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管理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的新视点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的新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aa8ea6f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3c.png)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的新视点
郭静萱;刘健
【期刊名称】《中国循环杂志》
【年(卷),期】2008(23)1
【摘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到接受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的时间应为90分钟;如果,在此时间内不能接受该治疗,患者应该在到达医院后的30分钟之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接受溶栓治疗患者的抗凝治疗至少持续48小时,最好8天。
无论是否接受溶栓治疗,患者均应服用氯吡格雷,至少维持14天。
除非存在禁忌证,所有患者均应口服13受体阻滞剂。
心肌梗死发生之后,患者应当停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和血栓素-2抑制剂。
【总页数】2页(P1-2)
【作者】郭静萱;刘健
【作者单位】100083,北京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41.4
【相关文献】
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联合血栓抽吸疗法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效
果研究 [J], 孙杰飞; 张少峰; 赵志刚
2.血栓弹力图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应用[J], 马斌;封凯旋;凌杰兵;苟鑫;黄晓丽;封启明
3.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溶栓治疗中分别应用瑞替普酶和尿激酶的临床
治疗效果 [J], 邱茹玲
4.经桡动脉入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J], 徐春鹏
5.推广溶栓后转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提高边疆地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率 [J], 谢江娇;陈平;赵宝河;艾迪娜·库然斯;达军;韩章桐;侯栋;巴音巴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https://img.taocdn.com/s3/m/eae1a712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2a.png)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通常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手段来缓解患者的症状和改善预后。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西医结合治疗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通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的研究和总结,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和未来发展方向。
1.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治疗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一方面,中医药以其独特的整体观念和防病治未病的理念,可以在缓解症状、调节免疫功能、促进心肌再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西医药以其较为精准的药理作用和技术手段,可以在急救、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方面发挥作用。
综合运用中西医治疗,可以取长补短,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2.临床疗效的研究结果在许多临床研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已经得到了证实。
研究表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在急救效果、心肌再灌注、病情恢复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单一中医或西医治疗。
尤其是在改善心肌供血、减少心肌坏死、促进心肌修复等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显示出了显著的优势。
这些研究结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提供了充分的临床证据。
3.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案例在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优秀案例层出不穷。
在急救阶段,中医的针灸、推拿和西医的溶栓、抗心肌缺血等方法可以有效协同,快速恢复患者的心肌血流;在康复期,中医的药膳调养和西医的康复训练、药物治疗可以共同协助患者恢复心肌功能。
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积极作用。
1.加强医疗资源整合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需要加强医疗资源整合,充分利用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构建多学科、多专业的团队,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治疗服务。
2.优化诊疗流程和标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需要建立完善的诊疗流程和标准,明确各种治疗手段和药物的使用适应症、禁忌症及副作用,有效规范临床治疗行为,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PCI处理流程及并发症处理(全文)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PCI处理流程及并发症处理(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0f4f4202b9f3f90f77c61b22.png)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PCI处理流程及并发症处理(全文)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危急的情况之一,实施有效的早期再灌注治疗(包括药物溶栓和介入治疗),挽救濒死的心肌是STEMI治疗的关键,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为建立科学的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区域协同医疗救治体系,最大限度地缩短早期救治时间,提高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致残率,有效降低疾病负担,现就提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医疗救治能力,在各级医院范围内开展针对STEMI的急诊PCI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ESC推荐[1-5]:对于12小时以内的STEMI患者或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均应再灌注治疗(Ⅰ/A);STEMI引起心源性休克或急性左心衰发作,无论发病时间长短,均应急诊PCI治疗(Ⅰ/B);即使发病大于12小时,疼痛消失或心电图ST段回落,如果存在持续性缺血的证据或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时仍应急诊PCI治疗(Ⅰ/C);发病12~48小时内的患者应考虑急诊PCI再灌注治疗(Ⅱa/B)。
对于没有条件行直接PCI,而首先进行溶栓治疗的推荐:所有溶栓患者均应在24小时内转到能行PCI的中心(Ⅰ/A);溶栓成功后24小时行冠脉造影,以便行血运重建(Ⅰ/A);溶栓失败后应紧急行补救性PCI(Ⅰ/A);溶栓成功稳定患者的最佳造影时机为3~24小时(Ⅱa/A)。
对于急诊PCI,我们的目标是:1.建立院内胸痛中心/绿色通道;2.确认/排除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诊断;3.及早启动早期再灌注治疗和完善前期准备。
其主要技术要点为:1.完成交接,妥善记录保管救护车送诊患者的院前急救信息;2.10分钟内完成首份心电图,尽快采血进行心肌损伤标志物及其它血液检查,不必等待结果可以启动心内科会诊、再灌注治疗;3.核对患者发病后至今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用药情况,避免用药过量及重复。
无禁忌STEMI确诊患者,补充给予负荷量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至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75-600mg或替格瑞洛180mg,具体剂量根据早期再灌注治疗方式确定;4.吸氧、心电监护、药物等其他对症急救处理,维持生命体征稳定;5.迅速评估早期再灌注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心内科会诊确定再灌注治疗方案;6.签署知情同意书,一键启动导管室,按照转运预案转运患者至导管室行急诊PCI治疗,或送至重症监护室溶栓治疗;7.避免在家属谈话和知情同意书签署、办理住院手续方面延误手术时机,手术及住院手续同时办理;8.保守治疗患者送至重症监护室。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解析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639d13c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96.png)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解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是一份重要的医学指南,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准确诊断和科学治疗提供了指导。
下面将对该指南进行分析和解读,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用。
该指南的目的是指导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准确和迅速地诊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指南的依据包括大量的临床研究和专家共识,并根据医学实践经验进行修订和更新。
首先,该指南明确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
对于心绞痛发作并伴有动态心电图(ECG)改变的患者,若出现持续的ST段抬高,即可考虑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在疑似患者中,必须进行进一步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如心肌肌钙蛋白(cTnI)或心肌肌钙蛋白T (cTnT)等血清标志物。
其次,该指南详细描述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原则和策略。
对于首次诊断的患者,应立即实施急救措施,包括给予氧气、阿司匹林、硝酸甘油等药物以及紧急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可以通过介入血管成形术(PTCA)或冠脉搭桥术(CABG)恢复梗死区血流。
此外,指南还对其他药物治疗、再灌注治疗和后续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
指南还强调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
抗凝治疗可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常用的药物包括肝素和低分子肝素。
抗血小板治疗可以预防血栓形成和再次心肌梗死的发生,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普拉格雷等。
此外,该指南还对特殊人群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讨论,例如老年患者、女性患者、伴有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等疾病的患者。
指南中还提到了配套的医疗技术和设备,如心电图监测、超声心动图、血液检测和介入治疗设备等。
综上所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是一份权威且实用的指南,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临床医生在诊断时应综合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和辅助检查结果,遵循指南中的建议进行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acce3b95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bb.png)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病情危重,需要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详细阐述。
一、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断:1.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患者在胸痛发作前会有一系列的心绞痛症状,如胸闷、疼痛、喘憋等,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
同时,进行心肺听诊、心电图检查等体格检查,以了解患者的心功能状态。
2.心电图检查:是诊断STEMI的关键,ST段抬高表明心肌梗死的存在,而T波倒置则是心肌缺血的表现。
3.血清标志物检查:心肌损伤时,心肌酶与蛋白质在体内释放,如肌酸激酶、肌钙蛋白、心肌肌钙蛋白等检测,可以用于判断心肌梗死的程度和范围。
4.冠状动脉造影:通过导管插入冠状动脉,注射造影剂,观察心血管系统的影像,确定梗死的部位和血管状况。
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1.紧急处理:一旦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应立即进行紧急处理,包括给予患者氧气吸入、镇痛、抗凝等治疗。
2.溶栓疗法:在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时间窗口内,可以采用静脉溶栓治疗,通过溶解血栓恢复梗死血管的通畅,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和扩展。
3.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如果溶栓治疗无效或存在禁忌证,可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通过支架等器械的植入恢复血管通畅,减少心肌损伤和改善预后。
4.抗血小板治疗: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减少血小板聚集,预防再次发生血栓形成。
5.抗凝治疗:在急性期内给予低分子肝素、肝素等抗凝药物,可以减少血管内再狭窄、微栓子的形成等并发症。
6.液体复苏:在患者出现低血压和心力衰竭时,进行液体复苏,维持循环稳定。
7.心脏再血管化治疗:在患者稳定后,可进行心脏再血管化治疗,如冠状动脉搭桥术等,改善冠状动脉供血,降低再发心肌梗死的风险。
2024中国急性ST段提高型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
![2024中国急性ST段提高型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68311800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71.png)
2024中国急性ST段提高型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急性ST段提高型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急性冠脉事件中最危险的一种类型。
及时准确的诊断与治疗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为了指导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与治疗急性ST段提高型心肌梗死,中国心血管病学会于2024年发布了《中国急性ST段提高型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以下是该指南的主要内容:一、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典型的心绞痛,通常是剧烈的胸痛、憋气和出汗。
2. 心电图表现:持续ST段抬高≥1mm,出现在两个连续导联,并伴有持续性的动态变化。
3.血清生化标记:肌钙蛋白T及I的升高。
二、治疗原则:1.急性期治疗:早期介入治疗是关键,包括溶栓治疗和冠脉介入治疗。
对于患者的溶栓治疗,一般选择溶栓药物尽早静脉输入。
冠脉介入治疗是急性ST段提高型心肌梗死的首选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恢复冠状动脉通畅,减少心肌坏死范围。
2.慢性期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抗心律失常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
三、溶栓治疗:1.适应症:在急性ST段提高型心肌梗死的早期(发病6小时内)可以考虑溶栓治疗。
2.禁忌证:溶栓治疗的禁忌证包括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视网膜出血、近期创伤、手术等。
四、冠脉介入治疗:1.适应症:急性ST段提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尤其是高危的患者应尽早接受冠脉介入治疗。
2.介入时间窗口:冠脉介入治疗应在发病后的2小时内进行。
3.支架类型:DES支架比BMS支架更适合急性ST段提高型心肌梗死患者。
五、抗血小板治疗:1. 阿司匹林:常规使用阿司匹林,剂量为300mg。
2. 氯吡格雷:常规使用氯吡格雷,剂量为300mg。
3.贝那普利:适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
六、抗凝治疗:1.低分子肝素: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剂量根据体重调整。
2.依诺肝素:适用于PCI术后的抗凝治疗。
3.华法林:适用于长期抗凝治疗。
七、抗心律失常治疗:1.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利多卡因、腺苷等。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b75ffdbe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26.png)
通过规范化治疗和管理,可以提高急性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效果, 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改善预后。
参考内容二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治疗方法 对于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至关重要。再灌注治疗是STEMI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其 目的是尽快恢复缺血心肌的血液供应,以减轻心肌损伤和改善患者预后。本次演 示将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方法。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 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01 背景
03 参考内容
目录
02 诊断标准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事件,院前溶栓治 疗在再灌注治疗策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次演示旨在提供针对STEMI院前溶栓治 疗的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和参考。
背景
STEMI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导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堵塞冠状动脉管腔而引起的心肌缺血坏死。如果不及时治疗,STEMI可导致心力 衰竭、心律失常、心脏破裂等严重后果,甚至死亡。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对改善STEMI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2、尽快完成检查和准备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医生应根据指南的建议,尽快 安排相关的检查如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等,以便确诊。同时,对于需要进行手术治 疗的患者,医生应尽快完成术前准备工作如备皮、造影剂过敏试验等。
3、手术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应对 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严密的监测,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
药物再灌注治疗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等优点,但对于部分患者可能效果不佳。 对于发病时间较长、病情较重或患者存在溶栓禁忌症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机械 再灌注治疗。介入治疗是目前常用的机械再灌注治疗方法,其具有创伤小、恢复 快等优点,已成为STEMI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
中国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现状及应有对策
![中国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现状及应有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ba51e2ca8e9951e79b8927da.png)
中国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现状及应有对策摘要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心肌梗死救治如何实施一直是令人关注的问题。
早期及时的再灌注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核心,将时效性和有效性有机结合的溶栓后介入治疗已经被多项循证医学研究证实也被新近的国内外指南认可,在没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和转运耗时较长的院前急救单位开展早期溶栓再灌注治疗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能提高心肌梗死救治率的有效策略。
正文"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救治的基本概念。
因此,尽快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其血供以减少心肌细胞坏死,保护心脏功能,是救治STEMI患者的核心思想。
恢复闭塞血流的再灌注有药物溶栓治疗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 ronary intervention,PCI)两种措施。
相比之下,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更加简便、快捷。
但静脉溶栓后由于没有解除冠状动脉病变,因此容易再次发生闭塞,再灌注程度并不完全。
而PCI是用支架扩张冠状动脉并覆盖病变,显然更为完全彻底,但其缺点是受限于设备(如大型血管造影机)和有操作经验的专科医生而耽搁救治时间。
直接PCI优于溶栓的证据主要来源于2003年的1个纳入7 700人的荟萃分析[1]。
与溶栓相比,直接PCI的死亡率为6%而溶栓为8%;而复合终点事件(包括出血与其他心血管事件)则分别为8%与14%,提示PCI优于溶栓。
而且在2000年左右PCI发展很快,当时该荟萃分析被解读为介入治疗是救命的措施,溶栓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尽管死亡率只有2%的差异)。
直接PCI被追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PCI与溶栓被视为对立的两种抢救方法,因为溶栓后的患者再接受PCI,无论溶栓是否成功,其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单纯接受PCI者。
2019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完整版)
![2019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e0f57308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f2.png)
2019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完整版)2019年底发布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是我国医学工作者结合最新临床研究结果和国情制定的更新要点。
根据第四版“全球心肌梗死定义”,对心肌梗死进行了更加全面、完善的阐述。
在再灌注策略的选择上,新指南强调PCI与溶栓并重。
对于发病时间<3h的STEMI患者,溶栓治疗的即刻疗效与直接PCI基本相似,可以在救护车上开始溶栓治疗。
但必须严格把控院前溶栓指征,患者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对于发病时间在3~12h的患者,直接PCI优于溶栓治疗,应优选直接PCI。
对于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应在溶栓后60~90min内评估溶栓有效性,溶栓失败的患者应立即行紧急补救PCI,溶栓成功的患者应在溶栓后2~24h内常规行直接PCI策略。
对于初始溶栓成功后缺血症状再发或有证据证实再闭塞的患者,推荐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和PCI。
根据EARLY-MYO研究结果,对于发病时间<6h、预计PCI延迟≥60min或FMC至导丝通过时间≥90min的STEMI患者,溶栓+侵入策略的完全再灌注成功率高于直接PCI。
因此,新指南新增推荐对这类患者应考虑给予半量阿替普酶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并对IRA行PCI治疗,相比直接PCI可获得更好的心肌血流灌注。
此外,新指南降低了血栓抽吸级别。
根据2015年发表在Lancet的MATRIX研究,桡动脉入路对于ACS患者有显著的好处。
然而,同年发表在NEJM的TOTAL研究表明,对于STEMI患者,常规手动血栓抽吸并不能降低主要终点事件的风险,反而增加了卒中的风险。
因此,新的指南建议优先选择经桡动脉入路进行PCI,并推荐使用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
同时,血栓抽吸的推荐级别降低为Ⅱb,C。
针对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STEMI患者,新指南建议进行完全血运重建。
此外,对于合并心原性休克的患者,在IRA血运重建时进行非IRA急性血运重建并不能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https://img.taocdn.com/s3/m/bc4b979027d3240c8547ef31.png)
初始诊断
4.血清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 症状和心电图能够明确诊断STEMI的患者不需等待心肌损伤标志物和/或影像学检查结果, 应尽早给予再灌注及其他相关治疗。
✓ 推荐急性期常规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优选cTn,但不应因此延迟再灌注治疗(Ⅰ, C),宜动态观察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演变。
✓ 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急性胸痛患者的鉴别诊断和危险分层(Ⅰ,C)。
✓ 肺栓塞常表现为呼吸困难、血压降低和低氧血症。 ✓ 气胸可以表现为急性呼吸困难、胸痛和患侧呼吸音减弱。 ✓ 消化性溃疡可有胸部或上腹部疼痛,有时向后背放射,可伴晕厥、呕血或黑便。 ✓ 急性胆囊炎可有类似STEMI症状,但有右上腹触痛。
初始诊断
6.危险分层:有以下临床情况应判断为高危STEMI:
(1)高龄:尤其是老年女性; (2)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脑血管病、既往心肌梗死或
初始诊断
2.体格检查:应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一般状态,有无皮肤湿冷、面色苍白、
烦躁不安、颈静脉怒张等;听诊有无肺部啰音、心律不齐、心脏杂音和奔马律; 评估神经系统体征。建议采用KilliFra bibliotek分级法评估心功能
初始诊断
3.心电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不同溶栓时间窗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不同溶栓时间窗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afe6767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a2.png)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不同溶栓时间窗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冠心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治疗的关键是尽快恢复心肌灌注,最常用的方法是溶栓治疗。
不同的溶栓时间窗可能会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本文将对不同溶栓时间窗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一、不同溶栓时间窗的定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溶栓时间窗通常被定义为发病后不同时间段内溶栓治疗的效果。
一般而言,早期溶栓治疗指患者发病后3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迟发溶栓治疗指患者发病后3小时至12小时进行溶栓治疗,超迟期溶栓治疗指患者发病后12小时至24小时进行溶栓治疗。
二、不同时间窗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1. 早期溶栓治疗早期溶栓治疗具有时间窗狭窄的优势,能够在患者发病后尽快恢复心肌灌注,减少心肌损伤,降低病死率。
多项临床研究表明,早期溶栓治疗可将患者的心肌梗死面积、心功能受损程度和病死率显著降低,但同时也增加了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
早期溶栓治疗需要在严密监测下进行,以保证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2. 迟发溶栓治疗迟发溶栓治疗是在早期溶栓治疗时间窗后进行的治疗方案,相对于早期溶栓治疗,迟发溶栓治疗的患者通常存在更长的心肌缺血时间,心肌损伤更为严重。
一些研究发现,即使在发病后3小时至12小时进行溶栓治疗,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减少病死率,但相对于早期溶栓治疗,效果略逊一筹。
3. 超迟期溶栓治疗超迟期溶栓治疗是在发病后12小时至24小时进行的治疗方案,其治疗效果相对较差。
已有研究表明,超迟期溶栓治疗往往难以恢复心肌灌注,难以改善心肌损伤程度,病死率较高。
超迟期溶栓治疗并不被推荐作为STEMI的首选治疗方案,除非患者存在特殊情况,如无法接受介入治疗等。
三、不同时间窗的临床治疗策略根据以上对不同溶栓时间窗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临床治疗策略建议:1. 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尽早进行溶栓治疗,特别是在发病后3小时内,以最大程度减少心肌损伤,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合理用药指南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合理用药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bdc6d215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48.png)
由于STEMI 是在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基础上继发的凝血级联反应,不断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网罗红细胞形成红血栓,导致梗死相关动脉内的血栓长度增加,其对溶栓再通与介入开通均造成不利影响,因此,STEMI 早期患者血栓倾向的控制是治疗的关键环节。鉴于凝血活酶(Ⅱ a 因子)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而普通肝素对凝血酶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即刻起效,能够快速、有效地阻断凝血瀑布的级联反应,可迅即阻止血栓的发生发展,并有利于血管再通或再灌注,缩短总缺血时间,因此是STEMI 溶栓或PCI前甚为关键的基础性治疗,可在救护车或就诊诊室给予。静脉普通肝素越早给予,患者获益越大。此外,STEMI 首次应用普通肝素时极少发生出血(因此时多为高凝血栓倾向),故此时不应过分担心肝素的出血风险。溶栓治疗应在有效的肝素抗凝基础上进行。确诊STEMI 后应即刻静脉注射普通肝素5000 U(60 ~ 80 U/kg),继以12 U/(kg•h)静脉滴注,溶栓及溶栓后应监测APTT 或ACT 至对照值的1.5 ~ 2.0 倍(APTT 为50 ~ 70 秒),通常需维持48 小时左右。需强调的是,在STEMI 早期救治中,应首选普通肝素,通常不以低分子肝素代替。
同时,应强调在STEMI 溶栓治疗时通过实时立体的信息网络会诊系统,使基层医院得到中心或上级医院的指导和医疗支援服务。这也是保证及时、规范、有效地进行STEMI 溶栓治疗的重要支持;为尽早实现STEMI 患者心肌再灌注,如条件允许,可在救护车上进行溶栓治疗。同时协调转运救护车及时、安全、畅通地转运,并力争一步转运至导管室直接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PCI。这样才能尽可能地缩短心肌总缺血时间,力争第一时间、第一速度、第一效果地救治STEMI 患者。
迅速确立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诊断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溶栓治疗临床研究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溶栓治疗临床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50927c633d4b14e85246893.png)
能错 过再 灌 注时机 或风 险较 大时 ,在溶 栓 时间 窗 内
尤其是发病 3 h内溶栓治疗仍是行之有效且重要 的 再灌 注治 疗 方法 。 溶栓 治疗快 速 、 简便 、 易操 作 , 尽 早 再通 闭塞 的冠 状动 脉 , 使 心肌 得 到再灌 注 , 对 心肌 梗 塞 患者是 及 其关键 的抢 救措施 。 对此 , 将 抽 选我 院接 收 在溶 栓 时 间窗 内急性 S T段 抬 高 型 心肌 梗 死 患者 6 0例 , 根据 溶栓 时 间不 同分组 , 报告 如 下 :
1 资料 和方 法
1 . 1 资 料
选取 2 0 1 0年 4月 ~ 2 0 1 4年 4月 , 我 院接 收 急性
5 0 %; ( 2 ) c T n T ( I ) 峰值提前至发病 1 2 h内, 而C K — M B 峰值提前至 1 4 h内 ; ( 3 ) 患者胸痛症状 2 h内明显减轻 ; ( 4 ) 溶栓后 2 ~ 3 h内出现再灌 注心律失 常[ 3 1 。
1 . 4 统计 学方 法
s T段 抬高 型 心肌梗 塞患者 6 0例 ,均符 合 急性 心 肌 梗 塞 的 临床发病 3 h内溶 栓组 ( 简 称 A组 ) 及 发病 3 ~ 1 2 h内溶 栓
组( 简称 B组 ) , 其 中, 发病 3 h内溶 栓 组 患者 3 0例 , 男性 1 9例 , 女性 1 1 例, 年龄 4 0 — 7 0岁 , 平 均 年 龄 为
月, 我 院接 收 急性 s T段 抬 高型 心肌 梗 塞 患者 6 0例 , 根 据 发病 时 间 的长 短 , 将6 O例 患 者 分 为发 病 3 h内溶 栓 组 及 3 ~ 1 2 h内溶 栓 对 照 组 , 对 两组 均给 予基 础 治 疗 十 溶栓 治疗, 比较 两纽 患者 治 疗效 果 。结 果 发病 3 h内溶 栓 组 3 0例 患 者, 经 治疗 , 溶栓成功 ( 再通 ) 率为 8 3 . 3 3 %( 2 5 / 3 0 ) , 发病 3 - 1 2 h 内溶栓 对 照 组 患者 溶 栓 成 功 ( 再通) 率为 5 3 . 3 3 %( 1 6 / 3 0 ) , 组 间 比较 差异 明显 ( P < O . 0 5 ) , 具有统计 学意义; 发病 3 h内溶 栓 组 皮肤 瘀 斑 、 牙龈 出血 及 消 化 道 出血 0例 , 发 生 率为 O %, 明 显低 于 发病 3 1 2 h溶 栓 对 照 组 3 . 3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 9 > 0 . 0 5 ) 。 结论 给 予 急性 S T段 抬 高型 心 肌梗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临床路径(2019年版)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临床路径(2019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ee36b13880eb6294dc886c15.png)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ICD-10:I21.0-I21.3)。
(二)诊断依据根据《中国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15年),《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管理指南》(ESC,2017年)。
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主要是肌钙蛋白)升高(至少超过99%参考上限),并至少伴有以下1项临床指标。
1.急性心肌缺血:STEMI典型的缺血性胸痛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的压榨性疼痛(通常超过10~20分钟),可向左上臂、下颌、颈部、背或肩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和呼吸困难等,部分患者可发生晕厥。
含服硝酸甘油不能完全缓解。
应注意典型缺血性胸痛等同症状和非特异性症状。
2.新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STEMI的特征性心电图表现为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呈单相曲线)伴或不伴病理性Q波、R波减低(正后壁心肌梗死时,ST段变化可以不明显),常伴对应导联镜像性ST段压低。
3.影像学证据显示有新发生的局部室壁运动异常。
4.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内有血栓。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中国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15年),《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管理指南》(ESC,2017年)、《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 版)》(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合理用药指南》(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2016年)。
1.一般治疗: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有效镇痛等。
2.再灌注治疗:(1)直接PCI(以下为优先选择指征):①发病时间在12小时内且有持续性的ST段抬高的患者均推荐再灌注治疗。
②在无ST抬高但怀疑有进行性缺血心肌梗死的患者满足以下至少一条均推荐血运重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心源性休克;反复或进行性的药物难以控制的胸痛;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及心跳骤停;MI的机械性并发症;急性心衰;间歇性ST段抬高。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指南(2023年版)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指南(2023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1f82b2d0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e4.png)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指南(2023年版)1. 简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一种危重的心血管疾病,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疗至关重要。
本指南旨在提供2023年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指南,以帮助医生和医疗团队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2. 诊断2.1 临床表现- 典型心绞痛- ST段抬高- 室性心律失常2.2 实验室检查- 心肌标志物升高- 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2.3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确诊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3. 治疗方案3.1 急诊处理- 给予氧气,维持氧合- 给予硝酸甘油等血管扩张剂- 吸入可的松或呋塞米等,减轻心肌负荷- 加强监测和处理心律失常- 静脉注射溶栓剂或直接介入手术,恢复冠状动脉血流3.2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抗凝药物:氯伐他汀、肝素等- 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利尿剂:呋塞米、托拉塞米等3.3 非药物治疗-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心肌射频消融术(CRT)4. 随访与康复医生需要定期进行随访和评估患者的康复情况,提供必要的生活方式建议,保持良好的医患沟通。
5. 并发症处理及时处理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等。
6. 预防措施提醒患者注意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定期进行体检和心血管评估。
7. 结语本指南提供了2023年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指南,医生和医疗团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https://img.taocdn.com/s3/m/1c6763e2fab069dc50220124.png)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临床路径一、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ICD10:I21.0- I21.3)(二)诊断依据。
根据《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01年)、2007年ACC/AHA及2008年ESC相关指南1.持续剧烈胸痛>30分,含服硝酸甘油(NTG)不缓解;2.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抬高≥0.1mv;3.心肌损伤标记物(肌酸激酶CK、CK同功酶MB、心肌特异的肌钙蛋白cTNT和cTNI、肌红蛋白)异常升高(注:符合前两项条件时,即确定诊断为STEMI,不能因为等待心肌标志物检测的结果而延误再灌注治疗的开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01年)、2007年ACC/AHA及2008年ESC相关指南1.一般治疗2.再灌注治疗(1)直接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以下为优先选择指征):①具备急诊PCI的条件,发病<12小时的所有患者;尤其是发病时间>3小时的患者;②高危患者。
如并发心源性休克,但AMI<36小时,休克<18小时,尤其是发病时间>3小时的患者;③有溶栓禁忌证者;④高度疑诊为STEMI者。
急诊PCI指标:从急诊室至血管开通(door-to-balloon time)<90分钟。
(2)静脉溶栓治疗(以下为优先选择指征):①无溶栓禁忌证,发病<12小时的所有患者,尤其是发病时间≤3小时的患者;②无条件行急诊PCI;③PCI需延误时间者(door-to-balloon time>90分钟)。
溶栓指标:从急诊室到溶栓治疗开始(door-to needle time)<30分钟。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 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管理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临床管理是指在STEMI患者病情发作后,通过合理的治疗方法来改善病情,减少并发症并提高生存率。
以下是中国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紧急介入治疗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介入治疗,包括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
治疗应尽早进行,通常在症状开始后120分钟内完成。
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可以恢复冠状动脉的通畅,减少心肌梗塞范围,改善预后。
二、药物治疗
在介入治疗之前或之后,一些药物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凝药物(肝素、低分子肝素等)、β受体阻滞剂、诺卡他平等。
这些药物可以减少心肌梗塞范围,防止再次发作,改善心功能。
三、心肌梗死的并发症管理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常常伴随着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
针对不同的并发症,应及时处理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以减少并发症对患者生命的威胁。
四、康复治疗和远期管理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出院后仍需继续接受康复治疗和远期管理。
康复治疗包括合理的饮食、适当的锻炼、心理疏导等,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心功能和生活能力。
远期管理主要是规范用药,定期随访,注意患者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降低再发风险。
在中国,由于STEMI患者较多,临床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管理应该重视介入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合理用药,积极处理并发症,并加强康复治疗和远期管理。
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对STEMI的预防和教育,提高患者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