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社会学
社会学类女性学专业综合概述
选修课程
● 女性心理学 ● 女性社会学 ● 女性与文化 ● 女性与法律 ● 女性与政治 ● 女性与经济 ● 女性与教育 ● 女性与家庭 ● 女性与健康 ● 女性与环境 ● 女性与科技
实践教学
01
社会调查:通过实 地调查,了解社会
现象和问题
02
案例分析:通过分 析实际案例,学习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
技巧
女性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涉及社会学、心理 04 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个领
域。
专业特点
跨学科性:涉及社会 学、心理学、人类学 1
等多个学科领域
批判性:对传统观念 和性别刻板印象进行 4
反思和批判
实践性:注重实际 2 案例分析和实践应
用
性别视角:关注女 3 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角色和权益
专业优势
跨学科研究:女性学涉及社会学、心理学、历史 学等多个学科,具有跨学科优势。
实践性强:女性学关注现实问题,注重实践应用,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社会关注度高:女性学关注女性权益、性别平等 等问题,具有较高的社会关注度。
发展前景广阔:随着社会对性别平等问题的重视, 女性学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 专业发展现状
D
毕业要求包括完成课程学习、 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研究生学制
学制一般为2-3年
课程设置包括社会学、女 性学、性别研究等
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等
毕业论文要求具有创新性 和学术价值
博士学制
01
学制一般为 3-4年
02
主要研究领 域:女性学、 社会学、心 理学、教育 学等
03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独 立研究能力 的女性学专 业人才
女性社会学授课计划
章节
周次
内容
备注
第一章
女性学概论
2-3
预备课,讲述女性学的重要概念,女性学的重要意义,女性学的研究方法。
以讲授为主
第二章
女性与历史
4-5
女性社会学基础知识再回顾。讲述我国妇女运动史。
讲述加讨论
第三章
社会文化对性别气质的建构
6-7
讲述什么是性别气质,性别的固化气质造成的后果以及性别气质形成的社会化过程,从而了解社会文化如何塑造男女两性的性别气质。
讲述加讨论利用空间授课
第六章
女性的经济参与
11-12
了解妇女的经济参与状况与存在问题,促进当代女大学生的经济参与意识
以讲授为主,利用空间授课
第七章
女性与婚姻家庭
13-14
介绍社会性别审视下的家庭婚姻模式、中国的婚姻制度,爱情、婚姻制度与模式形成过程与多元发展。
以讲授为主,利用空间授课
第八章 女性与教育
播放万载解女性健康的重要性以用医疗健康中存在的性别差异,探讨危害妇女健康的多重因素,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妇女健康问题。
以讲授为主,利用空间授课
第五章
社会审美与女性形象
10-11
了解两性审美中的社会性别关系,批判传统的社会审美观念,从而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女性审美意识。
15-16、17
了解教育对于提高妇女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性,以及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性别差异,为实现教育性别平等而做出努力。总复习
以讲授为主,利用空间授课
女性社会学第一二章
参考书目
• 王金玲 《女性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 佟新 《社会性别研究——两性不平等的社 会机制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 魏国英 《女性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 杜芳琴 王政 《社会性别》天津人民出版社 • 贝尔· 胡克新 《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 中心》江苏人民出版社 • 西蒙娜· 德· 波伏娃 《第二性》中国书籍出 版社
三大方法流派:
• 一体性:强调的是社会学完整的体系。力 图将“妇女”引入现有的社会学体系中, 以弥补现有社会学体系的不足,及消除其 中的性别偏见和性别歧视。 • 分离主义:主张脱离现有的社会学体系, 构建一个以妇女为基础的、从妇女立场出 发的、有关妇女经验和知识的专门的社会 学体系。 • 重新概念化:认为必须对主流社会学进 行一次总体的和根本的再概念化,而不是 小小的修修补补,这样才能使“妇女”真 正进入社会学体系中。
一、基本概念 (一)定义
• 狭义: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 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 广义: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 产品的总和。 • 日常生活中:被看作是具有高雅知识或精 神内容的活动。
(二)文化的要素 • 符号、价值观、规范、物质产品 (三)文化的特性 • 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 复合性 • 象征性 • 传递性 • 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堕距 (四)文化的分类 •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 亚文化、主文化与反文化
思考
•你们如何看待 这一事件?
第二节 女性主义的文化研究 • 文化呈现——厌女症 • 男性凝视、视觉欢愉与叙述 影院 • 关注妇女经历 • 观众研究 任何事都是性别的……
第三节 中国的文化研究
一、传统的研究视角——审美为 主的文学评论 二、女性主义文化研究的不足 • 不注意妇女自身内部的差异 • 忽视妇女在接受文化过程中的 主动性、欢愉和反抗 三、本土经验
中国女性社会学研究发展历程及反思的开题报告
中国女性社会学研究发展历程及反思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也得到了提升。
然而,尽管中国女性已经在很多方面实现了突破,但是在性别差距和社会地位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对于中国女性社会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反思,进行一定的探讨与研究,对于促进中国女性地位的提高,推动社会性别平等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将以中国女性社会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对于中国女性在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的地位和贡献进行分析和研究。
研究方法将主要采用文献综述的方式,对于中国女性社会学研究的经典著作和主要研究报告进行归纳以及整理,从中寻找中国女性社会状况的共性和特殊性,并对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三、预期研究结果
通过对于中国女性社会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反思的研究,预期可以深入理解中国女性在社会学领域的地位和作用,了解中国女性在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各种困境与挑战,更好地探讨中国女性地位的提高及性别平等的实现途径与策略。
四、研究计划和时间表
1.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并整理 3周
2.对于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 5周
3.编写开题报告 2周
共计10周完成整个研究计划。
女性社会学绪论5
美国——多民族的特性, 善于吸收新的思想的特性
1848年7月 《妇女宣言》 奥伦比.德.古日《女权宣言》 美国妇女从1775年参加美国独立战争, 1920年获得选举权,历时144年
中国——妇女斗争与社会主义革命结合
“三座大山”与“四条绳索”—对妇女所受到的 深重压迫的认识 “妇女能顶半边天”——妇女在社会革命和建设 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 高度概括 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对男女平等认识的新飞 跃
女性社会学
课程导航
1
2 3 4
女性社会学理论与流派
女性社会学研究方法
中国女性发展史专题讨论来自专题讨论分组讨论
女性与文化 女性与婚恋家庭 女性与健康 女性与。。。
女性与就业 女性与犯罪 女性与发展 女性与。。。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女性社会学兴起的时代背景,及从 女性学到女性社会学、性别社会学的发 展过程。 比较女性学、女性社会学、性别社会学 的概念、特点及意义,把握三者区别。 掌握西方女性主义运动三次浪潮的历史 背景、时代特点及意义,主要代表人物
二、西方女性问题的历史渊源
英国
法国
美国 多民族的 特性,以 及善于吸 收新的思 想的特性
产业革 命的发 源地
思想 指引
英国——产业革命的发源地
玛丽.华尔斯东《为妇女权利辩护》 密尔氏《妇女服从论》 英国妇女于1928年获得选举权,历时288 年
法国——思想指引
卢梭--“近代妇女运动的点火者” 奥伦比.德.古日《女权宣言》 法国妇女从1789年参加法国大革命,1944 年获得选举权,历时155年
一是要求净化社会,赞同书刊审查、删改制度,反对 卖淫。 二是对家庭价值和女性道德水平的强调,认为女性的 高尚道德可以改造男权制的政治世界。 三是为女性争取在婚后保留自己财产的权利、保留自 己工资的权利、不受丈夫虐待的权利; 四是为女性争取儿童抚养费,提高女孩同意性交的年 龄线等。
妇女节专题探索女性在社会学与人类学领域的研究与贡献
妇女节专题探索女性在社会学与人类学领域的研究与贡献在妇女节来临之际,我们不仅要庆祝女性权益的取得和进步,还应当深入探索女性在社会学与人类学领域的研究与贡献。
妇女在这两个学科领域的积极参与和贡献可以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性别平等。
本文将从社会学和人类学两个角度,介绍女性在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和贡献,并探讨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一、社会学视角下的女性研究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变迁的科学。
女性在社会学领域的研究多从性别角度出发,关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角色和权益。
首先,女性学者在家庭和职业的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家庭和职业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女性在不同社会环境下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女性学者通过分析社会化进程、职业发展机会和工作环境等因素,揭示出性别不平等对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其次,女性在社会运动和政治参与方面的研究也是一个重要领域。
女性学者通过对妇女运动、性别与政治的关系等的研究,深入分析了女性在塑造社会和政治变革中的作用。
她们的研究为我们理解妇女权益保障和性别平等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此外,女性在教育和文化领域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女性学者通过对教育体制、性别角色塑造和女性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研究,拓宽了我们对于性别和教育关系的认知。
她们的研究为我们了解女性在知识传递和文化创造中的影响力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二、人类学视角下的女性研究人类学研究人类的社会、文化、生物和心理等方面的现象和问题,女性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呈现出多样的话语。
首先,女性在人类学中的研究往往聚焦于女性的身体和身份。
通过对女性身体经验、社会地位和性别身份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中的性别角色与社会期许之间的关系。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拓宽我们对人类多样性的认知,还为性别与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其次,女性在家庭和亲密关系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家庭模式、亲密关系和性别角色的跨文化比较和文化批判的研究,女性学者们深入探讨了性别关系和权力结构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
《女性社会学》这门学科带给我们的启示
《女性社会学》这门学科带给我们的启示女性社会学,站在女性立场上,强调女性视角、经验、意识、出发点、目的,反对男性对女性压迫与摧残,力争获得同男性平等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的社会学,在关注女性被压迫、被剥削、被边缘之时,也重视女性在历史与现实中的功能与作用,力求探寻、证实、开发女性在社会发展中能动作用。
基于天赋人权而产生、以男女平等为核心,是我对女性社会学的理解。
它指导了实践《女权运动》,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批判和发展,并最终成为世界性的政治社会文化思潮。
女性社会学在社会学里是最受关注的一个分支。
对女性问题,几乎人人都能对它说上几句,可是很少有人能把它说的系统和完整。
我从前认为,妇女问题是社会科学中“哥德巴赫猜想”,但上了女性社会学这门课以后,我认为女性社会学也慢慢开始清晰起来。
通过这门课程,我从不同方面了解到了女性问题。
老师的深度剖析,还有课余之时的几次活动,让我体会到女性它不止是一种性别,而是一种文化,一门学问。
平时上课,我能接触到很多关于女性的书籍,看到很多有关女性
主义的革命、反抗的电影,每本书都是发自肺腑的诉说,每部电影都是真真切切的呐喊。
从中国到海外,几乎全世界都有为女性的不平等而抱不平的人们,男人女人,青年老人。
他们都是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为女性地位的提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女性社会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
发展前景。
作为一门体现女性诉求、为女性权益呐喊的学科,女性社会学作为体现广大女性心理诉求并为其提供理论庇护的平台,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女性社会学
关于女性社会学的浅显认识
目前在中国,女性社会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作为一门体现女性诉求、为女性权益呐喊的学科,在中国这个有关妇女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的大环境下,女性社会学作为体现广大女性心理诉求并为其提供理论庇护的平台,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鉴于女性社会学的现实意义,我认为在上课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专业精神,提高专业理论素养,因此,在女性社会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熟练掌握女性社会学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方法,从根本上把握学科的精髓。
但是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因为女性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大部分是从西方传入我国的,有些并不适用于我国的国情,因此,我们应该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在课堂上多讲一些适合我国国情,并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运用比较广泛的理论与方法,可以多讨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案例和现象,或者观看一些较为经典的有关女性主义的电影和视频资料,在于实际生活结合的过程中学习女性社会学。
这样,我们的课堂会更加有活力,同时我们学到的知识也能更容易地融入我们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
女性社会学
女性与文学艺术——女性化写作特点在张爱玲作品中的体现张爱玲的创作是一种真正的女性化创作,她刻意将自己臵身于以男性文化大师为主导的五四主流华与文学,在三十年代左翼文学模式和紧张的对话关系中,以挑战多于承袭的飘逸姿态进行创作。
针对传统的男性文学神话,她以一种表现形式的个人化、女性化的另类紫檀,貌似逃遁地创造性的反抗。
下面笔者就题材取向、情节结构、细节描写三个方面,分析一下她是如何以自己的独特艺术感悟能力和破旧立新的创造能力,为女性文学开创了一片新的天地。
一、世俗化的题材取向我们知道,在过去漫长的父权社会中,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大多数的女性极少有机会接受教育,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再加上男女文化人格和兴趣爱好的差异,因而在文学创作方面,男性所擅长的关于文治武功、帝国兴衰、战争和平等宏大叙事题材,女性并不擅长。
相反,由于女性在生活经验方面的特点,她们表现出男性所不及的反映世俗家庭生活和爱情题材方面的浓烈兴趣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关于张爱玲的创作选材特点,台湾作家李昂曾做过这样的评价:“在张爱玲以前,多数人一位一定要像丁玲一样写劳动,社会实践,张爱玲开始写家庭琐事、男女关系,竟可以写到和人生如此深刻的契合——原来女人可以创作这样的作品,而且写得同样伟大。
她开拓了一个用女性特质,具有丰富意象、词汇,而且是女人眼中所见的世界的倒影。
”可以说,她的这一看法,实质上是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概括了张爱玲独特的世俗化题材的趋向特征。
张爱玲对人的看法是低调悲观的,她几乎怀着宗教般的狂热和悲悯的心情,去刻画他们的琐碎的欲望和瞬时的惊喜或不如意,她认为这才是人类朴素的底子,有着“永恒的意味”。
所以,尽管她的故事只有“传奇”色彩,但是最终都会暴露出世俗的内容,尽管她的人物有着“传奇”的经历,但是最终都会归于世俗的平反。
那些具有较丰富韧性,讲求实效的世俗算计,能够为了自己的一点利益而奋斗的人,构成了张爱玲小说世界中城市俗人人群。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和白流苏,“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都不过是个自私的男人与女人”,她他们之间纠缠自始至终都是为了从对方那里获得实际的好处。
女性社会学
女性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女性本质及其生存发展现象与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女性学的产生:它是女性解放运动和女性主义思潮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女性学产生于人们尤其是女性对性别压迫与性别歧视现象的感知。
女性主义思潮启发了人们对性别压迫与性别歧视觉悟;也为女性学解释性别压迫与性别歧视提供了思想武器。
女性:是人类社会整体中与男性相互区别有密不可分的独立完整的人。
女性学的研究对象:一说是将女性学定为人学,即女性学是关于女性的学问,一说是将女性学的研究对象定为女性问题,最后一说则认为女性学研究对象是跨学科研究女性及女性问题。
如何保证让性别意识纳入所有立法、公共政策、方案和项目之中呢?1.提高决策者的性别意识观念2.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性别意识,将性别意识打入媒体主流,传播性别意识。
女性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批判吸收空想社会主义妇女学说资产阶级人类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妇女地位演变进行讨论,阐述妇女解放的道路和途径。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妇女运动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女权主义理论:产生于人们对性别压迫和性别歧视的感知,试图在理论上解释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并寻求消除这些现象的方法。
主要观点:反对强调性别差异;主张给予女性平等的受教育权;倡导男女机会平等和权利平等;要求改革法律以实现平等。
激进女权主义观点:提出父权制理论;提出个人的就是政治的;主张通过生育技术改革实现女性解放;女权主义与多元文化:身份政治的冲突;女性主义似乎与所有传统文化为敌,现代的而非西方的价值;尊重他人文化的前提;文化的重组。
社会性别:一般来说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或社会期望上的特征和差异。
女性学的研究方法:社会性别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性别统计方法;访谈法;口述、实地观察、个案分析;妇女运动:是女性为推动社会进步和自身解放而掀起的有组织有纲领有目标的妇女群众运动。
女性地位的社会学分析从妇女解放到性别平等
女性地位的社会学分析从妇女解放到性别平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解放运动给以往受到歧视和压抑的女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然而,尽管妇女解放运动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性别平等问题仍然存在。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女性地位的发展进行分析,从妇女解放到性别平等的转变过程,探讨女性地位的演变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
一、妇女解放的背景和意义妇女解放运动在20世纪兴起,主要是为了争取女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
此前的社会中,女性的地位通常被局限在家庭和婚姻中,她们没有参与决策和领导的权力。
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为女性争取平等权益提供了契机。
通过推动妇女解放,社会逐渐认识到女性也有与男性平等的能力和权利。
妇女解放的背景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女性开始参与法律、政治和经济活动,走出家庭,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参与社会建设。
妇女解放为女性赢得了选举权、受教育权和工作权,使她们能够更好地展现自我,发挥潜力。
然而,即使妇女解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性别不平等的问题仍然存在,这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二、性别平等的挑战和现状尽管女性地位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但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和障碍。
首先,性别歧视仍然普遍存在,女性在工作场所和社会生活中面临着种种不公平待遇。
女性的平均工资普遍比男性低,晋升机会也较少。
此外,对女性的身体形象和外貌的过度关注,以及暴力对待女性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女性的发展。
尽管法律禁止性别歧视,但实际执行还存在困难。
与此同时,女性在家庭角色和职责方面仍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传统的家族文化观念导致女性往往需要照料家庭和孩子,这使得她们在职业发展方面面临困境。
尽管有许多政策和措施来支持工作和家庭的平衡,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问题。
三、迈向性别平等的路径和措施为了实现性别平等,社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
首先,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教育,可以向青年一代灌输平等和尊重的观念,使他们对性别问题更加敏感和关注。
同时,重视女性教育的力度也非常关键,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和资源,使女性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
社会学专业就业方向女生
社会学专业就业方向女生在当下社会,社会学专业在就业市场上的需求不断增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这个领域进行深造。
尤其是女生在选择社会学专业时,也面临着独特的就业方向和挑战,那么社会学专业对女生的就业方向有哪些特点呢?1. 就业方向多样化社会学专业具有多样化的就业可能性,女生可在不同领域展开职业生涯。
比如,社会学专业女生可以在社会服务机构、非营利组织、政府部门、市场研究机构等领域就业,也可以选择从事教育、社会工作、市场营销、咨询顾问等职业。
2. 人际交往能力强女生在社会学专业的学习过程中,会培养和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社会学专业涉及到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研究,需要与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因此,女生在这方面可能具备一定优势,对于某些职位来说,这种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3. 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女生在社会学专业学习过程中,会更为关注社会问题,对社会现象和社会结构有更敏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在工作中,这种敏感度可以帮助她们更好地理解并处理各种社会问题,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4. 发展空间广阔社会学专业不仅限于大家熟知的领域,女生在社会学专业学习结束后,可以在各个行业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社会学专业涉及面广,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为女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职业选择空间。
5. 带来工作满足感通过社会学专业学习和工作,女生有机会深入了解社会结构和人类行为,从中获取成就感和工作满足感。
在工作中,她们能够以更理性和客观的角度看待问题,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福祉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的来说,社会学专业对女生的就业方向具有多样性、发展空间广阔、人际交往能力强和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等优势,为女生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空间,帮助她们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如果你是一位对社会问题感兴趣、具备人际交往能力和敏感度的女生,那么社会学专业可能会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
希望通过这篇文档,能够为在社会学专业刚刚起步的女生们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让她们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功。
女性主义社会学研究书目
必读书:书名作者出版社社会性别:《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王政杜芳琴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8年《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鲍晓兰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5年《社会性别与发展译文集》马元曦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0年《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李银河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0年西方女性主义精选》《两性关系:性别刻板化与角色》,Susan.A.Bason著,(台湾)刘秀娟、林明宽译,扬智文化,1994年。
《女性权力的崛起》,王政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性别差异与教育》,强海燕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美国中小学女生教育的缺欠》美国大学妇女联合会专题报告,1994年。
《我国社会性别研究的发展及其意义》,李慧英,《女性研究论从》1999年第1期。
《女性心理与性别差异》钱铭怡苏彦捷李宏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盛宁著,三联书店,1997年。
《性别差异与教育》强海燕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西安。
《自信心的性别差异与女生的教育》强海燕《教育评论》1999年第2期1、Introduction to Women’s Studies (密西根大学自编教学材料汇编)2、Janet Saltzman Chafetz(editor),Handbook of the Sociology of Gender (部分章节),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3、Blythe Mcvicker Clinchy & Julie K. Norem (editors),1998,Gender and Psychology Reader,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4、[美]乔纳森特纳,邱泽奇译,2001,《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第43章《女性主义者对社会学理论的批判:性别、政治和家长制》5、[澳]马尔科姆沃特斯,杨善华译,2000,《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第八章《社会性别与女性主义》6、王政、杜芳琴主编,1998,《社会性别研究选译》,三联书店7、刘惠英,1996,《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三联书店8、金一虹,2000,《父权的式微——江南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性别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9、鲍晓兰主编,1995,《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三联书店10、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编,1999,《主流与边缘》,三联书店《性别与中国》李小江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8年《平等与发展》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7年《社会性别与妇女的发展》郑新蓉杜芳琴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女性社会学的本土研究与经验》王金玲主编上海人发出版社2002年《阅读性别》周华山著江苏人民出版社《女性权利的崛起》李银河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赋社会以社会性别》王金玲主编内部发行2000.12《赋知识以社会性别》杜芳琴主编内部发行2000.8《引入社会性别:史学发展新趋势》杜芳琴主编内部发行2000.6《中国社会性别的历史文化寻踪》杜芳琴主编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8年《文学、艺术与性别》李小江等著江苏人发出版社2002年《文化教育与性别—本土经验与学科建设》李小江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女性学:《历史、史学与性别》李小江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西方女性学》刘霓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新女性学》罗萍主编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9.《女性学概论》魏国英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女性学》啜大鹏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女性的崛起》王政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女性学理论与方法》魏国英王春梅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中国妇女学学科与课程建设的理论探讨》孙晓梅主编中国妇女出版社2002.《女性主义理论学》肖魏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与发展》金一虹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中国妇女与发展—地位、健康、就业》杜芳琴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妇女研究在中国》李小江谭深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中外妇女研究透视》孙晓梅著中国妇女出版社1998.《女性主义闲谈》毛秀月著团结出版社2000.《女性世界论坛》孙秀玉著大连出版社2000.《女性沉思录》罗平著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妇女生活方式》罗平著中国妇女出版社1992.参考书目:妇女、妇女运动、发展《国际妇女运动》李小江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中国妇女运动史》任芬主编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9.《平等、发展:当代国际妇女的目标与实践》蔡磊著山西经济出版社1995.《社会性别分析:贫困与农村发展》徐午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透视不平等—国外社会阶层理论》李路路、孙志祥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欲望的倾向—叙事中的女性及其文化》刘纪成著河南人民出版社《中国妇女生活史》陈东原著商务印书馆1998.2版《性别、种族、文化》王守仁、吴新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发现妇女的历史》杜芳琴著天津社科出版社1996.[法]西蒙那.德.彼伏娃《第二性》上下集,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美]凯特.米利特著《性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美]约翰.格雷著《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美]约翰.奈斯比特著《女性大趋势》新华出版社1993.[美]安妮.霍兰德著《性别与服饰》东方出版社2000.[美]卡罗尔.吉利根著《不同的声音—心里学理论与妇女发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美]玛莉莲.亚隆著《乳房的历史》华龄出版社2001.[美]约瑟芬.多诺万著《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美]保罗.费耶阿本德著《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著《女性主义思潮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日]绫部恒雄编《女性生活》陕西旅游出版社1990.[日]岛田一男著《女性性向学》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8.[英]莱斯利.斯克莱尔《20世纪的性理论和性观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美]琳.马古利斯著《神秘的舞蹈—人类行为的演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美]希蒙.波伏娃著《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婚姻家庭:《女性权利—聚焦婚姻法》刘伯红主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中国婚姻质量研究》徐安琪、叶文振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妇女婚姻与劳动权益保障》罗萍主编中国妇女出版社2000.《中国婚姻家庭变迁》刘达临著中国社科出版社1998.《世纪之交的妇女与婚姻家庭》张一兵主编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中国21世纪的婚姻家庭》高健生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现代婚姻与性科学》陈一筠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家庭革命》陈功著中国社科出版社《百年家庭变迁》李默编著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中国婚姻史》陈顾远著商务印书馆1998.《中国家庭的演变》邓伟志、张岱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社会学家的观点:中国婚姻家庭变迁》刘达临等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中国古代的婚姻》任寅虎著商务印书馆1996.《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史凤仪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中国的家与国》岳庆平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中国婚姻家庭的嬗变》张树栋等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家庭问题种种》邓伟志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多妻制度—中国古代社会和家庭结构》张廓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顾鉴塘著商务印书馆1996.《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董家遵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民族与妇女:《满族的妇女生活与婚姻制度研究》定宜庄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中国少数民族妇女问题研究》白薇、王庄仁等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欠发达地区妇女的参与与发展研究》和钟华乔享瑞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21世纪妇女发展国际研讨会》郑玉顺等编中央民大出版社2001.《大山的女儿》华北卷杜琴芳主编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大山的女儿》西南卷和钟华主编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中国女性民俗文化》邢莉主编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生育与健康:[美] 《美国妇女自我保健经典—我们的身体,我们自已》中文版,刘伯红主编,知识出版社1998.[美] 《妇女身边的医生》奥古斯特.伯思斯著,林出版社2002.《贫困人群医疗救助—理论、案例及其操作指南》杜克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云南农村妇女的心声—生育健康需求评估》王绍贤主编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 《生育健康服务及其研究—理论与实践》张开宁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以妇女为中心的生育健康》赵捷等编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传统文化与生育健康》方铁等编中国社科出版社1997.《以社区为基础的生育健康》郑凡等编中国社科出版社1996.《多学科社野中的健康科学》郑启跃等中国社科出版社2000.人口学:《中国女性人口与发展》郑晓英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当代中国人口发展与家户变迁》郭志刚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最新人口问题》邬沧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全球人口趋势》侯文若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人口理论教程》刘铮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社会学视野中的女性地位分析
社会学视野中的女性地位分析
社会学视野中的女性地位分析指的是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探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面对的问题。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分析:
1. 经济地位
女性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一直相对较低。
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在就业方面的机会和平等权利得到了提高,然而女性在相同的岗位上薪酬却仍然比男性低。
此外,女性还经常处于半工作状态下,这也影响了她们在职业生涯上的发展。
因此,改善女性的经济地位需要加强性别歧视和性别不平等的形式并促进女性的进一步发展。
2. 家庭地位
女性在家庭角色中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在许多社会中,女性在婚姻和家庭生活方面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且当有家庭让渡消费决策时,女性丧失了发言权并仍然承担相对更多的家务劳动。
尽管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中已经对家庭内的性别平等进行了立法,但现实中仍然有很多限制和挑战,限制了女性在家庭关系中的自治权、自主行动和发言权。
3. 政治地位
尽管20世纪女性在政治地位上的发展非常迅速,但实际情况中仍然缺乏女性在政治领域中拥有发言权和决策权等权利。
女性担任政治职务的数量仍然很少,而且面对公共领域中的障碍和难题,一个女性在时间和资源上的压力往往更大。
除了先进的政策和制度方面的创新之外,还需要促进观念和文化的变革,以便将另一半社会的经验纳入进来,反映女性诉求和视角,并改善女性在政治领域的地位。
综上所述,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面对的问题是一个复杂和长期的问题,需要从经济、家庭、政治等不同角度加以探讨和解决。
只有正视问题并加以完善和发展,社会才能真正实现有平等的性别,为全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女性主义社会学方法论探析
女性主义社会学方法论探析张宛丽提要:女性主义社会学挑战了原有的社会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方法论层面,即她开辟了与以往的知识体系所不同的另一种认识视角及领域。
本文就女性主义社会学研究最具价值的方法论层面做一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社会学 方法论作者张宛丽,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编辑。
(北京 100732) 女性主义社会学研究,源自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女性主义文化思潮在学术界各学科领域掀起的一场“性别革命”———其主旨在于揭示西方传统学术中的性别偏见和男性中心的(androcentric )假设,将被忽略和排斥的女性经验有形化、合理化,使女性成为研究的主体和知识获取中的主体;并以性别化(gen 2dered )理解的方式重新诠释现有知识框架和社会现象,建构一种不同于西方主流学术的女性主义学术(femi 2nist scholarship )。
社会学较早涉猎,并在方法论上受到女性主义学术观的挑战①。
20世纪70年代,米尔曼(Marcia Millman )和坎特(Rosabeth Moss K anter )在一本著名的女性主义社会学论文集《另一种声音:关于社会生活和社会科学的女性主义观点》(A nother V oice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So 2cial L if e and Social Science.)中,集中列举了女性主义者对社会学和社会科学中六个核心假定的批评:② 1.社会研究的一些重要领域由于某种传统模式的界定而遭到忽略,另一种模式的选择将打开考察男人和女人的新领域; 2.社会学将焦点集中于公共的、官方的、显性的,或戏剧性的角色伴演者和情景界定,但非官方的、支持性的、私人的、更少戏剧性的和隐性的社会生活和组织领域可以是同样重要的; 3.社会学经常假设一个“单一的社会”(single society ),其普遍性可以对所有参与者有效,而没有考虑到实际上男人和女人可能生活在两个不同的社会世界中; 4.在一些研究领域,性别没有作为行为中的一个因素加以考虑,然而性别可能是其中最重要的变量; 5.社会学常常对地位状况作出解释,以便为现存的权力特性提供理性化依据,但是社会科学应该探索社会需要的变革并鼓励更加公正、人性的社会; 6.某些方法论(如量化的方法)和研究情景(如让男性社会科学家研究包括女性的社会)会系统地阻碍某些信息的纪录,而这些未被发现的信①②lman And Rosabeth Moss Kanter eds.,A nother V oice :Femi nist Perspectives on Social L if e and Social Science.NewY ork :Octagon ,1976.吴小英:《女性主义社会学初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中国社会学年鉴(1995.7~199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女性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女性问题中国女性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在家庭、社会和职场中所面临的问题也逐渐增多。
通过社会学视角,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讨中国女性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背后的社会原因。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中国女性的地位与角色从历史上看,中国女性的地位一直处于相对劣势的状态。
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思想深入人心,导致女性的社会地位长期未能得到充分重视。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开始发生变化。
首先,女性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逐渐发生了变化。
早期,女性的主要职责是照顾家庭,负责家务和育儿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女性教育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了家门,开始投身于工作和事业的发展中。
因此,许多女性在事业上也取得了让人瞩目的成就。
其次,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也在逐渐改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
通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以及自身努力,许多女性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
不仅如此,随着女性在职场中的地位逐渐提高,许多女性在政治、企业、教育等领域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中国女性所面临的问题尽管女性地位和角色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女性所面临的问题并没有完全消失。
下面,我们将重点分析中国女性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性别歧视是中国女性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无论是在家庭中、工作中还是在社会中,女性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
例如,女性在职场中往往遭遇到薪资不公、晋升困难等问题。
此外,在一些传统观念和观念束缚下,女性在人际关系中也往往面临着诸多的困难。
其次,家庭和职业的平衡问题也是中国女性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随着女性进入职场,许多女性必须兼顾工作和家庭两方面,这使她们的压力不断增大。
对于许多女性而言,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成为了她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
最后,暴力和性侵犯问题也是威胁中国女性安全和尊严的重要问题。
尽管政府和社会对于这些问题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问题仍然存在。
女性主义理论流派
激进女权主义将其理论重心放在男性针 对女性的暴力行为以及性对女性身体的统治, 它视男性群体为压迫女性的群体,要在一个 男性中心的社会争取女性的中心地位。这一 理论的极端形式是攻击异性恋、性暴力和淫 秽色情品的制造与销售。它认为妇女受压迫 的根源是男性对女性身体的统治,这种统治 是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的,一是通过意识形 态途径,包括淫秽色情品的制造,贬低妇女 的思维定势等;二是通过实践的途径,包括 男性中心的婚姻和财产法,剥夺女性的生育 权利,性暴力等。
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是在审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 分为古典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和非古典的马克思主义女 权主义。
古典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和 阶级压迫论为唯一标准来分析女性受压迫的根源,把妇女 解放置于人类解放中的一个次要地位,代表人物,波伏娃, 卢宾 。
女性社会学的理论流派
教学目的——了解和掌握女性社会学主要理论 流派,为分析女性问题做理论准备
教学重点与难点 ——西方女性主义的四大大主 要派别
西方女性主义思想流派
女性
•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 理性与感性
主义
• 激进女权主义
生理与文化
理论
•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
的基
础
•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八、多元化和全球女性主义
多元化和全球女性主义不仅同意后女性主义者关于“自 我”是破碎的、分裂的观点,而且认为所谓支离破碎的自 我,并不在于性、心理和语言文字,其根源主要在于文化、 种族和民族。
多元化和全球女性主义承认世界各地女性经历的各种 压迫之间是有联系的,提出女性通过两种途径联合起来, 一是发展姐妹情谊,加强不同种族、文化、阶级和族裔的 女性之间的友谊;二是包容差异,鼓励女性之间相互接受 和容忍对方并成为朋友。
《中国女性社会学:本土知识建构》读书笔记模板
目录分析
分论本土知识体系 的结构分化与整合
总论本土知识建构 中历史与现实的逻
辑互动
后记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中国女性学学科化所带来的启示 四中国女性社会学学科化的知识建构的历史累积 五中国女性社会学学科化的知识建构的理论与实践的现实演进 六中国女性学和女性社会学的学科化互构 七中国女性社会学面临的挑战
中国女性社会学:本土知识建 构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中国
中国
知识
知识
现实
研究
本土
女性
社会学
女性 女性
历史
社会学
知识
研究
社会学
结构
社会
体系
内容摘要
本书研究的重点是中国女性社会学的“知识建构”,即侧重本土知识的梳理和建构,以学科化为视角,以社 会现实为基础,提出问题、确立问题、展开问题、回答问题,形成中国女性社会学的知识,为中国女性社会学基 础的、系统的和独特的本土知识体系的建构进行有益的探索。目前大量的女性社会学应用研究并没有从学科化视 角上进行研究,这使女性社会学的研究缺乏学科规范,很多研究实际上只是针对发生在女性身上的现象进行重现 和解释,而经常忽略了女性社会学的重点还是要研究“现实中的女性”的社会性方面。本书通过对中国女性社会 学的概念辨析、基础理论的梳理和理论体系的研究,为中国女性社会学的应用研章女性与文化 第三章女性与教育 第四章女性与家庭 第五章女性与身体 第六章女性与健康 第七章女性与社会分工 第八章女性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 第九章女性与社会福利
女性社会学读书报告
《社会学与生活》读书报告《社会学与生活》一书作为社会学的入门教材,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社会学的一些理论视角,涵盖了大量的社会学科学研究以及我们身边的诸多社会现象,鼓励我们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以外来者的眼光观察自己生活的社会,从而更加清楚客观地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本书的第七章探讨了性别不平等这一话题,主要针对社会性别角色及女性受压迫问题进行了阐释。
首先,对于性别角色,即社会所期望的男性与女性适当的行为表现、态度及活动形成了性别的社会建构,不可否认,这种性别角色模式对个人成长以及进入社会期望的性别角色中起了关键作用。
但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这种刻板乃至固化的性别社会化导致了狭隘的男女特质,这在当下正引起人们对这种束缚的批判,如“多重男性气质”、同性恋解放运动等。
当然,不同的社会学视角对于性别差异有不同的观点,功能论者认为性别差异有利于社会稳定;冲突论者认为性别不平等是男女权力关系的根源;女性主义者主张女性受歧视存在于社会和社会结构的整体中;互动论者则赞同性别区分和按性别区别对待反映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
这些观点均体现着性别差异的摸个方面,我个人比较认同功能论者的观点,在社会运行中协调发挥男性的工具性角色和女性的表达性角色,合理参与社会分工,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同时,对待不同的性别角色认识我们应抱有包容、开放的态度,相信随着社会进步,社会期望中的性别角色将更加合理。
女性在社会领域中受压迫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如男女工资差距、女性政治权利不充分、性骚扰以及“玻璃天花板”效应、第二班等。
显然女性在追求自我发展中面临着比男性更大的个体限制和制度限制。
因此,追求男女平等这一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我认为,追求男女平等应放在一个渐进的过程和稳定的社会框架中,遵循社会发展进程的规律,避免两性间过激的权力斗争。
第八章讲了家庭和宗教这两项社会制度,我印象深刻的是功能论者主张的为了生存,一个社会所必须具有的五个基本功能:进行人员替换、教导新进成员、生产及分配财货及服务、维持秩序、提供并维持生活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导论-由孔德《实证哲学教程》提出(区别思辨社会哲学/历史哲学)-100多年中取得了长足发展(对社会和社会行为的系统的和客观的研究,运用社会学理论/方法/程序对社会整体及各个领域所作的科学考察,社会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二战后形成许分支学科-女性社会学在社会学里是最受关注的一个分支-妇女问题及其实践是社会科学中的“哥德巴赫猜想”第一节女性社会学的演变历程对男流社会学的审视;西方女性主义的批判与挑战;女性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从女性主义观点看,传统范畴中的学科-男性中心/男性主流社会学,一直在接受妇女的挑战-在审视/批判/解构中,女性主义社会学者努力建构女性社会学一、对男流社会学的审视“整体性”立场/方法论价值中立/实证主义科学从西方女性主义视角审视,可以发现:(一)男性为中心社会学●“整体性”/“普适性”社会,男性中心/男权主流社会,妇女被轻视/忽视/漠视-孔德:女人的制度性低于男人;-斯宾塞:男主外女主内是最好的制度安排;-迪尔凯姆:女人是为男人而活着;-韦伯:妇女与儿童是家户的财产(男性在体力与智力上具有优势);-帕森斯女性具有功能性及功能失调的各种模式●男性霸权主义的社会学(男女的视角/价值观和意识/经验)(二)从男性经验推论女性●研究者是男性主流文化培训(论述显现男子中心/家长制思想模式/性别偏见/性别盲点)●“整体性”(将男性经验世界知识整体推论到女性经验世界)(三)价值中立的客观科学●“社会的科学”旨在提供社会控制与改革的基础●论点遭到严厉挑战-实验法找出人类中因果关系,社会学家保持价值中立与客观立场-明显具有男权中心的偏见二、西方女性主义的批判与挑战持批判态度的女性主义理论家:-妇女代表不足-妇女在社会学界的人数不多-作为研究主体的妇女数目及创立理论学说的妇女数目偏少等-社会学界对“女性世界”的忽视是存在的-用性/家长制概念,揭露方法论体系与理论中存在男性化立场-批判对社会学研究的价值/意义/理论能力/方法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一)女性主义对传统社会学“理论基础与研究立场”的批判●传统社会学在理论研究上个主要特征:(1)传统社会学一向以研究男人为重,并隐含了替男人说话的理论;(2)把针对男性样本的研究发现概推到全体;(3)经常漠视女人切身的领域与议题,或认为那不重要;(4)一旦妇女进入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对她们的描述往往是歪曲的,带有性别歧视的;(5)生物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极少被用来作为解释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的变量-用褒义词说,传统社会学就是无视性别-用贬义词说,传统社会学则是性别歧视●内含于社会学理论与研究中性别歧视可以归因于三个解释:(1)社会学有史以来就存在男性取向的态度与偏见(2)社会学研究领域中性别隔离使得社会学主要是一种男子的专业(3)当今社会中拥有性别角色的意识形态的渗透,建构了人们对于两性差异的解释。
(二)女性主义对传统社会学“方法论”的批判强调价值判断的中立与客观性米尔曼和坎特导致性别偏见的六种标准的方法论实践(1)由于实证主义的定量方法没有关注人的感情因素,也没有关注个体及他或她的主观经验并将之作为分析的核心(2)社会学家关注公众的、官方的、可以看得见的角色扮演者,忽视了社会生活中私人领域(非官方的/受到鼓励的/私人的/不能被人看见的领域)以及与之同等重要的组织化(3)概括化的/单一社会的假设将,对男性与女性都适用(4)忽视作为一个重要的解释变量的性别研究的各种领域(5)为解释地位现状,社会学家需要对实证主义方法比较敏感,此方法把现存的权力/社会关系/制度合法化(6)使用某些经常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论技术,对人进行操纵随着女性主义对传统社会学的批判与挑战,具有批判性的女性理论家已发展出了好几种设计包括:可视性技术;三角测量;对话分析中使用语言的技术;对定量方法进行提炼,测量与女性世界相关的现象;采用合作策略/集体研究模式,互为主客体的平等的关系;把已经存在的现状作为社会学考察的重点三、女性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女性研究(性别研究),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美英国出现(2)70年代,批判论者对男流社会学的挑战与批判,女性主义开始进入主流社会学领域(3)“女人来研究女人”立场提问,建立“理解女人经验的理论与方法”的女性社会学(4)在补充/修正/重构中,将两性和谐/性别/阶级/种族等视角融入女性社会学,成为一个重要研究领域(5)(李银河)社会学对于女性研究的三个阶段:女性问题被包括在社会学研究填空白;女性研究成为独立研究领域并建立某些新理论;女性研究开始影响并修正现有理论(逐渐渗入社会学研究中)(6)笔者综合不同观点,把女性社会学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对男性中心的“主流社会学”的揭露与批判●1、70年代起,女性主义者运用“性与家长制”概念,揭露在社会学研究的男性中心或男性化本质(1)男性意识形态为巩固并强化男人支配地位,贬低女人的工作与生育机能,把男人的工作说得具有文化的重要性(2)男性特质(男人)与公共领域划上等号;女人因生育生理机能,被认为比男人更接近自然,被男人支配,归属私人领域●2、将男性经验世界的知识,整体推论到女性经验世界,“忽略了女人价值/经验与感知”而建立的世界观●3、女性主义运用“包含女人的更正确、更全面的知识”,来取代主流社会学的父权意识形态,提出建立一门“女人”的社会学(二)建立一种从“女人的观点与经验”出发的社会学●1、70至80年代末,仅将学科理论与方法论上的透镜再次聚焦于性别与女性领域,不会纠正男性偏见及家长制的思想模式-所有的社会关系都带有性别政治色彩(思想与政治关联)●2、肖特尔与洛根,寻找一种“新的声音”,才能逃脱家长制的渗透-引起了为女性而修正社会学、建立女性社会学的努力●3、“由女人来研究女人”提问,从女人观点提出另类知识,发展“理解女人经验”理论、“女性主义方法论体系与认识论”社会学(三)融入两性和谐、性别、阶级、种族等视角的女性社会学●1、女性社会学成功:-60年代,女性主义从政治/社会运动进入学术领域与建立女性社会学,经历了漫长/艰辛的发展历程-女性主义研究成就:彻底批判了父权文化、有效解构男性主流的知识结构,建立自身理论基础与理论传统●2、女性主义陷入了另种困境:-女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推翻男权并取而代之?进入女权统治的不平等社会?单纯强调妇女利益,无视男性在传统性别制度中重担与无奈(二元思维模式)。
模糊性别的后现代主义-突现女性利益与价值后,进入两性和谐/共生发展●3、女性主义内部的批判:-80年代,有色人种/第三世界女性主义对西方女性主义流派批评:对男女两性差异高度重视,忽略女性内部差距(阶级/种族/民族/性倾向差异)-主要成员:基本上是西方中产阶级白人女性;-关注问题:是西方中产阶级白人女性所面临的问题;-忽略:第三世界女性/下层女性/有色人种女性面临与关注的问题;-差距:这两大群体所面临和关注的问题有很大差距●4、女性社会学的重新反思:-女性社会学家内外部的批判与质疑,促使女性主义者对女性社会学视角与理论进行了重新反思-80年代,女性主义将性别/阶级/种族等视角融入研究中,不再单纯强调女性群体的利益与价值-阶级/种族等问题进入性别研究时,男性自然进入女性研究的视野,同等研究男人与女人的社会学(性别社会学)应运而生●5、步入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社会学:-21世纪,新女性主义理论与流派仍在不断探索创新,并形成了一股女性主义运动的潜流-在更大规模上渗透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逐步进入了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社会学-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第二节什么是女性社会学女性社会学的学科发展现状;什么是女性社会学;女性社会学的立场、理论流派及理论框架;女性社会学的方法;女性社会学的主要内容-目前国内外没有统一定义-替女人说话的社会学(由女人做研究/为了女人去研究,承认男女观点不同,挑战男性霸权的社会学)-新兴学科/不成熟/超前状态-与女性学/妇女研究/女性主义/性别学/性别社会学的学术边界不清-随着研究深入,呈现相对独立特征,成为社会学与女性学重要分支一、女性社会学的学科发展现状(一)国外女性社会学的学科发展现状●1、新的研究范式:-在批判中补充/修正/重构;-运用独特概念/理论/方法构建女性社会学;-没有形成统一的范式(某些主题上没有达成共识)●2、作为新兴学科:-处于学科建设阶段,不成熟“准学科”●3、从概念与理论发展史看:(从经典实证主义学科范式衡量,很难符合学科的标淮)-从知识批判/建构主义对传统学科制度提出质疑与挑战-关注现实社会中女性与性别问题(行动取向)-基于女性的观点/经验/方法建构女性社会学-在理论/实践影响中获得学科存在与发展意义●4、从学科发展的长远眼光看:(要高等教育体制内生存,应学科化/体制化)-在质疑批判中是“不守规矩的知识”,抛弃学科具备所有合理形式-学科内部开始统一化/规范化/制度化,依附性减弱,呈现相对独立性-加强学术规范与学科建设,进入主流意识形态(二)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的学科发展现状-从学科角度看,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社会学重建/女性问题关注/女性主义理论“入侵”与挑战);在中国发展是相当迅速的●1、王金玲80年代中到2000年,中国女性社会学发展特征(1)研究立场:“价值中立”/“女性主义”-研究早期,较多是价值中立立场,研究成果多立足于“无性别偏向”-女性主义研究者/研究成果增长,由“性别中立”向“女性”转变(2)研究理念变化:忽略到关注“女性成长的文化因素/社会背景/人生经历”-随社会性别视角进入,关注社会性别与文化在两性成长中影响作用-注意到女性自身经验/感受/思想与观念具有的价值/特殊意义(3)研究方法转变(从方法角度看演进):-80年代,以对问题-策研究为主-90年代初-中期,主客二分-纯学术研究的成长与扩展-90年代中期至现在,参与式-行动研究的成长与扩展(4)研究内容变化:-从关注“女性问题”向从整体“人”“性别人”高度对女性进行研究-研究视角从单一转向多重:即在关注女人的身份特殊意义时,也关注其作为社会人-人权的存在与发展,以及其它社会身份或背景,如阶级/阶层/民族/代际/社区等(5)学科地位的变化:-从学科分类角度看,对主流学科的依附性-早期依附性较强,学科自身发展滞后-研究深入/成果增多,学科内部统一化/规范化/制度化/相对独立性●2、女性社会学在中国的迅速发展(1)女性问题/女性研究一直是女性社会学关注热点之一,但研究深度与广度有很大扩展(2)重视使理论成果参与领导决策/进入民众生活(3)调查方法与研究思路有了较大改善(4)女性社会学的“边缘性”得到了显著改善(在社会转型/妇女觉醒/政府支持/国际社会推动下,与妇女运动深入相对应)●3、从学科化高度看,女性社会学缺陷是明显的(1)探讨、分析、研究女性问题与女性时,缺乏性别敏感度/社会性别意识短缺-即使是妇女自己,自我性别意识与自觉也往往存在短缺-许多研究与成果带有严重的男性性别偏见与歧视(2)大多数研究与成果是对妇女/妇女问题的研究-不是“以妇女的眼眼看世界”,以妇女的立场探寻社会发展规律-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学的分层/分群研究(本应蕴含其中的以女性主义角度对整个社会及其运行进行的分析与研究失落)(3)一些研究者过分强调研究的“女性主义”立场-只注重倾听女性声音;一定程度排斥男性研究者作用,抹煞了被研究者中男性声音与经验(4)超越性别主义、两性和谐发展(从理论基础与研究立场看)-既要超越性别主义/缺乏性别敏感度的缺陷,建立“女性”社会学;-又要注意排斥男性经验的后现代主义话语困境(基于社会性别理论与两性和谐发展的立场,推动学科化的全面发展)●4、从课程设置与教学看,己独立进入大学课堂-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妇女研究中心支持),北大社会学系开设女性社会学硕士生课程-之后,不少高校相继开设与发展了女性社会学课程-截至2004年底,有20所高校开课(内容涉及概论/发展/公共政策/劳动与就业/社会工作等诸多方面)-招收专门相关方向硕士生的高校也增加了10多所二、什么是女性社会学(是女权主义思潮进入学术界与社会学界的结果)(一)定义●1、定义:-站在女性立场上,强调女性视角/经验/意识/出发点/目的,反对男性对女性压迫与摧残,力争获得同男性平等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的社会学-在关注女性被压迫/被剥削/被边缘之时,也重视女性在历史与现实中的功能与作用,力求探寻、证实、开发女性在社会发展中能动作用●2、理论建构:-首先考虑女性生存与发展的特殊性/差异性-在对男性主流社会进行扬弃上,力图形成女性自己的话语体系●3、研究方法:-形成了独特的女性主义方法论及质性研究策略●4、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女性社会化/就业/教育/发展/参政等方面的问题上-将问题放入社会学理论框架中,运用主流社会学理论/概念分析,揭示问题,提出改造策略(二)学科特点社会学与女性学分支学科;为女性说话的反主流的边缘性学科,其学科特点:●1、内容与方法的综合性(性别研究从分析走向综合/系统/创新)●2、学科的交叉性(自然/社会属性、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3、发展的动态性(随时代发展/地域不同而变化)●4、研究的本土性(拿来主义/西方理论的试验场;以经验差异否定他人的结论;妇女+本土)三、女性社会学的立场、理论流派及理论框架(为女人和勇敢地向性别不平等制度化的男权主义挑战的社会学)(一)西方女性社会学的立场与流派●1、从“理论主张”划分西方女性社会学的流派(1)自由主义/改良主义女性主义(男女相同-男女平等):原因是社会化过程造成的;主张应给予妇女全部的人权与平等的发展机会(2)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男女相异-男女平等):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下妇女在私人领域中“无酬劳动”/被排除在工薪劳动外;主张妇女的解放与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联系在一起(3)激进主义女性主义(男女相异-女尊男卑):原因是男性家长制社会(性奴隶/性强迫/母性强迫);主张结束传统的生物性别-社会性别体系,使两性不再作为对立的阶级而存在(4)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男女相异-男女平等):原因是资本主义与男性家长制(市场外的妇女家务劳动/职场中性别歧视);主张建立与发展资本主义家长制理论体系,以对由男性统治的资本主义体系各方面进行深入了解与解构(5)后现代女性主义(男女混合-男女界限不清)●2、从“方法”划分西方女性社会学的流派(1)“一体性”(社会学完整体系):将“妇女”纳入现有社会学体系中,设置妇女的样本与变量,以弥补现有社会学体系不足(2)“分离主义”(脱离现有的社会学体系):从妇女立场/经验/意识/目标出发,进行理论构建与发展,建立专门的女性社会学(3)“重新概念化”(向现有社会学理论与概念挑战):对主流社会学进行总体的、根本性再概念化,以使“妇女”真正进入社会学体系中/重构(二)中国女性社会学的理论框架1、中国与国外女性发展的相同性与差异性●相同性:注意到两性共同的存在与发展;关注跨历史、跨文化、跨社会制度等而存在的妇女被剥削/被压迫/被边缘化的历程●差异性:(1)中国妇女曾被作为变革社会的载体或力量(2)中国妇女的解放在较大程度上是一种被解放(3)中国妇女解放与民族战争/民族解放/阶级革命/阶级解放一起(4)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参加社会化大生产,在法律上获得男女平等权利(5)确立了“男女都一样”的基本国策(6)改革开放的“女性问题”是社会转型或社会向题的折射2、中国女性社会学的理论框架(立足相同性与差异性)(1)强调本学科必须具备妇女的立场经验/目的(不视男子为敌/共生)(2)既关注妇女被压迫/边缘化,又重视在历史与现实中功能与作用(3)有别于主流社会学、不同于国外、有自身独特“话语”及体系(“女性化”+“本土化”)(4)既重视妇女被视为一个特殊群体的分层研究,但更注重从妇女的立场/视角/意识出发(5)声称中国女性社会学的性别倾向,又承认其性别倾向的不完善(注重男性研究/加盟男性研究)四、女性社会学的方法(一)西方女性社会学方法论的特征与方法1、女性社会学方法论的特征(哈丁)与众不同之处:方法论与知识论上的三个特征:(1)以女性的经验作为社会分析的来源(2)研究的目的是为女性说话(“真/善/美”的统一;女人的解放/自由/自主)(3)把研究者与研究主题放在同一个批判的平面上(破除主客二分/价值中立)2、女性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技术与策略(1)社会学视野下研究方法:问卷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田野调查/个案访谈等(2)女性主义研究方法:口述历史/生命历程/生命故事叙述/对话的意识醒觉提升/行动研究等(二)中国女性社会学的方法论的特色与研究方法1、中国女性社会学的方法论特色(1)“有性人”(有性别的人)与“证伪”(缺乏性别视角即“伪结论”)(2)“主体化”(改造社会与发展中的责任感)与“行动性”2、中国女性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的建构方向(1)将性别作为一种变量进入社会学研究体系(家长的职业;下岗女工/失业/再就业)(2)对男性主流文化与男权主义进行证伪(非合理性/无效性)(3)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互为主体性及女性解放(反对“强奸式”研究模式,注重研究关系的亲和性/参与权/知情权)(4)注重行动取向的实践研究(研究来源于实践/落实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扶贫/扫盲/热线咨询/救助)(5)多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三种研究方法:以数据分析为主的定量分析与研究;以思辨为主的定性分析与研究;强调理论产生于研究之后的质性研究-质性研究特点:更平等的研究关系;研究者拥有的立场;不使研究对象成为边缘化客体;观点/概念/理论是“自下而上”产主/扎根理论法五、女性社会学的主要内容女性社会学内容分类有许多标准,主要内容至少有10方面:(一)社会分层(二)社会化(三)就业(四)文化教育(五)健康(六)发展(七)婚姻家庭(八)违法犯罪(九)公共政策(十)比较研究与女性社会史研究案例讨论:社会学旨在理解我们自己的经验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结构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