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治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阳还五汤治验
补阳还五汤治验首席医学网
2004年07月24日16:59:00 Saturday
加入收藏夹作者:林刚【关键词】补阳
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方由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组成。
其功效补气活血,祛瘀通络。
笔者运用该方治疗慢性肺脓肿等病症,均收到满意疗效。
1 慢性肺脓肿患者,男,58岁,2000年6月2日初诊。
主诉:咳嗽咯痰伴胸痛发热10月余。
患者10月前曾患急性肺脓肿,经西医治疗症情好转。
10个月来,咳嗽呈阵发性,夜间尤甚,咯吐浊痰,胸痛隐隐,气短,低热(不超过38℃),全身乏力,精神不振,饮食量少,舌质淡胖苔白腻,脉缓。
X线片提示:右上肺野可见蜂窝状模糊阴影,范围约3cm左右,伴少量纤维化。
诊为慢性肺脓肿,证属气血不足,瘀血阻肺,日久化脓,正虚邪恋。
治宜补气益血,祛瘀排脓。
方以补阳还五汤加味,处方:黄芪100g,当归50g,桃仁15g,赤芍10g,川芎10g,地龙10g,桔梗10g,沙参20g,麦冬20g,鱼腥草30g,青蒿30g。
5剂水煎服,每日1剂。
患者药后咳嗽减轻,咯痰量少色白,胸痛已除,虚热已退,精神好转,
饮食增加。
再以上方加白术15g、茯苓15g,培土生金,继进6剂。
患者药后喜而相告,诸症皆除。
X线片提示右肺纹理稍模糊。
再拟上方去桔梗,青蒿加川贝母15g,百合15g 以补肺纳气,再进10剂巩固疗效。
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本患者由于正气虚弱,邪气留恋,瘀血阻肺,日久成脓,正虚无法驱邪外出而致病。
治宜补气益血,祛瘀排脓。
方用大剂量黄芪、当归益气补血,扶正祛邪,且又能托疮生肌;桃仁、赤芍、川芎活血祛瘀,瘀祛脓消;桔梗、鱼腥草清肺排脓;沙参、冬麦滋阴润肺;地龙解痉止咳,解毒通络;青蒿清退虚热。
症情好转,稍加更改以巩固疗效,由此益气养血,瘀祛脓消,其病自愈。
2 脑血栓形成
患者,女,72岁,2001年9月20日初诊。
患者有高血压病,病史6年。
2月前,患者因邻里纠纷,情志过激后跌仆在地感头痛眩晕,后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右手不能握物,右下肢不能站立行走,经CT检查诊为左侧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
西医给予甘露醇、脉络宁、血塞通等药物处理后,病情稍有好转。
诊见: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浮肿,右上肢不能抬举,右手不能握物,右下肢不能站立行走,口眼歪斜,言语不清,面色萎黄,小便频数,舌淡苔薄,脉弦细涩。
此为气虚血瘀,脉络痹阻。
治宜补气活血,通经活络。
方以补阳还五汤加味,处方:黄芪200g,归尾10g,川芎10g,赤芍15g,干地龙
10g,桃仁10g,红花10g,丹参30g,怀牛膝30g,太子参20g,全虫5g,郁金15g。
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7天。
患者药尽后头痛头晕已除,右上肢稍能抬举,肿胀已消,右下肢在家人搀扶下能站立行走,但步态不稳,精神好转,小便正常。
再以上方继进10剂。
药后患者能拄拐杖行走。
再拟以方加天麻15g,右手已能握筷吃饭,余症皆除。
按:本患者系年高体弱,正气方虚,气虚不能运血,气不能行,血不能荣,气虚血瘀,脉络痹阻,筋脉肌肉失于濡养所致。
方用大剂量黄芪和太子参以补气,使气旺血行,周行全身;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参活血祛瘀,通利血脉;干地龙、全虫通经活络;牛膝通三焦,祛瘀血,通血脉。
诸药共奏补气活血,通经活络之功。
3 子宫内膜异位症
患者,女,26岁,工人,2002年4月6日初诊。
患者4年前,经期曾淋雨受寒,后行经时少腹部疼痛,行经量多,淋漓不尽,色紫暗有血块,经期延长。
西医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婚后3年未孕,屡治效微。
诊见:经期少腹部疼痛,行经量多,色紫暗有血块,腰膝酸软,面色萎黄,全身乏力,精神抑郁,舌质淡苔薄边有瘀点,脉弦细。
患者证属寒凝血瘀,气虚下陷,冲任不固,瘀阻胞宫。
治宜补气活血,温经祛瘀。
方拟补阳还五汤化裁,处方:黄芪100g,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白芍15g,丹
参20g,吴茱萸5g,肉桂5g。
4剂,水煎服,每日1剂。
患者服药后腹痛减轻,行经量减,色暗红无血块,精神好转。
再拟上方5剂,药尽停药。
2002年5月8日诊:行经时腹痛已除,色红无血块,腰膝酸软未作,精神可,面色红润,拟上方继进5剂,药后诸症已除。
再拟上方去丹参20g,加枸杞子15g,女贞子15g,菟丝子15g以补肾滋阴,继进10剂。
患者药后月经2月未至,查尿HCG(阳性)。
后生一女孩,患者夫妻喜而相告。
按:本患者,由于经期受寒,寒凝胞宫,瘀血阻滞;病程日久,行经量多,气随血失,正气虚弱,气虚、血瘀、寒凝三者合而为病。
故以补阳还五汤加味。
方用黄芪大剂量以补气,以养血,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去;当归、赤芍、白芍、川芎养血活血;合桃仁、红花、丹参活血祛瘀而生新;吴茱萸、肉桂
温经散寒,诸药合用则正气得补,瘀血得去,寒凝得消,诸病何由不愈哉!
4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患者,女,16岁,2001年10月2日初诊。
患者12岁月经初潮后,出现鼻衄,口腔粘膜溃疡出血,双大腿内侧可见大小不等青紫瘀斑,后每1、2月出现1次,经查血等检查后,西医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曾用西药强的松、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K 1 等药物处理效果不佳。
诊见:双大腿内
侧及腰背部散在呈对称性出现大小不等青紫瘀斑,头晕目眩,
心悸气短,神倦乏力,失眠多梦,盗汗,饮食量少,行经量多,形体消瘦,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脉细涩。
证属气虚不能摄血,血瘀溢于肌腠。
治宜补气摄血,化瘀消斑。
拟补阳还五汤化裁。
方用:黄芪120g,当归20g,川芎10g,赤芍15g,白芍15g,红花10g,党参30g,生地30g,地榆30g,棕榈炭15g,血余炭15g,5剂,水煎服,每日1剂。
患者药尽后腰部青紫瘀斑已消,头晕目眩未作,余无不适。
再拟上方诸药加大剂量10倍,共研末,每次10g、每日3次,红糖水冲服,药尽诸症皆除。
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本患者由于经来过早,加之行经量多,日久气随血失,正气虚弱,气不摄血,血溢于外,瘀于肌腠,加之血不循经流注,不能荣养百脉而为病。
方用大剂量黄芪和党参以重在补气健脾以统血;当归、川芎、赤芍、白芍、红花、生地滋阴养血,活血消斑;合地榆、棕榈炭、血余炭以增强止血及化瘀消斑之功;合方共奏补气摄血、化瘀消斑之功。
病情好转后改汤剂为粉末剂冲服,缓图奇功,药尽病愈。
作者单位:221115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房村医院
(收稿日期:2003-11-12)
(编辑罗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