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学
潘光旦的家谱学研究
: 张笑川 (90 , , 17 一) 男 黑龙江嫩 江人 , 苏州科技学院历史与社会学 系讲 师, 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o
1 05
维普资讯
到 。以上是 其关 于 家谱学 史 和家 谱学 理 论的著 作 。
除 了对家 谱学 史 和家谱 学 的理 论 问题进行 阐发之 外 , 他还利 用 家谱 以及 谱学 方法 进行 历史 研究 ,
发 掘与 整理 的一项 内容 。
虽然 学 界在 回顾 2 世 纪谱 牒学史 时 , O 大都会 追溯 到潘 光旦 , 是就 笔者所见 , 为详 细介 绍 和评 但 较 论潘 光旦 家 谱学研 究 的有 常建华 的< 家族谱研 究 概况 > 陋 和林 天蔚 《 旧谱 学 之界 别 及新 谱 学 之 两派 新 三家 之评 议 >3 篇 文章 。 常文 在介 绍 14 前家 族 谱 研究 情 况 时 , 为 “ 一 时期 的研 究者 , [两 99年 认 这 以潘
维普资讯
第2 3卷第 2期
20 06年 5月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nl f n esy f c ne n eho g f uhu(oi i c) ora o U i rt o i c dTcnl y zo Sc l e e v i S e a o oS a们进行了系统、 深入的研究。并且就< ” 中国家谱学略史> < 、家谱与宗法> 、
< 家谱还 有些 什 么意义 > 文和 < 三 明清 两代嘉 兴 的望族 > 书进行 提 要 勾玄 , 明扼 要 地介 绍 了潘 光旦 一 简 的家谱 学研究 。但 因当时 条件所 限 , 对潘光 旦家谱 学 著 作没 有搜 罗 齐全 , 并且 因综 述类 文 体 所 限 , 还 不能全 面反 映潘光 旦 的家谱 学思 想和 成就 。林 文认 为 近代 产 生 了不 同 于“ 旧谱学 ” 、 的 以社 会 科 学 为 基础 的“ 新谱 学 ” 新 谱学 ” 两派 ( 。“ 有 演绎 派和 归纳派 ) 三家 ( 光 旦 、 械和 罗香林 )其 中以潘光 旦 和 潘 王 , 为代表 的新谱 学 之一家 . 以生物 遗传 学为研 究重点 , 究方 法 主要是 归纳 法并受 西方 社会 科学 影响较 研 大。并且 认 为“ 氏 在新谱 学方 面 , 出 l著 重血 缘 的优 生 学 ,、 重 社会 低 层 的证 据 。其 发 展 , 潘 提 、 2著 将 谱 学 由伦理 学为 主 , 变成 社会 学 为主 , 转 如西方 于谱学 中已列 明应著 重死 亡前 的病 例 , 以预防 及 治疗 , 故新谱学 中 , 氏之 优生学 是一 贡献 。此 文对潘 光旦 家谱 学 的地 位 、 潘 ” 特点 和 贡献 作 了精要 的概括 。但 文章简 短 , 以评 议为 主 , 限 于潘 光旦 对新 谱学 的 贡献 一 点 . 全 面 介 绍。有 鉴 于潘 光 旦 先 生 在 现代 并 非 谱学史 上具 重要 地位 , 而学 界 还未有 较全 面 的评 介 文章 , 者 不揣 简 陋 , 作 对潘 光 旦 先 生 的家 谱 学 成就 予 以介 绍 , 以备谱 学史 研究 者 和家谱 利用 者参考 。 潘 光旦 是 中国现 代家 谱学 的开创 者 之一 。他 12 留学归 国 ,99年 即发 表第 一篇 家谱 学 文章 96年 12 < 中国家谱 学 略史> 从此 开始 了家谱 学研 究 的历程 。之后 相继 发 表 了 < , 家谱 与 宗 法》 < 实 斋 之 家谱 、章
家谱文化及其家谱学习知识
家谱文化及家谱知识家谱文化及家谱知识一、家谱的概念家谱也称宗谱、族谱、家乘、祖谱、房谱等,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或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
家谱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特有现象。
为了保护家谱文化承传,专家学者正在呼吁“中华家谱”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此,每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不管你是否正在着手或打算编修家谱,了解一些家谱知识都是必要的。
二、家谱的起源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见证。
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周代,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
我们认为,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比较可信。
三、家谱的功能和作用1、明辨世系,尊宗敬祖。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每一个人在人生过程中都要遇到的问题。
孩童时代,疑问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
而成人懂事之后,关心的是我的祖先是谁,为何生活在这里?而能准确、清楚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家谱。
通过家谱,可以查证自己的血统,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
“亲我者,我亲之。
”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孝敬父母,尊敬长上。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相继恢复和长久存在,就是要提醒、培养人们不忘根本,使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得到发扬光大。
2、寻根留本,承前启后。
树高千尺,落叶归根。
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无论他漂泊有多远,总是忘不了他的家乡,因为那里有曾经养育他的亲人,那里埋葬有他的祖先。
一个人在世界上生存近百年,如果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是有负先人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人一生最喜欢听到的、看到的是什么?自己的名字!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家谱的内容
家谱的内容家谱是一种以家族为单位,记载家族历史、传承家族文化、彰显家族荣誉的重要文献。
家谱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家族起源、传承、发展以及家族成员的生平事迹、社会地位、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家谱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性。
1.家族起源和传承家谱的首要内容是记载家族的起源和传承。
这包括家族的先祖、发源地、迁徙历程、重要事件以及家族的族谱、世系表等基本资料。
了解家族的起源和传承,有助于家族成员深入了解自己的血脉根源和文化传统,增强家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1.家族文化家族文化是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家族的信仰、价值观、道德规范、家规家训等。
这些文化传统是家族成员行为处事的基本准则,对于规范家族秩序、维系家族和谐以及传承家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1.家族成员生平事迹家谱中详细记载了家族成员的生平事迹,包括个人经历、学历、事业、成就、荣誉等方面。
这不仅是对家族成员个人成就的肯定,也是对家族整体实力和价值的体现。
通过了解家族成员的生平事迹,可以激励后代继承先祖的优良传统,积极向上、拼搏进取。
1.社会地位和影响家谱中还会记载家族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包括家族成员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等方面。
这些信息反映了家族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对于研究当时社会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1.家族地缘关系家谱中也会记载家族的地缘关系,包括家族的籍贯、住所、田产、房产等方面。
这些信息反映了家族在当时地域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1.家族仪式和习俗家谱中还会记载家族的仪式和习俗,包括祭祀祖先、婚丧嫁娶等传统仪式以及生活中的各种习俗和规矩。
这些信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对于研究当时社会的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1.家族文献资料家谱中还会收录家族的文献资料,包括族谱、家谱、传记、信札、诗词等文献资料。
这些文献资料是研究家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综上所述,家谱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家族的各个方面。
家谱的正确编写方法
家谱的正确编写方法家谱是一种记录家族历史、血缘关系和世袭地位的文献,它不仅是家族身份的象征,更是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工具。
正确编写家谱能够准确记录家族的世系,促进家族成员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下面将介绍家谱的正确编写方法。
一、核心内容1.家谱的起始人物:家谱应以家族的祖先为起始人物,并列清他的姓名、字号、号令、年号以及祖籍、生卒年月等基本信息。
2.家族成员:根据祖先身份的不同,分父、子、孙、曾孙等世系明确记载,以显示家族血统。
3.家族分支:若家族有多个分支,则应根据分支的关系,将其列别,并注明各个分支的起始人物及其后代。
二、详细内容1.姓名:记载家族成员的姓名,包括字号和号令,以便辨认同名同姓的人物。
2.籍贯:通过记录籍贯,可以了解到家族的迁徙史和地域特点,增加家谱的文化内涵。
3.生卒年月:详细记录家族成员的出生和去世时间,以便后代了解祖先的生平。
4.职业:对于有职业的家族成员,可以记录其职位、行业和专长,以展示家族成员的成就和荣誉。
5.家庭情况:家族成员的婚姻状况、配偶姓名等内容,有助于理解家庭联姻关系和家族扩展情况。
6.重要事件:记录家族成员的重要事迹、业绩或荣誉,可以补充家族历史的底蕴。
三、编写顺序1.由上到下、由左到右:根据家谱的篇幅限制,可以选择纵向或横向排布,但一般建议按照父子、兄弟、孙辈的次序进行排列。
2.同辈间按出生先后顺序排列:在同一代的家族成员中,按照出生(或年龄)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写,有利于清晰地展现世系关系。
四、绘制方式1.手绘:传统的家谱编写方式,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纸张、颜料等材料,注重细节描绘,给人一种沉着和稳重的感觉。
2.电脑绘制:利用电脑软件,可以实现家谱的数字化编写和设计,具有排版美观、易于修改的优点。
五、语言表达1.格式统一:家谱的编写应保持格式的一致性,包括字体、字号、插图等方面的统一,体现整体美感和科学性。
2.简洁明了:注重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避免重复和冗余的信息,提高家谱的可读性。
关于家谱的书
关于家谱的书
关于家谱的书籍有很多种类,涵盖了家族史、家族文化、族谱编修、家族传承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一些关于家谱的书籍推荐:
《中国家谱学》这本书介绍了中国家谱学的基本概念、编修方法、家谱文化等内容,是了解中国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参考书籍。
《家谱编修与家族文化》这本书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介绍了家谱编修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巧,同时也探讨了家族文化对于家谱编修的影响。
《寻根问祖:家谱编修与家族文化传承》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家谱编修的实际操作步骤、技术要点,并结合案例分析了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家谱文化与家族传承》这本书从家谱的历史渊源、价值意义、编修方法、家族传承等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家谱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以上是一些关于家谱的书籍推荐,它们涵盖了家谱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适合对家族文化和家谱编修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家谱文化及其家谱学习知识
家谱文化及其家谱学习知识家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记录着家族成员世系关系和家族传承的宝贵文化遗产。
家谱学习是研究和学习家谱文化的一门学科,通过对家谱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家族历史、家族成员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地位等信息,对于研究家族文化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价值。
家谱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古代,中国就开始有记载祖先世系的习俗。
《周礼》中就有规定,君王应当建立宗庙,并将祖先的姓名、生卒年月等记载在祭文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逐渐演化成为家谱,成为记录家族成员世系关系的重要文化载体。
在明清两代封建社会中,家谱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规范,成为地方长者和宗族领袖重视的对象。
此外,家谱还广泛应用于考取功名、通婚、继承财产等重大社会事务中。
家谱文化的学习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
首先,要了解家谱的基本构成和编撰方法。
家谱通常由宗谱、支谱和族谱三部分组成,宗谱记录的是家族的整体情况,支谱记录的是各支家族成员的情况,族谱记录的是家族成员详细的个人情况。
在编撰家谱时,要注重准确性和完整性,需要从史料搜集、数据填写到纂修篇章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学习。
其次,还需要学习家谱中的世系关系和宗族风俗。
家谱是记录家族世系的文化载体,其中包含着家族成员的出生、结婚、生子和去世等信息,同时也记录着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和亲戚关系。
通过研究家谱,可以了解家族的世系关系和家族成员之间的社会地位。
同时,还可以了解家族的婚姻制度、丧葬礼仪和祭祀习俗等文化传统。
家谱学习还包括对家族文化和社会变迁的研究。
家谱作为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家族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研究家谱,可以了解到家族在历史变迁中的发展和变化,从而揭示出家族文化的特点和家族社会的发展趋势。
同时,家谱还可以作为社会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有助于研究地方社会的变迁和民俗风情的演化。
总之,家谱文化及其家谱学习是研究和学习家族文化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内容。
中国家谱知识
中国家谱知识中国家谱知识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进一步开展对中国家谱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家谱基本知识家谱,又称族谱、家乘、宗谱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先秦重要史籍《世本》为我国家谱的开山之作,其内容系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的记录,其作用在于尊世系、辨昭穆、别贵贱等。
魏晋时期,门阀势力盛行,家谱成为门阀豪族势力维持其政治经济特权的重要工具。
郑樵《通志》卷25:“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
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
”因此,谱学大盛。
降至明清,私家修谱盛行,成为宗族普遍关注的大事,一般是三四十年即重修一次,往往是一修再修甚至多次重修,依封建统治者的逻辑就是“笃宗族以昭雍睦”、“修族谱以联疏远”。
皇家也积极修谱,称为玉碟,由宗人府具体承办。
现存家谱主要是宋代以后尤其是清代的私修家谱,其体例主要是融合欧阳修、苏询二体而形成的规范化的谱式,即“首世系,次讳字,次婚姻、次子嗣,凡祖宗之德行,品望、功业、文章悉载于谱。
故族递衍而不乱,祖德常佳而不朽。
”(《兴化戎氏重修宗谱》序),其内容归纳起来,大致有:(1)谱名,有称家谱、家乘、族谱、宗谱、世谱、会谱、统谱、房谱、支谱等的不同;(2)谱序:包括达官贵人及儒学大师等撰修的序言,用以反映本族的历史、族望、修谱简况及修谱原则等;(3)谱论,即论述修谱的意义、原则、方法等;(4)恩荣录,包括皇帝对家族成员中官员及家属的敕书、诰命、赐字、赐匾、赐诗、御谥文、御制碑文及地方官府的增谕文字等;(5)遗像及像赞,载有祖先及祖中重要人物的遗像,并配诗示赞;(6)族规家训,包括祖训、家礼、家典、家范、家戒、家规、族规、族约,是约束族人的礼仪规定,它对于族长的特殊地位、族众的行为准则、祭祀的礼仪、族产的管理等都有具体而又细致的规定;(7)五服图,即明确族众的五服关系;(8)世系,系家谱内容的主体,族中所有成员依照图表格式,按辈分次序进行排列,借以明确族人的代系及血缘关系等;(9)谱系本纪,即记载族人的简单情况,如本人名字、父名、排行、字号、生卒年月日、科第、官职、妻室、葬地、子女等;(10)命名行派,为族人命名需依一定的顺序以区别辈分,如曲阜氏依照“兴额传继广,昭宪庆繁样,会德维垂邮,钦昭念显扬”二十字命名;(11)官迹,记载族中历代官宦名人事迹,有的还专门收集族中及第人员;(12)传记;即族中名贤的传记材料,有行状、行实、事状、志略、忠义、孝友、贞节、寿文、贺序、墓志、序文、祭文、年诺等;(13)先世考,考正本族的历史渊源和迁徒情况,如得姓始末、始祖、世派、迁徒地区等。
家谱学与社会学的交融:黄姓姓氏研究的新视角
家谱学与社会学的交融:黄姓姓氏研究的新视角家谱学是研究家族历史、家族关系、家族文化的学科,而社会学则是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变迁的学科。
两者在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上各有侧重,但随着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家谱学与社会学也开始相互借鉴,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本文将以黄姓姓氏研究为例,探讨家谱学与社会学的交融,以及这种新视角对黄姓研究的启示。
黄姓作为中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庞大的族群。
传统家谱学主要以编纂家谱为主,纪录家族人口、辈分、宗谱等信息,而社会学则关注家族在社会中的地位、家族关系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等问题。
通过家谱学与社会学的交融,我们可以从更广阔的角度来审视黄姓姓氏的形成、发展和演变。
首先,家谱学可以为社会学提供丰富的历史数据和细微的家族关系。
家谱作为家族记忆的载体,记录了家族历史的变迁和重要人物的事迹。
通过对黄姓家谱的研究,可以还原黄姓始祖的历史背景,了解族人的迁徙轨迹、职业结构和社会地位等。
这些历史数据为社会学家研究特定社会群体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其次,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丰富家谱学的研究内容。
传统家谱研究往往以人口统计和家族血缘为中心,忽视了家族关系的社会性和多样性。
通过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可以分析家族关系和家族文化对个体和家族的影响,探讨姓氏与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社会团结等的关联。
同时,借助社会学的视角,我们还可以考察家谱在社会中的传承和演变过程,探索家族的适应性和变迁性。
此外,家谱学与社会学的交融还可以为黄姓研究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和视野。
传统的黄姓研究主要关注宗族血统和宗族文化,忽视了家族内部的权力结构、社会网络和社会行动。
在家谱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中,我们可以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黄姓家族内部的权力传承、家族组织形式以及家族成员的角色定位和社会行为等问题。
这将为黄姓研究提供更多的深度和广度。
总之,家谱学与社会学的交融为研究黄姓姓氏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孙氏辈分口诀
孙氏辈分口诀
孙氏辈分口诀,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家谱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依据古代中国著名学者王羲之的“辈份论”,以及宋朝王起的《辈分释老》,把晋代家族据实考勘,建立起孙氏家谱。
不同于宋代宗室,孙氏家谱以分类为主,给出了一套完整的分类方法,以数字或拼音记载,成为中国古代家谱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宗室的辈分是形式上的。
只有汉代贵族,到宋朝时有了意义上的辈分,因为汉代贵族以宋代的贵族为基础,把汉代宗室的划分扩大到整个宋朝的贵族中去。
宋代的宗室只能把家族以汉魏元拆分,而孙氏家谱则把宋代宗室的辈分细化,把宋代贵族按几代,几支做出细致的划分,使得宋朝宗室的辈分不再只是形式,而成为细致考究的家族辈分。
孙氏家谱分为十辈,以数字“一”到“十”记录。
每一辈又分为支,以数字“一”到“十”来细分支。
比如,孙氏第一辈第一支,用“一一”表示;孙氏第五辈第二支,用“五二”表示。
还有一部分支没有数字记载,而是以拼音记载,如“释”、“察”、“老”等支。
此外,孙氏家谱还分为上辈和下辈,上辈是父辈的后代,下辈是子孙的子孙,把宗室的关系表示出来。
用“上”表示上辈,用“下”表示下辈,用“外”表示只有父辈没有子辈。
比如,孙氏第三辈第二支上一辈第七支,用“三二上七”表示;孙氏第七辈第一支下一辈第二支,用“七一下二”表示。
孙氏辈分口诀的建立,加强了宋朝宗室的辈分,给宋朝贵族提供
了家谱记录的重要依据,承载了许多宋朝贵族的家谱历史。
孙氏家谱以其古老独特的内涵,在中国古代宗室史和家谱学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后世中国家谱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常氏家谱字辈大全
常氏家谱字辈大全家谱,是一家人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记录着家族的血脉、世系和家族成员的基本情况。
常氏家谱作为中国传统家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对于了解家族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在常氏家谱中,字辈更是家族世系的重要标志,每一个字辈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家族传统,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常氏家谱字辈大全。
1. 起辈,常。
常氏家谱的起辈便是“常”字,作为家族的起源,常字辈的人数众多,是家族的基石所在。
2. 第二辈,承。
常氏家谱的第二辈是“承”字辈,承字辈的人数较多,代表着家族的延续和发展。
3. 第三辈,德。
“德”字辈是常氏家谱中的第三辈,德字辈的人数较多,代表着家族对德行和品德的重视。
4. 第四辈,孝。
孝字辈是常氏家谱中的第四辈,孝字辈的人数众多,代表着家族对孝道的传承和弘扬。
5. 第五辈,忠。
“忠”字辈是常氏家谱中的第五辈,忠字辈的人数较多,代表着家族对忠诚和忠义的崇尚。
6. 第六辈,信。
的重视。
7. 第七辈,勇。
勇字辈是常氏家谱中的第七辈,勇字辈的人数较多,代表着家族对勇敢和果敢的推崇。
8. 第八辈,义。
“义”字辈是常氏家谱中的第八辈,义字辈的人数众多,代表着家族对仁义和正义的尊崇。
9. 第九辈,礼。
礼字辈是常氏家谱中的第九辈,礼字辈的人数较多,代表着家族对礼仪和礼节的重视。
10. 第十辈,智。
智字辈是常氏家谱中的第十辈,智字辈的人数众多,代表着家族对智慧和学识的崇尚。
11. 第十一辈,仁。
仁字辈是常氏家谱中的第十一辈,仁字辈的人数较多,代表着家族对仁爱和慈悲的传承。
12. 第十二辈,忠。
忠字辈是常氏家谱中的第十二辈,忠字辈的人数众多,代表着家族对忠诚和忠心的重视。
13. 第十三辈,信。
念的尊崇。
14. 第十四辈,勇。
勇字辈是常氏家谱中的第十四辈,勇字辈的人数众多,代表着家族对勇敢和果敢的推崇。
15. 第十五辈,义。
义字辈是常氏家谱中的第十五辈,义字辈的人数较多,代表着家族对仁义和正义的尊崇。
淮姓家族史与文化重塑:社会学与家谱学的新篇章
淮姓家族史与文化重塑:社会学与家谱学的新篇章近年来,家谱研究逐渐成为社会学领域的热门话题。
从个体的角度出发,将家族历史与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既可以满足人们对家庭渊源的好奇心,也能够为社会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
本文将以"淮姓家族史与文化重塑"为题,探讨社会学与家谱学的结合,为淮姓家族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一种新的研究途径。
一、家族史的重要性及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家庭的意义逐渐演变为一个可以追溯的渊源,一个社群的纽带。
通过研究家族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自己以及家族成员的信息,进而探索自己的身份认同以及家族的特色。
家族史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满足个体的好奇心,更在于对家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二、淮姓家族史概述淮姓家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家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据史册记载,淮姓起源于春秋时期,源自于一个姓氏叫淮的部落。
随着时间的推移,淮姓家族逐渐壮大,并分布到全国各地。
在历史长河中,淮姓家族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社会学视角下的淮姓家族史研究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学科,为淮姓家族史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社会学家可以利用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等方法,深入了解淮姓家族的社会结构、家族关系以及族群互动。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把握淮姓家族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四、家谱学与淮姓家族历史研究家谱学作为家族历史的研究方法,对于淮姓家族的文化重塑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家谱中记载了家族成员的姓名、出生日期、婚配关系等重要信息,同时也记录了家族的起源、发展和变迁。
家谱学家可以通过对淮姓家族的家谱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和解读,还原淮姓家族的历史面貌,重建家族文化,挖掘家族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五、淮姓家族的文化重塑淮姓家族的文化重塑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实践。
首先,应加强对淮姓家族的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为淮姓家族的文化重塑提供学术支持和理论指导。
中国家谱学略史
中国家谱学略史
中国家谱学起源于古代中国社会的封建制度,即在封建社会中,家族是非常重要的单位,家族纪录和家族传承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
家谱学的基本内容就是记录和研究家族的起源、血统、人物事迹、族谱等,旨在保护和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和历史文化。
中国家谱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尚书》和《史记》等经典文献中。
在这些文献中,可以找到一些家族记录和家族谱系的记载,可以说是中国家谱学的最早来源。
而正式的家谱学体系则形成于宋代,宋代的王安石将家族谱系纳入地方行政考核体系中,要求地方官员必须有完整且准确的家谱记录,这使得家谱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明清时期,家谱学进一步发展壮大。
明代起,家谱成为做官和晋升的重要依据,官员需要提交详细的家谱以证明自己的家世,这导致了家谱学的繁荣和发展。
清代时期,家谱学更加普及,成为社会上重要的学问之一,家谱馆的建立和家谱学的研究成为当时的风气。
此时,家谱学的研究内容除了记录家族的谱系和人物事迹外,还包括了家族的地理沿革、家族的风俗习惯、家族的文化传统等等。
到了20世纪,中国的家谱学由于历史变迁和社会变革而逐渐
式微。
随着封建制度的终结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家族制度和家谱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逐渐减弱。
但是,中国家谱学依然有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许多家族仍然积极保护和传承自己的家谱,并且有一些学者依然对家谱学进行研究和探索。
总的来说,中国家谱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产物,在中国封建制度的影响下逐渐发展壮大。
虽然现代社会对家谱学的需求减少,但家谱学依然有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家谱学目录及研究著作一览
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闽粤侨乡卷(全50册)作者:张志清,徐蜀主编北京图书馆编【作者】张志清,徐蜀主编北京图书馆编【出版项】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 2000【ISBN号】 7-5013-1770-4 / K820.9-55【原书定价】 CNY28000.00(全50册)【主题词】家谱(地点: 中国学科: 丛刊)侨乡(学科: 家谱地点: 福建省)侨乡(学科: 家谱地点: 广东省)家谱侨乡全套书共收入闽粤两省著名侨乡的陈、刘、黄、林等二十五姓的四十种线装家谱,涉及地域包括晋江、福州、闽侯、潮州、香山、嘉应等。
时间上起清顺治,下迄民国年间。
所用版本上起清顺治下迄民国,远及海外如新加坡,大多不为外界所见。
内容除传统的世系表、祖训、族规、姓氏源流考、先祖图像、人物传记、坟墓图址和大事记等家族资料外,还详细记载了东南沿海各省中国人迁移、流落海外的情况。
为研究古代宗法制度、民风民俗、人文地理和中外交流史、海外华人史等开启了一座难得的史料宝库,亦可为海外华人寻根问祖指路导航。
目录第一册出版说明编辑体例总目莆阳刺桐方氏族谱西河林氏族谱林氏宗谱渤海吴氏家谱第二——三册侯官云程林氏家乘第四册麟峰黄氏家谱黄氏族谱.江夏渊源南海学正黄氏家谱第五册黄氏家乘黄氏家乘续编黄氏家乘续编黄氏族谱第七——九册莆田浮山东阳陈氏族谱第十册南海鹤园陈氏族谱陈氏族谱第十一——十五册螺江陈氏家谱第十六册浦城陈氏家谱第十七册晋江安平颜氏族谱第十八册平潭李氏族谱福州通贤龚氏支谱第十九——二十册泰宁李氏族谱第二十一——二十三册南海九江朱氏家谱第二十四册桃园郑氏族谱分派福州武林邵氏族谱姚氏述先记增订香山郭氏族谱旧德述闻第二十五——二十六册蓝氏续修族谱第二十七——二十八册关氏族谱第二十九册南海吉利下桥关树德堂家谱恩平岑氏家谱第三十一——三十三册莲湖祖氏族谱第三十四——三十九册凤岗忠贤刘氏族谱第四十册刘氏传忠录第四十一册洪氏族谱第四十二——四十四册粤东简氏大同谱顺德简岸简氏家谱第四十五——四十六册廖氏族谱哀烈录南溪盛氏家谱第四十七——四十八册余庆孙氏族谱第四十九——五十册雁门萨氏家谱家谱学目录及研究著作一览来源:宝宝起名网作者:宝宝起名编辑:宝宝取名人气:17 时间:2009-8-17核心提示:家谱学相关著作一览,抛砖引玉,望大家不吝补充。
关于谱学历史题
关于谱学历史题
关于谱学历史题,您可以参考以下内容进行回答:
1、谱学的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
秦汉以后: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为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迅速发展起来。
隋唐五代以后:修谱之风从官方流行于民间。
宋代: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风气开始兴盛。
明清时期:家谱的成熟期和大发展时期,现在传世的家谱大部分都产生于明清时期。
2、著名谱学家和作品:
西晋挚虞:著名谱学家,但其作品已遗佚。
东晋南朝贾弼之、贾匪之、贾渊祖孙三人:贾氏为南渡的平阳大族,贾弼之撰成《十八州士族谱》百帙,共七百余卷,其子匪之、匪之子渊世传其业,继续参与谱牒的修订和编撰。
梁代王僧孺:出身于东海王氏,继续贾氏的研究,完成《十八州谱》七百一十卷、《百家谱集抄》十五卷、《东南谱集抄》十卷等谱牒著作,集谱牒学之大成。
不靠谱的“谱学”——读仓修良著《谱牒学通论》
不靠谱的“谱学”——读仓修良著《谱牒学通论》不靠谱的“谱学”——读仓修良著《谱牒学通论》史学专著书名:《谱牒学通论》作者:仓修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华剑/文靠谱、不靠谱,还真有一门学问叫“谱学”,又称谱牒学,是专门研究家谱、宗谱、族谱、年谱等家族姓氏的世系、历史及人物事迹的学科。
属于历史学的范畴,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
但这门学科又靠谱又不靠谱。
说它靠谱,是因为这门学科早就有了丰富的著作和标准的学科名称,并在历史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社会作用。
说它不靠谱,是因为学科虽古老,却至今迟迟没有建立起科学的学科体系,甚至没有专门的研究著作;说它不靠谱,更因为它的作品社会价值虽然很大,却往往会因攀龙附凤而造假失实。
谱学:一门古老却又迟到的学科很少见到有这么一门学科,它早在古代汉晋时期,就不仅有了丰富的著作内容,甚至已经有了完整的学科名称,却至今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学科体系。
直到仓修良教授的巨著《谱牒学通论》近日问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这一切才发生改变。
仓著无疑堪称中国谱牒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奠基之作和标杆!谱牒学起源甚早。
早在先秦时期,就产生了第一本谱牒著作《世本》,专门记载帝王、诸侯、卿大夫的世系、氏姓等。
汉代司马迁《史记》即称之为“谱牒”。
到了魏晋隋唐时期,因门第制度和政治斗争的需要,谱学大兴,不仅谱牒著作繁多,而且出现专门研究谱学的人,“谱学”、“谱牒之学”或“姓氏之学”的名称也正式被明确提出。
唐朝柳芳、刘知几等学者已明确提出“谱学”一词。
官府还设立专门的修谱机构“谱局”或叫“谱院”。
宋代以降,官修谱牒衰落,民间私修谱牒勃兴。
特别是到了清代,不仅谱牒著作丰富,而且谱学研究和理论创建也日益完善。
清代浙东学派代表章学诚在成为史学理论家、方志学家的同时,无疑也是一位杰出的谱学家,他不仅阐述了谱学的性质、地位、作用,还论述了谱学著作编撰的内容、体例、方法等。
指出,谱学、方志学、历史学都是史学,是一家之史、一国之史与天下之史的区别。
房氏家谱大全
房氏家谱大全房氏家谱是一部记录着家族世系和重要成员的宝贵文献,它承载着家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房氏家谱大全是对房氏家族世系的全面记录和整理,它不仅是家族的重要资料,也是对家族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
本文将对房氏家谱大全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希望能够为家族成员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
房氏家谱大全可以追溯到房氏家族的远古历史,它记录了家族的起源、发展和变迁。
家谱中记载了房氏家族的祖先和后裔,以及家族成员的重要事件和成就。
通过研究家谱,可以了解家族的来源、迁徙轨迹、重要人物和家族传统,对于了解家族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房氏家谱大全包括了家族成员的族谱、世系图、家训、家规等内容。
族谱是对家族世系的详细记载,包括了家族的祖先、后裔和世系传承。
世系图以图表形式展现了家族世系的血脉传承,清晰地展示了家族成员之间的亲属关系。
家训和家规则是家族文化和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记录了家族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对于家族成员的教育和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房氏家谱大全的编纂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它涉及到家族成员的调查、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文字的撰写等多个环节。
在编纂过程中,需要充分挖掘家族成员的口头传统和书面资料,搜集各种历史文献和档案,以及进行田野调查和实地考察。
编纂者需要具备较强的历史学、文献学和家谱学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文字功底和编辑能力。
只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精心的编纂整理,才能够保证家谱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房氏家谱大全的意义不仅在于记录家族的世系和历史,更重要的是它对家族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
家谱是家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重要来源,它能够增强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和归属感,促进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家谱也是对家族历史和传统的宣传和弘扬,它能够激励家族成员传承家族优良传统,弘扬家族精神,为家族的发展壮大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总之,房氏家谱大全是对家族世系和文化的全面记录和整理,它承载着家族的历史和传统,对于家族成员和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历以后,字谱内容较前更为丰富。隆庆、万历年间歙县殷氏宗族“始为谱,其大凡有姓氏、本原、世系三考”,其后内容又扩充了“世德、规范、训典、文献、宅第、丘墓、遗文、遗迹、里社九考。”万历五年吕仕道纂《吕氏续修宗谱》涉及目录、书法、凡例,历代谱序、像讚、迁源源流、祠墓寺图表、里居图、姓氏来源、世系、世德、规范、训典、文献、遗事、丘墓、祭田、家规、修谱衔名、修谱总论、后序、跋等内容,该谱的列诸项涵盖了后世家谱所具备的基本内容。万历十八年程弘宾纂《歙西严镇百忍程氏本宗信谱》分谱序、谱例、纪源、传疑、传信、世系、世传、内传、保莹、遗翰、族约、续后十二篇。万历末年修成的休宁《曹氏统宗世谱》涉及序列、题辞、谱引、谱歌、谱诗、恩荣录、曹氏先达、迁徙源流、坟墓、后序、跋、谱约、支谱图、统宗谱系小叙、系图、事略、重修族谱叙略、家乘序、诗集序、遗嘱、跋等内容,名目纷繁,同万历以前所修宗谱相比,内容得到大规模扩展,几乎囊括了与宗族相关的所有事项。通过对上述明代宗谱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与宋元谱相比较,明谱新增加的内容主要体现为家规家训、祠产族产等宗族制度的相关方面,这也正是明代宗族制度较前有所发展的一个反映。
家乘 家乘,原意为以记载私家之事的文录。罗大经《鹤林玉露》载:“山谷晚年作日录,题曰家乘。”家乘属于家谱的范畴,因此后有少量的家谱也冠用家乘。家乘是从“史乘”袭用而来。虽然冠用家乘的不太多,但对谱碟的称谓单位则多有使用“乘”,是谱牒定量的又一别称。谱中有如:“以上大乘,每乘拾八本。”这里所谓的大乘非指佛教“大乘”之意。乘,本为春秋时晋国的史籍名,以后引申到载史之类的书,可称“史乘”。因此将谱列入史类称乘,大乘即本族总谱和门谱的合称,如“每乘拾八本”,即这部完整的谱碟共十八本。
遵昭穆 是在周代确立嫡长继承制的前提下,为适应宗族组织的存在而出现的一种行辈标志制度,其盛于西周,后世则仅用昭穆表示辈分如父子的关系。其制,在确定宗族庙次和墓次时,始祖居中,父昭子穆,父穆子昭,左昭右穆,依次转换,以使在祭招、丧葬、继承和赐爵等礼仪活动中明确区分行辈,严防宗族内部的辈分发生紊乱。故<礼记·祭统》:“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是故有事于大庙,则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周礼·夏官司马·司土》:“及赐爵,呼昭穆而进之。”周代设专官区分昭穆,如小史、小宗伯等。小史负有辨昭穆的责任,就是指史官应根据系世来确定王族成员的行辈。《周礼·春宫宗伯·小宗伯》特别强调小宗伯的一项职责是:“辨庙祧眨昭穆,”意即在为某位祖先建立宗庙时,朝廷的典礼官便要事先根据死者行辈标志的昭与穆,来确定其宗庙应建在宗庙群中的昭组还是穆组的位置上。这种以昭穆区分行辈的办法比较原始,在汉代被以行辈字标志行辈和方式取代。
谱序:序言。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写的赠序以及跋语等。序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该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由于一次次地续修,序跋也不断增多,不仅有新修的序跋,还照录旧序,有些谱的序跋有十几篇甚至几十篇。
家谱:家族史。中国古代社会能维持几千年的稳定,依靠的就是若干个家庭,按血缘关系排列成的超稳定分子结构。这种分子被称作“家族”,《宗族》中曾曰:“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凑、聚在一起的规则,逐渐演变成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而分子以及分子的结构最终修炼成了现在看到的一本本的×氏家谱。家谱修订权曾一度为氏家大姓垄断,但明代起有了转变,民间私修家谱蔚然成风,这股台风一直吹到了今天。手握家谱,上溯到的祖先就算是秦桧,也自封为名门之后。
六亲 即六代宗亲。古代有宗族亲情到第六代为止的民间成规。<礼记·大传》:“六世亲属竭矣。”《贾谊新书》:“人之戚属,以六为法,人有六亲,六亲始日父,父有二子为昆弟,昆弟又有子,子从父而昆弟,故曰从父兄弟。从父昆弟又有子,子从祖而昆弟,故为从祖昆弟。从祖昆弟又有子,从曾祖而昆弟,故日曾祖昆弟。曾祖昆弟又有子,子为族兄弟,备于六,此之谓六亲。亲之始于一人,世之别离,分为六亲。亲戚非六则失本末之度,是故六为制而止矣,六亲有次不可相谕,相谕则宗族扰乱,不能相亲,是故先王设为昭穆三庙以禁其乱。”依此,到了第六代,即出了五服,已无亲情关系。宋代以后,以族规、义田、家训等为特征的宗族制度开始兴盛,宗族亲情被无限延伸,以激发族人的木本水源之思,但仍然注重六亲之制,只不过与六亲之外的族人可以保持较谈的宗族亲情。
义田 又称“义庄”,指宗涝用于赈恤族内贫寒人家和奖励贞节义行的田产,始创于北宋范仲淹。范仲淹创设义庄的初始动机是:‘祖宗积德百余年始发于我,今族众皆祖宗子孙,我岂可独享富贵?”(《宋人小说类编》卷一)义田大多由宗族显贵捐献而产生的,一般设有专人管理,以防族人侵渔,并且不准典卖,地权比较稳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族人的生活困难。故顾炎武说:设立义庄“夫惟收族之法行,而岁时有合食之思,吉凶有通财之义。”如此“不待王政之施,而矜寡孤独疾者皆有所养矣。”(《皇朝经世文编》卷八)清朝政权考虑到义田的巨大作用,严厉惩罚那些盗卖义田的不孝子孙,以保护宗族公产。
排辈 宗族内以宗谱规定辈分用字以公开族人所处的辈分。族人在命名时(尤其是男性),名字中必须含谱定辈分用字,放于名字中间,俗称某字辈,以此作为族人相互关系的标志,防止族内人际关系发生混乱。这种规定自汉代开始,明清时期的大家族颇为盛行.如江西九江吴氏的排辈为:德里伯志盂,时添国道中,之登光宗应,茂学仁宜从。周邦新进化,富寿兆长荣,昭代闻仕启,恒慈建立洪。昌明高尚法,永守善良功,锡庆开先业,修和本大同。江西靖安钟氏的排辈为:子孙永昌,宗先福长,顺龙有庆,发荣万方。可见,排辈用字连接起来反映了强烈的血亲观念、浓厚的尊祖意识以及对于宗族繁荣昌盛的期望。
兼容并蓄
回复 引用 顶端
分享此贴只看该作者 | 小 | 中 | 大 想想 [1楼] 发表于:2010-03-20 15:43
人生何时不迷狂,正心诚意修非常,道体玄通无为处,佛心妙谛真如藏。
作者资料发送短消息加为好友级别: 总编
UID: 3
精华: 412
余庆录:续后篇。在家谱修完后,修著人会专门留出数页空白纸,使领谱的各家能够将日后遇到的生卒、嫁娶、迁徙、继嗣等家族事宜记录在案,以备续修家谱。这种留待后世子孙续修的方式,也象征了子孙后代的绵延不绝。
家训:思想品德守则。家规高于法规,家训高于家规。家训已由劝诫的法律层次上升至了劝行的道德层次,将修身、齐家的修行融入到家庭的环境中。颜之推、朱熹、陆游推行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在训导中留下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现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
家讳 即家族或家庭之内的忌讳,又称“私讳,”与“国讳”相对。古人视直呼尊长姓名为大不敬,故晚辈在日常言谈和使用文字时,要回避祖、父等长辈的名字,做到“臣不言君名,子不言父名。”家讳现象,周代即以出现,汉晋逐渐盛行,至南北朝进入全盛,后世相沿,但明清时稍松。依家讳要求,外出写家信,信封上忌用父亲名字,而要用本人名字写成“某某某平安家信,”对别人说起自已的父母,亦多用“府君”、“萱堂”、“椿庭”、“家父”、“家母”一类的词代称。在行文时,如遇与长辈相同的字,则以改字、缺笔等方法加以回避,以表尊敬。如苏东坡作序,一律以“叙”代替“序”字,以避父讳“序”;司马迁父名“谈”,故他在《史记》中从未用“谈”字,家讳发展到后世已不限于文字和称呼上,如晋代桓玄父名“温”,其家中讳说“温‘,因来宾要求温酒竞至大哭,
发帖: 10935
威望: 14782 点
金钱: 0 RMB
所在城市:北京
注册时间:2009-04-01
最后登录:2010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体例的变化与内容丰富是此前谱牒所少有的。正德元年所纂《余氏会通谱》内容包括新旧序、跋、辨、图、外传、外纪图、世系图、茔域图、卷末跋、后序。《休宁文昌金氏世谱》内容已较全面,包括序、凡例、列士、金氏本国、世系、事略、行实、行状、墓志铭、杂著、记、诗、赞、规约。嘉靖十八年许璞、许汉纂《许氏统宗世谱》内容涉及序、名人传记、行状、墓志、世系。嘉靖三十四年朱世恩纂《朱氏统宗世谱》内容涵括历代谱序、敕命、凡例、像讚、祠屋图、墓图、传、世系图。嘉靖三十七年黄侍、黄仁德纂《左田黄氏孟宗谱》内容包括序、图、地理志、姓氏源流、世系、文翰。隆庆六年许可复、许凤翔纂《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吸收并总结了嘉靖以前家谱的有关内容,且有所扩展。该谱涉及历代谱序、目录、世系图、考、先世文翰、序、说、传、记、寿叙、赋、诗、歌、词、挽诗、行状、赞、祭文、谱说、后骗子、领谱字号等诸项内容。
九族 是先秦时期概括宗亲关系的一种说法,以西周为最典型,见于《左传”桓公六年》:“亲其九族”。《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即睦,平章百姓。”关于九族所包含的亲属范围,古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其一认为九族全系父系宗亲,即指上至高祖,经曾祖、祖、父、已身、子、孙、曾孙、直至玄孙的九代的合称;其二,认为九族亦包括异姓有服的亲属,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认为几族亦包括并姓百服的亲属,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具体分布为:父族四指五族之内为一族,父女昆弟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已之女昆弟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已之女子子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母族三,指母之父姓为一族,母之母姓为一族,母之昆弟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妻族二,指妻之父姓为一族,妻之母姓为一族。可见九族是一个较大的亲属团体。后世在概括宗亲关系时基本上不用九族的提法。
基本术语
世系表:血缘数据库。用图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世系表使全族男子的名讳、字号、生卒年月、葬地、配偶姓氏及生卒年月,以及生几子几女、子何名、女适何地何姓等成线性排列,简单明了。目前较为普遍的形式包括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四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