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齐山登高(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高中语文 专题六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语文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教学过程五、诗歌鉴赏1、我们刚才说过这是一首登高诗,那作者登上齐山看到了什么景物呢?江涵秋影雁南飞翠微菊花落晖2、下面让我们来着重欣赏第一幅美景江涵秋影雁初飞我们从这七个字中可以看出这幅美景具有什么特点?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青山掩映下的江水,清澈透明,天空中朵朵白云,一排大雁倒映在碧波之中,正在振翅往南飞。
此时的江水显得更加清澄肃静。
山水一色,浑然一体。
而在这句诗中,有一个涵字用得比较好,你知道好在何处吗?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大江像人一样张开双臂,包容万物,有着宽广的胸怀,一个“涵”字把江水给写活了。
大江:包容开阔“涵”:是“沉浸”的意思,诗人描绘秋景,不再是迎面远眺,而是俯览江水,从碧波如画的清溪中,见到鸿雁南飞和齐山的倒影,把这里的一派秋光通过“涵”字,曲折地摄入眼底,江水:清澄肃静“涵”字也把诗人站在高处俯视江水的动态写出来了,再加上大雁从中飞过,从而使人与水都具有了动态之美,周围环境静谧万分,动静结合,浑然一体。
环境:动静一体 3、面对如此的美景,可谓是万水千山都是情,结合但我们从“尘世难逢开口笑”这句诗中,再加上杜牧生平,可以看出作者平时日子过得是:愁闷,郁郁寡欢,平时很难得一笑,可谓是“人生在世几回乐”。
人生欢笑既然难得,那就应该珍惜眼下美好时光,“人生得意须尽欢”,就应该多方宽慰,多方开解,不能过于计较一些烦恼琐事,耿耿于怀。
所以诗人再也不顾忌自己是州官还是县官了,再也不顾忌自己是诗人还是名人了,索性自己就像当地老百姓一样,在这重阳佳节喝菊花酒,登高赏景,热热闹闹一番。
如果还不过瘾的话,那就兴致勃勃地采摘满地菊花,插满头,大摇大摆地把家回。
是“只能用酩酊大醉来酬答重阳佳节,实在没有什么其它好的办法了。
然而举杯浇愁愁更愁,这里面也写出了不为人知的对现实生活的无可奈何。
现实生活无法改变,但可以改变自己,告诫自己要及时行乐,不要再为落日的余晖而莫名的伤怀了。
九日齐山登高(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九日齐山登高(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杜牧及其创作。
2.理解本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教时授课过程:一.作者与背景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
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
杜牧善文工诗,人称“小杜”。
亦工书画,传世书迹《张好好诗》最为著名。
《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
齐山位于池州市城南1.5公里。
齐山得名,旧说有二:一说齐山十余峰等齐,故名齐山;一说唐贞元间齐映任池州刺史,“惠及于池”,“因以名其山”。
该山周围5华里,形似伏虎。
坐西向东。
因其地质基础为石灰石,经长期风化、侵蚀,山上怪石磷峋,有华盖等12名洞,有醒翁等13名岩,有二峡峪等11名泉。
山上自唐至清建有庙宇、书院。
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九月刺池州,次年与其友张祜,登齐山共度重阳,有名篇《九日齐山登高》,其友张祜以诗和之。
二.诵读思索主旨:1.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试分析.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
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
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
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2.思考:诗人的愁闷何以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呢?除了因为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
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
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完美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九日齐山登高》的背景和作者信息。
分析并欣赏《九日齐山登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课文《九日齐山登高》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探讨作者的写作动机和创作背景。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导入引入话题:介绍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登高的意义。
提问:你们对齐山有何了解?2.2 课文阅读与理解分配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九日齐山登高》。
讨论:课文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2.3 分析与欣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讨论:课文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如何传达作者的情感?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如何增强了文学效果?2.4 写作背景与动机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讨论:作者写作《九日齐山登高》的动机是什么?第三章:课堂活动与互动3.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每组选择一个意象或修辞手法,进行分享和讨论。
3.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要求学生通过语气、表情和动作来表现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第四章:批判性思维与创作4.1 批判性思维训练提出问题:课文中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到困惑或不解?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2 创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九日齐山登高》的主题和情感,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运用学到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五章:总结与评价5.1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九日齐山登高》的主要特点和文学价值。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5.2 评价与反思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六章:拓展阅读与比较6.1 拓展阅读提供相关的诗歌或文章,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讨论:这些拓展阅读材料与《九日齐山登高》有何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6.2 比较分析要求学生比较《九日齐山登高》与其他拓展阅读材料的主题、意象和修辞手法。
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九日齐山登高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九日齐山登高教学设计《九日齐山登高》教案一、自读,借助注释和方法理解,然后检查基本效果。
1、通过标题,可以发现哪些信息? [时、地、事,另登高这一意象一般可能的“情”,末点特易忽略] 2、“涵、酩酊”的音、义。
3、登高这一意象的情蕴,可以从哪些字眼找到证据?(携壶、难逢、酩酊、恨、只如此) 4、文章主要的感情是什么?找些字来印证。
5、“恨落晖”和名句“夕阳无限好,”表达的情感很相似;后来朱自清先生反其意义而用之,改为“ ,”。
二、整体赏析这首诗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
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
诗人不是远眺,而是俯瞰,碧波之中,浸润着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和齐山的倒影。
优美的景色尽收眼底。
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
诗人意识到,尘世间象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象是劝客,又象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
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
“不用登临恨落晖”,消沉中含有执着。
既是自勉自励,自我解嘲,也是壮志不得施展的愤激之词。
诗人好像更进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只如此”三字妙绝:醉也如此,不醉也如此,怨也只如此,不怨也如此。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诗国余辉中的晚唐诗【教学目标】1、感悟晚唐诗歌的基本风貌。
2、鉴赏晚唐诗人杜牧、李商隐的律诗和绝句,了解杜牧、李商隐的诗歌成就和风格。
3、进一步学会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体会诗歌的精妙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并背诵《九日齐山登高》、《无题》、《商山早行》。
2、感悟晚唐诗歌在情感基调、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分析法。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九日齐山登高【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2、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3、背诵诗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并背诵本诗;体味作者在用语上的旷达和情感上的抑郁密切结合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 5’指名学生背诵《西塞山怀古》二、新授 25'(一)简介作者投影示: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世称。
晚唐诗人。
与晚唐另一位杰出诗人齐名,并称“”。
杜牧擅长诗文,力倡“文以意为主”,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
诗风豪爽清丽,尤工绝句。
(二)解题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秋高气爽,菊花盛开,气候宜人,古人往往结伴登高、饮酒、赏菊、插茱萸,骚人墨客吟诗作赋。
这首七律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所作。
是诗人和友人张祜的酬唱之作。
当时他特来池州访晤杜牧,并有《和杜牧之齐山登高》诗记这次重阳登临宴饮之乐。
(三)指导学生自由低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四)检查自学成果,解释下列词语1、江涵秋影2、翠微3、但将4、酩酊5、酬佳节6、落晖(五)分析鉴赏作者在诗歌中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1、首联“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描写了何时之景?其中哪两个词用得好?为什么?“客”在此指谁?投影示:①诗人兴致勃勃,登山游览,为我们描绘了满目(季节)景。
②“涵”字极有气势。
写尽江水之澄清,有包孕秋色,鉴察万类的空灵秀美的作用。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教案标题:九日齐山登高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设计旨在通过九日齐山登高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自信心和身体素质,并且通过登山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对自然生态的认知。
本教案适用于中学高年级或大学本科水平的学生,以一个单独的周末活动进行实施。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和解决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克服困难和挑战自我。
3.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他们的耐力、协调性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4.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对自然生态的认知。
教学准备:1. 确定九日齐山为目的地,并提前进行勘察,了解路线、安全情况和天气情况。
2. 准备足够的食物和饮水,确保活动期间的能量补充。
3. 确保学生身体健康,对于有特殊体质或健康问题的学生,在活动前进行充分了解和咨询。
4. 提前与学生及其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对登山活动的兴趣和关注点,并解答他们可能的疑虑。
5. 准备相关安全设备,如登山杖、保护垫等,确保学生的安全。
教学活动安排:活动一:登山前准备1. 介绍活动的背景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分组安排: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人数大约为5-6人,确保每个小组成员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3. 讲解基本的登山装备要求,如准备合适的鞋子、呼吸道保护措施、适当的衣物等。
4. 介绍登山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如行走姿势、攀爬技巧、如何保持耐力等。
5. 强调安全意识,讲解在登山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风险和应对策略。
活动二:登山过程1. 按照事先勘察好的路线进行登山活动。
2. 在登山途中,适时停下来,休息和讲解山区的特征、动植物等。
3. 每个小组设立一位组长,组织小组成员的前进和休息。
4. 每个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导航员,带领小组前进,锻炼方向感和领导能力。
5. 鼓励学生相互鼓励和帮助,在困难和疲惫时互相支持。
活动三:登山总结1. 登顶后,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谈论他们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感受和收获。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解析《九日齐山登高》这首诗,理解诗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分析诗中的意象、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分析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领略诗中的自然美和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诗中的意象、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次的意境和情感。
2.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诗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相关参考资料。
3. 学生教材或阅读材料。
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九日齐山登高》,理解诗的大意。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提问,解决生字词和难点。
3. 课堂讲解:分析诗的背景、意象、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讲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和人文精神。
4.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诗歌。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读心得。
5.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诗的意境和情感,创作一篇短文。
学生展示写作成果,互相评价和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的背景、意象和情感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1. 课堂讲解评估:观察学生对诗的背景、意象、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讨论和分析诗歌时的表现。
2. 写作练习评估: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内容的丰富性、结构的合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3.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的情况,以及对相关阅读材料的阅读和理解。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完美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任务1.1 教学目标了解《九日齐山登高》的背景及作者杜甫。
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歌才华,理解其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1.2 教学任务学生能够熟读并背诵《九日齐山登高》。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分析诗人的情感和写作背景。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方法2.1 教学内容诗文朗读与背诵。
诗文内容解析。
诗人背景与写作背景介绍。
诗歌意象与修辞手法分析。
2.2 教学方法朗读与背诵:通过朗读和背诵,使学生熟悉诗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内容解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讨论,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背景介绍: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向学生介绍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写作背景。
意象与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诗文朗读与背诵(5分钟)内容解析(15分钟)背景介绍(10分钟)意象与修辞手法分析(15分钟)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3.2 时间安排课时:1课时(40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学生诗文背诵情况。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诗人背景和写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学生对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4.2 反馈与改进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工具5.1 教学资源杜甫《九日齐山登高》诗文文本。
杜甫生平介绍资料。
齐山风景图片或视频。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电子白板。
教学PPT或教案手册。
朗读与背诵辅助工具(如录音机、音频软件等)。
第六章:教学拓展活动6.1 教学拓展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比赛,鼓励学生运用学到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创作自己的登山诗。
举办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九日齐山登高》或其他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朗诵,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6.2 教学拓展活动目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阅读次数:279]西平县杨庄高级中学王海娟登高/杜甫教学目标: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教学重点: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教学难点: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阅读次数:96]一、教学重点 1、多样诵读,读准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情。
2、品读诗歌,品景,品情,品人;掌握品读诗歌的方法。
3、熟读成诵,感悟千秋诗圣的伟大情怀。
二、课前预习 1、知识链接----介绍作者的一生经历。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阅读次数:236]一、教材分析《登高》这首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诗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诗。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形成健全人格。
唐诗作为中国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是中...•[阅读次数:222]一、导入1.考查格律诗文学常识。
2.检查《使至塞上》的背诵情况。
二、作者与背景简介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检校工部员外郎,而又被称做杜工部。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阅读次数:524]西南大学王霜【学情分析】这首诗是高一学生即将学习的一篇课文,他们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过去的学习更偏于感性片段,未形成系统的知识和学习方法。
高一学生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能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能够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阅读次数:180]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苦痛和忧思二、教学重难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希望我们在今天的合作中能共同进步。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小编整理)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小编整理)第一篇:《九日齐山登高》教案《九日齐山登高》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杜牧,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诗歌,领会其独特的情感表现。
3.掌握方法,提高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把握情感。
2.掌握分析诗歌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导入一】就学过的登高诗总结“登高”题材诗长表达的情感。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乡、思亲。
杜甫《登高》——漂泊羁旅、孤弱病老、功业未就等孟浩然《与诸子登砚山》——怀才不遇、人世无常等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人生短暂、怀才不遇等【导入二】我们以前曾经学习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一首登高诗,还学习过杜甫一首直接以登高为题的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登高诗《九日齐山登高》2.在自己阅读感知文本的基础上,你认为本诗是抒发一种旷达欢愉之情,还是抑郁苦闷之情?【明确】作者这次登高,表面上心绪坦荡,对自己怀才不遇似乎有点超然物外,其实内心并不超然。
此诗八句,一开始面对秋景,兴致勃勃,接着感叹人生愁多乐少,继而惜乎光阴易逝,旷达中寓自勉,最后两句委婉抒发内心不平和感慨。
“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1.出生名门之家,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
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
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
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
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祖、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
杜牧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
23岁写《阿房宫赋》。
文宗大和二年(828),26岁进土及第。
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完美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完美版教学目标:1.了解九日齐山登高这一传统节日的背景和意义。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节日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3.通过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1.掌握九日齐山登高节的相关词汇和句子。
2.理解并复述课文内容。
3.运用所学知识,谈论节日传统文化。
教学准备:1.九日齐山登高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2.教学PPT,单词卡片和图片卡片。
3.录音机和录音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与学生们互动交流,引入新课题。
例如,问学生是否了解九日齐山登高这个节日,是否参加过相关的活动等。
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和观点。
2.展示九日齐山登高的相关图片和资料,激起学生的兴趣。
鼓励学生提问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学习与训练(35分钟)1.教师出示九日齐山登高的单词卡片,帮助学生熟悉相关词汇,并学习正确的发音和用法。
2.播放关于九日齐山登高的录音材料,学生跟读,模仿录音的语音和语调。
3.学生分小组,互相轮流朗读课文,并回答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
教师辅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复述课文。
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对话练习,让学生在对话中运用所学知识,谈论和分享自己对节日传统文化的看法和经历。
5.教师设计小组任务,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并表演九日齐山登高的传统活动。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展示自己的创意。
三、总结与展望(5分钟)1.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重点讲解相关疑难问题。
确认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2.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继续对九日齐山登高这个节日进行了解和思考。
鼓励学生在家中进行相关阅读和调查,并在下节课时进行分享。
四、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九日齐山登高的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这个节日的短文。
可以包括背景介绍、庆祝活动、个人经历、文化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2.提醒学生在家中进行九日齐山登高的相关调查,并准备下节课时的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了学生对九日齐山登高节的了解和兴趣。
九日齐山登高学习教案1苏教版本

《九日齐山登高》教学设计【学习目标】、认识杜牧的平生,理解诗歌内容。
、赏析诗歌,领悟独到的感情表现。
【学习重难点】赏析诗歌,领悟独到的感情表现【学习方法】朗读研究法【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好!我们从前以前学习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一首登高诗,还学习过杜甫一首直接以登高为题的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滔滔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困难苦恨繁霜鬓,落魄新停浊酒杯。
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登高诗《九日齐山登高》二、作者介绍杜牧晚唐诗人。
“牧刚正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
”虽有报国之志,但不受重用,只好出门为官。
当时代的衰颓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使他感觉力所不及时,他也经常以自我旷放来追求解脱,希望有一种安逸的生活和安静的心境。
在做州官时,喜爱与友人游山玩水,所以登临咏怀之作的笔下经常交融了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想,总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张祜,杜牧的朋友,较杜牧年长,并且诗名早著,但因为遇到当政者排斥,终不见用,流浪各地。
此次张祜从丹阳专门赶来拜访杜牧,他们都是迷途之人,惺惺相惜。
三、诗歌朗读,翻译诗歌、能够先听录音,再个人和集体朗读。
、译文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才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山峰翠微。
凡间搅扰一生难逢张口一笑,菊花绽放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尽情狂饮酬答重阳佳节,不用怀忧登临叹恨夕阳余晖。
人生短暂从古到今终究这样,何须像齐景公对着牛山哭泣。
四、诗歌鉴赏、这是一首登高诗,那作者登上齐山看到了什么光景呢?明确:江涵秋影雁南飞翠微菊花落晖、下边让我们来侧重赏识第一幅美景“江涵秋影雁初飞”()我们从这七个字中能够看出这幅美景拥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为我们描述了一个青山掩映下的江水,清亮透明,天空中朵朵白云,一排大雁倒映在碧波之中,正在振翅往南飞。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完美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九日齐山登高》这首诗的兴趣。
2.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和简介的方式,介绍九日齐山登高的习俗,以及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让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活动:1. 展示九日齐山登高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其产生兴趣。
2. 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会在齐山登高时感到孤独和思乡之情。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九日齐山登高》的诗意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九日齐山登高》的诗意和情感,包括诗句的意义、意象和修辞手法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 分析诗句的意义,解释生僻词汇。
3.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第三章:诗歌背景和文化内涵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九日齐山登高》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内容:介绍九日齐山登高的习俗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内涵。
教学活动:1. 展示九日齐山登高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
2. 讲解九日齐山登高的习俗和文化内涵,如祭祀、赏菊等。
3. 引导学生思考九日齐山登高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第四章:创意表达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绘画、写作或表演等形式,表达自己对《九日齐山登高》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绘画、写作或表演等形式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2. 分组进行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和合作精神。
3. 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感受。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九日齐山登高》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3)

【课题】《九日齐山登高》【备课时间】2011-9-8 【上课时间】2011-9-10【课型】新授课【执教】严勇【学习目标】1、了解杜牧的生平,理解诗歌内容;2、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3、了解登高诗的主题内涵;4、背诵并默写全诗。
【学习重难点】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学习方法】诵读探究法【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道具】多媒体、教材、学案【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看投影1)由照片(二十四桥)导入(投影2)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已流传了一千多年,可谓妇孺皆知。
诗因桥而咏出,桥因诗而闻名。
《扬州鼓吹词》说:“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据说二十四桥原为吴家砖桥,周围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本是文人欢聚,歌妓吟唱之地。
唐代时有二十四歌女,一个个姿容媚艳,体态轻盈,曾于月明之夜来此吹箫弄笛,巧遇杜牧,其中一名歌女特地折素花献上,请杜牧赋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另一首诗——《九日齐山登高》。
(投影3)(在正式进入诗歌学习之前,先明确本首诗的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投影4)二、出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展示,请一位学生朗读,适当时加以解说。
)(如果想读懂一首诗,第一步是看标题,看它属于哪一种类别的诗)三、解题九日,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按古人阴阳学说,“九”这个数字是阳数,九月九日含有两个阳数,所以叫做重阳。
又因为“九九”谐音久久,日期数字很吉祥,古人认为宜于长久,所以古时候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登高饮酒,赏菊簪花,祈求长寿。
齐山,在池州贵池县东南,是江南名胜之地。
登高,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
从这首诗的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是作者九月九日重阳节登临齐山,有感而作,属于登高诗。
(又叫“登临诗”)四、关于登高诗的主题(投影5 — 7)“登高”成为传统文学领域一个重要的文学意象。
而且这种意象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尤其是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哀时伤世的传统主题,对中国文化人和中国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九日齐山登高(苏教版高二选修).doc

九日齐山登高(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了解杜牧的生平,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体现。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诗歌中独特的情感体2.教学方法朗读、赏析3.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简介作者。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
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
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
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
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
《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
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
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二、朗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字面意义,初步掌握诗歌内容。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作者在江上看到秋天的影子,那就是大雁飞过,因为大雁南飞就是秋天来了,冬天不远了。
跟一个客户提着一壶酒上山喝。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尘世间值得一笑的事太少了,(显然作者终日郁郁寡欢)难得遇朋友开怀畅饮就笑笑吧。
古有九九插茱萸,那我就不那么没创意了,秋天菊花多,我还是在头上插满菊花再回家好了。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可怜佳节却只有一个朋友来陪,没有亲人,没有老婆, 何不喝个大醉来安慰自己呢。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完美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任务1.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九日齐山登高》这首诗,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2 教学任务(1)分析《九日齐山登高》的韵律、意象和表达技巧。
(2)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引导学生体验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方法2.1 教学内容(1)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九日齐山登高》的诗意、韵律和表达技巧。
(3)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2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诗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欣赏法:让学生反复品读诗歌,体验诗中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九日齐山登高》,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3 分析诗意(1)解读诗中的意象,如“的重阳”、“天际Far horizon”等。
(2)分析诗中的表达技巧,如对比、象征等。
3.4 探讨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引导学生从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出发,探讨其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诗人王之涣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情况。
4.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书写《九日齐山登高》的读后感,检验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5.1 对比学习:推荐其他描写登高景象的诗作,如杜甫的《登高》、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等,让学生比较异同。
5.2 文化探究: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如登高、赏菊、喝菊花酒等习俗。
5.3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描写自然景象的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单元选修(一)唐诗宋词——诗国余晖的晚唐诗课题《九日齐山登高》教案1.理解杜牧的写作风格。
教学理解文章写作方法“夹叙夹议” 。
2.目标3.体会作者的“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 。
教学教学内容环节一、中国文化中的“登临”情结——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登高》导入二、 1.作者介绍:杜牧晚唐诗人。
“牧刚直有奇节 , 不为龊龊小谨 , 敢论列大事 , 指陈病利尤切至。
”虽有报国之志,知识但不受重用,只能外出为官。
当时代的衰颓和自身的怀才不遇使他感到无可奈何时,他也常常以自我旷放来链接寻求解脱,希望有一种闲适的生活和恬静的心境。
在做州官时,喜欢与友人游山玩水,因此登临咏怀之作的笔下常常融合了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总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张祜,杜牧的朋友,较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但由于受到当政者排挤,终不见用,流浪各地。
这次张祜从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他们都是失路之人,惺惺相惜。
2.解题:【思考 1 】通过标题,可以发现哪些信息[ 时、地、事,另登高这一意象一般可能的“情”]【思考 2 】登高这一意象的情蕴,可以从哪些字眼找到证据?(携壶、难逢、酩酊、恨、只如此)三、诵读【思考3】文章主要的感情是什么?找些字来印证。
(“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的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纠结。
(一)一读诗歌,整体感知【思考】这首诗用哪两种表达方式将全文分成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作者与友人登临齐山第二个层次:抒发作者登临齐山后的感概(二)二读诗歌,评品赏析首【思考 1 】首联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诗人在描写景物用了什么手法?联(1)清澈静谧、山水一色浑然一体、和谐明媚(2)①动静结合,诗人站在高处俯视江水,再加上大雁从中飞过,从而使水都具有了动态之美,周围环境静谧万分,动静结合,浑然一体。
②借代 , 借翠微代替齐山,流露出诗人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思考 2 】哪个字用的最好?“涵”字极有气势。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九日齐山登高”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色的古诗,通过描绘齐山登高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本课程以这首古诗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1.2 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理解“九日齐山登高”的内容和意境。
2. 分析诗中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诗歌学习,培养学生对秋天景色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4. 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中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情感素养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古诗欣赏2.1 诗句解析让学生反复阅读“九日齐山登高”,理解诗句的意义和描绘的景象。
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2 诗句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诗歌中的难点和重点。
第三章:写作技巧分析3.1 诗歌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九日齐山登高”的结构,了解古诗的起承转合。
让学生分析诗句的排列和韵律,理解古诗的节奏和韵律美。
3.2 修辞手法解析讲解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让学生举例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第四章:实践活动4.1 景色描绘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季节,用诗歌的形式描绘出该季节的景色。
引导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地表达出对季节的感知和情感。
4.2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创作一首以“登高”为主题的诗歌。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登高的体验和感受。
5.1 课程回顾5.2 学习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对古诗的理解、写作技巧的应用和创作能力的展示。
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为后续课程做好准备。
第六章:扩展阅读6.1 相关诗歌介绍向学生介绍一些与“九日齐山登高”主题相关的其他诗歌,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登高》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日齐山登高(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九日齐山登高(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九日齐山登高(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并熟练运用本课文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2.能够正确定位本篇诗的时代、背景、作者。
3.能够分析、理解并欣赏诗歌的意境与意义,掌握本篇诗的基本结构及修辞手法。
4.能够借助本篇诗启迪自我修养,引领自我开展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篇诗的结构及修辞手法。
2.掌握诗歌的主题,理解作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与诗情。
3.了解本篇诗的文化背景,并利用本篇诗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和开展文化实践活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教法,通过课堂讲解和课件展示来进行。
2.感性教学法,通过阅读、鉴赏等方式进行。
3.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亲身感受诗歌的意境,并选择相关文化活动来开展。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视频片段介绍名为“九日齐山登高”的诗歌,启发学生对于诗歌产生兴趣,引发学生好奇心,同时了解本篇诗歌的一些背景。
2.逐段讲解结合PPT以及教师对于本篇诗歌的解析进行讲解。
在讲解词汇和表达方式时可以采取互动式的方式,增加学生记忆深度以及语感领悟。
3.诗歌欣赏和体验式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现场演唱和视频表演等形式,使得诗歌富有韵律感以及感染力。
而在结束之后,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表演等方式来让学生参与文化活动,进一步感知本篇诗的意境和文化背景。
4.文化综合实践活动针对着相关文化活动,我们可以在学校内部设置相关的文化活动,例如:设计一张九日齐山的旅游名片、制作一款文化衫等等,让学生以此来梳理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思考。
五、课后作业1.写诗札记: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写一篇诗札记。
2.独立思考:解释“居高临下”的意思并分析此处修辞手法的用意。
3.文化活动报告:选取其中一项文化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
六、教学总结九日齐山是一首描写尘俗之外的山水风景的诗歌,通过这篇诗歌我们不仅可以欣赏风景如画的高山景色,还能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山水之思。
通过本诗歌的学习,我们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引导学生对于文化的理解和关注通过对于九日齐山的学习,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古人对于山水的品味和独特见解。
这篇诗歌不仅让我们欣赏了美丽的高山景色,还让我们领悟到山水所蕴含的哲学和艺术价值。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加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记忆,例如互动式讲解、现场演唱、文化活动等等。
通过这些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培养学生对于文化关注的意识。
同时,在课后作业中,学生还可以更进一步地加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思考九日齐山登高(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2九日齐山登高(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课内容是高二选修《旅行》,介绍了古人登山游览的流行方式和文学创作的创作灵感来源。
课文通过详细描述古代登山寻幽情况以及古人的心情转化,展现了登山所赋予的文学价值和精神果实。
二、学情分析:学生学期末的时候来到本学期的学习完结的阶段,在此期间,教师应该将课堂的重心放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上。
在本课中,本课将通过介绍“九日齐山登高”文学造诣的重要性,以及注重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分身注意表现他们的创造思维和创作能力,在推进学生文学教育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教学目标:1. 把“九日齐山登高”的文学代表性作品引入到高中的文学教育中,为学生的文学生涯规划添砖加瓦。
2.通过对“九日齐山登高”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学鉴赏能力。
3.借助课本和实际案例,展现古人登山寻幽情况以及古人的心情转化,展现登山的文学价值和精神富果,培养学生文学欣赏能力。
4.提高学生的文学创造思维能力,增加他们的文学造诣和写作水平。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1. 前置:导入及目的通过简短的导入,让学生激发学习情绪和教育培养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
学生们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放在自己身上,在本课程中积极思考,并通过现实和个人的层级经验,自主获取知识和体验,产生“九日齐山登高”的创新认知和对文学创造的自信。
我们建议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座谈会,分享历史文化以及一些登山经验等真实案例,以此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过程:第一步:根据教材课文,全班听课讲解。
要点介绍:登山是每一个中国人追求自由和崇尚自然的一种精神,是一种向自然大地和神仙致敬的仪式感。
第二步:带领学生分组读课文包括戈壁、岭,行在雾霞之中……走出野渡,涉过峪口,而后山路陡蕃。
便见松间涧水,显然脱过斧斤,侵溉藓皮,左右黑白杂出,其清泠若以彼空洁所生,左右出谷,大有瀑泻,飞泉溅溅。
其听之名,曰飞泉声;其险之名,曰走石龙。
……这一步通过组内观察、总结和分享,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和吸收课文启发,完成基本的文学意识开揭能力并与他人互动交流。
第三步:分组角色分工分析与表演组织分组,让学生互相分析课文细节和角色,分析其中的情感和特点,以及课文中的事件和表情。
学生们可以选择喜爱的角色和课文情节,模拟和表演出来。
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文学知识,确保学生对文学表达和文学造诣变得熟练和自信。
第四步:分析文学特点,练习文学创造能力。
对文学的特点,通过举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文学中典型的叙事技巧、形式表现和内在意涵。
在讲授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运用典型的叙述形式,创造出一个没有意义的故事,认识到写作文学的艺术性和文化内在。
第五步:结合实际超越文学利用学生在登山活动中的个人经验,让学生找到一个非典型的主题,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并从中提取文学元素,注重学生的文学表达和文学思考。
这个表述可以通过抽象断层、实际叙事和联想散发等方式来实现。
五、教学评价和反思:本授课为开展课程鉴定活动,在学生学习轨迹中有很大的意义。
在学生理解文学心理、人性以及社会文化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着教练的角色,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并增添答案的艺术性。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目标信息,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计划,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成果的质量。
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该对本次授课进行评估和反思,发现教育通过本次文学教学,学生可以在丰富的文学知识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创造能力。
教师通过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和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文学的情感和内核,在实践中锤炼自己的文学造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反思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更加精彩和有效九日齐山登高(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3九日齐山登高(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此篇教案教学设计是根据苏教版高二英语选修课程《九日齐山登高》一文,设计所得,力求使学生对唐朝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风物和文化传统2.阅读并理解文章内容3.了解古文的阅读特点4.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三、教学重点1.学习唐代文学和文化2.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旨和主要内容3.了解古文的阅读特点以及古代文化背景4.提高阅读和批判性思维四、教学难点1.了解古代文化和文艺传统2.理解古诗词和文言文的含义和表达方式3.提高阅读和批判性思维五、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法2. 课外阅读和资料查找3. 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六、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引导学生回想自己曾经爬过的山,提问他们是怎样感觉的,引导学生思考《九日齐山登高》一文的题目和意义。
让学生初步了解唐代文化和文学,做到心中有数。
2. 预习课文由小组讨论开始,让学生标记要点和生字,出示一些与唐代文化和文学相关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化和文艺传统。
帮助学生预习课文,写下对课文的基本看法以及了解的唐朝文学和文化。
3. 分析课文第一遍阅读:老师指导学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情况。
第二遍阅读:学生开始从语言、词汇、句型等角度来分析课文,导师指导学生翻译生字和问题难点。
第三遍阅读: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文章的主旨和主要内容,然后交换想法和见解,组成小组探讨课文中的重要问题和问题。
4. 互动式教学根据学生的讨论成果,组织学生参加小组活动,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让每个小组做出相关的展示或口头汇报,以增强学生的互动和网络意识。
5. 课后反思让学生在课后回答一个问题:你学到了什么?帮助学生夯实学习,回想自己的学习过程,强化学生的主动性和探求精神,以满足学习的需求。
同时,学生查找强壮的论据和材料,对课文中的古代文化和文学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评价1.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的。
2. 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兴趣和参与度。
3.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充分展現课堂参与度。
4. 扩大学生知识范围,强化学生独立阅读和研究的能力。
5. 加强课后学习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果本次教学以《岁月神偷》为例,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朗读、分析、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互动交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达到了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共同探究、合作学习的目的。
在课后,引导学生查找相关材料和论据,进一步深入分析古代文化和文学,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和独立研究能力。
通过教学评价,发现本次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反响,充分展示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