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汉代赋体文学 - 副本

合集下载

汉赋简介

汉赋简介

汉赋简介
西汉前期,自高祖、惠帝、吕后、文帝至景帝,历时六十多年,是汉赋的肇始期。

在这一期间,由于文化政策相对宽松,优待士人,一改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的暴虐,故而使战国后期从楚国开始兴起的赋体文学,得以利用四海统一所提供的新的契机,融合南北的文明成果向前发展。

司马相如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

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

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

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

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还把二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

汉代辞赋

汉代辞赋
第一节
汉代辞赋概说
汉代立国之后,社会由战乱转为安定,农 业获得稳定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 随的,是文化事业和文学艺术再度繁荣。 汉代君臣多为楚地人,他们在将自己的喜 怒哀乐之情和审美感受付诸文学时,便自觉 不自觉地采用了《楚辞》所代表的文学样式, 从而创造出汉代文坛独具风貌的赋。中国文 学发展中一段辉煌的历史便由此展开了。
二、汉赋的概念及形式 赋是汉代最具有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 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在远承《诗经》 赋颂传统,近仿《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 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肆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 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 它既有诗歌讲求押韵和形式整饬的特点, 又有散文句型自由,无严格格律限制的特点。 汉赋是汉代赋体文学的总称,它包括骚体 赋、汉大赋和小赋(抒情小赋),但典型的 汉赋是大赋。
二、枚乘和“七体” 汉初为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刘氏集团先 后消灭了具有实力的异姓诸侯,而广建同姓 诸侯。这些刘氏宗亲不具备秦以前诸侯那样 独立王国的地位,却也具有相当强大的势力。 大国诸侯多礼贤下士,延揽人材。当时诸侯 国的宾客除在政治、邦交方面发挥一定的作 用之外,更多的人则将注意力转移到文学方 面。 给予汉初文学发展以巨大推动力的人首 推梁孝王刘武。孝王广筑苑囿,招延四方豪 杰、文士。一时俊逸之士如枚乘、公孙诡、 邹阳、严忌、羊胜等从孝王游于梁园,形成 极具影响的文学群体。 梁客皆善于创作史155)
遭世罔极兮,乃陨厥身。呜乎哀哉,逢时 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 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随 夷为溷兮,谓跖蹻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 为銛。吁嗟默默,生之无故兮。斡弃周鼎, 宝康瓠兮。腾驾罢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 服盐车兮。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 生,独离此咎兮。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7东汉辞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7东汉辞赋
二、汉大赋
后世常说的汉赋主要是就大赋而言的。汉大赋的产生,有多种因素。春秋以来思维的精细化、“渐尚骋辞”的语言自觉、追求大、全、气势力量的审美意识,汉帝国的强盛和汉代帝王、藩侯的爱好提倡,是影响其产生的文学之外的历史和现实因素。从文学渊源看,《诗经》、《楚辞》、先秦诸子散文尤其是纵横家说辞、俳优讽谏之语等,都给汉大赋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学者通常将汉赋分为骚赋、大赋和小赋三类,从整体上综观汉赋的发展,亦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汉初到武帝即位,这一阶段流行骚赋,大赋也开始形成。由于此时几朝天子不重辞赋而诸侯王中的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淮南王刘安等招士重赋,因而辞赋创作中心不在朝廷而在藩国。第二个阶段从汉武帝到东汉中期,此期大赋创作最为兴盛,骚赋和小赋创作无法与之相比,但亦未中止。第三个阶段从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这是大赋衰微期,抒情小赋的勃兴期,直启魏晋的抒情赋创作。
思考题:1.汉赋的含义。2.汉赋的分类及其发展阶段。
参考书目
1、马积高:《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程章灿:《汉赋揽胜》,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3、裴晋南:《汉魏六朝赋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4、瞿蜕园:《汉魏六朝赋选》,中华书局,1964年版。
5、章沧授:《汉赋美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陆机的赋偶句已占较大比例,骈化痕迹较明显。《文赋》:“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对偶十分精当,颇见工力。
海外之云,处处而秋色;河中之雁,一一而学飞。(江淹《横吹赋》)四六复对,在南朝不是很普及,但对唐代律赋形成有促进作用。
3、唐赋:除了继承前人的体式,还创造了三种新体:
首先,就以那些描写宫苑、田猎、都邑的大赋来说,确实有着时代色彩。汉帝国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统一强大的帝国,疆哉的开拓,经济的繁荣,物资的丰足和对外关系的发展,都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也使当时一部分封建文人感到振奋,而封建统治者为了宣扬所谓大汉的声势和出于巩固中央专制政权的需要,也正需要这种文学的出现。汉大赋还表现了作者对统治阶级过分奢侈的行为有所不满,有所讽谏。

赋的文体特征

赋的文体特征

赋的文体特征刘勰《文心雕龙。

诠赋》言:“赋者,铺也.”赋在内容上“体物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

形式上,赋“铺采摛文”,即注重铺叙,辞藻华美,浓墨重彩.赋将散文章法与诗歌韵律合一,句式长短错落,声韵和谐,多用排比、对偶,以铺陈事理、保存诗意。

铺叙、夸张、渲染乃赋体特征。

赋以楚辞为滥觞,出现于战国后期,荀况《赋篇》首次以赋名篇。

其流变经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阶段。

骚赋为楚辞体,体制未定,乃诗向赋之过渡,如屈原《离骚》。

汉赋(古赋),篇幅较长,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多用主客问答,韵散夹杂,喜用典故难字,为赋正宗,如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骈赋(俳赋),乃东汉抒情小赋于六朝之变体,多为四六言,讲究平仄押韵骈偶用典,辞藻绮丽,体格渐卑,如江淹《恨赋》《别赋》.律赋为唐宋时科举考试所用试体赋,题、字数、韵式、平仄皆有严格限制。

文赋于唐宋古文运动时之散文化赋体,不刻意求对偶声律辞采典故,句式参差错落,押韵比较自由,通篇贯穿散文气息,重视清新流畅,如苏轼《赤壁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关于赋的几点认识我国古代文坛,有“诗、词、曲、赋”并称之说,而且由来已久,广为人知。

两千年来,赋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它同诗、词、曲、散文、小说一道,组成了蔚为壮观的文学画廊,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增添了光彩.今年三月,《光明日报》率先开展“百城赋"征文活动,截至目前为止,已刊发近五十篇作品,势头正劲。

在《光明日报》的带动下,哈尔滨、沈阳、苏州等城市,也掀起征赋热潮。

10月22日我市征赋结束,共刊作品42篇,可谓前所未有,盛况喜人.我的这次讲座,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举行的,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赋赋,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以铺陈扬厉的手法状物写情,讲究押韵和对仗,是非诗非文、亦诗亦文,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郭绍虞先生把赋概括为跨诗与文的“两栖动物"。

对于赋,古代主要有三种说法.首先,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古代文学是精品教案二三编

古代文学是精品教案二三编

第三节 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一、叙事诗的大量出现和诗中叙事成分的比重加大。
二、 善于运用戏剧性的对话和独白。
三、 形式比较自由。
四、 语言质朴、简练。
《诗源辩体》:“汉人乐府五言与古诗,体各不同。古诗体既委婉,而语复悠园;乐府体既轶荡,而语更真率。盖乐府多是叙事之诗,不如此不足以尽倾倒。且轶荡宜于节奏,而真率又易晓世。”
赋,可以为大夫。’……春秋之后,周道寖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
(二)、赋和《诗经》、楚辞的关系。
二、汉赋的发展变化
赋是两汉极盛的文体,它的发展,按时间先后,大致可分四个时期:
1、汉初(高祖至武帝初年)骚体赋时期:骚体赋是以骚体句式写成的赋。汉初赋体尚未大盛,文人多依傍楚辞体制写作。这一时期的作家有陆贾、贾谊、枚乘、严忌、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
《诗源辩体》:“汉人乐府五言《焦仲卿妻诗》,真率自然而丽藻间发,与《陌上桑》并胜,人未易晓。”
《四溟诗话》:“《孔雀东南飞》,一句兴起,余皆赋也。其古朴无文,使不用妆奁服饰等物,但直叙到底,殊非乐府。如云:‘妾有绣腰襦,……种种在其中。’又云:‘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又云:‘交语速装束,……交用市鲑珍。’此皆似不紧要,有则方见古人作手,所谓没紧要处便是紧要处。”
2、西汉中后期,汉大赋全盛时期:西汉中后期是汉赋的全盛时期,又称汉大赋时期。这一时期著名的赋作家有数十人,其中成就尤为突出的是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王褒、扬雄等。汉代大赋的突出特点是,散文化倾向严重,尚铺排、叙述,辞藻华丽。
3、东汉抒情小赋时期:东汉是抒情小赋初起并逐渐发展成熟的时期。张衡、蔡邕、赵壹、祢衡、王粲等。抒情小赋的特点是以抒情为主,篇幅短小。

第八讲汉代赋体文学

第八讲汉代赋体文学

司马相如
(前179-前117) 西汉辞赋家。字长卿,蜀郡 成都(今属四川)人。 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 病免。至梁,从枚乘等游。工辞赋,所作《子 虚赋》为武帝所赏识,因得召见,又作《上林 赋》,武帝用为郎。曾奉使西南,后为孝文园 令。其赋富于文采,描写帝王苑囿之盛,田猎 之乐,极尽铺张之能事,于篇末则寄寓讽谏。 原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司马文园集》。
二、政治的稳定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社会 环境。
三、对外交往的扩大和宫廷园林的兴建 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表现题材。
四、统治阶级的提倡为其提供了巨大的 发展空间。
汉赋的发展过程与分类
汉赋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形成、全盛、成熟三个 阶段。根据时代和赋的体式,汉代的赋,可以分为骚 体赋、新体大赋、抒情小赋三类。从汉初到武帝即位 初年的七十余年间,是汉赋的形成期。这个时期主要 是骚体赋,代表赋作家是贾谊。从武帝到西汉末年的 一百多年间,是汉赋的全盛期,这个时期主要是新体 大赋,代表作家有枚乘、司马相如、东方朔、王褒、 扬雄等。从东汉开国到汉末的近两百年间,是汉赋的 成熟、衰落期。由大赋转变为抒情小赋,代表作家有 班固、张衡等,张衡的《归田赋》开创了抒情小赋的 先河。
内容
作品虚构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 并通过他们讲叙齐、楚和天子畋猎的状 况,他们对此事的态度,结成作品的基 本骨架。作品生动描绘出大汉帝国的富 庶繁荣,是大汉帝国盛世景象的艺术再 现。司马相如将夸张描绘的艺术渲染原 则和验证的艺术旨趣紧密结合在一起, 对艺术巨丽之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社会意 义即讽谏作用的依归,较好的融为一体。
汉赋产生的基础
赋作为一种文体是由荀子和宋玉首创的。荀子 作有《赋篇》,是中国文学史上以“赋”为自 己作品名篇的第一人,而形式上设为一问一答, 也为汉赋作了必要的准备。宋玉学习屈原的辞 赋,创作了《神女赋》、《高唐赋》、《风 赋》、《登徒子好色赋》等直接以赋命名的赋 体作品。在内容上,由侧重抒情转为侧重咏物 叙事,并且开“微讽”先河;手法和形式上, 写景状物比屈原作品更加夸张,词藻更为汉赋奠定了基础。

汉赋

汉赋

汉赋第一节汉初韵文⏹一、骚体赋⏹带有楚辞特点的赋体作品。

有少数抒发作者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的优秀作品,如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

⏹二、楚声短歌⏹本指楚地的民歌,也指受楚地文化影响而创作的短小的诗歌。

如项羽的《垓下歌》,刘邦的《大风歌》、《鸿鹄歌》等。

⏹“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垓下歌》刘邦短歌二首⏹统治阶级对楚文化的爱好与提倡,对汉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时楚歌、楚舞、楚声遍及全国。

⏹“尚楚”风尚直接影响到文人的创作。

汉人抒情写意,往往采用楚歌;汉人抒写贤人失志,往往借助屈原的形象,故创作出一批代屈子咏怀的骚体赋。

骚体赋上承楚辞余绪而兴起,并成为当时赋体文学的主要样式。

第二节汉赋发展的阶段与代表作家作品⏹一、形成和发展阶段⏹1 、汉初:高祖初年(前206 )—武帝初年(前140 )骚体赋阶段⏹形式短小,抒情性强,带有楚辞的特点。

“ 大汉初定,日不暇给” ,思想禁锢不严,文化比较活跃。

作家多抒发自己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形式与楚辞相比转化不大。

⏹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枚乘的《七发》承前启后,结束了骚体赋阶段,初具散体大赋的特点,开启了赋的第二个阶段。

第三节汉赋发展的阶段与代表作家作品⏹2、汉武帝初年—东汉中叶大约二百年时间散体大赋阶段。

赋的鼎盛期,作家作品最多。

国势强大,君主提倡,“兴废继绝,润色鸿业。

”(班固《两都赋·序》)多描写帝国威震四方的国势、繁华的都邑、丰饶的物产等。

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班固的《两都赋》等。

散体大赋的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社会心理⏹西汉武帝时代所集中体现的皇权、帝国的声威和气势。

⏹汉大赋体现出的巨丽之美,成为体现国家强盛、民族生命力的美学表达方式。

汉大赋的主要内容⏹1、歌颂汉帝国强大声威,反映汉帝国的富庶,维护中央政权,维护汉帝国统一。

汉代文学概述

汉代文学概述
1、《七发》是在一个虚构的故事框架中以问答体展开 的
2、《七发》脱离了楚辞的抒情特征,转化为以铺陈写 物为中心的高度散文化的文体
3、《七发》所铺陈的内容,从多方面开拓了文学的题 材,这些题材在后来的赋作中得到进一步发挥
4、《七发》已经出现道德主题与审美主题的矛盾,出 现“劝百讽一”的现象,这也成为后来汉赋的基本 特征
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 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 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上, 陈皇后复得亲幸。”
2020/3/4
10
辛弃疾《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 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 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 檐蛛纲,尽日惹风絮。
2020/3/4
4
司马相如和汉赋的鼎盛
大赋又叫体物大赋,或散体大赋。它篇幅较 长,结构宏大,一般都在千字以上 。
最基本的特点,是善于用铺陈、夸张的手法, 富丽的辞藻,侧重铺写宫苑、京都、宫殿、 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祭祀 等重大活动,以及帝王贵族声色犬马、畋猎 驰逐等生活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2020/3/4
13
汉代政论文
一、贾谊(前200-前168)
西汉时期洛阳人。由于当过长沙王太傅,故 世称贾太傅,贾生,贾长沙。
代表作:《过秦论》、《论积贮疏》、《治 安策》
李商隐《贾生》诗:“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 问鬼神”
2020/3/4
14
二、晁错(BC200-BC154) 颖川(今河南禹县)人 ,汉初杰出的
政治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加强边防、 重农抑商。

汉代赋体文学

汉代赋体文学

4.“楚辞”与“赋”的关系
赋的发展与楚辞曾有密切联系,因此汉代往
往将辞与赋连称,汉初的“骚体赋”确与楚 辞相当接近。但二者终究性质不同。楚辞在 根本上是一种感情热烈的抒情诗,而典型的 汉赋已经演化成一种介于诗、文之间的、以 夸张铺陈为特征、以状物为主要功能的特殊 文体。
二、赋体的含义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
第三节
汉赋发展的阶段
(从西汉开国
第一阶段:汉赋的形成期
至武帝初年) 代表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 《鵩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 枚乘的《七发》承前启后,结束了骚体 赋阶段,初具散体大赋的特点,开启了 赋的第二个阶段。枚乘的《七发》标志 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第二阶段:汉赋的全盛时期(从武帝初年至
二、代表赋家及作品

2、枚乘(?—前140), 汉初著名辞赋家 字叔,淮阴人,生活于 文帝、景帝时代。先追 随吴王刘濞,因吴王谋 反投奔梁孝王。受到景 帝的重视,但他不热衷 仕进,托病辞官。武帝 好赋,“安车蒲轮”请 他入宫,终猝死于赴京 途中。
《汉书· 艺文志
》载共有赋9篇,仅存3 篇:《七发》、《菟园赋》、《柳赋》, 以《七发》文学成就最大。

2.赋又有诵诗之意。
“瞍赋矇诵。”《国语· 周语》
· “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 艺文志》
窃以为赋自有一种声调,细别之与歌不同。
荀、屈所创之赋,系取瞍赋之声调而作。 《文心雕龙》范文澜注 故此,赋又是指一种诵读诗歌的方式。
3.最早写赋并以赋名篇的是荀子,他在
《赋篇》中采用当时流行的“隐语”手 法写了“礼、知、云、蚕、针”五种事 物。
《鸿鹄歌》:

赋体文学

赋体文学

散体之赋
• 以贤人失意为主题的骚体赋在西汉中叶以后,无 论内容和形式都出现了规范化、类型化的趋势。 但淮南王刘安的门客淮南小山曾做过一篇《招隐 士》,试图在句型、用语以至意境的创造方面有 所突破,从而形成一种骚赋变体。 • 到了武帝时期,散体赋是赋体文学的代表性文体。 散体赋是一种含有诗、骚、散文等文体因素的综 合性文体。标志散体赋成型的第一篇作品,当推 枚乘的《七发》(138、183)《七发》,李善曰: “《七发》者,说七事以启发太子也,犹《楚 辞》、《七谏》之流。”(《文选》卷34)
子虚上林为汉大赋的代表之作对后世的赋作影响甚大它成为扬雄张衡班固左思等模仿的典在武帝时代的赋家中最富有个性色彩的当推东方朔其答客难借宾客之口抒发自己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数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同胞之徒无所居容的不平
赋体文学
• 以赋名篇,始于荀子。其《赋篇》分别咏 礼、智、云、蚕、针,是后来咏物赋的开 端。

3、用字怪异、重沓和同偏旁字的联绵堆 砌(“字林”之讥),如: 志之赋
• 目睹社会黑暗,传统的道德信念开始动摇; • 随时可能遭到迫害,内心忧惧、愤懑与日 俱增,辞赋成为抒情写志的工具。 • 代表作家:张衡、蔡邕、赵壹。(175)
• 东汉前期的班固是散体赋由全盛而走向没 落的最后一个有代表性的作家,其《两都 赋》在叙写苑圃、田猎、祀仪而外,描绘 长安、洛阳的城市布局、建筑风貌,以征 实与夸张相结合的笔法,有开创的意义。 东汉末年张衡之《二京赋》,实由此为发 端。
• 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言 感物造端,材知深美,可与图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古 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 称诗以喻其意,盖以别贤与不肖而观盛衰焉。故孔子曰: “不学诗,无以言也。”春秋之后,周道寝坏,聘问歌咏, 不行于列国。学诗之人,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 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罹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 古诗之义。其后宋玉、唐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 扬子云,竞为侈丽宏衍之词,没其讽喻之义。是以扬子悔 之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如孔氏之门 人用赋也,则贾谊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自 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 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汉书·艺文志》)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秦汉文学-汉代辞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秦汉文学-汉代辞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秦汉文学-汉代辞赋名词解释:骚体赋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严戒《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贾谊骚体赋作,今存有《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惜赋》残局,前散篇是代表作。

一.抒情述志、情感浓郁,是贾谊骚体赋的重要特色,如《吊屈原赋》借凭吊屈原而发述自己征途受挫、怀才不遇的幽愤,情感极为浓郁。

二.从艺术表现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二作都直述胸臆,议论多于形象。

《旱云赋》描摹云气和大旱的情状,也很有表现力。

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一.铺叙描摹,夸饰渲染的文风。

如“曲江观涛”描写江涛的汹涌澎湃。

二.缺乏作者的自我真情实感。

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喜怒哀乐的表现。

三.遣词造句趋向整齐、骈偶、繁难、华丽。

四.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这些特点,标志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

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天子游猎赋》采用问难的体式,整齐排偶的句式,已于楚辞不甚相同,而更大的不同表现在:一.它丧失了真情实感。

这是它与楚辞本质的不同。

二.空间的极度排比。

《天子游猎赋》没有时间的纵向穿插,唯任空间的繁细铺排。

三.以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

繁细的铺叙、夸张的摹绘,是《天子游猎赋》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以宫殿苑猎、山水品物为主要描摹对象。

四.遣词用语更加繁难辟涩。

《天子游猎赋》上述特点,表明它的根本特色不在抒情写志,而在于文才和游戏文字。

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一.拓展了大赋的题材领域。

1.写祭祀,如《甘泉》、《河东》;2.把笔触从京师移到外郡,从田猎发展到描摹都市、郡邑的繁华,如《蜀都赋》。

二.进一步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

杨雄的大赋几乎无讽谏。

如《蜀都赋》同篇铺夸蜀郡山水之雄伟,物产之丰饶。

三.杨雄的大赋在写作上还有一些新的变化,首先是篇幅相对缩短,描摹对象集中。

汉赋——精选推荐

汉赋——精选推荐

汉赋汉赋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种有韵的散⽂,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擒丈”;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是渲染宫殿城市;⼆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

⽽以前⼆者为汉赋之代表。

汉赋在结构上,⼀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

汉赋写法上⼤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或统治者的⽂治武功⾼唱赞歌,只在结尾处略带⼏笔,微露讽谏之意。

汉赋分为⼤赋和⼩赋。

⼤赋⼜叫散体⼤赋,规模巨⼤,结构恢宏,⽓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的长篇巨制。

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赋的⾏家、⼩赋扬弃了⼤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赋,赵壹、蔡邕、祢衡等都是⼩赋的⾼⼿。

汉赋形成于汉初。

贾谊⾸开汉赋先风,其代表作为《吊屈原赋》和《鹏鸟赋》。

真正创⽴汉赋体制的是汉初辞赋⼤家枚乘。

《七发》是枚乘的代表作,起到承前启后的作⽤。

在汉武、宣、元、成帝时代,汉赋达到全盛期。

这⼀时期成就了名望最⼤、在汉赋史上占有“赋圣”地位的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作赋29篇,现仅存《⼦虚》、《上林》、《⼤⼈》、《长门》、《美⼈》、《哀⼆世》6赋。

其中,他的《天⼦游猎赋》包括《⼦虚赋》和《上林赋》两篇,代表了汉⼤赋的最⾼成就。

司马相如在两赋中基本规定了汉⼤赋的模式:先是连篇累牍地堆砌辞藻,极尽夸张美饰之能事,最后以淫乐⾜以亡国,仁义必然兴邦的讽谏作为结尾,铸成“劝百讽⼀”的体制。

⾃西汉末期⾄东汉中期,汉赋基本定型,后辈汉赋作者⽆法超越前⼈,故模拟之风⼤盛,汉赋进⼊模拟期。

这时的汉赋作者以扬雄、班固为最著名。

从东汉中期⾄末年,汉赋进⼊转变期,即朝着接近现实的⽅向转化。

张衡的《归⽥赋》,抨击社会政治,表现不满倾向,初步奠定⼩赋基础。

辞赋在两汉时期的传播

辞赋在两汉时期的传播

辞赋在两汉时期的传播辞赋是我国古代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产生于战国,兴盛于两汉,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两汉四百多年的时间里,赋体占据了整个时代的文学重心,无数文人骚客为之趋之若鹜,上至帝王诸侯,下至游士文人普遍作赋、读赋、评赋,使赋体文学成为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实现了较为成功的文学传播。

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出发,以拉斯韦尔的“五W”传播模式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归纳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赋在两汉传播过程中的传播环境、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受传者、传播效果几个方面要素进行分析,以期复原辞赋在两汉时期传播情况的原貌,总结辞赋的传播规律。

本文主体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首先论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接着确定了辞赋的范围,说明本文主要是运用传播学理论和方法讨论辞赋在两汉时期的传播,不涉及辞赋在汉代以后的传播研究。

第二部分正论,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分别对两汉时期辞赋传播各要素进行分析,又分为六章:第一章论述辞赋在汉代的传播环境。

本章运用矛盾的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原理,把传播环境相似的历史时期合并,将汉代分为汉初、武帝至东汉中期、东汉中后期三个时间段,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进行分析。

第二章分析两汉辞赋的传播者。

赋家往往既创作辞赋又直接传播辞赋,赋家在创作时形成以思考为核心的内向传播,又在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中发挥其主体作用;校书郎和史官也是辞赋的主要传播者。

第三章论述两汉辞赋的传播内容。

将两汉辞赋分为描写帝王游猎、渲染城市宫殿、抒发人生感慨、歌咏禽木器乐四类进行分析。

第四章论述两汉辞赋的传播媒介。

语言和文字是辞赋在汉代传播的主要媒介。

与汉乐府相比,文字媒介在辞赋传播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更为突出。

第五章分析两汉辞赋的受传者。

统治阶级是两汉时期辞赋传播最主要的受传者,赋评家是特殊的一类传播者,创作型的赋家是最佳的受传者。

第六章论述两汉辞赋的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辞赋传播带来的娱乐效果、政治效果、抒情效果同样具有复杂性。

汉代赋体文学

汉代赋体文学

汉代赋体文学汉代赋体文学第一节赋体名称的来源以赋名篇,始于荀子。

荀子曾作《礼》、《知》、《云》、《蚕》、《箴》“赋”五篇,是以“赋”名篇的第一人,但作为文体来说,尚不具备,仍属于“赋”的萌芽阶段。

《文选》所收宋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文体特点如汉代赋,但学术界普遍认为这些作品至少是汉武帝以后的作品,不可能是生活在战国时光楚襄王之际的“宋玉”作品。

可以说,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兴文体。

一、赋的特征: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原指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

《文心雕龙·诠赋》云:“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

”意思是:赋,就是铺叙,通过铺陈辞采写成文章,通过描绘物象来抒发情志。

“铺采摛文”是赋的形式,而“体物写志”则是赋的内容。

《汉书·艺文志》引刘向云:“不歌而颂谓之赋”,意思是赋为一种脱离音乐的诵读方式。

由上述两点,可概括赋的一般特点是:内容侧重于叙事,多用陈述性、叙事性和描绘手法,形式上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不能入乐歌唱,只适宜于朗读。

二.诗和赋的关系: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赋是由古诗演变而来。

《艺文志》说:“不歌而颂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可见诗与赋的区别是,前者为可歌的,而后者是不歌而颂的。

三、楚辞和赋的关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又说:“(屈原)乃作《怀沙》之赋”,班固称:“其文弘博典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离骚序》)可见,以司马迁、班固为代表的汉代人认为“辞”与“赋”没有区别,他们把屈原的作品也称作赋。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则将“骚”与“赋”划为两体。

他说:“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然则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意思是到屈原创作《离骚》时,才开始扩展绘声绘形的特色。

赋,起源于诗人,而由《楚辞》开拓出新的疆界。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课件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课件

《淮南子》是刘安召集 门客编纂的,共21篇,原 名《淮南鸿烈》。内容以 黄老道家为主,夹杂孔、 墨、申、韩的思想,是汉 初黄老思想的继续。其中 的历史、神话、传说、故 事很有文学性。
桓宽的代表作品是《盐铁论》。《盐铁 论》是桓宽根据汉昭帝时关于盐铁会议的 辩论,而整理成的论文集。
刘向的著作有《说苑》、《新序》等,有 很多类似小说性质的作品,文章篇幅短小, 叙事生动,开《世说新语》类小说的先河。
➢ 另一类是写文人士子仕途失意的苦闷和悲哀,充满 了感伤情调。这类作品深刻再现了汉末社会思想大 转变时期,文人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 痛苦。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
▪ 长于抒情,善于融情入景,寓景于 情,两者密切结合,达到天衣无缝、 水乳交融的境界。
▪ 善用比兴寄托手法,言近旨远,语 短情长,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汉书·艺文志》引刘向语:“不 歌而颂谓之赋”
▪ 赋的来源
▪ 赋的概念
▪ 汉代辞赋的
发展演变历程
▪ 骚体赋的特征:在内容上
继承《楚辞》“怨刺”的传统, 抒写贤人失志,忠奸不分, 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情;在形 式上弃散用整,句式整齐, 通篇用韵,并且用带“兮” 的句子,大抵保持了《楚辞》 于整饬(chì)中见变化,情与 辞相宛转的特点。在表现手 法上,它尚铺陈,同时又借 用楚辞“香草美人”式的比 兴手法。
第三节 曹植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人。字子建。曾封为陈
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在建安文人中,他的作品留 存最多,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钟嵘《诗品》称之为“建 安之杰”。曹植的生平经历与创作道路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 后两期。曹植前期生活总的来说是得意安定的。由于天资聪慧, 少怀大志,被曹操认为是“儿中最可定大事”者,差点被被立为 太子。但曹植诗人气质太浓,“任性而行,不自雕励”(《三国 志·陈思王传》)。建安25年,曹丕即位,自此曹植也就开始了 他艰难坎坷的后期生活曹丕死,明帝曹睿即位之后,曹植的处境 有所改变,他一度焕发希望,上表请求自试,显得非常天真,表 现出了他热情外向、虑事不深的性格特点,实质上曹植仍在被猜 忌之列,行动依旧受到严格限制,终不为所用。后期的曹植名为 王侯,实类囚徒,生命始终处于抑郁忧惧之中。于太和六年,抑 郁而终,年仅41岁。 。

汉代文学之汉赋

汉代文学之汉赋

第二,《七发》脱离了楚辞的抒情特征,转化为以 铺陈写物为中心的高度散文化的文体。这篇赋的基 本内容,就是以美丽的语言竭力描述音乐、美味、 车马、宴游、狩猎、观涛六方面的情状(所谓“七 发”,实以此六事为主),最后引申到贤哲的“要 言妙道”。
与铺陈的特征相适应,《七发》的文句,也改变了 楚辞文句富于变化,多用虚词和语气词的特点,使 用排比整齐的句法,使语言本身更具有形式上的美 感。
2、在形式上的特点是, 一是篇幅较长, 规模 宏大, 一般都在千言以上;二是多采用主客 问答的方式结构成篇,韵文与散文混用, 散文 成分较多。
二、枚乘与《七发》
1、枚乘(?~前140),字叔,西汉辞赋家。曾做 过吴王、梁王的文学侍从。七国之乱前,曾上书谏 阻吴王起兵;七国叛乱中,又上书劝谏吴王罢兵。 吴王均不听。七国之乱平定后,枚乘因此而显名。 景帝时,拜为弘农都尉,因非其所好,以病去官。 武帝即位后,以“安车蒲轮”征之,因年老,死于 途中。枚乘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辞赋。《汉书·艺文 志》著录“枚乘赋九篇”。今仅存《七发》、《柳 赋》、《菟园赋》三篇。
1) 体物为主: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用了 主要篇幅来描写楚、齐诸侯的“苑囿和游猎 之事, 体现了汉大赋在内容上以体物为主的特 点。
2) 用铺张的手法, 富丽的辞藻来描写事物,
是汉大赋的基本特色。《子虚赋》对事物的 描写, 极尽铺排夸张之能事, 例如对云梦的描 写, 先分类描写其山、其土、其石,接着按东 南西北方位, 描写其中风景和水陆物产;对每 类事物的描写, 也尽量加以罗列。由于对事物 进行铺张描写的需要, 作者使用了不少华美辞 藻, 因此辞藻显得特别富丽。
赵壹与抒情小赋
一 、抒情小赋的特点 在内容上侧重咏物和抒情, 在形式上篇幅
较大赋短小,不用问答体, 通篇用韵文,个别的 也用楚辞体句式。小赋同大赋有明显区别,比 较接近骚赋,但它在内容上也有侧重咏物的, 并且多不用楚辞句式,因此与骚体赋又有区 别。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文学

两汉文学历史文化背景文学发展分期汉代史传文学:史记、汉书汉代诗歌与赋体文学第一讲秦汉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1、秦:燔灭文章,历史空白2、汉初:无为之治文学:反思历史关注现实3、武帝:文化交流与思想一统文学:散体赋、史记大气磅礴4、西汉后期:社会危机文学:复古思潮注重模拟5、东汉前期:强化思想统治文学:客观严整由文转质6、东汉后期:社会危机加重文学:抒情小赋发现自己第二讲汉代散文概说与桓宽的《盐铁论》一是汉初的政论文:讨论国策,充满着对国家前途的忧患意识;二是以董仲舒文章为代表:内容注重解释封建君主集权的合理性,在形式上则崇尚质拙朴实;三是历史散文巨著《史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终“成一家之言” ;四是在西汉末年复古之风:这场复古之风始于刘歆的学术复古,而文章复古是由扬雄完成的;汉代论辩文代表作桓宽《盐铁论》;五是东汉初期王充《论衡》,对天人感应、灾异祥瑞之说以及今文经学者媚附政治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同时反对复古,主张独创,文章深入浅出,反复论证,表现出浓厚的哲学思辩色彩;六是东汉初年班固父子所著的《汉书》,它明显地适应新的封建大一统王朝的需要,在思想上维护当时的儒学统治,在形式上注重语言的锤炼,文风洗练谨严。

桓宽的《盐铁论》:记录“文学”、“贤良”与“臣相”、“御史”关于盐铁问题辩论的论文集,堪称汉代论辩文的代表作。

主要观点:“国不与民争利,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论辩艺术:一是针锋相对,言语直率;二是铺陈排比,情采并重;三是暗合戏剧、小说因素;第三讲司马迁与《史记》一、生平20岁以前阅读古籍,接受儒家思想;1.壮游天下(壮游路线):“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太史公自序》)宋代马存说:“子长生平喜游,方少年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

汉赋概说

汉赋概说

汉赋概说一、赋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以夸饰铺陈为特征,以状物为主要功能的特殊文体。

它像诗歌那样,讲求押韵,注重句式的整饬;又同散文,句式灵活,不受格律的严格限制。

这样的文体兼有散文和诗歌的表现功能,可以自由的状物、抒情、叙事、说理。

二、赋的渊源赋的渊源比较复杂1、“赋”本意是指一种无须音乐配合的诵读方式,同时也是《诗经》的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

战国以后,逐渐出现一种铺陈夸饰、设词辩答、不歌而诵的新文体。

荀子首先为这种新文体冠以“赋”名,其《赋片》颇似隐喻,成为后来引物说理赋的开端。

也是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

2、“赋”的形成与楚辞关系密切,西汉刘向编辑《楚辞》时,始称“屈原赋”,《汉书艺文志》又著录“宋玉赋”“唐勒赋”。

汉初群臣多为楚地人,他们的文学创作也自觉不自觉的采用楚辞所代表的文学式样。

故而后代文体多已“辞”、“赋”合称,并认为屈原是辞赋之祖。

汉初骚体赋即是楚辞文学的异代变体。

楚辞文学浪漫的精神、自由的句式,更加深刻的影响到赋体的诸多特质。

3、“赋”的形成也得益于先秦散文的滋润。

战国纵横家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扬厉的笔触、史传文学独特的叙事方法,都共同作用于此新兴的综合文学式样。

4、赋体文学在西汉的兴起,具有深刻的历史原因。

首先,汉初的休养生息使经济发展了起来。

帝国的扩张和中外文化的触合,人们的心胸和气魄空前的膨胀,由此培养出汉赋作家昂扬向上的精神和才华横溢的浪漫气质。

他们用尽一切铺陈各类事物景物,反应那个时代的强盛繁荣兴旺。

所以,汉赋是社会、经济的产物,艺术的在现了社会的繁盛和帝王生活的奢华。

其次,汉赋盛行献赋和考赋的制度,成为广大文人入仕得宠的重要途径。

君王提倡、群臣钻研、蔚然成风。

再次,汉赋的兴起也与学术思想的转变紧密相关。

汉初的几十年,黄老思想、不事雕琢、朴素简约。

到了汉武帝时候,儒家地位日渐隆盛,他就需要选择一种体现儒家思想的文学式样,虽然赋体以其铺陈繁冗的的笔触夸饰富贵奢华的生活。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起源于汉代,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汉赋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汉赋的起源
1.1 汉赋的起源于汉代
1.2 汉赋的发展受到汉代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
1.3 汉赋的形成与汉代文学风格的特点密切相关
二、汉赋的特点
2.1 汉赋以叙事为主,情感丰富
2.2 汉赋注重描写细节,形象生动
2.3 汉赋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民族感情
三、汉赋的发展阶段
3.1 汉初赋,以模仿楚辞为主
3.2 汉中赋,赋体逐渐规范化
3.3 汉末赋,赋体逐渐趋于成熟
四、汉赋的影响
4.1 汉赋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
4.2 汉赋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
4.3 汉赋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汉赋的传承与发展
5.1 汉赋在唐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5.2 汉赋在宋代得到了更多的创新
5.3 当代文人继承发扬了汉赋的传统,将其发展为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学形式
总结:汉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为当代文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

我们应该珍惜汉赋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发扬其精神,让汉赋在当代文学中继续发光发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 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 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文与散文相 间, 散文的成份较多; 内容上:以写物为主,以“润色鸿业”(班固《两都赋序》) 为目的,兼有讽喻劝谏。 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绚丽 的辞藻,对事物作穷形极貌的描写,显示了绵密细致、富丽 堂皇的风格特征。 枚乘的《七发》标志汉大赋的正式形成。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是最典型的作品。
第五章 汉代赋 体文学
第一节 汉赋的起源、发展和流变 第二节 从贾谊赋到枚乘《七发》 第三节 司马相如及其《子虚 赋》、《上林赋》
1
第一节 汉赋的起源、发展和流变
一、汉赋的来源 二、汉赋的概念 三、汉代辞赋的发展演变历程

2
一、汉赋的来源



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 它讲究押韵、对仗和形式的整饬;又像散文,句型自由,可 骈可散。 汉赋的文体来源是多方面的。 先秦已有“赋”: -----《周礼· 春官· 大师》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 曰兴、曰雅、曰颂”, “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 -----《文心雕龙· 诠赋》:“赋,铺也。” -----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22

(3)《七 发》的语言形式: 吸收了楚辞的句式和“兮”字 大量使用散文句式,也有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 与楚辞相比,诗的成分减少,散文的成分增加。 是韵文与散文的结合,是诗歌的散文化与散文的诗 歌化。
23
第三节

司马相如及其《子虚赋》、《上林赋》
一、大赋的特点 代表汉赋的最高成就,是汉赋的主流。 1、规模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都在 千言以上; 2、手法内容上:极度地铺张扬厉,用夸张的 手法,富丽的词藻,侧重铺叙描写京都、宫 苑、宫殿、山川等壮丽事物,以及诸侯、帝 王的政治、军事、射猎等生活;
1、极度的铺张扬厉 赋予作品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作品具有超 乎寻常的巨丽之美。 夸张描绘的艺术渲染原则和严正的艺术旨趣 紧密结合 对艺术巨丽之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社会意义即 讽谏作用的依归,融为一体。

33
2、韵散夹杂的句式。 篇首几段散文领起,中间若干段韵文铺叙, 篇末散文结尾。 句法灵活,多用排比句,并间杂长短句。 在对各种景物进行描写时,大量采用短句, 描写山水用四字句,描写游猎主要用三言, 音节短促,应接不暇,文采斑驳陆离。 缺点:夸张失实,文字艰深,罗列过度,呆 板滞重。

7
汉赋兴盛原因:
(1)汉王朝大一统的政治经济基础 国力强盛、大城市、宫殿建筑群、建筑内的 装饰陈设——写作的现实基础; 统治者的奢侈欲望、好大喜功心理,以及帝 国宏大强盛的大汉气象——表现的需要 (2)汉王朝的文艺政策鼓励、刺激着汉赋的 创作。

8
二、汉赋的概念




汉赋: 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兴的独特的文体,是诗歌和散文 结合的文学形式,是诗歌的散文化和散文的诗歌化。 赋既有诗歌讲求押韵和形式整饬的特点,又有散文 句型自由,无严格的格律限制的特点。 兼具诗歌与散文的表现功能,是两者的综合性文体。 赋源于古诗,奠基于楚辞,形成和兴盛于两汉。 汉赋是汉代赋体文学的总称, 它包括骚体赋、汉 大赋和小赋(抒情小赋),但典型的汉赋是大赋。
3
赋------《诗经》+楚辞: 《文心雕龙· 诠赋》:“赋也者,受命于诗人, 拓宇于楚辞也。” 《诗经》:“敷(铺)陈其事”的表现手法 楚辞:《离骚》较长的篇幅、华美的词藻、 局部设为问答以及宋玉赋中的铺排 《战国策》:铺排手法

4





赋作为一种文体是由宋玉和荀子首创的。 宋玉赋作: 在内容上,由侧重抒情转为侧重咏物叙事,并且开 “微讽”先河; 手法和形式上,写景状物比屈原作品更加夸张,词 藻更为华美,又设为问答,韵文与散文兼行,已初 具汉赋的规模,为汉赋奠定了基础。 荀子《赋篇》是最早以赋名篇 的作品 ,形式上设 为一问一答。

34
其他作品:
《哀二世赋》:描写旅途自然景象,抒发对 秦迅速败亡的感慨,怀古伤今,开后世纪行 赋的先河。 《大人赋》:描写幻想性传奇性的自然景色, 上继楚辞传统,下开游仙文学之先河。 《长门赋》:骚体,为历代宫怨作品之祖。 以景写情,在赋中是别创。

35
五、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
1、枚皋 (前156-?)是汉代文坛成果最多的作家。 所作赋数量过于他人,史称其作品可读者百 二十篇,此外尚有数十篇。 作品不以讽喻谏说为宗旨,表现出有别于传 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观。 多匆促而就,缺少锤炼,后世罕有流传。

26
5、用韵和语言上: 韵散相间 开头的序一般用散文体; 中间的正文,以韵文为主,夹杂一些散文。 语言句式上,以四、六言为主,杂以三、五 言。

27
二、司马相如生平及文学历程



1、(约前179-前118),字长卿,成都人 2、《汉书· 艺文志》著录有29篇,大都不传。 今存者有《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 赋》《美人赋》《哀二世赋》六篇。其中《长门赋》 《美人赋》二篇真伪尚存争议。 《子虚赋》《上林赋》是代表作,典型汉大赋的体 制由这两篇赋得到最后确立。 以后大赋的作者基本上都是模拟此二篇赋的体式, 在题材和语言上加以变化。

从贾谊赋到枚乘《七发》 一、贾谊骚体赋:
1.贾谊是汉初著名的辞赋作家。 据《汉书· 艺文志》记载有赋七篇,今存有 《吊屈原赋》、《鵩鸟赋》和《旱云赋》三 篇。 骚体赋的代表作家:《吊屈原赋》。
16
2、贾谊辞赋的特点:
继承了屈原楚辞的创作精神: ----刘熙载《艺概· 赋概》:“屈子之赋,贾 生得其质。” 在内容方面,继承了《离骚》的怨刺传统, 抒写朝廷忠奸不分,贤人失志; 在句型的运用方面,大抵保留了楚辞于整饬 中见变化,情与辞相宛转的特点。
14


第三阶段:从东汉中叶至东汉末,汉赋的转变期。 汉大赋的创作趋向于衰落,抒情小赋创作兴起。 张衡首开其风,其后的重要作家有赵壹、蔡邕、祢 衡等。 张衡《归田赋》是抒情小赋代表 赵壹《刺世疾邪赋》对社会乃至历史提出无情批判。 蔡邕《述行赋》正面发出对社会现实的激烈批判。
15
第二节
28
三、司马相如赋的艺术特色


1.艺术构思上,采用了虚构的手法。 人物虚构 一些事物描写中的夸张本身 也包含了虚构的成分。 文章结构完全采用了虚构的主客问答形式,通过主 客互相夸耀诘难展开描写,力求展现巨大的时空。 整个赋作显得气象阔大,结构宏伟,想象丰富 是汉帝国的盛世气象在文人心理结构上的反映
11
小赋:句式多样。有的通 篇用四言,有的四、六言兼用。 内容上: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心志,或托物言志,或 咏物抒情,也有 针砭现实之作。 艺术上:继承着大赋的铺排手法,但语言较汉大赋 朴素得多,手法精巧灵活、风格多样,有的清丽自 然,有的感情激切。 汉末的抒情小赋还有诗意化 的倾向。 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蔡邕《述 行赋》、祢衡《鹦鹉赋》都是较有名的作品。
36
2、东方朔 (前154-?),武帝的文学侍从 《答客难》: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 3、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董仲舒《士不遇 赋》等用骚体形式抒发士人丧失自由、怀才 不遇的悲哀。
20
3、《七发》的艺术成就
(1)融会前代文学的各种因素。 体制宏大,主客问答形式,环环相接来结构 全篇。 在体制与描写手法上受到楚辞的影响: ----《离骚》的宏大体 制、问答形式 ----《招魂》帝与巫阳的问对 ----《招魂》和《大招》的铺排描写手法 -----纵横家说辞

21




31
【讲读】 ——《子虚赋》和《上林赋》


《子虚赋》作于相如为梁孝王宾客时,《上林赋》 作于武帝召见之际,前后相去十年。 两赋内容连属,构思一贯,结体谨严,实为一篇 完整作品的上下章。 作品虚构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并通过 他们讲述齐、楚和天子畋猎的状况,他们对此事 的态度,结成作品的基本骨架。 在虚构的框架中以主客问答体的方式展开内容的 铺叙,最后“曲终奏雅”,提出应当提倡节俭的 道德教训。 32
5



大体说来,赋源于古诗,奠基于楚辞,形成和兴盛 于两汉。 班固:“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 :“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 皆作赋 以讽,咸有恻隐古诗之意。”(《汉书· 艺文志》) 班固把荀子的《赋篇》和屈原的作品都看成赋,并 认为是源于《诗》。
6
对汉赋形成影响最大的还是楚辞 其次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和先秦散文的文 体形式和表 现手法。 汉赋吸收综合了多种文学因素,形成了独特 的诗歌和散文结合的文学形式。
9
骚体赋:



骚赋指的是模仿屈原《离骚》等楚辞作品而写成的 一种赋。 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 于《离骚》的情调。 形式上: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 贾谊的《吊屈原赋》、《服鸟鸟赋》 司马相如的《长门赋》 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
10
汉大赋(新体赋):

19

2、《七发》的内容: 《文选》李善注:“《七发》者,说七事以起发太 子也。”(《文选》卷三十四) 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以音乐、饮食、车 马、游宴、田猎、观涛、论 道七事启发楚太子。 主旨意在说明声色犬马之乐,不如圣贤的“要言妙 道”,在于劝戒淫奢,启发人们要注重精神的追求。

17
在艺术表现手法 上,继承了《离骚》的比兴 传统,风格也接近楚辞。 在形式上,基本保持了楚辞的形式,也常用 带有“兮”字的语句,句式整齐而又有变化。 有“以文为赋”(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二) 的趋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