂上坐奏者为坐部伎。
公元754年,唐朝对太乐署供奉的乐曲名称进行了大规模改动,进一步将保留胡名或听来不雅驯的乐曲改为典雅的汉名。
乐曲改名,不仅表现了唐朝对域外音乐文化的吸收过程,而且反映了外来音乐对唐朝音乐的重大影响。
历史上有名的骠国献乐在当时的宫廷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著名诗人白居易作《骠国乐》诗,形容骠国乐的舞容称“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千击文身踊。
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
”唐代最流行的健舞如胡旋、柘枝、胡腾等,都是来源于中亚的舞蹈。
在“贡人”中,异族向唐朝贡献的“胡旋女子”,实际就是从事胡旋舞表演的专业舞蹈艺术家。
胡旋舞传入唐朝后,在宫廷内外盛极一时。
据白居易的诗,杨贵妃也擅长表演胡旋舞。
时至今日,这些璀璨的外来音乐元素还在我们的土地上活跃着。
三、结语
唐代高度发展的音乐舞蹈在人类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绚丽的篇章。
他以恢弘的气度、博大的胸怀,不仅继承发扬中华传统乐舞,又广采域内外各民族民间乐舞。
正如鲁迅先生在《坟·看镜有感》一文中所说:“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
”这种既开放广采,又以我为主的做法值得我们发扬和延续。
参考文献:
[1](美)爱德华·谢弗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陕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2]李斌城主编.《唐代文化(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2月
[3]曾金寿.《隋唐时期中日音乐文化交流赖以兴旺的政治及社会因素》.《交响- 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