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16课测试题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练习第16课_三国鼎立(无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练习第16课_三国鼎立(无答案)

第16课三国鼎立一、选择题1.下列图示大致准确表示三国鼎立的示意图是A. B.C. D.2.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三国分立的局面,被称为“三国鼎立”。

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A.长平之战B.淝水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3.下列历史人物中,经历过三国鼎立局面的有()。

①曹操②孙权③刘备④诸葛亮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4.观察下图,政权“魏”的建立者是()。

三国鼎立形势图A.曹操B.刘备C.孝文帝D.曹丕5.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政权中把都城设在洛阳的是①东汉②两汉③两晋④曹魏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儿童唐蒙读物,自问世以来,屡经增改。

以下节录的是“叙史”部分:“①,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②……魏蜀吴,争汉鼎,③,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赣,都金黢,北元魏,分东西……”序号处填入正确的是A.①汉业建②号三国③嬴秦氏B.①号三国②汉业建③嬴秦氏C.①嬴秦氏②号三国③汉业建D.①嬴秦氏②汉业建③号三国7.经典诵读已成为当今中国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字经》中“嬴秦氏,始兼并。

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A.秦→西汉B.西汉→东汉C.东汉→三国D.三国→西晋8.《三字经》写道:“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下列哪一事件标志着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A.曹丕称帝,国号为魏B.刘备称帝,国号为汉C.孙权称帝,国号为吴D.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军9.下列人物与事件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始皇--推行郡县、统一文字B.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曹操--篡汉称帝、三国鼎立D.毛泽东--中共一大、开国大典10.武侯祠(汉昭烈庙)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其中奉有与三顾茅庐、空城计、借东风等民间故事有关的历史人物,请问该历史人物是A.周瑜B.诸葛亮C.鲁肃D.关羽11.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课堂抽测试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课堂抽测试题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班级:姓名:考号:评分:单项选择题1.“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诗中的“胡〞指的少数民族是〔〕2.?史记•匈奴传?记叙了这样一件事:在汉HY的打击下,匈奴失去水草丰美的河西走廊,经济上大受损失,他们悲伤地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你认为这一现象应该发生在( )“二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这二将是〔〕A.韩信、英布B.贾谊、晁错C.卫青、霍去病D.班超、班固4.汉武帝时期,汉朝统治者对匈奴的态度不同于汉初,这主要是因为〔〕A.汉武帝时,和亲政策已不起作用B.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5.我国著名的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曾写道:“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先生在这首诗里称赞的是〔〕6.西域包括今天的〔〕①HY地区②地区③河西走廊④HY以西局部地区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7.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8.2021年5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HY的历史与开展?白皮书指出,HY与中原地区的亲密联络由来已久。

请你判断今HY地区正式归属我国HY政权的管辖最早开场于〔〕A.张骞出使西域B.西域的物产传入内地9.汉朝假如派使臣去大秦,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先后经过〔〕①今HY境内②河西走廊③欧洲④安息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②④③D.②①④③10.丝绸之路的开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由于它( )励志赠言经典语录精选句;挥动**,放飞梦想。

厚积薄发,一鸣惊人。

关于努力学习的语录。

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人留下如头悬梁锥刺股的经典的,而近代又有哪些经典的高中励志赠言出现呢?小编筛选了高中励志赠言句经典语录,看看是否有些帮助吧。

好男儿踌躇满志,你将如愿;真巾帼灿烂扬眉,我要成功。

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

功崇惟志,业广为勤。

耕耘今天,收获明天。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16课 三国鼎立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一、选择题1.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阀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A.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B.实行屯田制,保证军粮供应C.奖励农耕,得到劳动人民支持D.官渡之战打败劲敌袁绍2.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这场战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长平之战3.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A.统一全国B.消灭袁绍C.废汉称帝D.建立魏国4.下图所示的形势是哪一场战争()A.牧野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5.歌曲《曹操》中有句歌词:“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其中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重要战役是()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6.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A B C D7.三国之一的吴国,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它的都城建业在今江苏南京,该政权的建立者是()A.孙权B.刘备C.曹操D.曹丕8.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9.有材料说一国“海船大的长20余丈,高出水面23丈,可载六七百人,装载物资可达500吨以上”。

据此判断该国只能是三国中的()A.魏国B.蜀国C.吴国D.晋国二、非选择题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材料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堂达标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堂达标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课堂达标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1.“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A.刘备B.孙权C.诸葛亮D.曹操2.“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

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

”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A.春秋战国时期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C.五代十国时期D.辽宋夏金元时期3.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

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A.商朝、秦朝、三国B.秦朝、隋朝、唐朝C.商朝、秦朝、隋朝D.隋朝、宋朝、明朝4.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商鞅变法一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B.汉武帝“罢黜百家”一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C.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D.官渡之战一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5.《三国志》中说:诸葛亮在临死前,吩咐在他下葬时只需要挖洞一个,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自己则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需要其他陪葬物。

这表明诸葛亮()A.赏罚分明,突出法制B.为国捐躯,忠心耿耿C.生活腐化,挥霍一空D.为官清廉,严于律己6.据《方舆胜览》记载,公元211年,刘备和刘璋相聚富乐山,看见绵州繁荣景象,刘备高兴地说道:“富哉!今日之乐乎!”,绵阳富乐山因此得名。

据此可知A.当时的四川社会稳定B.相聚发生在东汉末年C.绵阳的经济领先全国D.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7.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

下列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牧野之战②长平之战③赤壁之战④涿鹿之战A.④①②③B.③①②④C.④①③②D.①④③②8.如图所示,地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B.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9.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其中蜀国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取得的突出成就是A.大力兴修水利B.发展海外贸易C.造船业发达D.丝织业兴旺10.青年歌手林俊杰在歌曲《曹操》中唱道:“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2022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练习题--第16课三国鼎立

2022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练习题--第16课三国鼎立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测试时间:15分钟一、选择题1.(2021河南安阳十中月考)公元200年,在我国北方的官渡发生了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一方拥有十万大军,另一方却兵力较少,双方力量相差悬殊。

但弱方却采取火烧对方粮草的方法,使对方军心动摇,从而取得胜利。

这场战役的作战双方是()A.刘备与孙权B.袁术与袁绍C.董卓与孙权D.袁绍与曹操2.(2020山东临沂兰陵模拟)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研读下图所示战役,你得出的结论是()A.以少胜多,是项羽灭秦的关键性战役B.以弱胜强,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C.以少胜多,战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D.以少胜多,苻坚统一中国的努力失败3.(2021河北唐山滦南期末)曹操三次发出《求贤令》,“唯才是举”,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不论其出身地位如何,都提拔重用。

因而曹操周围“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这说明曹操在汉末迅速崛起的原因是()A.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 B.善于用人C.重视农业生产D.重视“以德化民”4. 曹操大军南下,在赤壁与孙刘联军交战,其目的是()A.统一全国B.统一黄河流域C.统一北方D.统一江东5.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下列关于这次战役中曹操战败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B.曹军疾疫流行,战斗力减弱C.孙刘联军偷袭曹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D.曹军船舰连在一起的战术运用不当6.(2021黑龙江绥化绥棱期末)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最先称帝的是()A.曹操B.曹丕C.刘备D.孙权7.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A.刘备B.曹操C.孙权D.诸葛亮8.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④处是()A.曹魏的建立B.蜀汉的建立C.吴国的建立D.孙权称王9.(2021山东烟台龙口期末)东汉名士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达标测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达标测试

第16课三国鼎立选择题:1.“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

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

”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A.春秋战国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C.五代十国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2.“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A.刘备 B.孙权 C.诸葛亮 D.曹操3.晋中市灵石县期末考试曹操在207年,写了一首诗《龟虽寿》,其中有几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据此,你认为曹操的“壮心”是什么( ) A.篡夺汉朝的皇位 B.打败袁绍C.统一全国 D.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4. “战争结束后,曹操豪迈地说:‘这场战争决定了中国未来五百年的历史。

’然而,不为人知的是,在战斗打响前,曹操已经准备好了遗书。

那封遗书是为袁绍写的。

”材料中的“战争”最有可能是()A. 长平之战B. 官渡之战C. 巨鹿之战D. 赤壁之战5. “东望夏口,西望武昌……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是宋朝散文家苏轼对下列哪次战役的感叹A. 巨鹿之战B. 长平之战C. 官渡之战D. 赤壁之战6.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A B C D 7.青年歌手林俊杰在歌曲《曹操》中唱道:“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歌词中的“分三国”是指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其形成的标志是A.208年,赤壁之战 B.220年,曹丕称帝C.221年,刘备称帝 D.222年,孙权称王8. 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 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9.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16课三国鼎立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16课三国鼎立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16课三国鼎立一、选择题1.曹操在诗歌«蒿里行»中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他描写的这一凄惨现象发作在( )A.东汉初年B.东汉末年C.三国时期D.两晋时期2.三国时代,波涛壮阔、英雄辈出。

以下史实不是发作在这一时期的是〔〕A.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C.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D.孙权称王,国号吴3.〝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停止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这次战争是(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4.官渡之战中,袁绍10万大军输给了只要三四万人的曹操;8年后,曹操20余万大军却输给了约5万人的孙刘联军。

在这两次战争中失败一方客观上的共同缘由是( )A.战士不习水战B.自豪轻敌C.前方起兵D.战士疲惫5.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共同点( )①都发作在东汉末年②交兵双方都有曹操的军队③结局都是以少胜多④都促进三国鼎立构成A.②③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6.某同窗在研讨现代一场战役时,记下了以下几个重要地点〝黎阳〞〝白马津〞〝延津〞〝乌巢〞,他研讨的是〔〕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C.长平之战D.巨鹿之战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晚年,壮心不已。

〞曹操未能完成一致全国的大业,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构成,探求其深层缘由,主要是〔〕A.曹、刘、孙相互牵制,实力平衡B.赤壁之战中曹军不习水战C.官渡之打败利后曹操自高自大D.诸葛亮和周瑜计高一筹8.以下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为哪一项契合历史开展趋向的〔〕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度的分裂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一致,为全国一致发明了条件9.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联系的一局部。

我国早在三国时期就与台湾有着亲密的关系。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测试题(及答案)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测试题(及答案)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两晋南北朝的更替测试题(测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填空题1.西晋统治集团争权夺利,最终爆发了持续16年的“”,晋朝国力大大削弱。

2.“八王之乱”时,内迁的匈奴人在汾河流域起兵,先后攻破洛阳和长安,西晋于年灭亡。

皇族在江南重建晋朝,定都,史称东晋。

东晋大权主要掌握在、等世家大族手中。

3.在北方,内迁并起兵反晋的主要有5个民族,就是、、、、,史称“五胡”。

西晋灭亡之后,这些民族互相争夺,各立政权,其中比较重要的国家有16个,史称“”。

4.420年,东晋的权臣自立为皇帝,建国号为,东晋亡。

此后, 、、、四朝,都城都是在建康,合称“南朝”。

5.4世纪后期,北方鲜卑族的拓跋部强大起来,建立,史称,以为国都。

年,北魏继前秦之后,再次统一了。

后来, 和将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他们的儿子各自即位后,分别改国号为、,史称北齐、北周。

北齐的都城在,北周的都城在。

577年, 被吞灭。

581年, 又被杨坚建立的隋朝取代。

北魏、东魏、西魏和北齐、北周这五个朝代,合称为“”。

6.西晋灭亡前后,北方战乱不断,人们往往以、为单位结伴而行,逃到长江下游或中游,即今天地区及、一带。

这样的人口大迁徙主要集中在西晋末的年间。

7.东晋末至南朝初,统治者整顿制度,削弱、势力,清整户口。

南来人口利用自己的和,还有带来的先进等,大开旱地、湖田,兴修水利,改进育种施肥,推广铁制农具。

江南的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江南的手工业也有很大进步,主要手工业有冶铁、纺织、造船和制造业等。

8.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逐渐放弃原先的生活,学会了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开始过定居的生活。

汉族原来通行和。

到了北朝,高坐的和、逐渐取代了汉族原有的坐具。

9.北魏孝文帝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史称“”。

前期改革的重点有整顿吏治,严格考核制度,实行等。

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偏僻的迁到中原的。

之后,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措施。

如规定官员在朝廷上要讲,官员改穿,改鲜卑姓氏为,提倡等。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三国鼎立》基础练习一、选择题1.《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中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等故事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下列著名战役与上述故事有关的是()A. 城濮之战B. 官渡之战C. 赤壁之战D. 淝水之战2.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一战役的交战双方是曹军与()A. 匈奴大军B. 孙刘联军C. 前秦军队D. 东晋军队3.《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

你知道其中的“三国”是指()A. 魏、蜀、西晋B. 魏、蜀、吴C. 吴、东晋、梁D. 宋、齐、梁4.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如图反映的是()A. 战国兼并图B. 赤壁之战图C. 人口南迁图D. 三国鼎立图5.以下是中国古代史上四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参与了两次,切身体验了“胜负乃兵家之常事”的说法。

这两次战役是()①巨鹿之战②淝水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6.王老师在讲授某一历史事件时,展示了下图的幻灯片,王老师讲述的是()A. 赤壁之战B. 官渡之战C. 长平之战D. 淝水之战7.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的“志向”是()A. 统一全国B. 消灭袁绍C. 废汉献帝D. 建立魏国8.歌曲《曹操》的第一句歌词是“东汉末年分三国”。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标志是()A. 赤壁之战B. 官渡之战C. 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D. 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9.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是()A. B. C. D.10.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有()A. 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B. 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C. 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D. 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11.“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七年级历史上册(16课)测试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16课)测试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阶段测试题(1-6课)姓名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A、有无语言B、会不会制造工具C、会不会使用火D、能否直立行走3.2008年奥运会召开期间,如果你到北京去旅游,除了登长城、看故宫,还可以参观哪些原始居民的生活遗址()A.元谋人、北京人B.北京人、蓝田人C.山顶洞人、元谋人D.北京人、山顶洞人4.右图所示装饰品采用的是磨光和钻孔技术,它出土于()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C.河姆人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5.恩格斯说:“就世界性的解放而言,人工取火的进步超过了蒸汽机。

”在我国古代最早采用人工取火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山顶洞人6.台湾各党派首脑如连战、宋楚喻等到大陆访问时都拜谒黄帝陵,是因为()A、黄帝是后人尊称的“人文初祖”B、是因为他自己打败的蚩尤C、因为他的部落形成华夏族的基础D、是因为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7.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A.水稻 B.粟 C.玉米 D.高粱8.能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水井的原始居民是()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9.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共同特征是()①定居生活②会制造陶器③使用磨制石器④种植农作物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④10.在我国,汉字的渊源可追溯到传说时代,相传文字的发明者是()A.嫘祖B.黄帝C.伶伦D.仓颉1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内。

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主要途径是()A.神话传说B. 史书记载C.学者推断D. 考古发掘12.我国神话传说中,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三个有名的人物叫尧、舜、禹,他们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

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A.选举制B.投票制C.世袭制D.禅让制1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14.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局面开始于()A.禹 B.启 C.桀 D.周武王15.牧野之战,商朝战败的主要原因是()A.商纣王军队数量少 B.商纣王荒淫奢侈,残暴无道C.周文王重用贤能国力强大 D.少数民族犬戎的进攻16.秦统一中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这一年属于()A.公元前3世纪前期B.公元前3世纪后期C.公元前2世纪前期D.公元前2世纪前期17、晓明看电视剧《封神榜》时看到这样一个镜头:周武王联合800多个部落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复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复习题含答案

交战双方
结果
意义
200
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

曹操和袁绍 曹操以少胜多获胜


赤 壁 之 208


曹操和孙刘联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获



A. ①官渡之战②全国趋向统一 B. ①巨鹿之战②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C. ①巨鹿之战②全国趋向统一 D. ①官渡之战②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10.请给如图命制一个恰当的名字,应该是
4
12.(1)赤壁之战;曹操与孙权、刘备联军。 (2)魏、蜀(或蜀汉)、吴; (3)是历史的进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过程;三国鼎立 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三国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因此,这 一时期的历史是在进步。(答出一点意思相近也可。)
5
1.B2.A3.A4.C5.B6.C7.D8.D9.D10.C 11.(1)东汉末年(三国时期) (2)官渡之战;统一全国,免除战乱;没有;赤壁之战战败,没有完成统一。赤壁之战后, 三国鼎立逐步形成,纷争不已。 (3)①;曹丕 (4)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言之有理即可)
1
A.
B.
பைடு நூலகம்C.
D.
8.“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
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
A. 刘备 B. 孙权 C. 诸葛亮 D. 曹操
9.运用表格归纳整理历史事件是历史学习常用的学习方法。阅读下表中的相关史实,你认
为空缺处应该填写的是
战役名 时间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 16 课《三国鼎立》同步复习含答 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第16课三国鼎立一、选择题1.下图是电视剧《三国》中官渡之战的场景,历史上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曹操和袁绍B.曹操和孙刘联军C.孙权和刘备D.袁绍和孙刘联军2.曹操曾参加和指挥过的战役有()①官渡之战②巨鹿之战③赤壁之战④淝水之战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3.“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这次战役是()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4.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最为精彩的两次战役,它们最为显著的共同点是() A.以少胜多B.采用偷袭方式获得成功C.战争的正义性(1)材料一中的“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什么作用?(2)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这是诸葛亮给谁的建议?此建议是否正确?结合史实说明。

(3)观察材料二中的图片,写出三国名称及都城。

(4)请谈谈你对材料二这一局面的认识。

1.A[解析] 历史上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所以A项是正确的。

2.B[解析] 200年,曹操和袁绍进行官渡之战;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进行赤壁之战。

3.D4.A[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5.A6.C[解析] 三国时期,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7.[答案] (1)曹操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扩大了自己的政治影响。

(2)刘备。

正确。

在随后的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取得胜利,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A:魏国,洛阳;B:蜀国,成都;C:吴国,建业。

(4)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相比,反映了由割据到局部统一的进步,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史料、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联系所学可知: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曹操控制汉献帝,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据此回答第(1)问。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练习题(含答案)2018年秋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阀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挟持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B.重视农业,实行屯田C.采纳许攸建议,火烧袁绍全部粮草D.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打败袁绍A2.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

下列推论错误的是()A. 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B.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C. 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D. 官渡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下图描绘的内容反映出了一个成语故事,它最有可能是()A.三顾茅庐B.投鞭断流C.釜底抽薪D.退避三舍4.“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诗中所言之事与下列哪位人物直接相关( )A.袁绍B.曹操C.诸葛亮D.周瑜5.官渡之战中,袁绍10万大军却输给了只有三四万士兵的曹操;8年后,曹操20余万大军却输给了只有5万人左右的孙刘联军,其相同的原因是()A.骄傲轻敌B.天意为之C.借助东风D.不习水战6.下列成语典故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发生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纸上谈兵②万事俱备,只欠东风③三顾茅庐④项庄舞剑,意在沛公A. ①③②④B. ①④③②C. ③④①②D. ③①④②7.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

下表描述的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A. 长平之战B. 官渡之战C. 赤壁之战D. 淝水之战8.近来,曹操高陵1号墓考古发掘受到各方关注。

一代枭雄曹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

其中的原因是( )①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曹操②孙、刘联军骁勇,曹操兵少羸弱③孙、刘联军善于利用自然条件④曹操军不习水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9.易中天的著作《品三国》,曾经登上各书店销售量的第一名。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堂达标测试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堂达标测试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课堂达标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1.“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A.刘备B.孙权C.诸葛亮D.曹操2.“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

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

”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A.春秋战国时期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C.五代十国时期D.辽宋夏金元时期3.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

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A.商朝、秦朝、三国B.秦朝、隋朝、唐朝C.商朝、秦朝、隋朝D.隋朝、宋朝、明朝4.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商鞅变法一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B.汉武帝“罢黜百家”一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C.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D.官渡之战一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5.《三国志》中说:诸葛亮在临死前,吩咐在他下葬时只需要挖洞一个,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自己则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需要其他陪葬物。

这表明诸葛亮()A.赏罚分明,突出法制B.为国捐躯,忠心耿耿C.生活腐化,挥霍一空D.为官清廉,严于律己6.据《方舆胜览》记载,公元211年,刘备和刘璋相聚富乐山,看见绵州繁荣景象,刘备高兴地说道:“富哉!今日之乐乎!”,绵阳富乐山因此得名。

据此可知A.当时的四川社会稳定B.相聚发生在东汉末年C.绵阳的经济领先全国D.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7.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

下列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牧野之战②长平之战③赤壁之战④涿鹿之战A.④①②③B.③①②④C.④①③②D.①④③②8.如图所示,地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B.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9.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其中蜀国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取得的突出成就是A.大力兴修水利B.发展海外贸易C.造船业发达D.丝织业兴旺10.青年歌手林俊杰在歌曲《曹操》中唱道:“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部编版【优选整合】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测试)(教师版)

部编版【优选整合】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测试)(教师版)

第16课三国鼎立测试一、选择题(4分×12题=48分)1.下图所示形势是()A. 牧野之战B. 巨鹿之战C. 漠北战役D. 赤壁之战【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示意图中显示的“曹军”“孙刘联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

在赤壁与孙刘联军激战,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军。

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新改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鼎立2.东汉末年,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示意图是( )A. B. C. D.【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建魏,221年刘备建立蜀,222年孙权建立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 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考点:新改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鼎立3.曹操在《龟虽寿》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下列战役能够体现曹操这一雄心壮志的是()①牧野之战②长平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A. ①③B. ①②C. ③④D. ②④【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牧野之战发生在商朝末年,和曹操无关;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和曹操无关;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的曹操和袁绍之间,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的曹军和孙刘联军之间。

故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新改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鼎立4.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 商鞅变法一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B. 汉武帝“罢黜百家”一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C. 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D. 官渡之战一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公元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之后曹操率军北渡黄河,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因此D推论错误,ABC 推论正确,不符合题意,选项中D符合题意,故选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场中学初一年级第1次月考班级考号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6分)
1.2008年奥运会召开期间,如果你到北京去旅游,除了登长城、看故宫,还可以参观哪些原始居民的生活遗址()
A.元谋人、北京人
B.北京人、蓝田人
C.山顶洞人、元谋人
D.北京人、山顶洞人
2.俗语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当时姜尚等待的一位贤明君主是()A.黄帝B.夏启C.商汤D.周文王
3右图所示装饰品采用的是磨光和钻孔技术,它出土于()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人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4.将“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并由此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的是( ) A.西周 B.商朝 C.夏朝 D.春秋
5、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社会。

我国境内的人类活动至少出现在 ( )
A.三、四百万年前 B.170万年前C.70-20万年前D.公元前21世纪
6.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

这说明北京人:()A.会建造房屋 B.会使用天然火 C.会制造彩陶D.会种植水稻
7.居住在右图房子中的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A.水稻 B.粟 C.玉米 D.高粱
8.北京人制造和使用的劳动工具是()
①弓箭②陶器③打制石器④磨制石器
A.①③ B.②④ C.③ D.①②③④
9.根据目前考古发掘,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是()
A.北京人 B.蓝田人 C.元谋人 D.丁村人
10.海内外华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A.华人都是黄色皮肤
B.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黄两个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
C.炎帝、黄帝打败了蚩尤部落
D.我国原始居民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11.2008年的农历3月3日,来自世界各地的万余炎黄子孙聚集在河南新郑,共同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应该是()
A.尧
B.大禹
C.炎帝
D.黄帝和炎帝
12.能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水井的原始居民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13.小红家有复制的鱼纹陶盆,小丽认为:它如果是真品肯定最早是()生产的。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14.周武王联合其它部落打败商朝军队,是在()
A.阳城B.殷C.牧野D.镐京
15.对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推举办法——“禅让”制的理解正确是()
A.前任部落联盟首领任命
B.部落联盟会议推选
C.全体氏族成员表决产生
D.德高望重的人自由竟选
16.英语单词“china”的意思是“瓷器”(当第一个字母大写,即写成“China”时,意思指的就是“中国”)。

中国有名的“瓷都”是景德镇,著名的陶器有“唐三彩”等。

其实,早在几千年,有个地方的居民就已懂得烧制大量的彩陶,你还记得是哪个地方吗()
A.元谋
B. 河姆渡
C.北京
D. 半坡
17.我国神话传说中,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三个有名的人物叫尧、舜、禹,他们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

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
A.选举制
B.投票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18.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取得的几项重要成就是()
①种植粟②能制造陶器③种植水稻
④铸造铁器⑤发明瓷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⑤
19.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是
A、逐鹿之战
B、夏朝的建立
C、禅让制的实施
D、华夏族的形成
20.“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反映了西周( ) A.实行禅让制 B.确立世袭制 C.实行分封制D.推行郡县制
21.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是()
A.齐桓公B.宋襄公C.楚庄王D.晋文公
22.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目的是为了巩固政权。

②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③诸侯国受分封同时必须向周天子进义务。

④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23.人们常说: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

你知道我们习惯上用“燕赵之地”来借指我们今天的哪个省吗?( )
A.山东省 B.山西省 C.河北省 D.河南省
24.认真观察下图,你认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A B C D
25.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局面开始于()
A.禹B.启C.桀D.周武王
26.西周的都城在今()
A.河南登封B.河南安阳C.陕西长安D.河南洛阳
27.下列帝王中,能任用贤能,并使国家强大起来的有()
①商汤②周文王③齐桓公④晋文公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28.牧野之战,商朝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商纣王军队数量少B.商纣王荒淫奢侈,残暴无道
C.周文王重用贤能国力强大D.少数民族犬戎的进攻
29.臭名昭著的暴君。

(3分)
(1)夏朝的最后一个王________在位时,无休止地征发百姓,最终被汤灭掉。

(2)商朝最后一个王________尽情享乐,施用炮烙之刑,镇压人民,最终被周灭掉。

(3)公元前841年,________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西周开始走向衰落。

30.制度的不断创新。

(3分)
(1)禹的儿子启凭借家族的势力,继承了禹的位置,建立夏朝,标志着________制的产生。

(2)西周初期,为了巩固疆土,周王将土地分给宗亲和功臣,建立诸侯国,史称_ ___制。

二、非选择题:(共5分)
31.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之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原文大意:上古时代,人们住在野外的山洞里。

后来圣人建造房屋,改变了居住环境,人们住进去躲避风雨。


请回答:
(1)什么时期什么人开始造房屋?(2分)
(2)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3分)
32.下面是一名同学想象的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共有5个明显的错误,请你指出并给予纠正和解释。

(4分)
毛毛是个10岁的孩子,说是孩子,其实在北京人当中算是中青年了,因为北京人生活环境恶劣,人们的寿命都不长。

这天一大早,毛毛走出小木屋,他穿着兽皮缝制的衣服,手里拿着一把镰刀。

他们走到了河边,河边有一棵大树,上面结了很多野果,毛毛摘了许多果子,他又
用镰刀割水稻。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到正午,毛毛急忙往回赶,因为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看管火种,要是火堆熄灭了,他们可能会有好长一段时间不能吃上香喷喷的熟食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请回答:
(1)孙中山提到的“轩辕”指的是谁?后人尊称他为什么?(2分)
(2)“平定蚩尤乱”最具决定性意义的战役叫什么?(2分)
(3)除了“创造指南车”外,他还有什么贡献?(2分)
34.“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阅读材料回答:
述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事实?(1分)
②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3分)
③管仲相桓公有何结果?(2分)
初一历史(上册)月考测试题
(答题卷)
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D 3、D 4、D 6、B 7、B 8、C 9、C 10、B
11、D 12、C 13、D 15、B 16、D 17、D 18、A1、C 2、D 3、C 4、C 8、A 17、A20、C
二、非选择题
21、(1)氏族社会时期;半坡聚落居民,河姆渡聚落居民;
(2)意义: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

22.(1)北京人居住在山洞里
(2)北京人还不懂缝制技术
(3)北京人只会用打制石器
(4)北京人过的是群居生活不会单独劳动
(5)北京人生活时期没有水稻
23、①不正确⑴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

⑵北京人只会使用天然火不会人工取火。

⑶北京人,不会磨制石器。

只会打制石器
②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