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P 出血评分量表
14种脑出血预后评估量表总结,不怕找不到了!
14种脑出血预后评估量表总结,不怕找不到了!*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量表是医生评估与诊断疾病的好帮手,本文总结了14种脑出血预后评估量表,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脑卒中的一种,约占脑卒中的13%,是由脑动脉破裂而导致周围组织局限性出血。
ICH有发病急、病情凶险、病死率及致残率高等特点,所以应当尽早评估病情发展和临床预后,指导制订治疗方案并采取干预措施,进而改善预后效果。
自从2001年原始ICH量表(original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cale,OICH)诞生以来,已有20余种脑出血预后测评量表问世,其适用范围各有不同。
本文将对常见的一些脑出血预后评估量表进行介绍。
一原始ICH量表(original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cale,OICH)OICH由加利福尼亚大学的Hamphill等学者于2001年提出。
该量表总分0~6分,根据总分值评估临床患者30天病死率,评分越高预后越差。
OICH评价指标包括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血肿量、患者年龄、血肿是否破入脑室和血肿是否来自幕下这5项。
OICH量表是迄今为止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ICH短期预测量表,使用起来简单便捷,判断30天的病死率准确度较高,得到了大量研究验证。
例如2018年Nisar等对美国特拉华州245例成人脑出血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OICH可以较好地评价脑出血患者发病30天内的死亡结局,评分≤2分时患者死亡的风险较低,≥3分时死亡的风险增高。
但该量表仍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不能动态性地对患者进行评估、对长期神经功能预后的评价受到限制等等。
二改良ICH量表A(modified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 score,MICH-A)和改良ICH量表B(Modified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B score,MICH-B)MICH-A和MICH-B的组成因素和OICH的组成因素一样,但是赋值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做了进一步细分。
儿科护理-ITP
什么是束臂试验
▪ 束臂试验又叫毛细胞血管脆性试验。 ▪ 方法:在前臂屈侧肘窝下4cm画一直径5cm的
圆圈(先把已有的出血点标出),然后在上 臂用压脉带加压至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持 续8分钟后,解除压迫。5分钟后在充足的自 然光线下数出新的出血点的数目,超过20个 为阳性。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 80%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多为上呼吸
鉴别诊断
▪ 再生障碍性贫血:表现为发热、贫血、出血三大 症状,肝、脾、淋巴结不大,与特发性血小板减 少性紫癜伴有贫血者相似,但一般贫血较重,白 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多减少,网织红细胞不高。 骨髓红、粒系统生血功能减低,巨核细胞减少或 极难查见。
▪ 急性白血病:ITP特别需与白细胞不增高的白血 病鉴别,通过血涂片中可见各期幼稚白细胞及骨 髓检查即可确诊。
概述
▪ 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 ▪ 特点
➢自发性出血 ➢血小板减少 ➢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 ▪ 分型:急性型 <6月
慢性型 >6月
定义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是一种免疫性 疾病,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临床上以 皮肤、粘膜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出血 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束臂试验阳性、 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为特征。
骨髓巨核 计数正常或增多,胞体大小 计数显著增多,核浆发育
细胞
不一,以小型为多,幼稚巨 不平衡,产板巨核细胞明
核细胞增多,分叶减少
显减少,空泡样变
临床表现
总结 ➢急性ITP,起病急 ➢自发性皮肤、粘膜出血为主要症状,多 为散在针尖大小出血点,严重者可有瘀 斑及血肿 ➢胃肠道大出血少见,1%早期发生颅内出 血,血管损害加重出血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考点总结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特点为血小板寿命缩短症状:反复的皮肤粘膜出血,严重内脏出血较少见。
实验室检查1.血小板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100×109/L2.骨髓象: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但成熟障碍,胞质内颗粒减少,幼稚巨核细胞增多,产板型巨核细胞显著减少。
红系,粒系及单核系正常。
3.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和血小板相关补体(PAC3)多数阳性。
诊断出血+血小板减少=ITP1.多次检验血小板计数减少。
2.脾不大3.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伴有成熟障碍。
4.激素治疗有效。
治疗1.严重血小板减少:<20×109/L√成分输血√大剂量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血浆置换2.一般处理糖皮质激素首选脾切:治疗3~6个月无效;糖皮质激素治疗依赖大女性,27岁。
产后第4天,出现寒战、高热、腰痛,尿白细胞30个/HP,尿蛋白(+),合并尿痛,下腹痛,肾区叩击痛,耻骨上压痛(+),血象WBC 18×109/L。
1. 应考虑产后并发什么疾病A.急性肾盂肾炎B.败血症C.上呼吸道感染D.产褥热E.急性膀胱炎F.肾结石G.尿路感染『正确答案』AEG对该患者进行检查:体温39.4℃,右侧肾区叩痛阳性,尿蛋白(+),白细胞20~30个/HP,白细胞管型0~2个/低倍视野,比重1.022 。
2 该患者最可能是A.急性肾盂肾炎B.败血症C.上呼吸道感染D.产褥热E.急性膀胱炎F.肾结石『正确答案』A3.该患者最可能是什么细菌感染A.变形杆菌B.大肠埃希菌C.铜绿假单胞菌D.金黄色葡萄球菌E.肺炎球菌F.流感嗜血杆菌『正确答案』B。
ITP诊治疗规范
• 此患者诊断及分期:
新诊断的ITP
• 治疗:
激素治疗不能维持 方案选择:二线治疗
抗CD20单克隆抗体是ITP二线治疗的次选推荐 • 标准剂量375mg/m2,每周1次,共四次 • 利妥昔单抗是一种人鼠嵌合的抗CD20单抗,清除 血液、淋巴结以及骨髓中的B淋巴细胞,以达到治 疗的目的。
脾切除仍然是治疗ITP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 2016新 版共识把脾切除放在了促血小板生成药物以及抗CD20 单克隆抗体之后,作为ITP二线治疗的第三推荐。
以下或者不到基础值的2倍或者出现出血症状。在定 义CR或R时,应至少检测2次血小板计数,其间至少间 隔7 d。定义复发时至少检测2次,其间至少间隔1 d。
病例分析
• 病例一:
韩*,27岁,男性 因“发现血小板减少2年,再发加重2周”入院 现病史:2年前,患者因体检发现血小板30G/L, 就诊于当地医院,应用地塞米松治疗一周后血小 板恢复正常,后口服激素减量停药后复查血小板 再度下降,血小板30G/L左右,无出血症状,自行 停药,后未复查。2周前患者因牙龈出血不止就诊, 查血常规示:PLT 5G/L,为诊治入我院,门诊以 “血小板减少待查”收入我科。
• 在脾切除前,还是要强调必须对ITP的诊断作出重新 评价。
• 脾切除指征:①糖皮质激素正规治疗无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程迁 延6个月以上;②泼尼松治疗有效,但维持量大于30 mg/d;③有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禁忌证。
其他二线药物治疗:
• 包括环孢素、达那唑、长春碱类等药物。治 疗ITP缺乏循证医学的数据支持,临床医师应根 据每例ITP患者的病情进行个体化选择。 • 常用有: ①硫唑嘌呤, ②环孢素A ,③达那 唑, ④长春碱类。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免疫介导性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其特征为血小板数量减少,易引起皮肤和黏膜出血,如紫癜、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ITP的治疗方案通常包括观察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具体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临床症状和合并症等因素进行个体化选择。
预后评估主要依据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临床症状和合并症等指标进行评估。
一、治疗方案:1. 观察治疗:对于血小板计数在10万/ul以上,临床症状轻微或无症状的患者,可以选择观察治疗。
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观察病情变化,避免接触可能导致出血的因素,如避免剧烈运动、避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等。
观察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血常规和实施相关咨询和指导。
2. 药物治疗:(1)糖皮质激素:因其高效、安全且成本低廉,是ITP的一线治疗药物。
口服泼尼松(Prednisone) 1-2mg/kg,分次给药,在1-2周内逐渐减量。
对于初次发作的成年患者,通常在6-8周内使血小板计数恢复到正常水平。
(2)免疫球蛋白: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通过抑制自身抗体的生成和清除,提高血小板计数。
适用于短期内需要迅速提高血小板计数的患者,如出现严重出血或手术前。
(3)抗D类免疫球蛋白:在ITP的治疗中,抗D类免疫球蛋白的应用已取得良好的疗效。
抗D类免疫球蛋白可以诱导机体内的巨噬细胞通过Fc受体介导的吞噬作用从而增加外周血小板数量。
适用于反复发作或对糖皮质激素无效的患者。
(4)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Cyclosporin)、硫唑嘌呤(Azathioprine)等,用于对糖皮质激素无效或无法耐受的患者。
但需严密监测患者的血象和肝肾功能。
(5)促血小板药物:如罗莫司(Romiplostim)和艾利昂(Eltrombopag)等,可用于维持治疗或难治性ITP的患者。
这些药物能够刺激骨髓中血小板的生成,提高患者的血小板计数。
手术病人VTE危险和出血评估表
手术病人VTE危险和出血评估表1. 背景血栓形成是手术病人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出血也是手术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为了减少手术病人的VTE(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和出血风险,制定一份详细的评估表格可以帮助医生、护士和病人有效地评估和管理相关风险。
2. 目的该评估表的目的是提供一个标准化的工具,用于评估手术病人的VTE危险和出血风险,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通过系统地评估患者的相关信息,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做出科学、准确的决策,确保手术过程及术后期间的安全性。
3. 评估内容3.1 VTE危险评估部分3.1.1 个人基本信息- 姓名:- 年龄:- 性别:- 体重(kg):- 身高(cm):3.1.2 病史- 既往史(有无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慢性心衰等):- 高危因素(如肥胖、吸烟、长时间卧床等):3.1.3 手术相关信息- 手术类型:- 手术部位:- 麻醉情况:- 预计手术时间:3.1.4 评分使用Wells评分或Caprini评分等VTE风险评估模型,对病人进行评分,以确定其VTE危险程度。
3.2 出血评估部分3.2.1 术前出血风险因素- 既往病史(有无出血性疾病、手术过程中出血的情况等):- 近期服药情况(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 凝血功能检查结果:3.2.2 手术相关信息- 手术类型:- 手术部位:- 需要使用止血药物的可能性:3.2.3 术后出血评估- 出血风险评分(使用ISTH出血风险评分或其他相关评分工具):- 凝血功能监测计划:4. 使用方法评估表可以由医生或护士在手术前进行填写。
根据病人的相关信息和评分结果,可以确定其VTE和出血的风险等级,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5. 注意事项- 根据不同手术类型和病人病史,可能需要进行不同的评估和管理措施。
- 评估表应与其他手术相关的文档一起保存,以便以后用于参考和数据分析。
6. 结论手术病人VTE危险和出血评估表是一个有助于医务人员科学评估和管理手术病人相关风险的工具。
表1-1-3皮肤黏膜出血的问诊评分标准
Hale Waihona Puke 表 1-1-3 皮肤黏膜出血的问诊评分标准 项目(分) 检查者介绍自己的姓名 自我介绍(3) 说明自己的职务和作用 介绍本次医疗活动目的,求得患者配合 、年龄、职业、民族、婚况、籍贯、出生地、住址、电话 一般项目 姓名、性别(可略) (5) 号码、工作单位(每一项 0.5 分) 主诉(5) 主要症状及时间 起病缓急 起病时间 起病诱因:用药后、自发性、手术或外伤后出血 主要症状的特点:出血部位、出血范围、持续时间、出血量、是否同一部位 反复出血、是否对称性出血(每项 2 分) 发展与演变:加重及其因素,频次的增多或减少 发热 现病史 (50) 贫血表现 伴随 症状 骨关节疼痛 黄疸 腹痛 问 诊 内 容 (72) 接受过的检查、结果 诊治 经过 诊断 使用过的药物、剂量、疗程和疗效 病程中的一般情况 健康状况 传染病史(肝炎,结核病史及血吸虫疫水接触史) 既往史 (5) 预防接种史 长期服药史和药物过敏史 输血史 社会经历 个人史 (2) 职业与工作条件 习惯嗜好 冶游性病史 婚姻史 月经与生育史 家族史 (2) 有无类似患者 有无遗传病史 具体内容和评分细则 满分 得分 (分) (分) 1 1 1 5 5 2 2 3 12 5 3 3 3 3 3 2 2 2 5 1 1 1 1 1 0.5 0.5 0.5 0.5 1 2 1 1 备注
续表 项目(分) 诊断及处理 (10) 具体内容和评分细则 提出查看患者的血常规、生化、X 线胸片等检查 印象诊断 提问的条理性 无诱导性提问、诘难性提问及连续性提问 问诊技巧 (15) 不用医学名词或术语提问,如果使用术语,必须立即向患者解释 询问者注意聆听,不轻易打断患者讲话 谦虚礼貌、尊重患者,对患者有友好的眼神,体谅及鼓励的语言 问诊结束时,谢谢患者合作 总分 裁判签名 满分 得分 (分) (分) 5 5 3 3 3 2 3 1 100 备注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出血评分系统2016.02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出血评分系统2016-01-27 来源:中华血液学杂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出血评分评论(0人参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临床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约占出血性疾病总数的30%。
血小板计数曾一度被视为病情风险评价、治疗方案选择及药物疗效评估的主要甚或唯一指标。
但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下述情况:患者已有明显的出血症状而PLT≥20×109/L,或虽有血小板重度减少(PLT<20×109/L)但患者仅有轻度出血甚至无出血表现。
如果仅根据血小板计数制订治疗方案,前者可能会延误治疗,后者可能导致过度治疗。
同时,对新药疗效的客观评价应该兼顾患者出血症状改善和血小板计数提升两个方面。
自2002年以来,已有多个出血评分系统被用于量化ITP患者的出血情况及风险评估,但均未能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采纳。
2013年,ITP国际工作组(IWG)制定并公布了ITP特异性出血评价工具(ITP-BAT),将ITP患者的出血程度及生活质量评估标准化,对涉及出血表现的专业术语进行规范定义,是目前公认的可用于ITP病史采集、病情风险评估、相关因素分析、药物临床试验疗效评估的评价工具。
一、Buchanan出血评分2002年Buchanan等设计了半量化的出血等级系统(表1),根据患者就诊前24 h内的新发出血病史及就诊时查体所见,评价54例儿童ITP患者的出血情况。
该系统主要评估患者的全身出血、口腔出血、鼻出血及皮肤出血四个方面。
研究发现:全身、口腔及皮肤三个方面的出血评价等级越高,血小板计数越低。
但是,由于该系统缺少出血体征的标准化评估工具,导致存在以下缺陷:①在判断0~2级的口腔出血时,小的黏膜出血点和黏膜下损伤往往受主观因素影响而不易辨识,消褪中的皮下出血点有时不易与新发出血点区别;②由于儿童好动的天性,皮肤常见外伤或瘀斑,有时难以将其与血小板减少导致的皮下出血区别开来。
2012版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1 关 于 命 名 由于部分ITP 患者 仅 有 血 小 板 减 少 没 有 出 血
的临床表现,故2007 年ITP 国 际 工 作 组 建 议 将 原 来病名中 的 “purpura(紫 癜)”去 掉,旨 在 说 明 本 病 患者不一定有出血;同时为了强调本病由免疫 因素 介导,将过去的所 谓 “特 发 性”改 为 “免 疫 性”,所 以 将本病 更 名 为immune thrombocytopenia(免 疫 性 血小板减少症 ),“ITP”的 缩 写 仍 然 保 留。 按 病 因 将ITP 分为原发性ITP 和 继 发 性ITP〔1〕。 国 内 中 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止血与血栓学组于 2009年在 《中华血液学杂志》上发表“成人原发免疫性血 小板
出血风险评估
抗凝治疗可增加患者出血性并发症风险,因此在治疗前以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对患者出血风险进行评估,并据评估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目前有多种评估方法应用于临床,其中HAS-BLED评分系统被认为是最为简便可靠的方案(表3)。
评分为0~2分者属于出血低风险患者,评分≥3分时提示患者出血风险增高。
表3——HAS-BLED评分
字母代号临床疾病评分
H(Hypertension)高血压 1
肝、肾功能不全各1分
A(abnormal and liver
function)
S(stroke)卒中史 1
B(Bleeding)出血史 1
L(Labile INRs)INR值波动 1
E(Elderly)年龄>65岁 1
D(Drugs or alcohol)药物或嗜酒各1分
需要指出的是,出血风险增高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往往也增高,这些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静获益可能更大。
因此,只要患者具备抗凝治疗适应证(CHADS2评分≥2分)仍应进行抗凝药物治疗,而不应将HAS-BLED评分增高视为抗凝治疗禁忌证。
对于此类患者应注意筛查并纠正增加出血风险的可逆性因素,并需进一步加强监测。
ITP诊治疗规范
• 此患者诊断及分期:
新诊断的ITP
• 治疗:
激素治疗不能维持 方案选择:二线治疗
发病机制
• 患者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失耐受: 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多 免疫介导的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不足
• ITP现代治疗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阻止血小板过度破坏 促进血小板生成
临床表现
出血 :皮肤、黏膜、脏器
1)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大小不等
的瘀点、瘀班,常先出现于四肢, 尤以四肢远端多见
2)粘膜出血程度不一
疗效判断
1.完全反应(CR):治疗后PLT>IOOxl09/L且没有 出血。
2.有效(R):治疗后PLT>30xl09/L并且至少比基 础血小板计数增加2倍且没有出血。
3.无效(NR):治疗后PLT<30x l09/L或者血小板 计数增加不到基础值的2倍或者有出血。
4.复发:治疗有效后,血小板计数降至30x 109/L
4.须排除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如:
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疾病、淋巴系统增殖性 疾病、骨髓增生异常(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骨髓增生 异常综合征)、恶性血液病、慢性肝病脾功能亢进、 常见变异性免疫缺陷病(CVID)以及感染等所致的继 发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消耗性减少,药物诱导 的血小板减少,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妊娠血 小板减少,假性血小板减少以及先天性血小板减 少等
血小板抗体:阳性
骨髓细胞学:粒红系正常,巨核细胞多,颗粒 巨核细胞增多,产板巨减少。此次髓像考虑:巨 核细胞成熟障碍。
余自身免疫抗体、甲功五项等均正常。
• 此患者诊断及分期:
重症ITP
• 治疗: 1.血小板输注 2.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1 000 mg·kg -1 ·d -1 ×1~2 d) 3.甲泼尼龙(1 000mg/d×3 d) 4. 促血小板生成药物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出血评分系统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出血评分系统2016-01-27 来源:中华血液学杂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出血评分评论(0人参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临床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约占出血性疾病总数的30%。
血小板计数曾一度被视为病情风险评价、治疗方案选择及药物疗效评估的主要甚或唯一指标。
但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下述情况:患者已有明显的出血症状而PLT≥20×109/L,或虽有血小板重度减少(PLT<20×109/L)但患者仅有轻度出血甚至无出血表现。
如果仅根据血小板计数制订治疗方案,前者可能会延误治疗,后者可能导致过度治疗。
同时,对新药疗效的客观评价应该兼顾患者出血症状改善和血小板计数提升两个方面。
自2002年以来,已有多个出血评分系统被用于量化ITP患者的出血情况及风险评估,但均未能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采纳。
2013年,ITP国际工作组(IWG)制定并公布了ITP特异性出血评价工具(ITP-BAT),将ITP患者的出血程度及生活质量评估标准化,对涉及出血表现的专业术语进行规范定义,是目前公认的可用于ITP病史采集、病情风险评估、相关因素分析、药物临床试验疗效评估的评价工具。
一、Buchanan出血评分2002年Buchanan等设计了半量化的出血等级系统(表1),根据患者就诊前24 h内的新发出血病史及就诊时查体所见,评价54例儿童ITP患者的出血情况。
该系统主要评估患者的全身出血、口腔出血、鼻出血及皮肤出血四个方面。
研究发现:全身、口腔及皮肤三个方面的出血评价等级越高,血小板计数越低。
但是,由于该系统缺少出血体征的标准化评估工具,导致存在以下缺陷:①在判断0~2级的口腔出血时,小的黏膜出血点和黏膜下损伤往往受主观因素影响而不易辨识,消褪中的皮下出血点有时不易与新发出血点区别;②由于儿童好动的天性,皮肤常见外伤或瘀斑,有时难以将其与血小板减少导致的皮下出血区别开来。
CMACSH2020:ITP详尽诊疗一章全!速来查收!
CMACSH2020:ITP详尽诊疗一章全!速来查收!2020年9月24日-26日,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血液学年会采用“线上+线下”模式召开。
血液学年会上,国内外血液领域大咖云集,聚焦血液学研究最新进展。
本文整理自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石艳教授在9月26日出凝血会场所做的题为《ITP诊疗研究》报告。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自体免疫性出血综合征,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
发病时表现为全身皮肤瘀血、紫癜及大小不等的瘀斑,也易造成贫血、休克发生颅内出血时致死率高。
该病具体发病机制不清楚,也缺乏有效的方法预防其发生。
ITP治疗目标及原则| 治疗目标目前成人ITP是不可治愈的疾病。
ITP治疗一般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尊重患者的意愿,选取毒性及维持剂量最小的方案,维持患者的血小板数在20~30*109/L,主要目的是为了预防出血,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另外,随着血栓发生的机率越来越多,应用抗凝药的任务也越来越多,根据国际和国内的指南界定ITP患者血小板指标:如果需应用单抗血小板药物,血小板需维持在30~50*109/L;如需使用两种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的话,血小板应维持在50~70*109/L。
总体而言,对于ITP患者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应遵循:1. 对不同分期患者实行个体化治疗2. 目的主要为了预防出血事件3. 目标血小板数为20-30*109/L4. 治疗应以毒性最小为目标5. 治疗方案应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当ITP患者需进行有创操作时,应维持其血小板在相对安全的计数范围,具体血小板治疗目标值为:表1 不同有创操作血小板目标值| 治疗原则对于存在出血倾向的ITP患者应对其进行出血评分:出血分数=年龄评分+出血症状评分(所有出血症状中最高的分值),对于出血评分高于2分的患者,应及时给予治疗。
表2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出血评分系统根据患者有无出血、是否存在高危出血倾向,不同症状的ITP患者应遵循不同治疗原则:表3 ITP治疗原则ITP治疗方案| 一线治疗目前国内ITP一线治疗方案包括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的应用。
2020版: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更新解读(全文)
2020版: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更新解读(全文)2021年1月29日-30日,首届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以线上形式召开。
众多血液学及其相关领域专家齐聚云端,共同探讨中国血液学发展大计。
对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0版)更新进行了解读。
2009年,ITP国际工作组制定了第一版ITP国际共识。
随后,中国ITP 工作者也制定了相关共识,并进行4次更新。
2019年,ITP国际工作组和美国血液学会(ASH)对既往发布的共识、指南进行了更新。
结合国内临床研究进展及实际情况,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召集国内专家,经反复商讨后制定了2020版的《成人ITP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旨在为成人ITP诊治提供最新的临床指导。
成人ITP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无明确诱因的孤立性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为主要特点。
目前国内尚无基于人口基数的ITP 流行病学数据,国外报道的成人ITP年发病率为(2-10)/10万,60岁以上老年人是高发群体,育龄期女性略高于同年龄组男性。
ITP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出血,从无症状血小板减少或皮肤粘膜出血,直至严重内脏出血甚至致命的颅内出血。
老年患者发生致命性出血的风险明显高于年轻患者。
除了出血,部分患者还有乏力、焦虑等表现。
ITP的发生是血小板生成减少和血小板破坏增多的共同作用结果。
因此,促进血小板生成和阻止血小板过度破坏是治疗ITP的两个重要策略。
成人ITP是一种慢性疾病,且出血事件不会随病程延长而减少。
国际合作ITP研究组(ICIS)开展了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纳入了2004-2015年间诊断ITP的3360名儿童和420名成年患者。
随访两年的结果发现,在诊断后的第6、12、24个月,儿童ITP患者缓解率分别为70%、71%、71%,而成年患者对应时间点的缓解率为45%、4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