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赋体文学研究
两汉赋体文学的先声——贾谊辞赋的探究
《 吊屈原赋》鹏鸟赋》作为研究贾谊辞赋最为重要 的 《
文本依 据 。 其余存 在 争 议 的赋 篇仅 为贾谊 辞 赋研 究 而
的参考 文本 。
篇 用韵 , 注重 感 情 的抒 发 。 而 , 可 以论定 贾谊 的 从 我们 辞 赋是 源于 屈 赋 的。清代程 延 祚在 《 骚赋 论 》 中也称 贾
赋 “ 多类骚 , 屈 氏之 遗风 ” 声 有 。
《 吊屈原赋》 是贾谊赋作 中最早 的一篇 , 为文帝 四
贾 谊《 吊屈 原 赋 》 骚 体 赋 中首 开 吊屈 题材 之 先 在
一
3一
.艉 年月 7
河, 刘勰《 文心雕龙 ・ 吊》 : 自贾 谊浮湘 , 哀 云 “ 发愤 吊
文章编号 :6 2 0 0 (0 )6 0 3 0 1 7 — 4 72 1 0 — 0 — 2 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收稿 日期 :0 O — 2 1一 5 1 1 0
马 积高 《 赋史 》 :汉 初 的赋 家 , 云 “ 唯有 陆贾 、 建 、 朱
年( 公元 前 16年 ) 谊 被 贬 为 长 沙王 太 傅 , 湘水 , 7 贾 过 临屈 原放 逐之 地 , 因致 伤 悼 而作 。这 篇作 品表 面上 揭 露 屈 原所 生活 的社 会 的 黑 暗 , 为屈 原 所遭 受 的 不公 正
杂赋 ; 初辞 人 , 流 而作 。 贾扣 其端 , 谊振 其绪 。 汉 顺 陆 贾 ” 从上 述材 料 我们 可 以看 出 ,汉 初 之 际的赋 家 有 四人 , 但在 赋体 文 学 流变 中起 着重 要 作 用 的仅 两家 , 陆贾 和
贾谊 。 然就其作品的流传和保存以及对后世文学创作 的影响而言 , 也仅仅只有贾谊一家而已。 因而 , 我们要
东汉前期赋颂二体的互渗与散体大赋的走向_1
东汉前期赋颂二体的互渗与散体大赋的走向【内容提要】本文梳理相关资料,从四个方面比较分析了东汉赋、颂二体相互渗透的过程及产生这种影响的儒学背景。
在此基础上,对于这两种文体的特征作了辨析。
【关键词】东汉赋颂文体作为一代之文的汉赋,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与其它文体诸如诗、颂等都产生过相互影响与渗透。
如汉代出现了一些以颂名篇的作品,对这些作品属颂作还是赋体,就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颂”与“诵”通,而“不歌而诵谓之赋”,“诵”与“赋”在语义上有相近之处,因而这类作品也是赋。
又有人认为,汉代的“颂”,文体特征着重于颂扬,源于《诗经》的“颂”,虽然在写法上与《诗经》的“颂”不同,但与作为文体的赋是有区别的,因此将赋、颂作为二体,对一些颂名赋体的作品不视作赋的研究范围。
从语义上将二者视为一体或从文体上视二者为异体,这固然使我们在对辞赋范围界定时,减少许多困难;但在文体意识尚未明确的汉代,研究赋与颂二者之间的相互渗透,似更能帮助我们理解赋体的发展演变。
东汉前期在创作上出现两个较为突出的现象,即京都题材的赋作与巡狩题材的颂作的出现。
活跃在明帝、章帝两朝的班固、崔駰、傅毅都有同题创作。
对京都题材的“赋”作,由于有班固《两都赋》的完整保留,人们对此多有研究;而巡狩题材的“颂”作,由于作品多为残篇,我们很难对此有一客观的认识与正确的评价。
日本弘仁本《文馆词林》① 录有东汉“巡狩”题材的颂作六篇。
而六篇颂作在《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中均为节录,严可均《全汉文》据以收录的也非完篇。
因此《文馆词林》保存的汉人颂作,尤其是崔駰的《东巡颂》、《南巡颂》、《西巡颂》、《北巡颂》四篇,范晔《后汉书·崔駰传》简称为《四巡颂》,为我们研究东汉前期颂作颂名赋体的文体特征及颂与赋二体的互渗提供了完整的作品参照。
本文拟以东汉前期班固、崔駰、傅毅三人的同题作品作为观照,对东汉前期赋颂二体的互渗以及这一互渗对此后散体大赋创作走向的影响作一探讨。
两汉文学汉代的辞赋
第二章 两汉文学第一节汉代的辞赋赋是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结合,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汉赋是在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体制。
一、赋体的形成、兴盛及变化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四百年间,盛极一时。
后世常把赋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专称为“汉赋”。
作为一种文体,赋早在战国时代的后期就产生了。
从现存资料看,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是荀子。
《汉书·艺文志》记有荀子赋十篇,现流传下来的有五篇,即在今本《荀子》中《赋篇》里的《礼》《知》《云》《蚕》《针》。
此五篇赋以通俗的“隐语”铺写五种事物,以咏物为说理,实成为汉赋的直接渊源。
旧传宋玉也有赋作,但今之流传者,疑是后人之伪托。
1993年连云港出土的尹湾汉墓竹简,有一篇重要作品《神乌傅(赋)》,全篇约有664字,作于西汉后期,作者是一位受儒学熏陶很深的下层知识分子。
《神乌傅(赋)》的发现,为赋起源于民间说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参看沈颂今著《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243页,学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赋体的主要特点是所谓的铺陈写物。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这是对“诗六义”中赋的表现手法的解释。
赋、敷、铺可通假。
《诗经》中的“赋”,指不假比兴、直接表现事物的时空状态的艺术手法。
《诠赋》篇又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这两段话说明:一、赋,溯其渊源,是诗歌的衍变。
“受命于诗人”,因《诗六义》中有赋,一般认为,赋在《诗经》中并不是文体,是一种表现手法,但赋体与“六义”之“赋”有关,由“赋”转化而来。
二、赋又与楚辞有关,受楚辞的影响很大。
从楚辞开始,以较长的篇幅和优美的词藻来发挥想象倾诉感情,成为战国后期人们所欢迎的形式。
赋作者正是利用这种文体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现实的态度。
我们看西汉初年的“骚体赋”,确与楚辞相当接近。
关于两汉文学瑰宝汉赋之研究——以《司马相如赋》为例
第26卷第2期Vol.26No.2北京印刷学院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2018年02月Feb.2018关于两汉文学瑰宝汉赋之研究——以《司马相如赋》为例林木阳1,陈燕玲2(1.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泉州362500;2.泉州师范学院,泉州362000)摘要:赋是两汉时期最重要的文学体裁,汉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现阶段关于汉赋的研究还存在着许多缺陷。
基于此种情况,在本文当中笔者以“汉赋四大家”之首的司马相如为例,通过其作品的解析对汉赋的思想与艺术特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两汉文学;汉赋;《司马相如赋》研究中图分类号:I2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8626(2018)02-0113-03Study on the Han Fu of Literature Treasurein Two Han Dynasty——Taking "SIMA Xiangru Fu"as an exampleLIN Muyang 1,CHEN Yanling 2(1.Quanzhou Arts and Crafts Vocational College,Quanzhou 362500,China;2.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Quanzhou 362000,China)Abstract:Fu is the most important literary genre in the Han dynasty,and Han Fu is also the treas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However,there are still many defects in the study of Han Fu over time.On the basis of this situation,this paper takes the first of the"four masters of Han Fu"-Sima Xiangru as an example,through the analysis on his works to analyze the thought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Han Fu in all directions.Key words:two Han literature;Han Fu;study on the "SIMA Xiangru Fu"收稿日期:2017-12-29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JAS150860)一、引言赋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与诗、词、曲被共同称为中国古代四大韵文。
两汉辞赋艺术中的文化与伦理思想
两汉辞赋艺术中的文化与伦理思想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汉朝的二十一位皇帝统治了四百多年,期间出现了很多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的杰出成就。
在辞赋艺术这个领域,汉代的诗人们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中以两汉辞赋最为著名。
两汉辞赋传承了先秦文化的基因,同时也开启了新的文艺时代。
伦理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要素,伦理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如何遵循伦理道德规范,如何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是汉代诗人们在创作辞赋时思考的重要问题。
两汉辞赋中,文化和伦理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些优秀的辞赋作品正是通过表现出这种关系而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一、文化意涵在辞赋中的体现两汉辞赋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内容上既秉承了先秦文化的传统,又吸收了一些新的思想和文化元素,呈现出独具匠心的艺术形态。
在两汉辞赋的文化意涵中,文化的传承和转变是目标和主题的核心。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起点,那里有许多重要的哲学家和文化人物,例如孔子、老子、荀子等。
汉代诗人在辞赋中常常表达明确的情感,他们的作品不仅在深度和广度上超越了先秦文化,而且在思想和语言上也有了新的质的飞跃。
两汉时期诗歌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环境密不可分。
文化中蕴含着文明的遗产,通过传承这些遗产,期可以引导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生活和发展。
其次,两汉辞赋还表达了文化创新和思想交流的意义。
辞的“新风”、“雅俗”、“独特的口感”、“革新”、“通俗易懂”等特色是辞赋文化的新特标志。
两汉辞赋大量吸收了民间的音乐经典、神话传说、道教儒学、政治文化等元素,尝试通过革新、创新这些元素,在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交流和观念转化模式。
文化交流和创新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汉代诗人的辞赋作品中,我们不仅能看到文化间的交流,而且能感受到诗人们对文化价值和准则的思考和瞻前顾后的创新探索。
二、伦理思想在辞赋中的体现伦理思想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伦理思想贯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个发展历程,它对中国人的生活、行为、思想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汉代辞赋发展的简析与感悟
对汉代辞赋发展的简析与感悟两汉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历史文化的蓬勃发展令人惊叹。
作为汉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赋,和汉代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
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
汉赋有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之分,分别代表了汉赋不同发展阶段的主流形式。
汉初以骚体赋为主。
作为骚体赋的代表作家,也是现今有作品传世的第一位汉代赋作家-—贾谊,以《吊屈原赋》闻名于世。
这篇赋以作者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途径屈原放逐之地为背景,伤悼而作。
赋中道出了一个是非不分、善恶颠倒的昏暗世界,揭示了造成屈原不幸的社会现实。
字里行间明显流露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怒不平,悼人也是自悼。
写的情真意切。
于骚体赋中,仍可冠于西汉。
文、景时代,梁园文学群体盛极一时。
作为梁园文学群体中的杰出代表——枚乘,它的作品中最可靠、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标志着汉大赋体制形成的《七发》。
作为“七体”的开山之作,它具备了汉大赋成熟的以下显著特点:鸿篇巨制,韵散结合;采用设为主客问答的形式结纂全篇;笔墨铺夸,描绘精细;以叙事状物为主,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
汉武帝即位之后,蜀地先后走出司马相如和扬雄两位赋坛巨匠。
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其中的代表作《子虚赋》和《上林赋》,是汉赋中最优秀、影响最深远、最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
扬雄的四赋,用骚体来表现汉代盛世和天子的声威,这在历史上是首创。
既扩大了骚体的选材范围,也使骚体正式融入了主流文化。
如果说西汉辞赋是以汪洋恣肆的风格和豪放昂扬的气势著称于世,那么到了东汉,辞赋逐渐被深邃冷峻、平正典雅的风格所扬弃,散句单行的语言,也演变为骈俪对偶的句式。
然而在东汉辞赋的发展过程中,班固和张衡又是我们不得不提的两位东汉辞赋大家。
同为京都赋的代表作家,班固的《两都赋》在艺术上虽然基本是取法司马相如和扬雄,但却另有突破和创新。
既打破了“劝百讽一”的结构模式,又详略有致,别具匠心。
繁简得当,层次分明,有力地凸显了创作主旨。
汉赋的发展与演变
汉赋的发展与演变汉赋的发展与演变导语:汉赋是西汉时期出现的一种体裁,以赞颂君主为主要内容,那么这种文学体裁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呢?一起了解一下吧!1 普遍采用虚拟人物进行主客问答的方式,引出后面的大段描写,末尾又总是以一方压倒一方而结束。
这种写法是古代隐语和战国散文留下的痕迹,在散文赋形成了固定的程式。
2 赋的中间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对事物进行穷形尽相,绘声绘色的描写,极力表现客观对象广阔性、无限性、丰富性,渲染其种类之多,形态之美、变化之繁富,从而形成宏大的结构、令人眼花缭乱的画面和惊心动魄的气势。
3 辞藻丰富华丽。
作者常常在赋中堆砌大量生僻词汇,又喜欢把很多同一偏旁的字罗列在一起,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
句式以散体为主,灵活多变,但也有不少四字句和骚体句。
句子的节奏感很强,有的地方还押韵,非常便于朗读。
4 结尾往往寄托一点讽谏,但这种讽谏的效果非常微弱,完全被前面的大段铺陈描写所掩盖,很难被欣赏者发现。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
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赋的产生和发展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生了。
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可能是荀子。
据《汉书·艺文志》载,荀子有赋10篇(现存《礼》、《知》、《云》、《蚕》、《箴》5篇),是用通俗“隐语”铺写五种事物。
旧传楚国宋玉也有赋体作品,如《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等,辞藻华美,且有讽谏用意,较之荀赋,似与汉赋更为接近,但或疑为后人伪托,尚无定论。
从现存荀赋来看,这时赋体还属萌芽状态。
赋体的进一步发展,当受到战国后期纵横家的散文和新兴文体楚辞的巨大影响。
赋体的主要特点,是铺陈写物,“不歌而诵”,接近于散文,但在发展中它吸收了楚辞的某些特点──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因而丰富了自己的体制。
正由于赋体的发展与楚辞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汉代往往把辞赋连称,西汉初年的所谓“骚体赋”,确实与楚辞相当接近,颇难加以明显的区分。
赋文学研究
汉赋研究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
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
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汉赋分为骚体赋、大赋、小赋。
骚体赋代表作为贾谊的《吊屈原赋》、《鹏鸟赋》,它直接受屈原《九章》和《天问》的影响,保留着加“兮”的传统,其语言是四言和散句的结合,表现手法为抒情言志汉初六十年是骚体赋的时期[1]。
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
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赋的行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
汉赋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
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只在结尾处略带几笔,微露讽谏之意。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擒丈”;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
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
汉赋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
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只在结尾处略带几笔,微露讽谏之意。
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长河中,汉赋同唐诗、宋词、元曲一样,在文体前标明时代,只是说明这一文体在这个时代达到了高峰,并不意味着这一文体在这个时代才突兀出现。
汉代赋体文学
汉代赋体文学汉代赋体文学第一节赋体名称的来源以赋名篇,始于荀子。
荀子曾作《礼》、《知》、《云》、《蚕》、《箴》“赋”五篇,是以“赋”名篇的第一人,但作为文体来说,尚不具备,仍属于“赋”的萌芽阶段。
《文选》所收宋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文体特点如汉代赋,但学术界普遍认为这些作品至少是汉武帝以后的作品,不可能是生活在战国时光楚襄王之际的“宋玉”作品。
可以说,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兴文体。
一、赋的特征: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原指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
《文心雕龙·诠赋》云:“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
”意思是:赋,就是铺叙,通过铺陈辞采写成文章,通过描绘物象来抒发情志。
“铺采摛文”是赋的形式,而“体物写志”则是赋的内容。
《汉书·艺文志》引刘向云:“不歌而颂谓之赋”,意思是赋为一种脱离音乐的诵读方式。
由上述两点,可概括赋的一般特点是:内容侧重于叙事,多用陈述性、叙事性和描绘手法,形式上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不能入乐歌唱,只适宜于朗读。
二.诗和赋的关系: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赋是由古诗演变而来。
《艺文志》说:“不歌而颂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可见诗与赋的区别是,前者为可歌的,而后者是不歌而颂的。
三、楚辞和赋的关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又说:“(屈原)乃作《怀沙》之赋”,班固称:“其文弘博典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离骚序》)可见,以司马迁、班固为代表的汉代人认为“辞”与“赋”没有区别,他们把屈原的作品也称作赋。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则将“骚”与“赋”划为两体。
他说:“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然则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意思是到屈原创作《离骚》时,才开始扩展绘声绘形的特色。
赋,起源于诗人,而由《楚辞》开拓出新的疆界。
两汉文学研究
两汉文学研究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被划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在这些时期内,产生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包括传世的诗歌、散文、小说等。
本文将探讨两汉文学的历史背景、特点以及代表作品等方面内容。
一、历史背景在西汉时期,由于秦朝的统治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扬传统文化,这也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而东汉时期,则因为天灾战乱等原因,社会动荡不安,文学作品呈现出较为压抑的色彩。
二、文学特点1. 诗歌两汉时期的诗歌,多以“乐府”、“风雅”等为代表。
其特点是抒发情感真挚,讲究音韵和律诗格律。
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离骚》、《陌上桑》等。
2. 散文两汉时期的散文,多以“赋”、“志”等为代表。
其特点是描写细致入微,气势磅礴。
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汉书》、《后汉书》等。
3. 小说两汉时期的小说,多以神话传说为主题。
其特点是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白蛇传》、《搜神记》等。
三、代表作品1. 《离骚》《离骚》是西汉时期楚国儒生屈原所写的一篇长诗,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顶峰之作”。
它以楚国被秦灭亡为背景,表达了屈原对士人理想和国家前途的思考,同时也是对自己经历的苦难的宣泄。
2. 《后汉书》《后汉书》是东汉班固所写的一部历史著作,它记录了东汉末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东汉历史的重要资料。
3. 《红楼梦》《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写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主线,描绘了一幅丰富而细致的官场、贵族社会的图画,并富有深邃的人生哲理。
四、总结两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时期,其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汉代赋体文学
原夫箫干之所生兮,于江南之丘墟。洞条畅而罕节兮,标 敷纷以扶疏。徒观其旁山侧兮,则岖嵚岿崎,倚巇迤,诚可悲 乎其不安也。弥望傥莽,联延旷荡,又足乐乎其敞闲也。托身 躯于后土兮,经万载而不迁。吸至精之滋熙兮,稟苍色之润坚。 感阴阳之变化兮,附性命乎皇天。翔风萧萧而径其末兮,回江
流川而溉其山。扬素波而挥连珠兮,声礚礚而澍渊。 朝露清冷而陨其侧兮,玉液 浸润而承其根。孤雌寡鹤,娱优 乎其下兮,春禽群嬉,翱翔乎其 颠。秋蜩不食,抱朴而长吟兮, 玄猿悲啸,搜索乎其间。处幽隐 而奥庰兮,密漠泊以猭。惟详察 其素体兮,宜清静而弗喧。幸得 谥为洞箫兮,蒙圣主之渥恩。可 谓惠而不费兮,因天性之自然。
【要点】从楚辞到汉赋的产生;枚乘《七 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张衡的《归田赋》。 【重点】汉赋的发展;司马相如赋作的艺 术特征。 【难点】汉大赋的基本特征;由大赋而抒 情小赋的社会文化原因。
第一节 西汉前期的辞赋
一、从楚辞到汉赋 二、枚乘的《七发》
第二节 西汉中后期的辞赋
一、司马相如及其赋作 二、司马相如时代的其他赋家
故贪饕者听之而廉隅兮,狼戾者闻之而不怼。刚毅强暴反 仁恩兮,啴唌逸豫戒其失。钟期、牙、旷怅然而愕兮,杞梁之 妻不能为其气。师襄、严春不敢窜其巧兮,浸淫、叔子远其类。 嚚、顽、朱、均惕复惠兮,桀、跖、鬻、博儡以顿悴。吹参差 而入道德兮,故永御而可贵。时奏狡弄,则彷徨翱翔,或留而 不行,或行而不留。愺恅澜漫,亡耦失畴,薄索合沓,罔象相 求。 故知音者乐而悲之,不知音者怪而伟之。故闻其悲声,则 莫不怆然累欷,撇涕抆泪;其奏欢娱,则莫不惮漫衍凯,阿那 腲腇者已。是以蟋蟀蠖,蚑行喘息;蝼蚁蝘蜒,蝇蝇栩栩。迁 延徙迤,鱼瞰鸟睨,垂喙转,瞪瞢忘食,况感阴阳之和,而化 风俗之伦哉! 乱曰:状若捷武,超腾逾曳,迅漂巧兮。又似流波,泡溲 泛,趋巇道兮。哮呷喚,躋躓连绝,淈殄沌兮。搅搜捎,逍遥 踊跃,若坏颓兮。优游流离,踌躇稽诣,亦足耽兮。颓唐遂往, 长辞远逝,漂不还兮。赖蒙圣化,从容中道,乐不淫兮。条畅 洞达,中节操兮。终诗卒曲,尚馀音兮。吟气遗响,联绵漂撇, 生微风兮。连延络绎,变无穷兮。
赋体文学研究进度阐述
赋体文学研究进度阐述刘师培《论文杂记》探讨赋体的起源时不仅提到屈原、宋玉的《楚辞》,而且还进一步追溯到更早的言志之诗与记事之史篇,指出《楚辞》其实隐含了诗歌与史篇二体,此二体都与文字学息息相关。
关于赋体的分类,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分赋体为屈原赋、陆贾赋、荀卿赋、杂赋四大类,但未说明分类依据。
刘师培继承此分类方法并对分类依据加以阐发,其《论文杂记》说:“自吾观之,客主赋以下十二家,皆汉代之总集类也;余则皆为分集。
而分集之赋,复分三类:有写怀之赋,有骋辞之赋,有阐理之赋。
写怀之赋,屈原以下二十家是也。
骋辞之赋,陆贾以下二十一家是也。
阐理之赋,荀卿以下二十五家是也。
写怀之赋,其源出于《诗经》。
骋辞之赋,其源出于纵横家。
阐理之赋,其源出于儒、道两家。
”[3]232233刘氏提出写怀、骋辞、阐理为班固区分赋体的依据,无疑更符合汉代赋体文学的实际情况,但他对于各类所属的赋家是否都具有相应的创作特点,却没有作进一步的探讨。
然而,上述依据与其所属的赋家风格并不完全一致。
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与扬雄的《羽猎赋》《蜀都赋》都属于聚事敛材、旨诡词肆之作,而司马氏之作归入写怀之类,扬雄之作则归入骋辞之列,无疑令人颇生疑问。
其实,章太炎《国故论衡》早已指出扬雄与司马相如在赋体上有直接的继承关系,所以扬雄之作不应列入骋辞之赋中,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对于班固为何如此划分,也没有作进一步的分析。
关于赋体文学的性质及对待赋体的态度,此时期的学者也有所关注。
“五四”运动时期,为适应新文化建设的需要,不少学者极力标举白话文,排斥贬抑文言文(包含赋体在内)。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斥责两汉赋作过于讲究雕琢辞藻、一味阿谀奉承,辞繁意寡,可谓一无是处,这无疑也抹杀了赋体文学体物的性质。
针对此类言论,郭绍虞撰文《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位置》加以反驳说:“有些讲文学史的人,因为反对旧时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之说,而以为汉赋在文学史上为最无价值,或且不认之为文学。
《汉赋》:中国古代千年文化精粹!
《汉赋》:中国古代千年文化精粹!我国历史渊远流长,这其中也诞生出无数珍贵的文化。
例如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之学,汉代的乐府诗歌,以及唐宋的诗词……这些都是我国璀璨文化的一点缩影。
而在这些文化中却有一种很少被人提及,这便是两汉时期的汉赋。
它起源于秦末汉初之时,于汉宣帝时期达到巅峰,东汉末年慢慢消亡。
可以说汉赋,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的瑰宝!今天我们就回溯千年,一起去感受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遗珠~汉赋的独特魅力!千年汉赋汉赋的形成与特点•汉赋的形成赋,最初是起源于战国末期的一种有韵的散文体裁。
它在整体结构上,分为三个部分:序(开篇)、本文(主题内容)、以及被如今称为“乱”或者“讯”的结尾(结语)!战国时期荀子著《赋篇》,这是关于赋文体的最早记载。
而后战国时期的楚国屈原著《天问》、《离骚》……等文学名篇,使得赋这种文体逐渐成型!汉初之时由于汉高祖刘邦属于楚人遗民,而大臣们樊哙、萧何等人也是楚人。
这使得汉初之时的文学,受到楚辞的深刻影响。
慢慢的汉初文人都偏向于这种文体,赋开始逐渐流行起来。
即至汉武帝之时国家强盛无比,当时的文人便用赋写出宏伟的文学作品,歌颂统治者的丰功伟绩。
由此赋正式兴盛起来,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汉赋》!汉赋体裁•汉赋的特点汉赋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不歌而诵、铺采摛文并体物写志”的文笔特点。
即不受传统文学的束缚,通过铺展材料精细而又准确的广泛描写事物,表达自己的主旨!但是这其中,汉赋所独有的思想特点则不停的转换,汉赋初期,多是寄情山水抒情言物;到了中期,则是对当时统治者的歌功颂德;而到了末期,又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无情披露!由此可以看出,汉赋的整体风格特点并非一成不变。
汉赋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演变出许多不同的思想风格!归田赋汉赋的体裁演变与代表作在遵循汉赋以上特点的同时,又由于时代的发展汉赋演变形成了骚体赋、大赋、小赋这三种不同的文风体裁!•初期的骚体赋骚体赋,是流行于西汉初期至汉武帝前期的汉赋体裁。
两汉辞赋“九体”作品研究
两汉辞赋“九体”作品研究在中国古代文体发展史上,以数字命名文体者,除了“七”体外,尚有“九”体。
但“九”体却并未得到古代文论家和文选家的重视,一直未能如“七”体那样被单独立类。
然而,现代已有不少学者为之正名,认为“九”体也可独立成体;在不少著作和辞典中,也开始有“九”体这样的称呼和词条。
有鉴于此,本文拟以两汉辞赋“九”体及其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全面探讨其源流、性质及叙述方式等,并兼及其形式、内容方面的一些问题。
研究方法上,首先确定实事求是的原则,本着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态度,把论点建立在尽可能坚实的论据之上;具体采用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两条途径,二者紧密结合,互相补充,并以内部研究即对文本自身的研究为核心。
此外,材料分析法与文献归纳法也是本文的基本研究方法。
汉代的辞赋“九”体作品,继承了楚骚的文学传统,在形式上又有新的开拓和发展。
这不但显示了楚骚文学的强大生命力,并构成了汉楚辞学的重要内容,也对汉代辞赋以及后代骚体诗赋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况且其中有着丰富的屈赋遗说及宝贵的文论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多角度地把握屈原的生平和思想,并补史传之不足。
再从文体价值方面来说,《九怀》、《九叹》和《九思》,它们本身对屈宋辞作的模仿,包含着对文体规范的确认,也就是说它们有着较为明确的文体谱系意识。
这种自觉的文体谱系确认意识,深深的影响了“九”体系列的后继者们。
全文共分五章,其目分别为: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了“九体”作品的研究意义与价值,并对历代的两汉辞赋“九体”作品研究概况进行简要梳理。
第二章为源流论,首先对两汉辞赋“九体”进行界定,列举了历代有代表性的“九体”作品;接着重点对两汉辞赋“九体”作品对先秦辞赋“九体”作品的继承与发展,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与分析;最后,对两汉辞赋“九体”作品较为稀少的原因及“九体”作品在产生后不绝如缕的因由进行了分析。
第三章主要是作品论,首先探讨了两汉辞赋“九体”作品入选《楚辞》专书的理由;接着通过较为详细的分析与论证,得出两汉辞赋“三九”的性质是“读后感”的观点;第三节,讨论了汉代“三九”是否为代言体的问题,澄清了时人的一些模糊观念;最后,比较了两汉辞赋“三九”的异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鵩鳥賦
• 单阏之岁兮, • 主人将去。 • 四月孟夏, 请问于鵩: 庚子曰斜兮, 鵩集余舍。 • 余去何之。 止于坐隅兮貌甚闲暇。 吉乎告我, • 异物来萃兮, 私怪其故。 凶言其灾。 发书占之兮, 淹速之度兮, 谶言其度曰: • 野鸟入室兮, 语余其期。
鵩乃叹息,
举首奋翼。 口不能言, 请对以臆曰: 万物变化兮, 固无休息。 斡流而迁兮, 或推而还。 形气转续兮,
鵩鳥賦
• 大钧播物兮, 坱圠无垠。 天不可预虑兮, 道不可预谋。 迟速有命兮, 焉识其时。 且夫天地为炉兮, 造化为工。 阴阳为炭兮, • 万物为铜。 合散消息兮, 安有常则。 千变万化兮, 未始有极。 忽然为人兮, 何足控搏。 化为异物兮, 又何足患。 • 小智自私兮, 贱彼贵我。 达人大观兮, 物无不可。 贪夫徇财兮, 烈士徇名。 夸者死权兮, 品庶每生。 怵迫之徒兮,
• 忍兮啬夫,何寡德矣。 既已生之,不与福矣。 来何暴也,去何躁也。 孳孳望之,其可悼也。 憭兮慓兮,以郁怫兮。 念思白云,肠如结兮。 终怨不雨,甚不仁兮。 布而不下,甚不信兮。 白云何怨,奈何人兮。
招 隐 士
淮南小山
•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山气巃嵸兮石 嵯峨,溪谷崭岩兮水曾波。猿狖群啸兮虎豹嗥,攀援桂 枝兮聊淹留。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岁暮兮不 自聊,蟪蛄鸣兮啾啾。 • 坱兮轧,山曲岪,心淹留兮恫荒忽。罔兮沕,憭兮栗, 虎豹穴,丛薄深林兮人上慄。嶔岑碕礒兮,碅磳磈硊。 树轮相纠兮,林木茷骫。青莎杂树兮,薠草靃靡。白鹿 麏麚兮,或腾或倚,状 兮峨峨,凄凄兮漇漇。猕猴 兮熊罴.慕类兮以悲。攀援桂枝兮聊淹留。虎豹斗兮熊 罴咆,禽兽骇兮亡其曹。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 留!
• 汉王逸《招隐士》序:“《招隐士》者,淮南小 山之所作也。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怀天下俊 伟之士,自八公之徒,咸慕其德而归其仁,各竭 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辞赋,以类相从,故或称 小山,或称大山,其义犹《诗》有《小雅》、 《大雅》也。”
3.散体赋 枚乘(?~公元前140?)字叔,汉淮阴人。枚乘从小对文学就有着浓厚 的兴趣。其中,《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九篇,其国的《七发》 是他的代表作。后来他写辞赋出了名,就离乡远游寻求生活的出路。 不久,他来到了物阜丰的广陵,在吴王刘濞言中当了一名郎中(文学侍 从)。枚乘不仅善于文辞,而且富有胆识。吴王刘濞酝酿反叛汉朝廷时, 枚乘多次上书谏阻吴王。公元前154年,吴王被汉景帝平定,枚乘因屡 次上书,声名大著。汉景帝任命他为弘农都尉,枚称病辞官,复回梁 国。梁孝王刘武的宾客都善作赋,但以枚乘为最高。刘武死后,宾客 尽散,枚乘回淮安老家居住。汉武帝刘彻做太子时就已仰慕枚乘的名 声,待到即位以后,特地用“安车蒲轮”征召他到京城长安去,此时 枚乘已年迈体衰,结果病死在途中。
• 阴阳分而不相得兮,更惟贪婪而狼戾。 终风解而霰散兮,陵迟而堵溃。 或深潜而闭藏兮,争离而并逝。 廓荡荡其若涤兮,日照照而无秽。 隆盛暑而无聊兮,煎砂石而烂渭。 汤风至而含热兮,群生闷满而愁愦。 畎亩枯槁而失泽兮,壤石相聚而为害。 农夫垂拱而无聊兮,释其鉏耨而下泪。
• 忧疆畔之遇害兮,痛皇天之托咎于在位。 独不闻唐虞之积烈兮,与三代之风气。 时俗殊而不还兮,恐功久而坏败。 何操行之不得兮,政治失中而违节。 阴气辟而留滞兮,厌暴而沉没。 嗟乎,惜旱大剧,何辜于天无恩泽。
2.赋——不歌而诵谓之赋。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 诵。 ——《国语· 周语》 韦昭注云:《周禮》矇主弦歌諷誦。誦,謂箴諫之語也。 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汉书· 艺文志》 总:仍然没有脱离动词,是一种读的方式,但暗示着赋这种文体的特点。 3.赋——好辞而以赋见称 “好辞而以赋见称”,“为赋以弔屈原”——《屈原贾生列传》 荀子有“赋篇” 总:名词,一种文体,但既有诗,又有文。但贾生之赋已非屈子之诗,亦非荀子之 文。
逍遥游
庄子
西京赋· 张衡
• 先生独不见西京之事欤?请为吾子陈之: • 汉氏初都,在渭之涘,秦里其朔,实为咸阳。左有崤函重险、 桃林之塞,缀以二华,巨灵赑屃,高掌远跖,以流河曲,厥迹犹 存。右有陇坻之隘,隔阂华戎,岐梁汧雍,陈宝鸣鸡在焉。于前 终南太一,隆崛崔萃,隐辚郁律,连冈乎嶓冢,抱杜含户,欱沣 吐镐,爰有蓝田珍玉,是之自出。于后则高陵平原,据渭踞泾, 澶漫靡迤,作镇于近。其远则九嵕甘泉,涸阴冱寒,日北至而含 冻,此焉清暑。尔乃广衍沃野,厥田上上,实为地之奥区神皋。 昔者,大帝说秦穆公而觐之,飨以钧天广乐。帝有醉焉,乃为金 策,锡用此土,而翦诸鹑首。是时也,并为强国者有六,然而四 海同宅西秦,岂不诡哉!
孔子赞 孔子睿圣,配天弘道。风扇玄流,思探神宝。明发 怀周,兴言谟老。灵魄有行,言观苍昊。清歌先诚,丹 书有造。(《艺文类聚》二十) 王子乔赞 遗形灵岳,顾景忘归。乘云倏忽,飘摇紫微。 (《艺文类聚》七十八) 夏育赞
• 丞相箴 • 夫导民在简,为政以仁;仁实生爱,简亦易遵。罔 疏下睦,禁密巧繁,深文碎教,伊何能存?故人不可以 不审,任不可以不忠。舍贤昵谗,则丧尔邦;且偏见则 昧,专听悔疑。耳目之用,亦各有期。夫岂不察,而帷 墙隔之。矜己任智,是蔽是欺。德无远而不复,恶何适 而不追?存亡日鉴,成败代陈。人咸知镜其貌,而莫能 照其身。
旱云赋
• • • • 惟昊天之大旱兮,失精和之正理, 望白云之蓬勃兮,滃澹澹而妄止, 运清浊之澒洞兮,正重沓而并起, 嵬隆崇以崔巍兮,时仿佛而有似。 屈卷轮而中天兮,象虎惊与龙骇。 相搏据而俱兴兮,妄倚俪而时有。 遂积聚而合沓兮,相纷薄而慷慨。 若飞翔而从横兮,扬波怒而澎濞。 正帷布而雷动兮,相击冲而碎破, • 或窈窕而四塞兮,诚若雨而不坠。
• 杨四公颂 • 峨峨西岳,峻极太清,降神挺贤,实有景灵。灵何为四? 四杨是丁。佐我大侯,俾作韩贞。明明在上,不显其身。 帝时畴咨,本道求真。佥曰于公,温故知新。宜保宜傅, 克赞典坟。昔在阿衡,左右商王。有周文武,股肱旦望。 我汉杨氏,作代栋梁。蹇蹇匪宫惟国之纲。纲弛复整, 政无乱荒。功假皇穹,率土以康。心尽于朝,终然允臧。 伊德之辅,是乃毛羽。匪哲匪贤,孰云敢举。杨氏蹈之, 为轨为武。轨武伊何,尽启基绪。穆穆天子,以为心膂。 于万斯年,克昌厥后。
• 二、汉赋诸体
1.四言赋 《荀子· 箴赋》 有物于此,生于山阜,处于室堂。无知无巧,善治衣裳。不盗不窃, 穿窬而行。日夜合离,以成文章。以能合从,又善连衡。下覆百姓, 上饰帝王。功业甚博,不见贤良。时用则存,不用则亡。臣愚不识, 敢请之王。 王曰:此夫始生鉅,其成功小者邪?长其尾而锐其剽者邪?头铦达而 尾赵缭者邪?一往一来,结尾以为事。无羽无翼,反复甚极。尾生而 事起,尾邅而事已。簪以为父 ,管以为母。既以缝表,又以连里:夫 是之谓箴理。 注:窬,yú ,门旁像圭形的小洞。箴,缝衣的工具,即针。
4.颂、赞、箴、铭 旱颂· 东方朔 维昊天之大旱,失精和之正理。遥望白云之酆淳,氵翁 瞳瞳而亡止。阳风吸习而熇熇,群生闵懑而愁愦。陇亩枯 槁而允布,壤石相聚而为害。农夫垂拱而无为,释其耰锄 而下涕。悲坛畔之遭祸,痛皇天之靡济 尼父颂 · 张超 岩岩孔圣,异世称杰。量合乾坤,明参日月。德被八 荒,名充遐外。终于获麟,遗歌鲁卫。
刘胜
屏风赋
刘安
• 文鹿赋· 公孙诡 • 麀鹿濯濯。来我槐庭。食我槐叶。怀我德声。质如 细缛。文如素綦。呦呦相召。小雅之诗。叹丘山之 比岁。逢梁王于一时。
• 酒赋· 邹阳 • 清者为酒。浊者为醴。清者圣明,浊者顽呆,皆曲滑丘之麦。酿 野田之米。仓风莫预。方金未启。嗟同物而异味。叹殊才而共侍。 流光醳醳。甘滋泥泥。清醪既成,绿瓷既启,且筐且漉。载饮载 齐,庶民以为欢,君子以为礼。 • 其品类则沙洛渌酃,程乡若下,高公之清,关中白薄,青渚萦停。 凝醳醇酎,千日一醒。哲王临国,绰矣多暇。召皤皤之臣。聚肃 肃之宾。安广坐,列雕屏。绡绮为广,犀璩为镇。曳长裾,飞广 袖,奋长缨。英伟之士,莞尔而即之。君王凭玉几,倚玉屏,举 手一劳,四座之士,皆若哺梁焉。乃纵酒作倡,倾碗覆觞,右曰 宫申,旁亦征扬,乐只之深不狂。于是钖名饵,袪夕醉,遣朝酲, 寿吾君,亿万岁,常与日月争光。
文 木 赋
• 丽木离披,生彼高崖。拂天河而布叶,横日路而擢枝。幼雏羸 鷇,单雄寡雌。纷纭翔集,嘈嗷鸣啼。载重雪而梢劲风,将等岁于 二仪。巧匠不识,王子见知。乃命斑尔,载斧伐斯。隐若天崩,豁 如地裂。华叶分披,条枝摧折。既剥既刊,见其文章。或如龙盘虎 踞,复似鸾集凤翔。青緺紫绶,环璧圭璋。重山累嶂,连波迭浪。 奔电屯云,薄雾浓雰。䴥宗骥旅,鸡族雉群。蠋绣鸯锦,莲藻芰文。 色比金而有裕,质参玉而无分。裁为用器,曲直舒卷。修竹映池, 高松植巘。制为乐器,婉转蟠纡。凤将九子,龙导五驹。制为屏风, 郁岪穹隆。制为杖几,极丽穷美。制为枕案,文章璀璨,彪炳焕汗。 制为盘盂,采玩蜘蹰。猗欤君子,其乐只且。 • 注:鷇,kò u,小鸡;緺,ɡuā,紫青色的绶; 䴥,jia,健鹿;蠋,zhú ,鳞翅目昆虫的幼虫。色青,形似 蚕,大如手指。
鵩鳥賦
• 变化而蟺。 沕穆无穷兮, 胡可胜言。 祸兮福所倚, 福兮祸所伏。 忧喜聚门兮, 吉凶同域。 彼吴强大兮, 夫差以败。 • 越栖会稽兮, 句践霸世。 斯游遂成兮, 卒被五刑。 傅说胥靡兮, 乃相武丁。 夫祸之与福兮, 何异纠纆。 • 命不可说兮, 孰知其极。 水激则旱兮, 矢激则远。 万物回薄兮, 震荡相转。 云蒸雨降兮, 纠错相纷。
• 月赋· 公孙乘 • 月出皦兮,君子之光。鹍鸡舞于兰渚,蟋蟀鸣于 西堂。君有礼乐,我有衣裳。猗嗟明月,当心而 出。隐员岩而似钩,蔽修堞而分镜,既少进以增 辉,遂临庭而高映。炎日匪明,皓璧非净,躔度 运行,阴阳以正,文林辩囿,小臣不佞
2.骚体赋 贾谊:(前200~前168年),又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西汉洛 阳(今河南洛阳市东)人,汉族。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 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 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 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 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 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 疏》、《陈政事疏》(一称《治安策》)等都很有名;辞赋以 《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