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史

合集下载

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五变说”

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五变说”

附,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五变说”明代晚期王世贞的《世苑卮言》:“山水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

赵子昂近宋人,人物为胜,沈启南近元人,山水为尤,二子之于古,可谓具体而微。

大小米、高彦敬以简略取韵,倪瓒以稚弱取姿,宜登逸品,未是当家。

”在这段言论中,王世贞将山水画史的脉络划分为大小李(李思训、李昭道父子)——荆(荆浩)、关(关仝)、董(董源)、巨(巨然)——李成、范宽——刘(刘松年)、李(李唐)、马(马远)、夏(夏圭)——大痴(黄公望)、黄鹤(王蒙)五段变化。

王世贞的表述隐含了两种不同的历史评述体系或划分标准,这两种标准也是我们今天仍在沿用的艺术史分期手段:朝代更迭法和风格演变法。

“五变说”是对中国明代以前山水画史重大风格演变的高度概括。

从五个变化的画家的时代所属看,大小李属于唐代,荆浩等四人基本属于五代宋初,李成、范宽也基本属于宋初人,李唐、刘松年等四人属于南宋,黄公望、王蒙属于元代,时间朝代泾渭分明,基本可以看作以朝代更迭梳理山水画史的演变。

从整个山水画史的发展来看,王世贞对明代之前的画史转变从朝代更迭角度把握得比较合理准确。

唐代二李在山水画史上的位置,在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就已经成为关键点。

张彦远说山水画“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而其他人也分别代表了自宋至元不同阶段的典型特征;五代时期一些画家深入自然,创造了真实生动的北方重峦峻岭和江南的秀丽风光,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形成两种不同风格和画派,体现了此时山水画的巨大成就;北宋山水画主要沿袭五代以荆、关为代表的北方画派,着重塑造黄河两岸关洛一带的山水形象;靖康之变,宋室南渡,随着绘画中心转向南方,画家们致力于塑造秀丽的江南山水形象,画风由北宋的雄壮浑厚转化为空灵雅秀,号称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以清奇峭拔的形象和简括的笔墨章法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天地;元代中晚期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山水画家当属被称为“元四家”的黄公望(号大痴道人)、吴镇、倪瓒、王蒙(号黄鹤山樵),他们都是江浙一带的文人,生活与社会动乱之际,在作品中通过山水抒发一定理想,形式上重水墨,形成不同面貌。

中国山水画通鉴 三家鼎峙

中国山水画通鉴 三家鼎峙

三家鼎峙——中国山水画演变路迹探觅时间:2009-8-4 11:08:54 来源:文/孙丹妍点击:1356一、山水百世师画山水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前古虽有传世可见者,如王维、李思训、荆浩之伦,岂能方驾!近代虽有专意力学者,如翟院深、刘永、纪真之辈,难继后尘。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迨于宋朝董源、李成、范宽,三家鼎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山水之法始备。

——汤《画鉴》中国山水画第一个巅峰时代出现在五代、北宋,自唐末、五代荆浩奠定水墨山水画新格,继起者接踵,而以五代、宋初的关仝、李成与范宽最称翘楚。

关、范、李三人都生活在中国齐鲁关陕一带的北方地区,描绘的也是那里的自然风光,因此,他们被认为是所谓北方山水画派的代表人物,被首推为北宋三大家。

由于当时的社会,无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都在中国的北方,于是,北方的审美与时尚自然就成了全国的潮流。

与享有盛名的关、李、范三人相比,同时期南方江南地区的画家董源及其后继者巨然创造出与他们迥然相异的山水画风。

然而在12世纪之前董源并未受到重视,影响力也极其有限,但是在审美趣味,画家地位以及社会风气等的一系列转变中,他所代表的南方绘画传统逐渐占据了主导的位置,逮至元朝,他终于也被推上了与上述三人同样的崇高地位。

由是,中国绘画史写到元代,出现了不同内涵的两种“北宋三大家”的提法,一种是以北宋郭若虚为代表,指的是关仝、范宽与李成合称的“北宋三大家”,另一种则以元人汤为代表,指的是范宽、李成与董源合称的“北宋三大家”。

且不说“北宋三大家”两种不同内涵的转换,一部中国山水画史,浩如烟海,名家辈出,虽然关仝、李成、范宽与董源前皆有古人,后亦不乏来者,但比较兹四人的再造之功,虽古人不能方驾,来者亦难继后尘。

这是因为,此前的山水画尚未完全成熟,虽然崭露头角,终究初试啼声,而此后的山水画则已是水到渠成,呈燎原之势了,所以唯有此刻,乃是山水画将成未成的关键时刻。

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五变说”

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五变说”

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五变说”附,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五变说”明代晚期王世贞的《世苑卮言》:“山水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

赵子昂近宋人,人物为胜,沈启南近元人,山水为尤,二子之于古,可谓具体而微。

大小米、高彦敬以简略取韵,倪瓒以稚弱取姿,宜登逸品,未是当家。

”在这段言论中,王世贞将山水画史的脉络划分为大小李(李思训、李昭道父子)——荆(荆浩)、关(关仝)、董(董源)、巨(巨然)——李成、范宽——刘(刘松年)、李(李唐)、马(马远)、夏(夏圭)——大痴(黄公望)、黄鹤(王蒙)五段变化。

王世贞的表述隐含了两种不同的历史评述体系或划分标准,这两种标准也是我们今天仍在沿用的艺术史分期手段:朝代更迭法和风格演变法。

“五变说”是对中国明代以前山水画史重大风格演变的高度概括。

从五个变化的画家的时代所属看,大小李属于唐代,荆浩等四人基本属于五代宋初,李成、范宽也基本属于宋初人,李唐、刘松年等四人属于南宋,黄公望、王蒙属于元代,时间朝代泾渭分明,基本可以看作以朝代更迭梳理山水画史的演变。

从整个山水画史的发展来看,王世贞对明代之前的画史转变从朝代更迭角度把握得比较合理准确。

唐代二李在山水画史上的位置,在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就已经成为关键点。

张彦远说山水画“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而其他人也分别代表了自宋至元不同阶段的典型特征;五代时期一些画家深入自然,创造了真实生动的北方重峦峻岭和江南的秀丽风光,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形成两种不同风格和画派,体现了此时山水画的巨大成就;北宋山水画主要沿袭五代以荆、关为代表的北方画派,着重塑造黄河两岸关洛一带的山水形象;靖康之变,宋室南渡,随着绘画中心转向南方,画家们致力于塑造秀丽的江南山水形象,画风由北宋的雄壮浑厚转化为空灵雅秀,号称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以清奇峭拔的形象和简括的笔墨章法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天地;元代中晚期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山水画家当属被称为“元四家”的黄公望(号大痴道人)、吴镇、倪瓒、王蒙(号黄鹤山樵),他们都是江浙一带的文人,生活与社会动乱之际,在作品中通过山水抒发一定理想,形式上重水墨,形成不同面貌。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4,漓江画派 漓江画派是当代中国的绘画流派之一。所谓漓江画派,是指以表现时代 风貌为宗旨,以广西秀美山水为主要表现对象,以传统中国画为主体,以广西当代画 家为主要力量的具有共同的理想追求和鲜明艺术风格的画家群体。中国历史上就有很 多画家画过漓江山水或以漓江山水成名,如20世纪广西老一辈画家帅础坚、阳太阳、 黄独峰、涂克等也曾经创作出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漓江山水作品,为漓江画派的成长 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黄格胜为首的广西一批画家, 把创作重心放在描绘漓江山水和广西南方的风景上,逐渐形成了有着鲜明地域特色和 独特艺术追求的画家群体,这些画家以共同的艺术表现对象和相近的绘画风格,在国 内画坛独树一帜,引人瞩目,漓江画派逐渐形成。, 5,巴蜀画派 巴蜀画派所说的巴蜀画派和巴蜀文化一样是从广义上来界定的。从地域 上来说,巴蜀画派指包括重庆在内的四川地域内,以历史悠久的巴蜀文化为依托,包 括省内各少数民族在内的、由古至今的地区绘画的流派总称。广义的巴蜀画派不仅指 四川本地的画家,还包括在其他地区的四川籍画家和许多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等高等 院校分布在各地的画家,以及入蜀多年为巴蜀绘画做出贡献的画家。在当今的画坛上 仍活跃着一批巴蜀画派代表画家,如龙瑞、范扬、陈野平等人
关山月(1912.10.25——2000.07.03),原名关泽霈,1912年生于广东阳江。著名国 画家、教育家。岭南画派代表人物。曾拜师“岭南画派”奠基人高剑父。
赵望云(1906~1977),河北束鹿人。平生致力于中国画创作,以人物山水称著。 历任西北文物美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西北文化局和省文化局副局长,中国美术家 协会常务理事,美协西安分会主席,陕西省人民代表,省政协委员等职。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黄格胜为首的广西一批画家把创作重心放在描绘漓江山水和广西南方的风景上逐渐形成了有着鲜明地域特色和独特艺术追求的画家群体这些画家以共同的艺术表现对象和相近的绘画风格在国内画坛独树一帜引人瞩目漓江画派逐渐形成

浅谈中国山水画之北宋山水画

浅谈中国山水画之北宋山水画

浅谈中国山水画之北宋山水画摘要:宋朝延续300多年,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

山水画发展到宋代,出现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

无论从题材内容还是从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都更加的多样化,出现了一批有杰出成就的画家,他们以古人为师,以自然为师,以吾心为师,创作了具有丰富审美特色,面貌各异的山水画杰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典范,在美术史上树立了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关键字:山水画表现手法寒林雪景北宋山水画坛在五代的基础上人才辈出,风格技法多彩纷呈,成就突出。

出现了李成、范宽、燕文贵,惠崇等划时代的杰出画家。

范宽得助于终南,太化;高克明“喜游山水间,搜奇访古,穷幽探绝,终日忘归”。

1.李成李成,字咸熙。

擅长画寒林平远之景,在宋初极负盛名,被誉为“古今第一”,但他为人矜持,不轻易为王公贵族作画,因此其画颇为难得。

开封祖国寺附近的宋家药铺门首因有他所画的山水壁画,被誉为“山水宋家”。

《情恋萧寺图》《情恋萧寺图》是流传在国外一幅影响较大的传为李成的作品。

此图作为高山峻岭,深沟巨壑,前景突兀巨石,以边平缓,一边峭拔,产生一种体积感和重量感。

岩石的轮廓线,用笔坚实有力,所组成的表面结构具有质感。

中景山涧瀑布飞流直下前景深潭,与远景处一悬瀑形成互相呼应之势。

亭台楼阁的飞檐很有特色,是李成山水画的特点。

2.燕文贵燕文贵,又名燕文季。

擅画山水、屋木、人物。

所作山水,不专师法,极富变化,独立一家规范。

其画多为北方大川,破笔皴点,干擦淡染,细碎清雅,苍润秀媚,岸边水渚多画台榭相接,景致优美,富有变化,人称“燕家景致”。

存世作品主要有《溪山楼观图》(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江山楼观图》(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烟岚水殿图》、《溪谷图》。

《溪山楼观图》图中层岩雄踞,山势叠起,楼管错列,杂树映掩,主峰高耸,气象严峻。

山石轮廓,用粗壮浓黑线条,方曲有力,皴笔则为大小不一的短钉头,先淡墨多皴,后浓墨疏皴,偶有参以短条子皴,兼有擦笔,以表现山石的坚硬和凸凹,他貌取山的形体和厚重接近与范宽,但却把范宽谨严密实的笔法变得相当地舒宽了。

中国宋代著名十大画家

中国宋代著名十大画家

中国宋代著名十大画家中国宋朝延续300多年,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

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互相影响、吸收、渗透,构成宋代绘画丰富多彩的面貌。

下面我们来聊一聊宋代著名的画家。

1董源:(934—962)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水墨山水画对后世影响很大。

董源与李成、范宽史上并称北宋三大家。

南唐国主李璟以为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

五代董源《潇湘图》故宫博物院藏局部1一、董源对后世山水画影响之大是很难用言语述说的。

董源所创造的以“披麻皴”为主要用笔新格法,在他在世时就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随,后世遂以董巨并称。

到了宋代,米芾、沈括十分欣赏董巨画派,将董巨推向了历史高峰,到了元代,取法董巨的风气逐渐蔓延开来,从而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汤垕认为:“唐画山水至宋始备,如(董)元又在诸公之上”,对董源又产生了新的认识。

到了元季四家和明代的吴门派,更是将董源奉为典范,明末“南北宗”论者虽然在理论上尊王维为“南宗画祖”,但实际上却是在祖述董源。

元代黄公望说:“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

清代王鉴说“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钟王,舍此则为外道”。

可见董源在后世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是罕见的。

五代董源《潇湘图》故宫博物院藏局部2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溪岸图》《平林霁色图卷》等。

2李成:(919—967)擅画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后师造化,自成一家。

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

平远寒林,画法简练,气象萧疏,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如卷动的云,后人称为“卷云皴”;画寒林创“蟹爪”法。

对北宋的山水画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北宋时期被誉为“古今第一”。

《读碑窠石图》绢本水墨 126.3cm *104.9cm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此图置境幽凄,气象萧瑟,古树枝桠奇劲参差,背景空无一物,杳冥深远,寓无限悲凉于其中。

另外,此画画树石时先勾后染,清淡明润,饶有韵致。

论王维在水墨山水画中的艺术表现形式

论王维在水墨山水画中的艺术表现形式

一、王维简介王维,字摩诘,山西人,世称“王右丞”,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被后人推崇为中国山水画史上水墨山水画的开山之人。

王维自幼家境优越,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诗、书、画、音律等方面均有涉猎。

由于母亲信佛,他自小受到佛学思想的熏陶,一生与佛学结下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书、画、音律等方面均有造诣,而在诗和画两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

诗与画的结合是王维水墨山水画最重要的特色,苏轼曾评价王维的作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将诗味融入画面,营造出的诗情画意以及唯美动人的简淡意境,使画面十分丰富,加上王维本人具有深厚的佛学理论修养,其山水诗和山水画均有独特的禅趣、禅味。

二、唐代的社会背景在唐代鼎盛时期,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中外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因此,大唐文化既发展了民族艺术传统,又兼容了其他国家的文化艺术,推动当时绘画题材和表现技法不断丰富且日趋完善,一些绘画门类也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立于画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蓬勃发展的精神风貌,体现着大唐盛世的时代特征。

中外文化的深入交流,使在我国流传已久的佛教文化不仅受到部分王公贵族的推崇,而且与其他文化交融,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以及佛教文化形成的鼎立局面,成为唐代文化思想领域的一大特征和重要趋势。

三、王维水墨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唐朝,我国的绘画艺术趋向成熟,山水画开始冲破早期“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画面局限性而独立存在,其不再作为人物画的背景,相继出现了画功精细的青绿山水、简淡豪放的水墨山水等不同形式。

展子虔的《游春图》打开了青绿山水的大门,王维则以诗画合一的独特艺术风格和质朴淡雅的画面意境开启了水墨山水的大门,被董其昌奉为文人画的始祖和山水画南宗之祖。

1.王维水墨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形式王维作品流传下来的较少,其绘画题材以平远小景为主,画面清新淡雅,颇具水墨趣味,其他绘画作品的题材可见雪景、雨景、烟雾蒙蒙、山野村居等田园风光。

《千里江山图》赏析

《千里江山图》赏析

《千里江山图》赏析《千里江山图》是中国绘画艺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副国宝级的作品。

其作者王希孟是北宋时期的宫廷画家,在中国山水画史上,他是有大成就的画家中最年轻的一位。

《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景物繁多,气象万千,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中国绘画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中华文化有着重要影响。

长久以来, 人们往往把水墨当作中国绘画的唯一传统,而忽视了色彩的重要地位, 作为中国色彩画重要代表的青绿山水长期不被重视。

而事实上, 青绿山水具有独特的美学思想、色彩体系和着色技法,值得我们去研究并挖掘其在当代的可能性。

张彦远在称赞水墨画“不待丹绿之彩”“山不待空青而翠”“风不待五色而粹”“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的同时也说到:“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武陵水井之丹”“蔚之曾青”“蜀都之铅华”“昆仑之黄”等,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色彩能造成视觉上的不同感受,不同的色彩可以代表不同的事物。

因此可见水墨和色彩是并重的,《千里江山图》就是其代表。

《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

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

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作品全图以概括的手法,精细的笔墨,绚丽的色彩,描绘了祖国千里江山的壮丽雄伟、灿烂辉煌的景象,被称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作。

中国美术史专题讲义

中国美术史专题讲义

中国美术史考研美术学高分精讲讲义目录一、课前提示: (3)二、专题内容抢先看: (3)三、不过如此专题详述 (4)★专题一、绘画艺术的发展综述专题(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亓代宋元、明清).4 ★专题二、中国山水画史(青绿山水画) (7)★专题三、中国花鸟画史(写意花鸟画发展史) (9)★专题四、中国人物画发展史(中国仕女画发展史) (10)★专题亓、中国画论发展史 (13)★专题六、中国宫廷绘画史 (17)▲ 专题七、秦汉画像砖、汉画像石 (22)▲专题八、中国书法、篆刻发展史(先秦——明清) (23)▲专题九、中国建筑艺术史(寺庙与佛塔) (40)▲专题十、中国壁画发展史: (45)▲专题十一、中国雕塑发展史 (48)▲专题十二、中国陶瓷工艺史 (53)专题十三、中国版画发展史 (55)▲专题十四、南宋四家、元四家、四僧、清则四王、吴门四家(明四家) (56)专题十亓、中国近代美术 (60)专题十六、石窟美术 (62)专题十七、中国文人画 (64)专题十八、明清绘画流派大集锦(明、清画派及代表画家) (65)专题十九、“最早、第一、首创”集锦 (66)专题二十、先秦青铜器 (67)中国美术史专题一、课前提示:1、本专题使用时间:(听完各编知识点后+自己整理笔记)后、现场确认后一周、11月末、12月末、考前一周每天(不定时思路混乱阶段强烈建议重复使用)2、本专题使用方法:参考翻、画、写、对、背五遍复习法之“对”3、本专题使用技巧:人生、考生、翻页声声入耳,习题、真题、模拟题题题关心。

4、本专题适用范围:查缺补漏、梳理考试知识点,建立模拟考试逻辑思维图、建构纵向知识点脉络。

5、本专题适用症状:慌张、紧张、心里没谱、考前定心、考研过日子墙头必备。

二、专题内容抢先看:1、绘画综述专题(先秦绘画、秦汉绘画、魏晋南北朝绘画、隋唐绘画、五代宋元绘画、明清绘画)2、中国山水发展画(青绿山水画发展史)3、中国花鸟画发展史(写意花鸟画发展史)4、中国人物画发展史(中国仕女画发展史)5、中国画论发展史6、中国宫廷绘画发展史7、秦汉画像石、画像砖8、中国书法篆刻发展史9、中国建筑艺术发展史(寺庙与佛塔)10、中国壁画发展史11、中国雕塑发展史(历代宗教雕塑画家)12、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史13、中国版画发展史14、“四字辈“专题:宋四家、元四家、四僧、四王山水画、吴门四家15、中国近代美术16、石窟美术17、中国文人画18、明清绘画流派大集锦19、“最早、第一、首创”集锦20、先秦青铜器三、不过如此专题详述★ 专题一、绘画艺术的发展综述专题(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一)先秦艺术发展综述:①先秦美术包括夏、商、周(西周、春秋、战国)三代美术,春秋以前是奴隶社会,战国进入封建社会。

南宋画家杰出代表——马远

南宋画家杰出代表——马远

南宋画家杰出代表——马远文/曹静怡马远是我国山水画领域的重要画家之一,他的艺术风格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了马家绘画艺术环境的影响。

他的山水画在笔墨、构图和意境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南宋画家杰出代表——马远的山水画展开论述,这四个方面分别是马远的生平与师承,马远山水画的艺术特色,马远山水画中的诗情画意和马远山水画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笔者希望通过对马远及其他的山水画的研究,对自身的学习和鉴赏提供更大的帮助,从而扩大自身的知识储备。

一、马远的生平与师承马远(公元1140年—1225年),字遥父,号钦山。

南宋光宗、宁宗、理宗朝画院祗候、待诏。

祖籍河中(现位于山西省永济县附近),马远则生长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马远出生于绘画世家,马氏家族与绘画的渊源始于“佛像马家”,中国山水画史论里有记载说道马远的曾祖父马贲即“佛像马家”后人,从马贲开始算起,到马远也是第四代了。

马远从小就深受家族绘画艺术文化的熏陶,他的艺术风格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了马家绘画艺术环境的影响。

此外,他行走在宫廷画院,他在画院中最受皇家所爱。

除了他的长辈们在画院任职之外,马远自身也在画院任职。

这为马远日后的艺术创作题材以及艺术趣味性埋下了深刻的伏笔,这些或多或少都深深地影响着马远,在潜移默化中成就了他在艺术创作中的独特风格和特有基调,这些也都为他后来在绘画层面造诣深厚,自成一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马远是我国山水画领域的重要画家之一,也是我国南宋四大家之一,与刘松年、夏圭、李唐齐名。

作为南宋画风杰出代表的马远也被称作为“马一角”,他在中国古代山水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马远的绘画学习的是李唐,不论是在构图上,笔墨上还是笔法上都皆有所体现。

李唐在马远的心目中无疑是一位有重大影响的老师。

李唐在进行山水画的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不但保留了院体画的一些传统,同时还汲取了文人画简练潇洒的构图特点,并逐步发展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边角式构图。

浅绛山水资料

浅绛山水资料

浅绛山水画,以树、石、云、水为主要表现内容,以笔墨为构架,着色以浅赭为主。

浅绛之法,传到元代黄公望有了新的发明,为了表现家乡虞山土质山水,他用赭石作为主色调,以墨清染树,在此基础上有形成了以赭石平涂山石,再以墨清烘染山脚的复合画法。

它的妙处在于令画面有一种淡淡的云雾笼罩之气,远望水气弥漫,景物朦胧。

黄公望《天池石壁图》,画面以繁密的布景,洗练的笔墨,生动的表达了天池石壁的雄峻与秀美。

画面层峦叠嶂,迂回曲折;期间杂木长松、风貌高大、溪涧云烟、水阁村落、聚散掩映。

此图运用浅绛的画法,反映了黄公望的典型风格,大痴画格有二,一以水墨为主,以简笔见胜,勾皴稀疏,水墨韵然滋润,可以《富春山居图》为代表;一种以浅绛设色为妙,构图比较洗练,水墨微晕后敷以淡赭和墨清墨绿,即称“浅绛山水”。

浅绛山水画,山水画的一种。

降为红色,浅绛山水即是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亦称楮墨山水。

方法是以水墨勾勒皴染山水,待景物皆以完备,再于石面、树干等处敷以淡赭石,有时也以墨青辅助渲染,明快淡雅,比较适合表现江南的土质山峦。

此画法在五代董源时一出现,至元代发展成熟。

水墨山水中,有在水墨之上施以浅淡赭石和花青者,称为浅绛山水。

“绛”是大红色,实际在浅绛山水中,是以淡赭色来表现,亦有带浓绿色或紫褐色,统称为浅降。

山水之浅降一体,论者谓始于北宋董源。

然浅降之法,于南北朝时已见。

《东图玄览》云:“张僧繇绢画《观碑图》…人物衣服浅降,俱不设大青石绿。

”嗣后数百年间,画史未有以浅降法作画之记载。

鹿柴氏云:“初无浅降也,昉于董源,盛于黄公望,谓之曰吴装。

”所谓“吴装”,《图画见闻志》云:“落笔雄劲,而傅彩简淡,…至今画家有轻拂丹青者,谓之吴装。

”《画鉴》云:“其傅彩,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世谓之吴装。

”据以上所论,浅降之法始于吴道子,其特点是略施微染。

《山静居画论》更有明确论述,云:“人物古多重设色,为吴道子有浅降标青一法。

宋元及明人多宗之。

解析中国山水画南宗北宗说

解析中国山水画南宗北宗说

解析中国山水画南宗北宗说明万历年间,在绘画史论上出现了著名的“南北宗说”,影响长远,延续至今。

附和传布者有之,尖锐批评者有之,反批评者有之,建议“取其精华”者有之……对于中国山水画史的理论探索,不能不对“南北宗说”实行聚焦审视与理性思考。

南北宗,是中国书画史上一种理论学说。

山水画里的南北分宗论是明清时期绘画理论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画家的创作活动,及其对绘画本身的理解和对中国山水画史的把握,甚至波及了书法、诗词等相关艺术门类的理论建构。

一般认为,完成“南北宗说”并把它总结为较系统学说的是董其昌。

董其昌在《容台别集·画旨》中论及“画分南北宗”:“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

但其人非南北耳”。

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干、赵伯驹、伯骕以至马、夏辈。

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

其传为张盘、荆、关、董、巨、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

要之摩诘所谓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者。

东坡赞吴道元、王维画壁亦云:“吾于维也无间然,知言哉。

”这段话也收在题为莫是龙著的《画说》中,董其昌在世时即已出版,故有人认为董其昌的“南北宗说”是承袭莫说。

不过一般认为,细考起来,“南北宗说”的创始人,应该是董其昌。

董其昌关于“南北宗说”还应涵盖这段论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僧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

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

直至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其正传。

吾朝文沈,则又遥接衣钵。

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大李将军之派,非吾曹当学也。

”“南北宗说”一出,借助董其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加上同时代的陈继儒、詹景凤、张丑、唐志契、沈颢等都竞相附和,迅速流传开来,并且逐渐成为一个品评画家的理论准则。

“南北宗说”成为系统学说以后,受到了尖锐的抨击。

其实,各种批评是历时已久今又起。

关于中国山川河流的书

关于中国山川河流的书

关于中国山川河流的书
有许多关于中国山川河流的书籍,以下列举几种较为知名的:
1.《中国山水志》:分为地理、生物、人文三部分,详尽介绍了中国
的地理、生态和文化。

2.《中国地理》:由寇志真撰写,是一部较为系统的中国地理学著作
之一。

3.《中国河流地理》:由刘镇撰写,全面阐述了中国主要河流的地理
特点、演化历史等。

4.《山水人情:中国山水画史》: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发展和
特色。

5.《中国河:水文与环境》:介绍了中国河流的地理、水文、水资源、水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和问题。

中国设色山水画的演变历程

中国设色山水画的演变历程

Arts circle艺术论坛2014/12++TEXT/高雯中国设色山水画的演变历程【摘要】中国传统山水画论中,对于色彩的研究微乎其微。

相对于以文笔见长的文人所倡导的“水墨”山水画及画论,显出了其绝对的劣势。

但对于研究山水画设色问题来说,必当建立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辩证地继承和创新,才能在不背弃传统的同时更快地找到新的突破点。

文章通过简单地梳理中国设色山水画的流变历程,试论山水画创新中墨、色相融的可能性,以及用色彩形式语言来创造山水画中“意象、气韵”的方向性。

【关键词】色彩;设色;山水画;演变历程纵观整个中国山水画的演变历程,作为其绘画语言形式之一的“色彩”的兴衰,直接体现着不同时代的审美需求。

自20世纪以来,原本经历了长时间“失宠”的色彩,再次兴起。

然而把20世纪以来的一幅设色山水画与之前任何一幅设色山水画相比,两者之间的差异令人惊叹,这种差异是中国山水画色彩观念变更的体现。

一、中国设色山水画的缘起山水画最终成为独立的画种,是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魏晋六朝时期。

在当时长期战乱分裂的格局下,儒学思想日渐式微,佛教经由西域传入中国,并逐渐盛行。

佛教艺术对中国绘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佛教绘画中丰富而单纯、富丽而古艳的设色特征直接影响了当时正逐渐从人物背景中独立出来的山水画的设色观念。

这些我们从传为顾恺之所绘的《洛神赋图》可见一斑。

《洛神赋图》是以山水为故事展开背景的人物画。

顾恺之是中国较早从事绘画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的画家,他的绘画理论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洛神赋图》中山水、树石的画法应该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形式。

这幅画用色古朴、厚重,具有工笔重彩画的艺术特征。

作为背景的山水树石均空勾无皴,空间、疏密都安排得井然有序,但是山石树木,相对扁平,色彩亦均采用固有色的观念,以青绿为主。

隋朝结束了长期的分裂、战乱,统一了南北,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自此文学艺术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和发展空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山水画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张大千青绿山水画(上)

张大千青绿山水画(上)

E-mail文化传播网
《峒关蒲雪》 1940年代作
2/32
巫峡清秋 1934年
3/32
巫峡清秋 1936年
4/32
峨眉金顶 1939年
5/32
峨嵋金顶 1940年
6/32
高寻白帝问真源
7/32
匡庐观瀑图 1934年
8/32
山水人物 1931年
9/32
南峰绝顶
(上)
研读中国山水画史,我们知道,中国山水画彻底从人物画中独立成科,是从青 绿开始的。从展子虔经李思训、李昭道到王希孟、赵伯驹,前后绵延500余年,形成 了中国山水画的极盛时期。宋以后的近千年里,青绿山水虽然没有彻底从中国绘画 中消失,但基本上只是被作为一种技法使用。 因为有了张大千,才没有让青绿之美彻底消失,是他恢复了青绿艺术的创新功 能,将创新的生命活力注入到了青绿艺术之中。当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陆俨 少等人苦心建构中国画的笔墨之美时,张大千走的却是重建青绿之美的单行道。
1946年
29/32
仿巨然晴峰图 1946年
30/32
野水参差落涨痕 1946年
31/32
(请看下集)
背景音乐:民乐 《高山流水》 资料提供:ZSB
PPS制作:MJF 2015.04.30
更多精彩请点击这里访问:
32/32
20/32
溪山访友图 1943年
21/32
闲吟策杖倚天风 1943年
22/32
青绿山水 1944年
23/32
秋江泛游 1944年
24/32
山水 1944年
25/32
拟北宋人画 1945年
26/32
山水图 1945年
27/32
碧树生云 1946年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脉络(整理)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脉络(整理)

山水画的发展脉络【隋唐绘画】【山水画家及作品】隋与初唐时期,描绘楼台宫观是当时的风尚。

山石树木作为楼台宫观的配景,相应受到重视。

当时擅长人物的画家,大多擅长此道。

其中展子虔因有作品《游春图》传世尤值一提。

展子虔(550~604年),渤海(今山东阳信)人,历北齐、北周入隋。

《游春图》是现存年代最早的山水卷轴画,画贵族游春情景。

先用墨线勾勒,然后重着青绿,山脚处饰以金粉,金碧辉煌。

在构图上则予人以“远近山川,咫尺千里”之感。

李思训(651~716年),唐代宗室,开元初年官至左武卫大将军,故后世称为“大李将军”。

善画青绿山水,虽从展子虔出而更显工谨细丽。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李思训山水:“湍濑潺潺,云霞漂渺。

时睹神仙之事,杳然有岩岭之幽。

”元汤垕《画鉴》也说“展子虔画山水法,大抵唐李将军父子多宗之。

”可见其画虽偏于山水方面,但画中人物仍多,尚不脱六朝古态。

其子李昭道,职虽未至将军,但世人因其父称亦谓之“小李将军”。

李昭道的画法大约承其家学而更加精致。

《历代名画记》称“变父之法,妙又过之”。

《唐朝名画录》称“昭道虽图山水,鸟兽甚多,繁巧智慧,笔力不及思训。

”传为李昭道的作品有《明皇幸蜀图》,画唐玄宗避安史之乱逃入四川事,画中悬崖峭壁,石磴曲盘,树间苍滕萦绕,行人策骑登山,画法空勾无皴,青绿设色,极为稚拙,颇类唐人山水作风。

此画虽难以肯定是否李昭道所作,但此画属于二李青绿山水画风,仍可作为二李山水画艺术的参考。

王维(698~759年),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历官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

盛唐著名诗人,亦工书画。

其作品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誉,惜无真迹传世。

中晚唐山水画家有张璪、项容、王墨、朱审、王宰、刘商等。

其中以张璪、项容、王墨最为著名,而张璪在唐人心目中甚至比王维更高。

张璪,字文通,吴郡(今苏州)人。

张璪以画松最为著名,能双管齐下,且生枯各别。

据《历代名画记》称,张璪作画“惟用秃毫,或以手摸绢素”。

论黄公望的学术史意义

论黄公望的学术史意义

论黄公望的学术史意义我国的传统山水画,由宋入元是一大巨变。

宋元之变的意义非常重大,明清两代的山水画大致是在元人的基础上演绎发挥的。

在元代的山水画大家,前期推赵孟頫,后期推元四家,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等各有优长,其中,黄公望对后代的影响最大,我们到的对清代山水画的批评,常说“人人一峰,家家子久”,这便是形容黄公望的声威浩大了。

要是单论某件的绘画作品,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长卷,无论从艺术水平还是对后世的影响,其他作品很难与之相抗雁行,故清代邹之麟将这件绘画长卷可以与王羲之的《兰亭叙》相提并论,“知者论子久画,书中之右军也,圣矣。

至若《富春山居图》,笔端变化鼓舞,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

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是因为元明清的山水画无论如何发展,黄公望都在有意无意地起着范本的意义,人们对这件黄公望或多或少有些自己的分析和评判,对黄公望的考察和追慕,不期然而然地形成他们艺术创作的核心原动力之一。

这好比是先秦诸子经典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元典精神一样,先秦经典自身的形成、观念以及人们对元典的理解、追慕和再阐述,尤其是后者,“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而历代阅读者、解释者的反复参与,却是元典文化更为内在也是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对于黄公望来说,他在明清山水画史上的元典意义,正如同先秦诸子对中国文化史的贡献一样,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元典所具备的再解释和再创造意义。

面对《富春山居图》,面对黄公望,我们不禁要追问:宋元山水之变的具体表现何在?作为元代山水画杰出代表的黄公望又怎样代表着元代山水精神?人们对黄公望的理解固然各有差异,但我们更关心的是人们种种解说评判背后的心态,尤其是香光四王追崇子久的同时也创作了他们自己,究竟在诉说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并暗里示着山水画发展的方向。

也就是说,字里行间里透露的信息,是如何建构明清山水艺术精神的。

(一)黄公望实际上是南宋人,他生于咸淳五年(1269)。

两岁时(1271)忽必烈称帝,而直到他十岁时的赵昺祥兴二年(1279)南宋才最终灭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山水画史
山水画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个概念
中国的山水画有别于西方风景画,西方风景凡作为成熟主题出现大约到十七世纪。

而中国山水画查证式成熟时期比西方还要早七百多年左右。

它并不再现自然景观,而是“以应用心为理”,卧游山川,赋予自然,以文化内涵与审美的关照。

中国人关于山水的观念,源于人对山灵水神的崇拜,这种自然的观念是精神高于物资的。

而随着思维方式的哲学方式与家教发展更为山水增添了生命与精神,直接影响了
中国最早的一部山水重论,宗炳的《画山水序》的产生,山水“质而有趣灵”,圣人贤士寄情于山水之间。

“情怀观通”以达“无人合一”的境界。

魏晋竹林七贤为首的去学,清美的盛行,以神越形,儒家思想所代替,又因当时的政局动荡,战乱连年文人逸士收于金佛,归于山水林宗而清静自然。

同时,田园诗,山水文学也刺激山水画的产生,七大夫进入绘画的彻底的自觉阶段。

于是也出现了查论。

由顾性之的传神论,发展也到了山水之中,宗炳的“观道”应会感神,神超理得及王微的“本呼融灵”“灵之所见,故所能不动”。

大力发展了写山水神论,而神无形,虚幻总借于一定物质,有形的东西,即所谓的“无”不能独,无自明,必通过“有”才能存在。

以上理论给后世山水画带来深远影响。

六朝近期至隋初,因山水初兴,传之不广,还以人物为主,山水画收法也需搜索,所以出现一些停滞的。

在隋立唐初,亭台宫殿的兴起,以展示度为首的画家出现让山水作为背景的《放春图》。

后到唐代始于是道子,成于李思训李盼通的“山水之变”,从山水精神特向意境。

并用于盛唐时期繁荣,社会大同,追求繁华夺目之彩,工量彩山水,富丽堂皇。

因此同时,另一支被后世喻为文人之组的王维。

开启“清中画,画中清”
的意境世界。

放亮大小字的重彩青绿山水,开启了水画的报简章。

进五代史时的《明皇平局图》的安史之乱艳丽到五代宋的学的呈色,让人在山水中重新在宇宙中重新审视自己。

由顾性之的传审论,发展也到了山水之中,宗炳的唐安史之乱,从繁华到破灭,从心中自己,人在变青山水不复,永恒的五代《笔法记》,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多,以“笔意的源,以描绘江南山水为长”创。

两宋时期元汤皇后《画望》中说“唐画山水,至宋始备”两个的山水发展了中国式的顶峰,继续明确了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和关系,人在自然中寻找的师法自然到北宋中峰鼎立,以及南宋流白的边角小景
两宋在出现自然的奥秘中深化了山水的精神境界,以寄情于山水之中。

北宋以表现北方山水的李得北方山川的面貌和骨法,表现雄厚北国的永恒之势。

早看幽谷雄向高峰。

由顾
性之的传神论发展也到了山水之中,宗炳的“观道”应会感神,神超理得及王维的“本呼融灵”“灵众所见,故所不动”。

大力发展了写山水之神论,而
到南宋李刘夏,发展了新的沟图形式,作为跨北宋与南宋的画院,开启水墨苍劲一派,而后“马一角,夏边”为构图开创了新的形式。

简代标程的五代宋初的山水画,在表现山水中将物理与技巧结合起来,从传统山水画的精神境界提高于形式的技术层面。

无,三变,转型逸气,异族的统治至使人大夫借山水表现内心矛盾痛苦。

赵孟取法唐宋“唐之致取其,北宋英雄取其”
兼董巨王维,深厚高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