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适用范围

1.1本规程规定了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的液体渗透检测方法以及质量等级评定。适用于于非多孔性金属材料或非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在制造、使用中产生的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

1.2本规程规定了在渗透检测过程中,为获得正确的检测结果所必须遵循的程序和要求。工件的检测比例、检测部位、质量验收等级应按设计技术要求和有关施工规范确定,并应符合设计图样的规定。

2. 引用标准、法规

本规程以现行的有关标准和规范为依据。

NB/T47013.1-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

NB/T47013.5-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5部分渗透检测

TSG G0001-2012 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TSG Z8001-2013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细则

GB/T16507-2013 水管锅炉

GB/T16508-2013 锅壳锅炉

TSG D0001-2009 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

TSG 21-2016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TSG D0001-2009 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GB11533 标准对数视力表

3.名词术语

3.1 公称厚度:检测对象名义厚度,不考虑材料制造偏差或加工减薄。

3.2 相关显示:缺陷中渗出的渗透剂所形成的迹痕显示,一般也称为缺陷显示。

3.3 非相关显示:与缺陷无关的外部因素所形成的显示。

3.4 伪显示:由于渗透剂污染及检测环境等所引起的渗透剂显示。

4.检测人员资格

4.1检测人员应按照TSG Z8001-2013《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进行考核,取得PT资格证书,方能承担检测工作,无证人员只可在持证人员的指导下从事辅助工作。不同技术等级人员,只能从事与该等级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并负相应的技术责任。

4.2渗透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小数)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

5.0(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11533的规定。并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5.检测设备、器材和材料

5.1 渗透剂

5.1.1 渗透检测剂包括渗透剂、清洗剂和显像剂。采用“ⅡC-d 溶剂去除型着色

渗透检测(溶剂悬浮显像剂)”。对于同一检测工件,不得混用不同类型和型号的着色剂。

5.1.2渗透剂应装在密封容器中,放在温度为10℃~50℃的暗处保存,并应避免阳光照射。。

5.1.3 渗透剂的质量控制应满足JB/T4730.5-2005第3.2.1条的要求。

对正在使用的渗透剂应做外观检验,如发现有明显的混浊或沉淀物,变色或难以洗清,应予以报废。

各种渗透剂用对比试块与基准渗透剂进行性能对比实验,当被检渗透剂显示缺陷的能力低于基准渗透剂时,应予以报废。

5.1.4 显像剂的质量控制应满足JB/T4730.5-2005第3.2.2条的要求。当使用的湿式显像剂出现混浊、变色或难以形成薄而均匀的显像层时,则应予以报废。

5.1.5 检测剂必须具有良好的检测性能,对工件无腐蚀,对人体基本无毒害作用。检测剂中有害元素的含量不得超过JB/T4730.5-2005第3.2条的要求。

5.2 对比试块

5.2.1 对比试块主要用于检验检测剂的性能及操作工艺。其类型有:

铝合金试块(A型对比试块)

镀铬试块(B型试块)

5.2.2 对比试块的清洗和保存

对比试块使用后要进行彻底清洗。用丙酮仔细擦洗后,再放入装有丙酮和无水酒精的混合液(混合比1:1)的密闭容器中保存,或用其它等效方法保存。

5.3光照度计

光照度计用于测量可见光照度,至少每年校准一次。

6. 检测表面制备

6.1工件被检表面不得有影响渗透检测的铁锈、氧化皮、焊接飞溅、铁屑、毛刺以及各种防护层。

6.2被检工件机加工表面粗糙度Ra≤12.5μm;被检工件非机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可适当放宽,但不得影响检验结果。

6.3局部检测时,准备工作范围应从检测部位四周向外扩展各25mm。

7.检测时机

7.1除非另有规定,焊缝的渗透检测应在焊接完工后或焊接工序完成后进行。对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至少应在焊接完成24h后进行焊缝的渗透检测。紧固件和锻件的渗透检测一般应安排在最终热处理之后进行。

8.工艺规程涉及的相关因素项目及其范围

下列相关因素的一项或几项发生变化并超出规定时,应重新编制或修订工艺过程。

a)被检测工件的类型、规格(形状、尺寸、壁厚和材质);

b)依据的法规、标准;

c)检测设备器材以及校准、核查的要求;

d)检测工艺(渗透方式、去除方式、干燥方法、显像方法和观察方法等);

e)检测技术;

f)工艺试验报告(依据操作指导书);

g)缺陷评定与质量分级。

9.操作指导书的编制及相关要求

9.1无损检测操作指导书编制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a)操作指导书编号;

b)依据的工艺规程及其版本号;

c)检测技术要求:执行标准、检测时机、检测比例、合格级别和检测前的表面准备;

d)检测对象:承压设备类别,检测对象的名称、编号、规格尺寸、材质和热处理状态、检测部位(包括检测范围);

e)检测设备和器材:名称和规格型号,工作性能检查的项目、时机和性能指标;

f)检测工艺参数;

g)检测程序;

h)检测示意图;

i)数据记录的规定;

j)编制者(级别)、审核者(级别);

k)编制日期。

9.2操作指导书内容除满足以上要求外,至少还应包括。:

a)渗透检测剂;

b)表面准备;

c)渗透剂施加方法;

d)去除多余渗透剂的方法;

e)施加显像剂前的间隙时间;

f)施加显像剂量的方法;

g)最小光强度要求;

h)人员的要求;

i)被检工件的材料、形状、尺寸和检测的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