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组培快繁技术实验报告
甘蔗组培快繁技术实验报告
甘蔗组培快繁技术生物08本尚丽萍 34号组员:陈洁程燕娜甘蔗是禾本科甘蔗属植物,是世界上重要的糖料作物,也是中国蔗糖工业的重要支柱。
在甘蔗栽培上,通常是以蔗茎节上的腋芽繁殖,或在每年砍伐后,利用残留在土中的茎基上的腋芽作宿根繁殖。
茎段繁殖速度慢,用种量大,而且种茎在远途运输中颇为不便,每年秋植蔗种来源难以解决,这对快速繁殖良种甘蔗以满足甘蔗生产的需要极为不利,因此,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规模化生产遗传性状整齐一致的种苗供生产上应用,现将甘蔗组培快繁技术介绍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甘蔗腋芽及茎尖1.2方法1.2.1 材料处理将所取外植体腋芽(带少量茎节组织)、茎尖(带部分新叶包裹)用洗衣粉水洗净,清水冲洗半小液处理15分钟,用无菌蒸时,在消过毒的接种间超净工作台上用75%酒精浸泡30秒,再用0.1%HgCl2馏水冲洗4-5次后待接种。
1.2.2 培养基诱导外植体培养基:MS+BA 1mg/L+活性炭1g/L+2%蔗糖+琼脂8g/L。
诱导腋芽增殖培养基:MS+BA 5mg/L+活性炭0.5g/L+20g/L蔗糖;MS+BA 10mg/l+活性炭0.5g/L+2%蔗糖。
诱导生根增殖培养基:1/2MS+NAA 2mg/L+IBA0.4mg/L+多效唑2mg/L。
1.2.3培养过程将处理好的材料接入诱导外植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光照时间10-12小时/天,光照强度(自然散射或荧光灯照明)1500-2000lux,培养温度25-30℃。
培养3-5天后,若培养基出现混浊,说明已污染,应立即清除。
培养10-15天,芽转绿将边缘褐色部分剥除转入同样培养基中培养,芽长到2-3cm时,转入诱导腋芽增殖培养基中,如此重复进行,直到所需数量后转入诱导生根培养基中进行生根培养,根长至3-5cm后进入炼苗阶段。
将幼苗不开口移到自然光照下锻炼2-3d,让幼苗接受强光的照射,然后再开口练苗1-2d。
从试管中取出发根的幼苗,用自来水洗掉根部粘着的培养基。
甘蔗健康种苗繁育技术研究进展
甘蔗健康种苗繁育技术研究进展梁永检;张小秋;杨柳;杨丽涛;李杨瑞【摘要】Sugarcane healthy seedlings or seedcanes are those sterilized by hot water treatment or axillary shoot tip culture, including axillary plantlets, asexual seedcanes for propagation or commercial production, which are produced under strict isolation conditions and meet certain criteria. In recent years, a temporary immersion bioreactors system(TIBs)has been developed and applied, which speeds up the multiplication of the healthy seedlings, improves the multiplication coefficient, and reduces the labor requirement. More recently, a new technique so-called ‘Plene’ has been developed, which substantially reduces the seedcane rate, and is good for mechanical operation so reducing the planting cost.%甘蔗健康种苗系指通过种茎温汤处理或腋芽茎尖培养等方法脱去甘蔗体内病菌的腋芽试管苗或种茎及其无性繁殖种茎苗,以及在不同隔离条件下逐代繁育并符合标准的原原种、原种和生产用甘蔗种苗。
甘蔗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甘蔗种植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为深入了解甘蔗种植过程及制糖工艺,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我于2021年暑期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甘蔗种植及制糖实习。
实习期间,我深入了解了甘蔗种植技术要点、制糖工艺流程以及糖厂的生产管理。
二、实习内容1. 甘蔗种植技术要点(1)深耕:通过植地机耕,使土壤达到二犁二耙,深度达50公分,保证土壤疏松,为甘蔗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2)浅种:将蔗种回土盖种深度控制在5公分左右,有利于甘蔗根系发育。
(3)宽行:甘蔗种植行距要求在90—100公分,有利于通风透气、植后田间管理。
(4)密植:植蔗沟每100公分播蔗种5—6个,亩播双芽苗蔗种3000—3500个。
(5)施足基肥:每亩用农家肥1000—2000公斤,混100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尿素,15公斤氯化钾堆沤7—15天后施入植蔗沟。
(6)浸种:选用饱满、无病虫害、无伤的双芽苗,采用清水或2%石灰水浸种1—2天,提高蔗种抗旱能力,消灭病虫害。
(7)下种方法:将蔗种平放在植沟,芽向两侧,回土盖种时先将种苗轻压入土后,再回土以利发根。
(8)防治地下害虫:为防地下蛐螬与蔗螟为害,种植时,每亩施用米乐尔2—3公斤。
(9)萌芽前化学除草:种植后蔗苗没有出土前,亩用40%阿特拉津25毫升加亚码津200毫升,兑水50—60公斤喷表土控制杂草生长。
2. 甘蔗制糖工艺流程(1)压蔗前的甘蔗预处理:将甘蔗通过破碎设备斩切撕裂,使甘蔗充分破碎,便于压缩机收获甘蔗夹带的沙泥石块等杂物。
(2)压榨:甘蔗进入压缩机组后,通过多重压榨,多重渗浸来提取糖分。
(3)蔗汁的清洗:混合汁中含有较多蔗屑,要通过曲塞隔除,收回的蔗屑要送回压蔗机处理。
(4)蔗汁的蒸发:为了减少全厂蒸气的消耗量,二次蒸气的利用是一条主要途经。
三、实习体会1. 通过本次实习,我对甘蔗种植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甘蔗种植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要点。
2. 实习过程中,我认识到制糖工艺的复杂性和严谨性,对制糖企业生产流程有了全面的了解。
甘蔗新品种桂柳05136组培快繁试验
2020年8月第4期(总第113期)广西糖业GUANGXI SUGAR INDUSTRY NO.4,Aug.2020文章编号:2095-820X(2020)04-03甘蔗新品种桂柳05136组培快繁试验韦海球,罗晟昇,唐利球,江清梅(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部龙州热带作物科学观测综合实验站,广西崇左532415)摘要:以甘蔗新品种桂柳05136的幼嫩叶片作为外植体,采用不同浓度2,4-D对幼嫩叶片的切片进行愈伤诱导,以不同浓度6-BA对愈伤组织进行分化诱导和增殖培养,以不同浓度NAA诱导组培苗生根。
结果表明:适宜甘蔗幼嫩叶片愈伤诱导的培养基为改良MS+2mg/L2,4-D,诱导分化培养以改良MS+2mg/L6-BA为宜,增殖培养以改良MS+3mg/L6-BA 为宜,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改良1/2MS+5mg/L NAA。
关键词:甘蔗;桂柳05136;组培快繁中图分类号:S566.104.3文献标识码:B选育和推广甘蔗新品种是提高我国甘蔗产量、降低蔗糖生产成本的重要手段[1-2]o目前,我国甘蔗旱坡地栽种面积已占植蔗面积的80%以上。
迫切需要推广种植强宿根抗旱甘蔗新品种,以提高我国甘蔗单产,保证蔗糖产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甘蔗新品种桂柳05136由桂柳县甘蔗研究中心选育,品种来源是以CP81-1254为母本,新台糖22号为父本的杂交后代,2014年4月通过国家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甘蔗)鉴定。
2014年6月通过广西区农作物品种审定会的审定,经试验和生产表证示范该品种具有强生长势、早熟、高产、高糖、宿根好、适应性强的优良农艺性状[3]o1材料和方法1.1材料以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种植的甘蔗品种桂柳05136为试验材料,取甘蔗茎顶部长约60cm,带回实验室后剥去部分老叶梢,即获得外植体。
1.2外植体的处理和愈伤诱导取甘蔗外植体,用75%酒精轻轻擦拭表面,放入超净工作台中。
剥去外叶梢至甘蔗幼嫩叶片,置于已灭菌消毒的盘子内切成1mm薄片,接种于瓶内,每瓶接种10片,放置于28T:的恒温培养室内进行暗培养。
甘蔗组培苗生根培养正交试验
试验研究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甘蔗组培苗生根培养正交试验黄勇张铁蔡铭(文山学院云南文山663099)摘要:以脱毒新台糖22组培苗为试验材料,基本培养基、IBA、N A A和AC 4 个因素各设置3水平进行正交试验。
结果表明:诱导甘蔗组培苗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 l/4M S + I B A1.0m g/L + N A A1.5m g/L + A C0.5g/L,生根率高达93.56%,根长9.43cm,生根数13.37根/株。
关键词:甘蔗;生根;组织培养;正交试验甘鹿(SaccAarum a/fi'ci_narum)为多年生高大 实心草本,根状莲粗壮发达,秆高3 ~ 5 m,是全世界 热带糖料生产国的主要经济作物,尤其在东南亚太平 洋诸岛国、大洋洲岛屿、巴西、古巴及我国台湾、福 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等南方热带地区 广泛种植[1]。
甘蔗长期采用无性繁殖留种,病害危害 严重,造成品种退化、产量降低、品质下降。
通过组 织培养中的茎尖培养,可以有效除去花叶病、宿根矮 化病等一般方法很难防治的病害[2_7]〇世界甘蔗生产大 国如巴西、古巴等普遍使用甘蔗组培苗,甘蔗产量可 提高20%~ 40%,含糖量可提高0.5%以上[8]。
而我国 甘蔗生产上只有少数地区使用组培苗,品种主要为脱 毒新台糖22。
本试验即以脱毒新台糖22组培苗为试验 材料,对影响其生根的主要因素进行正交设计,以期 筛选出甘蔗组织培养最佳的生根培养基配方,完善甘 蔗离体快繁体系。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脱毒新台糖22组培苗,由文山州生物资源开发研究中心提供。
1.2研究方法1.2.1正交试验设计对基本培养基、IBA、NAA和AC 4个因素分别选 取3水平,研究其对甘蔗组培苗生根的影响(表1)。
运用正交设计形成9个不同的处理(表2)。
每 个处理添加蔗糖30 g/L、琼脂7 g/L,pH值调至5.8。
甘蔗新品种云蔗05-51组培快繁试验简报
doi :10.13570/ki.scc.2015.05.005甘蔗新品种云蔗05-51组培快繁试验简报吴转娣,刘家勇,吴才文*,陈学宽,昝逢刚,杨昆,赵培方,赵俊,夏红明,赵丽萍,姚丽,朱建荣(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云南省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开远661699)摘要:以甘蔗新品种云蔗05-51腋芽为试验材料,以MS 为基本培养基,试验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云蔗05-51外植体丛芽诱导培养、增殖培养和生根培养的影响。
比较3种分化培养基中云蔗05-51分化丛芽和种苗的生势情况,以不同浓度的KT 和6-BA 组合增殖培养的增殖率和生势情况,不同浓度NAA 诱导生根的情况,最终筛选适合云蔗05-51的最佳组培方案。
研究结果表明:分化培养基以MS+Dicamba 0.2mg/L+6-BA 0.5mg/L+KT 0.1mg/L 最佳;增殖培养基以MS+Dicamba 0.5mg/L+6-BA 1.0mg/L+KT 0.5mg/L 最佳;生根壮苗培养基以1/2MS+NAA 2.0mg/L 最佳。
利用常规的方法移栽温室及大田移栽成活率高。
关键词:甘蔗;云蔗05-51;组培快繁;大田移栽中图分类号:S566.1;Q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624(2015)05-0013-03甘蔗糖业是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是我省第二大生物资源产业,已成为中国主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1]。
云南省也是我国第二大糖料生产基地,仅次于广西,我省甘蔗糖业发展前景广阔,而甘蔗科技促进产业发展的潜力巨大[2]。
选育和推广高产抗逆性强的甘蔗新品种是提高我国甘蔗产量以及提高甘蔗品质的重要手段[3-4],近年来我国甘蔗的栽种多以旱地为主,迫切需要推广适应性强、宿根性强、抗逆性强的高产高糖甘蔗新品种。
甘蔗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是甘蔗新品种的快速扩繁和推广的重要途径[5],方法简单、快速、高效。
云蔗05-51甘蔗新品种,其母本为创新种质崖城90-56,父本为新台糖23号。
甘蔗高产高糖高效栽培生产实践及效益分析
甘蔗高产高糖高效栽培生产实践及效益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甘蔗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随着人口增长和粮食需求的增加,如何提高甘蔗的产量和糖含量,实现高效栽培已经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甘蔗的高产、高糖、高效栽培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甘蔗种植存在一些问题,如传统栽培技术落后、病虫害问题严重、生产效益不高等。
有必要对甘蔗高产、高糖、高效栽培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以提高甘蔗产量和品质,推动甘蔗产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甘蔗高产、高糖、高效栽培技术及其生产实践案例分析和效益分析,旨在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参考,促进甘蔗生产的持续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
【研究背景】1.2 目的和意义甘蔗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影响甘蔗种植的效益和农民的收入。
研究甘蔗高产高糖高效栽培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推广高产高糖高效栽培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甘蔗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甘蔗高产高糖高效栽培技术可以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该技术还可以改善土壤环境,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
研究甘蔗高产高糖高效栽培技术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
深入研究甘蔗高产高糖高效栽培技术的目的在于提高甘蔗产量和品质,增加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甘蔗高产栽培技术甘蔗高产栽培技术是指通过科学管理和优化栽培措施,提高甘蔗的产量。
选择适宜的甘蔗品种非常重要。
不同品种对环境和土壤的适应性不同,因此选择适合当地生长条件的品种是关键。
合理施肥也是增加甘蔗产量的重要手段。
根据土壤肥力和植株生长需要,科学施用氮、磷、钾等养分,可以促进甘蔗的生长发育。
及时灌溉和排水也是保证甘蔗生长的关键。
夏季高温干旱时,要及时进行灌溉,保持土壤湿润,以促进甘蔗的生长。
甘蔗组培快繁技术探析
D 甘 i s c u 蔗 s s i o 组 n O i 培 l T i s 快 s u e 繁 C u l 技 t u r e 术 T e 探 c h n o 析 l o g y o f S u g a r c a n e
为外 植体 , 经诱 导 形成 腋芽 组织 , 然 后冉双芽苗 , 然后 平植 根形成 幼 苗 , 经 过炼 苗 阶段 , 获 得可 以在 自然 条件 下
或 斜植 , 也 有 采用 整株 平植 的。 但是 这种 方 法极 大地 栽 种 的种 苗 。甘蔗 组培 快繁 技术 流程 见 罔 1 。
2 3 3 0l 0)
Ab s t r a c t St a r t i n g f r o m i n t r o ( t u c i n g t h e b a s i c p r i n c i p l e s o f p l a nt t i s s u e c uh ur e ,t he ma t e r i a l s a n d me t ho d s o f s u g a wa n e s e e d l i n g s e u hi v a t i o n wi t h t i s s ue c uhu r e t e c h n o l o g y we r e e l a b o r a t e d .Th e o pe r a t i o n p o i n t s o f t r a ns p l a n t s e e d l i n g s t o t he f i e l d we r e di s c us s e d.Mo r e o v e r ,t he a pp l i c a t i o n o f t i s s ue c ' u l t ur e t e c h n i q u e s i n s u g a r c mr e p r o d u c io t n wa s o u t l i n e d . Ke y wor ds S u g a r c a ne; Ti s s u e c u hu r e; P r o pa g a t i ( ) n
甘蔗脱毒组培苗主茎重复扦插快速繁育技术规程
甘蔗脱毒组培苗主茎重复杆插快速繁育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甘蔗脱毒组培苗繁育的术语和定义、主要区域、原苗移栽、杆插移栽、病虫害防治和收获等栽培管理技术环节。
本标准适用于广西、XX、XX等甘蔗种植区域。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2724-2015 甘蔗脱毒种苗生产技术规程NY/T1785-2009 甘蔗种茎生产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脱毒组培苗原苗通过茎尖脱毒技术在培养瓶中生长且已达到假植标准的根、茎、叶俱全的完整小植株,并经过假植后可供XX定植的种苗。
脱毒组培苗原苗主茎脱毒组培苗移栽成活后发生分槃之前的甘蔗主茎。
4技术要求4.1脱毒组培苗田间假植炼苗每年1月份,将经过生根培育后的甘蔗组培苗移栽到装有营养土(土壤:育苗基质=1:2)的育苗盘(每孔规格为56mm×2()mm><50mm)中,整齐排布好后在上方搭建小拱棚(温度控制在25℃以上)进行假植炼苗,炼苗至幼苗长出4张真叶,即成为可移栽XX的脱毒健康种苗原苗。
4. 2脱毒组培苗田间移栽在2月底〜3月初,对土地进行深翻30Cm〜40cm,晒垄一个多月后,4月中旬进行整地,按行距IOoem〜120cm开植蔗沟,沟深20Cm〜25cm,沟底宽15Cm〜20Cm,沟底平整、细碎松土;开好植沟后每亩撒施氮磷钾含量各15%的复XX40kg∕667π√〜50kg∕667m2作基肥,往种植沟内回填3cm〜5cm细土并与肥料拌匀,覆盖上生物降解除草地膜;将廿蔗脱毒组培苗原苗带营养土移栽,按45Cm〜50Cm株距移栽,密度为IOOO株/667n√〜1100株/667n√亩,移栽后拉上滴灌带,及时浇足定根水,滴灌视天气而定,保持土地湿润7d。
4. 3脱毒组培苗主茎第一次处理在5月初,待甘蔗脱毒组培苗原苗90%发生分麋时,剪下主茎,先剪去主茎的部分叶梢留下2Cm〜3Cm叶片,去掉干枯叶片,再将主茎放入由氯虫苯甲酰胺(200mg∕1)、烯效嗖(200mg∕1)>咪鲜胺(500mg∕1)混合而成的浸种液中浸泡1h〜2h,拿出阴干后即可进行第一次杆插XX移栽。
甘蔗组培快繁技术探析
甘蔗组培快繁技术探析常珠侠【摘要】从介绍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出发,阐述了利用组培快繁技术培育甘蔗苗的材料与方法,论述了幼苗向大田移植的操作要点,并简述了甘蔗组培快繁技术的应用情况.【期刊名称】《园艺与种苗》【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3页(P44-46)【关键词】甘蔗;组织培养;快繁【作者】常珠侠【作者单位】安徽丰原发酵技术工程研究有限公司,安徽蚌埠233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6甘蔗主要生长于亚热带地区,含糖量高,是世界上重要的糖料作物之一。
田间甘蔗的种植一般由种植甘蔗苗开始。
甘蔗苗的来源很多,最主要是蔗茎,方法是取整支蔗茎,分切成一段段双芽苗,然后平植或斜植,也有采用整株平植的。
但是这种方法极大地限制了蔗苗的数量,对满足甘蔗生产的需要极为不利,传统甘蔗栽培,通常是以蔗茎节上的腋芽作为宿根,或在每年砍伐甘蔗后,利用残留在土中茎基上的腋芽作宿根繁殖。
这种方法繁殖速度慢,宿根来源有限,每年新增种植的蔗种来源难以保障,这对扩大甘蔗的种植面积、满足甘蔗种植要求极为不利,因此,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通过诱导细胞全能性,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培养蔗苗,批量生产遗传性状整齐一致的种苗供生产上应用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及意义。
植物组织培养是指用植物各部分组织进行培养获得再生植株或培养过程中从各器官上产生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经过再分化形成再生植物。
甘蔗组培快繁技术是利用甘蔗茎、芽等部位作为外植体,经诱导形成腋芽组织,然后再诱导腋芽生根形成幼苗,经过炼苗阶段,获得可以在自然条件下栽种的种苗。
甘蔗组培快繁技术流程见图1。
2.1 材料甘蔗腋芽及茎尖。
2.2 方法2.2.1 材料处理。
选择外植体:选取腋芽、茎尖等利于诱导的植物新生部分作为外植体。
选择外植体时尽量选取较嫩的植物部分,这样有利于诱导愈伤组织、减少污染和褐变现象。
将所取外植体先用洗衣粉水洗干净,再用清水冲洗。
接种间用紫外灯消毒灭菌。
甘蔗新品种云蔗05-51组培快繁试验简报
甘蔗新品种云蔗05-51组培快繁试验简报吴转娣;刘家勇;吴才文;陈学宽;昝逢刚;杨昆;赵培方;赵俊;夏红明【摘要】以甘蔗新品种云蔗05-51腋芽为试验材料,以MS为基本培养基,试验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云蔗05-51外植体丛芽诱导培养、增殖培养和生根培养的影响.比较3种分化培养基中云蔗05-51分化丛芽和种苗的生势情况,以不同浓度的KT和6-BA组合增殖培养的增殖率和生势情况,不同浓度NAA诱导生根的情况,最终筛选适合云蔗05-51的最佳组培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分化培养基以MS+Dicamba 0.2mg/L+6-BA 0.5mg/L+KT 0.1mg/L最佳;增殖培养基以MS+Dicamba 0.5mg/L+6-BA 1.0mg/L+KT 0.5mg/L最佳;生根壮苗培养基以1/2MS+NAA 2.0mg/L最佳.利用常规的方法移栽温室及大田移栽成活率高.【期刊名称】《中国糖料》【年(卷),期】2015(037)005【总页数】3页(P13-15)【关键词】甘蔗;云蔗05-51;组培快繁;大田移栽【作者】吴转娣;刘家勇;吴才文;陈学宽;昝逢刚;杨昆;赵培方;赵俊;夏红明【作者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云南省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开远661699;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云南省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开远661699;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云南省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开远661699;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云南省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开远661699;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云南省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开远661699;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云南省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开远661699;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云南省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开远661699;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云南省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开远661699;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云南省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开远6616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6.1;Q78甘蔗糖业是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是我省第二大生物资源产业,已成为中国主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1]。
云蔗03-194甘蔗组培快繁技术
云蔗03-194甘蔗组培快繁技术吴转娣;刘家勇;杨昆;赵俊;赵培方;吴才文;张敏;姚丽【摘要】以甘蔗新品种云蔗03-194的幼嫩叶片作为外植体,采用不同2,4-D浓度对幼嫩叶片的切片进行愈伤诱导,以不同6-BA和KT激素配比对甘蔗愈伤进行分化诱导和增殖培养,以不同NAA浓度及香蕉汁添加量诱导甘蔗组培苗生根.结果表明:适宜甘蔗幼嫩叶片愈伤诱导的培养基为MS+2,4-D 1.5mg/L,诱导分化培养以MS+6-BA1mg/L+KT 0.5 mg/L为宜,增殖培养以6-BA 2.0 mg/L+KT 1.0 mg/L 为宜,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MS+NAA 1.5mg/L+30mL香蕉汁.以河沙:红壤土(2∶1)为假植基质,假植成活率达92%~96%,植株生长健壮,长势良好.【期刊名称】《中国糖料》【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3页(P52-54)【关键词】甘蔗;云蔗03-194;组培快繁【作者】吴转娣;刘家勇;杨昆;赵俊;赵培方;吴才文;张敏;姚丽【作者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云南省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开远616600;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云南省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开远616600;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云南省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开远616600;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云南省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开远616600;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云南省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开远616600;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云南省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开远616600;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云南省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开远616600;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云南省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开远616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6.1甘蔗糖业是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蔗农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云南省蔗糖产业已经成为我省仅次于“两烟”的第二大生物资源产业,同时云南也是我国第二大糖料生产基地。
甘蔗组织培养中培养基的优化
- 1
第 2 期 罗素兰等 : 甘蔗组织培养中培养基的优化
121
采用全部培养基 . - 1 2) 诱导和继代愈伤组织的培养基 基本培养基附加 2 ,4 - D 1 ,2 ,3 ,4 ,5 mg・ L , 共 5 个质 量浓度处理 . 3) 分化培养基 基本培养基附加 6 - BA ,NAA ,KT 3 种激素及其不同质量浓度组合 (见表 1) .
N6 ,MS 培养基中 ,随着 2 ,4 - D 质量浓度升高和继代时间的延长 , 愈伤组织在 18 d 内呈上升趋
势 ,增长速率加快 ,之后 ,胚性愈伤组织的生长速率逐渐减慢 ,30 d 后几乎停止生长 ,42 d 后部分 愈伤组织开始褐变而死亡 ,产生较多的白色毛状气生根 , 且呈失水状态 . 因此 , 继代周期以不超 - 1 - 1 过 30 d 为宜 . 当 2 ,4 - D ≥ 3 mg・ L 时 ,多产生非胚性愈伤组织 ; 当 2 ,4 - D 为 1 ,2 mg・ L 时 ,胚 性愈伤组织分化较多 . 总体上 ,MS 和 N6 培养基诱导愈伤组织增殖略优于 B5 培养基 ,但差异不显著 . 经观察比较发现 :MS 培养基中的酚污染情况较轻 , 培养基较清澈透明 ;Badila 在各种培养 - 1 基中均产生较多酚类 ,严重抑制愈伤组织的生长 ; 在培养基中加入 50~100 mg・ L 的 PVP 或加 入 w = 0. 1 %~0. 2 %的活性碳可明显减轻酚类的毒害 . 2. 3 不定芽的分化和芽的伸长 将愈伤组织转 表2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移到 5 种基本培养基 (附加常用的 6 - BA 2. 0 mg・ 基 本 3 不定芽平均 差异显著性 - 1 - 1 L + NAA 0. 2 mg ・ L ) 上 , 第 3 天可见紫色小 5% 1% 培养基 ( 株・ 数Π 块 - 1) 点 ,第 5 天紫色小点转绿 ,17 d 后 ,愈伤组织块表 A 30. 5 a A C 28. 5 a A 面形成肉眼可见的密集丛生芽群 , 分化 30 d 时 , E 26. 3 a A ( ) 统计愈伤组织表面丛生芽的数量 表 2 , 并进行 B 11. 0 b B 方差分析 . 结果表明 , 愈伤组织均能在 5 种基本 D 5. 0 c C 培养基中分化不定芽 , 但分化芽数差异较大 ,即 注 : 3 接种时 ,每单位 ( 块) 愈伤组织的直径 MS ,N6 ,N6大量元素 + MS其他 3 种培养基无差异 , 而 B5 与 B5大量元素 + MS其他 培养基分化效果差 ,显著低于
甘蔗组培苗田间快繁技术初探
甘蔗组培苗田间快繁技术初探
吴才文
【期刊名称】《亚热带农业研究》
【年(卷),期】2002(009)004
【摘要】甘蔗组培苗第1代分蘖多,但能够生长拔节成为有效茎的比例很低.本文对提高甘蔗组培苗分蘖利用率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组培苗田间加速繁殖的初步技术.【总页数】3页(P7-9)
【作者】吴才文
【作者单位】云南省农科院甘蔗科学研究所,云南,开远,661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6.1
【相关文献】
1.甘蔗新品种粤糖03-373组培快繁试验 [J], 陈月桂;谭嘉娜;官锦燕;罗剑飘;黄海英;罗青文;杨俊贤;李奇伟
2.甘蔗组培苗大田快繁栽培要点 [J], 曹干
3.甘蔗新品种桂柳05136组培快繁试验 [J], 韦海球;罗晟异;唐利球;江清梅
4.甘蔗新品种桂柳05136组培快繁试验 [J], 韦海球;罗晟昇;唐利球;江清梅
5.太白贝母组培苗快繁试验初探 [J], 李益;付亮;黄娟;高龙梅;王强;李勇;胡振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蔗组培快繁技术
生物08本尚丽萍 34号组员:陈洁程燕娜
甘蔗是禾本科甘蔗属植物,是世界上重要的糖料作物,也是中国蔗糖工业的重要支柱。
在甘蔗栽培上,通常是以蔗茎节上的腋芽繁殖,或在每年砍伐后,利用残留在土中的茎基上的腋芽作宿根繁殖。
茎段繁殖速度慢,用种量大,而且种茎在远途运输中颇为不便,每年秋植蔗种来源难以解决,这对快速繁殖良种甘蔗以满足甘蔗生产的需要极为不利,因此,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规模化生产遗传性状整齐一致的种苗供生产上应用,现将甘蔗组培快繁技术介绍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甘蔗腋芽及茎尖
1.2方法
1.2.1 材料处理
将所取外植体腋芽(带少量茎节组织)、茎尖(带部分新叶包裹)用洗衣粉水洗净,清水冲洗半小
液处理15分钟,用无菌蒸时,在消过毒的接种间超净工作台上用75%酒精浸泡30秒,再用0.1%HgCl
2
馏水冲洗4-5次后待接种。
1.2.2 培养基
诱导外植体培养基:MS+BA 1mg/L+活性炭1g/L+2%蔗糖+琼脂8g/L。
诱导腋芽增殖培养基:MS+BA 5mg/L+活性炭0.5g/L+20g/L蔗糖;MS+BA 10mg/l+活性炭0.5g/L+2%蔗糖。
诱导生根增殖培养基:1/2MS+NAA 2mg/L+IBA0.4mg/L+多效唑2mg/L。
1.2.3培养过程
将处理好的材料接入诱导外植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光照时间10-12小时/天,光照强度(自然散射或荧光灯照明)1500-2000lux,培养温度25-30℃。
培养3-5天后,若培养基出现混浊,说明已污染,应立即清除。
培养10-15天,芽转绿将边缘褐色部分剥除转入同样培养基中培养,芽长到2-3cm时,转入诱导腋芽增殖培养基中,如此重复进行,直到所需数量后转入诱导生根培养基中进行生根培养,根长至3-5cm后进入炼苗阶段。
将幼苗不开口移到自然光照下锻炼2-3d,让幼苗接受强光的照射,然后再开口练苗1-2d。
从试管中取出发根的幼苗,用自来水洗掉根部粘着的培养基。
但要轻轻除去,应避免造成伤根。
栽植时用一个筷子粗的竹签在基质中插一小孔,然后将小苗插入,注意幼苗较嫩,防止弄伤,栽后把苗周围基质压实,栽前基质要浇透水。
栽后轻浇薄水。
再将苗移入高湿度的环境中。
保证空气湿度达90%以上。
2关键技术
本实验的关键步骤是诱导甘蔗腋芽,在诱导甘蔗腋芽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污染以及褐变,所以在外植体的选取上尽量选取较嫩的腋芽或者茎尖分生组织以减少污染和褐变,清洗时要彻底,外植体的消毒时间要充足,以及在培养基中添加活性炭减少褐变。
3技术路线图
4结果与分析
4.1 第一次培养
第一次利用MS+BA 1mg/L+活性炭1g/L+2%蔗糖+琼脂8g/L培养基进行培养,结果如下:
原因分析:1、选用的是甘蔗中部较大的腋芽进行组织培养。
中部的腋芽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含菌量较多,因此污染严重。
2、外植体清洗时间不足,消毒时间过短。
3、接种取材时较大,将腋芽处的部分茎节一同接入培养基中,加大了含菌
量和污染的可能。
4.2 第二次培养
第二次利用MS+BA 1mg/L+活性炭1g/L+2%蔗糖+琼脂8g/L培养基进行培养,结果如下:
原因分析:1、选用的是甘蔗中上部生长状况良好的腋芽进行组织培养。
中上部的腋芽含菌量依然较多,因此仍有污染现象出现。
2、外植体清洗时间较第一次延长,消毒时间也延长,因此存活率高于第一
次的培养。
3、接种时只取腋芽部分,并剥去腋芽的最外层,目的是去除受伤害的细胞。
4.3 第三次培养
第三次利用MS+BA 1mg/L+活性炭1g/L+2%蔗糖+琼脂8g/L培养基进行培养,结果如下:
原因分析:1、配置培养基时量取准确,PH值调整准确,分装灭菌后检查瓶盖是否松懈,及时旋紧。
2、选用的是甘蔗上部生长状况良好,没有暴露在空气中的腋芽进行组织培
养,此处腋芽含菌量较少,因此污染现象明显降低。
3、外植体清洗时间及消毒时间参考第二次消毒的时间。
4、接种时只取腋芽部分,并剥去腋芽的最外层,目的是去除受伤害的细胞。
接种是采用不同的接种方法,包括直插、斜插等。
结果发现去外层和直
插的培养物存活率高于其它。
5、接种过程中不说话,双手不离开操作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