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合集下载

关于写景的诗词鉴赏指导

关于写景的诗词鉴赏指导

关于写景的诗词鉴赏指导关于写景的诗词鉴赏指导一枝一叶总关情——写景诗鉴赏指导【考点阐述】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也是历年高考命题选材的一个热点。

这类诗歌,或勾勒意境,或写景言志,或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此类试题的命题角度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识别与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味与品析以及对相关表达技巧的辨析与评价。

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对考生的诗歌素养有较高的要求。

【知识梳理】一般来说,写景诗涉及以下知识点:传统意象的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意境所展示的画面及其凸显的情感氛围和主题思想,情和景的关系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一些表达技巧、写景的方式方法,与主旨相关的炼字、炼句及修辞的辨认分析,诗话材料中对情景关系的评点等等。

鉴赏中常用语主要有:1.思想内容方面,如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2.表现手法方面,如借景抒情、白描、衬托(正衬、反衬)、对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移情于物、浓墨渲染……3.语言特点方面,如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方法点播】写景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意象的特征和寓意,理解诗词的主题。

一般而言,诗人构建意象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撷取相似之“象”表意;二是用拟人的手法塑造富有人格性情的意象;三是借助不变之“象”反照“意”。

诗人的主观情感往往通过一组或一两个精心选择的意象来体现。

把握意象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作题时能根据诗歌内容选择所描绘的意象进行分析,同时对两首诗中的异同意象进行比较分析。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意境鉴赏可分三步去答:一看写了哪些景物,找出景象、物象;二看用了哪些技巧,展开联想、想象再现画面;三要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指明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之景物描写的角度

诗歌鉴赏之景物描写的角度

二三联是怎样表现“伟观”的?

——11年南京一模
• 4、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
• 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 (动静相生,流红叶匆匆,点白云悠闲)
• 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 对白鹭作动态描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6江苏
• 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 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 艰难的忧虑。
渲染气氛; (2)对情节,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结局; (3)对人物,烘托人物形象,衬托人物心情; (4) 对主题,突出、深化主题等。
提问方式
• 1、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

——06江苏第14题
•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11年扬州冲刺卷3、
鉴赏景物描写
考点解读
1、鉴赏古诗文的表达技巧 2、注意散文运用描写手法的灵活性; 3、注意小说中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
有关(环境景物)描写的分析:
角度:正面侧面,白描细描,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 静),虚实,哀乐,远近,
感觉(听视触嗅味觉,或绘声绘形绘色)等; 手法:修辞、表现手法及效果 顺序:时空远近点面; 作用: (1)对环境,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背景;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 ,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 ,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 “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 ,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高考专题古诗之景物描写

高考专题古诗之景物描写
漫成一首 杜甫 风灯照夜欲三更, 江月去人只数尺, 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拨剌鸣。
白鹭蜷曲着身子、 恬静地团聚在月照下的沙滩。 船尾大鱼跃出水面发出拨剌的响 声。 一动一静表现了江上月夜的静 美。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贾岛《题李凝幽居》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 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 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 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 空悲远游子。 以‘‘明镜”比喻清溪, 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 人在岸上行走,倒映在 清溪之中,仿佛走在明 镜里, 鸟在山中穿梭,仿佛穿 行于绘画的屏风里。 用比喻正面描写清溪的 清澈。
诗中一二句实写 景,三四句虚写景,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 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 想到梅花之落,写出 了他们浓浓的思乡情。
六、白描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十个名词十个景物,没有任何修饰语。 集中表现了早行的辛苦。
小结:景物描写的方法
一 观察角度:远 近 高 低 俯 仰。 二 视 觉 、听 觉、嗅 觉 ,视听结合。 三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四、用修辞:比喻、拟人 用色彩:冷色、暖色 五、虚实结合 六、白描
四、用修辞:比喻、拟人 用色彩:冷色、暖色
•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绿、青、红、白。景象清新,赏心悦目。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黄、翠 、白、青。绘成一幅绚丽的图景。
五、虚实结合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天山。 思考: 前两句的景和后两句的 景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胡地有没有梅花?)
“落日”“秋风” 并非雄壮、开阔 江 汉 杜甫 之意象,意象本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身是落寞悲怆的,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意象与情感构成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反差。而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一个意象也不好 诗中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 为意境。“烈士 风”“老马”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 暮年,壮心不已” 的意境。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 的乐观旷达由 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 “老马”这个意 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 象传达。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高考语文】专题02 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诗歌鉴赏专题解读

【高考语文】专题02 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诗歌鉴赏专题解读

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做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1、正面描写定义: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

例1、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例2、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白居易《杨柳枝词》描写了春天杨柳的娇美形态。

2、调用多种感官(视听结合等)描写要从不同角度,以增强描写的立体感。

描写大多采用视觉描写,但为了多方面地表现所写之物的特点,更加方便抒发感情,常常辅之以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

例、唐代诗人王建的《江馆》:“水面细风生,菱歌慢慢声。

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

”他熟练地运用各种感官,描写出一幅清新的江馆夜市图。

“水面细风生”是触觉,写的是清风徐来,水波微兴。

“菱歌慢慢声”是听觉,采莲小调婉转柔美,舒缓悠扬。

“灯火夜妆明”是视觉,不远处有明亮的灯光,有盛装女子婉丽的身影。

这首宿旅诗,透露出作者欣赏江边夜市的悠闲欣喜的感情。

3、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远近、高低、上下、内外,点面。

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例1、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

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例1、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

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

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特别关注】:点面结合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古典诗歌常见写景角度

古典诗歌常见写景角度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前—两王句昌写龄实?送景魏,二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
后两句虚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 合,扩大意境,深化离别〔感主客伤移位的〕 情绪。
方法探究
五、远与近的结合
空间角度〔观察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上下、上下、 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清楚。
色彩清楚 画面美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 维?田园乐? 红绿相映,色彩清楚,让人联想到一夜 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 覆盖在假设有假设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
方法探究
〔2〕声色结合〔视听结合〕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 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 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白居易?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 依次从自己的触觉、视觉和听觉写来, 突出了雪之大。
鉴赏诗歌写景角度,除了色彩角度、声色结合外,还要注意嗅觉〔气味〕 触觉和通感。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视觉 嗅觉 通感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陆游?村居书喜?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视绝觉句?嗅觉 触觉
由远及近〔远近结合〕 由高到低
由上而下 由内而外 俯视仰视等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 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层次清楚
方法探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六、点与面的结合
点面结合 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 物周围的联络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饱满,更有特色。

高中考试资料诗歌写景常见角度(2)

高中考试资料诗歌写景常见角度(2)

鉴赏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也称表现手法)包括三个方面,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注意表达技巧起到的作用,表达的内容和达到的效果。

(一)表达方式及其作用1.抒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2.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3.咏物(叙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4.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二)修辞手法及作用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作者…感情)、借代、通感;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针;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诗歌的写景角度

诗歌的写景角度

诗歌的写景角度
诗歌的写景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1.远近结合:写景时既有远处的视角,又有近处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景色的
层次感和空间感。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远望长城,千山万水,如龙盘旋,如蛇蜿蜒”和“近看古道,青苔满地,石径依稀,人迹罕至”,通过远近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壮丽的长城和荒凉的古道。

2.高低结合:写景时既有高处的视角,又有低处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景色的
立体感和深度感。

例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和“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通过高低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壮阔的草原和悲伤的人情。

3.上下结合:写景时既有上方的视角,又有下方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景色的
立体感和生动感。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万山磅礴来势如山倒,江水翻腾空凌空腾跃”,通过上下结合的方式,展现了登高远望的壮丽景象。

4.前后结合:写景时既有前方的视角,又有后方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景色的
连贯性和变化感。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和“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通过前后结合的方式,展现了黄河奔腾不息的雄伟景象和饮酒作乐的情趣。

5.内外结合:写景时既有内部的视角,又有外部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景色的
多样性和丰富感。

例如,杜牧的《秋夕》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和“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宫廷女子的闲适和孤寂。

总之,诗歌中的写景角度多种多样,通过不同的角度和表现方式,可以展现
出诗人眼中的美丽和情感。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面与侧面的结合。

(所有的烘托写法都是侧面描写,在回答侧面描写时要具体),比如本题中就是采用了正面与侧面的结合的手法来写景。

二、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 诗人为了创造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三、声与色的结合(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古代写景常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受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四、虚与实的结合“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五、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 不是孤立存在的。

描写的景物也一样, 他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静止地写主体物, ,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六、远与近的结合。

看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 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比如本题中运用的是空间角度中的高低结合,山上的树木和山下的泉水,山崖上残雪与山路上出征的骑兵,构成了高低有致,上下错落的画面。

七、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同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 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诗歌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方式入手, 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诗歌的十大表达技巧

诗歌的十大表达技巧
用典的作用:能够起到含蓄、洗练、 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 要求:了解典故的含义,读懂诗歌。
十五夜望月
王 建(唐代)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请对这首诗的主要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诗人开始写“地”、写“鸦”,而不写月, 但却让我们分明感到月亮的存在,因为“地白”、 “栖鸦”是月亮朗照的结果,既然地白如霜,栖 鸦可见,可知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 却处处感到“月明皎洁”,因此它是实写“地 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 这一诗题。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 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 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 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 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 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主要用什么表现手法的?试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分析有关表达技巧: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 末句写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前三 句的“静”对比鲜明。这里是以动衬静。
技巧二: 以动衬静
品味下面的诗,分析有关表达技巧: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 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 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 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 包含着辩证法。
技巧一: 借景抒情
小结
技巧一: 借景抒情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 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 的感情。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演示文稿(1)三、写景抒情类诗歌常见考题及问答格式。

古代诗歌的写景手法(4346) 1.四个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 2.三个角度:观察的角度,远近高低俯仰;感知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描绘的角度,绘形绘声绘色绘势。

3.四种技法:白描、工笔、渲染、列锦(名词意象叠加)。

4.六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正衬或烘托、反衬)、双关等修辞手法。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

《蜀道难》一文中,先使用各种手法渲染蜀道险峻,而后通过人的感受侧面烘托其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鹤楼所作。

梅花:《梅花落》,曲牌名。

迁客,西汉贾谊因指责时政而遭权贵谗毁,被贬为长沙太傅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牧白描: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三句由九个名词【定名结构】分别排列为三组,每组都是一个特写镜头,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极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经诗人的艺术组合,便浓重地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并将读者带入荒僻冷寂的艺术境界,几乎成了写景的绝唱。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余杭四月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鉴赏诗歌写景的角度

鉴赏诗歌写景的角度

五个鉴赏写景的角度:
四、虚实角度: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 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 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例: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 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 化主题,使诗歌更加精彩。
五个鉴赏写景的角度:
二、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 把不同色 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 中有 画的效果, 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 写景特色。例如:王维 《田园乐》中“桃 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红绿相 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春 雨过后鲜艳的 桃花盛开, 碧绿的柳丝笼罩在水烟之中的迷 人景象。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 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 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
五个鉴赏写景的角度:
七、正侧角度: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 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 入手,而是 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 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 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 运用,可以使 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例: 蜀道难 李白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五个鉴赏写景的角度:
三、感官角度: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 嗅觉、触觉、味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 们在赏析时, 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 析到位。 例: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 多感觉角度结合,突 出了雪之大。
五个鉴赏写景的角度:
六、点面角度: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 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 周围的景物有着千 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 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 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 结合, 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诗词鉴赏中写景的角度

诗词鉴赏中写景的角度

★诗词鉴赏中写景的角度:①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俯仰等的变化及其结合。

②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绘形、绘声、绘色。

③其他角度: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明暗对比等。

★诗词鉴赏中常见的写景手法: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夸张、借代、反复、设问、反问……2、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映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意象叠加(意象组合)、白描、工笔、细节……3、多角度写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俯仰结合,多种感官结合(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等)……★诗歌鉴赏中“写景特色”题答题结构:常见的写景手法(术语)+结合诗句解说+融情入景+表达的情感★答题注意:①分条作答②总+分★常见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古诗中常用前四种。

②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卒章显志、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白描、工笔、对比、衬托、烘托、渲染、象征、用典、想象、联想、起兴、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细节描写、以景作结、顺叙、倒叙插叙等。

③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

④结构技巧:承上启下(过渡)、呼应(照应)、伏笔、铺垫等。

★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场所。

2、渲染气氛、增强故事真实性、为下文作铺垫。

3、交代人物身份、衬托人物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4、展开、推动故事情节。

5、暗示社会环境、故事的结局、人物的命运等。

6、深化作品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等。

★诗词鉴赏中写景的角度:①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俯仰等的变化及其结合。

②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绘形、绘声、绘色。

③其他角度: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明暗对比等。

鉴赏写景诗的方法

鉴赏写景诗的方法
10/12/2024
Hale Waihona Puke • 三、从诗歌的结构特点角度赏析
古诗讲究起承转合,词一般上片写景叙事,下片抒情议 论,如果一首诗词没有按一般规律写作,那在结构上就会有自 己的特色,鉴赏时需要对这方面的特点加以分析。或一句一景, 或句句写景,或景语作结,或前后照应,倒装结构,这些都是 诗歌结构方面的特色,是赏析时容易忽略的,我们一定要有结 构观念,从结构角度鉴赏诗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0/12/2024
五、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 写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写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 些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 互文、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 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感情,也能使 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鉴赏时同样不能忽视修辞 的欣赏。
写景诗之 鉴赏方法
10/12/2024
鉴赏古典诗歌写景特色的五个角度
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1)空间角度(顺序)
远近、高低、上下、内外等。 (2)时间角度 (顺序) (3)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 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 度分析写景特色。 (4)感觉器官角度
10/12/2024
四、从炼字的角度赏析
写诗非常注重字词的锤炼,鉴赏时抓住这些运用 传神的字词,可以了解所写景物的特点,营造的意 境,表达的感情,甚至可以了解一首诗的结构特点。 “昨夜一枝开”“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 岸”“遥看瀑布挂前川”……诗句中都有运用传神 的字眼,这些字眼的运用,把整个景物都写活了, 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 一个字就惟妙惟肖的再现了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作 者的感情,鉴赏诗歌怎能把这些遗忘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一、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三、声与色的结合(视与听的结合)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

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

“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

次句写蓝天上
的白鹭在自由飞翔。

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

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

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再如徐凝的《庐山瀑布》:“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第二句“雷奔入江不停息”,从声音上写出了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三四两句化动为静,把瀑布比如成白练,镶在青青的山色中间,从色彩和视觉上又写出了新奇和柔和。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

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

“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

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
是实还是虚。

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

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五、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

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

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六、时空角度
时间上,一天当中时光或一年当中时光的变化。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远近、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苏轼《鹧鸪天》,
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

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

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

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七、主客观角度
从描写景物的主客观角度,多运用拟人手法,如: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

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