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质量事故案例图片
混凝土事故案例分析
(三)混凝土缺陷处理案例
例案1、2003年8月,广西某15层商业综合楼,建筑 面积14530㎡,框剪结构,砼采用C45泵送商品砼。 第8层主体结构浇注后3天,发现一幅剪力墙及与其连 接的柱未初凝。此时该层同时浇注的梁板砼强度已达 设计强度的50%以上,且上层钢筋绑扎工作已完成并 开始了支模工作。此事故该如何处理?
结构封顶之后,施工单位对第四层竖向构件混凝土强 度等级用回弹法检测,发现回弹值不符合设计要求。根据 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检测报告,该层柱28d龄期的立方体 抗压强度代表值为24~27N/mm2 ,不满足混凝土强 度验收要求。经计算,截面为500×500mm的中柱存在 一定安全隐患,部分边柱承载力也不够。
四、混凝土缺陷处理
(一)混凝土缺陷的原因
1、孔洞
孔洞是指混凝土表面有超过保护层厚度,但不超过截面尺寸1/3的缺 陷,结构内存在着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可以望穿结构的空洞。
原因分析: (1)在钢筋密集处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混凝土浇筑不畅通形成孔 洞;或骨料粒径过大,钢筋过密,造成砼下料中被钢筋卡住,下部形 成孔洞。 (2)未按顺序振捣混凝土,产生漏振;或没有分层浇筑;或分层过 厚,使下部砼振捣作用半径达不到,形成松散状态。 (3)混凝土流动性差,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或严重 跑浆,形成特大蜂窝,或错用外加剂。 (5)混凝土中有泥块和杂物掺入。 (6)不按规定下料,吊斗直接将混凝土卸入模板内,一次下料过多, 以致出现特大蜂窝和孔洞。
例案2、陕西省某化工车间为多层现浇框架,施工时未按 总平面图位置进行放线,只是按照车间平面图和凭经验上 北下南而把车间方位放颠倒了。发现错误时,一层柱已完 成,工作量已完成10万元以上。由于事故造成工艺流程颠 倒而无法使用,因此建设单位要求拆除重建。作为承建单 位该如何处理此事故?
混凝土事故案例分析
425 中砂
1 2 洗净烘干
石子
5~25
3.5
洗净烘干
例案4、某楼建筑面积5700㎡,五层框架结构,地下 室层高4m,面积逾800㎡。该工程采用商品混凝土浇 筑,地下室墙板设计强度C30,抗渗等级S6。地下室 墙体模板拆除后,发现该墙体存在多处麻面、蜂窝、 露筋,靠近下部止水带施工缝处内外两侧存在多处孔 深为60mm、40mm的孔洞。经现场详细检测,该墙板混 凝土质量缺陷可分为3类: (1)轻微缺陷:地下室窗下多处露筋,内墙局部 蜂窝、麻面。 (2)一般缺陷:外墙内侧、孔洞、露筋。 (3)严重缺陷:外墙施工缝多处水平状露筋、孔 洞。如何处理?
加固处理原则 本工程采用的外加剂为缓凝型减水剂,在混凝土中只 是暂时阻碍了水泥水化反应的进行,延长了混凝土拌合物 的凝结时间,并未从本质上改变水泥水化反应及其产物, 对混凝土构件强度的损害并不严重,无须拆毁重建。且四 层结构柱的外观完好,混凝土具有一定承载力,宜进行加 固处理。由于本工程工期限制较严,故在制定处理方案时 充分考虑工期因素,并按照结构安全、施工可行、费用经 济的原则,决定对事故混凝土采用外包加强的处理方案。
例案2、福建省某市两幢框架结构的8层住宅楼, 总建筑面积5560㎡,主体施工至三层楼面时, 发现部分框架节点及柱身(梁底下0.5m范围内) 的砼呈疏松状。为了解已施工部分砼实际质量 情况,在现场使用超声回弹综合检测,结果表 明,外观好的砼均达到设计强度。如何处理?
临时支撑示意图
框架节点加固示意图 1-加固区 2-原梁钢筋 3-原柱钢 筋 4-下料槽 5-无缺陷砼 6-分段 装模板 7-新增柱钢筋
事故原因调查分析 (1)出现质量问题的混凝土于7月某日浇铸,当日气温24~30℃ , 排除气候因素的影响。 (2)混凝上运输过程与施工操作规范,无异常情况。 (3)事故混凝土颜色与正常混凝土无差别,可排除粉煤灰完全替 代水泥的可能性;据现场检测和厂家对该批混凝土配合比记录,该批 混凝土配合比满足要求。 (4)据施工人员回忆,该批混凝土的流动性特强,混凝土凝结缓 慢,混凝土强度发展慢,养护过程中出现异常颜色的液体。 (5)厂家反映其采用了缓凝减水外加剂,具有缓凝和减水两种效应。 根据各方专家勘察和讨论,认定由于第四层柱混凝土外加剂超量 引起了强度严重降低,柱承载能力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属于施工质量 事故,需要进行加固处理。
混凝土结构事故案例分析
原因
起结果必然是箍筋在其最薄弱处断裂,此断裂 后的混凝土保护层剥落,混凝土碎块下掉。
分析
六、 钢筋 配置 不当 事故 案例
某百货大楼一层橱窗上设置有挑出 1200mm通长现浇钢筋混凝土雨篷, 如图2.36(a)。待到达混凝土设计 强度拆模时,突然发生从雨篷根部
折断的质量事故,呈门帘状如图 2.36(b)。
事故 分析
受力筋放错了位置(离模板只有20mm,如图 2.36c)所致。原来受力筋按设计布置,钢筋工 绑扎好后就离开了。打混凝土前,一些“好心
人”看到雨篷钢筋浮搁在过梁箍筋上,受力筋
又放在雨篷顶部(传统的概念总以为受力筋就
放在构件底面),就把受力筋临时改放到过梁
的箍筋里面,并贴着模板。打混凝土时,现场
由含样此 量 的可标78见准.9%,1%)过~在量3.混5的%凝游,土离且凝SSO结O33(硬﹥大化1%大后的超继占过续总规与分定水析的化 铝酸钙作用形成水化硫铝酸钙,未耗尽的石膏 也可能在混凝土硬化后继续生成水化硫铝酸钙, 而水化硫铝酸钙生成时的体积约达原体积的2.5 倍,这就是造成预制板混凝土膨胀、酥裂、破 坏乃至倒塌的主要内在原因。
柱子钢筋搭接处的设计净距太小,只 有31~37.5mm,小于设计规范规定柱 纵筋净距应≥50mm的要求。实际上有 的露筋处净距为0或10mm。
事故 处理 方案
剔除全部蜂窝四周的松散混凝土;用湿麻袋塞在 凿剔面上,经24h使混凝土湿透厚度至少40~ 50mm;按照蜂窝尺寸支以有喇叭口的模板,如图 2.19(e);灌注加有早强剂的C30(旧混凝土为 C20)豆石混凝土;养护14昼夜;拆模后将喇叭口
比较施工和设计原因,显然可见,施工中混凝土早期 受冻是产生本工程质量事故的 主要原因。
混凝土质量问题上14大案例
例1某工程对原有建筑进行接建从8层开始。
工程部位为剪力墙,C40混凝土。
拆模后发现墙面出现竖向裂缝,裂缝很有规律,每隔1.5m~1.8m一条竖向裂缝,裂缝两头尖,中间宽,最宽处0.2mm~0.3mm。
个别裂缝为贯通裂缝。
混凝土强度均可达到C45左右。
处理:请省检测中心予以检测并出具修补方案。
原因分析:1.混凝土配合比水泥用量偏大,混凝土自收缩产生拉裂。
2.设计箍筋少、间距大。
3.混凝土养护不到位。
防止措施:1.混凝土配合比应在满足强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水泥用量。
2.建议设计增加箍筋用量,缩小箍筋间距。
3.加强养护,当强度达到1N/mm2时,可使模板脱离混凝土,再将模板合上继续养护到最后拆模,这样可以加强混凝土的湿养护,防止干缩引起裂缝加大。
例2 施工单位验收混凝土试件制作及养护不按国家有关标准规范执行。
某工程从夏季开始施工,混凝土强度一直稳定合格。
而进入秋冬季施工以来,混凝土强度却出现偏低现象。
甚至有的试件不合格,采用非破损检测工程部位混凝土,强度却合格。
处理:搅拌站和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共同分析原因,找出症结。
发现工地试验员做完混凝土试件后,对试件并没有进行“标准养护”而是将试件散落在工地上。
原因分析:1.工地试验员没有经过上岗培训,对混凝土的试件制作养护缺乏应有的知识,不了解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对“标准养护”缺乏应有的认识。
2.夏季施工气温偏高,混凝土试件在自然养护条件下气温高,强度也高,秋冬季气温偏低,混凝土试件强度也随之偏低。
防止措施:对工地施工单位的试验员应进行必要的培训和学习,对预拌混凝土的取样制作养护应执行国家有关的标准和规范。
例3 混凝土试件制作不合格某工程混凝土试件强度出现忽高忽低问题,混凝土试件离差太大,混凝土强度评定判为不合格,而在同一时间,同样部位,同一配合比的其他工地的混凝土却全部评定为合格,且混凝土离差小。
原因分析:1.施工单位采用混凝土试模不合格,试模本身尺寸误差偏大,有的试模对角线误差≥3mm,因而出现试件误差偏大的问题。
混凝土初期收缩怎么办这个事故案例告诉你
混凝土初期收缩怎么办这个事故案例告诉你
某办公楼为现浇钢筋桁架混凝土框架结构。
在达到预定混凝土强度拆除楼板模板时,发现板上有无数走向不规则的微细裂纹,如图2.16所示。
裂缝宽0.05~0.15mm,有时上下贯通,但其总体特征是板上裂纹多于板下裂纹。
事故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1)查得施工时的地型是:上午9时气温13°C,风速7m/s,相对湿度40%;中午温度15°C,风速13m/s(最大瞬时风速达18m/s),相对湿度29%;下午5时温度11°C,风速11m/s,相对湿度39%。
灌注混凝土就是在这种非常干燥的条件下进行的。
由于间歇性干燥加上强风影响,开裂故使得混凝土在凝结后不久即出现明显裂纹。
根据有关资料考证:当风速为16m/s时,混凝土的蒸发速度为无风时的4倍;当相对湿度10%时,混凝土的蒸发反应速度相对湿度为相对湿度90%时的9倍以上。
根据这些参数推算,本工程在下述气象条件下的气象条件蒸发速度可达通常条件的8~10倍。
2)因此,可以认为与大气接触的楼板上面受干燥空气和强风的影响成为产生较多失水收缩裂纹的主因,而曾受模板保护的楼板下面这种失水衰减裂纹会比较少一点。
经过对灌注楼板是的试块和对楼板承载能力进行试验,上均能达到设计要求。
3)这说明具有失水收缩的混凝土初期裂纹对楼板的并承载力无影响。
但是为了建筑物的耐久性,还应使用法及树脂注入法展开补强。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案例(梁丶板丶柱钢筋混凝土结构事故)
在柱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由于配合比不当或浇筑不密实,导 致部分区域混凝土强度不足。这种不均匀的强度分布会降低 结构的承载能力,增加结构开裂和坍塌的风险。
案例三:柱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足
总结词
施工质量控制不严格导致柱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足,影响结构耐久性。
详细描述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模板安装不规范或混凝土浇筑时未充分振捣,导致柱钢筋混凝土保 护层厚度不足。这会降低结构的耐久性,使柱子容易受到腐蚀和损伤,缩短结构的使用
提高施工工艺水平
总结词
提升施工技术和方法
详细描述
施工工艺水平是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预防和解决梁、板、柱钢筋混凝土结构事故,需 要不断提高施工工艺水平。具体而言,应采用先进的 施工技术和方法,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同时,对于 传统的施工工艺和方法应进行改进和完善,以适应现 代建筑工程的需求。此外,还应加强施工人员的技术 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
对未来建筑工程的启示
• 加强施工队伍技术培训和质量管理:应加强对施工队伍的技术培训,提高其技 术水平,确保在施工过程中能够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操作。同时,应完善质量管 理体系,加强工程监理工作,确保每个环节的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 强化建筑材料质量控制:建筑材料的质量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 响。应加强对建筑材料的检测和质量控制,确保所采购的建筑材料符合设计要 求和相关标准。
寿命。Βιβλιοθήκη 05事故原因分析材料问题
钢筋质量不达标
使用不合格的钢筋材料,导致结 构承载力下降。
混凝土质量不合格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使用劣质原 材料,影响结构强度。
施工工艺问题
钢筋安装不当
钢筋位置、间距、数量不符合设计要 求,影响结构受力。
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事故分析
一节 混凝土工程质量事故
根据加固方案比较,最终确定对21根框架柱进行混凝土置换。 本工程框架柱置换混凝土施工按下列工序进行: 结构受力状态计算—结构位移控制仪器仪表设置—结构卸 荷—剔除框架柱混凝土—界面处理—钢筋修复配置—支模— 浇筑混凝土—养护—拆模—砼验收—拆除卸荷结构。 对原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承载状态进行验算、观察和控制, 以确保置换处的混凝土不会出现拉应力,尽可能使纵向钢筋 的应力为零。 置换混凝土采用加固型高强无收缩C35混凝土。 结构拆模后经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对 外观质量进行查,并对加固型混凝土强度及时进行检测,其 3d混凝土抗压强度为35MPa,完成满足设计要求
第一节 混凝土工程质量事故
加固处理原则 本工程采用的外加剂为缓凝型减水剂,在混凝土中只是 暂时阻碍了水泥水化反应的进行,延长了混凝土拌合物的 凝结时间,并未从本质上改变水泥水化反应及其产物,对 混凝土构件强度的损害并不严重,无须拆毁重建。且四层 结构柱的外观完好,混凝土具有一定承载力,宜进行加固 处理。由于本工程工期限制较严,故在制定处理方案时充 分考虑工期因素,并按照结构安全、施工可行、费用经济 的原则,决定对事故混凝土采用外包加强的处理方案。
1疏松砼凿除凿毛压力水清洗2墙面底板植筋深度不小于1003支模浇s6c35自流砼4新增砼100厚覆盖洞口每边不小于300第一节混凝土工程质量事故五砼构件错位变形一混凝土错位变形的原因1读错图纸2放线错误3施工顺序不当4施工工艺不当5地基的不均匀沉降第一节混凝土工程质量事故二混凝土错位变形处理案例例案1湖北省某车间预制柱因场地地臵下均匀下沉和柱模板质量问题等原因造成9根柱局部严重弯曲弯曲出现在矩形截面的短边方向弯曲高度为3040mm最大达80mm
第一节 混凝土工程质量事故
混凝土结构渗漏质量事故案例
混凝土结构渗漏质量事故案例话说有这么一个新建的小区,那一排排高楼大厦刚盖起来的时候,看着可气派了。
这小区里有一栋楼啊,就像是个调皮捣蛋的家伙,刚交付没多久就出了岔子,这岔子就是混凝土结构渗漏。
这楼的地下室就像是个水帘洞似的。
业主们把车停在地下室,结果发现车身上老是有水渍,仔细一瞧,好家伙,天花板上时不时就滴下几滴水来。
原来是这地下室的混凝土结构出现了渗漏。
这一渗漏啊,可不仅仅是让车遭罪,地下室里还放着一些电气设备呢,那些设备也被弄得湿漉漉的,就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
这可把物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为啥呢?因为这电气设备要是受潮短路了,那整栋楼的用电都得受影响啊。
再往上看,这栋楼的一些住户家里也没逃过渗漏的厄运。
有一户人家,刚装修好的漂亮新房,那墙面就像个哭泣的娃娃,时不时就有泪痕(水渍)出现。
尤其是下过雨之后,墙面上就会出现一小片一小片的湿印子,这湿印子就像地图一样,慢慢扩大。
这家的主人可心疼自己精心装修的房子了,本来想着能舒舒服服地住进去,结果却被这渗漏问题搞得心烦意乱。
为啥会出现这样的混凝土结构渗漏呢?经过调查发现啊,这施工的时候就埋下了隐患。
首先呢,在混凝土浇筑的时候,振捣就没做到位。
这振捣就像是给混凝土做按摩一样,得让它里面的空气都排出来,变得密实均匀。
可是那些工人啊,可能是着急下班或者是没太在意,振捣的时候就像蜻蜓点水似的,马马虎虎就过去了。
这就导致混凝土内部有很多空隙,就像一块充满了小气孔的海绵,水就容易从这些空隙里钻进去。
还有啊,这混凝土的配比也有点问题。
就像做菜一样,各种调料的比例得合适才能做出美味的菜肴。
混凝土里的水泥、沙子、石子还有水的比例要是不合适,那这混凝土的质量就没保障。
在这个案例里,水泥的用量可能稍微少了点,导致混凝土的强度和抗渗性都不够。
这就好比一个防护盾不够坚固,水这个敌人就轻易地突破防线,渗漏进来了。
另外,这栋楼的一些施工缝处理得也很粗糙。
施工缝就是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要分段浇筑而留下的缝隙。
混凝土结构事故案例分析
混凝 土受 冻或 养护 温度 过低 事故 案例 图片
事故 分析 及 原因
施工原因:浇灌二层梁板时,未采用专门养护 措施,浇灌后2h就在板面铺脚手板、堆放砖块 进行砌墙。11月初浇灌三层现浇板时,室内温 度为0~1°C,未采取保温措施。根据试验资料, 混凝土在21d后的强度只达28d理论强度值的 42.5%,一个月后才达到52%。因此混凝土早期 受冻是这起质量事故的重要原因。另外,混凝 土的水泥用量偏低(只有210kg/m3,略少于 225kg/m3的最低值)也是因素之一。 设计原因:其一是箍筋间距过大。《混凝土结 构设计规范》7.2.7条规定,“当梁高为500mm 且V﹥0.07fcbh0时,梁中箍筋的最大间距为 200mm。”而本工程箍筋间距却为300mm,这 就是斜裂缝多发生在箍筋之间的原因。其二是 是纵筋在梁跨中间截断。《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范》6.1.5条规定,“纵向受拉钢筋不宜在受拉 区截断”。而本工程梁中部分纵向受拉钢筋在 跨中截断,截断处都出现斜裂缝,这说明受拉 钢筋对梁截面的抗剪能力起到一定作用,也说 明规范的规定是最适合的。 比较施工和设计原因,显然可见,施工中混凝土早期 受冻是产生本工程质量事故的 主要原因。
事故 原因 分析
柱虽按¢550圆形截面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 设计,配置9根直径为22的二级钢筋纵向钢 筋,AS=3421mm2,含钢率1.44%,从截面 承载力看是足够的,但箍筋配置不合理,表 现为箍筋截面过细、间距太大、未设置附加 箍筋,也未按螺旋箍筋考虑,致使箍筋难以 约束纵向受压力后的侧向压屈。
20122541混凝土质量事故案例
•
事 故 原• 因 分 析•
混凝土灌注高度太高。7m多高的柱子在模板 上未留灌注混凝土的洞口,倾倒混凝土时未 用串筒、留管等设施,违反施工验收规范中 关于“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2m”及 “柱子分段灌注高度不应大于3.0m”的规定, 使混凝土在灌注过程中已有离析现象。
灌注混凝土厚度太厚,捣固要求不严。施工 时未用振捣棒,而采用6m长的木杆捣固,并 且错误地规定每次灌注厚度以一车混凝土为 准(约厚40cm),灌注后捣固30下即可。此 规定违反了施工验收规范中关于“柱子灌注 厚度不得超过20cm”的界限。 柱子钢筋搭接处的设计净距太小,只有31~ 37.5mm,小于设计规范规定柱纵筋净距应 ≥50mm的要求。实际上有的露筋处净距为0或 10mm。
措
留的试块和对楼板承载能力进行试验,均能达 到设计要求。
施 • 这说明具有失水收缩的混凝土初期裂纹对楼板
的承载力并无影响。但是为了建筑物的耐久性,
还应使用树脂注入法进行补强。
混凝土麻面掉角蜂窝露筋和空洞事故案例
• 某剧场挑台平面和柱截面配筋如图2.19(a)、(b)所示。在14 根钢筋混凝土柱子中有13根有严重的蜂窝现象。具体情况是: 柱全部侧面面积142m2,蜂窝面积有7.41 m2,占5.2%;其中最严 重的是K4,仅蜂窝中露筋面积就有0.56 m2。露筋位置在地面以 上1m处,正是钢筋的搭接部位(图2.19c).
事故原因分析
• 施工缝留在梁端剪力最大部位; • 施工缝处混凝土强度等级显然不满足设计要求,甚至不足C10,
严重影响梁端抗剪能力和粘着力强度;
• 新旧混凝土无法连接。
事故处理措施
• 将梁端混凝土用工小心地凿成如图2.27乙所示形状,并将部分预 制楼板,以加强梁端的抗剪能力。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案例分析
五、混凝土施工缝处理不当事故案例
•
(一)事故现象
•
某会议室门厅,屋面板为预制楼板,而大梁、圈梁、雨罩均为现浇
C20钢筋混凝土构件(下图)。施工时,大梁混凝土先灌筑,圈梁、雨罩混
凝土因故后浇灌,但却不适当地将施工缝留在大梁梁端与圈梁交接处(下
图甲处),而且施工缝处的混凝土没有妥善处理,又由于该处混凝土没有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案例剖析
钢筋混凝土结构 梁、板、柱
事故案例剖析
一、骨料中含过量杂质事故案例
(一)事故现状
河南某中学教学楼工程为三层楼砖混结构,在施 工中突然发生屋面局部倒塌事故,使工程不能正常使 用,并造成了一定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二)事故分析及原因
屋面局部倒塌后曾对设计进行审查,未发现任何 问题。在对施工方面进行审查中发现以下问题:
由于碱-骨料反应所引起的。
(三)事故案例分析背景
•
1、什么是水泥混凝土的碱骨料反应
碱骨料反应是混凝土原材料中的水泥、外加剂、混合材
和水中的碱(Na2O或K2O)与骨料中的活性成分反应,在混凝
土浇筑成型后若干 年(数年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三十年)逐渐反应,反应生
成物吸水膨胀使混凝土产生内部应力, 膨胀开裂、导致混凝
(三)事故加固方案
•
由于梁上有大量斜裂缝,很容易发生脆性截面破
坏,引起梁的断裂,故必须进行加固。加固方案是在
原大梁外包一U形截面梁,该梁按承受原来梁的的全部
弯矩和剪力进行设计,并在U形截面梁的端部沿墙设置
钢筋混凝土柱和基础,作为加固梁的支承。
三、混凝土初期收缩事故案例
• (一)事故现象
•
某办公楼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
混凝土事故案例分析
用砼的实际强度进 行结构验算,柱承 载力不足,必须进 行加固处理。经研 究决定采用预应力 外包钢的方法进行 加固。
预应力外包钢加固示意图 1、角钢 2、扁钢箍(施工预应力) 3、高强度钢丝网水泥砂浆,厚3㎝
感谢下载
8
例案3:常州市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住宅楼工 程位于常州市内,该工程为带底层车库的6层框架结 构,商品砼设计强度等级为C30。当施工至6层框架 结构梁板时,发现2层柱的柱顶部有开裂现象,呈典 型的柱受压破坏裂缝。经回弹检测,发现共有21根柱 混凝土强度等级在C20以下,其中大部分柱土强度等 级低于C1O。经设计计算复核,该工程的框架柱承载 能力严重不足,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情况十分危险。
以确保置换处的混凝土不会出现拉应力,尽可能使纵向钢筋 的应力为零。
置换混凝土采用加固型高强无收缩C35混凝土。 结构拆模后经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对 外观质量进行查,并对加固型混凝土强度及时进行检测,其 3d混凝土抗压强度为35MPa,完成学校教学楼工程为六层框架结构, 建筑面积9080m2,抗震等级三级。基础采用静压预应力 管桩,基础及主体均采用强度等级为C30商品混凝土,由 本地一家商品混凝土厂提供,运距约为5公里。外墙采用 MU10多孔砖,内墙采用MU2.5空心砖,合同约定基础 以上总工期为140天。
感谢下载
25
五、砼构件错位、变形
(一)混凝土错位、变形的原因
1、读错图纸 2、放线错误 3、施工顺序不当 4、施工工艺不当 5、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感谢下载
26
(二)混凝土错位、变形处理案例
例案1、湖北省某车间预制柱,因场地地置下均匀下 沉和柱模板质量问题等原因,造成9根柱局部严重弯 曲,弯曲出现在矩形截面的短边方向,弯曲高度为30 ~40mm,最大达80mm。此事故该如何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凝土受冻或养护温度过低事故案例图片
某工程为三层砖混结构,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纵墙承重、灰土基础(图)。
施工后于当年10月浇灌二层楼盖混凝土。
全部主体结构于第二年1月完工。
在4月间进行装修工程时,发现各层大梁均有斜裂缝。
其现象:
裂缝多为斜向,倾角50°~60°,且多发生在300mm的钢箍间距内。
近梁中部为竖向裂缝。
斜裂缝两端密集,中部稀少(值得注意的是在纵筋截断处都有斜裂缝);其沿梁高度方向的位置较多地在中和轴以下,个别贯通梁高。
裂缝宽度在梁端附近约0.5~1.2mm,近跨中约0.1~0.5mm;裂缝深度一般小于1/3,个别的两端穿通;裂缝数量每根梁少则4根,多则22根,一般为10~15根。
施工原因:浇灌二层梁板时,未采用专门养护措施,浇灌后2h就在板面铺脚手板、堆放砖块进行砌墙。
11月初浇灌三层现浇板时,室内温度为0~1°C,未采取保温措施。
根据试验资料,混凝土在21d后的强度只达28d理论强度值的42.5%,一个月后才达到52%。
因此混凝土早期受冻是这起质量事故的重要原因。
另外,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偏低(只有210kg/m3,略少于225kg/m3的最低值)也是因素之一。
设计原因:其一是箍筋间距过大。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7.2.7条规定,“当梁高为500mm且V﹥0.07fcbh0时,梁中箍筋的最大间距为200mm。
”而本工程箍筋间距却为300mm,这就是斜裂缝多发生在箍筋之间的原因。
其二是是纵筋在梁跨中间截断。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6.1.5条规定,“纵向受拉钢筋不宜在受拉区截断”。
而本工程梁中部分纵向受拉钢筋在跨中截断,截断处都出现斜裂缝,这说明受拉钢筋对梁截面的抗剪能力起到一定作用,也说明规范的规定是最适合的。
比较施工和设计原因,显然可见,施工中混凝土早期受冻是产生本工程质量事故的主要原因。
事故加固方案:
由于梁上有大量斜裂缝,很容易发生脆性截面破坏,引起梁的断裂,故必须进行加固。
加固方案是在原大梁外包一U形截面梁,该梁按承受原来梁的的全部弯矩和剪力进行设计,并在U形截面梁的端部沿墙设置钢筋混凝土柱和基础,作为加固梁的支承。
混凝土受腐蚀事故案例
北京某旅馆的某区为一6层两跨连续梁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内框架结构,上铺预应力空心楼板,房屋四周的底层和二层为490mm厚承重砖墙,二层以上为370mm 厚承重砖墙。
全楼底层5.0m高,用作餐馆,底层以上层高3.60m,用作客房。
底层中间柱截面为圆形,直径550mm,配置9根直径为22的二级钢筋纵向受力钢筋,¢6@200箍筋,如图2.35所示。
柱基础的底面积为3.50m×3.50m的单柱钢筋混凝土阶梯形基础;四周承重墙为砖砌大放脚条形基础,底部宽度1.60m,二者均以地基承载力fk=180Kn/m2(持力土层为粘性土),并考虑基础宽、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设计值算得。
该房屋的一层钢筋混凝土工程在冬季进行施工,为混凝土防冻而在浇筑混凝土时掺入了水泥用量3%的氯盐。
该工程建成使用两年后,某日,突然在底层餐厅A柱柱顶附近处,掉下一块约40mm直径的混凝土碎块。
为防止房屋倒塌,餐厅和旅馆不得不暂时停止营业,检查事故原因。
事故原因分析:在该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中,对两跨连续梁施加于柱的荷载,均是按每跨50%的全部恒活荷载传递给柱估算的(另50%由承重墙承受),与理论上准确的两跨连续梁传递给柱的荷载相比,少算25%的荷重。
柱基础和承重墙基础虽均按fk=180Kn/m2设计,但经复核,两侧承重墙下条形基础的计算沉降估计45mm左右,显然大于钢筋混凝土柱下基础的计算沉降量(估计在34mm左右)。
虽然,他们间的沉降差为11mm﹤0.002l=0.002×7000=14mm,是允许的;但是,由于支承连续梁的承重墙相对“软”(沉降量相对大)。
而支承连续梁的柱相对“硬”(沉降量相对小),致使楼盖荷载往柱的方向调整,使得中间柱实际承受的荷载比设计值大而两侧承重墙实际承受的荷载比设计值要小。
(1)和(2)项累计,柱实际承受的荷载将比设计值要大得多。
柱虽按¢550圆形截面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设计,配置9根直径为22的二级钢筋纵向钢筋,AS=3421mm2,含钢率1.44%,从截面承载力看是足够的,但箍筋配置不合理,表现为箍筋截面过细、间距太大、未设置附加箍筋,也未按螺旋箍筋考虑,致使箍筋难以约束纵向受压力后的侧向压屈。
底层混凝土工程是在冬季施工的,混凝土在浇筑是掺加了氯盐防冻剂,对混凝土有盐污染作用,对混凝土中的钢筋腐蚀起催化作用。
实际上,从底层柱破坏处的钢筋实况分析,纵向钢筋和箍筋均已生锈,箍筋直径原为¢6,锈后实为¢5.2左右,截面损失率约为25%。
如此细又如此稀的箍筋难以承受柱端截面上9根直径为22的二级钢筋纵筋侧向压屈所产生的横拉力,起结果必然是箍筋在其最薄弱处断裂,此断裂后的混凝土保护层剥落,混凝土碎块下掉。