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视角 诗词的描写角度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诗词的描写视角

中国古典诗词的描写视角

中国古典诗词的描写视角近百年来,中国的古典诗词一直是探讨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关键领域。

古代的诗人自古以来就在追求他们的梦想,并将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以华丽的诗句留存下来。

他们以精心操作的文字及对象的描写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完整和全面。

因此,中国古典诗词的描写视角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首先,中国古典诗词的最重要描写视角之一是“人”视角。

古代的诗人在描写人物时,特别是在女性人物描写中,经常用美丽、婉约、幽雅、温柔等形容词来描绘出女性的气质。

例如有《红豆词》“花开人自芳,今把偏逢美”,其中的“今把”就形象地描绘了女子的美丽容颜。

此外,古人还赋予人物以一系列神话和传说,以增加文学诗词作品的意境。

例如,《青藤桥》中“冷落清秋节,寒食东风时”中的”寒食“即流传中传说的冷食节日。

其次,中国古典诗词的另一个描写视角是“自然”视角。

古代的诗人运用精致的文字,用诗的形式赋予自然元素生命力。

例如《凉州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里的枯藤老树、小桥以及流水描绘出一片清淡的田园风光。

此外,古代的诗人还常常把自然元素赋予丰富的寓意和情调,如《关山月》中“长空萧瑟天气,孤月千重结阴”非常精致地描绘出萧瑟而伤感的月夜景象。

最后,中国古典诗词的描写视角还包括“情感”视角。

古代诗人在描写情感时,常常运用细腻的语言,把人类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洞仙歌》中,“似醉仙乐重拨,娇莺轻唱轻语”中的“似醉仙乐重拨”表达出激昂的情绪。

此外,古代的诗人还常常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来把心灵的激荡传达给读者,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比喻生活的艰辛。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诗词的描写视角就人、自然和情感三个方面来讲是非常出色的。

古代诗人以精心操作的文字和丰富的情感,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精彩多姿。

因此,研究中国古代诗词的描写视角将有助于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理解中国文化的特性与今天的联系。

中国古典诗词的描写视角

中国古典诗词的描写视角

与谈论 ,天上稀稀 的几颗 星星,飘下的雨 点, 寻找 曾经的路边 的茅屋小店 , 忽然见到
写 了在 茫茫大雪 、遍地 皆白的江 面上 , 一
的惊喜 , 都一一客观地 呈现在诗 中, 没有主
观意识的显现。
叶小 舟 , 一个披 着蓑 笠 的老 渔 翁 , 独 自一
人在寒冷 的江心垂钓。 杜甫 的《 绝句》 : “ 两
“ 黄” 、 “ 翠” 、 “ 白” 、 “ 青 ” 四种 颜 色 点缀其 间。 “ 鸣” 字传 达 出音 响效果 , “ 上” 字写 出 动态情 景 , “ 含” 字就像 把“ 千秋 雪” 镶嵌在 窗 户上一样 , 显得 画 中有 画 , “ 泊” 字呈现
出静态情景 , “ 千秋 雪” 与“ 万里船” 相 互映
是在字面上没有表现 出来,主观意识都极 其 自然地 融入到诗词所描写的画面 当中去
了, 融入到诗 词的字里行 间 , 从 字面上看 , 没有主观 意识 ,品味一下却有着 明显的主 观意识情感 。钱钟书在《 谈艺录六十九 ・ 随 园论诗 中理语》 中说 : “ 理之在诗 ,如水 中
视角 多种 多样 ,都 收到 了很 好 的艺术 效
果。
以进 入人物的 内心 , 细致入微地 剖析 人物 的心理情感。另外 , 在叙事 文本 中叙 述视
角还 可 以发 生变化 , 叙 事 学 中称 为“ 叙述
视 角的转换” ,即由一种叙述视角 转换 成 另一种叙述视角。
因为叙述 与描 写有着 密切 的关 系, 所 以描写和叙述一样 , 也有 一定 的视角。 中 国古典诗词有各种各样 描写视角 , 下面分
别 说 明。

描写是 指运用 同表象联 系比较 紧 密、 表 象本 身比较具体 、 明确 、 清 晰、 稳定 的语 词呈现 人物 、 环境、 场面、 景物 、 氛 围的面 貌特征的艺术表现手法。 描写 与叙述 有着 密切 的关 系, 一般 情况 下 , 叙述 的展 开变

古代诗词解读登鹳雀楼的意象描写

古代诗词解读登鹳雀楼的意象描写

古代诗词解读登鹳雀楼的意象描写登鹳雀楼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作者王之涣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意象,表达了他对于辽阔壮丽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本文将从景物描写、意象解读和情感抒发三个方面对《登鹳雀楼》的意象描写进行详细的解读。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首先,王之涣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开篇,瞬间勾勒出眼前山河壮丽景色。

白日依山尽,形容太阳逐渐西沉,天色渐暗,与山脉相映成趣;黄河入海流,则象征着水势的浩大和河流的壮丽。

这个描写充满着壮丽和浩渺之感,将读者带入一幅开阔无垠的画卷。

接下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一句,则凸显了作者对探索的向往和追求。

古人眺望远方,渴望了解更多未知的事物,所以作者使用“欲穷千里目”一词,表达了追求知识、追求更广阔视野的愿望。

而“更上一层楼”的表达,则意味着继续登高,进一步增加眺望高度,以求更加全面的观察和体验。

这两句简练的词句,饱含着人们对于探索无限世界的渴望和追求。

此外,整首诗的意象描写,旨在表达作者对大自然壮美景色的赞美和自身追求的向往之情。

这种赞美对于唐代诗人来说是非常常见的,是他们心灵与自然相融合的必然结果。

描写景物时,作者以“鹳雀楼”这座高楼为视角,通过视线的移动,将美景尽收眼底。

这种以高楼为视角的写法,使读者如同亲临现场一般,深切体验到了那宏伟壮丽的景色。

同时,这种描写手法也传递出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敬畏之情,体现了唐诗追求高洁、向往宏大景色的艺术理念。

另一个重要的意象是“楼”,它在整首诗中多次出现。

楼,作为一个具体的空间象征,同时也是诗中承载作者情感的载体。

楼高,意味着格局开阔,境界高远;登上高楼,看似无穷之路,实则是对知识追求的一种象征。

同时,楼也象征着从高处俯瞰世界,超越凡尘的境界。

在这里,楼与自然景色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诗作的意象。

最后,王之涣通过对景物描写和意象的运用,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景色的美好感受,以及对知识追求的向往。

无理而妙古典诗词篇性开掘的一种视角——以《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为例

无理而妙古典诗词篇性开掘的一种视角——以《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为例

2021/03•教I古诗I文-无理而妙:古典祷词爲性开据的一种视命——以《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为例◎广东/上官文金摘要:南宋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体现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的“无理而妙”,李清照在“人与白昼”“人与时令”“人与菊花”等矛盾中,透露出在物理上和心理上双重空间的逼仄感。

与此同时,李清照在感受精神生命消瘦的过程中,又营造出了无道理却合情理的痴境。

关键词:无理而妙;篇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词是李清照南渡前的怀人佳作,不少中学语文教师在解读这首词时常借用西方文艺理论里的“陌生化”来辨析“卷”与“吹”“掀”“起”等字的异同,意在让学生感受“卷”字之美。

然而,细读之下不难发现:《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在表达愁绪上不是直抒胸臆,也不是简单的含蓄婉转,这不完全符合西方文论中所举范例。

实际上,这首词堪称清代词论家贺裳曾在《皱水轩词筌》中所提之“无理而妙”的典范。

一、理性与情感的三组矛盾(一)作者与白昼的矛盾“薄雾浓云愁永昼”,在写愁的诗词中,开篇直入,点明愁苦的也有许多,如丘逢甲的“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同样也是难以排解的愁苦,可是在表达上却大不相同,其关键还是在这种相似之愁的异曲营造。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愁”字之后紧跟着的是“永昼”,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永,长也。

”“昼,日之出入,与夜为界。

”昼多用于指白天,如昼夜不息、昼日昼夜等。

“永昼”在此即漫长的白天。

这首词作于重阳节,即农历九月初九,此时正值仲秋,北半球入秋后昼短夜长,词人还认为白昼很长,这种违背常理的写法词人当然是清晰的,可还要这样使用,实则是思念难熬,感知变异,把正在变短的白昼也写成无限漫长了。

这是词人与客观事物产生的第一次矛盾。

(二)作者与时令的矛盾“佳节又重阳”,此句出现了两个节日,中秋和重阳,意在表明中秋佳节之后重阳节也来T,看似平平无奇,却隐藏着词人心中又一层民族责任感和远大的志向,努力学习,将来回报祖国和社会。

诗词鉴赏之妙处赏析

诗词鉴赏之妙处赏析

抒发情感,表达祝福和美好愿望 。
爱情闺怨诗
描写男女情感和妇女心声,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欧阳修的《生查子》等。 表现爱情的甜蜜和相思之苦。
反映妇女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不满,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03
诗词的艺术手法
象征与比喻
象征
通过运用具体形象或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 的概念、情感和主题。例如李白的《静夜 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 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通过月光这 个具体的形象来象征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抒发美好的情感
在诗词中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世界的感恩之情,给读者带来愉悦的感受。
感伤之绪
抒发悲情
通过描写悲伤的场景、刻画痛苦的人物形象,表达对生命的无奈、对死亡的 恐惧以及对爱情的伤感等悲情。
表达孤独寂寞
通过描述孤独的生活状态、内心的寂寞与无助,抒发出一种感伤的情怀。
哲理之思
语言文字的锤炼与运用
炼字炼句
诗人通过精心锤炼字句,力求达 到传神生动的表现效果,使诗词 更加精炼优美。
语言风格
诗人独特的语言风格为作品增色 不少,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 、或凝重,使作品呈现出多样化 的风格特点。
修辞手法
诗人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 、拟人、夸张、对仗等,使诗词 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同时 ,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可以丰富作 品的音韵和谐、韵律优美等方面 。
02
诗词的主题与内容
山水田园诗
描写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如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孟浩
然的《春晓》等。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对 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敬

以景生情,情景交融,表现作 者的情感和感悟。
边塞战争诗
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如王昌龄 的《出塞》、高适的《燕歌行》等。

渡汉江古诗词赏析

渡汉江古诗词赏析

渡汉江古诗词赏析汉江,位于中国中部,是长江的一条重要支流,因过中国古代的汉州而得名。

自古以来,汉江的美景和独特的文化背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

在古代的诗词中,渡汉江成为了一个常见的题材,这些诗词通过对江水的描写和对情感的抒发,展示了诗人的情怀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赏析几首描写渡汉江的古诗词,欣赏其中的美妙意境和艺术表现。

1. 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渡汉江的情景引出了诗人的情感。

诗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诗人通过对夜晚的描写,勾勒出了江边的宁静和凉爽,从而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安静而美丽的世界。

诗词以其简洁和精致的表达方式,表达了对秋夜的深沉感悟。

2.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涛》杜甫的这首诗抒发了对渡过汉江激流的叙事感受。

诗中写道:“江上值水如海涛,不见窥泥马蹄痕。

地儿具隘车三马,水面连云国两门。

”以诗人的视角描写了汉江的浩渺和壮观。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鲜明的形象描写,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3.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的这首赋诗通过对原野的描写,描绘了渡汉江的路途之美。

诗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诗词以其朴实和情感的表达方式,展示了大自然的循环和生机。

通过描绘草原的变化和生命的延续,诗人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留恋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4. 王之涣《登鹳雀楼》王之涣的这首诗以渡过汉江的叙事手法,描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对江水的考察,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奇妙景观的向往和探索的精神。

这首诗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奇特的构思,成为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

渡汉江古诗词赏析中的这几首诗词,通过对渡汉江的描写和对自然景观的表达,展示了古代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情感的抒发。

无论是杜牧的秋夜感受,杜甫的江上叙事,白居易的原野留恋,还是王之涣的壮丽景观,这些诗词都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和深刻的意境,给人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文化的滋养。

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鉴赏古典诗词的 表现手法
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现 主 题ຫໍສະໝຸດ 写景诗 咏物诗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咏史诗

借古喻今
正侧面描写

描写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议论问答
色彩渲染、视角变化 白描

记叙赋

细节描写 借景或借物、事抒情
方 式
抒情
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直 抒胸臆
托物言志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怀古伤今 用典抒情
烘托
色彩渲染:用色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寒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前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 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传达出愉快的情感 杜甫绝句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作者浓彩重墨渲染了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的怡 人风光为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做下了铺垫反衬出思归 的感伤
注:一、吴钩:吴钩刀名也刃弯今南蛮用之谓之葛党刀沈括梦溪 笔谈 二、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通 鉴·唐纪载唐宪宗元和七年绛云:今法令所不能制者 河南北五十 余州 三、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六四三年画开国功臣二十 四人于凌烟阁 四、若个:哪个
这两首诗所用的抒情方式有哪些不同
最后一句卒章显志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 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也 表明了诗人的高尚情怀这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 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 结构对比:如欧阳修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 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禁锢思想、 束缚人才的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 的向往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 表达技巧专题--描写手法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 表达技巧专题--描写手法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表达技巧专题--描写手法描写手法【虚实结合】含义: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作用:①让读者从虚中想象实,从实中体会虚,激发想象,增强吸引力;②丰富诗歌内容,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增强表现力。

例句赏析: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前两联写实。

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禁不住“涕泪满衣裳”。

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

后两联写虚。

我们“放歌”、“纵酒”共庆失土的收复;我们焕发青春,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

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

虚实结合,大大拓展了诗歌外延,表现了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强烈愿望,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动静结合】含义: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同时做动态和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作用:①突出事物特征,将对象表现得活泼有致;②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意境;③凸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使句子灵活多变,富于诗意;④烘托作者的某种心境和情绪。

例句赏析: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动静结合,相互映衬。

诗中末句对大鱼跃出的“动”态描写,更衬托出前三句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的“静”态美,一静一动,富有诗意。

抒发了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正侧结合】含义:正侧结合是古代诗文中写人、写物常用的一种手法。

“正“指的是正面描写,“侧”指的是侧面描写。

浅谈古典诗词教学的叙事视角

浅谈古典诗词教学的叙事视角

浅谈古典诗词教学的叙事视角古典诗词,是最优美、凝练、富有意蕴的文学样式,具有极高的文学与美学价值,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传统的诗歌教学,意象、意境赏析或者诗歌技巧分析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但任何方法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与对象,对于即景抒情和因情造景的抒情诗而言,这种方法自然有效;对于叙事诗而言,则未免无能为力。

即使对于抒情诗,若一味使用这种方法,也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疏离,不能将学生尽快带入诗歌特定的情境中,使诗歌教学显得美感有余而生气不足。

本文尝试从叙事的视角审视古典诗词,挖掘诗歌内外的精彩故事,并用之于诗歌教学,使课堂不仅有美感、有韵味,也有生活、有情趣,让学生获得情感的立体体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的训练以及诗艺的探讨。

一、古典诗歌中叙事因素的存在及其对诗歌教学的意义中国文学存在两大传统,即抒情传统和叙事传统。

中国古典诗词向来被作为抒情文学作品看待,但“也完全能够放在文学史总的叙事传统中,即用叙事视角来论述”[1]。

中国文论中关于文学创作的动因,有所谓“物感说”、“事感说”,指的都是外界的“物”或各种各样的“事”促发了文学的创作,所谓“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何休《公羊传解诂》)、“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就都是很典型的说法。

这种对诗歌特点的新的认识,为中学诗歌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

入选中学课本的古典诗词(包括课内与课外两部分)多为名篇佳作,艺术性、思想性兼备。

以叙事的视角解读这些诗词时,一首简短的只有几个词语或语言片段的诗词便可能蕴藏着一个或多个精彩的故事,倾吐着一个人或一代人的心曲,甚至裹卷着一个时代的风云。

以事导诗与传统意象、意境分析等相结合,可以增强诗词的趣味性以及激发学生情感与思想体验、提高认识的深度,同时适应中学生喜情节故事、形象思维发达的心理与思维特点,从而使古典诗歌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

中国古典诗词的描写视角

中国古典诗词的描写视角

中国古典诗词的描写视角穿越时空,随着经典诗词的回响,古典文学中的醉人诗调充满耳边,把我们拉向古代的迷人气息,把我们带向古典文学的宝藏,仔细欣赏古典诗词中描写的美丽,看到它们传递出来的时代特点、文明精华,我们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古代文学之美。

从诗词本身来看,作者多用修辞方式把文字表达得活跃,但因为古典文学的抒情特点,也使得传统文学的描写框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描写视角,甚至有时候和现代文学描写差距会比较大。

首先,中国古典诗词里经常出现抽象化描写,作者以抽象和隐喻的语言把感受表达出来,如“人间四月芳菲尽”“有此山青青,有此水绿绿”,这种描写方式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景色之中,进而形成对美的认知,让读者也生发出自己的见解。

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诗词里也经常出现具象的描写,作者以具体的描述来表达情感和感受,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艳妆深红楼,罗衣极青堂”,这种描写方式可以让读者联想到诗人的生活状态,进而把想法投射在诗中,更加进一步引发自身的情感和思绪。

此外,中国古典诗词还多以比喻的形式来描述,如“倚征庭,放歌边”“曙色点点轻流水”,比喻的描述方式让读者可以体会到诗人对一些不可言喻的感受及心境,让读者可以把想象力推穿在诗中,把一些不可用言语表达的思绪展现出来,形成独具一格的写作风格。

中国古典诗词的描写,用着抽象和具象的笔触,为诗人的诗句增加了生气,使得古典文学有着独特的描写视角和传递方式,这种描写方式不论是从现代文学的角度,还是从历史深处,都会给予读者们有一种令人惊艳的感受,触及到历史洪流中流淌的美丽。

中国古典文学有着久远的历史,层层叠叠的情感和思考,在经典文学中的描写视角,也使得古典文学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它以文字的形式,把历史的沧桑传达给了当代的我们,古典文学的作品无一不是历史的一部分,它的存在也代表着时代的活力发展。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描写视角中,无论是抽象描写、具象描写还是比喻描写,作者都以一种独具匠心的想象,来把古典文学中的传统情怀穿越到现代,可以说,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描写视角,也把历史以一种新鲜、具有魅力的方式传递给当代,激发出新的想法,新的感受,让历史流淌下来的经典之美不断惊艳着时代的每一处精彩。

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的多元视角

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的多元视角

(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的多元视角)引言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鉴赏往往被视为一个枯燥、单调的过程,缺乏生动、有趣的解读方式。

本文旨在探讨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的多元视角,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引导学生领略古诗词的魅力,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一、背景介绍在鉴赏古诗词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品产生的历史环境。

不同时代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都会对古诗词的创作产生影响。

例如,唐代诗歌的繁荣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文化氛围密切相关;而宋代词人的作品则更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通过对背景知识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二、意象分析意象是古诗词中非常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通过对意象的解读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例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诗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这些意象的赏析,可以引导学生领略古诗词中的意象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情感体验情感是古诗词的核心,通过对情感的体验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旨和内涵。

例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诗句,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对这些情感的体验,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古诗词中的情感美,增强他们的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

四、比较鉴赏比较鉴赏是指将不同的古诗词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例如,可以将李白的《静夜思》与杜甫的《春夜喜雨》进行比较,分析两首诗在情感表达、意象运用等方面的异同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诗人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五、文化背景与文学流派在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需要了解作品的文学流派和文化背景。

不同的文学流派和风格会对古诗词的表达方式和主题产生影响。

古诗鉴赏之表达方式

古诗鉴赏之表达方式

手法七 观察角度变化 【必备知识】
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看同一景物, 内涵 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
看,看到的风景也会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 作用 认识,获得更完美的体验。
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 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分析: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 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 举例 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 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 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 美感。描写顺序:由远到近。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 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举例 分析:动静结合,相互映衬。诗中末句大鱼跃出水面的“动”更衬托 出前三句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的“静”, 抒发了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动静结合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动静 特别 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衬。赏析时应 提醒 指明诗中的“动”是什么,“静”是什么,二者结合有怎样的效果。
叙述 顺序
叙述
叙述 视角
叙述 特点
古代诗歌常见的表达方式
解说 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
叙述的视角一般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利于抒 情;第三人称,客观真实。 叙述的方式一般分为客观叙述和夹叙夹议,另外还要 注意叙述的线索,如时间、情感等。
【题型解读】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诗歌中考查叙事方 式,在高考中考查不多,不过 2016~2017 年高考中浙江卷都考查了此考点。 【常见设问】 1.(2017·浙江高考)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 2.(2016·浙江高考)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做简要分析。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描写手法全总结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描写手法全总结

诗词鉴赏描写手法全总结| 董腾老师独家干货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古诗词鉴赏之手法题的最后一类-----诗词的描写方法。

白描一、白描: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例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川》【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

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是不是很直白的描述,将画面不加任何修饰的描绘出来,这就是白描啦!)【例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析】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细描二、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工笔细描的方法就是将人(作者)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和感觉等所感知的事物的形体、情态、声音、色彩、气味以及感受等细致地描写出来的一种方法。

描写时常采用形容、修饰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等细腻的笔法对描写对象从正面做充分且具体的描绘刻画)【例】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

【析】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描写的角度——正面、侧面】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描写对象。

理解古诗词的6种方法

理解古诗词的6种方法

理解古诗词的6种方法1、要说明诗人抒发的情感:针对这首诗词,读者要认真分析诗人的情感,这可能会涉及从形象、概念、文体等角度出发的思考。

如果这首诗是表达诗人对秋天的光影、节日宁静和意趣,读者可以从不同情景出发,将这首诗看成一张秋天的油画,观察它洋溢出来的和主体情绪;如果这首诗是描绘诗人失恋的情况,读者就可以获取并勾画出诗人的心况,发现其心灵的反复、深情忆起以及感性的流露。

2、要分析诗句结构:要正确理解古诗,更要精通它的文体表现形式,而既有古诗又有文言文,分析这一结构对理解古诗也非常重要。

如根据前后关系来推测前面少说的部分,或者把握整首诗的主旨,去表达和深刻理解隐含在其中的文化内涵;还可以比较联系多个诗句,看看是否有比喻之类的表达方法,这样才能通过它抒发的情感造诣更加深入。

3、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出发: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读者还要站在诗人的角度出发,推敲古诗的写作背景,去调查诗人的家庭环境、发展历以及特定的人文背景等信息,这可以帮助读者深入挖掘作家蕴藏于诗句中的细微末节,站在古人的视角审视诗中蕴藏的智慧思考,真正开启古诗文本真实发音和考察范围。

4、要对比不同朝代的作品:了解古代诗歌也要着重比较它们在不同文化地域之间的异同,比如明清诗歌更注重情得,而宋、元时期则崇尚趣味,唐代则强调时代特色。

体会不同时段的文化,洞悉古诗词的艺术表现,深入理解古人文化的历史性的演变变化以及与现代文化的联系与异同之处。

5、要发挥想象力:理解和欣赏古诗歌只有当自己融入其中,才能深入内心体会古人文化中的精髓。

要大胆揣摩历史文化,用心体会古人种种情感,抓住诗句中的变化和升华,让自己沉浸其中,走进古人的世界去体会他们的思想性以及文化表现,以此完善对古诗词的理解。

6、综合说明不同方法:理解古诗不仅要分析句子是否有表达意图,比较不同时期作品的特点,从诗人的立场出发去理解古诗,还要从另一角度出发,即针对其主流思想和文化内涵进行批判审视,从这个角度看,理解古诗就不仅仅是欣赏历史文化,更是要追求对古诗词内涵智慧的深入挖掘和思考。

中国古典诗词的描写视角

中国古典诗词的描写视角

中国古典诗词的描写视角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受欢迎的一种文学类型,几千年来,它曾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而它的描写视角,也令人耳目一新,给读者带来绝佳的视觉享受。

在古典诗词的描写视角中,自然现象,如云彩、星空、山水等,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

古典诗人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把不可触及的精神世界与真实的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将美好而虚无的景象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让读者在阅读中沉浸其中,沉醉于它尽情释放的诗意美好。

另一方面,人物描写也是古典诗词描述视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中,自然的现象与人物的描述相互交织,使得古典诗词的描述具有多维度的层次。

从深层次的哲学思想的反思,到略带着伤感的情怀,再到心浮气躁的急躁,都在古典诗词描述视角中得以饱满地展现出来。

此外,古典诗词的描写视角还包含了对于家庭的描述,古人认为,家庭是一个精神支柱,属于家庭的人们要相互支持、照顾,他们发出的爱与关怀有助于更好地发扬美德和礼仪。

因此,古典诗词的描写视角也支持和提倡了家庭的相互依恋和支持。

最后,古典诗词的描写视角也包括对宫庭的描述。

古人崇尚宫庭文化,把宫庭建筑、宫廷戏曲、宴会仪式等多种形式细致地描绘出来,勾勒出一幅宫庭雍容华贵的画卷。

古人也用这种描写方式,表达他们对宫庭文化的尊重和崇拜。

总之,古典诗词的描写视角是非常独特的,无论是表达自然界的
灵动美,还是人物心理的深刻、家庭情谊的温暖、宫廷文化的尊贵,都让古典诗词描述视角充满魅力。

它把人们的思想变成了一幅覆盖着多种文化元素的画卷,给人们以深入的思考和安宁的心灵享受。

站在诗人的视角走进古诗词

站在诗人的视角走进古诗词

站在诗人的视角走进古诗词福建省厦门市湖里中心小学 郑智玲【摘 要】 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总带着固化的模式,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走过场式几句带过,不加深入。

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诗词中文化的渗透,也打击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主动性。

因此,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在语文课上,探索古诗词教学的“味”,这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素养;诗人;古诗词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读》一书的自序中指出:“语文教师的使命,要比数理化和英语教师艰巨得多,也光荣得多。

语文教师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做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

”诚哉斯言!信哉斯言!自己成为了解的人,已经很不容易,但最多也就是比其他人更了解作者一些。

语文教师的职责在于自己明白古诗词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白。

于是,如何有效输出,使学生也能感悟和理解诗的韵味和魅力,实在是语文教师肩上最为重要的责任,也是最具有意义的职业使命。

笔者从诗人的视角出发,立足诗人的时间维度、经历维度、情感维度,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熏陶诗词文化,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站在诗人的时间维度上感知诗人诗人处在不同的时期,作品的风格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了解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能够帮助我们客观全面地读懂诗人。

如李白在青年时期就写下了《望天门山》《峨眉山月歌》《渡荆门送别》等脍炙人口的诗歌,这些诗歌多以山水诗和赠别诗为主。

这时候的李白,自负、不屑参加科举考试,希望通过游历拜访的形式,获得别人的引荐,走上仕途。

中年时期的李白,桀骜不驯,遭受官员的排挤和皇帝的不满,落得赐金放还的下场。

这时期的李白,对当时朝廷的腐败黑暗有了初步认识,并创作了很多批判性诗歌。

如《行路难》《蜀道难》《送友人入蜀》等。

中年后期的李白,选择再次游历。

正因为游历,在路途中所见所闻更让李白对百姓所遭受的痛苦无比深切。

朝廷的腐败,对百姓的盘剥都使他的作品变得无比锋利,这时候的主要作品如《远别离》《古朗月行》等。

站在诗人视角,以时间维度进行纵向了解古诗词,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形成系统认知,更好地掌握古诗词文化精髓。

诗词之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新视角

诗词之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新视角

诗词之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新视角
嘿,你们知道吗?我觉得古诗词就像一个个美丽的魔法盒子。

我们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经常会带着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的世界。

有一次,老师教我们《春晓》这首诗。

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老师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刚刚睡醒,听到窗外鸟儿的叫声。

然后,老师又给我们讲了这首诗的意思,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我觉得这首诗好美好美呀,就像一幅画一样。

老师还会让我们用表演的方式来学习古诗词。

有一次,我们学习《悯农》这首诗。

嘿,“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老师让我们分成小组,有的同学扮演农民伯伯,在田里辛苦地种地;有的同学扮演小诗人,看到农民伯伯的辛苦,写下了这首诗。

我们表演得可认真啦,通过表演,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首诗的含义,也知道了粮食的来之不易。

古诗词还能让我们学到很多好词好句呢。

比如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里的“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都是很漂亮的词语。

我们可以把这些词语用到我们的作文里,让我们的作文变得更加生动。

诗词之美,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加精彩。

嘿,你们也喜欢古诗词吗?让我们一起在古诗词的世界里,感受它的美丽和魅力吧!。

诗词教学的叙事视角

诗词教学的叙事视角

如果只是 “ 指导 ” ,只是 “ 告诉” 终 ,
身 的 读者 是 养 不 成 的 。
留 教师不 宜多讲 , 留给学生去填补。 教 要 “ 在教 学中,引导学生分析 , 理解作 品中的叙事方 中 “ 白”处 , 式 ,有 助于他们 更好地感悟作者 的情感、妙思和谋 篇 育的最终 目的不是传授 已有的东西 ,而是要把人的创 布局艺术。一是对单 一顺叙式,可让学生从作品中找 造 力量诱导 出来, 将生命 感、 价值感唤醒 。 ”学生 自己 留白” ,才能有效地激发他们 出表明时间的词语 以便理 出叙事脉络。如教学张先的 去想 象,填补作 品中的 “ ( ( 天仙子》 ( 水调数声持酒听) ,学生通过找 出 “ 午醉” 与文本之 间的深度对话 ,从而更好地理解,体验 ,内 “ 临晚… 池上暝”“ 云破 月” “ 密遮灯”等词语 .使 自 化文本所潜隐的情感、理趣、美感 。二是对于学生缺 己不仅 明晰了叙事 写景之序 ,还知道 了作者从 中午至 少知识、经验 的作 品,教师可在 学生获得作 品的背景 深夜都沉浸在 自伤、惆怅之中,从而体会 其深深 的伤 知识后 ,再让他们去进行想象和补充。如辛弃疾 鹧 春情绪。二是对 复合叙述 式,要 引导学生弄清作 品中 鸪天 ( 壮岁旌旗拥万夫) 中的 “ 留白” 由于作者有 自己 ,
“ 即使是 以纯抒情方 式写出的诗词作 品,也都与一定 的事有关 ,它
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超 强,阅读热情高涨。
雷 夫 说 , “ 学 生 一 起 阅 读 你 喜 欢 的 书 和 籍 ,他 们 一 定 会 感受 到你 的 热 情 。 请 记 住 :我 们 的 目的 是 展 现 给 孩 子 们 阅读 的
果你 无法从中辨析出命运的颤音和结局
的征 服 ,这 说 明 你 不是 真 正 的 读 书 人 。 ”

诗词的意境描写

诗词的意境描写

诗词的意境描写诗词是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以简洁而深邃的语言描绘出了丰富多彩的意境。

无论是描绘自然景物、人物形象还是表达情感,诗词都能通过婉转的笔触和精细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一种独特的意境之中。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意境描写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词之美。

一、自然风景的意境描写1. 春之意境春,是大自然的重生季节,蓬勃而温暖。

诗词常以春天来表达生命的希望和美好的愿景。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以登楼望远的视角,描绘了辽阔而壮丽的自然风光,给人以开阔和崇高的感受。

2. 夏之意境夏天是繁盛、热烈的季节,阳光洒满大地,万物生长茂盛。

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提到了夏日的河流景象,他通过描绘流水的场景,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宁静而恬淡的意境中。

3. 秋之意境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亦是凋零的季节。

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首,刻画了清晨秋风轻拂下的凉意和宁静,在诗中描绘了秋天的静谧之美。

4. 冬之意境冬天是寂寞而凄冷的季节,但也有它特有的美丽。

北宋诗人柳永的《雨霖铃》中写道:“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后长亭的凄凉和雨声的萧瑟,给人一种冷峻而纯净的感受。

二、人物情感的意境描写1. 忧愁的意境诗词常常运用忧愁的意境来抒发情感。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以登高远望的方式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渴望。

2. 喜悦的意境喜悦的意境常常与节日、欢庆相联系。

例如元代诗人杨万里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提到了船上的人们在夏日的江边欢笑嬉戏,给人以欢乐和愉悦的感受。

3. 温馨的意境诗词也常常通过温馨的意境来描绘家庭与亲情。

宋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将人们迎凉的场景描绘得十分温馨,给人以家的感受。

4. 心碎的意境有时,诗词也通过心碎的意境来表达哀伤和痛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的视角诗词的描写角度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诗词的视角,以及诗词的描写角度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古诗写景角度有哪些?古诗写景角度有哪些?远近诗词的视角:通常是两联一句描写近景诗词的视角,一句描写远景。

动静:一句描写动景诗词的视角,一句描写静景,常与对比手法相结合,其名为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等等。

比如陆游的《幽居初夏》“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写景角度有正与侧的结合、动与静的结合、声与色的结合、虚与实的结合、点与面的结合、时空角度、主客观角度。

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

还有俯视、仰视、平视等,这也是空间角度,不过强调的主体是人。

在古诗中,写景的手法按照不同角度,有不同的手法,列举如下: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互文等。

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诗词的视角了较大的比例。

诗歌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鉴赏?300.字以上,并举例说明诗歌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鉴赏?300.字以上,并举例说明1、任选角度可以从炼字的角度来把握关键字词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鉴赏诗歌时特别要关注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和作修饰语的数词、叠词、表颜色的词和包孕性强的虚词。

2、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色。

比如2011山东卷语文诗歌鉴赏储光羲的《咏山泉》中“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山泉的。

3、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的事物入手。

叙事或抒情、议论带有诗人极浓厚、强烈的感情成分、感情色彩。

所以,品味诗歌中具有浓厚情感的词句或强烈感情色彩的事物,是我们迅速地把握诗歌中形象和题旨的重要途径。

关于寻找视角的诗句关于寻找视角的诗句1、关于寻找的诗句包括:唐代李白《寻雍尊师隐居》原文: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译文:群峰陡峭
上摩碧天,逍遥世外不用记年。

2、请告诉我一些有换个角度看问题的意思的古诗词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表达不同角度去看呈现不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3、关于角度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4、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绝伫灵素,少回清真。

如觅水影,如写阳春。

5、关于“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名言有哪些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周易》3,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关于诗词的视角和诗词的描写角度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