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合集下载

《平均数》 教案(优秀5篇)

《平均数》 教案(优秀5篇)

《平均数》教案(优秀5篇)课堂小结篇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问题?《平均数》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5分钟左右)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

出示相关数据。

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

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学生分别说。

(三个)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

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板书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

(板书)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

(3分钟)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

但是数据不统一。

2、“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平均数》的教学设计《平均数》的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平均数》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平均数》的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

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3)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二)探究新知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预设:(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预设:(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学生汇报交流。

最新-《平均数》教学设计

最新-《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 通过活动,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概念。

2.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做出解释。

3. 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强化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教具:十个小皮球、两个小筐、多媒体课件学具:五个笔筒、十五根铅笔、统计表三张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我们曾经玩过投球游戏,今天咱们再来一场比赛,好吗?男队、女队各出三人,看哪队能赢。

请两队各派一名记录员做好统计。

其他同学做裁判。

学生进行比赛。

赛完后展示统计表进行比较。

(游戏开始,老师事前制好统计表,分发给两个统计员,进行记录。

比赛两次)二、巧设冲突,理解意义师:听说亮亮他们也在举行投球比赛呢,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多媒体展示书上的两个统计表。

)咦,怎么吵起来了?喔,原来他们在争执哪组投的成绩好呢。

引导学生看课件中的两个统计表,从表中知道了什么?(人数不等及每人投中的个数)请大家帮着兔博士一起给评判一下吧。

(最后定为比较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公平,多者为胜。

)师:怎样才能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呢?(幻灯单独出示第一组的统计表。

)师:那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数7个,就是这组同学投球的“平均数” 。

(板书)师:谁能求一下第二组投中球的平均数?师:为什么第一组是除以4,而第二组却除以5呢?师:现在比较一下,哪组获胜?生:第一组获胜。

三、自主探究,归纳方法师:刚才我们用的是求平均数的方法裁决出第一组获胜。

看来平均数用处不小啊,这不,亮亮看到妈妈经常使用不能降解的塑料袋买菜,就暗暗做了统计,想用真实的数据来说服妈妈保护环境呢。

出示统计表。

师:请大家帮亮亮算一算,妈妈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我们上边三道题的解答过程,你知道怎样求平均数了吗?(出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式:用总数/份数=平均数)师:不过兔博士还有一个问题要问问大家呢。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精选6篇)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精选6篇)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精选6篇)小学数学《平均数》篇1教学内容:p92-94教材简析: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的基础上教学比较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其中包括平均数的意义和算法。

教材选择一个小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的情景作为教学素材,分两个层次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层次先放手让学生从多种角度用数据描述各组套中的情况,在尝试中促使学生产生求平均数的心理需求。

第二层次则倡导让学生自主探索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然后安排交流。

在第二层次里有两个重点:一是通过条形统计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多补少,直观地揭示平均数的意义。

二是揭示“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想想做做”中既安排了巩固求平均数计算方法的练习,也安排了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的练习。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准备:光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套圈的游戏吗?(boys and qirls, have you ever play games like this ,look…)2、谈话:看,三年级第一小组的同学进行了男、女生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

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

(光盘出示)3、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what do you know in the picture?)和同桌说一说,指名回答,相机板书:(tell your partner)who want to say? tell us please .男生:6+9+7+6=28(个)女生:10+4+7+5+4=30(个)4、提问: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男生套中28个,女生套中30个。

《平均数》教案(优秀3篇)

《平均数》教案(优秀3篇)

《平均数》教案(优秀3篇)在教学工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本文范文为您带来的3篇《《平均数》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平均数篇一平均数的应用教学内容第43页例2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出示两个篮球队的身高统计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一说谁最高,谁最矮。

2、如果两个篮球队进行身高比较,你认为哪个队队员身高高些?王强是欢乐队中最高的队员,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个信息就下结论欢乐队总体身高比开心队高吗?为什么?3、讨论: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

二、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引导学生探索用平均数的方法比较)1、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进行平均数计算。

2、提问:142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欢乐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3、144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开心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4、你能告诉我们两个队的总体身高比较情况吗?虽然欢乐队中的王强是两个队中最高的,但欢乐队的总体身高情况不如开心队,体会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一个很好的统计量。

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需要运用“平均数”知识来解决问题?师:看到你们这么勤奋好学,又学得那么有水平。

老师今天也特别高兴,我相信你们以后会发现和自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其实“平均数“的知识还有很多,在生活实际中应用也很广,你们回忆得起来吗?对我们上课的评分,也可以来比较,哪一周课堂得分高、哪一周课堂得分低?我们也可以进行比较出示上两周课堂评分。

[板书:100分98][板书:99分99][板书:98分99][板书:100分100][板书:96分98][板书:98分100]你们认为第一周课课堂评分肯定比几分多,比几分少?师生共同演算:平均分是多少?三、巩固练习:课本练习十一全课小结。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新部编版—邰树桃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新部编版—邰树桃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石嘴山市第七小学邰树桃一、教材分析:《平均数》是“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之一。

平均数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以及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

但平均数与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数据的比较,从而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接、简明的特点,所以生活中应用较广泛。

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为今后学习更为复杂的统计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由于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心理发展仍然处于行为把握阶段,他们认识事物的特点是需要亲自参与活动或游戏,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明白事物,把握事理。

故本节通过情景导入,观察思考来促进学生的感知,进而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三、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教法分析: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学法指导: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通过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四、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教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

2.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 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步骤;(3)能够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一群人的身高是不一样的,我们如何求出这群人的平均身高呢?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概念讲解通过例题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首先介绍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然后通过实例来解释如何计算平均数,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就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3.求平均数的基本步骤介绍求平均数的基本步骤:先将所有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4.实例演练教师通过一些简单的例题,让学生灵活运用求平均数的基本步骤,进行实例演练。

例如:某班级有10名学生,他们的成绩分别是80、85、90、95、78、82、88、92、87、86,求这10名学生的平均成绩。

5.拓展应用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际问题,让学生将平均数的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例如:某班级的学生们每天骑自行车到学校的时间分别是10分钟、15分钟、20分钟、25分钟、30分钟,求这些学生骑自行车到学校的平均时间是多少?6.练习训练布置一定数量的平均数计算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手段1. 教学实例: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录像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有关平均数计算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 练习册:准备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表现,及时进行评价和指导。

2.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

3. 练习效果:对学生进行课后练习的成绩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情况。

《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五、作业练习十一4、5《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赵芳琴
授课年级:四年级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2013人教出版社)第八单元求平均数例1、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和学生自主探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正确、全面地看待问题,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2.小明和小刚的体重和是160斤,平均体重多少斤?
师:上述1题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实际每一份都一样多,
而第2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份不一定是实际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是有区别的.
二、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1.引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过“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数”
的问题。

2.明确学习目标。

三、探究新知
1、教师:同学们,保护环境使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课外时间,
同学们可以留心收集矿泉水瓶,这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让废物得到再利用,为我们的生活节约能源。

2、出示例1中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情况的统计图。

(1)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他们四人收集的矿泉水瓶的个数一样吗?(不一样)同学们
想一想,如果要求他们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是什么意思?
根据统计图的数据,想一想怎样使他们四人的矿泉水瓶一样多?
是多少个?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互相说说,然后指名汇报。

(3)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
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矿泉水瓶,共52个,再用52÷4=13个,得出平均每个人收集13个。

第二种:直接移多补少.从小红的14个中取1个放入小兰的12矿泉水瓶中,从小明的15个中取2个放入小亮的11个矿泉水瓶中,就可直接得到平均每个人收集13个矿泉水瓶。

也就是说13是这四个数的平均数。

(4)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个人收集13个。

小结:通过上题的计算,进一步明确: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应先
相加求出这几个数的数量总和,再用数量总和除以这几个数的个数,
就得到平均数.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3、教学例 2.
(1)下面是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子比赛的成绩。

哪个队的成绩好?
(2)怎么比较哪个队的成绩好?
生A:算出哪个队踢毽的个数多就行了。

生B:这样比较不公平,因为。

两队的人数不一样啊!
生C:用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可以吗?
生D: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

(3)男女分组计算,指名板演。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
(19+15+16+20+15)÷5 (18+20+19+19)÷4
=85÷5 =76÷4
=17 =19
(4)全班交流,统一订正。

小结:比较几组数据的整体情况,可以平均数来衡量,也就是说平均数可以描述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四、巩固练习
1.(1)把18枝花平均插到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支?
(2)下面3个花瓶各插了几支花?平均每个花瓶插几支?
2.下表是某小组6名同学的身高和体重情况。

请你算出这些同学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各是多少。

3.拓展应用。

五、课堂总结
你学到了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