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 诗风

陈子昂诗风

陈子昂生活的年代大体是唐朝初年武则天时代,距东晋以后天下大乱诸雄纷争的十六国时期并没有过去多久,而陈子昂之后就是开元盛世,唐朝即将迎来国力的巅峰。文学的发展就如社会一样,也在面临着一个新老交替风格转变的时期,而陈子昂正是这个引领文学走向的这样一个关键人物之一。

初唐时期诗歌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多受前朝齐梁诗风的影响,创作注重文辞华丽,用律格式的讲究,题材上大多以歌舞升平,颂扬圣德为主。而陈子昂则大力呼吁风骨论和兴寄论。

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他认为要一扫齐梁诗风的华丽和奢靡,积极倡导回复建安“风骨”,认为诗歌要反映社会现实,内容要充实,言之有物,杜绝奢靡和无病呻吟,柔弱无力的表达,而前朝诗歌就过度追求语言的华丽和形式格律上的讲究。诗歌要起到应该有的“美刺”的效果,反映现实,针砭时弊,要具有批判精神,这才是真正的诗歌,比如在他的感遇二十八首里:“昔日章华宴,荆王乐荒淫。霓旌翠羽盖,射兕云梦林”,他就直言不讳地指出统治者过的是醉生梦死,奢靡浮华的生活,这必将导致悲剧的发生。诗人身上要富有强大的社会责任感,要敢于抨击时政,心系国家存亡和百姓福祉。陈子昂最遗憾的就是没有亲自领兵上阵杀敌,为国家扫除边患甚至战死沙场。他一生空有一腔报国杀敌的心,但苦于屡次遭到陷害,到最后也没能如愿。在他的《送魏大从军》中:“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

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这既是他勉励好友边塞立功,也是自己豪情的流露,通篇充满着为国献身,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豪情。陈子昂如此推崇建安风骨无非是因为在那样一个时局动荡,群雄争霸的时刻,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以曹氏父子为首的文学集团,他们均是政治家、军事家,他们身上所具有的远大抱负和丰富的人生经历不仅丰富了他们的作品而且还极大地鼓舞了当时的一批有识之士,使他们都加入到建设国家中,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建功。这正是陈子昂所希望看到的诗歌应有的作用,词句应该有“骨气”,这也是陈子昂诗歌风格中能够看到的“刚健”的一面。

此外,陈子昂还主张多用“兴寄”手法,就是比兴寄托,有感而作。陈子昂认为写作要有所寄托,这起源于诗经和楚辞,就是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到其他物质身上,这样诗歌更加地生动和具体,表达地情意也就更加地委婉和自然,诗韵悠长。诗歌的文辞应该质朴而情感充沛,内容深邃,重在情而言之有物,他拒绝齐梁诗风的形式和内容上的浮夸。比如《感遇》第二首中“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诗人借兰若春夏之时压倒群芳的姿态来比喻自己身上的高洁于才华,用兰若的凋零来表达自己未获赏识,报国无门的境遇。诗中以香兰杜若子托不漏痕迹,委婉而意味深长。这是陈子昂“情感深邃而韵味悠长”的一面。

除了语言的刚健有力和情感的委婉细腻,陈子昂的诗歌中还不乏

情感激烈而直接的表达,比如他的《感遇》第三十八首: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诗人语言平实而直白,雄心壮志跃然纸上,不需要过多地解读,诗人想要表达的就是一种为国挺身而出,沙场奋勇杀敌的报国之志。

陈子昂是一个位承前启后的诗人,其风骨论和兴寄论极大地影响和启发了后人的诗歌创作,可以说是奠定了盛唐强音的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

陈子昂

古代文学史 陈子昂诗歌革新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唐诗发展有何影响?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唐代初期诗歌,沿袭六朝余习,风格绮靡纤弱,陈子昂挺身而出,力图扭转这种倾向。陈子昂的思想相当复杂,他糅合了儒、道、墨、纵横、阴阳各家于一身。随着境遇的改变,适时地调整,熟练地在各家思想之间纵横穿梭飞翔。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纵横家给了他飞翔之力,道家给了他飞翔之术,儒家给了他顾尘之累,佛家又给了他终归人世而又能妙赏自然之趣......”在如此多的思想影响之外,透浸于骨子里的侠义之气贯穿其里。他在侠与隐中蕴藏着对现实社会政治参与的欲望,与一般的侠义有别,故而能超越流辈,终成大器。 他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倡导者。陈子昂对齐梁文风提出了两点批评:一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二是“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前者是说齐梁文学只讲究华丽的辞藻,而缺少深微的情志寄托,缺少诗人真实情感的抒发。后者是说晋宋之后的诗歌缺少汉魏诗歌有充实内容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缺少那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风骨强劲的作品。这两点批评,概括了六朝,特别是齐梁诗的弊端,击中了要害。 在批评齐梁诗歌时,陈子昂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诗歌创作主张:一是“兴寄”说,二是“风骨”说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与诗歌创作探析.他论诗主张“兴寄”、“风骨”。所谓“风骨”是指文学作品所创造的艺术美的本质特征。“兴寄”要求言志充实深沉。“风骨”与“兴寄”的提出,既扫荡了初唐形式主义诗风,也为唐代诗歌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当时无疑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我们来看看陈子昂所追求的「风骨」的含义。从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对东方虬〈咏孤桐篇〉的评价来看,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他所追求的「风骨」的含义。他说, 一昨於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於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兴寄广大的容量、博大的胸襟、远大的抱负,交织成陈子昂式的风骨,而风骨产生的根源,则是兴寄。前人对「兴寄」和「风雅」的理解基本上是一致的。「兴」,是兴发感情。「寄」,是寄托。「兴寄」,就是有感而作,作而有所寄托。「兴寄」与传统的「比兴说」和「言志说」有密切的联系,但也有新的发展。比兴,一般都认为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而陈子昂提出的「兴寄说」,则既包含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也包含寄托讽喻之义,「兴」是为寄托服务的。这样他就把作为艺术表现手法的比兴,发展为对诗歌的表达方式与思想内容的整体要求。 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陈子昂较早地在创作中体认到这一点,并有十分明确的理论表述。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说: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在这篇诗序里,陈子昂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这样,复归风雅的目的就不只是美刺比兴,而是要追踪多悲凉慷慨之气的建安风骨,寄托济世的功业理想和人生意气,与片面追求藻饰的齐梁诗风彻底地划清了界限。其次,他提出了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

浅谈陈子昂诗歌风骨

浅谈陈子昂诗歌风骨 摘要: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与创作影响了有唐一代。他对风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代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风骨”的提倡,给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是诗歌终于摆脱了齐梁诗风的影响,走上以“风骨”为核心的南北文学的正确道路。高棅说:“子昂......继往开来,中流砥柱,上遏贞观之微波,下绝开元之正派。”(《唐诗品汇。五言古诗叙目》)自陈子昂后,诗风雄健,为盛唐气象的形成拉开了序幕。 关键字:陈子昂、诗歌理论、风骨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出身富豪之家,豪家弟子任侠使气的性格与政治热情贯穿了他的一生。“始以豪家子,驰侠使气”,后杜门谢客,研读经史。年青时向往仗义勇为抱打不平的侠义之气,而且为人能申张正义,常常义气用事。后来自己闭门谢客,交了很多朋友,在家研读经史。二十四岁中进士,授鳞台正字,三十五岁擢为右拾遗。陈子昂不光是诗人,而且是位政论家,很有政治见解,而且在政治生活中敢于直言,敢于犯上直谏,很有勇气。他曾多次上书,指陈时弊,言多直切;曾两次从军出塞,但始终不得施展才能。三十八岁随武攸宜东征契丹,因前锋大败,请为前驱,因言事而被降职,愤而解职还乡,最后死于冤狱,年仅42岁。著有《陈伯玉集》。 作为在武后时期才登上诗坛而崭露头角的诗人,陈子昂与沈、宋等人同属于受重视的新晋庶族士人,有着相同的被起用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然而,当馆阁诗人醉心于应制咏物、寻求诗律的新变时,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却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这使他的诗呈现出与当时朝中流行的馆阁体完全不同的精神风貌。 一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集中体现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有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篇。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时为圣历元年(公元698年) ,陈子昂四十岁,已从建安军幕凯旋而归,居东都,守右拾遗。这时他的主要人生经历与文学创作均已完成,思想正处于成熟期。这段短文蕴意深厚,代表了陈子昂对从建安到初唐文学的深刻认识,反映了他独到的文学思想。反对“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风雅兴寄”。 其一,陈子昂第一个提出“汉魏风骨”这一重要概念的人。此前,“风骨”、“风力”、“骨气”之类的概念被用于品评人物和文学作品,但直接将时间概念“汉魏”与“风骨”连称以专指, 尚属首次。“汉魏风骨”与后来盛称的“建安风骨”非常接近。建安是汉魏之交的汉献帝年号,指公元一世纪末、二世纪初的特定历史时段,以人才、文学之盛而著称。建安文学是汉魏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三曹”、“七子”共同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后来的正始名士嵇康、阮籍,继承了建安之风,陈子昂在说《咏孤桐篇》的妙处时,归结于“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汉魏风骨”与“建安风骨”基本上可以等同。陈子昂之所以不用“建安风骨”,原因大约有二:一,为了与下文“晋宋”相对应,称“汉魏”更合乎习惯,而且,“汉魏”在此含有时间分水岭之意,即止于汉魏,与后来之晋宋判然有别。因两种文风差异非常明显,甚至相反相对,“汉魏”更利于表达文意。二,在陈子昂的时代,建安不仅可指献帝年号及那段历史年代,还可指地名建安郡,以及陈子昂刚随之东征而归的建安郡王武攸宜。因“建安”容易产生歧义,故而不用。 其二,“汉魏风骨”之提出,是针对齐梁文风的。陈子昂认为,齐梁文学有两大弊端:一是“彩

论古代文学诗人陈子昂的诗歌艺术特色

贵州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论古代文学诗人陈子昂的诗歌艺术特色院系: 教学部(校内/校外):贵州函授站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年级: 2007级 指导老师: 学生姓名: 杨小红 学号: 二年月日

目录 一、内容摘要、关键词 (1) 二、我国诗歌的沿习,《诗经》以来的光辉的诗歌传统 (1) 三、魏晋六朝及初唐诗歌的特征:不注重表现现实内容,华而不实 (2) 四、初唐诗歌的有意识的改革,初唐四杰等诗文运动的开创 (2) 五、陈子昂大力提倡复古诗风,提倡诗歌重在写真情实感 (3) 六、陈子昂《修竹篇序》是提倡诗文改革的先声,以及它的意义 (3) 七、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 (4) (一)、“兴寄”说及《感遇》诗的艺术特征和现实意义 (4) (二)、“风骨”说及《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征,以及它在创作中的特殊意义 (5) 八、陈子昂对他以后诗人的影响及后人的评价 (6) 九、结论:陈子昂的伟大贡献确立了他开唐诗风气之先的历史地位 (7) 注释 (7) 参考文献 (7)

论古代文学诗人陈子昂的诗歌艺术特色 [摘要] 《诗经》和《离骚》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的传统。及至汉魏,诗人们更注重表现现实内容,反映民生疾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诗歌的发展。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者采取“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豪门望族把持了社会经济命脉,他们不劳而获,极度腐化,尚黄老学说,行无为之治。在诗歌创作上的表现就是绮靡华丽诗风的滥觞。文人更多在用事、对偶、辞藻上下功夫,不少诗赋虽雕缋满眼,富丽精工,而内容却十分空虚贫乏。他们殚精竭思,以精美的词句吟咏性情、留连风月,自然难以写出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来。 [关键词] 陈子昂诗文改革运动齐梁诗风兴寄汉魏风骨 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为人类留下了无数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从四大发明到长城的修筑,从文字的发明到文学的全盛,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一个个具有开创意义的时代先锋的不懈努力。在诗歌的王国里,具有开创意义的时代先锋更是不计其数。删诗的孔子,沉江的屈原,采菊的陶渊明,穷途而哭的阮籍等等,他们都为诗歌的繁荣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初唐同样有这样一位诗人,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改变了齐梁以来的绮靡诗风,还唐诗一个澄明的发展空间,成就了唐诗光耀彪炳的千古佳话,这位诗人就是陈子昂。这里,笔者将谈一谈陈子昂是如何开风气之先的。 一、我国诗歌的沿习,《诗经》以来的光辉的诗歌传统 我国的诗歌传统可以追述到《黄帝弹词》,而紧随其后的《诗经》更是我国诗歌走向繁荣的标志。诗歌俨然成为抒发主人公情怀的最佳通道和最有力武器。诗歌表达民众愿望的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展现,它们大都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奴隶主的憎恨和他们渴望自由的热切。继四言诗歌发展鼎盛之后的是五言古诗。五言诗首先产生于民间。自汉武帝以后,这种形式的五言歌谣大量地被采入乐府,成为乐府歌辞。它们其中有不少的新颖故事,具有相当成熟的艺术技巧,逐渐吸引了文人们的注意和爱好,他们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试行模仿起来,于是就有了文人的五言诗。 东汉末年,由于社会的大动荡,一些接近民间的文士忧生念乱,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陈子昂主要作品及诗歌特色

陈子昂主要作品及诗歌特色 主要作品 ①《感遇》诗38首; ②《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 ③《登泽州城北楼宴》、《登幽州台歌》; ④《观荆玉篇》、《喜马参军相遇醉歌》、《度荆门望楚》、《晚次乐乡县》、《送魏大从军》等。 诗歌特色 陈子昂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曾经提出了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在唐诗发展史上,陈子昂这篇短文好像一篇宣言,标志着唐代诗风的革新和转变。我们知道,刘勰、钟嵘反对南朝形式主义诗风,曾经标举过"比兴"、"风骨"的传统。王勃反对龙朔前后的宫廷诗风,也指责他们是"骨气都尽,刚健不闻"。陈子昂继承了他们的主张,一针见血地指出初唐宫廷诗人们所奉为偶像的齐梁诗风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指出了"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的光辉传统作为创作的先驱榜样,在倡导复古的旗帜下实现诗歌内容的真正革新。态度很坚决,旗帜很鲜明,号召很有力量。"兴寄"和"风骨"都是关系着诗歌生命的首要问题。"兴寄"的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从当时情况来说,只有实现内容的真正革新,才能使诗歌负起时代的使命。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由于"初唐四杰"等诗人的积极努力,新风格的唐诗已经出现,沿袭齐梁的宫廷诗风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不满,诗歌革新的时机更加成熟了。陈子昂的革新主张在这个时候提出,不仅有理论的意义,而且富有实践的意义;不仅抨击了陈腐的诗风,而且还为当时正在萌芽成长的新诗人、新诗风开辟道路。 《晚次乐乡县》是陈子昂由故乡东行入京,在襄州乐乡县留宿时所写的一首抒发羁旅之情的五律.顾璘曰:"无句法,无字法,天然之妙"。陈子昂继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起来反对齐梁诗风的统治,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表现了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陈子昂的思想是很复杂的,他既好纵横任侠,又好佛老神仙,但儒家兼善天下的精神,仍然是他思想的主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 陈子昂诗歌理论历史贡献 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特别是在诗歌革新理论方面,陈子昂是继“初唐四杰”之后承 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位重要而关键的诗人和诗歌理论家。元好问《论诗绝句》曾以“沈 宋驰骋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来高度评价其 为唐代诗歌的发展做出的杰出历史贡献。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集中体现在其《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此序虽篇幅短小,但 言简意丰,见解深刻,特别是诗人在这方面的许多真知灼见,使其在唐代诗歌理论发展史 上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萧涤非、吴明贤就称其反六朝、斥齐粱、倡风骨、重兴寄的诗 歌革新主张在“初唐诗坛无疑是振聋发聩、石破天惊的一声巨响。它既是扫荡形式主义诗 风的战斗檄文,也是开创唐代新诗歌的有力宣言。” 一、抨击齐梁绮艳遗风。 卢藏用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中称陈子昂“卓立千古,横制颓波”,是继“初唐 四杰”后反对齐梁及唐初绮艳柔靡之宫廷诗风的旗手,是他使诗歌回到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大胆干预时事政治,关注民众疾苦。唐初因立国不久,朝廷所征用的文人大多是前朝的旧臣,他们不可避免地把由梁陈以来长期形成的绮艳柔靡的纤弱诗风带到初唐诗坛上来,并 凭借他们的崇高社会地位和威望给当时的文坛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形成初唐浮靡轻艳的 宫廷诗风,并由此蔓延至整个社会。要使唐初诗歌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首先必须清除和 扫荡当时诗坛上广为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当时虽然太宗君臣也曾明确地提出反对浮靡 文风和合南北文学之两长的主张。然而因传统积习的巨大惯性和深远影响,诗坛仍弥漫着 梁陈“宫掖之风”。“初唐四杰”登上文坛后曾对宫廷绮艳诗风大加挞伐和批判,提出诗 文应有“刚奖的“骨气”。虽然诗坛曾经过“四杰”那充满变革激-情的狂风暴雨的冲刷,然却未能有大的改观。“四杰”发动的诗歌革新运动也并未能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上 官体”依然存在和流行。就连“四杰”自己的诗歌也未能完全摆脱绮艳柔靡宫廷诗风的巨 大而深刻的影响,仍存在着“词旨华靡”(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的弱点。 陈子昂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其诗歌革新的理论与主张的。此篇诗论是对初 唐诗坛弥漫的绮艳柔靡的宫廷诗风的彻底否定和大胆批判。陈子昂认为当时诗坛沿袭和流 行的“彩丽竞繁”,“兴寄都绝”的齐梁绮艳诗风既“道弊”又显“颓靡”,即其片面追 求华丽的词藻,堆砌大量的典故;既无充实的社会内容,也无思想的闪光。有的只是宫体 诗风泛滥,充满着毫无生气的靡靡之音,故使得诗人常为之“耿耿”于怀而扼腕愤慨不已,将其列为清除与扫荡的对象,对其进行彻底的变革。这是继“初唐四杰”之后对宫廷绮艳 柔靡诗风的又一次犹如暴风雷霆般的更为猛烈的讨伐。陈子昂横扫六朝绮艳柔靡诗风,从 而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诗歌革新运动,进而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唐代诗歌朝着健康而正 确的方向发展。

陈子昂与“兴寄”“风骨”说

陈子昂与“兴寄”“风骨”说 文/肖旭 陈子昂是一位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地位十分重要的诗人,他的文艺思想和创作实践,对唐代许多重要诗人都有深刻的影响。其诗文正是其文学思想的具体实践。陈子昂在文艺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是他针对六朝文学内容不够充实、不注意整体审美形象塑造的弊端,从正面提出了“兴寄说”和“风骨说”的文学创作主张,这也正是唐代前朝文艺思想发展中的核心思想。经过陈子昂等人从理论到创作实践的努力,终于廓清了初唐半个多世纪齐梁文风的余波影响,迎来了以“风骨”、“气象”著称的盛唐诗歌的创作热潮,并影响了后来的意兴论等等。 “兴寄”和“风骨”说 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陈子昂全面地表达了他的诗歌理论主张,他提倡“汉魏风骨”、“兴寄”,反对齐梁间那种“采丽竟繁”、“兴寄都绝”的“逶迤颓靡”诗风,希望能再现“正始之音”,“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的作品。陈子昂在这篇《序》中,提出“兴寄”、“风骨”这样两个鲜明的观点。 兴寄何意?孔子提出“兴”,强调诗歌审美,诗美才能引起感性认识,才能寄托于美的形象里;反之,不能兴寄就不能称其为好诗。“兴寄”,指文章有深刻的含义。兴,本指诗歌即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这里兼有“比”的表现手法;寄,指有所寄托。“兴寄”在这里是针对六朝轻视内容,重视形式而来的。它主张写诗要有感而发,要有政治寄托。所以陈子昂“曾暇时观齐梁间诗,采丽竟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他认为到了齐梁时,这诗的兴寄也丧失了,而只是堆积词藻,故为此而长叹。 陈子昂的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他自己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和以物喻人,托物喻志,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主张和见解,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这些作品大多是有感于政事所作,有的是抒发抱负,有的是托物言志。如《感遇》

探究陈子昂“风骨”说内涵

探究陈子昂“风骨”说内涵 摘要:基于对陈子昂‘‘风骨’’说的了解可以得知,其诗文的理论主张对唐代诗词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创作影响。他对诗文的风骨追求,以及对诗美理想的向往,对后期唐代诗文的良性发展做出了重要铺垫。‘‘风骨’’说的全面应用,相当于为唐代诗文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命,与此同时,为齐梁诗风的抨击做出了重要贡献,以此促使南北文学走上了以‘‘风骨’’为写作中心的正确道路上。也正是陈子昂对诗文‘‘风骨’’的坚持,为唐代后期的诗风雄健拉开了帷幕。文章基于对陈子昂‘‘风骨’’说背景的研究,综合‘‘风骨’’说内容,对其理论内涵与实践进行了简单说明,并探讨了‘‘风骨’’说对唐代诗文的影响。 关键词:陈子昂;‘‘风骨’’说;理论与实践;内涵 引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耳熟能详的《登幽州台歌》来自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利用寥寥数字,深刻、明确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痛心情,以及孤寂无聊的情绪。与此同时,诗词的表达形式和表达寓意都透露着诗人的文人风骨,将屡受打击的郁郁悲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陈子昂之所以能写出如此具有‘‘风骨’’的词句,离不开其内心对诗风的追求和向往。《修竹篇序》里陈子昂提出了关于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这篇短文如同一则宣言,为唐代诗风的变革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方向。众所周知,颓靡的诗风在齐梁时期就十分盛行,到了初唐时期情况仍然有增无减,宫体诗就是其中比较出名的诗歌代表,其为诗风的良性发展设置的巨大阻碍。也正因如此,陈子昂接下了诗文革新的重任,并以此开始高举诗文革新大旗,对多年来形式主义诗风发起了激烈的抨击,由此为诗文的风骨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风骨’’说提出的时代背景以及文化背景

陈子昂简介

陈子昂简介 陈子昂约659~约700,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字伯玉。唐代诗人,初唐诗新人 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 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 38岁圣历元年698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其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少年时期 陈子昂幼而聪颖,少而任侠,年十七、八,尚不知书。后因击剑伤人,始弃武从文, 慨然立志,谢绝旧友,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不让乃父。[2] 两次落第 高宗调露元年679年,怀经纬之才的陈子昂,出三峡,北上长安,进入当时的最高学 府国子监学习,并参加了第二年科举考试。落第后还乡。回故里金华山研读,“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赅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为他后来革新文学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永淳元年682年,学有所成的陈子昂,再次入京应试,仍不为人知。 得到重用 文明元年684进士及第, 陈子昂生性耿直,关怀天下,直言敢谏,一度遭到当权者的排斥和打击。三十八岁辞 职还乡,后为奸人所害。但因其文“历抵群公”,得罪权贵,不为所用。不久唐高宗病逝 于洛阳,武则天执掌朝政,议迁梓宫归葬干陵。陈子昂闻后,上书阙下加以谏阻,武则天 看后,叹其才,授以麟台正字,旋迁右拾遗。[3] 垂拱二年686,万岁通天元年696两次 从军北征。 受谗被诬 陈子昂北征,积极反对外族统治者制造的分裂战争,多次直言进谏,不但未被采纳, 却被斥降职。一度遭到当权者的排挤和打击,壮志难酬的陈子昂三十八岁辞职还乡,后被 奸人陷害,冤死狱中,年仅四十一岁。 人物评价

陈子昂诗歌理论

陈子昂诗歌理论 陈子昂诗歌理论 行各种版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都说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旗手、倡导者、前驱者,这个总的评价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具体论述陈子昂的诗歌理论时,却只注意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很有进一步探讨之必要。 在具体论述陈子昂的理论主张时,各家的提法根本一致,都是根据《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指出两点:一是汉魏风骨——恢复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反映现实,创作“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有思想内容的诗篇;二是风雅比兴——恢复《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对社会民生积极发表意见,进行美刺讽谕,“以义补国〞,发挥诗的社会作用。这些看法无疑是对的。只是也应看到,早在齐梁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里就有《风骨》、《比兴》两篇专论,钟嵘的《诗品》也论及风骨、比兴问题,并都是用以批评形式主义文风的。在唐初,《文心雕龙》、《诗品》两书已广为流传,影响很大。据卢照邻《南阳公集序》载:“近日刘勰《文心》、钟嵘《诗评》,异议蜂起,高谈不息。〞而且杨炯、卢照邻在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时也都提到了风骨问题。而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和《喜马参军相遇醉酒歌序》里,取用了前人“风骨〞、“骨气〞、“兴寄〞、“比兴〞等现成说法,其目的也是用来批判“彩丽竞繁〞的颓靡文风,令莫传的“风骨〞再传,使绝迹的“兴寄〞再续,恢复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 我觉得陈子昂的诗歌理论还有另一方面的内容。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说:“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这里的“音情顿挫〞、“有金石声〞都涉及诗的声律问题。日人遍照金刚的《文镜秘府论》所集材料都是中唐以前各家的著述,其中南卷论文意说:“夫诗格律,须如金石之 声。……《天台山赋》能律声,有金石声。〞可见这“音情顿挫〞、“有金石声〞都是从诗的声律方面提出的要求。陈子昂在《洪崖子鸾鸟诗序》中又说:乔侃读过洪崖子的鸾鸟诗之后,“乃刻羽剪商,飞毫shàn@⑴牍。扣归昌之律,协朝阳之音,率诸君子属而和之者十有五。余始末知夫洪崖也,乔子慕义,命余叙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的得与失陈子昂诗歌的昂扬情调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 陈子昂是一位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诗人。唐高宗显庆四年(659),他出生于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一个富有的庶族地主家庭,从小养成了豪家子弟任侠使气的性格。青年时期,他折节读书,21岁时入长安游太学,次年赴洛阳应试,落第西归,在家乡过了一段学仙隐居的生活。永淳元年(682),他再次赴洛阳应试,得中进士,释褐将仕郎。由于两次上谏疏直陈政事,受到武则天的赏识,他被擢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拾遗。他曾慷慨从军,随乔知之北征同罗、仆固,跃马大漠南;后又随武攸宜军出击契丹,因言事被降职,愤而解职还乡。回乡后,他被县令段简诬陷之狱,于久视元年(700)去世,年仅42岁。 作为在武后时期才登上诗坛而崭露头角的诗人,陈子昂与沈、宋等人同属于受重视的新进庶族士人,有着相同的被起用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然而,当馆阁诗人醉心于应制咏物、寻求诗律的新变时,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却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这使他的诗呈现出与当时朝中流行的馆阁体完全不同的精神风貌。 复归风雅,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集中体现为他创作的38首《感遇》诗。这些诗非一时一地之作,但基本上

都作于诗人入仕之后,其中有很多首与作者的政治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具有强烈政治倾向。如武后时期重用酷吏,大开告密之门,朝臣中往往有因一言失慎而被杀害者,以至人人自危。陈子昂在《谏刑书》和《谏用刑书》里对此加以劝谏,认为滥杀无辜将酿成祸乱。他的《感遇》其四:“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就是指斥这种现象的。《感遇》其十二:“呦呦南山鹿,罹罟以媒和。”则是用讽喻手法,表达对酷吏用诱鹿方式罗织冤狱的愤慨和忧虑。当然,他是从“达则匡救于国”的忠义立场进行创作的,被杜甫称之为“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陈子昂是个具有很浓政治色彩的诗人,借《感遇》来恢复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使诗歌创作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这是其所得。其失则在于,这种复古易重蹈古诗以比兴手法论理寄慨的构思方式,简单地将抽象思辩附著于感性形象之上,以诗言理而缺乏艺术感染力。 在《感遇》诗里,有一部分是表现作者侠肝义胆的述怀言志之作,将匡时济世的人生抱负化为慷慨悲歌的情思,具有昂扬壮大的感情气势。如《感遇》其三十五: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此诗作于诗人第一次随军北征期间,亲临沙场,有感于心,

“诗骨”陈子昂

“诗骨”陈子昂 作者:陈莹莹 来源:《课外生活(小学4-6年级)》2018年第01期 本期大咖:人称“诗骨”的陈子昂(字:伯玉) 生卒年限:约公元659年~公元700年 称号:诗骨、陈拾遗 职业:侠客、诗人、右拾遗(官职) 家庭出身:富二代 学历:进士及第 代表作:《登幽州台歌》《郭隗》《感遇》等 陈子昂的诗歌高昂清峻、雄浑苍凉,语言清新质朴,大有“汉魏风骨”之势。他倡导诗歌的复古,提倡作诗要文辞质朴、内容充实、言之有物、蕴含风骨。所谓风骨就是如凌风硬骨般的威武气势。所以他的诗读起来总是铁骨铮铮,虽然诗文里流着怀才不遇的眼泪,却是一种有着汉魏风骨的刚健的泪。因此,后人尊称他为“诗骨”。 熊孩子就是熊孩子,一不小心就闯祸了!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 公元659年,陈子昂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少年时的他也是个熊孩子,梦想当一名侠客,常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果然闯祸了,一不留神刺伤了别人,最终侠客梦破灭,弃武从文。 公元679年(20岁)来到帝都长安,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第一次参加国家科举考试,可惜名落孙山。 公元682年(23岁)学有所成的他再次入京应试,却依旧榜上无名。随后借古琴事件成功逆袭,一时名扬天下。 公元684年(25岁)终于高中进士做了皇帝的谏官,走上人生巅峰。后来,得罪了权贵,受到排挤和打击,而他的谏言也换来了贬官甚至坐牢的命运。

公元696年(37岁)突厥人来袭,陈子昂随武攸宜的军队出征。他本以为可以一圆少年时的侠客梦,却被贬为军曹这等芝麻小官。 公元698年(39岁)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只好辞官回乡照顾年老的父亲。 公元700年(41岁)因为家里太有钱被人嫉妒,遭到迫害。财产被霸占,冤死于狱中,结束了命运多舛的一生。 据说陈子昂的祖上是西汉的陈平,曾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后来当了右丞相,算是个大官呢。而陈子昂的父亲陈元敬曾经中过进士,后来回乡创业成了富甲一方的民营企业家。 陈子昂年幼时体弱多病,父亲就让他学习剑术来强身健体,谁知这一学竟一发不可收拾。经过十几年坚持不懈的练习,他的身体好了许多,剑术也小有成就,在县里算得上数一数二的剑客了。每天,陈子昂和小伙伴们四处玩耍,不是去山中狩猎就是骑着白马四处游荡。他路见不平必当拔刀相助,遇到贫弱也会慷慨解囊,小小年纪就已经赢得乐善好施的美名。 直到有一天,陈子昂与人比剑,一不小心竟然误伤了对方。父亲花了好多钱上下打点,才免去了陈子昂的牢狱之灾。这个事件让陈子昂幡然醒悟,他终于明白混日子是没有好结果的。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陈子昂慨然立志,弃武从文。他从此潜心苦读,短短几年,就已学遍百家经典,诗文尤其出色。于是,这才有了我们的大诗人陈子昂,才有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千古绝唱。 大家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就是名带斗志昂扬,字含精金美玉,气宇不凡、人称“诗骨”的陈子昂先生。 大家好!主持人好! 听说您一直心情郁愤,是有什么烦心事吗? 別提了,武攸宜那家伙根本就不会用兵打仗,却嘲笑我是一介书生,根本不听我的建议,还把我贬为军曹这等芝麻小官,实在是可气可叹可恨啊! 呃,的确是大材小用啊!于是,您就写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我是有感而发呀!想到曾经的幽州台上摆满了黄金,台下满是摩拳擦掌、想要报国的人才。而现在只有我一个人孤独地站在这高台上,我的心比寒风还冷。面对这茫茫的宇宙,没有人可以倾诉,没有人能理解,我能做的只有在这悠悠天地之间泪流满面。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的历史评价

陈子昂的历史评价 在初唐到盛唐诗风发展转变的过程中,陈子昂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时人和后人都 给了他很高的评价。 卢藏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金元好问《论 诗绝句》:“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杜甫:“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白居易《初授拾遗》:“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韩愈《荐士》:“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 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 萧颖士:“近日陈拾遗子昂文体最正。” 梁肃《补阙李君前集序》:“陈子昂以风雅革浮侈。” 的确,陈子昂进一步发展了“初唐四杰”所追求的充实,刚健的诗风,彻底肃清了齐 梁诗歌中绮靡纤弱的习气,对盛唐诗人张九龄,李白,杜甫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大诗人陈子昂年轻时从家乡四川来到长安,准备一展鸿鹄之志,然而朝中无人, 故四处碰壁,怀才不遇,令他忧愤交加。一天,他在街上漫无目的闲逛,见一人手捧胡琴,以千金出售,观者中达官贵人不少,然不辨优劣,无人敢买。陈子昂灵机一动,二话 没说,买下琴,众人大惊,问他为何肯出如此高价。他说:“吾擅弹此琴,请明天到敝处来,我将为尔等演奏。” 次日,陈子昂住所围满了人,陈子昂手捧胡琴,忽地站起,激 愤而言:“我虽无二谢之才,但也有屈原、贾谊之志,自蜀入京,携诗文百轴,四处求告,竟无人赏识,此种乐器本低贱乐工所用,吾辈岂能弹之!”说罢,用力一摔,千金之琴顿 时粉碎。还未等众人回过神,他已拿出诗文,分赠众人。众人为其举动所惊,再见其诗作 工巧,争相传看,一日之内,便名满京城。不久,陈子昂就中了进士,官至麟台正字,右 拾遗。 《登幽州台歌》这首诗,是陈子昂在极度悲愤的情态下写成的。 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族李尽忠、孙万荣叛乱,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参谋 军事。武攸宜轻出兵,致使前军陷没。陈子昂热情进谏,并自荐分麾下万人为前驱,但武 氏以书生轻之,不纳。数日后,陈子昂再谏,激怒了武氏,将其贬为军曹。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诗词赏析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诗词赏析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诗词赏析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登幽州台歌陈子昂诗词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言】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 【注释】 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过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⑷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⑸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涕:古时指眼泪。 【翻译】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赏析】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 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此诗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简述陈子昂在唐诗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简述陈子昂在唐诗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陈子昂在唐诗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他创造性地将乐府诗歌的音乐性与建安诗歌的气骨结合起来,开创了一代诗风,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他继承、发扬了汉魏风骨,在反对六朝柔靡诗风和齐梁浮艳文风方面功不可没。陈子昂倡导的汉魏风骨,并非故步自封,而是吸取了汉魏以来正气充溢的诗歌传统。 陈子昂自少有大志,后从军西征,又两次被委以军职,但其理想总未得以实现。虽然其父战死沙场,兄长陈子昂做过县令等官职,自己也做过中书舍人等朝廷官吏,但无奈报国无门,因此早年多怀壮志而失意。他虽然向往政治革新,追求理想抱负,但却仕途失意。故而能独标风骨,立志革新。在诗歌创作上,其艺术成就很高,既具备唐诗“兴寄”的传统,也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诗歌成就的主要表现在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的创作上,他首先将诗歌的兴寄与汉魏风骨的骨气相结合,从而把古体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汉魏风骨在诗坛的出现,给当时的诗坛带来了生机,由此,才使唐代诗歌进入鼎盛时期,也为李白、杜甫等大诗人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陈子昂提出“兴寄”说,认为诗歌创作应该要有所寄托,写诗时要有真情实感,从而打破了齐梁时期笼罩诗坛的虚华之风。 8。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 28岁的陈子昂以监察御史身份随军北征契丹,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与将士同甘共苦,受到契丹贵族及将士们的赞誉,因而触怒了皇帝,几乎被杀,幸亏得宰相杨再思力保,才免于一死,却遭到贬斥。次年秋天,陈子昂回到梓州,写下

著名的《感遇》诗32首。诗中,诗人充分运用了他那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精湛的艺术技巧和大胆的创新精神,以沉郁顿挫的笔调,歌颂社会上受压迫、受剥削的广大人民,高唱着富有战斗精神的诗篇,猛烈抨击了黑暗腐朽的政治现实。诗歌语言含蓄蕴藉,感情强烈奔放,是一组优秀的政治抒情诗。 10。次年秋,被降职的陈子昂回到洛阳,仍然一腔爱国热忱,在偃师县以东的一座小山上,他悲愤地写下《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一首古今传诵的杰出的七言歌行,它直接影响了杜甫、李白、高适等伟大诗人的诗作。诗歌运用“兴”、“比”手法,前两句是回顾历史,以苍凉的天宇、寥廓的大地和悠久的历史来烘托孤独的个人和渺小的感慨;后两句则借助主观的想象,以“神”游八极,来写“古人”和“来者”。

陈子昂简介

陈子昂简介 诗词网提醒您,本文是陈子昂的简介,如果您想查看陈子昂的诗,可以点击查看。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

陈子昂历史评价 晚次乐乡县是陈子昂由故乡东行入京,在襄州乐乡县留宿时所写的一首抒发羁旅之情的五律.顾璘曰:“无句法,无字法,天然之妙”。陈子昂继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起来反对齐梁诗风的统治,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表现了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陈子昂的思想是很复杂的,他既好纵横任侠,又好佛老神仙,但儒家兼善天下的精神,仍然是他思想的主导方面。从他的许多政论奏疏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洞察国家安危的远见,关怀人民疾苦的热情。例如在《上蜀川安危事》的奏疏中,他曾经对诸羌的进犯感到忧虑,对蜀川人民“失业”、“逃亡”深表同情,对“官人贪暴”、“侵渔”、“剥夺”百姓的罪恶加以愤慨的指责。《资治通鉴》引用他的奏疏、政论有四、五处之多。王夫之《读通鉴论》认为陈子昂“非但文士之选”,而且是“大臣”之材,这是完全正确的。他的政治热情是他从事诗歌革新的动力。 陈子昂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曾经提出了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在唐诗发展史上,陈子昂这篇短文好像一篇宣言,标志着唐代诗风的革新和转变。我们知道,刘勰、锺嵘反对南朝形式主义诗风,曾经标举过“比兴”、“风骨”的传统。王勃反对龙朔前后的

陈子昂专题论述

陈子昂〔字伯玉〕〔陈拾遗〕 卢藏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金元好问《论诗绝句》:“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假设准平吴例,合著黄金 铸子昂。” 韩愈《荐士》:“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方回:陈拾遗子昂,唐之诗祖也。不但《感遇诗》三十八首为古体之祖,其律诗亦近体之祖也。 陈绎曾《文荃.诗谱》:陈子昂初变齐梁之弊,以理胜情,以气胜辞。 胡震亨:子昂自以复古反正,于有唐一代诗功为大耳。 吴乔《围炉诗话》:虽有陈子昂复古,其诗伤于重滞。 黄子云《野鸿诗的》:不愧骚雅元勋。 杜甫:“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白居易《初授拾遗》:“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才陈拾遗首倡高雅冲 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 梁肃《补阙李君前集序》:“陈子昂以风雅革浮侈。” 陈子昂的诗歌〔郭本补充〕 主要内容: 1.陈子昂诗歌的代表作有《感遇》三十八首、《蓟〔ji〕丘览古》七首和《登幽州台 歌》。在揭露初唐的种种弊端方面,其深度广度,有过于四杰。 2.《蓟〔ji〕丘览古》七首和《登幽州台歌》均作于随军北征契丹之时。他为国杀敌、立 功边陲的理想落空,失望怅惘之时,等幽州台,吟咏有关的古人古事,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后人指出:“伯玉《蓟丘览古》诸作,郁勃淋漓,不减刘越石。” 3.陈子昂的送别诗如《送魏大参军》、《春夜别友人》、《送客》等五律,也都有“骨气 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特色。其五律骨力之遒劲、风格之雄浑,自在沈宋之上。 影响: 1.陈子昂的诗歌,以其深刻充实的内容和质朴刚劲的风格,廓清了六朝余风。“唐初,王 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刘克庄语〕,所以享有“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AEA V/. 的赞誉。 2.他的《感遇诗》在以兴寄无端、寓旨遥深的艺术手法反映现实、抒发幽愤方面,与阮籍 的《咏怀》一脉相承,而直接影响了后来张九龄的《感遇》和李白的《古风》。杜甫称“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陈拾遗故宅》〕,对他的崇敬仰止,情见乎辞。元、白在《叙诗寄乐天书※《与元九书》中也分别提到陈子昂的 《感遇》诗对他们创作讽喻诗的启发。所以元好问谓:“论功假设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3.当然,他的诗歌也有缺陷:“复多变少”〔皎然《诗式》〕,部分诗受玄理诗影响,对 齐梁的辞彩一概摒弃,有枯燥晦涩之嫌。

高中语文 《陈子昂诗鉴赏》知识文本素材

陈子昂诗鉴赏 生平简介 陈子昂〔661—702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某某射洪西北〕人。年少时就富于浪漫的豪侠性格。武那么天光宅元年〔684 〕举进士,因上《大周受命颂》受武那么天赏识,拜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陈子昂敢于针砭时弊,不避权贵。万岁通天元年〔696〕随从武攸宜征伐契丹。后因痛感自己的政治抱负和许多进步主X不能实现,便于圣历初〔698〕辞官返乡。武三思县令段简诬陷他,因此入狱,后忧愤而死。终年仅四十二岁。 陈子昂为初唐后期才智志向过人的诗人,在诗歌的理论与创作上都表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他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风雅比兴,反对形式主义的齐梁诗风。他是倡导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影响很大。他的散文取法古代,摒弃浮艳之风,反对骈文,独具清峻的风格。著有《陈伯玉集》。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诗鉴赏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庭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那么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这首诗作于武那么天万岁通天二年。 当时,武那么天命建安王武攸宜西征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攸宜无将略,先头部队被契丹所败,总管王孝杰坠崖而亡,几乎全军覆没。武攸宜听说后,十分惊骇,怯敌不前。陈子昂认为自己“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于是建议以奇兵胜骄敌,请分兵万人为前驱,但未被采纳;后来又多次进谏,“言甚切至〞,竟触怒了建安王。刚愎自用的武攸宜一怒之下,将他降职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蓟北楼——幽州台,俯仰古今,纵望天地,思绪潮涌,感慨万端,遂赋诗七首,总题为《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缅怀古代求贤假设渴、唯贤是用的燕昭王等贤明君主,抒发自己生不逢辰、未能施展抱负的感慨。《登幽州台歌》是继《蓟丘览古》稍后的又一感怀杰作。 《蓟丘览古》诗前有序,序中写道:“丁酉岁〔697〕,吾北征。出自蓟门,乃观燕之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