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写景角度
诗歌写景的角度
![诗歌写景的角度](https://img.taocdn.com/s3/m/92c8c7c7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35.png)
赏析写景特色有以下五个鉴赏的角度:1、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
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2、色彩角度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
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
“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
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4、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
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侧面烘托、白描、渲染、意象组合等。
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
举例如下:(1)虚实结合: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诗词的视角 诗词的描写角度
![诗词的视角 诗词的描写角度](https://img.taocdn.com/s3/m/1ddca3b5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27.png)
诗词的视角诗词的描写角度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诗词的视角,以及诗词的描写角度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古诗写景角度有哪些?古诗写景角度有哪些?远近诗词的视角:通常是两联一句描写近景诗词的视角,一句描写远景。
动静:一句描写动景诗词的视角,一句描写静景,常与对比手法相结合,其名为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等等。
比如陆游的《幽居初夏》“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写景角度有正与侧的结合、动与静的结合、声与色的结合、虚与实的结合、点与面的结合、时空角度、主客观角度。
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
还有俯视、仰视、平视等,这也是空间角度,不过强调的主体是人。
在古诗中,写景的手法按照不同角度,有不同的手法,列举如下: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互文等。
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诗词的视角了较大的比例。
诗歌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鉴赏?300.字以上,并举例说明诗歌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鉴赏?300.字以上,并举例说明1、任选角度可以从炼字的角度来把握关键字词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鉴赏诗歌时特别要关注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和作修饰语的数词、叠词、表颜色的词和包孕性强的虚词。
2、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色。
比如2011山东卷语文诗歌鉴赏储光羲的《咏山泉》中“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山泉的。
3、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的事物入手。
叙事或抒情、议论带有诗人极浓厚、强烈的感情成分、感情色彩。
所以,品味诗歌中具有浓厚情感的词句或强烈感情色彩的事物,是我们迅速地把握诗歌中形象和题旨的重要途径。
关于寻找视角的诗句关于寻找视角的诗句1、关于寻找的诗句包括:唐代李白《寻雍尊师隐居》原文: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诗歌写景常见角度(1)
![诗歌写景常见角度(1)](https://img.taocdn.com/s3/m/7ccaf091284ac850ad02423b.png)
诗歌写景常见角度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我们可从下面这些写景角度来鉴赏中国古典诗歌。
1、远近结合:空间角度(观察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由远及近(远近结合)、由高到低、由上而下、由内而外、俯视仰视等。
通常是两联一句描写近景,一句描写远景。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描写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
2、动静结合:一句描写动景,一句描写静景,常与对比手法相结合,其名为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等等。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比如陆游的《幽居初夏》“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3、声色结合: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也是衬托的一种,可以说是以声衬静,即诗中有对声音的描写,比如《长安晚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有时候和动静可以结合起来看。
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触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
4、视角结合: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色。
比如2011山东卷语文诗歌鉴赏储光羲的《咏山泉》中“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山泉的。
5、点与面结合: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https://img.taocdn.com/s3/m/c570b8ead1f34693daef3edb.png)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诗歌鉴赏写景角度
![诗歌鉴赏写景角度](https://img.taocdn.com/s3/m/da1bb766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1c.png)
诗歌鉴赏写景角度
写景是古典诗歌中的一种常见手法,通常用来描绘自然风景或者人物场景。
写景诗以
景物为载体,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情感表达。
从写景的角度来
鉴赏诗歌,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意境和情感,进而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美和内涵。
从自然景物的角度来鉴赏诗歌,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敏感感受。
在许多古典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通过对山水、花草、天空等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
展现出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比如苏轼的《赤壁怀古》中写道:“披云峰下转烟波,
簇画楼台高凤池。
万里阴山一半雪,三更归火一条龙。
”诗中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展现出
了苏轼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历史风云的追忆之情,使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自然景
物的敬畏和感怀。
从人物场景的角度来鉴赏诗歌,可以解读出诗人对人情世故的思考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悟。
在古典诗歌中,人物场景常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对人生、对情感、对道德的思考。
比如
杜甫的《登高》中写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通过对人物场景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人生沉浮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使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坚韧和执
着。
古典诗歌景物描写方法
![古典诗歌景物描写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04bfd8d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81.png)
1、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3、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1
2
古典诗歌
的
表达方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01
王维《山居秋暝》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幅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衬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幽”“喧”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2
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色彩,织成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有色地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古典诗歌写景的六种角度例析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古典诗歌写景的六种角度例析](https://img.taocdn.com/s3/m/48ed54fb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07.png)
古诗鉴赏:古典诗歌写景的六种角度例析(一)西江月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译文: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头,鬓边生出了白发。
酒并非好酒,常因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多被云层遮住。
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本词写于作者被贬黄州之时。
有人认为整首词中最突出的是第二句中的“凉”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1)“凉”字,指出了自然节候的变化,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营造了一个凄清悲凉的意境。
(2)作者运用双关,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
(3)同时也指出了人生命运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思考。
(或:表达了作者孤单寂寞愁苦的情感。
)(二)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译文:不知香积寺在哪座山中,走了数里,就进入了白云缭绕的山峰。
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古寺鸣钟?山中泉水撞击危石响声幽咽,松林里日光照射也显的寒冷。
日暮时分,独自在空寂的潭边,安禅人定以治伏尘俗的毒龙。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是“咽”和“冷”。
(1)“咽”是“呜咽”、“冷”是“阴冷”之意。
(解释字的含义,字面意思、深层含义)(步骤1)(2)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阴暗,似乎显得阴冷。
(结合诗句分析)(步骤2)(3)“咽”和“冷”两字绘声绘色(视听结合、拟人、通感)(如果有手法,把手法写出来)(步骤3)(4)精练传神地写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https://img.taocdn.com/s3/m/f848ba98d4d8d15abe234e67.png)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诗歌鉴赏写景角度
![诗歌鉴赏写景角度](https://img.taocdn.com/s3/m/8d17d24e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23.png)
诗歌鉴赏写景角度首先,写景可以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当我们读到常识开头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古诗时,首先感受到的是句子中自然界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
诗人用文字呈现出人们对大自然的敬仰,也让我们进一步领略到山水风光的美丽。
类似的还有杜甫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白居易的“绿树成荫巷成廊,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
这些语言生动,描绘了壮丽美景,让我们仿佛亲身经历了其中的景色,感受到大自然的壮观和美丽。
其次,写景可以激起我们对自然保护的意识。
在莫言的诗中,他曾经用深情的语言描述过自然美景,引起了读者对环境的呼吁。
比如,在《雾》这首诗歌中,莫言同样是通过对大自然现象的描绘,来体现作者对大自然的关注和呼唤:霾,就像一张巨大的白纱,无声无息地铺满整个城市。
高高的建筑,深深的道路,变得模糊、遥远。
车辆行驶,人来人往,只有这些灵动的生命,在左右晃动。
可是,我的心却感到沉重,为这里的人们担忧。
这首诗将现代社会中我们每天经历的环境问题直接呈现了出来,作者的呼声让我们加倍关注这些问题,抱着更加重视大自然的态度去生活、去保护环境。
古代的诗人杜甫也曾经借着描绘大自然的美丽来传达自己的主张和人文关怀,比如《赠花卿》中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通过自然美景来传达出对人生命运的感悟。
这样的诗句不仅能够体现作者的个人情感,更能够引导读者思考自己的处世之道。
最后,中外古今诗人们的诗歌中写景元素也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创造的热情。
诗人们通过描绘大自然中的美丽景物,表达出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这样的诗歌不仅可以让读者欣赏大自然的美丽之处,也能鼓舞读者的美学情操。
例如中国古代名家李白在他的诗歌作品中,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来达到文学艺术上的追求和创造,例如《春夜喜雨》中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以及《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些传颂千古的名句,都是通过生动艳丽的画面,让读者更深入地感受到诗人对美丽之物所表达的喜悦和愉悦。
分析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特点
![分析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a7c003cc10661ed9ac51f3ec.png)
(2)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
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 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 景特色。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 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 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 的迷人景象。“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 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 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 的特色就突出了。
当然,欣赏诗歌写景的角度还有其它,无论 从哪种角度入手,都要注意解决这几个方面 的问题:一是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 的特点是什么;一是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技巧 写景的,这些技巧的效果怎样;一是作者借 这些景物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方面都 必须具体阐述,才能恰到好处的回答开头提 出的问题,才能多角度的赏析写景特色,才 能写出全面准确的赏析文字。
分析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特点
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
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 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在阅读时,读 出这些角度的话,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1)空间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
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苏轼《鹧鸪 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 次分明。“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 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 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 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 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见空间 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 句虚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 意境,深化主题。表现手法的运用,使诗歌 更加精彩,赏析时当然不能错过了。
诗歌的写景角度
![诗歌的写景角度](https://img.taocdn.com/s3/m/0fa04872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ac.png)
诗歌的写景角度
诗歌的写景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1.远近结合:写景时既有远处的视角,又有近处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景色的
层次感和空间感。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远望长城,千山万水,如龙盘旋,如蛇蜿蜒”和“近看古道,青苔满地,石径依稀,人迹罕至”,通过远近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壮丽的长城和荒凉的古道。
2.高低结合:写景时既有高处的视角,又有低处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景色的
立体感和深度感。
例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和“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通过高低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壮阔的草原和悲伤的人情。
3.上下结合:写景时既有上方的视角,又有下方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景色的
立体感和生动感。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万山磅礴来势如山倒,江水翻腾空凌空腾跃”,通过上下结合的方式,展现了登高远望的壮丽景象。
4.前后结合:写景时既有前方的视角,又有后方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景色的
连贯性和变化感。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和“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通过前后结合的方式,展现了黄河奔腾不息的雄伟景象和饮酒作乐的情趣。
5.内外结合:写景时既有内部的视角,又有外部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景色的
多样性和丰富感。
例如,杜牧的《秋夕》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和“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宫廷女子的闲适和孤寂。
总之,诗歌中的写景角度多种多样,通过不同的角度和表现方式,可以展现
出诗人眼中的美丽和情感。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https://img.taocdn.com/s3/m/f914250e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09.png)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面与侧面的结合。
(所有的烘托写法都是侧面描写,在回答侧面描写时要具体),比如本题中就是采用了正面与侧面的结合的手法来写景。
二、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 诗人为了创造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三、声与色的结合(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古代写景常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受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四、虚与实的结合“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五、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 不是孤立存在的。
描写的景物也一样, 他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静止地写主体物, ,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六、远与近的结合。
看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 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比如本题中运用的是空间角度中的高低结合,山上的树木和山下的泉水,山崖上残雪与山路上出征的骑兵,构成了高低有致,上下错落的画面。
七、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同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 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诗歌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方式入手, 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诗歌鉴赏写景角度
![诗歌鉴赏写景角度](https://img.taocdn.com/s3/m/db195d3b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12.png)
诗歌鉴赏写景角度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而写景则是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写景是指通过描绘自然和环境等场景,来表现出人物的内在情感和外部形象的一种手法。
下面从写景的角度来鉴赏几首诗歌。
第一首:《登高》作者:杜甫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从一个观察者的视角来描绘了山水景观的美妙,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开始,表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一句则表现了诗人饱含着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探求。
整首诗以高远的山峰、浑厚的雄壮气息、清澈的河流以及广袤的天地,描绘出了自然的恢宏和壮丽。
第二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描绘一片宁静夜晚的美好景象为主线,用床前明月光、低头思故乡和举头望明月等语言表现出了诗人的怀旧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
整首诗用简洁的语言,在形式上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夜晚的寂静和清雅。
恨别鸟,惊飞过,沉思往事立残阳。
袅袅秋色空悠悠,江上征人已望眸。
这首诗从自然景观切入,描绘了凄凉的离别和追思的情感。
其中“恨别鸟,惊飞过”,“沉思往事立残阳”等语言,通过自然景物的反映,表达出诗人的大愁大痛;而“袅袅秋色空悠悠,江上征人已望眸”则描绘出江河宽阔、秋天的景色,以此表现出离别的哀愁之美。
总之,写景是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自然和环境等场景的描绘,将诗人的观感和感情表现出来。
不同的诗人运用不同的手法,达到了不同的表现效果。
能够欣赏和理解诗歌写景,不仅可以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更能够领略到自然的美和人文的意蕴。
诗歌鉴赏之写景的方法
![诗歌鉴赏之写景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cf1118dc8d376eeafaa3130.png)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作者描写田家的景物时,描写近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远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近景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远景是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过杨村》杨万里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诗歌从绘色的角度,运用色彩的对比,描写了 田园风光中的绿色的杨柳和葡萄,红白相间的 鲜花,金黄的麦田和碧蓝的天空,为我们勾画 了一幅优美、静谧、绚丽的田园风光,也表达 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 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
诗歌写景的方法
这两首诗分别侧重从什么角度写景色之美?
秋山[宋]杨万里 乌桕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倩:请别人替自己做某事 通过色彩、视觉,用拟人手法写秋季美景
余杭(南宋)范成大 春晚山花各静芳,从教红紫送韶光。 忍冬清馥蔷薇酽,薰满千村万落香。 通过花香嗅觉写春天的花香怡人。
从触觉、视觉、听觉来写雪景。 “衾枕冷” 从触觉写出雪夜之冷,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
写出到处是银白的世界,“时闻折竹声”从听觉 写出雪的厚重,压断了竹枝,三方面来表现雪重 (大),三句不写一个雪字,却处处写雪之大。 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Biblioteka 诗歌中的写景角度(如何写景的)
(1)空间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远近、高低、上下、 内外,总是层次分明。 《鹧鸪天》苏轼
分析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特点
![分析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e16055169eae009581bec34.png)
(2)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 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 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 景特色。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 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 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 的迷人景象。“红”“绿”两绘色的画面美,写景 的特色就突出了。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 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 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 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 之大。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当然,欣赏诗歌写景的角度还有其它,无论 从哪种角度入手,都要注意解决这几个方面 的问题:一是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 的特点是什么;一是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技巧 写景的,这些技巧的效果怎样;一是作者借 这些景物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方面都 必须具体阐述,才能恰到好处的回答开头提 出的问题,才能多角度的赏析写景特色,才 能写出全面准确的赏析文字。
四、从修辞手角度赏析 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 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写 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 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互文、 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 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 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 鉴赏时同样不能忽视修辞的欣赏。“露似真 珠月似弓”这句写景的诗句只能从修辞的角 度探讨其妙处,探讨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五、从锤炼字词的角度赏析 古人写诗非常注重字词的锤炼,留下了 如“一字师”的佳话,“推敲”的故事,鉴 赏时抓住这些运用传神的字词,可以了解所 写景物的特点,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 甚至可以了解一首诗的结构特点。“昨夜一 枝开”“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 岸”“遥看瀑布挂前川”„„诗句中都有运用 传神的字眼,这些字眼的运用,把整个景物 都写活了,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的感觉。一个字就惟妙惟肖的再现 了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鉴赏诗 歌怎能把这些遗忘呢?
鉴赏诗歌写景的角度
![鉴赏诗歌写景的角度](https://img.taocdn.com/s3/m/8b630014bb68a98271fefabb.png)
五个鉴赏写景的角度:
四、虚实角度: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 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 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例: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 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 化主题,使诗歌更加精彩。
五个鉴赏写景的角度:
二、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 把不同色 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 中有 画的效果, 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 写景特色。例如:王维 《田园乐》中“桃 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红绿相 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春 雨过后鲜艳的 桃花盛开, 碧绿的柳丝笼罩在水烟之中的迷 人景象。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 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 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
五个鉴赏写景的角度:
七、正侧角度: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 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 入手,而是 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 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 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 运用,可以使 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例: 蜀道难 李白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五个鉴赏写景的角度:
三、感官角度: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 嗅觉、触觉、味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 们在赏析时, 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 析到位。 例: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 多感觉角度结合,突 出了雪之大。
五个鉴赏写景的角度:
六、点面角度: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 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 周围的景物有着千 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 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 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 结合, 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诗词鉴赏中写景的角度
![诗词鉴赏中写景的角度](https://img.taocdn.com/s3/m/7c90f1bcb0717fd5360cdc89.png)
★诗词鉴赏中写景的角度:①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俯仰等的变化及其结合。
②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绘形、绘声、绘色。
③其他角度: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明暗对比等。
★诗词鉴赏中常见的写景手法: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夸张、借代、反复、设问、反问……2、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映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意象叠加(意象组合)、白描、工笔、细节……3、多角度写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俯仰结合,多种感官结合(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等)……★诗歌鉴赏中“写景特色”题答题结构:常见的写景手法(术语)+结合诗句解说+融情入景+表达的情感★答题注意:①分条作答②总+分★常见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古诗中常用前四种。
②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卒章显志、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白描、工笔、对比、衬托、烘托、渲染、象征、用典、想象、联想、起兴、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细节描写、以景作结、顺叙、倒叙插叙等。
③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
④结构技巧:承上启下(过渡)、呼应(照应)、伏笔、铺垫等。
★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场所。
2、渲染气氛、增强故事真实性、为下文作铺垫。
3、交代人物身份、衬托人物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4、展开、推动故事情节。
5、暗示社会环境、故事的结局、人物的命运等。
6、深化作品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等。
★诗词鉴赏中写景的角度:①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俯仰等的变化及其结合。
②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绘形、绘声、绘色。
③其他角度: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明暗对比等。
诗歌鉴赏写景角度
![诗歌鉴赏写景角度](https://img.taocdn.com/s3/m/52b0604c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86.png)
诗歌鉴赏写景角度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艺术化的语言和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在诗歌中,写景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或物体来表达作者对于美的感受和思考。
鉴赏诗歌时,从写景的角度来欣赏诗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情感。
写景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诗歌中蕴含的美。
诗歌中的景色常常是作者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语言来创造的,这使得读者可以通过文字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宏大。
例如北岛的《波光粼粼的湖泊》,诗中描写了湖泊的清澈和波光,让读者仿佛看到了湖水中的倒影和波纹,感受到了湖泊的宁静和美丽。
这种通过写景来表达美的方式,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美的审美感受,增加了阅读的乐趣。
写景还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写景不仅仅是描绘自然景色,更是通过景色的选择和描写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作者通过描绘夜晚的月光和庭院的独立来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通过阅读诗歌中的景色描写,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内心的思考,与作者产生共鸣。
写景还有助于读者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的关系有更深入的思考。
诗歌中的写景常常不仅仅是对于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反映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例如在杨泽民的《思舜帝幽居有感》中,通过描绘舜帝的幽居和自然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于古代伟大人物的敬仰和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
通过阅读诗歌中的写景,读者可以思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以及对于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从写景的角度来鉴赏诗歌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诗歌中蕴含的美,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考,以及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思考。
通过欣赏诗歌中的写景,读者可以享受到诗歌带来的审美体验,增加阅读的乐趣,并在思考中获得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写手法角度
修辞手法角度
多种感官角度(视听嗅触味)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3、吹面不寒杨柳风。 拓展------《水在滴》
时空角度(早晚/四季、远近、俯 仰/高低等) 色彩角度
1 、《沁园春 长沙》 2 、《早作》 3 、《雁门太守行》 4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鉴赏诗歌的手法 之描写篇
提问方式:
①诗歌的××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②这首诗歌写景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 一幅怎样的图景?体现了诗人什么情感? ③请从描写手法角度分析这首诗或词是如何 写景的。 ④ ⑤
描写景物角度
诗 歌 的 描 写 角 度
多种感官角度(视 听嗅触味) 时空角度(早晚/四 季、远近、俯仰/高 低等) 色彩角度 动静/虚实 点面/明暗 白描/细节 渲染/烘托(正侧面)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悲欢对比,以欢衬悲。 拟人、通感。 虚实/细节 渲染/烘托(正侧面)
1、《琵琶行》
3、《雨霖铃》
2、《赠弹琵琶者》
4、《念奴娇 赤壁怀古》
5、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首诗运用了多种手法,请就其中的一种 手法,结合相关诗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