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教案(集体备课)
苏科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单元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07fc80312b3169a551a4b4.png)
简单机械第一课时[设计意图]在新课学习中,部分学生对杠杆概念理解不透,尤其是力臂的概念认识不到位,从而造成作图困难和不会应用杠杆平衡条件等问题,故本节课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加强对杠杆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众多工具中认识到“能围绕某固定点转动”这一本质,进而加强对杠杆五要素的理解,着重强调对力臂的掌握。
在此基础上复习杠杆原理实验,通过系列问题情景的设计,帮助学生提高应用杠杆原理的能力。
滑轮的复习可着重强调对滑轮实质的认识,通过典型实例帮助学生对滑轮、滑轮组中受力问题的分析。
[复习目标]1.能从现实生活中感受杠杆,理解力臂,会画有关杠杆受力的力臂。
2.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3.知道定、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特点及作用,会组装滑轮组。
4.能联系实际体会简单机械在现实中的广泛运用。
[复习重点和难点]1.杠杆的概念,会画杠杆所受力的力臂。
2.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3.动、定滑轮实质的理解,滑轮组的正确应用。
[教具和学具]几件生活用品(指甲钳、脚踏式垃圾桶等)滑轮、细线、支架等,有关PowerPoint课件。
[课前准备]1.自主复习杠杆的概念,会对常见生活用品中杠杆进行分类。
2.结合实例会画力臂。
3.知道杠杆平衡条件及研究方法。
4.两种滑轮的特点,滑轮组中省力情况的判断。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点评一、杠杆的五要素(12分钟)生活中杠杆应用的例子很多,请举几例。
问:这些例子中有何共同特点?教师强调支点后,复习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四个要素。
让学生画出羊角锤拔钉子时的杠杆示意图。
小结:先确定支点,画出两力,再从支点作力的作用线的垂线,符号标出力臂。
概括为“一点二线三垂直四标号”的步骤。
强调:①动力和阻力受力物体都是杠杆,画动力或阻力时应注意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②力臂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学生举例答:在力的作用下可围绕固定点转动。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课教案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ccb1182af90242a895e5fd.png)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课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能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2、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3、会判断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提高功、功率相关公式计算运用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知识竞答,培养动机、兴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增强学习自信心;2、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训练解题方法、技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3、结合身边实例,通过习题练习、交流、反思突显知识和技能。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现象;2、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功、功率之间的区别;2、区分“物体能够做功”和“物体正在做功”;3、通过实例,探究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4、会利用功和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1、对“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理解;2、联系实际,培养探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知识梳理一、功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1)有力无距离:“劳而无功”之一,如搬石头未搬动;(2)有力,也有距离,但力的方向和距离垂直:“劳而无功”之二,如手提水桶在水平面上走动。
(3)有距离无力:(“不劳无功”),如物体在光滑平面上自由滑动,足球踢一脚后运动;3、功的计算:物体上的力与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公式:W=FS=Pt各量单位——W:J(焦耳)F:N(牛)S:m(米)P:W(瓦特)t:s (秒)4、国际单位:将N·m称为焦耳简称焦,符号(J) 1J=1 N·m把一个鸡蛋举高1m ,做的功大约是0.5 J 。
5、公式应用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的S 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且与力对应。
③功的单位“焦”(1牛·米= 1焦)。
6、常见的功:克服重力做功:W=Gh克服阻力(摩擦力)做功:W=fs二、功的原理1、内容: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
简单机械和功--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教案
![简单机械和功--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2861eade80d4d8d05a4f64.png)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教案(总8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课题】设计制作一个机械模型【设计思路】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制作一个机械模型,对学生来说是展示学到的简单机械知识的重要平台,是学习与社会联系、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培养训练创新思维的重要机会。
依据学生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划分,我将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安排为三个阶段:①活动组织阶段(第1课时——教室:研讨、交流活动的思想方法、知识基础、活动规划、作品评价要求)、②实践操作阶段(第2课时——学校或家庭、社会:由学生独立完成,或与同学、父母、老师合作完成,训练学生自学能力、自制能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③作品展示与评价阶段(第3课时——教室:展示作品<实物或照片>、反思活动过程,总结活动感悟和经验教训、获得成就感)。
教学流程设计:第一环节是引导学生通过课本图片11-40、11-41、11-42初步了解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复杂机械,在日常生活、社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第二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掌握的简单机械知识,思考分析吊车、绞车、塔式起重机等复杂机械的简单机械结构与工作原理,讨论交流简单机械组合的思想方法;第三环节是回顾学过的简单机械知识,归纳简单机械的类型和特点,激发创新设计、制作的欲望和灵感的火花;第四环节研讨利用简单机械设计制作复杂机械模型的注意事项、活动安排和作品评价方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复习、巩固本章的理论知识,了解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会根据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特点,设计、制作一个机械模型。
形成初步的设计和动手能力,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和经验。
3.学会设计、制定活动方案。
提高书面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自我评价、听取意见和评价他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经历机械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分析过程,复习、巩固本章理论知识。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教学设计-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3302fb647d27284a73518e.png)
环节三:交流与小结 教的活动 3 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内容 (教师进一步强调作图过程中的注意点)
学的活动 3 学生总结:
1. 杠杆的定义、杠杆的五要素 2. 杠杆示意图及力臂的画法
通过指导,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的能力!,叫杠杆。 杠杆的 5 个基本要素: 支点 O:杠杆绕其转动的点。 动力 F1: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 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 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阻力臂 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2.杠杆示意图的画法: 方法:(略) 力臂的两种画法:
学科 年级
物理
九年级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
苏科版第十一章
单元(或主题)名称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
1.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
本章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从“拔图钉”活动到“设计制作一个由简单机械组成的机械模型”, 始终突出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教学活动从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夹子、螺丝刀入手,简单、有趣, 由浅入深,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知识,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杠杆的五个基本要素。 3)杠杆力臂的正确画法
难点:杠杆示意图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
5. 学习评价设计 本节课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分:当堂练习(判断题 1 题,余力题 2 题),课后巩固练习(杠杆的辨别
1 题,力臂的判断 1 题,作图 3 题) 通过当堂练习和课后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杠杆的认识,正确掌握力臂的画法,发现学生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 教学内容分析 杠杆是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学生每天都可能接触到如剪刀、指甲剪、夹子等物体,但他们仅
苏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教案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bd0cde827284b73f342508a.png)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复习课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内容第十一章——整理复习课题第一单元复习(一)杠杆课型:复习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2. 结合功的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3. 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
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4. 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
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5. 理解机械效率。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
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和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
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1.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用它分析解决简单的有关杠杆平衡的问题。
3.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用它分析解决简单的有关杠杆平衡的问题。
3.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教具学具杠杆、挂图学习内容、过程安排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修订栏一、复习作杠杆的力臂。
1.在图15中,画出作用在“开瓶起子”上动力F 1的力臂和阻力F 2的示意图.仔细观察指名板演动手操作集体订正教师引导学生活动2.如上图所示,使用羊角锤拔钉子,动力作用在锤柄上A 点. 请作出拔钉子时所用最小动力F 的示意图. (注意:请在图上保留为确保作图准确所画的辅助线) 3.如上图所示,O 是杠杆OA 的支点.在图中画出拉力F 1和F 2的力臂l 1和l 2. 4.如下图所示,工人师傅想把一个重800牛的油桶滚上一个台阶,他沿最省力的方向推动油桶.在图中画出这个力F 和它的力臂L (支点O 已在图中给出).5.如上图所示,曲杆AOBC 自重不计,O 为支点,AO=60cm ,OB=40cm ,BC=30cm ,要使曲杆在图示位置平衡,请作出最小的力F 的示意图及其力臂L 。
《第十一章机械功和机械能》备课教案
![《第十一章机械功和机械能》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aa89a7910ef12d2af9e787.png)
第十一章机械功和机械能一、教学内容:11.1怎样才叫做功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计算公式W=FS,知道功的单位。
能用功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和解释生活、生产中的有关实例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物理现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生产、生活中的做功实例,认识到物理知识与自然现象、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品格。
三、教学重点:1、能识别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未做功。
2、会用公式对功进行简单的计算。
四、教学难点:能识别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未做功五、教具(教学)准备:小车、木块、小车、木块、弹簧秤、刻度尺六、教学方法(策略):讨论、阅读七、学情分析:本节是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机械运动的基础上,讲述了机械功以及做功的必要条件和功的计算。
这些知识是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又与现实生活联系十分密切。
一、教学内容:11.2 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二、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知道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能说明有关问题并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会用不同的方法判断做功的快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查了解常用机械的铭牌,了解机械功率。
三、教学重点: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四、教学难点:功率的计算五、教具(教学)准备:六、教学方法(策略):比较法、观察法、讨论法七、学情分析:一、教学内容:11.3 如何提高机械效率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η=W 有用/W 总进行有关计算,知道机械效率小于1。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探究物理学的有关知识,深入认识事物的能力。
2、经历测量机械效率的过程,通过参与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中考物理复习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教案---滑轮与杠杆结合题型
![中考物理复习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教案---滑轮与杠杆结合题型](https://img.taocdn.com/s3/m/a5436720360cba1aa911da22.png)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滑轮机械效率探究求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问题。
由于计算中涉及到总功、有用功、额外功等抽象概念,特别是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题目中,同一滑轮组在不同负载情况下机械效率不同,有用功在具体情况中的形式不同,隐含条件的渗入,以及特殊形式的滑轮组等等,在学习的过程中常感觉困惑,易造成错解。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同学们要搞清楚以下几点:要对机械效率公式进行归类细化根据对、、的具体理解,可以将机械效率的定义式进行如下归类:1、在竖直方向上,G是物体重,G动是动滑轮重,h是物体被提升的高度,也是动滑轮被提升的高度。
∴,若绳重及摩擦不计,F是拉力,S是拉力F移动的距离,n是动滑轮上承担力的绳的段数。
,;①②③公式都适合。
若是考虑绳重和摩擦力,用滑轮组把物体提升的高度h,拉力F移动的距离S,总满足S=nh;只可用于①②。
2、在水平方向上,由于物体是匀速运动,滑轮组对物体的拉力F′与水平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f是一对平衡力,∴,即克服水平面对物体摩擦所做的功在数值上是等于有用功。
3、在斜面方向上,f是物体与斜面之间的摩擦,L是斜面的长,由于克服斜面对物体摩擦所做的功是额外功,所以。
1、(2021·青山模拟) 如图所示为建筑工地上常用的吊装工具,物体M是重5000N的配重,杠杆AB的支点为O,已知长度OA∶ OB=1∶2,滑轮下面挂有建筑材料P,每个滑轮重100N,工人体重为700N ,杠杆与绳的自重滑轮组摩擦均不计。
当工人用300N的力竖直向下匀速拉动绳子时,建筑材料P以0.3m/s的速度上升。
则()A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8. 9%B .物体M对地面的压力为4500NC .工人对地面的压力为1000ND .工人拉绳的功率为270W2、李华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提起水中的物块,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装置中的滑轮是定滑轮B .物块上表面露出水面前,所受浮力不断减小C .装置中的AOB是省力杠杆D .装置的机械效率可以达到100%3、(2020·盘锦) 工人利用滑轮组吊起重为2400N的路灯杆。
苏科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单元教案 (2)
![苏科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单元教案 (2)](https://img.taocdn.com/s3/m/c7b8c01a2cc58bd63086bdb4.png)
简单机械第二课时【设计意图】学生在新课学习中对知识点的学习相对比较独立,对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理解的不够透彻,如对本节中要复习的功、功率和机械效率的关系,在进行功和功率的计算时,常出现乱套公式,测机械的效率和计算机械效率时,如何确定有用功和总功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针对以上情况,考虑到是复习课,可让学生课前对要复习的内容进行知识梳理,起到小结的作用;同时为了搞清一些易混淆的知识,不乱套用计算公式,组织和引导同学分析和理解,通过比较的方法,借助例题加深理解。
【复习目标】1、通过知识的梳理,让同学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
2、由老师提出本节的重难点,组织和引导同学分析和理解,达到对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3、通过比较的方法,借助例题,让同学能够区分一些易混淆的知识,不乱套用计算公式。
【复习重点和难点】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功的计算和单位。
3、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的计算和单位。
4、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因素,机械效率的计算。
【教具和学具】多媒体(实物投影)【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框架图中的问题进行准备。
知识点框架图:定义: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几种不做功的情况:功的计算公式:功的单位:定义:物理意义:功功率功率的计算公式:单位:定义:机械效率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器材、原理、步骤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教学过程】题指导(35~38分钟)例题:如图,下列四种情况,人对物体做功的是()请同学说出判断的理由。
重难点二:功、功率和机械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做适当的补充。
例题:关于功率和机械效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功率大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B.做功多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C.做相同的有用功,额外功少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D.省力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请同学说出判断的理由。
例题:关于功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做功越多,则功率越大B.功率越大,做功越慢C.功率越大的机械越省力D.功率越小的机械做功不一定少请同学说出判断的理由。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aca363d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22.png)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内容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11章功和机械能的第一节功。
具体内容包括:1. 功的定义: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表示为W,单位为焦耳(J)。
2. 功的计算:功等于力与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的乘积,即W=Fs。
3. 功的分类:按性质分为重力功、弹力功、摩擦力功等;按效果分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4. 功的原理:在力的作用下,物体发生的位移与力的方向相同,则力对物体做正功;相反,则做负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分类,理解功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物理观念,培养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功的计算公式W=Fs中,F与s的对应关系。
2. 重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绳子、滑轮组、小车等。
2. 学具:教材、练习册、笔记本、三角板、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绳子和小车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力对物体做功的过程。
提问:在这个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了力对物体做功的效果?2. 概念讲解:讲解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分类。
强调功的计算公式W=Fs中,F与s的对应关系。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教材中的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分类和实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用力推一辆小车,推力为10N,移动距离为5m,求推力做的功。
b. 一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摩擦力f=6N的作用,沿水平面移动距离s=10m,求摩擦力做的功。
a. 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表示为W,单位为焦耳(J)。
b. 功的计算公式为W=Fs,其中F与s的对应关系不影响功的计算。
c. 所有的功都属于有用功。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第1课时)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第1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9d2f4289d0d233d4b14e69b8.png)
广洋湖中心初中初三物理“学思一体”教学案第周第课时授课时间编写人潘永飞审核人潘永飞教学内容: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第1课时)一、考点梳理1、杠杆:一根在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的硬棒就叫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是:、、、、。
3、杠杆的平衡:(1)杠杆处于状态或作缓慢的都叫杠杆平衡4、杠杆平衡的条件: 。
公式表示为:5、三种杠杆:(1)省力杠杆:L1 L2,平衡时F1F2。
特点是,但费。
(2)费力杠杆:L1 L2,平衡时F1F2。
特点是,但省。
(3)等臂杠杆:L1 L2,平衡时F1F2。
特点是。
6、定滑轮特点:不,但能的方向。
实质是个杠杆7、动滑轮特点: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为二倍的杠杆。
二、典型例题【例1】如下图,轻质杠杆一端因水平力F作用被逐步抬起,在此过程中F的大小及力臂变化是()A.变大、变大B.变大、变小C.变小、变大D.变小、变小【例2】如图所示,AOB为一轻杠杆,O为支点(OA<OB,OD=OA),在A端悬挂一重物G,那么()A.在B点用力使杠杆在图示位置平衡,一定是省力的B.在C点用力不可能使杠杆在图示位置平衡C.在B点用力使杠杆在图示位置平衡,沿竖直方向最省力D.在D点悬挂一个与G完全相同的物体能使杠杆在图示位置平衡【例3】一根2m长的粗细不均匀的木棒,若支点在距细端1.5m处木棒恰好平衡,若在距粗端1.5m 支持它,则要在细端加98N的力。
求:(1)木棒重心的位置距粗端多少?(2)木棒重多少?【例4】如图2所示,不计动滑轮的质量及转动摩擦,当竖直向上的力F=10N时,恰能使重物G匀速上升,则重物G= N,绳固定端拉力为N,重物上升10cm,力F向上移动cm。
图4 图5 【例5】如图3所示的滑轮组,不计拉线质量及滑轮转动摩擦。
重物G=100N ,每一个滑轮重20N 。
当绳自由端拉力F 竖直向上大小为30N 时,重物G 对地面的压力为 N 。
拉力F 为 N 时, 恰能让重物G 匀速上升。
八年级物理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第3课时教案
![八年级物理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第3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8dd205e518964bcf847cb2.png)
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第3课时)一、考点梳理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二是。
2.功的计算:功(W)等于 (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 (s)的乘积。
(功= ×)3.功的公式:;单位:W→;F→;s→。
(1焦=1 ).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少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
5.功率(P):叫功率。
计算公式:或。
单位:P→;W→;t→。
(1瓦=1 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6.物理学中常用功率来表示做功的程度,叫做功率,写成公式即,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7.从“探究斜面”实验我们看出:利用斜面提升重物可以省,但不能省.利用其他机械也可以得到类似的结论:省力的机械费,省距离的机械费.二、典型例题【例1】如图某人通过定滑轮拉住重为98N的物体,当人拉绳子从A点慢慢移动到B 点时,此人克服物体的重力大约做了 J的功.【例2】如图所示,是一位工人师傅用于粉刷楼房外墙壁的升降装置示意图,上端固定在楼顶.若动滑轮质量为2.5kg,工作台质量为7.5kg,,涂料和所有工具质量为20kg,工人师傅的质量为60kg,绳重及摩擦不计.当工作台从距地面5m高处升到15m高处,工人师傅需要做 J的功.(g =10N/kg)【例3】某中学九年级二班的男同学要举行爬楼比赛,看看谁的功率大,要测出某同学爬楼的功率(1)已测出了这个同学的质量m,还需要测出的物理量是(2)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3)由测得的物理量,计算爬楼功率的表达式为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巩固练习(3)1.马用200N的力拉着重为1500N的车子,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了100m,拉力对车做的功为 J,重力对车做的功为 J。
2.在水平桌面上,将重为20N的木块沿直线匀速向前推了5m,所用的推力为4N,撤去推力后,木块由于惯性又前进了1m,则推力所做的功是 J,重力所做的功为J。
3.用200N的推力对车做600 J的功,小车在推力的方向上移动 m的距离。
初中九年级物理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 教案 (苏科版九年级)
![初中九年级物理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 教案 (苏科版九年级)](https://img.taocdn.com/s3/m/e7f573e131126edb6e1a10d5.png)
6.理解机械效率。
7.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要求具中认出杠杆。
●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熟悉有关杠杆的名称: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 了解轮轴的工作原理和斜面可以省力的原因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B
A
B
B
对轮轴和斜面问题只要求了解其原理或特点,不要求进行定量计算
● 理解功的概念,经历实验探究体验做功的过程,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并能正确判断某个力是否做功。
● 知道功的公式,会对有关功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
● 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用它分析解决简单的有关杠杆平衡的问题。
● 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 知道杠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 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学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A
C
A
A
只对有明显转动轴、且处于平衡状态下的杠杆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
● 了解使用机械的历史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C
B
不对组合机械的机械效率进行计算
● 学会设计制作组合的简单机械。形成初步的设计和动手能力,体验创造的乐趣。
● 学会拟订科学探究的计划和实验方案。
● 通过交流提高书面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自我评价、听取意见和评价他人的能力。
● 通过活动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敢于动手、乐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B
1.对公式 只作定性分析和应用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5762088b52acfc788ebc93f.png)
图甲 图【教学目标】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第一节 功1. 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 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功的含义。
3. 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教学重点】明确功的含义【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教学过程】一、检查学生预习导学完成情况。
二、探究解疑Ⅰ.学始于疑Ⅱ.质疑解疑、合作探究活动一:认识力学中的“功”1. 说一说,含有“功”的成语或词语,指出其中“功”的含义。
成语: 含义:2.分析下列图形,你认为那个图力产生了成效。
乙力 产 生 成 效 的 图 是: ,成效表现在物体 移动了。
3. 功的含义:右图中,力对物体都做了功,据图说出你对功的认识。
活动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 在四个图中分别标出物体受到力的方向和物体移动的方向2. 分析哪些是做功的?哪些是不做功的?做功的事例中有哪些相同之处?总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 分析下列例子,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例 1:起重机吊起重物静止在空中,问拉力是否做功?货物的重力是否做功?例2:一个正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外力突然消失,小球将会怎样?假如一个小球在光滑水平冰面上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例3:起重机吊着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总结:力对物体不做功的情况活动三:功大小的影响因素1.公式:2.单位:3.例题:在水平地面上,用50N 的水平推力推动重为100N 的物体,前进10m,推力做了多少功?重力做了多少功?将物体匀速举高1.5m,他做了多少功?三、达标提升Ⅰ.我的知识结构图Ⅱ.检测评价1.下列有关力做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水平力推着购物车前进,推车的力做了功B.把水桶从地面上提起来,提水桶的力没有做功C.书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书受到的支持力做了功D.挂钩上的书包静止时,书包受到的拉力做了功2.一木块重30N,在大小为10N 的水平拉力作用下,10s 内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5m,则重力对木块做的功是( )A.0J B.150J C.50J D.200J3.下述哪些情况下对物体做了功?()A.手提着水桶原地不动.B.手提着水桶在水平路面上前进.C.用力将杠铃举过头顶.D.用力推桌子但桌子没有动E.把桌子从一楼搬到三楼.F.踢出去的足球在地面上滚动了一段距离4.已知甲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乙物体在粗糙的水平面上运动,现用相同的水平推力,分别使甲、乙两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两次推力做的功分别是W 甲和W 乙,则A.W 甲>W 乙B.W 甲=W 乙C.W 甲<W 乙D.条件不足,不能比较【教学反思】:。
苏科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单元教案6
![苏科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单元教案6](https://img.taocdn.com/s3/m/725683da03d8ce2f016623bd.png)
苏科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单元教案6课题简单机械的综合运用课型复习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方法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1、明确简单机械运算的解题思路,能独立完成解题分析过程。
2、通过比较的方法,借助例题,让同学能够区分一些易混淆的知识,不乱套用运算公式。
重点:能独立完成简单机械运算题解题分析过程。
难点:分析运算题中隐含的未知条件,并独立完成分析过程。
导学练习流程前置测评测评内容学生活动设计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对结对小组成员提问,并检查完成情形,向老师汇报检查情形。
学生在小组长的提问下完成检查内容,错误的学生,加强识记。
教师活动与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设计个性设计导学练流程一、教师出示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自由阅读二、要点考点聚焦机械功、功率和机械效率的运确实是中考中的常考内容,功率和机械效率的运确实是重点.中考试卷中一样考1题,分值6-8分,占试卷重量的7.5%--10%。
三、易错题回忆.如图实验装置,斜面长2m,高0.5m,秒表每格1s。
重为1N的小车在沿斜面方向、大小是0.3N的拉力F作用下,从底端匀速到达顶端,秒表变学生阅读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默读,了解本节课知识点的重要性。
在心理上重视这节课,以便为全员参与课堂打好基础。
学生阅读后独立完成学生大部分应该能够依照题意与上节课的例题相比较,能发觉两题的不同之处,错误人数可不能太多,(小车内少了一个动滑轮,解题步骤不变)。
强调本节知识点的重要性运算题第一题。
本题学生独立完成的同时教师批阅,并要求学生订正。
外功为多少?此滑轮的机械效率为多少?教师提示:绳子自由端的速度和物体上升速度的关系。
教师点评批阅,重点点评学生已知条件的标注和公式的选择。
五、练习:【1】如图所示,用一动滑轮拉一物体A以0.5m/s的速度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物体A 重为20N,受到的摩擦力是物重的0.2倍,水平拉力F为2.5N,求:拉力F的功率是多少?在2S内拉力做的功是多少,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不计滑轮重)【2】如图所示,物重为20N,摩擦不计。
八年级物理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第4课时教案
![八年级物理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第4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4c94e11ed9ad51f11df207.png)
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第4课时)一、考点梳理1.机械效率是和的比值,它可以用公式η=表示,使用任何机械都不可避免地要做功,因此,有用功总是总功,机械效率总是。
2.某人用动滑轮将重100N的物体提高了5m,其中动滑轮重20N,不计绳重及摩擦,此人所做的有用功是 J,总功是 J,额外功是 J,机械效率是。
3.用桶从井里打水,提水做的功是,提桶做的功是;木桶掉进井里打捞时桶里带上些水,把桶提上来做的功是,把桶中的水提上来做的功是。
4.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实验原理是需要测的物理量有、、、实验器材除钩码、铁架台、细线还需要、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有:、、。
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有、、。
物体提升的高度、绳子的绕法是否影响机械效率?二、典型例题【例1】一个人用滑轮组匀速提升重G=128N的物体,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在4s内人用F=40N的力使绳自由端移动4m。
(1)求出绳子的股数n;(2)算出有用功的大小和人做功的功率?【例2】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来拉动钢锭,已知钢锭与地面间的摩擦力f为1200N,若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
(1)求拉绳子的力F至少为多大?(2)如果想用更小的力拉动钢锭,请你提出一条可行性建议。
【例3】滑轮组匀速提升重为2000N的物体,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在大小为625N,拉力做功为12500J,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不计摩擦和绳的重力。
求:(1)重物上升的高度;(2)如果同样使用这个滑轮组匀速提升重为3500N的物体,那么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是多少?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又为多少?(3)如果此滑轮组失去了其应有作用,请问此时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多少?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巩固练习(4)1.一个简单机械,人对它做的总功是10000J,其中额外功是2 000J,则有用功是J,机械效率是。
2.用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将重400N的货物抬高20cm,手向下压杠杆的力是220N,手下降的高度是 cm,人做的总功是 J,有用功是J,这根杠杆的机械效率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认识杠杆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认出杠杆。
2、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3、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教学重点: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认出杠杆。
2、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通过实际应用理解并体会杠杆的作用。
知识链接:(1)定义:一根??????????____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______,这根硬棒叫做杠杆。
可见,杠杆是由硬棒和支点组成的,棒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但必须是硬的。
(2)五要素: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________,用O表示。
②动力:使__________的力,用F1表示。
③阻力:__________的力,用F2表示。
④动力臂:从____到__________ 的距离,用L1表示。
⑤阻力臂:从_____到______________的距离,用L2表示。
其中,不论动力和阻力,都是杠杆所受的力,即杠杆是受力物体。
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不能理解为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长度,且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
教学内容:一、激发兴趣师: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经有一句名言,说如果给他一根硬棒和一个支点他可以撬动整个地球。
经科学研究证明,他办不到这件事,但他讲的这个道理是正确的,只是他无法在他有限的生命里走完硬棒另一端的路程。
那么他所说的硬棒到底有多厉害!愿和我一起来探究它的奥秘吗?1、出示应用杠杆的一系列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从这些图片中你能发现什么?不论学生发现什么都应予以肯定,积极鼓励学生寻找各图之间的共性或图与图之间的共性。
2、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杠杆的共性。
○1都有一个共同的可以转动的固定点。
引出——支点。
○2有没有阿基米德要的硬棒一样的东西。
引出——硬棒。
○3要使上面的这些物体工作,要不要给它施加力?引出——力。
○4在力的作用下,这根硬棒将会发生什么?引出——转动。
告诉学生这就是阿基米德要的东西,它叫杠杆。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杠杆。
不求和定义一样,只要说得有道理,语句通顺。
教师可给予一定的帮助。
二、探究新知1、指导学生自学课本。
出示自学要求:○1杠杆的详细概念。
要求学生与自己归纳的概念进行比较。
找出不同点,深化理解并记忆。
○2寻找杠杆的五要素。
要求画下不懂的部分。
留着集体讨论交流。
尤其动力臂和阻力臂。
2、讨论交流○1你现在能用科学的语言说一说什么叫杠杆了吗?○2杠杆的五要素有哪些?提问:还有哪一个要素你不是太清楚?着重和学生交流动力臂和阻力臂。
强调:仔细理解定义!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到底是哪一段!!!指导学生从上面的图中选一幅自己最有把握能画对的图,画出它的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指名板演。
行间巡视,及时辅导后进生。
集体就板演内容订正。
对照定义尽量使每一个学生能一次理解动力臂和阻力臂及其画法。
三、基本练习下图中那个是支点?谁是动力?谁是阻力?谁是动力臂?谁是阻力臂?四、拓展练习画出下图中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五、实践应用提问:观察下面的两幅图,想一想:1、观察第一幅图,想一想这根棒是向上用力容易撬动石块,还是向下用力容易撬动石块?提示:看一看支点是否相同,预习课本。
答案就在课本中。
激发学生预习杠杆平衡的条件。
2、观察第二幅图,想一想大人为什么被小孩翘起?要想大人翘起小孩,大人该怎么办?那么谁是动力?谁是阻力?谁是动力臂?谁是阻力臂? 提示:答案就在课本的下一节中。
明天我们一起来讨论,请同学们做好预习。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教学目标:1、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用它分析解决简单的有关杠杆平衡的问题。
2、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教学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 知识链接:1.平衡条件:杠杆平衡是指杠杆_______或__________。
实验证明,杠杆的平衡条件是___ 。
表示为:F 1l 1=F 2l 2 即1221l lF F 杠杆平衡的条件取决于是否相等。
杠杆平衡时,力和力臂成____比,即力臂越长,力就________ 2.分类:①动力臂______阻力臂的杠杆,杠杆平衡时F 1_____F 2,属于省力杠杆。
②动力臂_____阻力臂的杠杆,杠杆平衡时,F 1_____F 2,属于费力臂杠杆。
③动力臂______阻力臂的杠杆,杠杆平衡时,F 1____F 2,属于等臂杠杆。
省力杠杆,省力但费_______;费力杠杆,费力但省_______;等臂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既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又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是______的。
判断所使用的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可利用杠杆平衡时,通过比较F 1与F 2的大小来比较;也可以通过比较动力臂l 1与阻力臂l 2的大小来确定。
教学内容:一、检查预习情况提问:观察第一幅图,想一想这根棒是向上用力容易撬动石块,还是向下用力容易撬动石块?观察第二幅图,想一想大人为什么被小孩撬起?要想大人撬起小孩,大人该怎么办?二、导入新课借助预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索杠杆平衡的条件。
三、探索杠杆平衡的条件。
1、出示挂图提问:如图所示的一个平衡支架 在支点左端第三格处挂有两个 钩码,要使支架平衡,支点右端 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提问:你能想出几种方法?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提示:画一画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初步形成直觉:杠杆平衡的条件与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有关。
提问:那么杠杆平衡时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根据学生发言板书: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 1L 1=F 2L 2 引导学生将公式变形为:1221L L F F2、检验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否正确。
在杠杆的左端的不同位置,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在杠杆的右端用弹簧测力计在不同的位置拉杠杆,使杠杆处于平衡位置,记下所有示数。
填入上表。
3、深化理解师:刚才我们研究的是杠杆恰好处于水平状态时的情况,此时L 1=L 2,F 1=F 2。
很显然这只是一种特殊情况,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一般的情况。
将钩码左端的一个固定位置,在右端用力向不同的方向(非竖直方向)拉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分析:动力臂变小了,观察动力的大小变化。
从而得出一个结论:若L 1=L 2,则F 1=F 2;若L 1>L 2,则F 1<F 2;若L 1<L 2,则F 1>F 2。
(1)省力杠杆:L 1>L 2,F 1<F 2,费距离 (2)费力杠杆:L 1<L 2,F 1>F 2,省距离(3)等臂杠杆:L 1=L 2,F 1=F 2,不省也不费距离三、实践应用新课标第一网1、已知F 1=10N ,L 2=20cm ,F 2=8N ,求L 1=?2、某同学分别用如图所示的两种方法挑着同一物体行走。
甲图中肩膀受到的压力( )乙图中肩膀受到的压力;甲图中手施加的动力( )乙图中手四、拓展延伸1、如图有一木条,支点在中间时刚好平衡,现将木块的左端的一半锯下放在剩余部分的上面,则木条将()2、一米长的杠杆,左端挂80牛顿的物体,右端挂20牛顿的物体。
要使杠杆平衡,支点O应离左端A多少厘米?如果两端重力各增加10牛顿,要使杠杆平衡,则支点应向哪个方向移动多少厘米?3、如图所示,作用在杠杆一端且始终与杠杆垂直的力F将杠杆缓慢地由A位置拉到B位置,在此过程中力F的大小变化是()A、变大B、变小C、不变D、先变大,后变小分析以上各题,进行订正。
教学反思:第三课时:杠杆的应用教学目标: 1、知道杠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3、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和进行简明扼要的计算。
教学重点: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教学难点: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和进行简明扼要的计算知识链接:1、分析右图中拔钉子的锤子,指出它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的作用点,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
2、提问:上节课实验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其表达式是什么?3、杠杆有几种类型?各有什么利弊?板书:当 L1=L2时,F1=F2不省力,也不费力——等臂杠杆当 L1<L2时,F1>F2,费力——费力杠杆(省距离)当 L1>L2时,F1<F2省力——省力杠杆(费距离)提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等臂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教学内容:1、讨论天平、案秤、杆秤各属于哪一种杠杆?(1)为什么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2)为什么利用杆秤(案秤)可用质量较小的秤砣称量较大物体的质量?2、提问:你还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杠杆?哪些物体是杠杆?是哪种杠杆?出示下列物体的实物或图片:羊角锤、筷子、汽水瓶、各种起子、钳子、镊子、钓鱼竿、托盘天平、手推车、老虎钳、铁皮剪刀、裁衣剪刀、筷子、扫帚、指甲剪等引导学生一起分析:(1)以上物体中属于等臂杠杆的有:你还知道生活中有什么等臂杠杆:(2)以上物体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有:你还知道生活中有什么省力杠杆:(3)以上物体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有:你还知道生活中有什么费力杠杆:3、实际生活阅读上面的这幅图,思考:这几把剪刀各有什么用途,这样设计得合理吗?为什么?4、应用杠杆如图所示前后两人抬一个大而均匀的木箱匀速上楼。
(1)以木箱的重心为支点,画出每个力的力臂,比较两人用力,F前()F后。
以上各题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
最后教师作重点评讲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