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组培快繁技术实验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蔗组培快繁技术

生物08本尚丽萍 34号组员:陈洁程燕娜

甘蔗是禾本科甘蔗属植物,是世界上重要的糖料作物,也是中国蔗糖工业的重要支柱。在甘蔗栽培上,通常是以蔗茎节上的腋芽繁殖,或在每年砍伐后,利用残留在土中的茎基上的腋芽作宿根繁殖。茎段繁殖速度慢,用种量大,而且种茎在远途运输中颇为不便,每年秋植蔗种来源难以解决,这对快速繁殖良种甘蔗以满足甘蔗生产的需要极为不利,因此,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规模化生产遗传性状整齐一致的种苗供生产上应用,现将甘蔗组培快繁技术介绍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甘蔗腋芽及茎尖

1.2方法

1.2.1 材料处理

将所取外植体腋芽(带少量茎节组织)、茎尖(带部分新叶包裹)用洗衣粉水洗净,清水冲洗半小

液处理15分钟,用无菌蒸时,在消过毒的接种间超净工作台上用75%酒精浸泡30秒,再用0.1%HgCl

2

馏水冲洗4-5次后待接种。

1.2.2 培养基

诱导外植体培养基:MS+BA 1mg/L+活性炭1g/L+2%蔗糖+琼脂8g/L。

诱导腋芽增殖培养基:MS+BA 5mg/L+活性炭0.5g/L+20g/L蔗糖;MS+BA 10mg/l+活性炭0.5g/L+2%蔗糖。

诱导生根增殖培养基:1/2MS+NAA 2mg/L+IBA0.4mg/L+多效唑2mg/L。

1.2.3培养过程

将处理好的材料接入诱导外植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光照时间10-12小时/天,光照强度(自然散射或荧光灯照明)1500-2000lux,培养温度25-30℃。培养3-5天后,若培养基出现混浊,说明已污染,应立即清除。培养10-15天,芽转绿将边缘褐色部分剥除转入同样培养基中培养,芽长到2-3cm时,转入诱导腋芽增殖培养基中,如此重复进行,直到所需数量后转入诱导生根培养基中进行生根培养,根长至3-5cm后进入炼苗阶段。

将幼苗不开口移到自然光照下锻炼2-3d,让幼苗接受强光的照射,然后再开口练苗1-2d。从试管中取出发根的幼苗,用自来水洗掉根部粘着的培养基。但要轻轻除去,应避免造成伤根。栽植时用一个筷子粗的竹签在基质中插一小孔,然后将小苗插入,注意幼苗较嫩,防止弄伤,栽后把苗周围基质压实,栽前基质要浇透水。栽后轻浇薄水。再将苗移入高湿度的环境中。保证空气湿度达90%以上。

2关键技术

本实验的关键步骤是诱导甘蔗腋芽,在诱导甘蔗腋芽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污染以及褐变,所以在外植体的选取上尽量选取较嫩的腋芽或者茎尖分生组织以减少污染和褐变,清洗时要彻底,外植体的消毒时间要充足,以及在培养基中添加活性炭减少褐变。

3技术路线图

4结果与分析

4.1 第一次培养

第一次利用MS+BA 1mg/L+活性炭1g/L+2%蔗糖+琼脂8g/L培养基进行培养,结果如下:

原因分析:1、选用的是甘蔗中部较大的腋芽进行组织培养。中部的腋芽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含菌量较多,因此污染严重。

2、外植体清洗时间不足,消毒时间过短。

3、接种取材时较大,将腋芽处的部分茎节一同接入培养基中,加大了含菌

量和污染的可能。

4.2 第二次培养

第二次利用MS+BA 1mg/L+活性炭1g/L+2%蔗糖+琼脂8g/L培养基进行培养,结果如下:

原因分析:1、选用的是甘蔗中上部生长状况良好的腋芽进行组织培养。中上部的腋芽含菌量依然较多,因此仍有污染现象出现。

2、外植体清洗时间较第一次延长,消毒时间也延长,因此存活率高于第一

次的培养。

3、接种时只取腋芽部分,并剥去腋芽的最外层,目的是去除受伤害的细胞。

4.3 第三次培养

第三次利用MS+BA 1mg/L+活性炭1g/L+2%蔗糖+琼脂8g/L培养基进行培养,结果如下:

原因分析:1、配置培养基时量取准确,PH值调整准确,分装灭菌后检查瓶盖是否松懈,及时旋紧。

2、选用的是甘蔗上部生长状况良好,没有暴露在空气中的腋芽进行组织培

养,此处腋芽含菌量较少,因此污染现象明显降低。

3、外植体清洗时间及消毒时间参考第二次消毒的时间。

4、接种时只取腋芽部分,并剥去腋芽的最外层,目的是去除受伤害的细胞。

接种是采用不同的接种方法,包括直插、斜插等。结果发现去外层和直

插的培养物存活率高于其它。

5、接种过程中不说话,双手不离开操作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